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都市南鄉子
-
2 # 煙雨沙
這問題並不複雜,因為高仙芝封常清沒造反之心,所以沒防到被殺的命運,因為安綠山一直有選反之心,所以防著唐皇反而不會死!
-
3 # 94310417小云
發生安史之亂時,唐玄宗以老眼昏花,不辯真偽,在楊國忠鼓惑下,對住手洛陽的大將封常青予以處罰斬殺,確為不恭。安祿山以步騎兵十七八萬突然反水做亂,作為封疆大史大將軍的封常青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丟盔懈甲,足見忘戰必危的慘重代價。其後有殺了安西節度使,鮮族大將高仙芝,更是不可理喻,昏天暗地。封茅青,高仙芝乃大唐王朝的中流砥柱,武藝高強,文韜武略,不能以一城地之失而誅殺大將,形同於自毀長城,親者痛仇者快的悲劇。安史之亂中在叛軍突襲下,大多數州縣道府皆以投降自保,唯有顏真卿帶領本府軍民大義凜然的奮力拼搏,唐玄宗自己昏庸無道,吃喝玩樂,不思進取,腐敗無能,拿邊關大將開刀,乃亡國自毀的形為,自做自受,想當初張九齡大人力諫斬殺安祿山,確被玄宗仁慈釋放,不足十年之功一個胡兒異族,成為獨領三鎮節度使的邊關大帥,早以違背了祖上的制度法理,時也命亦。
-
4 # 江北陸遜
所以安祿山是反賊,封常清高仙芝是千古忠臣。
受不受死,其實就是兩者的分野。
高仙芝封常清想反,殺不了幾個傳旨的太監,殺不了邊令誠?
殺封常清的時候,封常清是坦然就死的,臨死前還泣血上陳:
常清曰:"常清所以不死者,不忍汙國家旌麾,受戮賊手,討逆無效,死乃甘心。"
昨者與羯胡接戰,自今月七日交兵,至於十三日不已。臣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素未訓習。率周南市人之眾,當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血流滿野。臣欲挺身刃下,死節軍前,恐長逆胡之威,以挫王師之勢。是以馳御就日,將命歸天。一期陛下斬臣于都市之下,以誡諸將;二期陛下問臣以逆賊之勢,將誡諸軍;三期陛下知臣非惜死之徒,許臣竭露。臣今將死抗表,陛下或以臣失律之後,誑妄為辭;陛下或以臣欲盡所忠,肝膽見察。臣死之後,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則冀社稷復安,逆胡敗覆,臣之所願畢矣。仰天飲鴆,向日封章,即為尸諫之臣,死作聖朝之鬼。若使歿而有知,必結草軍前。迴風陣上,引王師之旗鼓,平寇賊之戈鋋。生死酬恩,不任感激,臣常清無任永辭聖代悲戀之至。
坦然就戮,一腔忠義。
再看看高仙芝。高仙芝獲罪在封常清之後,殺封常清本就引起眾怒,殺高仙芝的時候,其親兵已經怒不可遏:
其召募兵排列在外,素愛仙芝,(鼓譟)齊呼曰:"枉",其聲殷地。
高仙芝是如何處理的呢?他不僅沒有造反,反而坦然安撫手下:
仙芝呼謂之曰:"我於京中召兒郎輩,雖得少許物,裝束亦未能足,方與君輩破賊,然後取高官重賞。不謂賊勢憑陵,引軍至此,亦欲固守潼關故也。我若實有此,君輩即言實;我若實無之,君輩當言枉。"
仙芝又目常清之屍,謂之曰:"封二,子從微至著,我則引拔子為我判官,俄又代我為節度使,今日又與子同死於此,豈命也夫!"遂斬之。
這個時候只要高仙芝一煽乎,兵變就是必然的。和關外的安祿山合兵一處,唐玄宗就絕對跑不脫。
其實啊,還是在人。
-
5 # 法治建設者
高仙芝(高句麗人,非鮮族{北韓族的簡稱是朝族,稱鮮族不恭})與封常清被殺主要是玄宗昏庸+太監邊令誠進讒言所致。
-
6 # 書史煙雲
大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沉醉在盛世當中不能自拔,所有軍政大事都交由丞相李林甫處理,李林甫當政之時,為了獨攬大權,經常堵塞言路和排斥異己,雖然人品不咋樣,但由於其執政能力還行,所以他在世之時,安祿山還算老實。
等到楊國忠執政之時,由於人品和能力都不咋地,所以野心勃勃且實力雄厚的安祿山再也坐不住了,身兼三鎮節度使的他趁著唐朝中央還沉浸在享樂之中時在范陽突然發難,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由此拉開帷幕。
但面對氣焰囂張而且聲勢浩大的叛軍,封常清和高仙芝等人上書李隆基,建議死守潼關,一方面挫一挫叛軍的銳氣,另一方面等待各地援軍勤王,加強唐軍實力之後再和叛軍一決勝負,但李隆基不聽,求勝心切的他強令封、高二人出擊,但兩人為了大唐江山考慮,並沒有貿然出擊。
因此,大怒的唐玄宗便以兩人違抗聖旨為由,一紙詔書將他們斬殺,然後強令哥舒翰主動出城進攻,結果唐軍大敗,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得知訊息的李隆基連夜逃出長安。
因此,同為長期征戰且為胡人血統的大將,封常清和高仙芝是忠於大唐王朝的名將,而且也沒有任何造反的野心和舉動,所以當為唐朝抵禦叛軍時,面對突然的一紙詔書後,來不及反應的兩人立即被斬殺。而安祿山是蓄謀已久的野心家,他不會有任何顧忌,為了實現他的野心,頑強的與唐朝對抗到底,所以難以平定。
-
7 # 南朝居士
軍隊分三種,一普通武將、二軍閥化、三軍閥。
高仙芝、封常清典型的武將,像袁崇煥、岳飛、戚家軍這樣的就是軍閥化的軍隊,而安祿山、史思明就是典型的軍閥了。
皇帝想收拾武將,非常容易,一紙詔書,一句話就可以殺了武將,軍閥化的軍隊收拾起來很困難,但是方法有很多,而想收拾軍閥就極其的困難了,基本上只有大兵壓境或者像抓韓信那樣了。
皇帝想收拾帶兵的軍頭,而他手裡有軍隊,這時候軍頭怎麼做,取決於他的實力。
如果只是武將,那就不要瞎想了,束手就擒,乖乖上囚車吧!比如蒙恬、鄧艾。
如果你是軍閥化軍隊,那可以想一想,看看有多少嫡系,有多少願意跟著自己造反的。
如果嫡系很多,可以裹挾皇帝安插的監軍和非嫡系的人馬,或者殺了直接他們,那自然是可以造反的,如果嫡系不多,讓你造反的很少,那也不要瞎想了。
鍾會明明就是個武將,偏偏太過自信,以為自己是軍閥了,以為手下將領都聽自己的,結果都懂得。
如果你是軍閥,手下都是嫡系,皇帝一道聖旨過來,即使你不想造反,手下人都給你準備好了黃袍,隨時給你加身,你不想造反,都能逼你造反。
黃袍加身有時候真不是這個武將想造反,而是手底下的牙門將逼你造反的,你不想都不行。
所以,皇帝跟武將,那就是博弈的兩端,不存在忠不忠誠,大家都是憑實力說話的
-
8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確切來說,雖然高仙芝和封常清,以及安祿山都是節度使,但許可權和實力大有不同,這就導致了面對朝廷時,態度的截然不同。
先說兩個死於非命的名將。
封常清和高仙芝屬於受節制的朝廷命官,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中,往大了說,他們手下的將士兵馬、武器輜重都得有中央政府按編制統一配給,所以他們的言談舉止,甚至日常出行都需要向長安報備。
這倆人雖然有節度使的身份,但管轄範圍太小,而且自身權利單一,不足以與朝廷抗衡,加上受儒家忠君報國思想的浸染,也就只能愚忠至死毫無怨言了(儘管他們的部屬非常憤慨,然並卵)。
說白了,這倆人都沒有脫離唐朝中央政府的管控,因為地方上的行政、財政和軍事三項大權之中,他們只有指揮軍隊的許可權,但軍隊調動和使用需要中央政府的命令,而且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他們擅自行動,僅只是糧餉補給就讓他們難以為繼。
基於以上理由,當唐玄宗讓他們死的聖旨送達時,他們沒得選,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再說“反賊”安祿山。
安祿山雖然同樣是朝廷命官,但他是身兼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受封東平郡王,鎮撫東北地區。從地域面積而言,他所在的地區非常富庶而起人口眾多,加上節度使的身份,使得他擁有地方行政、財物、軍事以及司法等全部許可權,已然形成獨立王國。
如果安祿山不反的話,他其實已經是事實上的土皇帝了。
兩相比較,封常清和高仙芝雖然也是節度使,但所轄區域有限,而且沒有行動自主權,如果“違抗聖令”的話,等同於謀反,就只有死路一條。
事實上,這兩人也正是因為拒絕迎戰安祿山的叛軍而被李隆基誅殺的。
他倆為嘛拒絕迎戰安祿山呢?因為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士氣正旺,而封常清高仙芝所統帥的軍力不足與之硬扛,所以他們寫信給李隆基,請求等各地勤王的軍隊匯合後再與安祿山決一死戰。
但李隆基這時候已經老眼昏花,昏聵無能,只是一個勁兒的催促“速速決戰”,還派出太監邊令誠前去監軍。
最終,封常清和高仙芝被動出城迎戰,慘敗而歸後被邊令誠斬殺。
綜上所述,安祿山為代表的地方節度使勢力擁有畸形的優勢,具備與中央政府抗衡的實力,所以敢於叫板李隆基,並讓李隆基疲於奔命,最後鬱鬱而終。
安祿山是拜火教教主,他的生母是突厥族的巫婆。在他的價值觀裡,他才是天命之所歸的大燕皇帝,儘管他的紀元被後世加了個偽字的字首,但他有實力犯上作亂,而封常清和高仙芝沒有。
閒扯一句,如果李林甫在的話,安祿山還不至於敢叛亂,因為老李擅長讀心術,懂得制衡後者,李隆基死後,楊國忠上臺,這個腦滿腸肥的傢伙啥本事沒有,就知道喝酒吃肉生孩子,最終在生了三十多個孩子後,死於馬嵬驛。
中國歷史上,中央政府對封疆大吏和武將們的態度一直很糾結。如果允許封疆大吏和武將很好很強大,自然可以鎮國戡亂如岳飛韓世忠那樣忠心抗金守護家園,但如果所遇非良人的話,也難免會功高震主。甚至如趙匡胤那樣黃袍加身。
可如果褫奪了武將對軍隊的掌控許可權,靖康之恥的慘劇更是讓人痛不欲生,想一想徽宗的摯愛韋貴妃(趙構的生母),被金人組織的二百多條壯漢輪番“寵幸”的畫面,還有金兵當著徽欽二帝“臨幸”當朝皇后、貴妃以及公主們的場面……,
信任武將會被危及皇權,可壓制武將又沒了安全……這可咋整嘞-_-||
任何一個王朝的江山都來之不易,打江山艱難困苦玉汝於成,而守江山也非易事,畢竟坐鎮天下不是喝啤酒擼串鬥地主,更不是下棋博弈這局不行再來一局,君君臣臣的關係常常牽繫到文武百官乃至天下蒼生的命運,馬虎不得。
如唐太宗、朱元璋、朱棣那樣的雄主可以鎮得住場面,然而如唐玄宗、徽欽二帝那樣的齷齪之輩,那就只有聽憑宿敵宰割了吧……
-
9 # 天人嘯劍
其實根本不關個人事,如果安祿山處於封常清、高仙芝的位置上,也會乖乖的任由皇帝斬殺;而封常清、高仙芝處於安祿山的位置上,也會忍不住冒險一搏的。
首先說說高仙芝和封常清,他們兩個受到中央王朝的內部制約,如果高仙芝封常清想反,殺不了幾個傳旨的太監,殺不了邊令誠?但是他們反不起,他們所帶的兵都是混合編制的新兵,對於他們來說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死和他們沒有關係,也就是說不會跟著高仙芝或封常清造反,就算造反成功,那後勤怎麼保障?所以高仙芝和封常清就是倆光棍司令。
然後就是安祿山了,他是范陽等四鎮節度使,擁兵二十萬。這些軍隊早就和安祿山形成隸屬關係。他的將領都是他提拔的比較忠心。可以看出,軍事轄區內行政、經濟主管,大都和安祿山有相對穩定的隸屬關係,所以安祿山造反開始後,軍隊的後勤系統是現成的。
在古代,皇帝有斬殺將軍的權力,這是君臣契約的一部分;但如果這個將軍已經反了,就意味著這個契約不存在了。就這麼簡單。你們覺得呢?
-
10 # 土豆的野望
簡單說就是管得了和管不了的問題。
把唐玄宗當作A集團公司的董事長,高仙芝、封常清就是A公司的高管,安祿山原本也是A公司的高管,但是他覺得在A公司不能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就帶著本部門人員另起爐灶成立B公司,自己當董事長,乾的還是和A公司相同的業務,並且利用手裡的資源搶奪了A公司的大量業務,A董事長唐玄宗為了維護自身公司的壟斷地位,決定派出高仙芝、封常清對安祿山的B公司進行絞殺,但由於種種原因,絞殺工作頻頻失利,A公司玄董很不滿意,就把高仙芝、封常清開了,對於B公司安董,他也想開,但是不在一個公司,他管不了。
回覆列表
這就更明確說明,安祿山造反是勢所必然,是安胖子自己野心勃勃,看準中原板蕩,皇家昏庸,朝中混亂,早有覬覦之心。不是什麼被楊玉環她哥迫害誣陷,才起心造反。同是異族大將,高仙芝是高句麗人,不是漢族,而且封爵官職都沒安祿山高。身受中華儒家忠君思想影響,落到被冤殺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