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0度視覺

    不一定都加了。以《全唐文》中記載為例:◇ 詳定刑名詔  門下:朕聞大德曰生,肖天地而為貴;大寶曰但,體宸極以居貞。所以經緯三才,彌綸萬物,順人心以敷化,因天討而立刑。《易》稱明罰,哀矜之志愈遠;《書》雲肆眚,簡惠之道斯崇。故能象服畫冠,化隆上葉;道德齊禮,刑清中代。暨乎大道既隱,淳風已衰,元首司契,徇驕奢以臨下;股肱讚道,用深刻為奉公。罪名積於簡書,滋章被於率土,姬訓夏法。峻網備於三千;秦革周科,深文加於九族。漢祖約法,後嗣不勝其弊,晉武蠲刑,末流竟致其酷。遂使茫茫區,圄犴所以實繁;蠢蠢黔黎,手足為之無措。自斯以降,禁網愈密,嘆深袁準之書,事切劉宏之奏。太宗文皇帝至道難名,元功不測,撥亂反正,恤獄慎刑。杜澆弊之餘源,削繁苛之峻法,道臻刑措,二十餘年。恥格之義斯隆,惻隱之懷猶切。玉幾遺訓,重令刊改,瞻奉隆規,興言感咽。  朕以虛寡,夙嗣寶圖,寅畏上元,憂勤庶類。乘奔履薄,懼一物之未安;旰食宵衣,慮萬方之多罪。雖解網之德,有慚列聖;而好生之惠,無愧伊心。於是仰遵先旨,旁求故實。詔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無忌、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英國公、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上柱國燕國公志寧、尚書右僕射監修國史上護軍北平縣開國公行成、光祿大夫侍中監修國史上護軍縣開國公高季輔、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平昌縣開國公宇文節、中書侍郎柳、右丞段寶元、太常少卿令狐德、吏部侍郎高敬言、刑部侍郎劉燕客、給事中趙文恪、中書舍人李友益、少府丞張行實、大理丞元紹、太府丞王文端、刑部郎中賈敏行等,爰逮朝賢,詳定法律。酌前王之令典,考列闢之舊章,適其輕重之宜,採其寬猛之要,使夫畫一之制,簡而易從;約法之文,(一作章)疏而不漏,再移期月,方乃撰(一作始勒)成,宜班下普天,垂之來葉,庶設而不犯,均被皇恩(一作均彼上皇)。凡在群司,(一作臣)逮於列嶽,其務在審慎,稱朕意焉。

    這篇詔書中提及的國公有6個,其中未加開國的有三:趙國公長孫無忌,英國公李勣,燕國公于志寧;加了開國字號的有三個:北平縣開國公張行成、蓚縣開國公高季輔、平昌縣開國公宇文節。

    命張說等與兩省侍臣講讀制  先王務本,君子知教;化人成俗,理國齊家;必由於學矣。朕往在儲宮,旁求儒雅,則張說、褚無量等為朕侍讀。《詩》不云乎:“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斯之謂也。鹹能發揮啟迪,執經尊道,以微言匡菲德者,朕甚休之。自虔奉聖訓,祗膺大寶,冀天下學士,靡然向風,實獲我心。登於近侍,復欲勉聽虛佇,論思獻納。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豈食而不知其旨,耕而不知其耨,將何以因於義,求於善,補朕之闕,誨人罔倦哉?宜令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令上柱國燕國公張說、銀青光祿大夫右常侍崇文館學士兼國子祭酒上柱國舒國公褚元量等,公務之暇,於中書與兩省侍臣講讀,其有昌言至誠,可體要經遠者,仍令銀青光祿大夫行黃門侍郎昭文館學士上柱國中山郡開國公李乂、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兼知制誥上柱國成安縣開國男蘇頲與左右起居隨事編錄,三兩(闕)進朕將親覽,庶施乎海內,始自京師,鳳沼擅鴻都之遊,中書有稷下之事,應須紙筆鋪設等,令中書檢校供擬。這裡面就涉及到公爵的體系,唐代公爵分三種:國公、郡公、縣公,貞觀年間後兩種加開國。(《武德令》唯有公、侯、伯、子、男,貞觀十一年加開國之稱也。)國公之下爵位都加開國,為虛封,一般不可世襲。其實能世襲的也有一些:比如潁川縣公韓瑗,就是襲爵其父韓仲良。(。父仲良,武德初為大理少卿,受詔與郎楚之等掌定律令。貞觀中,位至刑部尚書、秦州都督府長史、潁川縣公)粗略檢索了一下《新唐書》,郡公初期基本上都是宗室子弟(皇兄弟、皇子,皆封國為親王;皇太子子,為郡王;親王之子,承嫡者為嗣王,諸子為 郡公,以恩進者封郡王;襲郡王、嗣王者,封國公。)還有一些是追封功臣的祖、父輩,後期不知道搞成什麼鬼樣子了。比如:邢君牙,瀛州樂壽人。少從幽薊、平盧軍,以戰功歷果毅、折衝郎將。安祿山反,從侯希逸涉海入青州。田神功為兗鄆節度使,使君牙將兵屯好畤防盛秋。吐蕃犯京師,代宗出陝,以扈從功,累封河間郡公。鉉字臺碩,擢進士第,從李石荊南為賓佐,入拜司勳員外郎、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學士承旨。武宗好蹴鞠、角抵,鉉切諫,帝褒納之。會昌三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鉉入朝凡三歲至宰相,而石猶在江陵。澤潞平,兼戶部尚書。與李德裕不葉,罷為陝虢觀察使。宣宗初,擢河中節度使,以御史大夫召,用會昌故官輔政,進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封博陵郡公按照《舊唐書·職官志》的記載:國公為從一品,開國郡公為正二品,開國縣公為從二品

  • 2 # 明微

    爵位,是中國古代皇族、貴族的封號,表示身份等級與權利的高低。爵位從夏商時期開始,到中華民國建立後結束。

    先秦時期,據史料記載,自堯帝、舜帝以及夏朝,置五等爵:公、候、伯、子、男。商制,有侯、甸、男、衛、都伯。周代分為公、候、伯、子、男。文獻記載的先秦爵制是否準確,尚存異議,但參照甲骨、金文資料,可以肯定的是夏爵制不詳,商制難明細節,只有西周至戰國的爵制尚可大致判明其爵稱和爵序。

    秦漢概有二十等爵,另西漢增設王爵。秦朝使用商秧變法後定下的自公士至徹侯二十等爵(共二十級:一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了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候,二十徹候),專門用以賞功。徹侯、關內侯食租稅或食邑,其他諸爵食俸祿如官史。 西漢初設王爵,賞有功臣者,高祖時誅伐殆盡,此後王爵僅皇族可用。

    魏晉南北朝,曹操廢二十等爵。魏文帝黃初年間,定爵製為九等:王、公、候、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

    隋唐時期,隋文帝置國王、郡王、郡公、縣公、候、伯、子、男九等,煬帝時,留王、公、候三等爵,其餘廢止。唐朝分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縣公、縣候、縣子、縣男。國公以下,均加開國。

    宋遼基本沿襲唐制,元明稍有改變,清代的爵位變化大。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外藩蒙古三種。

    爵位從唐代以來,國公以下加開國,為虛封,一般不可世襲,也有例外,如穎川縣公韓瑗,就是世爵其父韓仲良(韓仲良,武德初為大理少卿,受詔與郎楚之等掌定律令。貞觀中,位至刑部尚書、秦州都督府長史、穎川縣公)。

  • 3 # 朱旭升zxs

    古代的大臣們,除了擁有自己的官職名稱外,還會有一個爵位名稱,爵位是皇帝對大臣的一種恩賜,按大臣功勞的大小賜予。

    爵位的名稱和等級,在各個朝代都有著些許差別。西周初年形成時期,周武王自稱為天子,對下實行了分封制,規定的爵位分別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並世襲傳承。

    當時,周武王分封了53個諸侯,其中有35個是他的兄弟,其餘18個是有功大臣,如姜太公呂尚被封為齊國諸侯。

    被封公爵的諸侯,其國家是公國;被封侯爵的諸侯,其國家為侯國。諸侯受封后,他們的爵位會世襲,國家也會世代歸諸侯統治,包括其土地和人民。而諸侯只需要定時向天子納貢述職、承擔軍賦和兵役。

    諸侯會把自己的土地賜給親信子弟,這些親信子弟稱為卿、大夫,被賜的土地叫做“采邑”、“食邑”或“采地”,卿和大夫在自己的采地中自然也享有統治權。

    據《漢書》記載,一個擁有土地數千裡,普通奴隸幾十萬,戰馬戰車上千的公國,稱為“千乘之國”;一個擁有數百里土地,奴隸幾萬,戰馬戰車數百的卿和大夫,稱為“百乘之家”。

    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爵位按軍功授予。當時的爵位被分為二十級,分別是公士、上造、簪嫋、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和徹侯。

    其中一到四級為士,五到九級為大夫,十到十八級為卿,十九、二十級為諸侯,秦國時期的爵位是沒有采地的。

    漢朝劉邦尚未當上皇帝時,只是給有功之臣封王,如韓信就被封為齊王。劉邦統一天下後,開始實行郡縣制、封國制並存制度,爵位只有王、侯兩級,且只有劉邦的同姓子弟才能封王,其他有功之臣只能封侯。

    而兩種制度並存是有弊端的。侯爵在封地本沒有統治權,但他們想要擁有絕對統治權,故而各種手段謀求權力,待羽翼豐滿之時,必會諸侯割據叛離中央。

    到了漢武帝時期,開始完全實行郡縣制,鞏固中央集權,統一封建帝國。

    漢朝以後歷代都實行封爵,有爵位可免除徭役和賦稅,並享有封地賦稅收取的權利。不過若在位者犯罪,則會降低甚至取消其爵位,封地也會隨之減少或完全沒收;反之,若在位者不斷立功,則其官職和爵位都可以上升,也就是“加官進爵”。

    唐朝時期,五品以上的官員都可以封爵,爵位分九級並與官職品級相連。親王為正一品,食邑萬戶;嗣王、郡王為從一品,食邑五千戶;國公,也是從一品,食邑三千戶;開國郡公為正二品,食邑兩千戶;開國縣公為從二品,食邑一千五百戶;開國縣侯為從三品,食邑一千戶;開國縣伯為正四品上,食邑七百戶;開國縣子為正五品上,食邑五百戶;開國縣男為從五品上,食邑三百戶。

    食邑多少戶並不是指封地,而是指除了朝廷的俸祿之外,每年還能收多少戶的賦稅。

    宋朝到明清時期,基本上都繼承了唐朝封爵制度。岳飛在《宋史》中被稱為“嶽侯”,是因其生前被封為“武昌郡開國侯”,“武昌”是封號,“郡開國侯”是爵位。而世人尊稱岳飛為“嶽武穆侯”,是因為其諡號為“武穆”。

    從晉朝開始,爵位不僅會授予官員本身,還會授予其妻室、父母或祖先,統稱為“封賜”。若一個人死後才被授予官位或爵位,則稱為“賜”或“追封”。

    唐朝就有追封的例子,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是被人害死的,她成為昭容時,唐中宗就追封上官儀為中書令、秦州都督、楚國公。中書令是中央高管,相當於宰相,秦州都督是地方高管,楚國公是爵位。

    不過這樣的爵位和官職,只是虛名,僅僅表示恩寵。隋唐時期,凡是有功有名望的官員,不僅生前有封爵,死後也會有賜官和賜爵,而且死後賜的官職和爵位,通常比生前要高。

    歷代王朝都有主管封爵的官員,秦朝是主爵中尉,漢朝是主爵都尉,唐朝是司封侍郎。

    朝廷對封爵非常看重,每次封爵都有儀式,在受封者面前宣讀授爵冊子,和寶印一起給予被封人,這個寶印就相當於證書,這樣的儀式叫“冊封”。

    到明清時,五品以上官員用皇帝的誥命授封, 稱為“誥封”,五品以下的官員用敕命授封,稱為“敕封”。清朝冊文是非常講究的,親王授封時用的是金座冊子,郡王授封則用的是銀座冊子。

    知道了這些是不是看古裝劇就有發言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攝影愛好者,你覺得,採用大光圈拍攝時裝,適用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