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益精舍
-
2 # 歷史檔案館
科舉考試始於隋代。隋唐時期“士農工商”商排最後,隋唐科舉制明確規定,商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八月,元仁宗詔令元帝國所屬各州、郡、縣推選出“賢者、能者”參加科舉考試。
詔書上說:“年及二十五以上,鄉黨稱其孝悌,朋友服其信義,經明行修之士”——用現在的話說只要“德才兼備”就可以參加考試。沒有規定商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明朝商人後代不僅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明朝政府還不斷為流動性很強的商人提供了參加科舉的便利——政府也給予了他們與其他流寓人員同樣的可以在異地寄籍暫居或附籍的權利。清代沒有不許商人參加科舉考試的規定。
不僅參加科舉,清代商人捐官的還很多。
-
3 # 哈嘍啊酷哥
常說:無奸不商,其實老祖宗另有深意,人們都理解錯了
在當今的商品社會,成就了人人皆商人的局面,當時那個重農抑商的古代,商人被認為是捨本逐末的群體,不僅僅不被重視,還被國家不停的壓制,他們不僅沒有因為帶動經濟發展而受到重視,甚至被世人嫌棄。在古代,如果你選擇了從商,你的家人都會覺得面上無光。
不過慶幸的是,現在已經不是那個重農抑商的年代,國家大力支援商品社會的發展。無論你是上班族,還是學生黨,你都可以兼職成為一名商人,在網際網路擁有一間線上的網路店鋪,淘寶,朋友圈,各類購物app也都可以成為經商的平臺。很多人都認為無奸不商,認為商人十分精明,小算盤打的噼裡啪啦響,可你知道嗎,其實在“無奸不商”這個成語,在老祖宗發明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意思。
“無奸不商”在如今,都是用來形容商人的精明和狡詐,認為商人唯利是圖,是一個貶義詞。可其實在古代,“無奸不商”的“奸”是由尖利的“尖”演變而來。
在古代,商品還很單一,大多以生活必需品為主,而糧商則是古代商人的主流,在市場上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賣糧時,會用一個叫斗的工具進行盛糧,然後在盛滿後,將超出鬥面的那部分抹平,以確保糧食分量的精確。
可有的商人為了提升競爭力,招攬更多的客人,在盛糧時便用了一點小心思,那就是在抹平鬥上的糧食後,再給客人加一個糧食的尖,如果是經常來的熟客,那個尖則會更加飽滿。
因此,“無尖不商”的初衷,並不是聲討商人的狡詐,相反它是一個偏於中性的詞彙,用來形容商人實惠,會做生意,有經商的頭腦。
但在後來的演變中,商業發展越來越受到重視,再也不是古代那個經商抬不起頭的狀態,商人們也失去了古代社會本本分分,實實惠惠的質樸,他們開始從利益出發,利用各種手段來壓榨客戶的資金以達到自己更大的利益。甚至有些商家打著甩賣大清倉,賠錢最後三天的旗號,吸引顧客,然後迴圈使用,達到一年365天的賠錢甩賣活動。
在這個商業發展帶動經濟發展的社會,幾乎全民皆商人,可是有的商人做的是業界良心,而有的商人用的是耍小心機,甚至還有些商人昧著良心,坑某拐騙,還做一些危害社會的事情。而我只希望,從事經商行業的大家,都能保持自己的初心,別被一時的利益衝昏了頭腦。
希望老祖宗的教誨,能為我們日常的行為提供一個警示,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也希望所有的商人,都能日進斗金。
-
4 # 紅豆史館
科舉制度誕生於隋朝,是一種選拔人才的機制,被歷朝歷代沿用,甚至今天的高考模式,也有古代科舉制度的影子。在隋唐時代,商人及其子孫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但在宋元明清,則放寬了限制,至少沒有明文規定商人不能參加科舉,所以題目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太嚴謹的。隋唐時,商人不能參加科舉的主要是封建時代的社會結構導致的,而並不是所謂的“無奸不商”,統治階級禁止商人參加科舉的原因如下:
1.農業經濟為主,商人社會地位低下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封建社會中,一直以小農經濟為主。因生產力低下,統治階級都倡導“重農抑商”政策,他們認為商人並不能創造價值。因此,商人的社會地位處在底層,他們不得穿黑色衣服、不得騎馬、不得乘坐馬車、不得佩戴刀劍,更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當官。
2.重農抑商,不讓商人掌握經濟命脈
民以食為天,農業發展是古代社會的重中之重,所以統治階級對私人商業行為瘋狂抑制,並認為如果土地集中在商人手中,他們可能對土地進行買賣賺取鉅額差價。這是統治階級擔心的問題,他們不放心商人掌握經濟大權後來挑戰自己的權威,所以乾脆就禁止商人參加科舉。
3.擔心商人精於算計,不能讓其參與政治
封建社會里,統治階級認為農民容易滿足,讓他們有碗飽飯吃,就能安於現狀,所以相對好控制。但是,商人都是精於算計,又追求利益最大化,所謂慾壑難填,莫過如此,所以統治者都不想讓商人參加科舉,進而參與到政治中來。
總之,隋唐時代,商人不能參加科舉是生產力低下的時候,統治階級的“重農抑商”政策和擔心商人賺取鉅額財富後挑戰自己的權威導致的。後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這一禁令慢慢被移除了。
-
5 # 讀史先森
在古代,中國商人的地位比較低下,士農工商,商人排在末位。在一些時代,家族有人從事商業活動將被視為恥辱,更有甚者要被移出族譜,連葉落歸根的權利都被剝奪了。即使經商有成,也要找個其他稱謂掩飾商人的身份。
之所以重農抑商,其實這是一個很古老的傳統了。
在秦朝時,秦始皇便規定商人不得穿華麗的衣服,不能擁有絲綢,不能坐車,不能做官,這還遠遠不夠,商人還要交極重的個人所得稅。
即便到了漢代,打擊商人的宏觀調控是有增無減的。畢竟經歷了春秋戰國的混亂,填飽肚子才是當務之急,所以漢時更加重視農業,抑制商業。
當然,這並不是說商人完全沒有翻身的機會。
科舉制度始創於隋,隋唐時依然明確規定,商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但後代統治者並不是都穿同一條褲子的。宋代時,商業貿易成為國家財政主要收入,商人漸漸受到尊重,社會地位有所提高。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就產生於宋。北宋有交子、錢引子和小鈔。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便生動反映了當時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商業流通。
元明清時期,似乎沒有明文規定商人不可參加科舉考試,儒商較多。
所以古代商人在某些時代的確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但這一情況是浮動的。之所以對商人百般刁難,是由當時的生產條件決定的。還有一個原因,商人在當時應該有投機取巧之嫌。
畢竟當時以農立國,農業是國家的根本。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商業並不能直接提供生產物資,如果土地等生產資料集中在商人手裡,對生產資料進行買賣賺取差價,這樣利潤極大,並且毫不費力。“民以食為天”,統治者是不會做這個糊塗事的。
唐代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即便是歌女,即便已經人老珠黃,嫁給商人之後依然頗有微詞,商人重利輕別離。
所以在古代,最好不要選擇經商,不然下場會很不盡人意。
-
6 # 酸甜土豆絲
科舉考試始於隋代。
隋唐時期“士農工商”商排最後,隋唐科舉制明確規定,商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八月,元仁宗詔令元帝國所屬各州、郡、縣推選出“賢者、能者”參加科舉考試。詔書上說:“年及二十五以上,鄉黨稱其孝悌,朋友服其信義,經明行修之士”——用現在的話說只要“德才兼備”就可以參加考試。沒有規定商人不得參加科舉考試。
明朝商人後代不僅可以參加科舉考試,明朝政府還不斷為流動性很強的商人提供了參加科舉的便利——政府也給予了他們與其他流寓人員同樣的可以在異地寄籍暫居或附籍的權利。
清代沒有不許商人參加科舉考試的規定。不僅參加科舉,清代商人捐官的還很多。
-
7 # 桐華凰珞
在古代商人的地位低下,而在秦國秦孝文王時有這麼個人他是個商人,
他是呂不韋,呂不韋原本是一個商人,但是有一天他想了個注意,他將自己的姬妾趙氏獻給了異人,呂不韋就這樣地位不在低下,後來秦異人即位,將呂不韋封了官職,在呂不韋看來這就是一個生意,商人喜歡賭而呂不韋也是這樣,在嬴政登基之後將呂不韋封為丞相,他成功實現了古代商人成為官員的第一個人,當然這只是個例,
而科舉制度首創與隋朝,在不同朝代的各個時期商人地位的都有所不同,而在隋朝商人的地位的確很低下,但這並不是商人不能科舉的原因,在隋朝之前的朝代商人的地位還是很高的,是因為衣服或者器物都是透過商人來交易的,商人的地位並不是完全太低,
-
8 # 糾結體12
看了好多人的回答,主要觀點是:古代以農立國,而商業並不能直接生產價值,商人只是透過買賣賺取差價,所以要刻意打擊商人。而不讓其參與科舉正是打擊商人的一種方式。
這種說法確實很有道理,但我認為,除了打壓,更多是為了防範。防範什麼呢?防範官商一體的情況出現。我們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最有力量的東西就是錢和權。一旦允許商人參與科舉,那麼就意味著很多商人的後代很有可能會成為那種既有錢又有權的人。而當他們掌握了權力,很有可能就此蝟整合團,與整個皇權對抗。而這,肯定是統治者不希望看到的。當然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商品經濟的繁榮,總有商人用盡各種方法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比如自己出錢資助那些有前途的窮人家的孩子參加科舉,那些孩子成了官員後,自然投桃報李。
經過無數代人的努力,商人憑藉強大的財力逐漸將“不許商人參與科舉”這一厚障壁撬開了一個角,並越撬越大,到了明清時期,“不許商人參與科舉”的規定就形同虛設了。
回覆列表
科舉制度隨著歷史發展,不同時期對於參加考試的人員管理制度不同。如唐朝科舉的生源,一是來自朝廷以及地方官學的學生,透過學校考試後可以直接參加國家考試,二是鄉貢,地方讀書人可以自由報考,只有觸犯法律的、工商子弟和州縣小吏不能參加科舉考試。而到了宋朝限制變得更少,清代除了倡優皂吏外,所有男子都可以參加考試。
那麼為什麼商人不能參加科舉呢?
重農抑商
這是因為科舉事業之所以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最熱衷的事業,除了科舉能夠幫助士子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平天下的人生抱負,以及能為士子帶來利祿等經濟利益之外,古代的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政策,也是讓人們奮力讀書入仕的重要原因。
而中國古代把民分為四等,即分為士農工商,士就是讀書人,為四民之首,農排在第二,商排在最後,因此商人在有了財富之後,就希望子孫讀書應試,考取功名,改變自己的命運,把科舉作為正途,從商只是迫不得已的末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