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滬說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司馬懿和諸葛亮這對冤家,算得上當世一流的謀略家,郭嘉和周瑜死後,他們二人成為當世最旗鼓相當的對手。二人反反覆覆、來來回回交手很多次,互有勝負。司馬懿和諸葛亮二人都十分精於算計,尤其是諸葛亮更是精於算計。司馬懿沒少吃諸葛亮的虧,而諸葛亮似乎顯得更加遊刃有餘一些。其實真相不是這樣的,司馬懿沒什麼怕諸葛亮的,要說怕也是怕諸葛亮死得太早、死的太不是時候,因為諸葛亮好好活著司馬懿他自己就能好好活著。對周瑜而言,是“既生瑜,何生亮”;而對司馬懿而言,“既生懿,必生亮;既生亮,必生懿”,作為兩個一等一的高手,只有諸葛亮活著司馬懿才能保住他自己,要說當世二人的知音有誰恐怕只有對方,瞭解司馬懿的莫過諸葛亮,瞭解諸葛亮的也莫過司馬懿。兩人之間不僅瞭解對方,還是對手,充滿一種無奈和滑稽的味道。諸葛亮想千方百計弄死司馬懿,可惜曹魏皇帝不是昏君知道只有司馬懿是諸葛亮的對手;而司馬懿則千方百計不能讓諸葛亮死,否則他存在的價值就沒有了,關鍵的是諸葛亮也明白司馬懿的這層想法。諸葛亮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消滅曹魏,統一全國續寫漢朝歷史。而司馬懿則不同,司馬懿甚至魏國實力遠勝於蜀國,只有守住即可不需要圖謀進取或者說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圖謀進取也沒用,不管是司馬懿還是曹魏有的是時間,他完全可以耗時間,而時間對於諸葛亮卻是最寶貴的。從曹操。曹丕父子處處提防司馬懿來看,以他的深沉絕對是早就想好了將來的奪位,只是時機不到,他必須熬死所有可能成為隱患的對手,不管是曹操、曹丕父子還是諸葛亮或者是張郃,一時一地的得失對他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等待時機以待時變。所以司馬懿根本不怕諸葛亮,之所以表現的很怕是做給其他人看的,從而讓他們不要嘗試挑戰諸葛亮,以免最後有可能誤傷諸葛亮性命從而害了自己。大歷史,大格局,喜歡請關注經緯歷史。

  • 2 # 歷史簡單說

    死諸葛嚇死活仲達這個事情不僅僅是三國演義才有的劇情,在正史上面也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記載晉書司馬懿傳裡的。

    【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晉書-司馬懿傳

    【漢晉春秋曰: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諸葛亮死之後,楊儀率軍迴歸,有些人就告訴司馬懿說諸葛亮死了,大軍要撤回去了。司馬懿一聽就趕緊跟上去,姜維讓人舉旗嗚鼓攻擊司馬軍,司馬懿趕緊撤退,蜀軍就安然的撤退了,入谷之後才正式發喪。司馬懿一退,老百姓都說 死諸葛嚇走了活仲達。有的人告訴司馬懿,司馬懿說,我只能知道他活著,卻猜不到他死了。

    後來,司馬懿去看蜀軍的營寨,都不禁感嘆到:天下奇才也!

    司馬懿確實不敢跟諸葛亮野戰,只能採取積極的防禦措施,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記載。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

    【既至,又登山掘營,不肯戰。賈栩、魏平數請戰,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宣王病之。諸將鹹請戰。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的厲害,所以不敢出戰,下面的將領都說司馬懿畏蜀如虎,天下恥笑,勉強出戰,最後魏軍大敗,張合還戰死。

    【漢晉春秋曰: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固請戰。使衛尉辛毗持節以制之。姜維謂亮曰:"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

    【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制之。後亮復來挑戰,帝將出兵以應之,毗杖節立軍門,帝乃止。初,蜀將姜維聞毗來,謂亮曰:"辛毗杖節而至,賊不復出矣。"亮曰:"彼本無戰心,所以固請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里而請戰邪!"】-----晉書

    諸葛亮一直向司馬懿挑戰,還給司馬懿送了女人的首飾來嘲笑司馬懿 ,司馬懿就是不肯出戰,最後沒辦法只能和曹睿演了一場戲,派人持節命令司馬懿不得出戰。

    司馬懿的軍事能力確實比不過諸葛亮。

  • 3 # 山野老人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真有其事嗎?司馬懿為什麼害怕諸葛亮?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確有其事!

    據《漢晉春秋》記載:“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單獨從這段文字看,司馬懿確實害怕諸葛亮,如果結合史料看,不能說是司馬懿害怕諸葛亮,恰好是表現司馬懿韜光養晦的謀略!

    為什麼這說呢?

    一,司馬懿為什麼要這樣做?

    司馬懿在追殲姜維途中,遇到姜維掉頭進攻,反而後撤,並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不想消滅蜀漢軍隊。

    司馬懿不想趁機消滅蜀漢軍隊,不是同情蜀漢,也不是寬恕蜀漢,而是為了他司馬懿自己,留著蜀漢牽制曹魏,以圖自保。

    司馬懿是謀略家,深謀遠慮。

    司馬懿預測,一旦曹魏消滅蜀漢。曹魏在外部沒有了威脅,就會對內部動刀子。

    到時司馬懿就有可能被曹魏當做功臣,因功高震主而慘遭滅門之禍。

    先漢劉邦坐穩江山後,對異姓王大開殺戒,司馬懿不可能不知道。

    所以說司馬懿遇到姜維的反進攻,主動撤退,不是害怕諸葛亮,而是為了自保。

    司馬懿很高明,先是追擊,後遇到姜維的掉頭進攻而撤退。

    司馬懿這裡處理得很巧妙,並沒有給曹魏皇帝留下任何把柄。

    二,司馬懿真的不是害怕諸葛亮嗎?

    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死期早有預料。

    據《魏氏春秋》記載:諸葛亮的使者來到司馬懿這裡刺探軍情,司馬懿並不介意,而是裝作關心的樣子,詢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以及日常事務。

    諸葛亮的使者告訴司馬懿,諸葛亮每天吃得很少,而事情做得很多,而且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並且很勞累。

    諸葛亮使者離開後,司馬懿對身邊的人說,諸葛亮死期不遠了!

    司馬懿早就料到諸葛亮會勞累而死,而且死期不遠。

    由此,司馬懿有必要害怕諸葛亮嗎?

    三,有什麼證據證明司馬懿是韜光養晦。

    我們可以看看司馬懿是如何忽悠曹操的例子就可以知道司馬懿韜光養晦謀略的高深莫測。

    曹睿臨死之前,指定曹爽與司馬懿同為託孤大臣。

    曹爽倚仗家族權勢,權傾魏國,司馬懿擔心自己的安危,裝病告假回家。

    曹爽懷疑司馬懿是裝病,就派遣即將去河南上任的李勝前去刺探真假。

    李勝與司馬懿見面,司馬懿裝痴賣傻,糊弄李勝。

    李勝信以為真,回來對曹爽說:“司馬大人成了一具殭屍,神志不清,不值得憂慮了!”

    曹爽自此之後,就放棄了對司馬懿的提防。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曹芳與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司馬懿奉郭太后之令在洛陽發動高平陵政變,一舉殲滅了曹爽家族勢力,然後又利用郭太后,控制了整個曹魏。

    綜上所述:“死諸葛嚇走生仲達”,並不是司馬懿害怕諸葛亮,而是司馬懿利用這一事件,韜光養晦,欺騙曹魏,以圖自保!

  • 4 # 火星四號

    周瑜跟諸葛亮之間沒有那麼長時間的對抗,因為他倆畢竟是一個戰壕裡的,赤壁之戰,他倆是一家,所以要從嚴謹的角度講,那可不如司馬懿和諸葛亮。咱都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他多次打敗司馬懿,但是基本沒動了曹魏的元氣,而且由於司馬懿戰術得當,打不過你,我就拖死你。

    因為四川蜀中一帶,當時天下初定,糧食產量也不多,老百姓需要休養生息,國內還挺混亂的,所以諸葛亮這樣勞師襲遠,對於蜀國的整個的經濟力量拖累得非常嚴重,所以我這一拖你就堅持不住,司馬懿是一個水平很高的戰略專家,最後在五丈原到底病死了,你看著諸葛亮戰績上風,但其實司馬懿真是他剋星,就知道我是弄不過你,但是我可以活活生生把你拖死。司馬懿用心挺歹毒,首先這種戰術是他怕諸葛亮,他確實把諸葛亮在骨子裡頭都恐懼,三國演義裡寫的叫死諸葛嚇走生仲達,諸葛亮死了推自己雕像,能把這司馬懿嚇跑。

    真實的歷史沒那麼誇張,但是司馬懿確實怕諸葛亮,怕到什麼程度呢?司馬懿跟諸葛亮打仗,兩軍對壘,司馬懿連續閉門不出,他這閉門不出,司馬懿手下的將軍不幹了,為啥呢?武將撈不著打仗,好不容易出來打仗了,你知道武將立功靠什麼?不就得靠戰爭嗎?所以你看每當國際上有衝突的時候,歷史上都是文官主和武官主戰,為什麼呢?文官組合談判,文官的作用就發揮上就能立功了,武官主戰,一打仗就立功了,可是戰爭我們知道,那得有多少人陪著,一將功成萬骨枯!

    所以司馬懿帳下這些武將說我們好不容易出來打仗,就等著立戰功,等著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了,你可正好閉門不出,我們怎麼立功?請大都督下令我等要出營殺敵。這些武將都要到造司馬懿的反,司馬懿看這不行,想個辦法,說打仗這是大事,我得請示請示皇上,他給皇上就上摺子。在這摺子裡頭,他寫明白了,皇上你跟我玩個雙簧,我就說我向你請示,打不打,你說不能打,回來我跟將軍說,是皇上不讓打呀,咱能不聽皇上的嗎?他跟皇上解釋,不能打,我打不過諸葛亮,一打準輸,還不如死守呢,可見司馬懿真怕諸葛亮。

    司馬懿是諸葛亮的超級粉絲,他心裡頭極為仰慕諸葛亮,倆人到什麼程度呢?你都想不到,說兩軍對壘,他經常給諸葛亮寫信,這信寫什麼呢?當然不能是說哎過兩天你要打我了,我怎麼防你,那不可能軍機大事不能洩露,這信裡寫什麼呢?探討一下天下大事,你看咱們打這麼熱乎,孫權那邊如何如何,再就是我的人生理想啊,戰爭結束之後,找個桃花源往這兒一住,要不就跟諸葛亮八卦一下,哪哪英雄好漢你看他怎麼樣,我看他真不怎麼聽說他怕老婆,倆人寫信,這不是我信口雌黃,你翻開三國志裡頭有明確記載,所以說你看這一對極品,這中間有恩有怨,有情有仇,很有意思。

  • 5 # 格德巴托爾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司馬懿只是將,諸葛亮才是才,將當然怕才,所以要加倍小心點吧!諸葛亮的確略勝一籌,諸葛亮的師傅不是凡人,北極教主乃宗師級人物,教出的徒弟當然可以萬人敵,司馬懿只是一個雄才而已啦!諸葛亮乃是天才,天才在於開發天賦,所以司馬懿只有招架之力,無還手之力,如果諸葛亮在曹營,司馬懿在劉備這邊,司馬懿早就被玩死了,無奈曹老闆兵強馬壯,所以司馬懿才能倖免遇難,終合因素考慮。諸葛亮才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仙境人物。只是諸葛亮仗著自己才高八斗,逆天行事才只有叩心泣血死得慘烈。天意如此可愛的我們。

  • 6 # 杭州落戶丁老師

    屬於演義,誇張成分太大的,基本上是假的,比如空城計......

    而且他們倆基本上都是屬於比較求穩的,不敢弄險,他們打仗也沒什麼意思,都在等待對方出招,誰先出招誰就先露破綻,結果都沒有出招,諸葛亮累死了。這就像金庸小說裡寫的一樣,最厲害的武功招數就是無招,正所謂無招勝有招。

  • 7 # 小刀三國

    首先給一個回答,死諸葛亮嚇走活司馬懿確實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司馬懿害怕諸葛亮。

    關於此事,羅貫中老師的《三國演義》大致是這麼寫的 : 說諸葛亮死之前做出了很詳細的退軍安排,楊儀等人按照諸葛亮的計策來進行退兵。司馬懿果然率領軍隊來追擊,突然間,蜀軍吶喊著揚起諸葛亮的大旗,中軍數十員將領護衛著坐在四輪車上用木人做的諸葛亮。

    魏軍被嚇死的人不計其數,司馬懿嚇得用手摸摸頭,確認自己的頭顱還在,之後司馬懿倉皇撤退,故當時人說 : 死諸葛能走活仲達。

    顯然演義中的故事性很濃,那史書上關於此事又是怎麼記載的呢?

    據《漢晉春秋》記載,當時楊儀掉轉旗幟,擂起戰鼓,好像要對司馬懿發起進攻,司馬懿後退,不敢進軍,楊儀方能平安退去,到了安全區域後才為諸葛亮發喪。

    再根據《晉書》的記載 : 蜀軍撤走後,司馬懿登上五丈原,看了看蜀軍的排兵佈陣,發出了天下奇才的感嘆來表揚諸葛亮。隨後司馬懿派兵追殺,蜀軍早有防備,沿途佈下了無數的蒺藜,以此來阻礙魏軍的追擊。

    綜合兩處史書的記載,可知道死諸葛能走活仲達是真的,相信退軍的部屬也是諸葛亮策劃的。不過蜀軍用了木人做的諸葛亮,嚇死了很多的魏國士兵,還嚇得司馬懿摸摸頭估計都是不真實的。

    那既然確有其事,司馬懿就是害怕諸葛亮咯?

    我的回答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軍事能力旗鼓相當,並不存在誰害怕誰的說法,兩人是敵是友。

    五丈原,是司馬懿和諸葛亮最後一次交鋒,這一次諸葛亮是做好了長久相持的準備,在渭水河邊種植糧食,因為前幾次北伐蜀軍被糧食羈絆了。有了糧食,意味著蜀軍可以和魏軍長時間對峙,尋找戰機。

    可司馬懿也聰明呀,你諸葛亮有了糧食,腰桿子硬了,我不能輕易和你交戰。諸葛亮下戰書,送去女人的衣服,想激怒司馬懿,如果是一般的將領,女人的衣服可是真性情人忍受不了的,可司馬懿是誰,隱忍高手。

    兩者對峙了幾個月,蜀軍的糧食還在,沒料到主帥諸葛亮身子骨撐不住了。

    故司馬懿不輕易出戰主要是一種戰略,其目的就是要消耗蜀軍。當然和諸葛亮交戰會有些許的沒把握,之前交戰有勝有敗。

    在這裡多囉嗦幾句,由於《三國演義》吹諸葛亮太過分,導致有些人黑諸葛亮過分,說他政治能力強,軍事能力一無是處。顯然,這評價是不客觀的。

    諸葛亮以弱打強,還遇上的是司馬懿這樣的高手,有勝有敗,並沒有讓蜀軍喪失嚴重。況且他的對手司馬懿都說他治軍奇才。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難得一遇的人才,能看到他們相爭數年,應該是一種享受哈。

  • 8 # 鐵馬冰河戍輪臺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是一句諺語,然而在歷史上確實是真實發生過。據《晉書.帝紀第一》記載: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語:“死諸葛嚇走生仲達。”

    另據《漢晉春秋》記載:亮卒於郭氏塢,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於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

    而為大家熟知的三國演義對這件真實歷史事件做出了精彩絕倫的描述。於是這也成為諸葛亮智慧超人的明證,為老百姓津津樂道。所以那些拿著一家之言,罔顧史實,妄議諸葛亮軍事才能為短的,可以休矣。能讓曹操,司馬懿這樣的頂級梟雄畏懼的軍事統帥,絕不可能是一位浪得虛名的庸才。

  • 9 # 蒼穹孤鷹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不論是正史還是演義都記載了這件事,並且在民間也有流傳。年少時讀三國,每讀到這裡都會被諸葛亮的智慧所折服。心中隱隱有司馬懿智慧不如諸葛亮,進而害怕諸葛亮的想法。

    曾記否,老不讀三國,何也?

    細讀、細思之後,便覺得其中緣由極恐啊!在諸葛和世人面前,怕字當頭的司馬懿卻在不知不覺間,實現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反觀神話一樣存在的諸葛亮卻能來能去的最後被耗死於五丈原。何也?

    死諸葛嚇走生仲達,是真事。但高明的不是諸葛亮啊!真正的高人恰恰是司馬懿啊!戲演的以假亂真。我們大家都被這老狐狸給騙了。養寇自重啊!

    說司馬懿怕諸葛亮,對啊,是老狐狸在演戲給大家看。司馬懿在巧妙的利用諸葛亮才是事情的真相啊!

    司馬懿太瞭解諸葛亮了。太瞭解蜀魏的差距了。同時,司馬懿也清楚的知道沒有諸葛亮的來寇,他自身的處境是多麼的危險。

    沒有諸葛亮的來寇,就沒有司馬懿的執掌兵權,也就沒有司馬懿的一切。司馬懿心知肚明啊!

    一個怕怕當頭的司馬懿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一個神一樣存在的諸葛亮卻被拖死在五丈原。

    不知就裡的親們,還沉浸在諸葛亮的神話夢中。

    司馬懿哈哈!

  • 10 # 看遍山川

    “死諸葛走生仲達”這句民諺流傳之久之廣還得拜羅貫中《三國演義》所賜。

    而事實上據《晉書~宣帝紀》,《漢晉春秋》等史載,“死諸葛走生仲達”確有其事,只不過和小說裡描述的有所不同。第一,諸葛亮病重時沒有安排什麼鎮住將星,用木像等事。第二,蜀軍撤退時,司馬懿確實追趕,是姜維和楊儀命令掉轉旗頭,做出要反向進攻的樣子,來嚇唬對方,第三,司馬懿是追著感到有詐,主動撤退的,說他魂飛魄散,魏軍兵敗如山倒的樣子那是小說虛構誇張而已。

    總之,所謂“死諸葛走活仲達”的真相,其實是說諸葛亮雖然死了,但他的威名還在,他的旗號還有很大的震攝力,不用木像也能讓敵軍感到有詐從而退卻。

    但這個事實慢慢發生了演化,在唐代《四分律行事鈔批》裡第一次出現了諸葛亮臨死前使用了法術,並明確提出一切安排都是諸葛亮事先的安排。晚唐詩人胡曾有《詠史詩~五丈原》更是添足了各種法術細節,用來模擬活人的生活狀態。到了元代《三國志平話》裡故事又有了發展,新增加了更多細節,如印,劍,黑雞子,使諸葛亮更神乎其神。

    而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時,根據星星點點的歷史記載,更吸收了流傳於百姓間的故事,虛構出一段精彩的“見木像魏都督喪膽”。讓諸葛亮臨終前一一向姜維,馬岱,楊儀交待後事,使用一系列法術,迷惑司馬氏,最後安排用木像來嚇走司馬懿,事後所交待的都一一應驗。

    《三國演義》本就推崇劉備集團,在小說中最捨得筆墨篇幅神化的人物就是諸葛亮,這也符合普通大眾的口味,所以這個故事更能廣泛流傳。至於司馬懿是否真的“怕”諸葛亮,那同樣也不能受小說的影響,這是兩個軍事集團對抗,從自身戰略戰術,國家實力出發採用不同的謀略,宜取則進,宜守則退,談不上“怕”字的,至多有時需避其峰芒,選擇時機,這也只是戰術問題而已。

  • 11 # 瀟瀟公子麟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一事在《三國志》中並無記載,但這並不說明此事虛假,而是作為晉臣的陳壽多多少少需要給司馬懿留些面子罷了。此事最先見於東晉史學家習鑿齒的《漢晉春秋》,習鑿齒雖為東晉之人,但其史家之德還是頗為後世所稱讚的,他記錄了許多當年陳壽未曾明記的史時,也很少為司馬氏開國時期的君王避諱什麼。所以無論是後來可信度不高的《晉書》,還是史學鉅著的《資治通鑑》都採用了“死諸葛走活仲達”這一說法,可見此事無論從正史還是野史,都具有極高的可信度。

    再來說說第二個問題,司馬懿害怕諸葛亮嗎?其實要說害怕,多多少少是有點的,在這一點上,我認為《司馬懿之虎嘯龍吟》裡面基本還原了歷史真相。我們可以把有關這段歷史的史書拿出來做對比。

    其中,《三國志》裡面沒有記載二人的誰勝誰敗,只記載了諸葛亮伐中原時的“進退自如”,每次都是從容而退,且能擊殺追兵。這自然和陳壽是晉臣有關,他是萬萬不敢明寫司馬懿被打敗的,但是他也沒有寫諸葛亮被司馬懿打敗,這是不是已經說明了一些問題了呢?接著裴松之在注引裡面也曾明確表示:諸葛亮之才實非司馬懿所能頡頏。在《漢晉春秋》和《資治通鑑》裡則記載了司馬懿與諸葛亮交手大概是兩次。第一次被殺的‘還保營’,第二次則是據營不出。《晉書》這多次記載諸葛亮“遁走”,《三國演義》就更不用說了,司馬懿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

    綜上所述,最為真實的記載當是折中的《資治通鑑》與《漢晉春秋》,二人基本上交手兩次,諸葛亮小勝,司馬懿小敗,然後便是據營不出,直到諸葛亮病逝。所以司馬懿還是對諸葛亮心存敬畏的,正如唐太宗評價司馬懿“東智西愚”。

  • 12 # 南門太守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關中西部的五丈原,由於事發突然,蜀軍又秘而不發,所以曹魏那邊一開始渾然不知。

    首先發現蜀軍有異樣的是五丈原附近的百姓,他們看到大批蜀軍離開軍營撤走(整軍而出),趕緊報告司馬懿,司馬懿這才下令追擊。

    蜀軍早有準備,負責斷後的姜維命令蜀軍突然反過頭來,揮舞旗幟,鳴響戰鼓,做出進攻的架式。司馬懿吃不準,擔心這是諸葛亮施的計,於是退回,不敢再追。

    於是百姓中流傳了“死諸葛走生仲達”的諺語,但司馬懿聽了並不生氣,自我解嘲道:“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過了一天,魏軍才佔領了蜀漢丟棄的營壘,司馬懿親自過去察看,特意看了看蜀軍留下來的營壘以及諸葛亮生前生活的地方。看完,司馬懿不禁嘆道:“天下奇才也!”

    在蜀軍營寨裡還發現來不及帶走或銷燬的文書檔案,以及大量糧食。當時大家都認為諸葛亮已死,辛毗認為不一定,也許是諸葛亮的一計,司馬懿不同意這樣的說法:“軍事家所看中的是軍事文書、兵馬糧草,現在這些都不要了,哪裡有人肯把五臟拿出來以求生的道理?”

    根據《晉書》的記載,司馬懿隨後下令追擊,褒斜道不好走,關中生長著很多蒺藜,司馬懿命2000人穿著軟木平底的木屐揹著蒺藜在前面開道,路不好的地方就把蒺藜鋪上,人馬再前行。

    魏軍一直追到赤岸,再往前就要到褒口了,這時傳來蜀軍內訌的訊息,司馬懿想乘隙進攻漢中,但魏明帝的詔書傳來,讓他撤軍。

    魏明帝為什麼要撤軍呢?因為他還沒有做好全面攻擊漢中的準備,當時遼東的公孫淵勢力不斷坐大,魏明帝派人前去清剿,但吃了敗仗,相對於蜀漢,北面的問題也很嚴重。

    快追出褒斜道的司馬懿也擔心中埋伏,蜀軍雖然撤退,但並沒有大敗,他們的拿手好戲是設伏,其弓弩兵的厲害魏軍早就嘗過,司馬懿不想當第二個張郃,所以就回師了。

    對於《晉書》的上述記載,有人認為不太可信,因為《晉書》處處迴護司馬氏,把司馬懿幾乎塑造成了一個“高大全”。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一向畏戰,有人認為他這是出於自身政治上的考慮,司馬懿不希望諸葛亮和蜀漢早早就被消滅掉。

    司馬懿是曹操的大將軍、太尉,是魏軍的一號人物,但魏明帝對他並不完全信任,對司馬懿來說,蜀漢的繼續存在顯然對進一步鞏固自身勢力更為有利。

    不過這樣去看司馬懿有些偏頗,司馬懿在諸葛亮面前不主動出戰,並非完全出於一已之私,而是從戰略戰術層面的慎重考慮,因為這種做法更穩妥。

    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問題是後勤補給,最頭疼的是運糧,幾次北伐失利都出在這個問題上,所以諸葛亮的戰略是求速戰速決,司馬懿看出了這一點,用拖的辦法將蜀軍拖垮,這是不是怯戰,也不是完全出於心機,而是一位成熟統帥的正確選擇。

    在確認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看到這是一次機會,果斷下令追擊,但曹魏的遼東方向此時出了問題,魏明帝正指望司馬懿去平遼東之亂,所以命他不要再追,《晉書》的相關記載並沒有問題。

  • 13 # 歷史沉澱中的新奇

    三國演義中的“死諸葛嚇走司馬懿”不一定是真的,這部書描寫蜀漢的事情只是作者為了維護延續朝代的正統這一思想從而把諸葛亮理想化的抬高了,包括諸葛亮的空城計在正史中也是沒有記載的,不過空城計這一經典戰例作為戰術教材是相當經典的,孫子兵法有云:實者虛之,虛者實之。兵不厭詐。三國裡諸葛亮所有用兵戰法都符合孫子兵法的思想。其實就是作者故意貶低非正統的權利,重點描述劉備這一方的事情。但是故事也是有事實作為依據的,現在流傳的諸葛亮兵法和他的八陣圖都是前世留給我們的文化精髓。

    以三國演義中說的死諸葛嚇走司馬懿,按照此書的故事發展,諸葛亮這一最後一計是用運的相當好,諸葛亮很瞭解他的老對手,而司馬懿也相當清楚諸葛亮的做事風格,在作戰中他們可以說是棋逢對手,都是相當謹慎,生怕走錯一步,導致滿盤皆輸。這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雙方都盯著街亭這個平常看起來無關緊要之地而做的較量。先不管什麼原因導致的誰輸誰贏,這一點上他們看法是一致的。幾乎是步步為營,絕不冒進貪功。而在諸葛亮每次的北伐撤退時,都做的非常完美,不給司馬懿半點可乘之機。這也是為什麼總是諸葛亮發起進攻,而北魏司馬懿方面老是被動防守,究其原因除了西蜀的地理環境以外最大原因還是諸葛亮萬事謹慎的用兵原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這種謹慎,發生“死諸葛嚇走活司馬”這種情況也在情理之中了!

  • 14 # 初心如舊

    死諸葛能走生仲達是真的嗎?司馬懿為啥怕諸葛亮,為什麼?

    這提問史料,三國演義中都有記載,先看三國演義第104回:【司馬懿自領軍當先,追到山腳下,望見蜀軍不遠,乃奮力追趕忽一聲炮響,喊聲大震,一面大旗招展…一輛四輪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司馬懿大驚:“孔明尚在,今吾休矣“……過了兩日,鄉民相告曰:蜀兵退入谷中後,楊起白旗,哀聲大震,孔明果然死了---前

    日車上孔明乃木人也!司馬懿嘆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由此蜀中人諺曰:“死諸葛能走生仲達“】這段故事生動形象的記述了諸葛亮死後,司馬懿進退兩難的囧態,既怕蜀軍悄悄撤走,想乘勢追擊,又怕上當中計,被打捱揍損失丟臉,更怕諸葛亮突然死而復生,自己有去無回。因為這樣的經歷太多,司馬懿忐忑矛盾,心緒難平。

    不要以為這是三國演義拔高諸葛亮,在一些史料中,確有類似記載,看《漢晉春秋》記述: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

    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從這裡看,提問所說原話,出自民間流傳,但民間傳說也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有根源的。這個源頭就是諸葛亮,司馬懿多年對敵,雙方反覆纏鬥,留下不少趣味橫生的故事,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論話題。要說司馬懿為啥怕諸葛亮?根本原因在於:一是諸葛亮瞭解司馬懿的心思,熟悉司馬懿的套路,往往提前洞悉司馬懿棋局,設好大網等待;二是諸葛亮忠誠蜀漢,不貪婪,不戀色,不能收買拉攏,軟硬不吃難對付;三是諸葛亮還會使出離間計,司馬懿就曾經吃過虧,差點被曹睿給廢了,後來費老大勁,才好不容易得以復職;四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的平衡木,有諸葛亮成

    天騷擾,司馬懿就能高官厚祿,瀟灑樂攸,無限得意。一旦諸葛亮消停了,司馬懿自己也就好戲劇終,霾運臨頭等著挨宰受氣了。

    因此,司馬懿對諸葛亮,真是又恨又愛,見不得,又離不得。司馬懿諸葛亮二人雖是對頭,但又是相識相知,相互理解,別的人則很難參透,只有諸葛亮懂得他司馬懿,這豈不是摯友?(5:41)

  • 15 # 汐水柔情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確實是真有其事,很多人總是把這段話說是演義裡面的,因為演義裡面也有這一段。那麼很多人翻遍《三國志》都沒有發現這一段,出自哪裡呢?

    《三國志》裡面寫的非常的簡略,看過《三國志》的朋友都會發現,陳壽在寫諸葛亮傳北伐時,寫的非常簡略,跟司馬懿過招更是一筆帶過,所以在《三國志》根本找不到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決過程。所以很多根本也不知道司馬懿被諸葛亮打的大敗的事情,然而在另外兩本《漢晉春秋》《晉書》是跟《三國志》同時代的兩本書,卻記載了諸葛亮與司馬懿對決的過程,這也充分證明了陳壽也是知道司馬懿被諸葛亮打敗,敗的很慘,但是為了保命,有意提高司馬懿,而貶低諸葛亮,特別是陳壽在諸葛亮傳結尾時,說的哪些恭維皇帝的話,臣陳壽,恐慌獻上諸葛亮資料,我大晉大慈保留諸葛亮資料等等,看著都能顯示出陳壽對皇帝的恐懼,這種說話語氣只有諸葛亮傳有。

    那麼“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具體出自哪裡呢?《漢晉春秋》和《晉書》均有記載,原話如下:亮卒於郭氏塢,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宣王者,宣王不敢逼。於是儀結陣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文化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漢晉春秋》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谷甚眾。帝審其必死,曰:“天下奇才也。”辛毗以為尚未可知。帝曰:“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關中多蒺藜,帝使軍士二千人著軟材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著屐,然後馬步俱進。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晉書.帝紀第一》

    可見司馬懿在歷史上是真的怕諸葛亮,不然也不會出現死諸葛嚇走活仲達這一事,因為諸葛亮都已經死了,按理說司馬懿沒有什麼害怕的了。應該消滅蜀國大軍,然而死諸葛還能嚇我司馬懿,可見司馬懿對諸葛亮畏懼到什麼地步,歷史上也從來沒有軍事家畏懼對手到這種地步。

  • 16 # 有話我要說153519311

    司馬懿八成是裝著被嚇走,與空城前面大驚失色的表現一樣。他寧可相信城中有埋伏,寧可相信輪椅上坐著的就是諸葛亮。他不怕拖延時間,想的就是不進不退,慢慢的耗著。有一等一的高手陪著玩,不亦樂乎?與其班師回朝被奪權,不如呆在營帳裡堅守不出那麼的逍遙自在。

  • 17 # 李廷明5

    看《三國演義》,聽老人們從前講古,都知道諸葛亮和司馬懿是勁敵。諸葛亮的每次的策略,司馬懿都能猜出八、九分,想出抵擋的法子。諸葛亮不能輕視他。司馬懿知諸葛亮非凡的才能,雖能應付,經久歷戰陣的經驗,知諸葛亮的厲害,一不小心就吃敗仗,心裡有幾分畏怯。但魏國如果不是司馬懿,諸葛亮或早已攻入魏都,不須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混三家天下為一家了。哪一次戰役,記不清了,亦不想哪翻看資料,大致是諸葛亮用火攻,司馬懿父子軍馬被困於山谷,若不是老天降大雨,早被燒成了黑炭。司馬父子活性命,諸葛亮嘆息道:真天意也!諸葛亮知司馬懿。五丈原病逝,防他追擊,做木人坐己久臨陣常坐的小車上,亦羽扇綸巾,遺囑蜀軍後軍變前軍,緩緩退。司馬懿聞諸葛亮逝,領軍追,將追上,蜀軍推出木人,如生人。司馬懿見之,大驚,以為諸葛亮活著,慌令退軍,魏軍自相踐踏,死傷慘重。司馬懿正驚慌逃命間,被一人扯住了馬籠頭,聽說話,知是兒子司馬昭。是趕來增援的。司馬懿問:我的頭還在麼?司馬昭答:在!父親莫要驚慌!蜀軍早退走了!司馬懿方定下心來,撤退人馬,奔回大寨。此為死諸葛嚇走生仲達。仲達,司馬懿的字。故事將諸葛亮神化了。《三國演義》上有。正史上似未見。諸葛亮,中國文化史上影響深遠的人物之一。

  • 18 # 米粒閒聊

    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中,病逝(公元234年八月)在五丈原(今陝西省眉縣西南)。在他病逝後,姜維等人遵照諸葛亮臨終前的部署,秘不發喪,軍隊齊整的撤退。當司馬懿率軍追擊時,蜀軍猛烈的反衝鋒,作岀要反擊的陣式,司馬懿趕緊下令撤軍,不再敢追擊蜀軍。因此,就有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說法,當然了,當時的生仲達並不知道諸葛孔明已逝。而司馬仲達為何如此“害怕”諸葛亮呢?這是因為,曹軍以及仲達兩次吃過諸葛亮的虧,特別是在追擊撤退中的蜀軍。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公元228年十二月),諸葛亮因軍糧將盡而撤軍,就在撤軍途中斬殺了魏軍追擊的將領王雙。而在公元231年春季,諸葛亮發動了第四次北伐。而曹軍的前線總指揮就是司馬仲達,這是兩位智者間的首次的“交流”。也就是在這次“交流”中,諸葛亮還是在撤退當中,斬殺了追擊蜀軍的曹軍名將張郃。正是因為,這兩次的教訓,司馬仲達才會有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狗熊式的表現。另外,司馬仲達“害怕”諸葛亮的表現,還有在與諸葛亮兩次交鋒中,司馬仲達均採取了避戰的策略。無論諸葛亮,如何的挑戰,甚至是侮辱性的挑釁,司馬仲達都避而不戰。司馬仲達的策略,是很高明的。因為,他明白蜀軍因路途遙遠,尤其是路途難行,軍糧等物資的供應能力有限,因此是耗不起長時間的對歭戰的。所以,不用費力的打敗蜀軍(在諸葛亮五次北伐中,蜀軍在野戰中,勝多負少),蜀軍因為軍糧短缺,對歭時間一長諸葛亮就會主動撤軍的。這又是,司馬仲達“害怕”諸葛亮的一個原因。

  • 19 # 大愛無恨劉成

    司馬懿知雄守雌,對諸葛亮總是退避三舍,顯得十分害怕。其實我覺得這完全是司馬懿的造作。那麼,司馬懿為什麼非要裝模作樣地表現對諸葛亮的恐懼症呢?

    司馬懿恐懼的當然不是諸葛亮,而是曹睿。因為曹睿對他有清洗之心。何以見得?諸葛亮在發動第一次北伐戰爭的時候,就先下手為強要除掉司馬懿。當時是曹丕駕崩,曹真、陳群、司馬懿、曹休等擁立曹睿為皇帝。曹睿封鍾繇為太傅,曹真為大將軍,曹休為大司馬,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司馬懿請求鎮守西涼,曹睿遂封司馬懿提督雍涼等處兵馬。

    情報傳到蜀漢。諸葛亮大驚失色。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司馬懿實實在在地掌握了兵權。《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中這樣描寫的:

    早有細作飛報入川。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餘者皆不足慮,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參軍馬謖曰:“今丞相平南方回,軍馬疲敝,只宜存恤,豈可遠征?謀有一計,使司馬懿自死於曹睿之手,未知丞相鈞意允否?”孔明問是何計。

    馬謖曰:“司馬懿雖是魏國大臣,曹睿素懷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陽鄴郡等處,佈散流言,道此人慾反?”孔明從之,即遣人密行此計去了。

    看到了嗎?孔明深知司馬懿富有謀略,但是對於一個參謀,諸葛亮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但是現在司馬懿從一個參謀搖身一變,成了一方統帥,諸葛亮就變得憂心忡忡了。一個胸懷大志、腹有良謀的人擔任了三軍統帥,這意味著什麼?諸葛亮對於曹魏的其他人事任命都不屑一顧,唯獨對於司馬懿牽腸掛肚,這又意味著什麼?

    當然意味深長啊!這意味著諸葛亮北伐的道路上多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後來的事實也充分證明,諸葛亮的判斷完全準確。

    於是諸葛派出間諜,散佈流言,說司馬懿要造反。司馬懿要造反的謠言在曹魏甚囂塵上,曹睿自然而然地就上當了。曹睿以前線視察為藉口,當場剝奪了司馬懿的軍權。司馬懿當時一直都是很忠於職守啊,突然遭到免職,簡直就是一頭霧水目瞪口呆。大家一定覺得奇怪,曹睿聰明睿智,怎麼那麼容易就上當呢?

    總有些這樣的時候:縱然你問心無愧,那些瘋長的流言蜚語又怎能不令人齒冷心寒?縱然是你無意折綠挽紅,可飄在身上的柳絮也足以讓傳說浪漫、謠言斑斕。

    對於擁兵數萬的大將,如果有傳說要造反。那麼皇帝陛下總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即使是大將不造反,長期固定地掌握兵權也會令皇帝寢食難安的。

    司馬懿有造反的謀略,有造反的實力,這已經足夠。至於有沒有造反的事實就不重要了,再說等有了造反之實以後再動手解決就晚了。所以,曹睿這個“當”是無論如何都要上的。更何況,還有身邊的曹休、華歆等人的攛掇。

    好了,曹魏把諸葛亮的絆腳石給拿下了。諸葛亮就開始了史不絕書的北伐戰爭。仗也是打得順風順水。諸葛亮接連拿下來安定、南安、天水三城;消滅了夏侯楙的二十萬大軍;又把前來迎戰的曹真和郭淮打得一敗塗地;還收降了一代良將文武雙全的姜維。

    曹魏的名將曹休和張遼在東南防守東吳。西南一帶實在無人能夠抵擋諸葛亮的攻勢了,只好再次啟用司馬懿。當曹真在病榻上把兵符交給司馬懿的時候,司馬家族一統天下的塵埃落定了。

    司馬懿一鳴驚人,先是千里奔襲擒殺了要投降諸葛亮的孟達。又一招致命佔領了蜀漢的咽喉要道街亭,諸葛亮被迫戰略撤退。

    在西城,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大頂級謀略家聯袂出演了《空城計》。諸葛亮一琴一首曲,“玉琴換得知音淚,從此不為他人彈”。從此以後,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較量總是以司馬懿處於下風;諸葛亮後勤保障不上而告一段落。

    諸葛亮退回漢中,修養生息些時日後就再次北伐。司馬懿就在戰術上不疼不癢地敗給諸葛亮,然後又總是有不可抗拒的意外事件發生,諸葛亮必須再撤回去。司馬懿也有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不予追趕,讓諸葛亮全師而退。

    就這樣諸葛亮和司馬懿,你進我拒、你退我縱,拉拉扯扯十幾年。司馬懿把諸葛亮塑造成了神機妙算的戰場神話;諸葛亮把司馬懿也塑造成了一個而且是曹魏絕無僅有的一個“怎麼啃都啃不動的硬骨頭”。

    於是普天之下,人人皆知:蜀漢的江山有諸葛亮能一木獨支;曹魏的天下無司馬懿則存亡絕續。

    因此有諸葛亮在,司馬懿的政治生命就安然無恙。諸葛亮去世以後,曹魏把司馬懿“升”為太傅,又一次剝奪了兵權打入“冷宮”。司馬懿靠自己的三千死士,破釜沉舟,發動“高平陵”政變,才徹底奪取了曹魏的政權。

    諸葛亮當然不想和司馬懿形成拉鋸戰。但是司馬懿卻深知:以蜀漢的弱小,進攻強大的曹魏,曹魏只要採取守勢,蜀漢最後就會因巨大的消耗不戰而退。所以司馬懿就必須留給諸葛亮一定的生存空間。因此為了保證諸葛亮能夠捲土重來,司馬懿在諸葛亮撤退的時候,就暗中配合,絕對不能給蜀漢致命一擊。

    司馬懿一再放棄追擊諸葛亮的最好時機,理由就是:諸葛亮用兵如神,為了安全起見,不能追趕。

    死諸葛嚇退活司馬是《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裡的故事:

    懿大驚失色,定睛看時,只見軍中數十員上將,擁出一輛四輪車來。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皂絛。懿大驚曰:“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急勒回馬便走。背後姜維大叫:“賊將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計也!”

    看,司馬懿故態復萌,只要一看到諸葛亮(無論死活)就不戰而敗。司馬懿就這麼不堪一擊?還是司馬懿就是要做曹魏尸位素餐的不舞之鶴?都不是。

    司馬懿的謀略絕對不在諸葛亮之下。證據如下:

    第一、襄樊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曹操被打得驚慌失措。關鍵時刻,司馬懿運籌帷幄,提出曹魏放下身段聯合東吳,最後一舉消滅了關羽的荊州水軍。

    第二、得知孟達造反,司馬懿先斬後奏,千里奔襲,擒殺孟達。

    第三、司馬懿第一次正式領軍,就奪取街亭要道,切斷蜀漢的後勤供應線,迫使諸葛退兵。使得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

    第四、司馬懿掃平遼東公孫淵更是乾淨利落,以少勝多、摧枯拉朽,猶如秋風掃落葉一樣。

    這幾場大的戰役,司馬懿的表現超凡脫俗。可是一到了面對諸葛亮的時候,司馬懿就畏畏縮縮、判若兩人,這當然是他的政治智慧。因為在他的心目中,最大的敵人不是諸葛亮而是曹魏宗族。

    《智謀大全》有云:

    英雄欺人,盜亦有道。智日以深,奸日以老。象物為備,禹鼎再茲。

    意思就是:英雄可以欺騙人,當強盜也有自己的講究。聰明的智慧可以一天比一天深沉;奸詐和狡猾也一天比一天老練。這樣的人可以憑藉狡黠而有吃有喝;也可以憑著狡黠而竊取整個國家。

    這段話,我怎麼越看越像是說的就是司馬懿老先生。司馬懿要完全掌控曹魏需要充足的時間和空間以完成佈局,諸葛亮源源不斷地北伐幫他贏得了一定的時間和空間。

    這就是司馬懿尊重諸葛亮又“害怕”諸葛亮的主要原因。司馬懿的後人司馬睿建立東晉,使得漢文化得以倖存。司馬睿追封諸葛亮為王,在東晉舉國上下一致推崇諸葛亮的精神,更足以證明司馬懿所做的一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園的土壤為什麼要改良?都用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