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言者青青

    現代新儒學有什麼特點?大體來講有以下特點:

    現代新儒學概論(網路圖片)

    一是重視現實。現代新儒家認為,儒學在不同的時代面臨不同的境遇和不同的挑戰,因此,儒 學在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發展及其不同的歷史責任。

    例如,先秦儒學面臨春秋 社會大變革所帶來的禮樂崩壞局面,孔孟以承接周文教化自居,透過他們 的損益與理論創造,將禮樂轉化為個人自覺的道德實踐,從而確定了儒家內聖之學的基調。漢武以後以經學的姿態獲得了發展。魏晉以後,佛道二教興盛, 中國文化的發展離開儒學的主流而歧出。宋代儒學面臨佛老之學的泛濫,但,最終完成了儒家道德的形上學的體系。

    二是注重理學。現代新儒家從理論上說明了心性 之學的圓滿,人內在的德性真實與超越的形上實體是二而一的,心體與 性體是二而一的。但是,受到西學的有力衝擊,傳統儒學不僅失去 了官學地位,而且其學說、傳統人倫道德等受到了廣泛地批判。

    三是重新闡發儒家的內聖之學。確立儒家的倫理精神象徵,使儒家的道統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

    五是現代新儒家推崇馮友蘭對宋明理學 是“接著講”而不是“照著講”的論點。就是說,現代新儒家給予儒學以現代的詮釋。

    事實證明:現代新儒學就是以發展的眼光去解析儒家學說與思想,不侷限或停留在某個時代,這點是難能可貴的。我們相信,在現代新儒學這種觀點的思想指引下,儒家學說會被更廣大的大眾所接受。

  • 2 # 龍源堂

    所謂儒學,精髓是以“仁義禮智信”為其重核心,大家都知道,千古賢人孔子是中國傳統儒學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一直倡導“富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理念,鼓勵人們上進奮發,潔身自好,而現代新儒學仍將不能偏離“儒家五常”的思想與理論框架,並融入進新時代的道德倫理觀念,做到傳承與弘揚,與時俱進,當是新時代儒學的主要特色!

  • 3 # 朱八戒CC

    現代新儒學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文化在新時代的完善和創新,是對傳統儒學的超越和與時俱進,是儒學在新的時代應有的歷史史命。

    儒學從孔子開始,經過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再到孟子、荀子、董仲舒、宋代程朱理心,明代王陽明心學,還有歷代封建王朝的演變,已經形成了非常嚴密的思想體系。作為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主體文化,儒學對於社會和諧穩定與有序發展,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歷史的時空穿越到當今的時代,傳統的儒學已經不適合當今社會的現實。而現代新儒學就是以發展的眼光,去解析儒家學說與思想,不侷限或停留在某個時代。所以現代儒學是重新確定儒家的倫理精神和形象,使儒家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

    現代新儒學是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合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提高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創造和發展出適合新時代要求的新儒學。

    現代新儒學仍不能偏離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的理論核心,並融入新時代的道德倫理觀念,這是現代新儒學的主要特色。現代新儒學注重內在的品德與實際行動的合二為一,在這種觀點思想的指引下,新儒學會被更廣大的大眾所接受。

    新儒學針對西學而起,既不固步自封,也不墨守成規。而是發揮儒家之精神,自強不息,與時偕行。形成務實、創新、開放之學風。皆是學貫中西,學貫古今。

    現代新儒學以博大的胸襟,吸取歷史上具有代表性學派之精華,創造性地構建出“中國特色”的哲學體系,具有廣泛的影響。

    現代新儒學仍然重視四書五經等孔孟著作,仍然提倡透過提高道德修養,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這是發揮儒家生生不息之精神,也是現代新儒學立身之處。

    現代新儒學並不是單一的儒家思想文化,而是博採眾長,旁證博引,集古今之精華融合一起,對當今社會思想文化,有著很好的借鑑和引用。

  • 4 # 讀一世界

    第一部分現代新儒學又稱現代新儒家,是指20世紀以來,面對西學東漸、傳統儒學衰敗而興起的以復興儒學人文精神,重振儒學價值,實現傳統儒學的現代轉化為目的的一種人文思潮。現代新儒學之所以稱為現代新儒學,是相對於傳統儒學尤其是宋明儒學而言的,因為宋明儒學也曾被稱為新儒學。為了區別於宋明新儒學,學術界就把20世紀以來的儒學思潮加上了“現代”兩個字。然而,現代新儒學作為一個學派和作為一個概念,並不是同步出現的。作為概念,它出現於70年代的港臺地區,為“當代新儒家”或“當代新儒學”,在中國大陸,80年代中期才明確有了現代新儒家的稱呼。作為學派,它卻是興起於20世紀20年代,時至今天還在發展著。對於現代新儒家學派的構成,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在大陸人們把馮友蘭、錢穆、賀麟、余英時等人納於新儒家陣營中;在港臺,由於新儒家傳人是熊十力的弟子,他們否認馮友蘭為新儒家;在余英時看來,不僅錢穆不是新儒家,他本人是錢穆的弟子,也不是新儒家。第二部分現代新儒學用當代新儒家的代表牟宗三的話說,是整個儒學發展史上的第三期發展。牟宗三在《儒家學術之發展及其使命》一文中,系統地闡發了有關儒學發展的三個時期的理論。他認為,第一期是孔孟荀的典型鑄造時期,第二期是宋明儒學彰顯絕對主體性時期,第三期是當下儒學的發展,將在堅持儒家道德精神的前提下促成科學發展和實現民主建國。現代新儒家認為,儒學在不同的時代面臨不同的境遇和不同的挑戰,因此,儒學在不同的時代就有不同的發展及其不同的歷史責任。先秦儒學面臨春秋社會大變革所帶來的禮樂崩壞局面,孔孟以承接周文教化自居,透過他們的損益與理論創造,將禮樂轉化為個人自覺的道德實踐,從而確定了儒家內聖之學的基調。孔孟儒學在漢武以後以經學的姿態獲得了發展,經學歷經漢400年的發展,完成了它的使命與責任。魏晉以後,佛道二教興盛,中國文化的發展離開儒學的主流而歧出。宋代儒學面臨佛老之學的泛濫,儒學的衰落,對儒學傳統進行重建,理學以儒家的政治倫理思想為主幹,吸收佛、道的理論成果,並從形而上學的高度對佛、道進行批判和揚棄,最終完成了儒家道德的形上學的體系。即是說,理學從理論上說明了心性之學的圓滿,人內在的德性真實與超越的形上實體是二而一的,心體與性體是二而一的。現代新儒學面臨西學的有力衝擊,傳統儒學不僅失去了官學地位,而且其學說、傳統人倫道德等受到了廣泛地批判。現代新儒家重新闡發儒家的內聖之學,確立儒家的倫理精神象徵,使儒家的道統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現代新儒家認為宋明儒學有“內聖強而外王弱”的缺陷,並對外王理論也有誠心的討論,但卻無實質的突破,他們的主要理論建樹依然是對儒家內聖之學的闡發。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現代新儒家是宋明理學的現代翻版,用馮友蘭的話說,現代新儒家對宋明理學是“接著講”而不是“照著講”,即是說,現代新儒家給予儒學以現代的詮釋。第三部分現代新儒學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歷經七八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具有國際影響併成為當代影響中國文化建設的重要人文思潮。大致說來,現代新儒學在本世紀經歷了三個階段的發展:

    一、現代新儒學的初創及其理論重建階段,大約從20世紀20年代至1949年,新儒家在儒學受到歐風美雨的強烈衝擊,及來自國內的一系列的批判的空前厄運的情況下,重建並復興儒學,使儒學在現代生活和世界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地位。

    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馮友蘭、賀麟、錢穆等人。其中梁、張、熊三人興起於20年代,在注重中西文化的差異的同時,強調中國文化在本質上又可包含西學,以佛學和博格森的生命哲學闡發儒家的心性之學,開啟了新儒家的基本發展方向。馮、賀、錢興起於30年代,他們注重中西文化的相同點,直接以西方哲學的方法改造中國哲學,馮友蘭以西方哲學中的邏輯分析方法改造程朱理學,賀麟以新黑格爾主義與陸王心學相結合,這使傳統哲學在體系化、邏輯化方面取得了有力進展。這一時期的新儒學發展產生了兩個唯心論哲學體系,熊十力的心性本體論的新唯識論哲學體系和馮友蘭的新理學的哲學體系。

    二、新中國成立後,現代新儒學在大陸失去生存市場,而轉移到臺港地區,是為新儒學的第二個發展時期,主要代表人物是牟宗三、唐君毅、徐復觀、方東美以及張君勱、錢穆等。

    他們在失去故國家園的心態下致力於中國文化和儒家思想精神的延續與發展,1958年元旦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和張君勱聯名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中國的歷史文化是一活的生命存在,對它的研究要有同情和敬意的態度,敬意增加一分,瞭解也就隨之增加一分。又強調宋明理學建立的心性之學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認為此心性之學是中國學術思想的核心,是中國思想中有天人合德說的真正理由所在。《宣言》承認中國歷史文化中缺乏近代意義的民主和科學,卻認為中國文化本身能開拓發展出科學和民主。牟、唐、徐、方作為新儒學的新一代傳人,他們對西方的瞭解超過了他們的前輩,在他們的思想理論體系中的中西融合也更為全面、深刻,但是他們卻更情緒化、情感化,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問題的評價上,如對孔子、對五四的評價上。他們明確提出了“返本開新”的思想綱領,並把“開出新外王”(民主與科學)作為自己重要的理論任務,但是他們雖然以中西融合各自建立了精密而深奧的理論體系,卻是多在心性之學上的挖掘,而如何開出新外王,就成了一個難以實現的夢。

    三、80年代以來現代新儒學不僅在臺港地區有了長足發展,而且在海外也獲得了一定的發展,成了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學派,時至今日還在發展之中,是為新儒學的第三個發展階段。

    代表人物是杜維明、劉述先、蔡仁厚、余英時和成中英。他們作為新儒家第二代的傳人,多長年遊學講學於海外,既具有良好的國學功底,又受過系統的西學訓練,因此,他們思想開放,視野廣闊,富有現實感,併力圖克服前輩們的缺陷,以客觀理智的態度去思考歷史和現實問題,謀求達到思想上的新境界。他們一方面致力於新儒學思想的宣傳,一方面致力於儒學與現代化的探討,總結近百年來中國現代化的經驗教訓,尋求中國文化的未來發展之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非洲大草原放一大群純野生老虎能否繁殖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