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府少爺的歷史觀

    若鄭和先一步發現美洲大陸!

    戰勝或許有可能!但絕對不會統一美洲!

    這與中國古代的 政治制度 管理方法 以及文化傳承都是有密切關係的!

    首先

    美洲大陸當時都是原始部落,在大明看來那裡,土地是蠻荒煙瘴之地,人民是未開化之民!我堂堂天朝與此等爭雄豈不是等同羞辱!??!

    而且大明朝根本沒有想過要在海外開疆拓土 ,否則以當時大明的軍力 ,當時鄭和去的那些小島,早就成了大明的領土了!

    最主要的是 當時的大明朝,根本不可能像後世歐洲各國一樣,對美洲採取掠奪型殖民地的方式! 畢竟自認為天朝上國 富有四海 怎麼可能覬覦化外之民的土地財產!

    其次!

    美洲大陸地處偏遠!即便打下來了 統一了! 那如何管理呢?!

    派文官過去? 去此等蠻荒之地 於流放何異? 肯定是沒人願意去的 !

    派武將過去? 距中華萬里之遙駐軍 裂土封疆也不過如此吧!

    所以 即使當時鄭和發現了美洲大陸 , 也並不會像歐洲那樣 發展成殖民地!

  • 2 # 巴蜀漂泊客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角度來解讀,其一會不會?其二能不能?說再詳細點就是有沒有這個必要以及有沒有這個能力?

    我們先看看三寶太監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鄭和下西洋始終圍繞著一個目的——就是鞏固朱棣的的皇位。

    首先永樂皇帝剛剛從建文帝手中奪取了九五之尊之位,很大一部分讀書人(明朝的噴子)對朱棣得位不正頗有微詞,為了轉移國內民眾輿論的注意力,又可以宣揚國威(主要是宣揚皇帝的威望)回覆大唐萬邦來朝的盛世氣象,所以才促使了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創舉。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次同行的有明朝高階官員——姚廣孝。

    熟悉明史的人都知道姚廣孝是朱棣重要的智囊,為朱棣登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稱為靖難之變“論功第一”。如此重要的人物奔赴海外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迎佛牙,塑正統”,從而證明永樂皇帝的合法性

    當然也有民間流傳其真正目的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所以指派的是指派太監而非官員主持這次遠航。因為官員是老朱家的臣子,自然有可能感念先皇放過太祖嫡孫,而太監則是皇帝的家奴,他們就是依靠依附皇帝生存,相比之下明朝的皇帝更加信任太監一些。就算姚廣孝這樣的鐵桿支持者發現朱允炆也需要找個太監來背鍋,畢竟文人還是需要一些風骨的嘛。

    總之無論建文帝是否流亡海外,若我是朱棣怕也會派心腹之人前去巡查一番。

    從這個角度來看鄭和船隊並沒有發動戰爭的動機,也沒有開疆拓土的目的,所以鄭和船隊並不會主動發動戰爭。

    那我們換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鄭和是否有能力征服美洲大陸。

    當時美洲大陸有3000萬土著,而鄭和率領大小船舶200 餘艘,官兵27800 餘人,其中大型寶船62艘,最大者長44丈,寬18丈,設有九桅十二帆;從兵力對比來看這是一個要打一千個的節奏啊……

    或許有人疑惑,歐洲人也就幾支船隊他們為啥可以征服印第安人?那是因為華夏文化注重文化掠奪主要是以教化蠻夷為手段。而海盜思維的歐洲人卻沒有那個耐心,他們為了財富可以不擇手段。其中著名的天花病毒就是歐洲人將患者生前使用的毛毯贈送給印第安人,最後導致3000千萬土著僅100萬得以倖存。

    而當時明朝因為朱棣得位不正國內統治並不穩定,所以他沒有精力發動對外戰爭。明朝社會主流觀念也是覺得中原之外皆為蠻荒,一般罪犯寧願一輩子牢獄之災也不願意流放三千里,所以民間對開疆拓土也沒有什麼太大興趣。

    綜上所述,三寶太監不會像歐洲人那樣得到國內的支援,所以戰爭潛力少有限的很。所以無論從能力和目的來說。我個人認為鄭和完全沒有徵服美洲大陸的條件。

  • 3 # 碼字的蝸牛

    已經有假設了。建議購買或者觀看電子書《1421:中國發現世界》,上面有許多論點在證明明代的艦隊到達過美洲、澳洲。最開始,幾乎所有的歷史學家都反對我的觀點,他們對我剛寫的這部書都給予了非常壞的評價。”但讓孟席斯沒有想到的是,如此糟糕的評價卻沒有阻止這本書成為全球暢銷書。現在這本專著每45秒就銷售一部……

    此書中,孟席斯先生曾經提到,他在義大利翻閱資料時,查到一副比達伽馬還要早40年的地圖,上面顯示了好望角。這幅地圖是一本以中世紀腓尼基語書寫的航海日誌。除了地圖之外,該海航日誌還顯示,早在1920年時,已經有船隊越過了好望角,並且還將地圖描繪出來。

    最為關鍵的是,這幅地圖上,有一艘中土古代的大型帆船航海圖畫……要知道,中土古代帆船的樣子是與阿拉伯、歐洲的帆船是根本不一樣的。

    孟席斯先生在書中還提到澳洲。在全世界珍藏古代航海圖的圖書館中,他發現了有部分航海圖,比達伽馬、哥倫布等還要早的澳洲沿海地圖。其中有一副明顯寫著古代漢字,在澳洲西北角及東北角均註明"有人家"三字。

    另外,他還根據現代衛星高畫質圖片,發現在加勒比海域,有九艘類似於福船的中土古代沉船遺址。

    不管《1421:中國發現世界》這本書上的證據到底真實與否,在明代時期,誰都看不上荒蕪的外域

    就如大航海時代,歐洲的殖民者們,真正願意留在美洲的,都是些活不下去的窮人和新教徒。那些貴族軍官們,在撈了一筆後,更願意返回西班牙、威尼斯、法國馬賽等過著酒醉金迷的富貴生活。

    另外,明天啟四年(1624年),顏思齊等人開發臺灣,結果天啟五年(1625年)九月,思齊和部眾到諸羅山捕獵,不幸染傷寒病。數日後競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一個連鄭芝龍、陳衷紀等二十多個大海賊,推崇為首領的人,在到達臺灣後不久,一樣水土不服,突發疾病,英年早逝。

    另外,中土的討海人都有一個習性——他們很少崇信“前世來生”,海洋的瞬時變化賦予了他們更多是崇信“今生所求”;可當他們老了後,再難於承受得住海洋的狂風暴雨之時,他們又更多的是想如何“落葉歸根”。

    所以,一片荒蕪人煙,蛇蟲鼠蟻橫行之地,怎麼才能說服鄭和等高階將領,放棄中土的繁華?又怎麼說服那些船工們,放棄故土的信仰?

    從現代的考古資料顯示,從唐代時期,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已經到達了中土,而大唐的商人、使者也從海路、陸路到達了中東區域。

    那個時代的人們,有過像歐洲強盜們的攻城掠地、殺戮麼?

    有著必要麼?中土的絲綢、茶葉、瓷器、書籍、香料,就能換取阿拉伯人的黃金、寶石……

    因此,要想“統一美洲大陸”,首要做的,是如何讓手下願意跟隨,另外就是如何維持與本土之間的關係,以免“降維打擊”……

  • 4 # 最美田園風

    鄭和下西洋,一路上都是透過和平的方式與沿途國家交往,並不是一侵略和敵對為目的!

    鄭和當年是否到過美洲大陸,這個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就算到過,以中國民族的性格也不會移民去美洲大陸,更不會侵略!

    我們做一個設想,假如鄭和發現美洲大陸,而那時的明王朝走大舉移民到哪裡,華人會帶去相對先進的農耕技術和一些工業技術,並與印第安人和平相處!而印第安人本來又是黃種人,他們的社會體系雖然落後,面對比較和善的華人不會產生大的敵意!時間久了,會相互融合!如果沒有英華人的侵入,說不定現在的美國會是一個黃種人的社會!

  • 5 # 老熊2020

    不會。

    主觀上看,有明一代自立國起就積極、主動發展與藩國的邦交關係,對周邊國家採“不侵佔”的態度。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在於“宣揚威德”,彰顯大明國力,因此鄭和艦隊予多取少,雖然也有徵戰,但完全和殖民無關。

    客觀上,即便鄭和的隊伍在美洲大陸進行擴張,想要在短時間內完全征服當時的印加、阿茲特克等眾多文明,難度也非常大。西班牙人能夠在數十年內打敗這幾個土著帝國,主要依賴先進的裝備、傳染病和帝國內部紛爭。對於鄭和艦隊而言,這些條件很難同時具備,想要獲勝,需要長時間的征伐。而明帝國的海禁政策必然會制約長時間海外征戰,嚴重影響鄭和艦隊的戰鬥力,最終將使其無果而返。

  • 6 # 中州雜談之醉臥邊城

    完全可以戰勝印第安人並統一美洲大陸。

    當然這種事情也不會發生,先不說鄭和能不能打贏,即便打贏了也不會去佔領和移民,因為這不是他的目的。

    鄭和下西洋,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商貿,民間給出的猜測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當然也不排除耀武揚威、炫耀實力的可能。但是不管是哪一項,都不包括佔領並移民。

    如果非要讓鄭和去征討美洲,以他艦隊的實力,應該易如反掌,因為後來的歐洲探險隊,無論是規模和實力,都與鄭和相去甚遠,而且鄭和還是一名不錯的將軍,打仗有自己的一套,數次戰鬥都是全勝,而且還有幾次以少勝多,可以說有勇有謀。

    所以讓鄭和去征服美洲,完全沒問題。

  • 7 # 使用者1334142252395

    鄭和下西洋,是以和平,交流為要旨。西方麥哲倫,哥倫布等,是以探索,征服,劫掠為要旨。因此,假如鄭和發現美洲大路,也只會是與當地土著進行一些物資交換,帶回大量美洲特產,帶回玉米,土豆等作物種子。不會和當地土著發生戰爭並統一美洲大陸

  • 8 # 狂史君墨寒

    最原始的想法應該是弘揚國威

    中國是一個奇蹟的國度,我們的祖先曾經創造了無數當時世界難以相信的記錄,鄭和下西洋就是一次偉大的創舉。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出行時間最長,船隻最多,也是影響最深遠的一次航行。到達了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領先了歐洲近一百年。

    這在任何朝代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那麼,明成祖朱棣為什麼要組織這樣的大規模航行呢?

    鄭和七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在歷史上很有爭議,眾說紛紜。但是集中起來,普遍的看法只有三個。

    一個是去偏遠地區宣揚大明國威,第二就是加強和建立與其他國家的外交聯絡,發展貿易。

    最後一個說法就是明成祖在追尋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明成祖朱棣繼位以後,大力發展國家經濟。為了標榜自己的歷史功勳和宣揚大明的國力強盛,廣納人才修編了永樂大典。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更是花了鉅款,上百搜巨船,加上人力物資,還有船上運載的珠寶器物,價值連城。

    下了血本的明成祖,也的確見到了成效,很多國家紛紛對明稱臣納貢,外交也得到發展,勢力成功伸向了東南亞地區。

    達到了弘揚國威的目的。明朝是天下最強之國的“君主華夷”心理得到了很大滿足。

    還有一點就是加強對外貿易,當時明朝因為編纂《永樂大典》,國家剛剛穩定不久,又支付了大筆船隊的費用,所以財政有所緊張。

    鄭和下西洋也是在尋找商機,和鄰國建立穩定的貿易關係。

    後來,根據歷史記載估算,鄭和七次遠航帶給大明的貿易籌入應該有三十萬兩黃金,千萬兩白銀,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明王朝當時的財政赤字。

    眾所周知,明成祖的皇位不是朱元璋給的,而是從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裡搶過來的。

    “靖難之役”以後,朱棣並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建文帝下落不明。當時社會流傳一個說法就是建文帝沒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

    明成祖內心十分憂慮,所以派自己的心腹鄭和去海外追尋建文帝的蹤跡。

    《鄭和傳》中就曾明確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其蹤。”這個說法流傳甚廣,但是鄭和並沒有查出建文帝的下落。

    明成祖派遣鄭和七下西洋,應該是三個目的都包括,既是為了宣揚國威,發展貿易,也有追尋建文帝的可能。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明成祖的這一行動的確是給後世留下了很深的影響,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件世界性的創舉。

  • 9 # 上饒俊哥

    戰勝當時土著,輕而易舉。。。。但是肯定不會使用武力(除非自衛),而是互通有無,進行貿易,玉米土豆之類會提前百年引進來,尤其是印第安人也是黃面板黑頭髮,會有不少親近感

  • 10 # 愛看愛思考

    以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和文化來說,這樣的假設?根本就沒有機會成為可能性。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不可能向西方列強那樣的大屠殺當地人,這個是文化基因所決定的改變不了。遠隔萬里關山FIT,但是無法改變的就是文化裡的基因。儒家思想是不講究靠著武力的屠殺去解決問題的,所以少量的Explorer就註定了會失敗的。

  • 11 # 帆125401036

    以明朝當時的航海技術及軍事實力先發現北美大陸那哥倫布到北美髮現的應該是明朝人而不是新大陸。

  • 12 # 蟹老闆的冷凍蟹黃堡

    歐美人去了是要殖民地,華人去了是設郡縣,速度還是慢了點

  • 13 # 壩壩頭的小農民

    不可能,說不定配養了另一個美國,因為華人沒有侵略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賊王山治的惡魔風腳是不是武裝色霸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