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歷史造飯處

    按照《大秦賦》的說法,因為羋啟負責在郢陳與楚國貴族們聯絡,給秦軍做內應,創造最有利於攻楚的條件。楚國貴族們的要求是分封,這樣即使推翻了楚王,對這些貴族們來說,不但不會有損失,反而能獲得更多的好處。但嬴政對於分封一事,向來反對,搞得羋啟兩頭為難。

    後來楚國貴族們知道嬴政根本沒有分封的意思,就轉向支援楚國,為了搞掉在郢陳的昌平君羋啟,放火燒了秦軍的軍糧,秦法嚴苛,回咸陽很可能會被處死或者重罰,就這樣一下子把羋啟弄進了圈套裡,羋啟只好反叛,但卻連累了還在咸陽的楚系眾人。

    其實這個說法仔細想想,還是挺站得住腳的,當時秦國已經滅掉了三晉,燕國丟了都城,被趕到遼東苟延殘喘,趙國的公子嘉逃到代地,秦國一統天下的大勢已經不可阻擋,昌平君作為秦國重臣,對這些事情自然知曉,作為楚國公子,他更明白楚國的亂象,就算有對楚國的感念,但已經無力迴天了,即使消滅了第一次伐楚李信的20萬大軍,秦國依然有力量再次開啟滅楚之戰,所以,昌平君的反叛,被裹挾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多事情已經不是他自己能決定的了

  • 2 # 享之1997

    羋啟,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中深深的痛!

    兩千多年來,人們只知道秦國秦王政時有一個右丞相,史書上管他叫昌平君,至於他叫什麼名字,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要不是1982年天津市文管所從薊縣發現的一批破銅爛鐵裡,找到了一件殘破秦式銅戈,他的名字可能永遠是個迷。當時發現銅戈上刻有鑄造時留下的銘文“十七年,丞相啟、狀造,合陽……”。薊縣屬於燕國,只有戰國中後期可能出現秦國兵器,而戰國後期只有秦昭襄王和秦王嬴政在位超過十七年,再對比符合時間的秦國丞相,最終確認,銘文所留下的兩個秦國丞相名,只能是右丞相昌平君,和左丞相隗狀(隗林),由此確定了昌平君的名字叫羋啟。

    為什麼在羋啟死後,秦國的一切文獻都抹去了他的名字?以至於二千多年人們都不知道他叫什麼?很顯然羋啟確實深深刺痛了秦始皇,這個集秦始皇的表親、岳父於一身羋啟,這個平定嫪毐叛亂有功的羋啟,應該是秦始皇非常器重和信任的人,就是這樣一個人,最後竟讓背叛秦王坐起了楚王,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障礙,怎能不刺痛秦始皇?

    史書上沒有記載羋啟背叛的緣由,《大秦賦》上說,前南韓首都新鄭爆發反秦之亂,昌平君被貶前往前楚國首都郢陳,用楚華人的身份來安撫當地的楚人。

    《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王翦以六十萬人伐楚國,取得郢陳以南至平輿,俘虜楚王負芻,秦始皇到郢陳坐鎮監督。楚國的將軍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於淮南繼續反秦。《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蒙武擊破楚軍,殺其將項燕。”二十四年,“王翦、蒙武破楚,虜其王負芻。”沒有項燕立昌平君為王的記載。這與《史記·秦始皇本紀》不同,而和《史記·王翦列傳》《楚世家》相同。《項羽本紀》也說:“(項)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可見史書記載是混亂的,項燕死後還怎能立昌平君為楚王?史學者認為立昌平君為楚王者可能另有其人。

    現代史學家透過秦始皇不立皇后,扶蘇不受待見,及文獻抹去了昌平君的名字,推理昌平君反叛是事實,可能是昌平君犯了什麼過錯迫於被秦始皇殺頭而不得不反。

  • 3 # 江湖小曉生

    昌平君羋啟這個人,在歷史上不出名。為什麼?因為這哥們被挖出來的時候,已經到了近現代了。也就是說整個封建歷史上,大家壓根就不知道羋啟這個人的名字。

    準確來說,羋啟不應該叫羋啟,而應該叫熊啟。為啥?因為這哥們是楚國王族,他老爹是楚考烈王,而楚國王族是羋姓熊氏。

    羋姓是一個大家族的總姓,衍生出了荊楚十八氏。我們所熟知的楚國公族屈、景、昭、鬥、蒍、蘇、莊等氏全部都是羋姓的衍生品,熊氏自然也是。

    不過兩週時代,男人稱氏不稱姓。為啥?因為姓的概念太籠統,只能證明你是哪個諸侯國的,而氏則能具體到你是哪個諸侯國的哪個家族,一般家族封地決定了氏的稱呼。

    所以說,我們應該叫羋啟為熊啟,畢竟這位老兄也是楚考烈王的兒子,是楚王負芻的親兄弟。熊啟可是擔任了十多年秦國相邦的,和呂不韋是一個級別的人物,他為何選擇叛秦呢?

    一、熊啟自幼就在秦國長大。

    歷史其實特別相似,以至於我們會覺得太史公司馬遷老爺子在寫小說,不信你看。當年楚考烈王熊完還是王子的時候,被送到了秦國做人質。

    這個時候他老爹楚頃襄王快掛了,黃歇作為服侍熊完的人,利用這個機會,偷偷把熊完給送回了楚國繼位。

    楚考烈王熊完繼位以後,隨即把黃歇冊封為令尹,號春申君。眨眼之間黃歇就成了權傾楚國的重磅人物,也成為了日後的戰國四公子之一。

    春申君黃歇本來如魚得水,可是這個時候李園給他出了個餿主意,讓春申君娶了李園的妹妹,等到李園的妹妹懷有身孕以後,再把她送給楚考烈王熊完。

    等到熊完去世以後,李園妹妹的兒子果然繼承了王位,也就是楚幽王。而他的生父,卻是春申君。這件事是不是跟呂不韋接嬴異人回來繼位的情況幾乎一模一樣?甚至到今天,秦始皇的父親是誰,我們從史料裡都找不到獨一無二的答案。

    根據少量歷史記載,這個楚考烈王不是沒有兒子,他在秦國就生下了熊啟,也就是後來的昌平君。當年秦昭襄王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熊完,因而有了熊啟。

    秦始皇二十一年,王賁攻薊。乃益發卒詣王翦軍,遂破燕太子軍,取燕薊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東收遼東而王之。王翦謝病老歸。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大雨雪,深二尺五寸。---《史記》

    等到熊完回國的時候,熊啟是被留在秦國的。這跟嬴異人回國的時候,秦始皇被留在趙國,是不是又一模一樣?所以說你不得不懷疑這《史記》是不是在開玩笑?

    不過熊啟可沒有秦始皇那麼好命,他從出生到做官,甚至到成為秦國相邦,一直都在秦國。因此說不上來熊啟對楚國有多少感情,只能說熊啟是兼有楚國和秦國血脈的人。

    二、熊啟在秦滅楚的戰爭中,可能給了秦國一個重磅打擊。

    熊啟擔任了秦國相邦,長達13年之久。公元前238年,熊啟協助秦始皇平定嫪毐叛亂,此後接替呂不韋成為秦國相邦。公元前225年,熊啟在郢陳反秦,履歷堪比呂不韋。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遣大將李信,帶領20萬大軍南下攻打楚國,希望一舉平定楚國。這個時候李信接二連三地獲勝,先打下了平輿、寢丘等地,隨後攻佔了鄢郢。

    可就在這個時候,郢陳的熊啟突然之間就反叛了。我們沒有直接證據證明,李信戰敗和熊啟的反叛有關係,但是這兩件事發生在同一年,不免讓人產生懷疑。

    因此有學者合理推測,當李信大軍在前方進攻楚國的時候,郢陳的昌平君突然反叛,從背後突襲李信大軍。李信腹背受敵之下,只能以失敗收場,20萬大軍損失慘重。

    而且事後秦始皇並沒有對李信採取殺頭或者滅族的處罰,由此可見,這一戰戰敗的主要原因,不在李信身上。

    二十三年,秦王復召王翦,強起之,使將擊荊。取陳以南至平輿,虜荊王。秦王遊至郢陳。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史記》

    聯想到同一年發生昌平君造反的事情,所以完全存在昌平君幫助項燕合夥擊敗李信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如此震怒卻不滅了李信的重要原因。

    三、昌平君熊啟,好好的相邦不做,為啥要反秦?

    從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考古中,出土的兩封秦軍士兵的家書,我們可以得知昌平君在公元前225年作亂是證據確鑿的。

    那麼熊啟已經位極人臣,又有一半秦國血統,他為啥非要反秦呢?我個人認為,這個時候的熊啟,是受到了楚國貴族們的引誘。

    反秦之後熊啟在項燕的幫助下,成為了新任的楚王,這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證據。在秦國進攻楚國的時候,項燕團隊派遣了使者前往昌平君熊啟處,陳說楚國亡國的利弊。

    並且一再表示,只要保住楚國,那麼就讓昌平君熊啟擔任楚王。熊啟是楚考烈王的兒子,比楚幽王還要有資格繼承王位,自然是會心動的。

    再說了母親的國家,要滅了父親的國家,昌平君熊啟心裡,難免也會有些動容。再加上秦國羋姓勢力對楚國的不捨,最終導致昌平君熊啟,反叛秦國。

    四、秦始皇恨透了熊啟的反叛。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其中秦始皇不允許六國留有史書傳於世間,這件事比較特別,他只允許《秦記》流傳後世。滅了人家的國不算,還要毀了人家的歷史,實在是厲害。

    其中關於昌平君熊啟的歷史記錄,基本也被秦始皇給抹殺了。和《尋秦記》裡的項少龍一樣,熊啟也成為了秦始皇一直不願提起的那個人。

    此外,也有部分學者認為,熊啟就是公子扶蘇的外公,因為熊啟的叛亂,所以導致了秦始皇開始反感公子扶蘇。

    扶蘇長大以後,秦始皇遲遲不立太子,使得扶蘇的地位非常尷尬,最終間接地導致了秦朝只有兩代就滅亡了。因此熊啟對秦朝的影響,那是相當大的。

    總結:熊啟為了父親的國家反叛秦始皇,這也說得過去。

    從血統上來說,熊啟本來就是楚國王子,也是有楚王繼承權的。所以熊啟完全具備反叛秦始皇的理由。

    不過因為熊啟在秦國數十年時間,擔任相邦13年時間,一時間讓秦始皇有些接受不了。可以說熊啟是傷害秦始皇最深的人,也使得後來的秦始皇不相信任何人,只信任身邊的趙高。

    參考資料:《史記》

  • 4 # 兵器世界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翦滅了嫪毐及其黨羽的叛亂,順勢完成了加冠親政並任命隗狀和羋啟為左右丞相,算是架空了呂不韋確立了自己的王權。

    可見,羋啟是始皇帝一開始就很倚重的重臣,他在左丞相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3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25年起兵反秦,他才與秦始皇的關係徹底破裂。位極人臣又是嬴政的表叔,他為什麼要造反呢?

    由於史料被焚燬,我們只能綜合《史記》和考古文獻推測。

    睡虎地出土的竹簡記載,羋啟是在韓王安死後被罷免的,而韓王安在滅國後被允許居住在新鄭,之後新鄭爆發反秦作亂,他被遷移到楚國的郢陳(今天的淮陽)。韓王安死後被罷免的羋啟也被委派到郢陳,目的是安撫當地的楚人,畢竟這裡曾是楚國的首都,難免會像新鄭的南韓遺老那樣反秦作亂。

    讓秦始皇沒想到的是,羋啟就是郢陳叛亂的帶頭者,還有可能導致李信、蒙武討伐楚國的行動失敗。起兵叛亂的羋啟顯然沒有軍事才華,很快就在郢陳地區混不下去了,最後在淮南兵敗被殺。

    羋啟叛亂反秦,和他被貶有直接關係,而且叛秦之前他的弟弟昌文君羋巔也死了,這標誌著楚系勢力的覆滅,被排擠出秦國廟堂核心圈的羋啟肯定非常懊惱,畢竟他擔任秦國左丞的13年裡,秦軍滅了韓、趙、燕、魏四國,他不能接受嬴政將自己趕出權力核心。

    羋啟的煩惱是他反秦的起因,而南韓故地的反秦叛亂、韓王安的死,以及自己的楚國王族血統和弟弟的死就是催化劑,讓羋啟下定了反秦的決心。

    此外,坐鎮郢陳的羋啟是有實力反秦作亂的。

    他擔任了秦國13年的左丞相,有政治資歷和人望聚集實力,雲夢睡虎地的秦代竹簡記載說他“有死士屬”,也就是說有一群支持者跟隨,這足夠說明羋啟的勢力很大。

    而且,楚人也知道他是楚考烈王熊完的兒子(算是嫡長子),對秦軍入侵本就憤憤不滿的楚人就像乾柴烈火,只要他羋啟振臂一呼,楚人就會群起響應,這一點羋啟心裡肯定也清楚。

    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讓羋啟走向了反秦的不歸路,趁著李信、蒙武離開郢陳南下攻擊郢壽(楚國當時的首都)之機起兵反秦叛亂,這導致李信大軍慘敗。

    那麼,羋啟到底為什麼突然被貶呢?

    羋啟的大名直到80年代才基本確認,之前我們只知道秦國有個相邦(也就是丞相)昌平君,而且這個地位頗高的人還被判了秦國。

    80年代出土了秦代兵器“戈”,上邊刻寫了當時秦國兩位丞相的名字“啟和狀”,這個不難理解,《大秦賦》裡也說了,呂不韋作相邦時積攢的兵器上,都刻有他的名字,一旦兵器出了問題他是要負責的。

    那麼呂不韋之後的丞相也是如此,秦戈上刻的名字肯定有昌平君的。再加上我們都知道廷尉出身的隗狀和昌平君一起做了丞相,那麼這個“啟”字應該就是昌平君了,再加上他是楚系,昌平君的名字被確定為“羋啟”。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位秦滅六國的重臣、扳倒嫪毐的主要策劃者、始皇帝嬴政最親近的人連名字都沒有流傳下來呢?除了項羽那把火之外,還有嬴政的那把火(焚書坑儒),大量古籍資料被焚燬,歷史記載出現了巨大斷層。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對楚國發動滅國大戰前夕,羋啟和嬴政的關係出現了難以彌合的裂痕,可能和嬴政越來越剛愎自用有關係,當王翦提出用70萬大軍滅楚國時,嬴政被連滅四國的勝利衝昏頭腦,當場罷免了王翦的將軍位,轉而任用李信和蒙武對楚國用兵。

    在這個過程中,羋啟也應該受到了牽連,被貶到郢陳,從而離開了秦國權力中樞,進一步導致他走向背叛秦國的道路。

  • 5 # 唐俊龍55398571

    韓非子為間諜在咸陽為南韓傳遞軍事情報,這種事情做多了突破秦王嬴政底線,嬴政認為韓非子雖然是治國理政的大才,但是不為秦所用就是敵人,於是在秦國上卿姚賈的奏議下處死了韓非。

    沒有韓非子主導的合縱,南韓失去魏國和趙國的支援,不久姚賈策劃南韓南陽郡太守寧騰反韓,失去了南陽郡的新政無險可守,韓王安不得不舉國降秦。升任內史的寧騰在新鄭和南陽同時推行秦法,寧騰將秦法中廢分封和獎勵耕戰的政策通俗易懂的昭示民眾,這裡面最大的受益者是南韓無地的賤民階層,受到影響最大的是南韓分封土地的世族大家,南韓剛剛平定,秦軍駐紮接防,新的秩序按部就班推進的時候卻也是暗潮洶湧,南韓士大夫們對於秦法廢分封怨恨巨大,他們在尋找一個時機發動政變。

    秦滅了南韓,東出大道暢通無阻,下個一個滅國目標定為趙國,趙國是三晉之首,李牧率領趙國二十萬邊軍是胡服騎射的精銳之師,為了滅趙,秦國用趙丞相郭開為間諜攪動政局撤換李牧用公子趙蔥帶之,趙國沒有李牧的統帥失去了靈魂,秦軍王翦統帥大軍迅速消滅趙國精銳邊軍圍困邯鄲,趙國丞相郭開勸服趙王遷投降,趙國滅亡。隨後,秦軍馬不停蹄滅了弱魏,王翦對於六國最堅固的城池大梁採取水攻的方式,那是武安君白起曾經恫嚇魏國的軍事策略。

    三晉滅亡,秦法循序漸進的推行,只是韓趙魏計程車大夫們不滿自己封地被收回且無特權,他們積極聯絡力量準備反撲。秦滅三晉後,秦王政主持朝會商議南下滅千里之國楚國,滅楚大戰出現兩種聲音,上將軍王翦謀劃是以65萬大軍圍困楚國兩年時間削弱其國力,然後大軍摧枯拉朽的壓上去滅楚。年輕的大將李信和蒙恬則堅信秦軍銳士無敵天下,乘著滅韓趙魏的勢頭,以二十萬秦軍銳士打閃電戰滅楚國。雄心勃勃的秦王嬴政贊同年輕將軍李信與蒙恬方案,嬴政用李信取代了王翦揮兵二十萬殺向楚國,出兵需要一個正義的藉口,此時楚國發生了內亂,楚公子負芻勾結上將項燕發動政變殺了令尹李園廢楚王熊啟而自立,負芻自立為新楚王沒有得到楚國屈景昭三個大家族認可,於是楚國出現內亂。

    李信與蒙恬二十萬軍隊迅速攻破楚國國都陳郢,秦王嬴政派遣昌平君羋啟前往陳郢安撫楚國軍民為李信滅楚建立一個穩定的大後方,此時的陳郢聚集了大量的楚國士大夫們代言人,楚國士大夫們利益訴求與三晉士大夫們一致,小圈子迅速包圍了昌平君羋啟,羋啟為了完成嬴政給他任務對於這些楚國士大夫們進行忽悠說秦王不會虧待大家的,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協助秦軍滅楚國。秦王嬴政對羋啟明確說出自己廢分封的軍心,楚國滅亡後將建立會稽郡,羋啟內心深處還是楚國的公子,對於母國滅亡心存芥蒂,加上楚國士大夫們的擁護慫恿,羋啟漸漸有了不臣之心。

    楚將項燕率領四十萬楚軍應對李信二十萬秦軍保持戰場主動權,陳郢陷入被反攻倒算的局面,羋啟主政的陳郢城裡韓王安也是蠢蠢欲動,不久南韓都城新鄭士大夫們發動政變奪取城池,秦王嬴政對羋啟進行斥責,多重的壓力下羋啟聯絡了楚國柱國將軍項燕反動陳郢兵變,秦軍的後路被切斷,李信和蒙恬拼死突圍,二十萬秦軍只逃出五千傷殘。

    秦國輕敵發動了一場輕率滅楚大戰,秦王嬴政不得不請回武安君王翦重新制定戰略以65萬大軍採取消耗戰方式弱楚滅國,王翦以六十萬人伐楚國,取得郢陳以南至平輿,俘虜楚王負芻,秦始皇到郢陳坐鎮監督。楚國的將軍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於淮南繼續反秦。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蒙武擊破楚軍,殺其將項燕,楚王羋啟身死。

    綜合史料來看,秦國華陽太后扶持的羋姓勢力一直都是秦國影響巨大的家族,其勢力與相邦呂不韋和秦國宗室相平衡,後趙太后淫亂扶持長信侯嫪毐謀反,羋啟與呂不韋及秦宗室贏奚結盟支援秦王嬴政平嫪毐,羋啟立下大功而被封左丞相主政。後來呂不韋與秦國宗室不和,嬴政不得不罷黜相邦呂不韋遷其到洛陽,主政丞相羋啟袖手旁觀沒有協助呂不韋實施迎回趙太后策略,秦國二十七名官員上書秦王嬴政迎回母后趙太后而被處死,羋啟作為丞相負有領導責任而被訓斥。此後,羋啟被罷黜丞相貶到陳郢做楚軍民安撫工作。羋啟一路下來可以波瀾起伏,他吸取呂不韋和嫪毐教訓開始思考羋姓未來,這種私心被利益集團利用起來而導致其反秦。秦國一統天下勢不可擋,羋啟作為秦國丞相洞若觀火,只可惜被利慾薰心而淪為六國陪葬品。

  • 6 # 橙丸小貓72836954

    這裡有個問題,歷史上交代的是項燕立昌平君為楚王,然而並沒有考究過此人是不是羋啟。各國的封號分來就可以重合的,比如武安君就有一攬子。項燕立昌平君,可能是楚國的昌平君,而不是秦國的。我覺得羋啟叛秦可能性不大,當楚王的可能性更不大,因為在秦國長大,在楚國完全沒有政治基礎。

  • 7 # 藍風破曉

    一部《大秦賦》,激起無數爭論。一個配角,引起萬千注意,那就是昌平君羋啟

    這不是一個“富貴險中求”的人,因為,他的出生早就決定了他的榮華富貴,而他的才華決定了他能高居秦相之位。

    但是,後來他叛秦了。為什麼要叛秦?難道去楚國更香嗎?

    非也非也,這裡面有著重要的原因。

    1、從《大秦賦》看,羋啟是被裹挾著走上了“叛秦”的大道。

    可能,連導演和編劇們都沒有想到,《大秦賦》的評分竟然會一路走低,而關於秦始皇的爭論卻一路走高。整體來說,劇拍得不錯,只是,對於秦始皇確實有些美化,彷彿上了“美顏和濾鏡”。

    而對於昌平君這個人,劇中除了尊重歷史,還加上了一些藝術加工。

    在《大秦賦》中,昌平君是被人算計了,算計的人是楚國公子景涵為首的那些人,他們做了手腳,讓羋啟延誤了兩萬石軍糧,這種失誤會導致嚴重後果。而且,這兩萬石糧,最後也被楚人燒燬。

    那時那刻,昌平君騎虎難下,不叛秦,一定會被嚴重處理,軍糧的事情根本說不清。而叛了秦,風險很大,但還是有一絲生機,甚至還有創造奇蹟的可能,畢竟,楚國將軍項燕能力確實不俗。

    當昌平君叛秦歸楚後,開始下狠心和秦國做對了。羋啟和項燕的聯合,直接導致了李信的大敗。

    對此事,秦始皇大怒,請了王翦出來繼續攻楚。

    薑還是老的辣,在王翦的影響下,楚國項燕先是被打敗,楚王被俘虜,楚國算是基本玩完。而項燕為了大計,扶持羋啟做了末代楚王。只是,屁股還沒有坐熱,就迎來了王翦的進攻,楚軍大敗,羋啟被射死,項燕自殺而亡。

    從電視來看,羋啟的叛秦,實在是有著諸多不得已,是被人裹挾著反了秦國。

    2、從歷史來看,羋啟可能是失去了秦始皇的信任。

    《大秦賦》只是一個歷史劇,自然有虛構的成分。

    從《史記》等資料來看,昌平君羋啟的資料並不多,也沒有單獨的傳記,至於什麼“延誤軍糧”之事,那是子虛烏有。這是一個神秘的人物。

    已知的是,羋啟的父親是楚考烈王,母親是秦昭襄王的女兒,也就是說,牛氣哄哄的秦昭襄王是羋啟的外公。而羋啟出生時,宣太后羋月還在。另外,華陽夫人是羋啟的親舅母,而後來上位的嬴異人,妥妥地是羋啟的表哥。

    強大的人脈,讓從小生活在咸陽的羋啟如魚得水。20歲時,就開始在表哥那裡當官了。

    如果沒有意外,羋啟一定能長壽且善終。但是,有一件事情發生了。

    公元前226年,秦始皇問李信,你攻取楚國,需要多少人?李信回答:20萬。秦始皇又問王翦,你需要多少人?王翦回答:60萬。

    秦始皇沒有猶豫,選擇了李信。而王翦告老病退。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一年,王翦謝病老歸。新鄭反。昌平君徙於郢。

    這短暫的話語裡,包含著三個內容,王翦告老還鄉了。曾經的南韓首都新鄭,有人造反了。昌平君被遷到了“陳郢”(今河南淮陽),這是楚國舊都,曾經安置投降的韓王在這裡。

    後來,昌平君就反秦了。

    十三年,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秦始皇父親名子楚,為了避諱,將“楚”改為“荊”),反秦於淮南。

    問題是,昌平君為什麼要反秦國?他又會得到什麼?我們來推理一二。

    昌平君作為相邦,本應坐鎮咸陽,卻被長期派往陳郢,說明可能被貶了,否則,相邦留在咸陽它不好嗎?

    為什麼會被貶?很有可能失去了秦始皇的信任。

    看記載內容,是和“王翦告老還鄉”前後在一起的。因此,可以結合各種資料做個大膽推斷:秦始皇攻打楚國,王翦說需要60萬大軍才能行動,而昌平君大機率表達了支援王翦,並對攻擊楚國有著不同的建議。

    楚國,是昌平君的母國,他的先祖們、爺爺、父親、哥哥、弟弟先後守著楚國。昌平君提出不同建議,完全在清理之中。

    而被惹怒了的秦始皇,直接將昌平君下派到了陳郢,相邦則另選了他人。

    一個人失去了領導的信任,會怎麼樣?一是透過優質表現重獲信任,二是對著幹或者單幹。無疑,在楚人和項燕等人的攛掇下,羋啟叛了秦,做了末代楚王。

    想想也是,面積最大的楚國,實力僅弱於秦國,如果齊國能被聯合,靠著項燕等人的配合,說不上能創造奇蹟。

    但是,羋啟的悲劇在於,楚國並不團結,齊國基本靠不住,而項燕也遠遠比不上王翦,如此,昌平君做了一把過山車,一時當了楚王,彷彿到了人生巔峰;下一刻,被王翦帶人殺死,快速墜入了地獄。

    面對秦始皇,反叛的羋啟這裡,沒有奇蹟可言,沒有撤退可言,只有永遠的沉淪在等待!

  • 8 # 清水空流

    羋啟是誰,這個名字實在是太陌生了,但實際上羋啟在各個方面都不遜於和他同一時代的贏政(秦始皇),這位留著兩國帝王血脈的人最終卻是自殺身亡,不能說他無能。只能說他失敗了,羋啟。昌平君,父親是楚考烈王之子 ,母親是秦昭襄王之女。戰國兩個最強大的國家都是他的母國,他不僅僅是秦國的丞相,還是末代楚王,從血脈上說他的秦始皇的表叔。

    我們都聽過這樣的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滅六國,楚最無罪,以及後來陳勝吳廣起義也是也楚國名義起義,這些都實際上都透露出一個問題,戰國時期,秦楚關係莫逆而且數代聯姻,從羋月開始,楚國的公主基本上就“霸佔”秦國的後宮。楚國的華陽夫人不生養,這才有秦異人和秦始皇這一脈的機會,如果華陽夫人自己能生兒子,秦國的後宮還是楚國的天下,楚國外戚為何要控制秦始皇的原因,為了楚國的安全,他們也必須扶持一一個有楚國血統的當秦王。這也是後來為何秦始皇的皇后不為人知的原因,因為秦始皇的皇后也是楚華人。

    現在應該說,昌平君羋啟謀反是臨時起意而非蓄謀已久,羋啟為何造反,很簡單,就是為了楚國,羋啟反秦只因為他是楚華人,雖然他生在秦國,長在秦國,也在秦國高官厚祿,外孫是秦國太子,但骨子裡認為自己是楚華人。不想看到自己的母國被秦所滅,所以造秦國的反,與打敗仗犯死罪無關。要知道羋啟自己身為秦國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極人臣。他的女兒羋華深受秦王嬴政寵愛,他的外孫扶蘇,是嬴政的嫡長子,未來的秦王。羋啟的造反就在於一點他要挽救他的母國,他的楚國。也正是由於他的背叛,勾結楚國大將項燕,制定了楚軍偷襲包圍秦軍的計劃,導致李信和蒙恬大敗而歸,二十萬秦軍銳士全軍覆沒。打敗仗不可怕,但“私同外國”就不應該了,也就此之後,秦始皇再也不信任楚人,這也是後來扶蘇被擱置的一個原因。秦始皇傳位給胡亥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再也不允許羋氏一族再次成為外戚。

    看上去是因為項燕和景涵製造了軍糧事件,羋啟如果不反,他可以選擇自殺,或者戰後返秦,返秦後不一定會死,畢竟是嬴政老丈人。但他這一脈肯定是完了,還有一點就是華陽太后已經死了,他的靠山沒有了。既然如此,還不造反,這樣的人是不會作普通人的。叛秦之後,在公元前223年,楚王負芻被俘。羋啟被楚將項燕擁為楚王。可以說,如果不是他的背景,他是沒有資格當楚王的。也是由於羋啟叛亂,導致秦始皇對外戚和後宮干政十分警惕,他不希望在他死後,再出現一個華陽和趙姬。

    因此在秦始皇主政的時候,外戚裡的南韓外戚:夏太后去世,成蛟降趙,後死。趙國外戚,嫪毐之亂,趙姬呂不韋被追究責任趕出咸陽,後被逼死。楚國外戚:華陽太后去世,昌平君羋啟倒戈楚國,留在秦國的楚系都被誅滅。等到陳勝吳廣起義,秦國宗室無任何抵抗。這不得不說是秦始皇埋下的種子。

  • 9 # 補兩刀

    《大秦賦》的熱播帶火了一個配角昌平君羋啟,本來他一直是為秦國效力的,在絞殺嫪毐的過程中,功勞最大,可誰曾想,在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之際,昌平君突然叛變,導致20萬秦軍損失慘重,叛變後,他在項燕的扶持下成為楚國最後一位國君。

    羋啟原來是楚華人,他的父親是楚考烈王,母親是秦昭襄王的女兒,而他又是秦始皇的岳父,從這一層層的關係來看,羋啟也不應該背叛秦國,很多人不解他為何要做出這樣的事,在秦國待著享受榮華富貴不好嗎?其實他的叛變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其一:

    楚國是自己的母國,他是正宗的王室,有繼承楚國大王的權利

    羋啟是楚華人,還是妥妥的貴族出身,有人說,羋啟背叛大秦是臨時起意,我倒是不這麼認為,我覺得他背叛秦國是蓄謀已久,早晚的事。

    雖然他在秦國長大,而且也享受了始皇帝給他的高官厚祿,但是,羋啟不是一個庸才,在骨子裡他始終不認為自己是秦華人,他的根在楚國,從古至今,我們華人“落葉歸根”的關鍵都是根深蒂固。

    在秦國十餘載,他的心一直系在楚國,而且他也知道秦始皇的志向就是大一統,早晚有一天,他的母國楚國會被秦所滅。

    這麼多年來,他一直在處心積慮反秦,只是沒有機會,而且,當時的戰國七雄中,楚國的實力還是比較強的,或許,在羋啟的心裡有一個宏願:扳倒秦國後,他就是稱霸天下的王了,因為自己是正宗的王室,有這個權利,所以,他的叛變從這個角度來說早在意料之中。

    其二:

    失去了華陽太后這座靠山,又失去了秦始皇信任

    羋啟的舅媽華陽太后是他在秦國最大的一座靠山,當年正是因為華陽太后的關係,在贏子楚坐上秦莊襄王的王位後,作為表弟的羋啟自然是沾了光,貴為丞相,在秦國十幾年一直遊走在政治舞臺上,但華陽太后死後,他的靠山就倒了。

    他親眼看到了其他國家的覆滅,眼看著就要打到自己的母國頭上,羋啟肯定著急,在攻楚這件事上有著不同的意見,而秦王嬴政本身又是一個疑心非常大的人,羋啟的言行他看在眼裡,在攻楚之戰中持有不同意見,被嬴政認為是不夠忠心。

    公元前225年,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秦王嬴政派了李信去,而老將王翦告老還鄉,羋啟則是被調遣了,調到哪裡去了呢?

    調遣到曾經安置韓廢王的地方,韓廢王是南韓最後一位王,貴為丞相被安排到一個這樣的地方,換誰心裡都不好受,羋啟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了秦始皇的信任,心理落差很大。

    華陽太后這個靠山已倒下,他的弟弟羋顛也不在了,自己又失去了皇帝信任,意味著他的政治路走到了盡頭,不如起兵反秦賭一把,正是因為抱著這樣的心理,他才有了叛變之心。

    其三:

    根據當時的形勢,加之項燕和楚國王室宗親遊說,最終叛變

    當年,李信和蒙恬率領20萬大軍攻打楚國之際,在當時那種情形下,楚國大將項燕和楚國的王室宗親都開始對羋啟進行遊說,勸他站在自己的母國這一邊。

    要知道,羋啟絕對不是那種耳根子軟的人,不然秦始皇也不會給他那麼大的官職,本身他就有挽救楚國的心,再加之這麼多人對其進行遊說,看看自己的勢力,再加之楚國的勢力,他認為有能力可以和秦國進行抗衡。

    就這樣,叛秦歸楚後羋啟和項燕聯手對秦軍進行偷襲,導致李信大敗而歸,自此,羋啟的舉動改變了他的女兒和公子扶蘇的命運,最起碼可以說是導火索。

    後來,為了穩定局面,在項燕等人的扶持下,羋啟坐上了王位,成為楚國最後一位君王,那段時間算是他的人生巔峰,只可惜,王位沒坐多久,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過來了,項燕再厲害,但寡不敵眾,最終自殺而亡,昌平君也被殺掉了。

    結語:

    羋啟為何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偏偏要叛秦,走這麼危險的一條路,其實仔細想想也挺同情昌平君的,他在做一道選擇題,而且是送命題,怎樣選其實結局都差不多。

    總之,羋啟叛變肯定是有多方面原因的,絕非一時心血來潮,當然到底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或許對於他來說,即便死也死而無憾,最起碼也輝煌過。

    不知道羋啟在叛變後,是否想過自己的女兒,還有自己的外孫公子扶蘇,是否有後悔過自己的叛變行為,這些我們不得而知,雖然歷史上關於羋啟的史料記載並不多,但是,他叛變這件事的確決定了很多事情的走向。

  • 10 # 歷史小奴才

    羋啟是楚國考烈王之子,秦始皇的老丈人,扶蘇的外公,秦王政時期因地位尊崇和鎮壓嫪毐叛亂立下大功,被秦王嬴政封丞相,位高權重啊

    我一直搞不清白,作為楚王的兒子,地位就已經很顯赫了,即使不到秦國,在楚國也可以身居要職,雄霸一方!為啥要去秦國投奔自己的女兒?秦國這邊也是奇葩,重用楚國的公子,萬一羋啟成為間諜,內外勾結髮動叛變,那麼秦國豈不是要損失慘重?事實證明,羋啟確實叛國了,原因何在?

    1、叛變的內在原因

    楚國當時內憂外患,國內矛盾重重,羋啟回到楚國,本來是秦王安排羋啟到楚國去從內部瓦解楚國的,但是羋啟良心未泯,在面對秦軍的大舉入侵,亡國之際他扛起了拯救楚國的重擔,對於秦國來說,羋啟實屬叛變,但是對於楚國來說,他的迴歸算是眾望所歸,也是為國二戰。即使身為秦國重臣,但作為楚王的兒子,楚國的後裔,救國對於他來說比丟掉秦國的官位更為重要。

    2、叛變的條件

    羋啟之所以敢於叛變,主要是得到楚國貴族的一致支援,並把他扶持上位,得到貴族的支援是羋啟叛變的核心條件!

    軍事上,羋啟回到楚國後,與項燕聯合除掉李園後,得到了項燕的大力支援,羋啟也就掌握了楚國的軍權。

    掌握楚國政治、軍事大權的羋啟就具備了叛變的一切條件,楚國當時號稱有40萬大軍,當時攻打楚國的秦軍20萬完全處於羋啟的控制中,只要羋啟叛變,被矇在鼓裡的秦國20萬大軍必將被摧毀,楚國與秦國在軍事上的劣勢必然縮小!因此,羋啟叛變是有預謀有計劃的。

  • 11 # 談秦說漢

    都是“廢分封、立郡縣”惹的禍。

    羋啟是楚考烈王熊完之子,被秦昭襄王賜封為昌平君,繼呂不韋之後任秦國的丞相。秦始皇吞滅南韓後,罷免了昌平君的丞相之職,削其封地徙於郢陳,讓昌平君心懷不滿。楚王負芻被俘虜後,昌平君得到楚將上柱國項燕的支援,自立為楚王。

    羋啟就是昌平君,更貼切地應稱之為熊啟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行冠禮之前,恢復左、右丞相之職。呂不韋被免除相國之位後,將相國之位取消,並將相國的工作拆分給左、右丞相。其中右丞相比左丞相權力要大,而昌平君被立為右丞相,是繼相國呂不韋之後,秦國的百官之首。

    史書記載,秦王行冠禮時,長信侯嫪毐作亂,利用王璽、太后璽調動縣卒、官騎、戎人及自己的門客發動叛亂,打算進攻在雍城蘄年宮的嬴政,但立即被嬴政知道了,派丞相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平叛,將還未走出咸陽城的嫪毐及其幫兇全部捕殺。

    昌平君是誰?詭異的是翻遍史書也找不到他的尊姓大名。可能是在統一文字與焚書坑儒的過程中秦籍大多被毀,而且秦朝滅亡時咸陽宮又被項羽放了一把大火燒了,因此有很多資料沒有被流傳下來。

    根據《史記索隱》記載:“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為(秦)相,後徙於郢城,項燕立為荊王,史失其名。”也就是說,昌平君就是楚王的公子,在秦王政行冠禮時,正好是楚考烈王熊完在位。因此,昌平君可能就是熊完之子。

    公元前272年,楚國與秦國結盟,楚頃襄王將熊完送到秦國當人質,黃歇作為熊完的師傅也在秦國陪同。秦、楚有聯姻的傳統,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就是楚華人。因此,熊完有可能此期間內在秦國娶妻生子,而且其子還被秦昭襄王賜封為昌平君。

    但史書上又記載了熊完沒有生育能力,其子熊悍還是春申君黃歇移花接木的種。因此,也有人分析說,昌平君實際上也是黃歇在秦國陪同熊完為質時,與熊完之妻私通所留下的血脈。雖然真相無從考證,但名義上昌平君是熊完之子應可以確定。

    楚國的先祖季連被賜羋姓,季連的後代裡有一支叫鬻熊,稱為熊氏。鬻熊生了熊麗。熊麗生了熊狂,熊狂生了熊繹。周成王把熊繹封到了丹陽的楚蠻之地。按照古時以封國為氏的傳統,楚國的後人都稱為熊氏。因此,昌平君也應該是羋姓熊氏。

    公元前1982年,天津市文物局發現了一件秦漢時期的出土文物“青銅戈”,刻有銘文:“秦始皇十七年,丞相啟、狀所造。”秦時丞相主管兵器製造,並規定兵器上刻有丞相之名。其中“狀”就是指左丞相隗狀,右丞相應該就是昌平君“啟”了。

    因此,根據《史記》、《史記索隱》及天津市文物局的文物研究,可以證明昌平君就是羋啟,嚴肅地說昌平君就應該叫熊啟

    昌平君被免相,徙於郢

    公元前226年,已經降秦的南韓新鄭發生了叛亂,為避免其他地方也發生類似的事情。嬴政決定將昌平君遷徙到已經被秦國佔領的楚國都城郢陳,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淮陽縣。因為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後,理論上比較方便安撫楚地的王族與士族。

    做了13年秦國百官之首的昌平君,將右丞相之職交到李斯的手裡之後,李斯立即大刀闊斧地推行“廢分封、立郡縣”。嬴政以穩定地方為由,將昌平君派往楚國的國都郢陳時,並沒有將郢陳之地賜封給昌平君,但昌平君原有封地卻已經充公了。

    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是嬴政的既定方針,而昌平君也屬於分封制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也就反對“廢分封、立郡縣”。因此,嬴政將昌平君免相的真正原因是騰籠換鳥,讓反對“廢分封、立郡縣”的昌平君下課,讓支持者李斯繼任並大力執行。

    昌平君從中央下放到地方,由右丞相之職貶為郢陳郡的郡守。不僅降了職,原來的封地也被弄沒了,成了“廢分封、立郡縣”最大的受傷者,這種鬱悶的心情可想而知。

    昌平君叛秦自立為楚王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60萬大軍伐楚,將郢陳以南到平輿的地方全部平定了,並俘虜了楚王負芻。得到楚國王族及士族支援的昌平君,在楚將項燕的軍隊支援下,自立為楚王,在淮水的南面起兵反秦。李信率十萬秦軍平叛,被項燕率軍打敗。

    但天下大勢已經向秦國傾斜,昌平君熊啟的楚國政權也沒有維持多久。次年,王翦、蒙武率六十萬大軍伐楚,昌平君戰死,項燕自殺,楚國正式滅亡。

    昌平君熊啟名義上是楚考烈王之後,因此得到了對秦國嚴重不滿的楚國王族、士族、軍隊的支援,所以具備叛秦自立為楚王的條件。只是他選擇的時機不對,被兵鋒正盛的秦軍如秋風掃落葉般絞殺了。

    寫在最後

    嬴政將昌平君熊啟免相併貶到郢陳是因為“廢分封、立郡縣”而給支持者李斯騰開位置。但有嬴政有些操之過急,熊啟被擼了右丞職之職,還被削去了封地,換誰心裡也難以平衡。

    而且,熊啟在楚地因身世之優勢,又得到了王族、士族及軍隊的支援,此時不反,更待何時?一句話,昌平君熊啟就是被嬴政逼反的。

    2020/12/31

  • 12 # 新知傳習閣

    昌平君羋啟是在秦始皇10年的這一年因為平定嫪毐叛亂有功被任命為右丞相的,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熊元的兒子,實際上應該被叫做熊啟。

    昌平君是在秦始皇21年被貶往郢陳的,在這之前他已經擔任了11年的丞相。這一年的大事就是秦王嬴政開始制定消滅楚國的方案,結果昌平君和大將王翦都被貶出咸陽。

    其中的原因歷史上沒有記載,因此我們大膽推測,很有可能和制定消滅楚國的方案有關。王翦被貶很有可能就是他認為需要60萬大軍才能消滅楚國,沒有得到秦王嬴政的支援。

    昌平君被貶很有可能是他對消滅楚國有意見,畢竟楚國是他的母國,楚王負芻是它的庶兄弟,內心肯定有很多的苦惱和痛苦,必然也會產生一些情緒和感情。

    當然這一年還有一個訊息,那就是韓王安死在了郢陳。昌平君來到郢陳很有可能就是替秦始皇來執行任務,更大的麻煩,是因為很多反對秦國的六國貴族都逃到了這裡,比如後來名氣比較大的張耳。

    在電視劇《大秦賦》中,昌平君在這裡負責李信大軍的糧草運送,有人為了逼迫他造反,將糧草燒燬。也就是昌平君因為糧草問題違犯了秦法,有可能遭到嚴懲,才被迫造反。

    在歷史資料上李信大軍的徹底失敗,很有可能和昌平君造反有關。本來李信大軍勢如破竹,突然向後撤退,最終幾乎全軍覆沒。

    這隻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在郢陳的昌平君突然向李信發起了攻擊,和對面的項燕兩面夾擊,才導致李信大軍的潰敗。

    昌平君在離開咸陽的時候,身邊帶有很多死士。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很微妙的訊號,很有可能就是為他造反積蓄力量。

    前邊我們也提到了,在郢陳這個地方原本就有很多反對秦王嬴政的山東六國貴族,這些力量疊加在一起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造反。

    到這裡就非常明確了,昌平君造反就是為了楚國不被秦國滅亡,畢竟他的血液裡流的是羋姓的血性。為了儲存母國的榮耀,他寧願犧牲自己在秦國的利益。

    李信20萬大軍的失敗,讓秦王嬴政感到了非常的憤怒。大將王翦復出,60萬大軍浩浩蕩蕩開到了楚國。到了最關鍵的時候,秦王嬴政也親自來到了郢陳督戰。

    這才有了《史記》上的記載,昌平君在秦王嬴政二十三年,被項燕立為荊王,在淮南反秦。在隨後的秦王嬴政24年,昌平君戰死,項燕自殺。

  • 13 # 小姐姐講史

    如果您懂得屈原為什麼殉國,就能理解秦國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邦羋啟為什麼叛秦了。

    羋啟就是大秦相邦——昌平君熊啟。這個相邦就是後來的相國,劉邦成為皇帝后,“邦”字就是漢太祖劉邦的專屬,誰用就是嚴重侵權,叫犯上大不敬,這就是避諱。考考您,大漢第一任相國是誰?什麼?蕭何?不是,正確答案是韓信。可不是韓王信哦。相國等於相邦,但丞相卻不等於相邦。丞相是漢初相國、秦朝相邦的下屬。羋啟是秦國二把手,他這麼位高權重,還不是秦國有人嘛!

    說起來,熊啟至少算半個秦華人,但跟熊月沒什麼關係。熊月是誰?熊啟是羋啟,秦始皇爺爺的奶奶羋月,自然就是熊月了。因為楚國宗室是羋姓熊氏,不過羋啟和羋月並沒有什麼血緣關係。羋月是秦太后,但出身只是楚王的遠族。羋啟可不一樣,人家是天潢貴胄、金枝玉葉,老爸是楚考烈王,老媽是秦昭襄王的掌上明珠,弟弟們全是王。答案呼之欲出了,但我還是想詳細說道說道秦國的大相邦為什麼叛秦?

    第一、做秦國的二把手不如做楚國的一把手——弟弟們都是王,憑什麼自己不能當?

    人常說“不想當將軍計程車兵不是好士兵”,那麼我們也可以說不想當國王的相邦不是好相邦。應該說最初大秦相邦羋啟還真沒有想當國王的想法,可是,他的父親楚考烈王的四個兒子,在昌平君之前,有三個先後都成為了楚國的國王,他們是楚幽王、楚哀王、楚王負當。可他這個楚懷王的老大不做老大,心理怎麼平衡?歷史記載,楚幽王是春申君黃歇和趙人李園的妹妹李嫣(一說李環)的兒子。這種記載是錯誤的,因為記載中明確指出楚考烈王沒有兒子。

    然而,事實上楚考烈王卻有四個兒子。這是楚魚王的繼承者楚哀王為了打擊弟弟楚幽王的身份而編造出的謊言,這就如同成蟜和秦始皇爭位置,而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一樣。

    應該說昌平君還是比較鬱悶的,他的三個弟弟不管是嫡子還是庶子都成為了楚國的國王,而他這個長子卻不是國王,您能想到他有多鬱悶嗎?

    第二、因為知己知彼,想著百戰百勝,保留楚國國祚——這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

    正是羋啟成為秦國的二把手,才能對秦國知己知彼,才想著百戰百勝。為什麼羋啟如此瞭解秦國呢?

    原來,他的父親處考烈王在成為國王之前曾在秦國當人質,在當人的期間,娶了秦國公主,於公元前271年生下了昌平君,昌平君比秦始皇大了整整一輪。因為父親是人質,只能長期在秦國定居。從秦惠文王的王后(羋八子)到秦孝文王的王后(華陽夫人),楚國宗室女子及其兄弟對秦中國產生巨大的影響。就連子楚為王,華陽夫人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昌平君成為大秦相邦的原因。應該說昌平君瞭解秦國比秦始皇瞭解趙國還要更深刻一些,因為昌平君在成為國王之前,從未回過楚國。

    他在秦國出生,他在秦國長大,他秦國學習,他在秦國為官。他的母親是秦華人,他的妻子是秦華人,他的兒子也是秦華人。可以說,他也是一個十足的秦華人,秦國已經不是他的第二故鄉,而是他的第一個故鄉。不過,秦國不是他的,而楚國是他的,他的祖國只有楚國。

    儘管他對他的祖國是那麼的陌生,但是他和他的祖國血脈相連。在秦國發起滅楚之戰時,他的弟弟負當被俘虜,他作為楚國當時唯一的王子,有保衛家園,重建楚國的重大責任和神聖使命。

    第三、當時還是反叛的最佳時機

    當秦始皇發起滅楚之戰時,其實就已經成為了昌平君的敵人了。從李信伐楚失敗到王翦伐楚成功,都深深地震撼了昌平君。他是看在眼裡,痛在心上。尤其是王翦滅楚,俘虜了他的弟弟楚王負當,更是讓他痛不欲生。他又想到了流傳在楚國的一句話,那就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還和他的爺爺的父親楚懷王有關,那是一件令人悲痛而憤怒的悲劇。

    當時秦始皇爺爺的爺爺秦昭襄王,以開會的名義邀請楚懷王到秦國。誰曾想,一到秦國立即遭到了扣押,並以楚懷王為人質,逼迫楚國割地。楚懷王雖然昏聵,但也有骨氣,誓死不答應秦國的無理要求,並令自己的兒子繼承大統,以斷了秦國的念想。秦國本想以綁架的方式訛詐楚國,達到敲詐勒索的目的。可楚懷王的一招制敵讓秦昭襄王變成了白日夢,好夢成空的秦昭襄王大怒。最終,楚懷王客死異鄉,當他的靈柩運回楚國時,就激怒了楚華人。

    在楚國滅亡之際,楚華人舊恨又添新怨,昌平君以此為契機,把楚國百姓把楚國朝野的憤恨聚攏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來實現復國的夢想。

    當時,昌平君在陳地,也就是今天的周口市淮陽縣。他還得到了項羽的爺爺項燕將軍的極力擁戴。這種情況下,在這種時機下,他成為了楚國復國的唯一的旗幟。儘管昌平君出身高貴,有著豐富的施政經驗,也知己知彼,但楚國大勢一去,面對王翦的輪番攻擊,最終兵敗身亡,楚國遭到了徹底的滅亡。

    昌平君失敗了,但雖敗猶榮。正如打響滅秦第一槍的陳勝、吳廣所述那樣——等死,死國可乎?看了這篇小文,您就理解他為何叛秦,如何成為屈原的升級版了吧。

  • 14 # 歷史真君

    羋姓是一個大家族的總姓,衍生出了荊楚十八氏。我們所熟知的楚國公族屈、景、昭、鬥、蒍、蘇、莊等氏全部都是羋姓的衍生品,熊氏自然也是。不過兩週時代,男人稱氏不稱姓。為啥?因為姓的概念太籠統,只能證明你是哪個諸侯國的,而氏則能具體到你是哪個諸侯國的哪個家族,一般家族封地決定了氏的稱呼。所以說,我們應該叫羋啟,畢竟這位老兄也是楚考烈王的兒子,是楚王負芻的親兄弟。羋啟可是擔任了十多年秦國相邦的,和呂不韋是一個級別的人物,他為何選擇叛秦呢?

    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翦滅了嫪毐及其黨羽的叛亂,順勢完成了加冠親政並任命隗狀和羋啟為左右丞相,算是架空了呂不韋確立了自己的王權。可見,羋啟是始皇帝一開始就很倚重的重臣,他在左丞相的位置上一干就是13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25年起兵反秦,他才與秦始皇的關係徹底破裂。位極人臣又是嬴政的表叔,他為什麼要造反呢?

    由於史料被焚燬,我們只能綜合《史記》和考古文獻推測。睡虎地出土的竹簡記載,羋啟是在韓王安死後被罷免的,而韓王安在滅國後被允許居住在新鄭,之後新鄭爆發反秦作亂,他被遷移到楚國的郢陳(今天的淮陽)。韓王安死後被罷免的羋啟也被委派到郢陳,目的是安撫當地的楚人,畢竟這裡曾是楚國的首都,難免會像新鄭的南韓遺老那樣反秦作亂。

    讓秦始皇沒想到的是,羋啟就是郢陳叛亂的帶頭者,還有可能導致李信、蒙武討伐楚國的行動失敗。起兵叛亂的羋啟顯然沒有軍事才華,很快就在郢陳地區混不下去了,最後在淮南兵敗被殺。

    羋啟叛亂反秦,和他被貶有直接關係,而且叛秦之前他的弟弟昌文君羋巔也死了,這標誌著楚系勢力的覆滅,被排擠出秦國廟堂核心圈的羋啟肯定非常懊惱,畢竟他擔任秦國左丞的13年裡,秦軍滅了韓、趙、燕、魏四國,他不能接受嬴政將自己趕出權力核心。

    羋啟的煩惱是他反秦的起因,而南韓故地的反秦叛亂、韓王安的死,以及自己的楚國王族血統和弟弟的死就是催化劑,讓羋啟下定了反秦的決心。此外,坐鎮郢陳的羋啟是有實力反秦作亂的。他擔任了秦國13年的左丞相,有政治資歷和人望聚集實力,雲夢睡虎地的秦代竹簡記載說他“有死士屬”,也就是說有一群支持者跟隨,這足夠說明羋啟的勢力很大。而且,楚人也知道他是楚考烈王熊完的兒子(算是嫡長子),對秦軍入侵本就憤憤不滿的楚人就像乾柴烈火,只要他羋啟振臂一呼,楚人就會群起響應,這一點羋啟心裡肯定也清楚。

    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讓羋啟走向了反秦的不歸路,趁著李信、蒙武離開郢陳南下攻擊郢壽(楚國當時的首都)之機起兵反秦叛亂,這導致李信大軍慘敗。那麼,羋啟到底為什麼突然被貶呢?

    羋啟的大名直到80年代才基本確認,之前我們只知道秦國有個相邦(也就是丞相)昌平君,而且這個地位頗高的人還被判了秦國。80年代出土了秦代兵器“戈”,上邊刻寫了當時秦國兩位丞相的名字“啟和狀”,這個不難理解,《大秦賦》裡也說了,呂不韋作相邦時積攢的兵器上,都刻有他的名字,一旦兵器出了問題他是要負責的。

    那麼呂不韋之後的丞相也是如此,秦戈上刻的名字肯定有昌平君的。再加上我們都知道廷尉出身的隗狀和昌平君一起做了丞相,那麼這個“啟”字應該就是昌平君了,再加上他是楚系,昌平君的名字被確定為“羋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位秦滅六國的重臣、扳倒嫪毐的主要策劃者、始皇帝嬴政最親近的人連名字都沒有流傳下來呢?除了項羽那把火之外,還有嬴政的那把火(焚書坑儒),大量古籍資料被焚燬,歷史記載出現了巨大斷層。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對楚國發動滅國大戰前夕,羋啟和嬴政的關係出現了難以彌合的裂痕,可能和嬴政越來越剛愎自用有關係,當王翦提出用70萬大軍滅楚國時,嬴政被連滅四國的勝利衝昏頭腦,當場罷免了王翦的將軍位,轉而任用李信和蒙武對楚國用兵。在這個過程中,羋啟也應該受到了牽連,被貶到郢陳,從而離開了秦國權力中樞,進一步導致他走向背叛秦國的道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降血壓從改善哪些生活習慣入手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