回覆列表
  • 1 # 本壘打

    蘇軍攻佔柏林非常慘烈,傷亡慘重,目的只有一個:為戰後蘇聯的利益和勢力範圍作最大限度的爭取,所以德國被一分為二。這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打出來的。東線戰場也是這樣的指導思想:消滅關東軍。所以戰後蘇聯在中國東北駐軍,北韓也被一分為二,蘇軍也駐紮在北北韓。若抗美援朝中國不出兵,蘇軍將在東北一直駐紮下去。

    同樣的情況,抗美援朝中後期,敵我雙方都意識到無法吃掉對方,都一直在進行和平談判,但仍然又打了兩年,那都是為了爭取停戰後最大的勢力範圍。

    所以,戰爭是政治最高的表現形式。

  • 2 # 梅江水上人

    這與蘇聯聯邦的只要民族的文化特點,以及蘇聯的國情決定的。蘇聯是一個大陸型國家,它是在推翻沙皇俄羅斯帝國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沙俄本身工業化起步就相對較晚,經濟上主要依靠資源,技術和科技優勢還不突出,這在現代工業化環境下,如果不確立自己強勢的大國政治地位和影響力,其資源型的經濟處於整個產業鏈的低端,而蘇聯地域遼闊人口也是整個歐洲大陸中最多的,當時農業人口占比好很大,綜合國力就遠不及美國,這種“兩頭低”的結構,就很容易被人壓榨;而德國進攻蘇聯,名義上是為了反共,根本上也延續了歐洲大陸老歐洲和“新歐洲”之間在市場利益和資源利益上的矛盾,希特勒的目標是和英美爭奪對世界市場控制的制高點,而德國自身是個資源稀缺國家,而廣袤的蘇聯大地正是他進行世界擴張的做大的資源所在;兩相的矛盾,決定了蘇聯如果不徹底打殘德國,無異於放虎歸山;而一個在工業技術上十分突出的德國及其附屬地區,即使龐大的市場又是美國資本理想的投資目標,透過軍事勝利擁有對德國工業技術的利用、和歐洲市場的控制,對於美國是利益最大的,這樣美國只需要在政治上清除希特勒勢力就達到目的了而且一個受美國控制,又完好的德國,不僅可以使美國現實利益最大化,從長遠來講更是制約蘇聯最重要的力量之一。敵人有利的自然就是對自己有害的,工業技術和科技實力、自身市場,都不及對手的蘇聯要想鞏固自身並在國際供應鏈中分割出更多利益,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儘可能地透過軍事手段擴大自己的政治版圖。“普世價值”是個美好的東西,其實就如范蠡利用西施迷惑夫差的道理一樣,對於重商主義的英國佬美國佬而言,高舉“普世價值”不過是他們的“美人計”,因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是美人不可愛、只因“紅顏是禍水”。其實在談論世界大爭之勢時,最危險、最需要警惕的恰恰是我們自己極力想得到的東西;如果沒有警惕性,那麼任何美好的事物都可能是殺死你自己誘餌

  • 3 # 話聊77621936

    美國玩的是牽制政策,利益最大化,眼光比較深遠。如果全打垮了,下一個目標就是朋友成敵人,而留下一顆棋子,就成了一盤活棋,縱觀美國涉足的區域基本都是如此。

  • 4 # 吐槽能

    不一直打到底,搶不到勝利果實啊!

    並且老闆會工資停發……

    人家美英花錢為的就是僱蘇軍當打手,不好好表現咋行?

    表現好,沒準兒欠債都不用還了……

    所以男子幾乎打光了,咬著牙,也得打下去!

  • 5 # 晨星1928

    二戰最後,相比於美軍,蘇軍為什麼要打到底,而不是像美軍勝利即可?二戰,美蘇的戰爭性質不同,戰爭的本意不同,想要達到的戰爭目的也不相同:美國在二戰中的作用,第一,報復日本偷襲珍珠港之仇,第二、是聲援歐亞反侵略戰爭,敵人認輸投降了,接受美國的戰後要求,滿足美國戰後利益就可以,對於敵人與戰爭國蘇聯的戰爭時間與結果,不損害美軍的根本利益,所以美軍戰爭目的打服敵人,完成美軍的軍事目的,達美軍的軍事利益即可。蘇聯在二戰時期,是內地反侵略戰爭,蘇聯必須把侵略者趕出蘇聯,直到徹底消滅敵人,才能確保國家安全,重建戰爭傷殘的家園,蘇聯在二戰後,還有大量德軍囤積白俄羅斯與蘇聯邊境,蘇聯必須戰鬥底,把敵人趕回老家去,蘇聯是反侵戰爭,美蘇的戰爭目的有本質區別。

  • 6 # 鐵山小魚兒1

    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利最大的是美國,戰後的美國軍事經濟科技工業迅猛發展。二戰伊始美國一直作壁上觀,大發戰爭財,一邊賣石油鋼鐵等戰爭物質給日本,一邊賣藥品醫藥器械貸美元給中國。很是賺了一把,。據說珍珠港事件,是美國早已下的套,是美國參戰的橋樑,因為參戰不僅可以賺錢,還可以當世界霸主。美國不適時機的參戰,主要是稱霸為目的,所是攻進柏林後,蘇聯搶材,美國卻搶才。蘇聯二戰是最大受害者,死傷兩千多萬人,損失物質無法計算,與德日是真正的深仇大恨,所以蘇聯要打到底,要毀滅德日兩國。

  • 7 # 海中生物

    其實很簡單。美國在勝局一定的情況下,不想為歐洲犧牲更多的美國軍人。而英國根本沒有能力攻佔柏林,而蘇聯為雪恥極為希望打下柏林,給了美國不戰贏得二戰最後勝利的機會。

  • 8 # Crazy歷史

    蘇軍堅決打擊德國納粹,絕非是僅僅出於仇恨,還有很多其他方面的考量。

    這其實是和蘇聯的民族特性,地緣政治以及在二戰中的遭遇密切相關!

    二戰後期,位於西線的盟軍對於進攻德國本土,表現得並沒有特別積極。一方面他們擔心納粹的負隅頑抗,會給自己造成巨大的傷亡,另一方面,英美對於佔領德國的領土表示沒有多少興趣。

    但是蘇聯卻不一樣。

    很多人以為蘇聯極力攻打德國本土,為的是一仇雪恨,其實並不完全如此。這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第一、蘇聯的民族特性

    蘇聯的主體民族是斯拉夫人,蘇聯的建立是以當年的沙俄後來俄羅斯為主體。沙皇俄國從當年偏居於一偶的莫斯科大公國時期,就不甘於安分的人生,開始不斷折騰,經過數百年的擴張,最終打通了東西海岸。擁有了一個跨越亞歐的龐大帝國。

    而蘇聯雖然建立了社會主義國家,但是這一點卻並沒有什麼改變。這從後來分裂中國的蒙古地區,以及佔據中國的東北地區其實如出一轍。

    蘇聯人對領土的渴求已經深入骨子,這種源於民族骨子裡的特徵,令其不斷的征伐,來獲得安全保障。在二戰前夕,伴隨著德國的侵略步伐,蘇聯同樣開始侵略周邊國家,以獲得所謂的軍事緩衝區。

    二戰後期,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被強行劃入蘇聯。

    1939年的蘇芬戰爭,蘇聯又奪取了芬蘭東部地區和港口。其中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戰略地位重要,緊扼波羅的海的咽喉,是一大塊肥肉。緊接著與德國瓜分波蘭,佔據了波蘭7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戰後蘇聯又強割德國的東普魯士地區,以及日本際控制的北方四島和庫頁島,作為戰利品。

    第二、地緣政治的需求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後,就一直遭到資本主義國家的敵視。對於這一點,蘇聯心知肚明。丘吉爾在二戰後發表鐵幕演說,不過是將這種矛盾放在了Sunny下而已。二戰伊始,英法對於制止德國的侵略並不熱情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想要禍水東引,可是沒有想到希特勒這個瘋子並沒有讓他們的如意算盤得逞。

    所以,甚至兩種社會制度必將對立的蘇聯,自然不願意將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拱手交給盟軍。它要在最大限度上遏制德國的東山再起,並對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想要一勞永逸解決歐洲的問題,那麼佔領德國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步驟。

    第三、蘇聯對德華人的仇恨

    德國的侵略雖然最終以蘇聯的勝利而告終,但是蘇聯同時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據統計,從1939年出兵波蘭開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結束,蘇聯損失人口多達2780萬,總傷亡人數超過46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損失,都是來自於和德國的鏖戰中。

    所以,蘇聯對於德華人的仇恨早已經溢於言表。為了宣洩德國對蘇聯犯下的滔天罪行,蘇聯也絕對不會放過德國。正是因為擔心遭到蘇聯人的強烈報復,到了二戰後期,德華人依舊在東線死磕蘇聯,卻在西線等候向盟軍投降的根本原因。

  • 9 # 俚言雜談

    換言之,美國的一切決策都是好的,凡事都以美國的馬首是瞻。這種先入為主的執念,不應該成為我們看待一切國際事務的唯一視角。要知道,世界上不僅僅只有美國這一個大國。

    (美蘇軍隊在易北河畔會師,預示著離納粹德國的覆滅不遠了)

    在二戰後期,美軍止步易北河畔;與此同時,蘇軍強攻柏林。說明了什麼?說明雙方統帥部,已達成了分治戰後的德國的初步意向。

    柏林位於德國東部,蘇軍勢在必得。斯大林無法想象,下一步的蘇聯控制區的最大都會柏林,處於美英的控制之下。

    所以,為了爭取戰略上的主動,蘇軍不惜任何代價也要打下柏林。這就是為什麼,蘇軍必須宜將剩勇追窮寇的緣由了。

    (蘇軍佔領德國國會大廈)

    美英等國是否也覬覦柏林呢?當然。因為,柏林長期以來是普魯士或者德國的首都。巴頓將軍,就曾經設想出一個其坦克部隊孤軍深入殺入柏林的大膽計劃。不過,被上司艾森豪威爾否決了。

    美軍惜命,蘇軍玩命?並不是這樣的。惜命或者玩命,要以具體的戰場形勢做為依據。

    在太平洋戰場,在小小的硫磺島,美軍傷亡萬人以上,值得嗎?值得。因為,美軍將自己的戰線,推進了一大半的距離。這是將來,攻擊日本本土所必須的。

    (美軍在硫磺島戰役中,雖然取得勝利,但損失慘重)

    美軍真的是隻要勝利即可?反之,蘇軍真的是不計一切代價嗎?這樣的說法是片面的,是先入為主,是一廂情願。美軍有美軍的優勢,蘇軍有蘇軍的短板,反之亦然。

    美國的最大優勢在於它的綜合國力,遠超當時的蘇聯。蘇軍的優勢在於勇猛頑強,在於集中優勢兵力碾壓對手。

    二戰以來,不論是北韓戰爭、越南戰爭,還是海灣戰爭,美軍所付出的人員傷亡,都比對手小。這一情況,與美國在道義上是否正義無關,只能說,與美國的強大實力密切相連。

    小國寡民,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地羨慕強者。中國的老百姓,眼光不應該這麼狹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羋啟為什麼叛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