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集合官

    樓主提到這個問題的背景我猜是《康熙王朝》為背景的。

    《康熙王朝》中,康熙皇上手底下有幾大名臣,索額圖,明珠,姚啟聖和周培公,當然於世龍,李衛那是第二梯隊的。此三人的命運跟康熙一生的功業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縱觀全劇,索額圖,明珠,由於黨爭下場慘淡,姚啟聖也是辭官丁憂了。

    在這裡,不得不說康熙的帝王心術,這也是圍繞著二月河《康熙大帝》原著的一貫思想。

    周培公被髮配邊疆有兩個原因,其一,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中立了大功,在平定察哈爾叛亂中也立了大功,手握重兵,皇帝不安心,就明升暗降發配到邊疆了;其二,周培公是漢人,在滿清王朝中,權柄在手,必然收到八旗及權貴的排擠。為了緩解朝廷矛盾及保護周培公,康熙皇帝只能如此。

    李光地與周培公的不同之處,李光地在康熙晚期官居文淵閣大學士,位高權重。已經無恩可進了,康熙為繼承人留下可用之才,先貶官,新皇登基再召回來,會感皇恩浩蕩。另外,藍琪兒的事情,康熙強行棒打鴛鴦,欠了倆人的情分,康熙把他當徒弟了。

  • 2 # 90二月評

    首先周培公和李光地都是漢人,也算得上是同門師兄弟,都師從帝師伍次友,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和李光地可謂是康熙手下的得力干將,二人都是曾朝廷頂尖的人才,可是倆人的結局卻不相同,周培公雖然遭貶,但死後卻能讓康熙為他守夜,而李光地被貶到西南邊陲當知縣,此生不復相見,在清朝滿漢有別的背景下,能安全保命已經是莫大的恩賜了,下面我們一起分析兩人。

    周培公出生於公元1632年,本名昌,字培公,系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在三藩之亂時,曾成功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周培公的功績在於幫助朝廷平了吳三桂,尤其在關鍵時刻,他作為一個文人,還曾經親率大軍擊潰了察哈爾叛軍。周培公參與了初期運籌和後期武力平叛,後來硬是把一支由家奴組成的雜牌軍訓練成虎狼之師,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還朝堂以安定。在盛京做提督時耗費10年繪製出清朝《皇輿全覽圖》,由此可見周培公絕對是頂尖人才,他由於其性格孤僻不善於與人相處,便受到了同僚的排斥。於是,周培公一氣之下便辭官不做了,迴歸故里。顯然,這也說明,自古以來真正有本事的人,性格都比較孤僻。因為,他和其他人的思想根本就不在一個頻道上。最後雖然重新啟用但又遭到貶職,這是和他的性格以及滿漢之分有關。

    李光地出生於1642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府安溪(今福建安溪)人。歷任翰林院編修、翰林學士、兵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康熙四十四年拜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他先是隨同姚啟聖和施琅收復了臺灣,之後被康熙皇帝調入上書房,但卻接連遭遇打擊,而李光地的心性也就此發生了轉變,並且成功藉助權謀扳倒了明珠和索額圖。儘管這樣的結果是康熙皇帝想要看到的,他本身就是是康熙扳倒明珠和索額圖的一枚棋子,李光地雖然有才華,但其為人不正,做事風格尤其陰狠,大家還記得明珠過六十大壽的場景吧,他在這時候送上彈劾奏摺,其心之狠毒可見一斑,還有一點,他在與康熙愛女藍齊兒相愛期間,竟然與娼妓為伍,這讓康熙非常生氣,李光地的行為卻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厭惡,最終被髮配到了臺灣,出任臺澎知縣,並且表示不願再歸來,算是以客死他鄉收場。

    這兩個人的結局都是以喪命邊疆收場是必然的,在清朝滿族的統治下,不管你立下多少汗馬功勞,都抵擋不了清朝滿族大臣的攻擊,畢竟當朝都還不太平,乃至雍正、乾隆時期還有反清復明的,整個清朝的建立就是基於家族的的管理,所以漢人當官是大多數滿族人都排擠的,而且這兩個還是居功至偉的漢人,就不得不發配邊疆任職了。

  • 3 # 惜緣小歷史

    工部竟然有兩個尚書?

    清朝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它身上充滿了奇怪的現象。康熙元年八月的乾清宮,年僅8歲的康熙帝端坐在寶座上。忽然臉色發黑的康熙,將一封奏摺扔向輔政大臣鰲拜頭上,頓時嚇得他和索尼、遏必隆及蘇克薩哈匍匐在地。小心翼翼看完奏摺的內容後,鰲拜當即吼道工部尚書何在?

    話音剛落之間拉哈達和高景,兩人齊刷刷出班跪倒在地,異口同聲道:“臣工部尚書恭聽聖訓,若有吩咐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故事講到這裡,有讀者估計是滿腹疑問,為啥工部會有兩個尚書?其實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得從大清天聰五年說起!

    這一年意氣風發的皇太極,為了能早日吞併明朝,特意採納朝中漢人的意見,開始在朝廷設立六部機構,首任主官均是皇室親王有多爾袞、德格類、薩哈廉、嶽託、濟爾哈朗、阿巴泰六人。每部主官之下是承政官,由滿、蒙、漢各選一人組成,再往下是參政、理事官、副理事官等官職。

    順治元年滿人入主華夏,出於高效統治漢地的需要,故而攝政王多爾袞頒佈諭令:“將六部的承政改為尚書,參政改為侍郎,理事官改為郎中,副理事官改為員外郎,其中滿人尚書為正一品,漢人尚書為從二品,以示滿人貴漢人輕。”畢竟是滿人建立的王朝,處處提防漢人也無可厚非。據《清史稿》記載,滿漢不平衡的風氣不僅凸顯在文官上,康熙、雍正年間戰事頻發,例如三藩之亂和準格爾之亂。為緊張的局勢所迫,二帝充分發揮漢人的軍事才能,在任命漢人做統軍大將時,亦派遣滿人為監軍加入行動!

    從上面的史料不難得出,周培公哪怕是勘定了王輔臣的叛亂,於清朝而言他算得上功勳卓著,但仍然無法改變他被康熙猜忌的不利局面。因此在得勝回朝後雪藏以至發配黑龍江,是件自然不帶一絲疑問的事情!

    陷入太子漩渦的李光地

    康熙四十七年出了場波折,皇太子允礽因乖張再次被廢。此時的康熙已逐漸步入老年,儲君懸置過久容易引起躁動。故而康熙發下聖諭,讓各位大臣舉薦太子人選。結果為人木訥的王鴻緒推舉八阿哥允禩,結局很明顯他被康熙痛斥了一頓。

    鑑於康熙前後兩面矛盾的舉動,眾大臣明哲保身誰也不作聲。李光地這時作為康熙的心腹,也是忐忑不安就怕康熙追問。有句話叫“越是怕什麼,什麼就越是來”,眼瞅著眾臣沉默不語,康熙只得把目光轉向李光地。

    進退維谷的李光地回答道:“昔日皇上怪罪允礽口無遮攔,臣解釋慢慢調教允礽會變好的!”,聽到一半的康熙趕忙用手製止他,從此和李光地是漸行漸遠!

    在階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只要皇上喜歡就能飛黃騰達,不喜歡再小的毛病也會放大。有個叫汝弼的不學無術之人,因李光地的推薦擔任了文選郎中。後來此人遭受給事中王原的彈劾,因無法忍受牢獄裡的酷刑將李光地咬了出來。當案卷擺到康熙的龍案時,怒不可遏的罷免了李光地的職位。

    但與周培公的不同之處,李光地是個文臣酷愛程朱理學。並且有著深厚的造詣,恰巧康熙亦尊崇程朱理學,所以李光地在生命的最後兩面,藉著鑽研程朱理學的東風再次平步青雲!至於周培公就沒有那麼好運了,最終病死在冰天雪地的東北!

    ——END——

  • 4 # 清覺居士

    主要因為是漢人而且都具有雄才偉略,師出同門,對清王朝的軟肋拿捏得非常準,如二人有異心對清王朝對會造成重大的衝擊,因此從王朝穩定上講發配邊疆是必然的命運,但二者發配的原因又有很大的不同,周培公乃除天子之外的相帥之才,自周培公進宮後,康熙身邊發生的所有大事除孝莊拉回皇上退位之心外幾乎所有的策略都來自周培公,如皇上退位該如何處理後事,力薦孝莊碾壓康熙,從蠟沒芯就知道造反保衛皇宮,之後就是帥沒有訓練的虎狼之師兵敗察哈爾王,值得康熙注意的細節就是首先周培公師出伍次有文韜那是肯定的其次是他敢接下康熙給他的差事同時在訓練這幫子地痞流氓很有一套武略的風采,一上來就是一通殺威棒同時欺騙士兵察哈爾王有萬兩黃金並且假託聖旨承諾一半發放給這幫流氓,一下子解決了朝廷無錢的尷尬,同時在斬立決的13項中沒有搶劫這項罪名這就給了這幫子虎狼最終的動力,殺察哈爾王能發家致富即使不能發家致富從老百姓那也能弄點小錢花,又趕上察哈爾王徒有虛名幾個星期就給這幫子流氓幹掉了,當然這個功勞要給周培公,康熙平叛心切周培公也想趁熱打鐵,大軍急轉西下直搗王輔臣的老巢,依仗朝廷的紅衣大炮三下五除二收服王輔臣隨即便要揮師南下,問題來了,他畢竟是漢人有點功高蓋主之嫌,索額圖和明珠聯合參奏要鉗制周培公,一片大好的萬世之功給了圖海,就連圖海這哥們都覺得懊惱,為什麼,太牛了周培公不到一年全部拿下過半江山而且這幫虎狼就服周培公,一旦發生造反之心比三藩有過之而不及因此必須拿掉周培公,這就是帝王之道,但康熙還不放心乾脆放到盛京,盛京就是康熙的老家一方面讓他虎視蒙古不讓其作亂另一方面就讓老家的哥們弟兄看著他,直到他完了為止。

    而李光地比起周培公就遜色的多了,主要是那時康熙正值壯年如日中天,帝王之道早已值入骨髓,一切大臣都左右不了他的帝位,為什麼用李光地主要是肅清重臣,天下無事了就要整肅朝綱,從太子到宰相一個個都被李光地幹掉所謂的人臣之道讓他演繹的淋漓盡致,但康熙想了,一大幫子老臣全讓你給幹掉了,所有的大臣又都你的了不能留這麼個蛇蠍之人留在身邊再留就是個禍害,況且李光地還幹過一件對不起康熙的事在和藍齊格格戀愛的時候有情於青樓女子而且有了孩子這是老康不能容忍的基於這兩點發配臺灣弄個沒有威脅又眼不見心不煩。

  • 5 # 左史右經

    我們都知道周培公和李光地是康熙身邊的兩大重臣,為大清的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周培公一生鞠躬盡瘁,忠心耿耿,卻也不圖什麼回報。

    他曾率兵消滅察哈爾叛軍,又勸降了王輔臣,很受朝廷的重用,可是後來朝中滿清重臣因他是漢人身份,便漸漸排擠他,在他剪出吳三桂在的羽翼時,康熙論功行賞,本身打算給予周培公厚重的恩賜。

    但周培公只提出要一個獎賞,就是為他的母親請旌,所謂“請旌”就是隻指為去世的長輩求得朝廷的封賞,康熙果然應允他的要求,給予他的母親孫氏嘉封。

    在滿人的朝廷中,一向是排斥漢人的,即使漢人忠心為國。後來因為周培公的功勞和權力越來越大。遭到滿人大臣妒忌,尤其是明珠和索額圖更甚。於是大臣紛紛彈劾周培公。康熙為平衡各方面的關係,不得已把周培公發配到盛京當提督。後來因為受不了北方的惡劣天氣,死在了任上。

    李光地原是志在博學鴻儒、清高傲氣、不願入仕的書生,因上疏直言遷界禁海的弊端受到藍齊格格的青睞和康熙的賞識。

    康熙帝慧眼識英才,擢令 他與姚啟聖、施琅共同料理平臺事務。李光地置身其中,巧妙處理總督姚啟聖與福建水師提督施琅之間的關係,並積極出謀劃策,力助施琅完成平臺大業。

    李光地被升為京官後,深陷明珠與索額圖黨爭的傾軋中,兩派都想拉攏、利用他,他卻誰也不敢得罪,兩面討好、左右逢迎,小心當差、謹慎為官,生怕既辦不好差事, 又得罪了當朝兩位重臣,從而給自己招致殺身之禍。

    於是,他直言不諱的表示要“師從明相”,“學權謀之道、習人臣之術”,從此利用皇上的權勢和明珠與索額 圖之間的矛盾巧妙周旋。同時,康熙對明珠和索額圖私結朋黨、惑亂朝政的一些做法也漸漸不能容忍,也想利用李光地來牽制和打擊明珠、索額圖兩黨,於是君臣互 相依賴,某種程度上達到了一種默契。最終,李光地充當了扳倒明珠與索額圖的儈子手,把當朝兩個宰相從權勢熏天的位子上送進了牢獄。

    以前的李光地仗義執言、正直單純、書生氣十足,而最後的李光地則狡黠、圓滑、狠毒、卑鄙,許多時候還帶有挾私報復、公報私仇的印跡,簡直判若兩人。

    周培公被髮配邊疆任職的主要原因是:功高蓋主,遭人妒忌,沒有處理好人際關係。哪怕康熙在維護他,也得看滿清百官的態度,平衡好各方面的關係。

    李光地被髮配邊疆任職的主要原因是:用心險惡,狠毒卑鄙、攜私報復。在者,李光地在朝廷中已無對手,康熙擔心他成為第二個明珠或索額圖,一家獨大到無法控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