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RIDMAN

    一開始他們只是想獲得一官半職的,他們也不會料到大漢朝就到此為止了。可是隨著董卓的出現,以及各地軍閥擁兵自重,他們也就明白皇室已經被架空,大漢朝名存實亡。

    所以到了如此地步,誰不想撈個好處呢?劉備曹操想的是“皇帝輪流做,今日到我家”,謀士名將想的是做開國功臣,裂土分候,名垂後世。

    當然,他們表面上不會說出來,表面上只會以漢臣自居,還要表現出是為了大漢江山,為了黎民百姓。這樣他們才能站在道德制高點,是正義之師,才能獲得認同與好感。

  • 2 # 歷史飛凡觀

    東漢末年爆發了著名的黃巾起義,其以張角為領袖,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口號,黃巾起義到了東漢王朝的官僚地主統治,於是東漢朝廷對黃巾軍進行了鎮壓,但是光是中央政府的軍隊已經不夠鎮壓黃巾起義的了,於是一些地方上的地主官僚子弟紛紛組織人馬,其中曹操、劉備等人就是藉此機會登上政治舞臺的。

    黃巾起義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曹操和劉備後來建立了魏、蜀兩大勢力,曹操死後其子曹丕更是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而劉備也在得知曹丕稱帝之後在成都宣佈即皇帝位,更為諷刺的是當時漢獻帝尚在人世,所以相對於漢朝來說,這兩人的所作所為與反賊無異。

    漢獻帝

    但是與之相對的是,曹魏集團得到了北方地主官僚們的認可,河南山東等地的大批世家為曹操所用,比如名士崔琰、荀攸、荀彧、陳群等人,這些人雖然後來有反對曹操稱魏王而死的,但是當時他們真的看不出來曹操的不臣之心嗎?只不過礙於家族利益不得不從罷了,後來他們鼓搗出來的九品中正制,不就是對於支援曹丕篡漢的利益交換嗎?

    曹丕篡漢

    蜀漢這邊也是一樣,劉備入川之後所娶的皇后吳氏便是當地大族之女,益州本地的馬氏也向劉備提供瞭如馬良、馬謖等人才,所以對於地方世家來說,只要能夠保住他們的利益不被侵犯,那麼皇帝是姓劉還是姓曹根本無所謂。

    劉備入川

    那麼現在問題又回到原點了,曹操劉備等人的所作所為與黃巾軍有區別嗎?當然有!

    黃巾軍中人多是窮苦百姓出身,他們是想要取代東漢王朝的官僚地主階級,不論他們以後會不會腐化,但是東漢朝廷的官僚地主們首當其衝會被清算,所以出於維護他們自身的利益,黃巾軍必須被清理,而歷朝歷代的政府也將黃巾軍定性為反賊,因為黃巾軍侵犯了當權者的利益。

    黃巾起義

    而曹操劉備等人則是竊取了東漢王朝的利益,維護了地主官僚們的利益,既然是一起坐地分贓的,那麼當然會得到地主官僚們的擁護了。

  • 3 # 臥牛說歷史

    黃巾是實打實的造反,“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就是說漢朝玩完了,該我們黃巾上臺了。

    劉備、曹操是官方人員,是鎮壓張角這個造法人物的角色,一開始他們沒有抱著“三分天下”的想法,頂多是建立功勳,封妻廕子。

    隨著天下局勢越來越混亂(諸侯混戰),曹操、劉備的勢力越來越大。

    同時,隨著天下局勢越來越明朗(漢朝玩蛋啦),曹操、劉備有了獨立的心思。

    張角是從外往裡搞,暴力拆建築。

    曹操、劉備是借雞生蛋,或者李代桃僵,由內(都有漢朝身份)向外(實際的諸侯身份)取代漢朝。

  • 4 # 水一白聊歷史

    這個事兒倒也不能全怪曹操、劉備等等這些後來的割據勢力,主要還是當時的皇帝漢靈帝給機會,雖然滅了黃巾,但東漢朝廷倒也是名存實亡了。

    先來聊聊黃巾是怎麼回事兒?

    咱們知道,大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末年雖然說也被王莽搶走了天下,但事實上當時的老百姓日子過得並沒有那麼苦,反而人口也創記錄地來到了6000萬,只不過因為中央集權最後把權力都集到了王莽手裡而已。東漢就不同了,經歷了前期幾個優秀皇帝之後,就開始直線向下走了,外戚、宦官一個接一個掌權,小皇帝、昏君也是接連出來,最後被著名的桓帝、靈帝搞得國家整個烏煙瘴氣,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越過越差了。

    這時候,幾個專門給百姓看病,使人思過,“順便”喂點符水喝,所謂導人向善的佈道者就出現了,比如西南的張氏傳人張修、東南的于吉都在此列,當然最有名的就是張角、張寶、張梁這三兄弟了。他們剛開始也是以佈道為主,提高知名度,不過漸漸地還是變了味兒,趁著老百姓生活不順、國家出現災情的時候,就開始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思想了。

    張角派出八大弟子,分赴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個州,四面八方的佈道,漸漸地積累起來的信徒竟達數十萬人之多。張角一聲令下,整個國家頓時就翻了天了,黃巾起義也就這樣爆發了。

    另外那兩位就沒張角這麼雞賊了,張修後來被張魯打死了,于吉則死在了孫策的手裡,都沒搞起自己的山頭。

    為了徹底消滅黃巾軍,漢靈帝想了個“好辦法”

    見黃巾軍聲勢浩大,漢靈帝頓時也是慌了,不過好在大漢朝家底還很厚實,於是就開始調兵遣將鎮壓起義軍。張角這三兄弟雖然說思想工作搞得不錯,但是帶兵打仗並不太行,加上手底下也不是什麼正規軍,所以打起仗來沒佔到什麼便宜,張角沒過多久就病死了,剩下張寶、張梁也很快戰死了,黃巾起義看起來好像被解決了。

    於是,漢靈帝又開始過上快樂生活了。可是,他的日子快樂了,老百姓的日子可還苦著呢,所以散落各地的黃巾勢力開始獨自發展自己的力量了,老百姓們反正日子也過不下去了,自然很多參加了黃巾軍。這下漢靈帝有又開始慌了,這時候站出來一個人,跟劉備一樣,也是漢景帝的後人,名叫劉焉,官拜太常之職,他給靈帝出了個主意“把刺史改成州牧,選擇宗室或者值得信賴的重臣擔任,讓他們擁有地方軍政大權,這樣就可以形成地方軍勢力,自然就可以很快剿滅黃巾軍餘部了”。

    漢靈帝一聽,這個主意好,當即便採納了。

    刺史是漢武帝搞出來的專門負責監督各地方官、諸侯的官,負責的是監察之職,這回可好,直接變成擁有軍政大權的州牧了。不過,說州牧實上還是有點低估他們的權力了,實際上更應該叫他們諸侯王才對,他們跟西漢初年那些諸侯國相比,只不過面積小一點罷了。

    這些外派的州牧、州刺史、郡守之類的,一個個的自然也都不傻,眼見著皇帝放權了,還不為自己謀福利麼?於是,他們就很自然地趁著剿殺黃巾軍的機會,建立起了自己的割據勢力,後來反董卓的那十八個諸侯,實際上就是這麼發展起來的。

    曹操、劉備等人跟黃巾軍有什麼區別?

    怎麼說呢?

    如果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曹操的兒子曹丕也接受禪讓了,劉備和孫權也都稱帝了,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但從當時的發展態勢來講,二者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

    歸根到底,這些割據勢力都是在漢靈帝的“政策扶持”下發展起來的,只是比漢靈帝所想的多走了一步、一步又一步。當然,那時候漢靈帝已經沒了,吃“槍子兒”的是漢少帝劉辯,吃苦受罪的是漢獻帝劉協了。

    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提建議的劉焉後來也跑去益州佔了地盤,跟朝廷求了個益州牧的頭銜,只可惜他的兒子劉璋沒守住老爹的勝利成果,又被劉備摘了桃子,為蜀漢做了嫁衣。

  • 5 # 王俊傑猛

    正常情況下,地方的軍隊,地方是沒有徵兵權的,也不能隨便徵調。也就是說,地方的駐軍,地方不但不能隨意增減數量,也不能隨便出兵征伐。軍隊的徵用,需要朝廷的兵符。

    但黃巾起義改變了這一切。

    黃巾起義席捲而來,裹挾了大量沒有活路的百姓,號稱百萬之眾。

    雖然黃巾起義的人數眾多,但是,戰鬥力並不強,所以有後來曹操三萬破三十萬黃巾軍的戰績,並把俘虜組建青州兵。

    但是黃巾起義裡面大部分是老百姓,他們拿起鋤頭鐮刀就是黃巾軍,放下就是流浪的百姓,而且黃巾軍此起彼伏。所以,朝廷的軍隊很難鎮壓。

    於是,靈帝允許地方刺史太守自行招募軍隊鎮壓本地的黃巾軍,地方豪強也可以募兵鎮壓黃巾。

    最終,黃巾起義僅持續三年,就煙消雲散了。

    但是,黃巾起義的後遺症並沒有消除。

    首先,黃巾起義喊出蒼天已死,黃巾當立的口號,這嚴重損害了朝廷的威望和禮儀,許多人由此並不認為朝廷就是天子。

    另外,黃巾起義形成了地方州牧,刺史,太守割據的局面。

    軍閥呂布

    大家熟悉的荊州牧劉表,渤海太守袁紹,冀州刺史韓馥,徐州太守陶謙等,就是典型的割據勢力。

    漢末的太守州牧刺史,和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是相似的。

    大家表面尊漢室為正統,也稱臣,但是,朝廷已經管控不到地方了。

    地方的行政,軍事,賦稅,司法等,都是州牧刺史太守說了算。

    州牧太守刺史死後,嫡長子繼承,只需要向皇帝遞一道奏表就行,朝廷承認不承認,都改變不了事實。

    曹操,劉備,孫權,袁紹,袁術,陶謙,公孫瓚,韓馥,劉鰩,嚴白虎,王朗,張魯,劉焉,孔融,公孫淵,士壹,馬騰,韓遂,劉度,趙範,金旋,甚至黑山軍的張燕等,這些大大小小的諸侯或者盜賊,都是一方霸主,朝廷不能節制。

    這種局面下,無所謂忠奸。

    朝廷已經名存實亡,地方各自為政。

    你自己不做大做強,早晚成為別人的盤中餐。

    劉表,劉璋,張魯,陶謙,韓馥,孔融,也是人才,但是隻能守衛一方,不能爭霸天下。

    只有曹操孫策劉備那樣雄才大略的人,才有望統一天下,結束紛爭,造福百姓。

  • 6 # 祗噯錢

    曹操也不是一開始就想取代漢朝當皇帝,最後自始至終也沒有稱帝,其實那個時代,人人都以框復漢室為理想,荀彧如此,諸葛亮如此,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當曹操勢力越來越大,各種大家族大集團已經不滿足稱臣了,就算曹操再不願意,路也只有一條了

  • 7 # 靜裡水聲1

    人之初,忠君起兵,匡扶漢室!當十八路諸侯集齊的時候,董卓怕了,呂布被孫堅打敗,十八路諸侯看到了自己希望。而此時孔融,冒出來一句大逆不道的屁話,坐江山何必卯金刀(劉)!十八路諸侯心裡從此有了奔頭,個個不想仰人鼻息了。

  • 8 # 屹立不倒的麥子

    不管曹操,劉備,孫權,袁紹,劉表,以及後來的司馬懿等,其實本身都是地方豪強或者是豪強的代言人,而黃巾是最底層的普通大眾。這就扯到了東漢立國之本與王莽新政,東漢立國之本就是地方豪強聯合支援起來的,王莽新政實行的是均田制,打擊了地方豪強。另外生產方式底下和封建特權,就已經註定了,劉秀崛起,東漢成立的根基,也是其滅亡的根基!

  • 9 # 憤怒的山藥

    黃巾起義時,漢帝國中央政權還在,實權在皇帝,朝廷官員和各地豪強鎮壓起義是朝廷旨意,皇帝旨意。靈帝死後,董卓進京,這時候是朝廷被豪強軍閥架空,天下開始大亂,群雄並起,中央政權名存實亡。曹操劉備如果不起兵,就會被他人兼併,劉虞就是例子,施仁政的他反而被暴政的公孫瓚滅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藉口奉衣帶詔討賊不服他管。東漢末年造反的群雄可能就是袁術,自立稱帝,結果大家都知道。曹操劉備孫權名義上還是漢臣。

  • 10 # 智天使893

    黃巾軍是造漢朝的反,而且為禍民間,燒殺劫掠,還吃人!而曹操是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一生都沒有造漢朝的反,沒有篡漢登基,出兵都是奉詔討逆!如果大權獨攬就算造反的話,諸葛亮在蜀國天綱獨斷,算不算造蜀國的反?

  • 11 # 冠軍侯飛將軍

    有本質上的區別!黃巾軍是造漢朝的反他們以推翻漢朝為目的。但是曹操和劉備雖然是軍閥割據,但是他們有2種選擇,一匡扶漢室,挽救大漢王朝。二廢漢自立,也是推翻漢朝重新建立新朝。事實上曹操要是願意匡扶漢室的話還政於漢獻帝,或者扶持漢獻帝和曹操女兒的孩子為帝這樣就是中興大漢的忠臣,功績堪比伊霍!劉備走的是光武帝劉秀的路線,他成功後會建立一個新的漢朝,但的確還是漢室正統,高祖子孫,只是支系不同罷了。稱不上早造反!

  • 12 # 金銘影視

    小時候我看三國,最討厭曹操。長大了再看三國,卻最佩服曹操。

    因為在亂世之中,年年戰亂,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必須要有一個非常有遠大目標有野心的人來統一天下,救百姓於苦難之中。曹操就是不二人選吧……

  • 13 # 楚塞江郎

    首先結合這個問題,必須要確認兩點:一是張角的黃巾軍造東漢(後漢)王朝的反,這是事實,不管在正史上還是演義中,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當然,現在有一些名頭偌大的什麼專家、學者們非要稱其為“農民起義”,也是一個意思、同一內涵。二是不管曹操也好,劉備也罷,終其一生,都沒有造過東漢王朝的反!

    曹操的半生霸業,始終都在堅持奉行著自己“脅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操守,雖然把漢獻帝踩踏得跟個癟三兒一樣,但無論正史還是演義,直至“操賊”一命歸西之時,漢獻帝仍然還在名正言順地當著他的“大漢天子”,則曹操造反,顯悖事實!另外,曹操實際上已經把自己和後漢朝庭融為了一體,在關羽降曹一節中,曾有數次都表述得明明白白:漢即是曹,曹即是漢!曹操若造漢朝的反,豈不也就等於是反了他自己?

    至於脅迫天子、禪漢立魏,那是曹丕個孬孫乾的好事兒,那會“阿蠻老賊”早就已經死了多年了,怪他造反,豈不枉哉冤也?

    至於劉備,那更是名滿天下的“大漢皇叔”,終漢一代,無日不秉耿耿忠心而欲“興復漢室”,其心可昭日月!至於後來稱帝,那是因為曹丕個賊子已經禪漢建魏,滅亡了漢室正統,沒有後漢王朝了啊!可以說,劉備稱帝而建立蜀漢,其實也正是其忠於漢室的具體表現。正因為他及其手下的一般文武大員們不願意奉曹魏為代漢的正統,所以才一起建立了僻居一隅的蜀漢朝庭。可以說,正是劉備的這一稱帝行為,事實上又延續了數十年的漢祚!這般忠於漢室的行為,又怎能以造反而視之呢?

    由此可見,曹操、劉備二人雖然都曾在東漢王朝滅亡前夕的風雨飄搖中浮浮沉沉,但事實上都未曾真正造過漢朝的反,與黃巾軍張角、張寶等輩的行為還是存在著本質區別的,絕不能一概而論!

  • 14 # 大白白野

    有本質區別。

    張角領導黃巾大起義是有準備的要推翻東漢王朝。是利用宗教組織發動的農民大起義。和東漢王朝兩個對立的階級關係。

    曹操、劉備是東漢王朝官僚軍閥,是維護本階級利益的,開始是打著維護東漢朝廷的口號鎮壓黃巾起義的。是勢力發展大了,功高蓋主了才有廢漢自立打算的。劉備和曹操兩個人還有不同,劉備是漢室宗親,以漢朝繼承人自居,以恢復漢朝江山為目的,最終也實現了自己為帝的目的。

  • 15 # 乾翰山莊老李66089

    都在喊著攻反賊,實際自已比賊反。黃巾起義為人民,三國群雄把漢翻。曹操挾帝令諸候,早就不軌要圖漢。皇帝還在劉備稱,漢中稱帝那顧漢。孫權江東心稍等,還是稱帝無東漢。

  • 16 # Rook2020

    區別大了去了!

    張角是庶民的起義,曹操是士族的爭權,劉備是皇族。後兩者都不能接受前者的反抗上位。現代是沒法理解古代世家士族的概念的,說白了就是天生的官僚。

  • 17 # 抱著貓睡覺的鯉魚

    區別大了,黃巾那就是明面上的造反,和朝廷實打實的對著幹!幹不過,被消滅了,那就是叛賊,歷史會貼死這個標籤:反賊。

    劉備就不用說了,整天吵吵著,吾乃皇族後裔!!!曹丕逼退天子,自己馬上稱帝,表明繼承漢室基業,和曹魏勢不兩立!用心之良苦,比曹操更上一層樓!好一齣苦情戲!這場戲演出來,堵住了天下悠悠之口!贏得了一片好掌聲!

    現在的明星洗白,我建議找劉備做策劃!絕對成功!

  • 18 # 待曉兒

    曹操、劉備都是以“剿黃巾”起家,後來一個官拜丞相,自稱“奉天子以討不臣”;一個稱霸兩川,號稱要“匡扶漢室”。

    如果從表象來看,曹操和劉備後來的做法和黃巾似乎沒多大區別,但如果仔細深究二者的差異,就會發現,這兩件事情的性質完全不同。

    該如何來看待“黃巾起義”,這是問題的關鍵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

    國恆以弱喪,而漢獨以強亡。

    這是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的一個論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態。

    對比國力的強盛,不能縱向來比對,應該橫向來看待。

    一般情況下,一個王朝的末期往往會出現很嚴重的土地兼併,朝廷中樞與地方勢力都變得異常混亂,以至於境內盜賊蜂起,民不聊生。如果再加上一點外來勢力的壓迫,那一個朝代基本就快結束了。

    但是,漢末三國時期是個什麼樣子呢?

    其弊病的根源在於朝廷中樞的宦官亂政,引爆點在於代表世家大族的袁紹、外戚勢力的何進以及軍閥勢力的董卓等人爭權,而地方上卻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也就是說,當時的百姓還遠遠沒到不造反就活不下去的程度。

    “黃巾起義”的出現是一場意外。

    漢朝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突然遭遇了一場大旱,而政令的混亂使得部分地區的百姓得不到有效的救濟,這種情況被張角等人利用起來了。

    張角以“太平道”的名義忽悠了一些農民,讓他們起兵造反,但過程和結果都比較有趣,甚至滑稽。

    “黃巾軍”雖然號稱人多勢眾,但實際作戰部隊很少,士兵們拖家帶口,大部分都是老弱婦孺,還帶著如耕牛等生活用具。

    這就使得“黃巾軍”打到一個地方,就有一部分人不願意再繼續作戰了。

    因為“起義”的目的不就是為了能解決生活問題嗎?現在已經解決了,為什麼還要繼續作戰呢?

    從這樣的狀況就能看出來,當時的農民階層其實也不是想要推翻東漢的統治,只不過是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選擇的一時行為,很多問題透過安撫就能解決。

    真正想要推翻漢朝統治的,是張角等太平道人士,他們才是造反的主力,也是曹操、劉備等地方軍閥、義士建功立業的目標。

    所以,“黃巾起義”到底能不能算一次“起義”都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張角蠱惑叛亂的成分估計更多一點。

    而從各地軍閥勢力蜂擁而至,將“黃巾軍”當做建功立業的捷徑來看,當時漢朝的地方勢力並不弱,經濟也遠遠沒到崩潰的程度,起碼糧草還是充足的,那大部分百姓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黃巾軍”的中堅力量是真的造反,他們是想要實現自己的野心,才去推翻漢朝統治的。

    這和劉備、曹操等人的行為有明顯的不同。

    魏蜀吳三方只是地方割據,還稱不上“造反”

    曹操、劉備還有後來鼎足而立的孫權勢力,他們的行為實際上屬於割據,本質上並不是“造反”。

    我們來看他們背後所代表的群體,就非常明顯了。

    曹操的所作所為是“奉天子以討不臣”,當然敵對勢力說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事情都是同一件。

    曹操說得非常對:

    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先不說曹操的目的,單從客觀事實來看,曹操所建立的曹魏勢力確實是阻止了東漢王朝的分裂。

    曹操並未稱帝,所以當時的正統只有一個,那就是漢獻帝所在的地方。劉備、孫權頂多稱個王,但一樣得經過漢獻帝批准這一道面子上的程式。

    而曹丕時代,他是透過合法的禪讓程式接管了漢室江山,所以這才是唯一的正統。

    既然有“禪讓”的程式,那就說明曹魏勢力是認可漢朝統治的,這才能透過“禪讓”的方式取得正統地位。如果它反對漢朝統治,那就是質疑自身的正統地位。

    在很多史書當中,曹魏是正統,劉備只不過落得一個“蜀主”的稱號而已,並不認可他的“帝位”。蜀漢被人接納還是在兩宋時期,更多的是兩宋與蜀漢都有“偏安”的經歷,同病相憐而已。

    曹操在當時所代表的就是士族、官宦,他自己出身寒門,宦官之後,透過“唯才是舉”的方式,吸納的也多是當時的士族子弟與官宦子弟。

    劉備所代表的勢力是漢室王族,以“皇叔”自居,可以看做是漢室王朝的一個延續。

    在漢獻帝還在的時候,蜀漢不是正統;曹丕代漢之後,蜀漢同樣也做不了正統,只能是割據一方的勢力罷了。

    說白了,這就是一群不同意“禪讓”的人聚集起來,發出的反對之聲。

    而孫權的勢力更是獨特,它代表的是世族門閥。

    東吳勢力沒有曹魏、蜀漢這樣的名頭優勢,他們只不過是一群世家大族聯合起來的盟軍,孫氏一族是首領。

    所以,東吳的軍隊是私人的,將軍所管控的部隊是世襲的,將軍麾下不是東吳共有的兵馬,而是自己家族的軍隊。

    但是,無論是士族還是王室,抑或是門閥,他們只能代表一方勢力,還遠遠形不成國家的規模。

    “三國”之間的戰亂,爭奪的實際上就是哪一方勢力成為新的領導階層而已。

    最後勝利的就是繼承了曹魏大部分實力的晉,他們就是“士”階層的代表,兩晉是“士”階層建立起來的政權。

    那麼,如此看來,魏、蜀、吳實際上就並不是真正的“造反”了,因為無論從主觀意願還是客觀事實來說,它們都沒有反對漢朝的統治。

    “禪讓”之前沒有否認“漢朝”的合法地位;“禪讓”之後,是因為不承認政權交替的行為而做的補救而已,由地方割據勢力進而提高身份,與曹魏抗衡。

    而實際上,在漢朝的名義下,哪一方勢力都將自己的領地治理得很好,這怎麼能說是造反呢?

    所以,曹操、劉備以及孫權等建立起來的勢力,雖然形成事實上的割據,但卻從來沒有反對過漢朝的統治。這和“黃巾起義”是完全不一樣的。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

  • 19 # 山中月104811503

    不一樣。黃巾起義是推翻反動統治;諸侯混戰是各自勢力的爭奪。前者是正義聯盟,該大力支援;後者是視民生於不顧的邪惡勢力。後人該清楚這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諾手為什麼叫做上單“質檢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