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句吾在評
-
2 # 梧桐樹邊羽
最近腦子不知怎麼了,突然有種一念成詩衝動,雖然讀過不少唐詩宋詞,可我真的不知道寫詩需要注意什麼的?
情感衝動是人的生理本能但是衝動到表達再成為詩歌,這中間有一段漫長的距離。
人的情感衝動有很多種,其中這種需要以詩歌表達,或者其他文藝創方式的表達,我們可以將它稱作靈感。
這就是我們說的文藝創作的靈感人皆有之,關鍵是你是否抓得住。
抓住靈感是什麼意思呢?無非就是捕捉瞬間的衝動,透過另外一種表達方式,比如音樂、比如繪畫、比如文字,將這種衝動固化下來,在不同的讀者看到你的創作表現時,通感領悟到這種衝動,最終被這種靈感所打動——這就是文藝作品的最高境界,引起受眾的共鳴。
也只有如此,能夠動人入心的作品,才會具有藝術價值,從而具有商業價值。
不論哪種文藝創作方式,其關鍵在於撲捉靈感並用表現手法固化。
相對於創作音樂、創作繪畫藝術,文字記錄情感是最普通的一種方式,是我們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因為語言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文字表達是現代人從小就要學習領悟的溝通技能。
詩歌,是文字格式的形而上者詩是韻文。有韻腳的文字作品,我們才能稱之為詩。
詩歌有古體詩、現代詩和格律詩,格式上各有不同,還有長短句,長詩,詞牌,散曲各種適合吟唱的格式。詩未必短小精煉,但必然有其共同特質,那就是“韻”。
為什麼用文字記錄情感還不夠,還需要有“韻”的詩歌?
我們要搞清楚一點,詩歌雖然是文字作品,但只是文字記錄了詩歌。
詩歌是早於文字存在的情感表達口語化作品。
詩的地位和文言文相等,但是更加接近口語化的白話文。
無論什麼格式,但凡能稱之為“詩”的,必然具備“高低起伏、節奏感、押韻”三點基本要素。
押韻,是韻文的基本特徵和基本要求韻文之所以是韻文,首先是因為押韻。詩和詞,都是精緻化的韻文。
為什麼必須要押韻呢?就是為了讀起來“順”,富有韻律性,以便吟誦或演唱。我們平時說的“順口溜”,就在於一個“順”字。這裡“順”的效果,主要就是透過押韻來實現的。
在文字中一些固定地方出現相同發音的字,讓吟誦得以適當的規律產生停頓,並且逐漸找出押韻停頓位置的規律性。人一旦掌握了規律,就會覺得理所當然地在下一個節點應該出現這種發音的字,而真正得到了這種反饋的話,心理就會得到滿足,從而感覺到整首詩的通順。
同時,有規則的停頓也是創造節奏感的基礎。
如果連押韻都做不到,那就連“順口溜”都不算,更不必說詩詞了。而詩詞對押韻的要求,比順口溜要嚴格而複雜得多。
並且押韻也不僅僅是為了追求“順”,詩人們透過韻腳的多種變化來反應情感,增強詩歌的感染力。
押韻本身,也就成了一種富有內涵而非僅僅形式的一種修辭方法。
所以寫詩要注意什麼?首先就是押韻。
然後是透過文字的高低起伏來產生句子之間的節奏感,讓整體詩歌的節奏氣息調和而不紊亂,或激昂充滿向上的戰鬥力,或舒緩書寫平和的生活浪漫。
我們透過押韻和節奏感控制來把握好韻文的情感核心走向,如果能夠貼合地反映出我們在生活中捕捉的情感衝動,那麼一首好詩就自然成型。
至於是寫現代詩,還是古體詩,還是格律詩,都不是很重要。格式細分,是進階的問題,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詩歌反應情感的問題。
記住一點,情感確實很重要,但是你寫的東西如果不押韻,就不要自稱為詩。
寫的好文字、好情感不是詩,又不丟醜。
因為詩是韻文、是吟誦體,我們一首作品出來,除了反映情感之外,還必須能夠大聲讀出來,清朗通順,高低起伏,並且有節奏,有韻腳,我們才能稱之為“詩”。
不要拿那些實驗作品來舉反例,那些東西要麼就不是詩,要麼就是把韻腳隱藏得非常深。
-
3 # 我心飛翔ZF
寫就好了!
鷓鴣天.無題
欲步西塘過小樓,鶯啼簷底去還留。
風翻老柳無窮恨,雨打枯荷不盡愁。
時未老,葉先秋,少年春夢勢難酬!
欄杆拍遍誰人會?落拓悽空隻影鷗。
-
4 # 詩情法意
有個俗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這個意思就是,只要深入閱讀了很多的唐詩,自然而然一樣就會寫詩了。你說你讀了很多唐詩宋詞,但不知道你是怎麼讀的。但凡會寫詩的人,無不是先從讀詩開始,然後邊寫邊進步。所以,從這個方面來說,你讀詩不一定真的用心,或者真的達到熟讀的境界了。
再一個,你說你有一念成詩的衝動,這個情況很普遍,很多看到別人寫的詩很好,都有這種衝動。但這衝動的前提是幻想,是不切實際的。寫詩靠積澱,靠靈感,靠功夫,沒有一個詩人會說寫詩靠的就是衝動。
寫詩需要注意什麼,等你靜下心來,認真閱讀一段時間,這個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寫詩靠悟性,別人的經驗對你不一定適用。
回覆列表
《詩與衝動以及初學者的注意細節》
一、詩與衝動的關係
衝動來源於生活的沉澱,一念成詩的衝動是曾經千念未成詩的反饋。長期沉浸藝術世界的薰陶,靈感有時候就是源於衝動。恭喜那些有衝動感覺的文學愛好者,他們離中國文化精髓越來越近了;恭喜明天的詩壇,又將降臨一位璀璨的新星;恭喜無知的衝動與詩詞交融,為天生我才必有用做出新的詮釋。
衝動是邁向靈感階梯的墊腳石,往前一步是解惑,退後一步是惋惜。衝動是一種久旱逢甘霖的召喚。聽從內心深處的呼喊吧,可以盡情揮灑青春,可以超越當前的自己。直覺:未經充分邏輯推理的直觀.直覺是以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累積的的經驗為依據的,而不是想唯心主義者所說的那樣,是不依靠實踐,不依靠意識的邏輯活動的一種天賦的認識能力。
衝動也是一種能力,能讓冷卻的時間忽然熱起來,能讓寒冬暖起來。直覺是不經過邏輯分析得出結論,是個思維過程;靈感是迸發出來的東西,是創造性思維可能會產生的想法。
多少藝術創作者都在苦苦追求的衝動,喜降君身,君必榮幸;多少天才鬼才迷茫於失去熱情,失去衝動的苦惱中,而致使靈感枯竭的原因就在於此。衝動不是魔鬼,確有導引靈感的魔力。大膽放開你心中想法,向著詩詞歌賦宣洩一番吧——“便引詩情到碧霄”。亦或“漫卷詩書喜欲狂”。
二、初學寫詩的注意細節
(我還是謙虛一點吧,我寫的一般,在建議上寫幾段吧。)
首先,先重意境,再塑風格,後工平仄。
(一)初學詩詞要領悟意境
“意境者,文之母也。”——清-林紓
沒有意境,即便平仄押韻的再好,只是空有其表,算不得好詩。正如詩經楚辭,有好多沒有詳細的平仄格律,更多的注重生活細節,意境的創新。
詩詞是意境的孩子,意先則明,境出則成。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清-王國維)
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
清 · 王國維
閱盡天涯離別苦,不道歸來,零落花如許。花底相看無一語,綠窗春與天俱莫。
待把相思燈下訴,一縷新歡,舊恨千千縷。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學詩的根本是意境,初學的要領是詩人反映的心境,表達的思想。用語用詞我們都可以積累,意境也需要欣賞記憶,再推陳出新。
“立意貴新,設色貴雅,構局貴變,言情貴含蓄”(清?ˉ沈謙)
嗟君此行役,把酒一沉吟。
驅馬河冰滑,聽雞夜雨深。
鼓鼙孤客淚,書札故人心。
念母歸應早,天涯弗滯淫。
如沈謙詩,簡約真誠。新于嗟,變於念,含於馬雞鼓書。當我們初學者沒有很好的意境時,便用簡單的情寫誠實質樸的詩,就是好詩了。
抽象于思,形象於踐。“以立意為宗,不以能文為本”(南北朝?蕭統)
名家之言,讀之倍甘,忘昔之苦。(二)初學詩詞要珍惜靈感
馬雅可夫斯基舉過一個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約在1913年,他從薩拉托夫回到莫斯科。為了對一個在火車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對她完全沒有邪念,詩人就說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著褲子的雲。”說了這句話之後,他立即考慮到這話可以入詩——但他又擔心這句話口頭上傳出去白白地濫用掉了。
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時,詩人用許多問題問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話已從少女的另一隻耳朵飛了出動之後,他才放心。兩年之後,他用了“穿褲子的雲”作為一首長詩的標題。
他珍惜靈感,所以沒有馬上用在詩裡發表,而是兩年後才成為一首詩的標題。
(三)初學詩詞的平仄
我們寫詩,既要對生活特徵觀察得很精確,而同時又不缺乏把這些特徵加以變化的勇氣.。由於變形,詩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徵的意義。
多讀多背,多寫多思是學平仄格律的基本功。勤奮開拓了靈感下植的土壤,只有田地寬廣肥沃,靈感的種子才能長出旺盛的穀物。
有時平仄押韻限制了思維,約束了要表達的思想,我們就要思想變通,詞語變換,風格變化。
平仄押韻只是外表,只是一件華麗的衣服,我們為何不能簡樸一些呢?
(四)初學詩詞的靈感與手法
艾青說:“所謂靈感,無非是詩人對事物發生新的激動,突然感到的興奮,瞬即消逝 的心靈的閃耀。所謂靈感是詩人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最愉快的邂逅。”
靈感無蹤,醒悟為燈,伏案疾書,有愛有憎。詩人必須從內心和外表兩方面去認識人類生活,把廣袤的世界及其紛紜永珍吸收到他的自我裡去,對他們起同情共鳴,深入體驗,使它們深刻化和明朗化。所以,詩人寫詩雖然並不是每首詩都在寫自己。
詩詞創造有許多轉化,羅列如下:
虛與實轉化;人與物轉化;物與物轉化;內與外轉化;大與小轉化;遠與近轉 化;少與多轉化;部分與整體轉化;歷史與現實轉化;現實與未來轉化等。
詩詞的表現手法很多,中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註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劉勰在《文心雕龍·比興》中說:“且何謂為比也?蓋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託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朱熹更明確地指出:“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手法天成,貴於後工。初學乍練,最需借鑑。不鄙塗鴉,但素其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