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臥夫

    朱元璋總體來說是一個吃過苦,聰明,有魄力的優秀領袖。他建立明朝後,實施了很多政策,如: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嚴懲貪官汙吏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戍邊屯田;經濟上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丈量土地,清查人口;文化上興科舉培養人才等等。這些政策的推行,讓社會較快的從戰亂後恢復生機。唯一讓後人詬病的是,朱元璋殺性太重,登上皇位後,殺了很多功臣。在我看來,朱元璋之所以殺這麼多人,主要原因是為了加強皇權,同時為後世之孫清除潛在風險。

    首先,我根據歷史資料整理了一個表格,看看人們常提的開國三十幾位元勳的結局,其中除了胡惟庸,其餘都有爵位在身。之所以把胡惟庸列在其中,一是他也是開國功臣,另一方面他是一個殺開國功臣事件中的關鍵人物。

    從上面資訊可以看出,明朝建立後,所謂的三十四公候(都在上表中)有一半是病死的。有些人寫的文章中,說明初三十四勳貴只有一人得善終。還有文章中說明初開國功臣,十之八九被朱元璋所殺。比如隨便搜尋一下,就有無數類似該標題的文章,跟我統計的相去甚遠,他們這樣寫的目的不明確,但顯然太誇張了。

    當然,從上面的表格中也可以看出,朱元璋也確實是殺了很多開國功臣的,而且上面列出來的還只是處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其下被殺的人,數不勝數。其中最著名的事件當屬“胡藍之獄”,即胡惟庸案和藍玉案。

    胡惟庸案。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南韓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北元),究其黨羽,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時稱“胡獄”。

    朱元璋殺胡惟庸,所謂“謀不軌”,不過是藉口罷了。其根本原因在於相權和皇權之爭。胡惟庸此人為人過於獨斷專行,許多生殺黜陟等重大案件,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請示就擅自處理。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先拿來看,凡是陷害自己的,便扣下不上呈。各方面熱衷功名之徒,以及失去了職位的功臣武夫,都到胡家走後門,送金帛、名馬、玩好之物。

    而且胡惟庸此人,氣量極小,就因為劉基曾說過胡惟庸不適合當宰相,就懷恨在心。劉基生病,朱元璋派惟庸帶醫生探視,劉基喝了胡的藥,沒多久就死了。大將軍徐達不喜歡胡惟庸奸惡,曾經在朱元璋面前告狀。胡惟庸於是又誘惑徐達的守門人福壽,圖謀害徐達,但被福壽揭發。所有這些,讓朱元璋對胡惟庸越來越反感,而且朱元璋本身權力慾極強,怎麼可能眼看皇權旁落?胡惟庸死後,朱元璋撤掉了中書省,六部直接歸皇帝管轄。胡惟庸也不幸成了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對朱元璋來說,除掉胡惟庸只是手段,目的則是要撤消丞相制度,加強皇權統治

    本以為胡惟庸死了,也該了結了,但是胡惟庸的死只是開始,在他死後的10年間,特別是1390年,就連開國第一功臣,已經76歲的李善長也被朱元璋所殺。同時還包括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南雄侯趙庸,宜春侯黃彬,河南侯陸聚。朱元璋在胡惟庸死了10年後,再把這事扯出來,又讓一批功臣人頭滾滾,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1,朱元璋已老,覺得時日不多,怕自己兒子駕馭不了這些功臣元老。作為開國元勳,能力自不必說,而且在打江山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那種威勢,肯定不是後面的人能比的。朱元璋心想如果自己死了,那些功臣元老們,未必都會對新皇真心實意,而他們如果真有二心,卻是風險巨大。索性趁自己還在,都殺掉算了。

    2,上位日久,疑心病越來越重,唯我獨尊的思想越來越重。當皇帝二十餘年,已經不是當年跟兄弟們一起出生入死的時候的感覺了。在皇位日久,越來越迷戀唯我獨尊的感覺,當覺得別人不好時,就欲除之而後快。李善長就是典型的人物,李善長雖然年紀大了,也辦理了退休手續,肉身和靈魂卻還一直糾纏在權力的漩渦中,這是讓朱元璋很不爽的,我可以迷戀皇位,但你不能迷戀權力。比如湯和,急流勇退,把權力交的一乾二淨,朱元璋對他就很滿意。最後湯和也得以善終。

    3,以李善長為核心的一撥功臣,在天下穩定,搖身變成為了新的封建地主階級後,他們日益驕奢、專橫跋扈,無視法度。比如中書省都事李彬因貪汙被治罪,時任御史中丞的劉基負責調查此事。因為李彬是李善長的親信,李善長竟置國家法度於不顧,從一己私利出發,多次為李彬開脫罪責,為劉基的調查設定障礙。無奈之下,劉基只得奏準朱元璋,由朱元璋下令將李彬處死。為此,李善長常耿耿於懷,常暗中加害劉基,逼得劉基只好回家避禍。最核心的領導都如此徇私枉法,其下面的人就更加可以想像了,倚仗權勢欺壓百姓、橫行鄉里,必然不足為奇。而朱元璋出身貧苦,對這些行為最是不能容忍。縱觀朱元璋從即位到去逝,雖然殺了很多功臣和官員,但他對待農民和百姓卻是極好。

    藍玉案。朱元璋為加強集權統治,藉口涼國公藍玉欲圖謀反,大肆株連殺戮功臣名將的重大政治案件。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逾1.5萬。說這個案件,必須提一個人物,太子朱標。

    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朱元璋對朱標極為喜愛。從小就把他當接班人培養,老朱自立為吳王時立十歲的朱標為世子。直到朱標病逝,當了27年的接班人,但老朱從沒想過換人。老朱不僅自己悉心教導朱標,還請宋濂等名儒為師授其經學。到立朱標為太子時,命功勳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不再與東宮外另設府僚,其中就包括李善長、徐達、常遇春等等功臣元勳,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

    朱標很不像他老爹,朱元璋脾氣火爆,而朱標溫文爾雅。雖生於安樂,卻無紈絝之習。溫和忠厚,對大臣老師十分恭敬。在做太子期間看朱元璋殺人太狠了,就建議施行“寬通平易之政”,有朱元璋做反比,朱標在朝中得到很多功勳重臣的擁戴

    朱標有從政經驗,在接班人的二十多年中,得到很多功勳大臣的認可。如果能順利接班,可能就不會有藍玉案了。在朱元璋後期,藍玉跟朱標關係甚好,本來是朱元璋留下輔佐朱標的,可惜朱標早逝。而藍玉此人有居功自傲的性格。比如:

    1,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死後,藍玉多次統領大軍,也多次立功,朱元璋對其優禮有加。藍玉便日漸恣意驕橫,蓄養了許多莊奴、義子,乘勢橫行霸道。藍玉曾強佔東昌民田,被御史查問,藍玉大怒,將御史趕走。

    2,藍玉北征南返時,夜抵喜峰關,守關官吏沒能及時開門接納,藍玉便縱兵毀關,破門而入,皇帝聞知,很不高興。

    3,他與馮勝、傅友德,這兩個大將一起去徵雲南,回來以後,他們兩個人都被封為太師,藍玉被封為太傅,藍玉為此常有怨言朱元璋曾對其多次申斥。

    總體來說,藍玉此人很有能力,但個性有問題,只服朱元璋,朱元璋還是能罵一罵,但其它人很難鎮的住。又因藍玉和朱標關係好,忠於朱標,而且朱標得到了很多功勳重臣的認可,朱標順利即位的話,藍玉也不可能放著好好的涼國公不當,而去搞什麼謀反。但朱標去世後,年輕的皇孫朱允跟朱標相比,太過稚嫩,顯然鎮不住實權在握,又有些居功自傲的藍玉。朱元璋為了後世皇權永固,只能在自己說話還行的時候,把藍玉除掉。既然刀已提起,索性把惡名再扛一扛,以除掉藍玉為契機,對不利於皇家的功臣們再進行一次大清洗。

    最後,不管是胡惟庸案,還是藍玉案,朱元璋的根本目的都在於加強皇權統治,清除對統治不利的因素和潛在風險。不難發現,在歷次殺戮之後,可以看到,徐、李、湯、耿、郭、沐幾家都沒有受到波及或者波及很小,原因是因為他們和朱元璋一家關係特別好,值得信任也懂進退。這幾家勳貴都活到了最後,足見老朱並非濫殺,而是有目的的殺。

    附:很多人在說朱元璋殺功臣的案件時,會把“空印案”和“郭桓案”放在一起講述。“空印案”和“郭桓案”,是為了使官場清明,社會安定,針對官員而開展的兼政建設。雖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皇室永昌,皇權永固,但手段卻不是透過“殺功臣”而進行的。而是透過懲治貪官汙吏進行的。這兩個事件最後也擴大化了,導致很多清正的官員和無辜的人員受到牽連而被殺。我認為把這兩案放到“殺功臣”的事件中一起講述是不妥的。

  • 2 # 專解不惑

    朱元璋在明初為什麼殺了很多功臣?

    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朱元璋雖然創業成功了,但如何守住卻又能長期發展下去,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作為千古明君,殺開國功臣自有他的道理,請看我仔細分析。

    一:家族性質的弊端

    朱元璋打天下時,主力軍將士都是安徽淮西(江淮)人,帶兵的都是自己發小、侄子、義子,具有忠誠度高凝聚力強的優點,但家族性質也有弊端,比如容易排擠外人,使人才留不住,或者得不到重用,這點朱元璋在沒建國之前發覺到了;家族性質打天下是最靠譜的,但發展成強囯必須要大量人才。

    還有家族集團容易導致腐敗,持高功又是親人般的關係膽子大,再說都是死人堆里長大的,拿點吃點對他們眼裡算不了什麼,但重要的是會導致其他官員紛紛效仿。

    二:虎狼之師的弊端

    虎狼之師具有作戰勇猛的優點,但也會持功而驕橫,朱元璋能控制的她們,兒子朱標雖然已做了二十多年太子,但也不一定能全部控制得住,孫子朱允炆根本控制不了他們。

    三:江山社稷為重

    其實朱元璋也不想殺他們,兒子朱標沒死之前,只是殺了幾個典型的功臣,並且也沒釆取株連的酷法,馬皇后還對其家族給予特殊照顧,朱元璋還讓其子接替爵位。

    但自從朱標死後,他先想過繼位給朱棣,但由於多種因素,最後選擇了孫子朱允炆繼位,然後朱元璋不得不下狠心了,因此釆用株連法大開殺戒,也馬皇后都保不住他們。

  • 3 # CG插畫藝術師

    在朱元璋時期有著名的三案,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朱元璋殺功臣很大原因是因為淮西黨權力太大,而且巴結胡惟庸甚至架空皇上,而高度集權的朱元璋怎麼能允許被胡惟庸架空?以藍玉為首的悍將也魚肉百姓,對明朝的和諧社會也有威脅,為了整治這些驕兵悍將也把這些開國將領處治了,但開國將領有兩個人善終,一個是湯和,一個是徐達,因為他們兩個比較聰明,沒有像藍玉一樣驕兵悍將,朱元璋另一個要殺的是貪官汙吏,對貪官汙吏尤其痛恨,但朱元璋統治下的百姓詳和。

  • 4 # 我也說該名字已存在

    那會兒想拿到官爵就得用功勞換,等拿到官爵後,你立的功勞就已經兌換完了。好比為買了的東西付的錢就不再是你的了,賣情懷的話,總不能說我是當初籌備開店時的老員工,又從你這買過東西,而且買東西的錢也是你店主發的工資,就可以以此為理由,從店裡偷東西吧,要是因為偷東西事件對新店造成嚴重影響,自然要重罰,效果要足以解除此次負面影響,並爭取以後不再發生類似事件。

    引用李贄《續藏書》:“起自濠城,以及即位,前後幾五十年,無一日而不念小民之依,無一時而不思得賢之輔。蓋自其託身皇覺寺之日,已憤然於貪官汙吏之虐民,欲得而甘心之矣。故時時用兵,時時禁諭諸將,無一字而非惻怛,亦無一字而不出於忠誠。故天下士鹹願歸而附之,而樂為之死也。”老朱因為百姓活不下去才坐的天下,現在這幫人又有可能讓百姓活不下去,這熟悉的節奏下老朱當然得采取措施了。

    最後,以上一些想法,希望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 5 # 詩詞生活日記

    為了穩固大明的江山社稷。

    主要是為了達到三個目的:

    一、整治吏治,懲戒貪汙腐敗

    朱元璋因為自己出身貧苦,所以,對於那些貪汙腐敗、欺壓百姓的官員是異常的痛恨,因此在明初時制定了及其嚴苛的法律條文《大誥》。官員貪汙銀子60兩以上就要被殺頭,甚至被扒皮填草,以示警戒。而且百姓可以隨時將發現的貪官汙吏扭送到上級官府承辦。

    有名的大案就是郭桓案、空印案,眾多中央和地方的官員被殺。

    二、廢除宰相制度,分散權力配置,加強中央集權

    朱元璋為了達到廢除宰相和中書省的目的,開始大規模的屠殺朝廷重臣。這些人大都是身居高位,公侯爵的居多,平日多是飛揚跋扈、不知韜光隱晦,而且交往過密。

    有名的就是胡惟庸案,多名開國時被封公侯的功臣被株連。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取消了左右丞相,廢除了中書省,其事由分別由六部處理。

    牽涉的重要人物:

    開國功臣李善長(左丞相,開國二十一功臣之一)被族誅。

    開國功臣胡惟庸被處死。

    開國功臣徐達(右丞相,開國二十一功臣之一)應該是病死的。

    開國元勳劉基(劉伯溫)被胡惟庸所害。

    、除掉權臣,為朱允炆繼位掃清障礙。

    朱元璋原本傾心培養了太子朱標,準備讓朱標繼承大統。結果1392年,朱標卻突然因病去世。朱元璋對朱標感情至深,就準備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繼承人。但是,朱允炆年紀較輕,而且朝廷內的根基不穩,所以,朱元璋就開始了有目的的殺戮,這次殺戮的目標主要是掌握兵權的將領。同時,為了平衡南北方官員的勢力,改革了科舉的錄取標準。

    這個有名的就是藍玉案和南北榜案。

    開國將領藍玉被殺,開國功臣馮勝(開國二十一功臣之一)被賜死,很多開國元勳被牽連。

    總結下來,朱元璋欽定的開國二十一功臣中,只有兩位被誅殺,可見朱元璋的殺戮是有標準來區分的。只有那些結黨營私,可能會威脅到大明統治的才會被殺掉。

  • 6 # 鄒開努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定封爵之制,欽定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共三十六位開國功臣。六公依次為(1)南韓公李善長、(2)魏國公徐達、(3)曹國公李文忠、(4)宋國公馮勝、(5)衛國公鄧愈、(6)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二十八侯依次為(1)中山侯湯和、(2)延安侯唐勝宗、(3)吉安侯陸仲亨、(4)江夏侯周德興、(5)淮安侯華雲龍、(6)濟寧侯顧時、(7)長興侯耿炳文、(8)臨江侯陳德、(9)鞏昌侯郭興、(10)六安侯王志、(11)滎陽侯鄭遇春、(12)平涼侯費聚、(13)江陰侯吳良、(14)靖海侯吳禎、(15)南雄侯趙庸、(16)德慶侯廖永忠、(17)南安侯俞通源、(18)廣德侯華高、(19)營陽侯楊璟、(20)蘄春侯康鐸(康茂才之子)、(21)永嘉侯朱亮祖、(22)穎川侯傅友德、(23)豫章侯胡美、(24)東平侯韓政、(25)宜春侯黃彬、(26)宣寧侯曹良臣、(27)汝南侯梅思祖、(28)河南侯陸聚。二伯為(1)誠意伯劉基、(2)忠勤伯汪廣洋。以上三十六位開國勳貴,在接下來的十餘年間,或被罪誅,或被賜死,鮮有善終者,令人不勝唏噓。朱元璋也因此而成為古往今來“兔死狗烹”第一人。功臣們出生入死地追隨朱元璋打天下,好不容易等到勝利那一天,本該跟著主子吃香喝辣,盡享榮華,可主子為何如此薄情寡義,要對他們痛下殺手?

    首先,這是人性的弱點使然。功臣們自恃勞苦功高,難免居功自傲,心生驕矜之氣,不能及時轉換角色,擺正位置。而主子江山已定,從昔日的帶頭大哥一躍而成萬民之主,內心極度膨脹之下,也難免不生“鳥盡弓藏”之思,何況朱元璋又生性“雄猜好殺”。對於曾經的功勞,功臣們越是在乎,主子便越是忌憚。歷史上能深諳此中之道者,莫過於曾國藩。剛一打垮太平天國,曾國藩便立即解散湘軍,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明朝三十六開國功臣之中,唯獨只有湯和一人,“晚年益為恭慎,入聞國論,一語不敢外洩”,得以在“公、侯諸宿將坐奸黨,先後麗法,稀得免者”的大背景下,“獨享壽考,以功名終”。湯和可是與朱元璋光屁股玩到大的發小,而且還是朱元璋投身革命事業的引路人,若要居功,他比其他人更有資本。當然,劉伯溫也極知功成身退之理,堅辭不受宰相之職,封爵第二年便告老還鄉,隱形韜跡,只飲酒弈棋,口不言功,但抱病謁帝之時,終究還是看出聖上的冷淡,心中不快,杜絕藥石,鬱鬱而終。

    其次,這是君主專制政治制度的必然產物。誰當皇帝都是家天下。天下是朕一人的天下,不是天下人的天下。江山是功臣們共同打下來的江山,然而從打下來的第一天開始,這江山就不是功臣們共同的江山。為使江山永祚,朱元璋務必要為自己的繼任者掃清障礙。而封侯拜爵的功臣們,正是朱元璋眼裡對自己貌似仁弱的繼任者威脅最大的障礙。

    第三,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所致。朱元璋從被奴役和壓迫的社會底層,一躍而成為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他深知民間疾苦,在位期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大搞軍屯,較之元末,農民生活大為改觀。此時,社會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統治階級與廣大農民之間的矛盾,而是暫時轉化統治階級內部成了新的權貴階層與最高統治者之間的矛盾。開國功臣正是新興權貴階層中最為突出的代表。

    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那就是朱元璋的性格。朱元璋出身草根,又當過和尚,性格中交織著極度的自卑和極度的自強。極度的自卑使他生性多疑,極度的自強又使他專橫殘暴。而多疑讓他對臥榻之側酣睡的功臣們永遠難以放心,殘暴又讓他在誅殺昔日同袍時毫不猶豫,下得去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飯鍋怎麼做麵包,請問麵包裡放酥可以嗎?有什麼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