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乾哥剪輯
-
2 # 紙上的宣仔
明朝的戰船有兩條線,一個是明朝政府的水師,一個是鄭成功艦隊。區別在於一個是明朝政府財政撥款支援的,鄭成功的則是私人武裝。
從武備志的描述來看,當時明朝官方生產的主力戰艦——大福船可以達到2000料,差不多是600多噸。這種船以及鄭成功手上的鳥船就是荷蘭人口中的“戎克”船(Junk),有單層或者雙層甲板,屬於一種大型三桅帆船。但明朝官方的戰船和鄭成功的戰船所載火炮數量和質量都有天壤之別。比如武備志中2000料的大福船,配備的武器有:艦首備紅夷炮1門、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其他省略不寫),總數不過10門火炮,火力相當薄弱,而且真正對船體結構有巨大破壞力的只有船艏這門紅夷大炮而已。
而鄭成功的大型戰船雖然噸位差不多,但是載炮數量更多,火炮數量在24門以內(紅夷大炮)。這種帆船一直用到了鴉片戰爭時期,清朝水師和出使琉球的“封舟”都屬於此型別。在西方最有名的一艘中國鳥船是並被英華人1846年買下的“耆英”號,排水量達800噸,與武備志記載較為接近。
中式商船“耆英”號,兩側各有9個炮眼,也就是可以裝備18門大型火炮
西方人繪製的另一艘鳥船,也是每側9個炮眼
鄭成功手上的旗艦級別的戰船,可能比一般的鳥船更大一些。因為鄭成功手上有一種威力恐怖的戰船——大熕船,這是一種在船艏船艉各安裝一門“龍熕”,船兩側有發熕。龍熕一種從西方沉船上打撈的大型火炮,從“容子24斤”的描述上看應該是32磅炮。裝備這種火炮的戰船算得上是鄭軍的主力戰艦,而且《臺灣外紀》中是將大熕船和鳥船並列的,並未混為一談,說明大熕船已經是一種獨立船型,噸位應比普通鳥船還要大一些。
-
3 # 尊重歷史
當初大明水軍到底多強大呢?鄭和的寶船,是有文獻記載的。《客座贅語》中記載:“官校、旗軍、勇士、士民、買辦、水手共二萬七千八百七十餘員名。寶船共六十三號,大船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船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六十三艘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戰艦,大船的長度核算是“長140米,寬57米”。當然,這個資料肯定是不實的。因為這個資料,太大了!我們的山東號是“長315米,寬75米”,差不多都是他2/5了,與印度航母一個水平。實際到底該多大呢?

實際上,寶船的排水量應該在2000噸上下,根據南京出土的鄭和副手洪寶的墓誌銘,寶船的排水量是“五千料”推算,是2500噸,這個資料就差不多了。復原福船兩千五百料大約是“60米長,13米寬”,可以推測最大寶船是在“長120米,25米寬”這個範圍內比較合理。所以,文獻是為了突出寶船大的一個比喻。其實,就算如此,寶船也是夠大的了。要知道,後來荷蘭的戰艦也就一千多噸排水量而已。就算是這個技術,在明朝正德後咋就沒有了呢?

這個事還得怪“國企”船廠沒有政策了。因為除了開往琉球的“封船”,明朝根本就不需要如此巨大的船隻。沒生意,官辦船廠就開始萎縮,最後,就造不出這麼大的船了。但是,正德之後,明朝政府長期人浮於事,政府管理鬆動,處於無政府狀態的民間貿易開始興盛起來。而民間造船技術也開始發展,這就是明朝後期的主力戰艦“福船”。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

當時的嘉靖時期,由於官辦船廠連“封船”都造不出,就找當時的民營船廠製造。雖然民營船廠肯定要黑政府錢的,但是福船就這麼出來了。“長十五丈寬一丈六尺”就是當時造的封船大小。後來,跟復原福船差不多的長55米的戰艦就出來了,在福船上還是裝備了十門以上的火炮,在東南沿海維持治安。這種船大小基本就已經跟荷蘭的東亞戰艦赫克託號一個水平了。這還不算完,明朝晚期海盜常用的主力戰艦更有戰鬥力。

荷蘭人1637年油畫記錄的“鳥船”就這麼出來了。《兵錄》記載,這種船可以裝二十門重炮以及其他附屬武器,是鄭芝龍海軍的主力戰艦。到了這個時候,福船跟寶船二等戰艦已經一個水平了,所以寶船從未消失。
回覆列表
眾所周知,隨著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世界大航海時代的開啟,歐洲海上力量在質量和數量上都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而在遙遠東方的明帝國,自從鄭和七下西洋之後,四海平靜,漫長的海岸線上一片祥和。沒有壓力也沒有需求,在北方蒙古人的邊防側重之下,海防自然而然就被擱置一旁。乃至於到嘉靖前期,明帝國海防破碎、武備糜爛,戰船十不存七、士兵大量逃亡。最終,嘉靖中期倭亂大規模爆發,明朝在如此情勢之下不得不重整海防。
當時的日本船隻
其實倭寇並非憑藉有多麼強大的海上勢力,他們不過是類似於從海上入侵的遊牧民族,主要目的是深入內陸劫掠財富,因此並不會主動選擇在海上跟明朝水師硬碰硬。倭寇往往駕駛著輕便迅捷的中小船隻,迅速突入近海登陸,然後四分五散各自劫掠。在沒有雷達的年代,很難在海面上對其進行有效攔截。比如,俞大猷就曾經駕駛大船因為速度不及倭寇小船以及吃水太深,只能無奈的看著倭寇從淺水區逃走。
在這種情況下,明軍為了能夠有效堵截已發現的倭寇船隻,只能把大船改小,400料戰船改成200料,並一改再改為150料戰船、100料戰船,為的是避免發現了也追不上。因此,明軍在對付倭寇這種敵人的時候,一般以中小船隻為主,大船也就侷限於9~10丈長的福船和廣船類戰船,火器還是以傳統的火磚、火球、火箭、碗口炮等縱火類和臼炮類火器為主,再加上少量佛郎機和一門四五磅的艦首發熕炮,便足以對倭寇船隻產生碾壓級別的優勢!
明嘉靖時期福船配置
但上述這些也只能夠對付海上力量不強的倭寇和小股海盜罷了。而且這種類似治安戰的模式,其實對海上力量的發展極為不利。後面由於西方勢力的進入,中國海盜們能夠先於明軍更快的接觸到西式火器,他們佔島為王、招募工匠、走私鐵器硝黃等等,從而積累了大量勢力,再之後鑄造火炮、建造船隻,一時間在嘉隆萬時期的明朝海面上湧現出了諸如林道乾、曾一本、林風、朱良寶等名噪一時的大海盜。
這其中又以曾一本實力最為強大。他擁有戰船數百艘、兵卒數萬人,為禍東南。他還擁有一支由東莞大烏尾船組成的主力艦隊,這些烏尾船載重都在萬斛以上,換算成今制其載重在380~400噸之間。這種實力已經超過了以往明軍水師所面對的任何敵人,因此明軍也開始作出調整。為了剿滅曾一本,東南沿海29個縣在半年內,建造了24艘15~17丈長,船體覆蓋一層鐵甲的封舟戰艦,此外還有一百多艘大福船。這可以說是自鄭和之後,明軍最為強大的海上作戰力量了!
明代封舟
而除了船之外,海盜們裝備的大量火炮也給明軍帶來不少麻煩。胡宗憲在《籌海圖編》中直言,“海寇所恃全在於銃,吾亦以銃為應”。當時明軍的策略為“以船之大者為中軍座船而當其衝,以船之中者為左右翼而分其陣,以船之小者繞出於前後兩旁之間”。裝備則“中軍大船之前,仍用次等船載佛郎機大銃數架以鎮之。兩翼中船之前,亦再次用船裝載銅將軍大銃數十架以列之,其小船亦各載鳥銃鉛銅數百以備於四面。”
明軍艦隊立營圖,1為座船(中軍大船);2為中船(中軍大船之前次等船);3為哨船(中船之前再次等船)
結合《兵學指南》就不難理解胡宗憲這段話了。他根據船型大小和作戰任務的不同分為四種船,即座船(中軍大船)、中船(中軍大船之前次等船)、哨船(中船之前再次等船)、小船。座船就是中軍大船即旗艦;中船就是大船之前次等船,即座船周圍的五艘中軍中船(數架佛郎機大銃鎮之,保護座船);中船之前的次等船自然就是外圍的哨船(銅將軍大銃數十架,作戰主力);小船就是在各船旁遊弋騷擾的小型船隻,裝備鳥銃噴筒數百枝。
以戰艦十六艘為例,艦隊分三行橫列,十艘哨船裝備數十架銅將軍大銃,火力最強,處於第一行;五艘中船負責護衛座船,在座船之前哨船之後第二行,座船作為旗艦主帥,則位於最裡面第三行,而且五艘中船處於十艘哨船間隔空間之後,並不阻礙火力投射,因此第一行和第二行可以同時開火發揮最大火力。即座船前中船鎮之,中船前哨船列之,這也符合《籌海圖編》裡“每數船列為一行,每一陣列為數行”的描述。
明軍艦隊作戰圖
到了明朝末年,荷蘭人屢屢入犯沿海,更是與明軍爆發了南澳海戰和澎湖之戰。加上更加強大的鄭芝龍、劉香等海上勢力崛起。其中鄭芝龍的頂級戰艦擁有西式火炮30門,劉香的大船也裝備有十幾門紅夷炮,因此明軍水師不得不再次進行升級。這時候的明軍水師開始出現雙層甲板炮艦與單層甲板炮艦,並在側舷裝備西式火炮10~30門不等。英華人彼德·芒迪在珠江口就曾遇到一艘載炮28~30門的明軍雙層甲板炮艦和一艘10~11門火炮的單甲板小炮艦。
珠江口明軍戰艦
而對於明軍雙甲板炮艦記載最為詳細的當屬崇禎本《兵錄》,書中記載“焚寇之舩莫如火,碎寇之舩莫如炮,大抵舩宜極新堅為佳,大固好,亦不必太大,隨海上雙桅皆可用也。將此舩下層左右約開銃孔,或三十處,或二十處,安置紅夷大炮,每門重二千三四百觔者,用一車輪架乘之,便於進退裝藥。此等大炮,每舩一隻或六門,或八門,左右排列;餘孔亦列千觔與五百觔之銃,必要五百觔為率者,方沉重不跳且送彈端直。至上層戰坪如用百子狼機等炮。大約一舩要兵百餘名,大小銃共五六十門,多多益善。”
日本繪唐船圖
以此可知,明軍雙甲板炮艦分為大小兩種,大號炮艦下層甲板配置紅夷炮8門,千斤炮與五百斤炮22門,上層甲板用佛郎機百子銃等小型火炮30門,共60門;小號炮艦下層甲板用紅夷炮6門,千斤炮與五百斤炮14門,上層甲板用佛郎機百子銃等小型火炮30門,共50門。無獨有偶,崇禎時期的南京工部郎中董鳴瑋,他也曾仿照閩海戰船建造了兩艘江防炮船,名為“龍骨炮船”。該船共配置火炮18門,其中紅夷炮8門、百子銃10門,因為是江防戰船,因此可能要比原型閩海戰船略小一些。
船上用500斤紅夷炮
除了兵書記載外,在明朝檔案裡還有這麼一條史料。崇禎十三年(1640),浙江在圍剿海盜時,明軍使用了裝備西式側舷火炮的戰艦,雙方在海上遭遇後用火炮互相對射了七八個小時,最終明軍獲勝,俘獲了大、中船隻41艘。其中大船26艘中船15艘,全部被改編進各寨明軍補充水師力量,之後明軍又調撥紅夷炮、神飛炮、威遠炮、百子銃各項火炮共一千六百五十八門裝備這些戰船。這樣平均一下就會發現,這41艘戰船每艘都能分到40~42門火炮,不過畢竟大小不同,所以如果按照尺寸來分,那麼26艘大船完全可以分到50門火炮,剩下的15艘小船也可以分到22~23門火炮。
其中百子銃是用來攻擊敵方甲板人員的,炮彈重30兩,2.5磅左右;威遠炮為冷鍛炮,所以重量很輕,只有200斤左右,但炮彈卻重3.6斤,在4.5~5磅之間;神飛炮重1050斤,裝火藥6斤,炮彈重量沒有記載,不過如果按照1:1彈藥比來估算,炮彈應該在6斤左右,合8磅;至於紅夷炮,那範圍就很大了。從4斤彈到20斤彈都造過,因此只能根據何汝賓的描述來互相印證,即重量在2300~2400斤之間的紅夷炮。目前國內符合這個重量的紅夷炮實物有兩門,一門是收藏在廣州市越秀山的崇禎十七年紅夷鐵炮,炮長260㎝,重兩千斤內口徑10㎝,另一門是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崇禎二年紅夷鐵炮,由兩廣總督王尊德監造,炮長258㎝重兩千斤,口徑卻達到14㎝。取箇中間數,2300~2400斤紅夷炮當在12磅左右。這樣由小到大,分別是2.5磅炮、5磅炮、8磅炮、12磅炮的配置組合。
廈門船
這麼一算,很顯然現實情況與《兵錄》當中的炮艦記載大致相符。這也側面印證了明朝水師在中後期,面對不同威脅之後的快速發展,從而迅速做出了相對應的調整,並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果。這也說明了傳統的海戰模式已開始逐漸淘汰沒落,側舷艦炮慢慢成為主流。
而假如我們能按此發展下去,也可能會逐漸走上類似於西方國家的堅船利炮之路。但隨著清軍入關,大規模海禁和閉關鎖國的政策使得中式戰船的發展也就此嘎然而止了。而與此同時,英荷兩國則已經率先進入到了風帆戰列艦時代,後來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風暴席捲歐洲,科技成果更是層出不窮!特別是軍事領域,他們的軍艦是越來越先進,這就是科技成果與軍事的完美結合,這一點到了工業革命(即第一次科技革命)時期發展更甚,可謂是狂飆式的。而反觀我們則愈加落後了,成為了當時的時代落伍者。以至於到了清末鴉片戰爭,面對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我們的水師根本不堪一擊,那是一敗塗地啊!落後就要捱打,這就是現實給你的一記響亮的耳光。沒有別的出路,唯有創新與自強方能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