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酷歷史

    辛酉政變以後,慈安和慈禧開始了垂簾聽政時期。太后臨朝聽政,為什麼要垂簾呢?

    這是因為太后臨朝聽政當然要和群臣相見,可是古代男女有別,內外有別。皇后居住在中宮,主要治理皇宮內部的事務,除非逢節日,內外官員們才有機會向皇后進獻賀信,但是不能當面見皇后。

    皇太后逢壽辰,百官們雖然也要向皇太后進賀信,可是還是站在臺階下行禮,仍然見不到皇太后。宮中禮儀如節日都如此嚴格,更不要說平時了。

    這樣太后就不能和臣下交流,可是太后又必須處理政事。所以就有了一個變通的方式,就是在大臣和皇太后之間隔上一條簾子,既堅持了男女內外的差別原則,又可以隔著簾子發號施令。

    太后臨朝聽政,古代就有,漢高祖皇后就聽政,不過漢書上並沒有垂簾的記載,到宋朝的時候,太后垂簾聽政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事情了。

    所以說,垂簾聽政,古已有之,並不是清代的創舉。慈安和慈禧共同垂簾聽政維持了二十多年,直到1881年慈安太后死去,不過中間曾經有兩年的暫停期。

    從1861年到1865年,可以說是慈禧和慈安兩人平等垂簾聽政時期。慈安和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之初,就任用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

    當時朝廷正面對著來自太平天國的武力威脅,他們能夠齊心協力,以穩固大清朝的江山社稷。

    當時,慈安以嗣主為西太后所生,遇到事情就主動推讓;慈禧也因為在咸豐的時候,自己的地位低於慈安,當時僅僅是個貴妃,而慈安當時是皇后,當中還隔著皇貴妃這一級,所以在慈安面前並不敢過於放肆。

    另外,當時恭親王奕訢權傾朝野,名為議政王,實則操縱著內外大權,恭親王又能夠在兩宮之間進行調節,所以同治初年,兩宮的關係相對融洽。

    眾所周知,慈安一向生性軟弱,能力平庸。據薛福成說,東宮見大臣往往訥訥無語,每次有奏章都是西太后來裁決。

    西太后性格敏捷,勇於任事,東宮就把所有的事情都讓給西太后來裁決,自己無所事事。這樣,慈安和慈禧兩人各得其樂,倒也相處融洽。

    然而,慈禧是具有極度強烈權利慾望的人,她不容許自己的權力被別人分割,她要做的就是乾剛獨斷,為此,鬥爭終究不可避免。

    從1865年到1873年,可以看做是慈安慈禧兩太后垂簾聽政的第二個階段。

    隨著太平天國起義的平息,清朝的內患逐漸消除,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逐漸表面化。

    1865年,慈禧突然免除了恭親王的議政王稱號,嚴厲地打擊了恭親王的勢力,同時設法消除了恭親王的兵權,這樣,慈禧、慈安、恭親王三角權力均衡的局面就被打破,慈安開始處於和慈禧相對立的地位。眾所周知,慈安生性軟弱,能力平庸,在激烈的宮廷鬥爭中,顯然不是慈禧太后的競爭對手。

    這一階段發生了兩件大事,從而影響了兩宮太后的關係。第一件是慈安按照祖制殺死了安得海,這使得慈禧太后產生了恨意。接著是同治十一年的立後之爭,慈禧因為自己選定的人沒有被選為皇后而含恨在心。

    不過兩宮的矛盾並沒有表面化,名義上兩宮太后能夠和衷共濟,主持國家大事。到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大婚以後,慈安和慈禧共同歸政給同治皇帝。

    慈安得以在後宮繼續過著她的平靜生活。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意料,同治皇帝在親政後沒兩年就死了,慈安不得不再一次垂簾聽政,而這一次垂簾,想不到竟然是她的死期。

    1875年,年紀輕輕的同治帝病死,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日益專權跋扈的慈禧太后挑選了年僅八歲的載湉為皇帝,是為光緒皇帝。

    在挑選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慈安並沒有發言權,全部都是慈禧一手所為,這當然為慈安太后所不滿。

    但是光緒皇帝入宮以後,因為慈安性情和悅,不像慈禧那樣嚴厲,故對慈安越來越親近,而和慈禧的關係反倒很是疏遠。

    這使得慈禧深為不悅,唯恐慈安與光緒皇帝過於親近,唆使光緒過來反對自己,那樣將來慈禧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

    隨著光緒年齡的漸長,慈禧和慈安的關係也變得緊張起來。1881年4月8日,年僅45歲的慈安皇太后在後宮中突然死亡。慈禧太后終於掃除了最後一個障礙,獨攬大權!

  • 2 # 泰林說

    聽政這個詞根本不準確慈禧,這個當時只有二十七歲的女人,實際上是垂簾“親政”。

    為什麼要發動辛酉政變?為什麼要垂簾聽政?只為了皇權的延續!

    咸豐皇帝遺詔的漏洞,讓慈禧和慈安變成了兩個“人形圖章”!

    咸豐帝對身後事的安排有個巨大的漏洞。

    那就是決策權沒有明確!

    同治皇帝只有六歲,沒辦法親政。

    所以,以肅順為首的贊襄政務八大臣,

    在咸豐帝死後,統攬了審閱奏摺,並擬旨的權利。

    最後才拿到慈禧和慈安兩宮皇太后那裡蓋上“同道堂”和“御賞”印,

    這道諭旨才算生效。

    其實同道堂也不是給慈禧的,是給小皇帝的,但是,慈禧是小皇帝的生母,

    所以,也算是給了慈禧了。

    後來,精明的慈禧意識到,八大臣根本就沒把奏章給兩宮看,那麼兩宮皇太后又怎麼知道諭旨是不是正確的呢?

    這不就等於兩宮皇太后變成了兩個人形圖章了?

    這就意味著,皇權,也就是天下大事的決策權,落到了八大臣的手裡!

    而八大臣中又有怡親王載垣和鄭親王端華,這兩位,位列世襲罔替的清朝十二位鐵帽子王。

    雖然八大臣是以肅順為首,但是理論上,這兩位鐵帽子王可就有了“篡位”的可能性!

    所以,咸豐是七月十七駕崩的,八月初六這一天,山東道御史董元醇就打響了“垂簾聽政”的“第一槍”!

    核心內容就是兩個,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親王輔政!

    爭奪的就是皇權!

    言辭激烈,情緒激動,然後,小皇帝被嚇哭了!再接著,小皇帝被嚇得尿了褲子!

    慈安也氣的直抹眼淚,無奈,駁回了董元醇的摺子。

    八大臣得意洋洋,但是他們實在是小瞧了女人,更忘了,還有個恭親王奕訢虎視眈眈!

    這種得意之下,導致肅順大意的讓慈禧慈安和小皇帝先回了北京,

    而自己陪著咸豐皇帝的靈柩慢慢往回走。

    慈禧他們一回到京城,可就算到了恭親王奕訢的地盤了。

    於是“辛酉政變”爆發,肅順開刀問斬,端華,載垣賜自經,其餘五人皆被奪職。

    “垂簾聽政”政治上的阻力,沒有了。

    “垂簾聽政”的世俗阻力,也被慈禧太后消弭於無形。

    慈禧爭得皇權,或者說決策權,

    有個基礎,就是必須得和中外臣工有交流。

    交流的方式,一是奏摺,二就是召見。

    奏摺好說,八大臣還沒死的時候,在熱河,慈禧就已經透過“罷工”,就是不給蓋戳,

    把這項權利爭過來了。

    這和臣工面對面的談事,就有點麻煩了。

    因為,男女大防在清朝也是一大阻力。

    想當初奕訢跑到熱河奔喪,都差點因為這個原因,沒能見到慈禧。

    清朝的皇后和皇太后也是見不得外臣。

    哪怕是自己的生日等重大節日,外臣三品以上的官員,就在慈寧宮臺階上磕個頭拉倒。

    低品級的官員,那就只能在午門外頭,望闕叩頭了。

    這祝福,雙方也就全憑想象力了。

    倒是東晉的太后褚蒜子,確實是抱著兩歲的東晉皇帝司馬聃處理政事,

    為了避免和外臣面對面,在身前掛了個白布簾子。

    就以她為模範,

    慈禧定下來,還在皇帝原來接見中外臣工的養心殿“垂簾聽政”。

    召見,還是在東暖閣,見得是六部九卿,軍機大臣這些高品級官員,垂個半透明的簾子。

    引見,就在養心殿的眀殿,放八扇明黃的屏風,見得是一般的官員,或是外任官。

    這算是垂簾聽政的形式。

    但,更重要的是“垂簾聽政”的內涵。

    “垂簾聽政”的內涵才是真正體現慈禧精明的地方。

    第一是兩宮皇太后的許可權:

    所有有權力寫奏摺的臣子,只要和用人,行政相關的事情,必須上奏到兩宮皇太后這裡。而且是“封章密奏”,別人沒權力看,只有兩宮皇太后有權力看。

    當然,這兩位也知道全國各地的奏章都到她們這裡,是一種多麼恐怖的工作量,所以,在上諭中明確告誡中外臣工,少說廢話,更不要推卸責任說空話,有什麼事,老老實實說就是。

    雖然,這也不過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但是,能提前告誡一下,防患於未然,還是可見慈禧對政務略通的。

    這個上諭,其實很厲害的。彌補了咸豐皇帝遺旨的漏洞,明確告訴天下,擬旨的權利,也就是決策權是兩宮皇太后所有,垂簾聽政,就意味著慈禧她們絕不是人形圖章,而是真正大權在我!權臣?不會再有了!

    第二就是對恭親王奕訢等人的安排。

    封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著授總管內務府大臣。

    這就很清楚了,議政,就是商議,建議,而絕不是像多爾袞那樣的“攝政王”。

    攝政王就是代行皇權了。

    而議政王,那就是輔助皇權的作用而已。

    而內務府大臣這一職位,有表示了對奕訢絕對的新任。要知道內務府下轄的都虞司可負責者整個皇城的安全保衛工作呢。

    從經濟補償上,為了安撫恭親王,又給了恭親王雙俸,當然,這也算是一種榮耀。

    並封恭親王的閨女,為固倫公主。

    按清制,親王家的閨女,最多封個郡主就頂天了。

    只有皇后的長女才被封為固倫公主。

    也就是兩宮皇太后把奕訢的閨女當自己的閨女看待。

    這一切都是在十月初一到初九的九天之內,連續下發諭旨,恭親王奕訢一時榮耀無兩。

    總結來看,由於咸豐帝的疏忽,既造成了八大臣可以欺負“孤兒寡母”,又造成了兩宮皇太后可以勾結恭親王奪權。

    這既說明了咸豐帝遺旨實在是太倉促,有漏洞。

    也說明了兩宮皇太后有政治野心,

    正好被咸豐帝排除在政權之外的恭親王,在北京和談期間,形成了自己的勢力,急於回到權力的中心,

    所以才有了慈禧“垂簾親政”四十幾年的晚清異象。

  • 3 # 青年史學家

    在中國歷史上,垂簾聽政的不止慈禧太后一位,當然慈禧太后也不是最後一位,那麼慈禧太后為什麼能夠垂簾聽政呢?而且從1861年到1908年慈禧太后實際掌握權力長達47年,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垂簾聽政在中國歷史上一般發生在皇帝比較年幼,沒有足夠的能力處理政務的情況下,比如西漢的呂后,東漢的竇太后,唐朝的武則天,南宋的謝太后都曾經垂簾聽政過。慈禧太后所處的時代也剛好處於皇帝年幼不能處理政事的時候,1861年咸豐帝去世之後留下一個獨子載淳,就是同治皇帝,當時載淳才僅僅6歲,所以必然需要太后垂簾聽政,但是當時是東西兩宮太后同時垂簾。1874年,同治皇帝因病去世,慈禧太后為了繼續掌控權力,選擇了自己的妹夫的孩子,年僅4歲的載湉繼承皇位,這就是後來的光緒帝,在這種情況下,當然還是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駕崩後,慈禧太后繼續垂簾聽政。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慈禧太后本來準備繼續垂簾聽政的,不過僅僅過了一天,11月15日,慈禧太后也駕崩了,所以她的第三度垂簾聽政的希望就破滅了。

    除了晚清的客觀形勢上需要太后垂簾聽政以外,慈禧太后個人的權力慾望也是她長期堅持垂簾聽政的重要原因。慈禧太后雖然不通文墨,但是她的權謀卻是連男性都不能趕上的。所以她能夠在晚清複雜的政治局勢當中保持對權力的絕對掌控。

    客觀來講,慈禧太后的垂簾聽政在晚清時期還是有積極作用的,因為現在看來晚清時期真正能夠駕馭各方的也只有慈禧太后,其他人不管是光緒帝、載灃還是隆裕太后都差點火候。

  • 4 # 搞哥讀史

    在慈禧的傳奇一生中,曾經三度垂簾,每次都成功地延續了其政治生命,使她成為了晚清近半個世紀中清朝的實際統治者。

    慈禧之所以可以垂簾聽政這麼長時間,主客觀方面的因素都有,是許多複雜原因交織的結果。

    主觀方面,固然離不開慈禧本人的政治野心、才幹和手段;而客觀上,我認為主要與三個因素有關:第一,作為太后的合法身份,第二,強有力的政治夥伴,第三,外間輿論的支援。

    一、

    慈禧第一次垂簾,發生在咸豐十一年(1861年)。這次垂簾聽政,是慈禧政治生涯的開端,其中有一定的運氣因素在裡面。

    先是,咸豐皇帝病重,留下年幼的皇子繼承皇位,即同治皇帝。由於咸豐對弟弟恭親王有所猜忌,決定將其踢出權力圈子,在指定的顧命大臣名單中沒有恭親王的名字,這給了恭親王和兩宮太后勾結,合謀發動政變的機會。

    清朝立國以來,從來是以顧命大臣輔佐幼帝,從沒有過垂簾聽政的做法。就連御史董元醇呼籲垂簾的奏摺中,都承認“我朝向無太后垂簾之儀”。但最終慈禧能夠成功發動辛酉政變,實行垂簾聽政,一方面是有恭親王和慈安太后這兩位可靠盟友,另一方面是因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太過攬權擅政、不得人心,導致王公貴族和朝中大臣倒向太后和恭親王一方的緣故。

    二、

    慈禧第一次垂簾聽政,持續了近十年,直到同治皇帝成年大婚,即行歸政。如果同治皇帝健康長壽的話,後面也就沒慈禧什麼事了。可惜的是同治私生活不好,染上天花重病,剛親政沒多久就駕崩了,連後代都沒有留下。

    同治一死,給了慈禧太后復出,二度垂簾的機會。此時的慈禧,政治能力比第一次已經進步許多,為了繼續垂簾,慈禧提出不能立成年人為帝,最終選了醇親王的幼子載湉即位,是為光緒皇帝。

    在光緒成年之前,慈安太后突然死亡,導致慈禧地位暴漲,作為臣子的恭親王越來越難以與其抗衡。在中法戰爭期間,慈禧以戰事處置不當為由,將恭親王罷免,把所有權力收歸自己手中。從這之後,慈禧成為了清朝真正的最高統治者。

    三、

    慈禧扳倒恭親王后,朝中已經再沒有任何與之對抗的阻力,理論上來說,慈禧可以一直垂簾聽政下去,沒有人敢說一個不字。不過光緒成年後,慈禧還是假裝“歸政”了一番,自己跑到圓明園過了一段退休生活。

    然而,慈禧雖表面歸政,但實際的用人大權和兵權始終牢牢掌握手中。在戊戌變法期間,因光緒有嘗試奪權之舉,慈禧立刻發動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

    這一次,慈禧本想直接廢黜光緒,另立新君,但並未得到輿論支援,因此她也不敢輕舉妄動。由於廢帝勢難成行,最終慈禧宣佈“訓政”,並開始了第三次垂簾聽政的生涯。

  • 5 # 老照片

    慈禧之所以能夠垂簾聽政,一在於咸豐帝的身後安排,二在於透過辛酉政變獲得了恭親王奕等人的支援。

    咸豐十一年七月七日,咸豐皇帝病逝於避暑山莊的“煙波致爽”殿內,終年三十一歲。臨終前,咸豐頒佈上諭:“皇長子載淳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特諭。”這說明,在小皇帝載淳親政之前,載垣等贊襄政務大臣管理一切國事。但是咸豐帝又鑑於康熙初年四大臣輔政所造成的鰲拜專權的嚴重惡果,為了牽制八大臣,又將“同道堂”印給載淳也就是慈禧了,“御賞”印皇后慈安,所有上諭必須加蓋兩印章才能生效。這就將權力一分為二,引發了此後的權力爭奪。而慈禧憑藉新皇生母身份,加之咸豐帝的有意安排,因而擁有了奪權、聽政的資本。

    後來,慈禧又拉攏慈安、恭王奕等一干北京留守官員,精心策劃了“辛酉政變”,一舉將肅順等輔政八大臣或殺或逐,由此獲得了最高的權力。政變成功,自然要按功論賞,慈禧最大的獎賞自然就是獲得垂簾聽政的大權,由此一改大清的祖宗家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腸息肉長在哪段最危險,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