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笨點點

    孩子每天40%的行為,都是出於習慣。可以說,掌控了習慣,就能更好地掌控孩子的人生。很多事情都要每天去做,直到變成自己的一種本能。同樣,家長也應該幫助孩子把習慣變成本能。

    我們總說,好習慣養不成、壞習慣改不掉,但其實根本就不存在“改變不了”的習慣。我們之所以覺得習慣難改,因為它並不是我們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被一套大腦控制的生理機制。也正因為如此,只要我們掌握了這套機制的原理,一切習慣都可以被重新設計。

    習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是我們大腦上兩個部位決定的:新皮質和基底核。新皮質負責比較複雜的理性思考,比較耗能;基底核思考能力不強,但能耗很低。每當我們新接觸一件事,新皮質會思考要不要做、應該怎麼做;而等到足夠熟練、不需要專門思考的時候,新皮質就會把它丟給節能的基底核處理。所以,習慣養成的標誌是:新皮質把這件事丟給了基底核,“不用思考就能做”。比如剛學車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全在駕車這一件事上,而熟練之後,你就能一邊開車一邊想其他的事情。因為習慣都是不需要思考的事情,想要真正改掉它的時候,也會變得比較困難。

    具體來說,當大腦認為一件事是“習慣”的時候,會記錄它的三條資訊,由這三條資訊形成一條完整的習慣迴路:

    ①線索:在什麼環境、什麼情況下,你會用到這個習慣;

    ②行為:這個習慣,包含哪些步驟、具體怎麼做;

    比如,你孩子早上有喝牛奶的習慣,那麼觸發你想喝牛奶的“線索”就是“早上起床後不太精神”,“行為”是“喝牛奶”,“獎賞”是“喝完感覺精神飽滿”,你可以想想,你想想所有的習慣是不是都含有這三個要素。只要掌握了這個原理,理論上任何習慣都能被設計出來。你可能想不到,很多我們孩子生活中看起來不可或缺的習慣,包括刷牙,都是被刻意設計出來的習慣。一直到20世紀初,全世界都還沒有刷牙的習慣,有一家叫白速得的牙膏品牌告訴人們,吃完東西嘴裡黏糊糊的,不利於牙齒健康——這是“線索”;用牙膏刷牙——這是“行為”;牙膏裡有薄荷油,刷了牙口感會特別清爽——這是“獎賞”。於是,習慣迴路形成,人們一吃完飯就想去刷牙。僅僅10年,美國有刷牙習慣的家庭就從7%躍升到了65%。

    看到這兒你明白了吧,想要養成一個習慣,就得設計出一條完整的習慣迴路,“線索”“行為”和“獎賞”,一個都不能少。我們孩子之所以總是戒不掉壞習慣、養不成好習慣,往往是因為我們只關注“行為”,而忽略了它的“線索”和“獎賞”。

    如何培養一個好的習慣?

    一、想要養成好習慣,你可以主動尋找觸發它的線索。

    線索一般有五種:①固定的時間; ②固定的地點; ③情緒狀態,比如無聊、壓力大; ④周圍其他人的表現; ⑤之前發生的事情。不同型別的線索組合在一起,效果更好。比如,你想孩子養成在通勤的車上讀書的習慣,那麼你孩子就有了“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地點”,感到無聊是“情緒狀態”,周圍的人也不會來打擾你……只要堅持幾天,之後一看到這些線索,孩子就會自然而然開啟電子書讀起來。

    如何給習慣設計出獎賞呢?獎賞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行為本身給你帶來的獎賞,比如吃甜食、運動會讓人愉悅;還有一種,是你給孩子設定獎賞,比如做完一項工作,就給他/她一個小獎勵。不管是哪一種,最終目的是要在你孩子心中形成渴望,讓他/她為了這個獎賞,等不及要把這個行為給完成,這樣習慣也就養成了。

    二、利用“習慣迴路”,你不只能養成好習慣,也能改掉壞習慣。

    你需要知道的一點是:改掉壞習慣最好的方法不是抹除它,而是替代它。咱們已經看到,習慣不是單獨的行為,而是一整條迴路。如果用理智強行壓制它,它就像一個定時炸彈,不知道什麼時候又會被啟用;但如果用一個新的行為來替代它,這條習慣迴路還是完整的,不會造成大腦的牴觸。具體方法是:當你想戒掉一個壞習慣,嘗試把這條習慣迴路畫出來,最重要的是識別出,誘發這個行為的“線索”和這個行為帶來的“獎賞”。比如,你想戒掉孩子每天來賴床的習慣,那就先看看線索是什麼:是睏倦?是懶惰?還是想單純不想起床?再看看早起床能給她/他帶來了什麼獎賞?是舒暢,還是活力?和朋友孩子交談下感受,如果你沒法一下子確定,可以做個書面記錄,慢慢體會。

    三、線索和獎賞確定之後,你要做的就是替換掉孩子中間的行為。

    如何換掉中間行為讓孩子大腦逐漸喜歡上用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比如,你發現孩子賴床的線索是“睏倦”,你就可以嘗試著換種方式,如讓孩子早睡早起。因為線索和獎賞都沒變,所以大腦會很快習慣這種新方式。不管你是想改變自己,還是想幫孩子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尋找習慣三要素、畫出你想要的習慣迴路。當然,這是個很好的開始,也只是個開始,你還需要反覆實踐去強化它,直到變成孩子自己的一種本能。培養好習慣、跟壞習慣鬥爭,是每個人畢生的功課。

    習慣,都是被設計出來的。最關鍵的一步在於:畫出習慣迴路,找到習慣的線索、行為和獎賞。讓我們一起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家長們行動起來吧!

    小寶寶的漢字學習不要忽視哦~分享一個幼兒識字APP【貓小帥識字】。很多小寶寶都會對電子產品感興趣,等他四五歲剛好可以利用這個來教他識字。這個軟體的課程豐富,還有生動形象的圖畫和聲音,更能激起寶寶對學習漢字的興趣。還能共度親子時光!增進親子感情!

  • 2 # 涵蘋平

    好的習慣就是每天堅持一點點。壞的習慣及時提醒。硬是要等到不好的習慣成習慣了,過後再來糾正是個很麻煩的事情。我深有體會。十幾天形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但我發現過後再來糾正的時候,整整花了我將近大半年時間,費時費力傷腦筋了呀!

  • 3 # 晞寶的親子游戲

    個人認為,好的習慣其實就像執行一個方案一樣,要有目標,有規劃,還要有保障措施,同時還要堅決執行這習慣,養成常態化,以這幾個點作為核心的沉澱跟補充。

  • 4 # 歷史檔案館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在一個家庭裡,小男孩被要求先洗手才能吃蛋糕,孩子拒絕。爸爸恐嚇孩子:“你如果不洗手,就不給你買玩具!”小男孩不吭聲,也不洗手。

    “為什麼孩子一點兒也不害怕大人的決定?”這位爸爸很困惑。這種情況,常見的是大人經常恐嚇,並且很可能只是恐嚇,孩子還沒遇見任何實質的損失,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小時候孩子如果經常被恐嚇打罵,長大後心理會變態。

    相似的情況,發生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為Donna Armellino等人。研究者讓某醫院的衛生監督主管對醫院的護士和醫生說:“接觸病人前後要洗手,否則容易感染一些疾病。”這個“感染疾病”的預警,結果只帶來10%的醫生護士接觸病人前後洗手。

    恐嚇孩子,為啥效果不好?

    心理學家Jonathan Freeman曾經用一群小朋友做了一項研究。小朋友被分成A,B兩組,分別被要求進入一個存放吸引人的玩具的房間。

    研究者對A組小朋友說:“不能玩這個玩具,否則打斷你們的腿!”恐嚇的威力似乎不錯,沒人敢玩。

    研究者對B組小朋友說:“不能玩這個玩具,因為要送給福利院的小朋友,保持完整很重要。”

    所以,父母在日常教養中要怎麼做,孩子才聽從?

    下面三種做法,心理學研究者認為會對孩子有積極的驅動作用:

    1、啟用社會認同

    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社會認同常常對他們產生很大的影響,無論是積極的影響還是消極的影響。例如有小朋友被讚揚能自己穿鞋,現場的另一個小朋友很可能也嘗試自己穿鞋;例如有小朋友作弄小寵物,旁邊的小朋友可能也會一起參與。

    父母如果希望孩子實施積極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經常使用“社會認同”。例如你可以對孩子說:“其他小孩都喜歡洗手,小藍是你的好朋友,他媽媽說他每次吃東西前都洗手,所以他很健康!”

    除此之外,“蝙蝠俠效應”也是社會認同的一種,是透過孩子崇拜的真實或虛擬的角色引導孩子的行為。例如,你可以對孩子說:“蒙面俠(孩子崇拜的某動畫片角色)很講衛生,每次吃東西都洗手。”一般來說,很多崇拜蒙面俠的小朋友都容易被打動。

    2、適當的即時獎勵

    很多時候,一些父母會對孩子說:“把飯吃光,我獎勵你一顆糖。”這種做法,難免有明顯的物質交換目的,會讓孩子關注獎勵,而不是教育。可是,這種即時獎勵,從短期來說是有比較強的驅動力的。與遠期激勵相比,人的大腦更青睞短期獎勵。有些人會透過短期獎勵幫助孩子養成一些習慣。例如有爸爸讓孩子寫作業,寫完後獎勵一隻冰淇淋。

    不過,值得提醒的是,這種做法也常常只是驅使孩子寫作業,而不是讓孩子多麼投入或認真的地寫作業。所以,我們最好減少對孩子的物質獎勵,還要把即時的物質獎勵換成精神上的獎勵,例如口頭上的稱讚。

    3、強調孩子已取得的進步

    這一點是稱讚的延申。在孩子的某一件事情上,例如孩子學騎腳踏車,父母可以幫孩子做一個進步表格,有時間、有描述,例如可以做成這樣的方式:

    12月25日,已經不害怕雙腳撐地滑行;

    12月26日,雙腳離地踩踏腳踏車50米;

    12月27日,雙腳離地踩踏腳踏車100米;

    如果父母想把孩子的進步記錄得更直觀,還可以把孩子的活動拍攝成影片,增加孩子爭取更多進步的動力。

    下面是一位媽媽讓孩子養成刷牙習慣的做法,非常有借鑑意義

    小男孩3.5歲,媽媽堅持了半年後,小男孩仍舊不愛刷牙。

    考慮到孩子的牙刷是媽媽買的,媽媽帶孩子到超市,鼓勵孩子自己選擇喜歡的牙刷。孩子最後選擇了一支上面印有小飛俠圖案的(小飛俠是孩子迷戀的動畫片角色)。

    靈機一動後,媽媽對小男孩說:“你知道為什麼小飛俠會印在牙刷上嗎?因為小飛俠是個愛衛生的小朋友,每天都刷牙兩次。你如果希望像小飛俠那麼棒,也要每天刷牙兩次!”

    小男孩笑著說:“我當然也要和小飛俠一樣棒”,然後便主動要刷牙。刷完後,媽媽特意稱讚孩子“愛衛生,像小飛俠一樣”。

    後來,這位媽媽還經常故意“檢查”孩子的牙齒,並不忘記告訴孩子“牙齒白了很多,以前某個位置黃黃的,現在一點兒也不黃了……”

    在媽媽的努力下,小男孩4歲時,基本養成了早晚主動刷牙的習慣。有時媽媽忘記了孩子是否刷牙就讓孩子吃早餐,孩子還會提醒媽媽:“我還未刷牙呢。”

    所以,愛恐嚇孩子的父母們,放下你的恐嚇,以更合適的方式與孩子們溝通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越冬低溫條件下蔬菜大棚管理都應該注意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