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消化內鏡劉醫生
-
2 # 普外科李家大夫
腸息肉長在哪段最危險?這個問題提的不是很恰當。如果是良性不惡變的腸息肉,其實長在哪段問題都差不多,最嚴重的後果就是會導致腸梗阻。但如果是會惡變的腫瘤樣息肉,長大哪段也是很危險。但細細對腸息肉疾病與腸癌疾病進行分析,發現了腸息肉還真是有一些自身規律,讓人可以及時發現它、治療它,避免腸癌的發生。
腸息肉的發生部位自有它的規律:雖然腸息肉可發生在任何部位的腸管,但腸息肉在腸管生長還是有它自身的特性。就是一般小腸比較少見。而結直腸是息肉比較常見的好發部位,其中又以乙狀結腸與直腸這二個部位最為多發。在臨床上比較多見且惡變率最高的家庭性腺瘤樣息肉病,就有這種典型表現,極少累及小腸,但直腸與結腸常佈滿腺瘤。
當然,也有一種一般人不會有,只發生在有家庭遺傳史的特定人群,就是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病人多為青少年,多發性息肉可出現在全部消化道,以小腸為最多見,佔64%。這種患者在口唇及其周圍、口腔粘膜、手掌、足趾或手指上常見有黑色或棕黃色的色素沉著斑。所以,很容易診斷。
腸息肉的癌變也是有規律的,比如:炎性息肉是由炎症刺激腸上皮引起,可繼發於各種腸道炎症病變。一般無惡變。增生性息肉是結直腸中常見的非腫瘤性息肉,多發且直徑多小於5mm,一般無惡變。腺瘤樣息肉,多數發生於結直腸,是結直腸癌的高危因素,息肉越大,癌變風險越高。腸息肉病都有癌變風險,其中家庭性腸息肉病惡變率最高,如不治療,幾乎所有的息肉病人都會發展為癌,平均癌變年齡39歲左右。同樣起源於息肉的腸癌,在不同結腸段也有它自身的特點,比如:右側結腸息肉癌變後,由於右半結腸腸腔大,早期症狀常常不明顯。它又以隆起型多見,而這種形態學特點的腸癌進展比較慢、向周圍浸潤少,預後較好。
而左半結腸息肉癌變,雖然能比較早期出現梗阻症狀、排便習慣與糞便性狀改變,而容易讓人發現。但它形態學上,以浸潤型多見,惡性程度高,轉移早且預後差。
總之,結直腸是息肉比較常見的好發部位,其中又以乙狀結腸與直腸這二個部位最為多發。結直腸炎性息肉與增生性息肉一般不惡變,腺瘤樣息肉才是腸癌的高危因素。讓人不禁唏噓的是,結直腸息肉癌變雖然可怕,但冥冥之中彷彿給人留了一份生機,只要有心人,還是有機會得到發現並根治的它。
-
3 # 小影大夫
腸息肉≠腸癌
很多朋友都是體檢發現的腸息肉,有些朋友看到自己腸鏡結果就很害怕,擔心自己是不是長了腸癌。其實腸息肉≠腸癌,發現腸息肉,及時切除,就可以把腸癌扼殺在搖籃之中。
正常的結直腸黏膜在各種原因的刺激下,變成了增生的黏膜上皮,繼而發展為小腺瘤性息肉,就是腸鏡下看到的肉疙瘩,這時候腸鏡無法分辨是不是惡性的息肉,如果不處理,息肉會繼續繼續長大,變成了大腺瘤樣息肉,最後惡變為結腸壁。這整個過程的時候在幾年以上,可能是5-10年,也可能十幾年。
如果在小腺瘤樣息肉或者更進一步的大腺瘤樣息肉的時候做腸鏡發現,腸鏡下直接切除,那麼就可以預防腸癌的發生。哪一段的息肉都很危險,如果發現了,還是早點處理為好。
早期發現,早期處理目前臨床中看到的結腸癌很多都是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的結腸癌更加多見,而且還是晚期多,因為老人家即便是有症狀都不來處理,最後拖著就晚了。
如果>30歲,沒有做過腸鏡的,可以做一次腸鏡體檢。如果沒事,那麼可以五年後再做一次體檢,如果有息肉,建議切除。如果家裡有結腸癌家族史的,為了自己健康,最好去做個腸鏡體檢一下。
-
4 # 王教授談健康
腸息肉以長的部位來評估危險性是不正確的,要是以哪裡多發,那長在結腸和直腸的腸息肉最危險,因為腸息肉大多長在結腸和直腸部位,並且發現它們時往往已經惡性變為腸癌了。
腸息肉的危險性指的就是癌變的危險性,而癌變的危險性取決於腺瘤的病理組織生物學特性。
腸息肉分為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性息肉和腺瘤樣息肉。其中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不會癌變,所以危險性小;錯構瘤性息肉有極少一部分可以癌變。
腺瘤性息肉可以癌變。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見的息肉,病理上又可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管狀絨毛狀混合腺瘤。其生物學行為是含有絨毛越多的腺瘤就越容易癌變,所以,從這方面來看絨毛狀腺瘤最危險,它是導致腸癌的元兇。
只要腸鏡見到的腺瘤都要做切除,這是因為我們做腸鏡時尚未做腺瘤病理檢查,所以對其良惡性無法判斷,只要見到就切除是安全的。
-
5 # 腫瘤專家姜爭
對於早期腸息肉未出現癌變前,長在腸道哪個部位都無太大問題,透過內鏡下或腹腔鏡下切除後定期複查即可。
之所以說腸息肉“危險”,是因為它有一定機率會出現癌變,雖然這個過程在5-10年不等,但因為早期並無明顯症狀,所以極易被忽略出現癌變甚至發展到腸癌晚期。
腸息肉長在哪段最危險?腸息肉的危險程度和所處位置關係不大,和是否癌變、症狀嚴重程度有關,腸息肉較難預防,即使切除也要做好複查隨訪。
從腸癌高發部位來看,由高到低依次是直腸>乙狀結腸>升結腸>盲腸>降結腸、橫結腸,而腸息肉的高發部位也是直腸,同時因便血癥狀,較易出現直腸癌和痔瘡混淆誤診,從這個角度講,若腸息肉發生在直腸,癌變率和誤診率會更高,危險性也更高。
1、是否癌變腸息肉癌變率與其大小、形態、數量、病理型別以及患者年齡、是否有遺傳史等有關。
①從病理來看
腸息肉一般是在腸鏡時被發現,醫生會根據息肉形態大概判斷其良惡性,但切除後需做病理來明確其性質,病理後分為炎性、增生、錯構瘤、腺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是明確的癌前病變。
炎性、增生性、錯構瘤息一般不會癌變,但如果放任不管,在飲食、炎症、異物等刺激下,可能發展為腺瘤繼而發生癌變,不管腸息肉性質如何,都不會自行消失不見,如果不進行干預和治療,也不定期監測,腸息肉只會越長越大,繼而出現癌變傾向,所以不管腸息肉性質如何,一經發現要立即處理。
對於腺瘤性息肉,一般分為管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其中絨毛狀腺瘤癌變率最高,管狀腺瘤最多見。
②從形態來看
若息肉表面光滑,多數為不會癌變,但也不是絕對,對於無蒂、表面粗糙且呈菜花狀或中凹邊隆起型息肉易出現癌變。
無蒂、廣基型息肉癌變率要高於有蒂息肉,若息肉呈乳頭狀、分葉狀癌變率較高。
一般來說,單個或兩三顆腸息肉,癌變率較低,腸息肉多發癌變率較高。
對於家族腺瘤性息肉病,具有明顯遺傳性,父母一方患有此病,遺傳給後代的機率是50%,多在青春期發病,可出現成百上千顆腸息肉,如果不及時採取措施,到40歲左右百分百會出現癌變。
④從大小來看
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當腸息肉直徑<0.5cm,癌變率是很低的;直徑在0.5-1cm,癌變率大約在10%以下;直徑在1-2cm,癌變率上升到20%;若直徑>2cm,癌變率會上升到50%,當然也和息肉形態、病理性質有關。
⑤從患者自身來看
40歲以上,長期菸酒史,喜食高脂肪、高動物蛋白、紅肉、醃製加工類、煎炸燒烤類食物,以及腸息肉家族史、腸癌家族史、慢性炎症性腸病等,都屬於腸息肉高發人群,這些人要重視腸鏡檢查,發現息肉儘早切除。
2、症狀嚴重程度一般來說,早期腸息肉無明顯症狀,輕易不會察覺,只有當息肉不斷長大,會出現一些臨床症狀,如:
①便血
當息肉破潰後會出血,多是間歇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帶血,且附有黏液,若息肉發生在升結腸或橫結腸,血液多於糞便混合,如果息肉距肛門較近,顏色較為鮮紅,要注意和痔瘡、肛裂相區別。
②大便習慣異常
可能會出現便秘腹瀉交替、裡急後重感,有時會出現腹脹、腹痛等症狀。
一般來說,腸息肉體積較小,數量較少時,並不會導致腸梗阻發生,當息肉體積較大、較多時,堵塞腸腔後就會出現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腸梗阻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痛、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腸梗阻時間越長出現腸穿孔、腸出血的機率就越高,繼而引發瀰漫性腹膜炎。
在臨床上腸梗阻診斷和治療難度較大,尤其是老年高齡且伴有各種慢性疾病的患者,若不及時就診可能會危及生命。
總的來說,腸息肉雖然易復發,但只要早發現早切除,之後定期隨訪複查,改掉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平時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粗纖維食物,多喝水,戒菸酒,控制體重等,輕易是不會出現癌變的。
-
6 # 卓智哥
息肉都有潛在癌變的風險,無論長在什麼位置都儘可能切除並定期隨訪。如果非要說哪裡更危險,應該是越往下段越危險,畢竟腸道上部接觸的還是食物或沒有消化的食物,而在結腸或乙狀結腸,直腸,都是糞便,更容易刺激癌變,這就是近幾年大腸癌的發病率直線上升的原因。
-
7 # 哭哭哭蹦蹦蹦跳跳跳
息肉長在任何腸斷都有潛在風險,但若是長在直腸近肛門6釐米,系齒線下端最危險。如果是上皮腺息肉,大多稱癌前病變,就特別危險了。
此段息肉又為低位直腸肛圍息肉,
不早檢定術除,則後患無窮,惡變成癌,手術切時,由於處複雜的盆腔架神經叢中,難免損及便神經,使之失控,
嚴重影響自理能力,觸痛心靈,弱化生存勇氣。
至時,只有肛不保,造袋排便。不僅不便,且易感染,生活質量大打折扣
、、、、,後果相當嚴重。
望早檢查,早治療,早點好起來!
-
8 # 使用者71595899341
腸息肉長在那裡都是危險的,它有癌變的可能性大。如果說長在那裡最危險呢。應該是越往後越危險的。尤其是直腸內,一般來講,糞便到此,已經乾硬,造成磨損,發炎至病變。
-
9 # 被寫作耽誤的營養師
腸息肉是腸道黏膜表面隆起的增生物,通常來說,判斷腸息肉是否存在癌變的可能,並不是單純從所處的位置來判斷,臨床從大小、數量(息肉越大,且數量越多,其風險相對越高)形態、生長速度以及病理分析來綜合判斷,同時息肉癌變的風險還受年齡、遺傳、飲食及飲食及生活習慣等的影響。
同時,可以瞭解息肉的病理組織,由於炎症引起的炎性息肉癌變的可能性較低,其次是增生性息肉,而相對風險較高的是腺瘤性息肉。
如果單純從位置上來考慮,從中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特點可以得到一些提示,70%的結直腸癌是長在直腸的,小而且其中大部分(80%)處於指檢範圍內。也就說越靠近直腸末端,肛門附近的息肉相對越危險。至於原因個人認為這與食物殘渣的排洩停留的時間及位置有關,越靠近直腸末端,接觸糞便的時間越長,對息肉的影響越不利。
發現腸息肉需要如何處理?
部分成型的息肉,但直徑小於1釐米的建議做活檢,再根據結果處理,或者定期監測。對於直徑大於1釐米的息肉一般臨床建議直接切除,同時定期監測,是否出現復發和再生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腸息肉患者哪些情況需要警惕?大便形狀發生改變。出現血樣便。排便次數出現改變,有時腹瀉有時卻排便困難,且持續時間較長。經常出現腹脹腹痛,且多為陣發性,持續時間較短。預防結直腸癌,日常生活我們可以這樣做: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適量吃粗糧、充足的蔬果。減少加工類肉類的攝入。魚、肉要適量。烹調方式要健康,減少煎烤炸的方法。多運動、少吸菸、少喝酒。 -
10 # 醫學小偵探
腸息肉的危險性,無疑指的是息肉發生“癌變”,患大腸癌的風險!
因為目前造成我們人類死亡最主要的兩大原因:第一個是心血管疾病,第二個就是惡性腫瘤,而惡性腫瘤當中,消化道腫瘤佔了大部分,而消化道腫瘤之中又以大腸癌排在第一位!
而我們大家平時說的腸癌,基本上指的也都是我們的大腸癌(因為小腸發生癌變的機率非常低),以結腸癌與直腸癌最為常見,近年來中國結直腸癌發病率上升趨勢亦更加明顯,而這結直腸癌絕大多數都是由腸息肉演變而來。因此,一旦我們的腸黏膜出現有腸息肉,往往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癌變風險!
但正如題主所說的腸息肉長在哪段最危險這句話一樣,同樣是腸息肉,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險性的!
那麼腸息肉的危險程度跟哪些因素有關呢?首先,我們人體的大腸很長,全長有1.5m左右,不同部分的大腸其發生大腸癌的機率是不一樣的。
如下圖(劃線部分),我們的大腸可分為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5部分!
其中大部分的息肉都長在我們大腸當中的結腸和直腸部位,而結腸整體呈“M”形,包繞於空、迴腸周圍,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4部分,其中最狹窄的部位是乙狀結腸的末端,直徑只有2.5cm,其他部分直徑可以達到6cm!
而這結直腸段及部位發生癌症的機率不一樣的,請看下圖:
以直腸最高,佔了整個大腸癌的43%左右,其次依次為乙狀結腸、升結腸、盲腸、降結腸以及橫結腸等!所以,如果大家這個腸息肉發生在直腸,相比發生其他部位,發生癌症機率就會更大一些,也就更危險一些!
但是,息肉生長部位只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也決定了我們腸道息肉的危險性,那就是息肉的型別!
目前,臨床上的腸息肉主要分為腺瘤樣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以及家族性息肉等這幾種主要型別,但其中又以下圖這種腺瘤樣息肉癌變率最高!
但注意:結直腸息肉不等於結直腸腺瘤,因為結直腸息肉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息肉,其中腺瘤樣息肉屬於腺瘤,是結直腸癌最主要的癌前疾病!當然,大家也不要誤認為腺瘤都像上圖顯示那樣,都是息肉樣新生物,實際上腺瘤也有扁平扁平狀的病變!當然,大家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種腺瘤樣息肉,它們是高危型!
息肉或病變直徑≥10mm;絨毛狀腺瘤或混合性腺瘤中絨毛樣結構超過25%;伴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者!當然,長了息肉不是立馬就癌變的,它發展為癌症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個時間也往往因人而異,通常在10年左右
但這不意味著大家發現息肉後可以放心十年沒事。事實上,從長息肉開始,甚至到了早期大腸癌,都是沒有症狀的,換句話說: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腸道什麼時候開始長息肉了,不做腸鏡,我們也不知道自己長了息肉!
因此,切除腺瘤樣息肉防治腸癌,最主要的還是要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點透過腸鏡技術切除乾淨,可以避免了息肉可能誘發的各種潛在危險,尤其是避免了很多結腸癌的發生,可以達到根治的目的!
-
11 # 心血管黃醫生
腸息肉長在哪段最危險,為什麼?
之所以擔心哪段危險,其實是想知道哪裡容易發生癌症。就目前的資料來看,結直腸癌是常見的發生於結直腸部位的惡性腫瘤,好發於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所以長在這個位置最危險!
結直腸癌以40~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男女之比為2.5:1。從癌前病變階段發展到癌症,一般需要較長的時間。研究發現,95%以上的結直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經歷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變的過程,一般需要7-15年的時間。
所以,在身體出現癌前病變時,及時干預,可避免癌症的發生!一、警惕年齡
95%以上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演變而來。年齡是大腸息肉發病的重要因素,隨著年齡增大,發病率會增高。中年大腸息肉的發病率高達10%~30%。
二、注意慢性炎症腸黏膜長期受炎症刺激,使腸黏膜充血水腫,糜爛、潰瘍,發生息肉;糜爛潰瘍癒合導致疤痕收縮,形成息肉狀;慢性炎症刺激致腺體阻塞可能炎症刺激,發生腺瘤。
三、預防腺瘤性息肉
大腸息肉與大腸癌的發作密切相關,特別是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屬於癌前病變,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混合性腺瘤,絨毛成分越多癌變機率越高。腺瘤中的絕大多數伴有異型增生,其異型增生的程度受息肉形狀影響。
息肉呈正相關,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直徑小於1.0cm的蒂息肉癌變率小於1%;直徑小於小於2cm的癌變率一般為10%;直徑大於2cm的癌變率一般為50%。
生活中,應當如何預防息肉?
1. 檢查:結腸鏡檢查是腸道腫瘤篩查“金標準”。50歲以上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結腸鏡可完整、清晰地將整個腸道內部觀察清楚,並對可疑部位可進行拍照、及病理檢查。每年進行1次肛門指檢,發現息肉視情況處理。
2. 戒菸戒酒:大量飲酒、吸菸,腸息肉的發生率也會提高。
3. 少吃高脂肪的食品,減少醃製、煙燻類食物,增加粗糧攝入。
-
12 # 胃腸科吳青醫生
平時最多見的息肉是炎症性和腺瘤性兩種。前者與腸炎症反應有關,後者則由於結腸粘膜表面細胞更新的不平衡引起.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癒後可自行消失,對腺瘤性息肉,我們必須有所警惕,它一般不會自行消失,如果長久存在於腸腔內,則有惡變的可能.腸息肉的治療:有蒂者內鏡下可摘除或圈套蒂切除,凡直徑≥lcm而完整摘除困難或廣蒂者,先行咬取活檢,排除癌變後經手術完整摘除.如有癌變則根據癌變範圍,選擇區域性腸壁或腸切除手術.
-
13 # 王賀智醫生
腸息肉一旦在腸鏡下發現的話,建議儘早切除,然後送病理化驗。
如果是管狀腺瘤或者絨毛狀腺瘤等屬於癌前病變,建議過半年到一年左右再複查一次腸鏡。
-
14 #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說起腸息肉,人們最擔心的還是癌變,只是息肉的話,沒有那麼可怕,一般透過腸鏡切除就可以了。在腸鏡下,可以看到息肉的狀態!
腸息肉是一類從黏膜表面突起的隆起狀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統稱為息肉。腸息肉常見於40歲以上的男性,可有便血、腹瀉、腹痛等非特異性表現,絕大部分在內鏡檢查中偶然發現。
腸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息肉病綜合徵。其中,腺瘤性息肉、息肉病綜合徵與結腸癌密切相關,腸息肉癌變是一個多因素作用、多基因參與、經過不同的階段才最終形成的生物學現象。
腸息肉長在哪段最危險,為什麼?目前普遍認為,幾乎所有的結直腸腺癌均透過所謂的腺瘤-癌序列由腺瘤演變而來。但是,僅有一小部分散發性腺瘤發生惡變。大腸癌的發生率在一個有腺瘤的患者比無腺瘤患者高出5倍,多個腺瘤患者又比單個腺瘤高出1倍,說明腺瘤與癌之間的關係密切。
作為一種炎症酶可能透過改變的在細胞內花生四烯酸的新陳代謝參與阻斷細胞凋亡和促進癌細胞生長。
腸息肉與Hp感染之間的關係逐漸明確,早期已有學者透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發現息肉組織中存在Hp,腸息肉組患者Hp感染率顯著高於健康組,且Hp感染患者的息肉多發且直徑多>1cm,但與位置無關。
-
15 # 家客同城
腸息肉長在真腸周圍的問題會大一些,還要看有沒有癌變,同樣的有癌症長在哪都一樣危除,所以發現息肉後,就需要手術化驗檢查,看是什麼情況,是良性還是惡性,良性的即時手術了就會好起來的,預後好,而惡性的也是需要手術或者說能手術的就早做手術,這樣就可以早發現早治療,預後也可以和長在哪一段沒有什麼關係的。
因為危險的本質是癌變,在沒有癌變時手術治療,就可以達到治療的效果的,一般多發生在腸末端的直腸周圍,這裡易有息肉生長,同時大便排洩時易造成剌激,長此以往就易造成癌變的機會增加,因為上段的腸容物還沒有形成吸水脫水後的乾燥大便,所以剌激性會相對的小一些,所以以直腸為多以及以直腸周圍剌激為重。而且直腸這裡兼有大便的功能,所以就算手術後也可能產生新的問題如大便不能正常排洩等等。兼有功能就會有功能損傷。別的地方多切一點沒什麼大問題,而功能性的直腸這裡要是保留不了之後的維護也會很難。
久而久之易形成直腸癌,所以腸息肉,在這個部位多發,平時大便時要注意大便的粗細,發現大便變細了就要去做具體的檢查,避免直腸癌沒有早發現早治療,所以定期檢查是有必要的,定期檢查以後就可以早發現早治療這樣要嘛就是沒有問題要嘛就是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問題。
回覆列表
做了多年的腸鏡,發現息肉最容易長在直腸,其次是乙狀結腸、升結腸。大腸癌的好發部位是直腸,其次是乙狀結腸,最後是升結腸。由此可見,哪裡容易長息肉,哪裡就是大腸癌好發部位,因為長了腸息肉置之不理的話,終究是會癌變的。其實,不能單純說哪個部位的息肉容易癌變,息肉癌變主要與息肉的形態、大小以及息肉的病理性質有關,特別是腺瘤性息肉、廣基息肉最容易癌變,生長速度也快,發現後必須趁早切除以絕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