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通史影片A

    當然不是啊,從分封制到中央集權,從青銅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從茹毛飲血刀耕火種到吃熟食,從野蠻進入文明,社會都在不停的進步,怎麼叫沒有進步呢?未必因為沒進入工業時代就不叫進步?

    從古至今,中原王朝的文明程度都是遠遠高於世界的,世界在發展,中國也在發展,西方超過我們,也就三百多年的事而已,且超過我們的國家,也就那麼幾個而已,其他地區都是殖民地。

  • 2 # 豫北老崔

    縱觀歷史自秦始皇一統六國成為皇帝之後,中國進入大一統王朝時代,隨著時間的發展歷史一直在改朝換代,可每一個朝代最終都由強盛走向滅亡,導致有人認為歷史從秦至清,只是不同朝代的輪迴,沒有大的變化和進步。

    可以說這樣的認為無可厚非,因為歷朝歷代好像中了魔咒一般,都是開始之初的百廢待興,開國之君重視民眾,一系列政令無不以民為重,可後世之君往往會把天下人的天下看作家天下,最終導致天怒人怨民不聊生,王朝也隨之走向覆滅。但是一個新的王朝代替舊的王朝之後依然如此,就如同不同朝代一直在輪迴一般。

    只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個人認為並非封建王朝的帝王貪圖享樂,而是資源有限和分配不均所導致。但凡一個王朝開始之初,天下百姓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致使人口驟降,人口的減少也讓每位百姓得到的資源充足,加上開國之君的政令讓他們得以繁衍生息。

    在古代王朝貴族雖然統治者百姓但資源充足百姓,百姓所創造的價值可以滿族王朝貴族的生活需要。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王朝的貴族官員和普通百姓他們都在繁衍後代,古代一直有多子多福的說法,貴族官員其生活條件優越自然繁衍速度比普通百姓要快上很多,經過幾代人的繁衍,王朝貴族呈現一個幾何倍增的增長速度,而普通民眾由於生活所限制繁衍速度並不迅速。如此之下造成了貴族需求大於民眾的創造,久而久之民眾越來越覺得負擔加重最終奮起反抗也是自然。

    其次一個王朝開始之初,開國帝王自知天下取之於民,其第一想法就是讓百姓都能安居樂業,基本上都會採取公平的辦法分配財富。古代財富無非就是土地,開國之君以公平公正的政令讓天下百姓都能人人有土地可以耕種,讓他們有生活之本,得以繁衍生息。可隨著時間段額髮展,一些聰明和勤奮之人創造的價值比普通民眾要多出一部分,久而久之造成了貧富差距,也就給人一種資源分配不均的表像。

    最後就是自秦到清雖然是不停的王朝更替,他們依然有很大的進步,比如秦漢時期形成世家大族壓制普通民眾,而到隋唐出現了科舉讓普通民眾有希望擺脫世家大族的壟斷。古代生產力和民族文化,還有就是人口都在不斷增加,只能說古代王朝更替沒有帶來科技的進步,可是中國以外的國度同樣如此。

    也許秦自清這段時間是累積資源,到了近代讓科技得以突破,總之從秦至清,只是不同朝代的輪迴,沒有大的變化和進步的認為太過片面,歷史一直在進步,只不過清朝之前的進步沒有近代大而已。

  • 3 # 回想歷史長河

    這個說法是非常不正確的,奏國時期應該說是工業、農業都是非常原始的,經過秦皇漢武,一代一代的社會發展不斷的向前推進,不斷的發展。到了清朝時期就有飛機大炮,而秦國時期都是青銅石器時代。

  • 4 # 風陵流度

    當然了,黑格爾原話不是這麼說的, 他的原話還有很多的修辭和限定,沒有題主說的那麼直白。他的原話是“中國歷史從本質上看是沒有歷史的,它只是君主覆滅的一再重複而已,任何進步都不可能從中產生。幾千年的中國,其實是一個大賭場,惡棍們輪流坐莊,混蛋們換班執政,炮灰們總是做祭品,這才是中國歷史的本來面目。事實上,中國任何一次革命都沒能使這個歷史改變。”

    就是上面這本書。

    黑格爾說了這句話,我們要套進黑格爾所處的時代來看,不能現在我們開個天眼去評判黑格爾說的對不對,或者去評判題主所謂的“有人”對不對。

    黑格爾出生於1770年,身故於1831年。這個時候西方發生了什麼?是第一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已經在西方生根發芽,並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這個時候中國是什麼情況呢?中國還在清朝。黑格爾身故的時候,距離第一次鴉片戰爭只有9年時間。距離中華民國建立還有80年時間。

    黑格爾審視中國歷史肯定是有立場的,他的立場就是站在當時先進的資本主義的視角來看待中國的封建歷史。那麼他自然會天然佔有一定優勢。因為資本主義社會比封建社會先進,它發展了生產力,造就了新的生產關係。

    黑格爾總結清朝以前的封建社會歷史,講的是任何革命都沒有使歷史發生改變。這一點我們不能說他說錯了,但是他也並沒有說正確。

    黑格爾的觀點可以大致總結一下,只要過去的都可以叫做歷史,但是隻有促進社會進步的才叫有意義的歷史。

    這個觀點和大部分人的觀點是不同的,這是前提。

    叔本華就曾批評過黑格爾,說黑格爾的歷史哲學只是一種粗糙的唯實主義,是有機的構造歷史。

    1818年,同樣在德國,出生了一個能夠深刻剖析資本主義的牛人,他叫馬克思,他提出了一種觀點,叫做歷史唯物主義。簡單的說,就是高中時候政治課本上經常說的一句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反作用於生產力,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看了馬克思這句話,是不是就明白了黑格爾這句話的問題在哪裡了?

    問題就在於黑格爾忽視了古代中國這種以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的生產能力決定了古代中國更適用與其相匹配的封建政權。封建政權為了維持政權的穩定,又必然全力保證小農經濟的穩定性。西方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時候,中國依然在封建社會的衰老期垂死掙扎。進而,黑格爾否定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歷史。

    中國真的沒有產生過資本主義萌芽嗎?不是的,明朝末期就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只不過撞上天災人禍,國家動盪,加上後來滿清入關,這條路就不了了之了。

    清朝建立在1644年,也就是17世紀,那時候西方在幹嘛呢?正在啟蒙運動!也就是一前一後的時間,東西方其實都發生過資本主義的事情,只不過中國的資本主義被打斷了。

    黑格爾有自己的侷限性,畢竟他身處18、19世紀,並且也沒有馬克思那種系統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在看待中國歷史的時候,會有一定的偏頗。這個也無可厚非。

    但是,在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如果還有人把黑格爾的原話改的面目全非,並且拿著這面目全非的話來證明中國的封建歷史是沒有歷史,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否定自己的歷史,否定自己的文化,這就比較值得思考了。

    西方經歷過大航海時代,西方原始的資本積累是帶著全世界人的鮮血的,是靠武力從其他民族手裡剝奪來的。西方的資本主義並不是站在歷史的肩膀上向上發展,這本身就是強盜邏輯。而中國的發展是靠著全中國勤勞的人民努力奮鬥,循序漸進的一點一滴積累來的。

    我們不剝奪任何人,我們歷史雖然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但是一旦等到生產力有了質的進步,我們的生產關係隨之調整,我們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

    在知乎上我讀過一句話,寫下來與大家共勉。是一個答主反對讀書無用論的一句話。

    如果你問我從小到大我都吃過什麼飯,我基本都不記得了,但是我知道,這些年我吃過的所有飯,都被我吸收了,轉化成了我的血液,我的肌肉,我的骨骼,成為了我身體的一部分。

    把這裡的讀書,換成我們的歷史,這句話一樣成立。我們的歷史都變成了刻在我們民族基因裡的精神、文化和信仰!這是我們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5 # 好好工作吧

    換湯不換藥

    您提出的這個問題還比較剋制,我見過比較激進的觀點:中國歷史就是換湯不換藥。初聽似乎有些道理,可是我並不認同。翊之覺得或許是沒找對分析問題的方法。

    否定之否定規律

    我時常思考這個問題,覺得或許用“否定之否定”規律來解釋問題比較恰當。以下純屬一家之言,權且當作拋磚引玉。

    當原始社會時,沒有階級,物質資源相對豐富,但是人們的生產力和精神生活並不豐富。這相當於肯定階段。可是事物本身中的“否定”一面即生產力和精神生活隨著時間慢慢發展起來,同時有了階級,這又到了“否定”階段。我認為只要有階級,就還處於這個階段,那麼從秦到清實際上還處於“否定”階段,這個階段存在的時間可能很長(遠遠大於從秦到清這點時間跨度),一直到實現了共產主義,才是真正的結束了“否定”階段。所以我們人類不能因為只看到了從秦到清的變化很微小,就說這個變化不存在;實際是有變化的,只是這些變化目前還屬於量變(比如科技的進步),我們覺察的還不是很明顯;而等到了質變,人們就能覺察的更明顯。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即“否定”本身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發展,使得所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滿足了人們的需求,同時也沒有了階級。這個階段和初期的原始社會看似相同:都沒有階級。可是又有不同,那就是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了社會財富的極大豐富,使得人們有了更好的生存福利,有了更好的生存條件等等比原始社會要有很大進步的優點。總結

    這就是翊之對這個問題的認知。總而言之,事物是螺旋式發展的,我們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只是我們目前還有很長的一段路是曲折的。

    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 6 # 陸柏熺

    如果說是封建統治,的確沒有什麼進步,都是一個樣;但是社會還有很多數不過來的進步,比如各種科學技術的發明和進步,一個朝代比前面的朝代都更精進,這是不可否認的

  • 7 # 德平不惑

    分享一點自己的觀點:

    一,這個觀點肯定是偏頗的。

    二,變化和進步是相對的,多樣的,是要看站在什麼角度。

    三,從興衰輪迴的角度,確實沒有,都是興起、衰敗、掙扎、重組,依次輪迴,從未停止。

    四,從人性的角度,應該也是沒有任何改變的,人性中的劣根從未停止生長,也從未死去。

    五,從制度建設的角度,一直在試錯、修正、再試錯、再修正,不能說沒有任何進步,至少還是越來越有一些章法和規則的。

    六,從技術發展的角度,那是有非常明顯的進步的。這個誰都能明顯看得到和感受得到。

    七,從人的認知角度,視野隨著技術的進步,是有很大的擴充套件,至少我們都能夠看全這個世界,也還會想著我們這個世界以外的那些遙遠星際。

    八,還有其他很多、很多的角度,那些暫時也沒有想到的…讀者自行腦補。

    我們只是這個星球,這個時代的那一隻螻蟻,按照自己的軌跡和方式,努力地好好活著。

    世道好,只是我們的運氣,並非我們有掌控世界興衰輪迴的能力。

    不妄自菲薄,不自卑自憐,不拋棄,不放棄,或許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認知。

    活在當下,我們都是世道輪迴中的那無關緊要的一瞥瞬息,你所謂的重要,對於歷史大輪迴,未必真的那麼重要。

  • 8 # 野草

    朝代表鎮樓。

    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看看如今的西方世界,他們沒有經歷漫長的封建王朝時期,沒有經歷過這些無效的輪迴,然後呢?

    在大資本家和財團主導下的西方政治體制,不管在前面冠以什麼樣的修飾詞,仔細想想,其實質仍然是兩晉時期開始的門閥政治。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已經變了,但不變的是人性,沒有經歷過南北朝末期人淪為“兩腳羊”的歷史,就不會從根本上厭棄這種腐朽的門閥制度。

    不是華人在重複歷史,而是西方人剛剛進歷史的漩渦而已。

    那麼是說我們領先西方世界一千年嗎,當然也不是。

    實質上,從古至今,進步的都只是技術,是生產力。不變的是人,是人性。不管世界怎麼發展,人性之中就有貪婪,有自私,當然也有愛與奉獻。

    決定社會組織體系,也就是生產關係構建的,是生產力,封建時期的小農經濟,決定了封建社會的組織體系,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決定了今天西方的社會組織體系。

    可是決定社會組織體系瓦解的,就不一定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了,而是人,否則你沒辦法解釋中國古代在生產力沒有大的改變的前提下,王朝還會更替的原因了。

    所以說這不是“從秦到清”的問題,這是從人類出現到人類滅亡的問題,人類社會從誕生開始就一直在重複舊事,跟生產力怎麼樣沒關係。

    西方人管這個叫“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華人叫“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總之就是不是從秦到清的歷史在重複,是人類的歷史永遠在重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些養狗誤區最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