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魂舞大漠
-
2 # 魑魅涅磐
二戰時期日本的信濃號航母的命運可以說是極具悲慘的,畢竟其是被美軍射水魚號潛艇誤打誤撞遇到僅發射了四枚魚雷擊沉的,所以命運不可謂不慘。但是從信濃號航母的設計來說,其在航母整體防護上可是當時日本防護能力最為先進的艦艇,除了配備了大量的自衛型武器裝備,在艦體裝甲防護上也是採用了大量鋼板裝甲,特別是在吃水線以下為了防止魚雷攻擊更是敷設了厚重的防護裝甲,但是依然被輕易擊沉。有人說信濃號的輕易沉沒和其採用的開放式機庫有直接關係,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首先從開放式機庫和封閉式機庫的不同來說,封閉式機庫從設計建造時就相當於艦體結構的一部分,從而整體上能夠加強整艘航母的結構強度,反過來說在同等的強度要求下,封閉式機庫航母的艦體結構重量會更低。而開放式機庫相當於航母設計中的某層獨立甲板,在航母航行過程中開放式機庫結構並不會隨著艦體彎曲而變形,那麼為了彌補形變數,就需要一個額外的結構加強結構,這就造成開放式航母整體重量大於開放式航母,增加了航母動力系統的執行壓力和降低了航速,不過好在信濃號本身是在大和號戰列艦基礎上改進而來的航母,所以在動力系統上也沿襲了戰列艦強度的動力系統和高航速優勢。但是從航母機庫結構來說,封閉式航母雖然具有結構減重的優勢,但是在日本人眼中的封閉式航母可不像上面說的具有獨立結構框架的航母,而是基於字面意義上的“封閉式機庫”,也就是一艘航母是不是封閉式機庫就看航母機庫側壁有沒有被完全封死,與航母主要的承力結構沒有任何關係。而且日本人在設計大鳳/翔鳳號等航母的時候,之所以不顧事實的誤把機庫側壁焊死就算封閉式機庫,也是基於此前日本建造的其他航母採用沒有側壁的開放式機庫容易被擊沉而改進,因為在日本人看來,把機庫側壁封死一可以有效的降低海浪對機庫內艦載機的影響,畢竟日本航母的機庫幹舷都比較低,在海況差的時候很容易造成海浪湧進機庫的事故,同時在夜晚環境下機庫內的燈光很容易暴露航母的位置,所以這也是此前日本建造的眾多航母封宕機庫的原因所在。不過到了信濃號以後,由於先前封閉式機庫存在的很多不足,所以在設計建造信濃號航母時創新的採用了開放式航母結構,首先信濃號航母設計定位就是“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所以如何提高航母艦載機的出勤率就直接決定了信濃號航母的戰鬥力,但是由於日本航母艦載機的甲板繫留率一直不如同期的美國航母,所以對於信濃號航母而言,採用開放式機庫的一大好處就是可以讓飛機在機庫直接發動暖車,這相比此前日本航母慣用的封閉式機庫,如果直接在機庫暖車會讓發動機暖車的廢氣充盈整個機庫,發動機因此而熄火而言,開放式機庫在機庫內的艦載機暖車時只要把側壁平時由捲簾門封住的開口開啟就可以排掉廢氣,這樣艦載機提前在機庫內完成整備上甲板後直接起飛即可,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航母單次艦載機放飛架次要比日本航母高一倍的原因所在。同時開放式機庫側壁採用的是可收放的捲簾門設計,所以也具有通風條件好的優勢,這樣不管是機庫裡內起火還是爆炸產生的衝擊波都可以直接從側壁開口洩出,能夠大大降低對機庫和飛行甲板造成的破壞,也可以避免引發的火災造成的人員窒息。特別是在遇到敵機空襲時,也可以透過側面開口迅速把機庫內的易燃易爆物推出去,從而減小可能的損傷。那麼對於信濃號航母以進攻為核心的設計理念而言,開放式機庫設計恰好能夠滿足信濃號的設計條件,前面也說過開放式機庫具有獨立的結構框架,這對於信濃號航母的防禦能力來說還是有很大優勢的,首先信濃號航母大量採用了裝甲鋼板防護設計,除了在重要位置額外增加更為厚重的裝甲防護外,在水線以下也特別增設了針對魚雷的防護裝甲,而這些裝甲防護都是由整個開放式結構框架承擔,那麼無論是在高速航行過程中還是其他方面而言,開放式結構框架都能賦予裝甲防護更好的基礎優勢。還有信濃號裝備的大量防空武器也都基於獨立結構框架之上,這些獨立框架承擔著這些防空武器整體的結構穩定性的同時,由於其獨立結構抗扭性更強也間接性提高了防空武器的射擊精度。再一個從開放式框架結構的抗沉設計來說,可能大家會覺得開放式的機庫在沉沒時海水會更快的湧進機庫,加速航母的下沉。其實不然航母開放式框架結構反而賦予了航母在被擊沉下沉時的結構剛性,也就是能夠增強航母的抗沉性,那麼算上航母大量採用的水密隔艙設計的話,在開放式結構框架強大而有力的籠架結構中大量的水密隔艙結構的密封性也更好,所以開放式結構框架反而增強了航母的抗沉性。總結來說,信濃號航母大膽的採用開放式機庫結構設計這是很好的優點,只是對於生在末日的信濃號航母而言,其雖然從結構設計和裝甲防護上提升不少,但是奈何於信濃號航母在首航階段還沒有完全建造成功,比如很多的水密艙門還沒來得及安裝,損管抗沉系統的緊急排水系統也沒有安裝,所以雖然信濃號航母的開放式機庫框架抗沉性更好/裝甲防護也更為強大,但是奈何於還未完全形成戰鬥力和當時當時日本已經走在了末路,士兵的個人職業素質並不過關等原因,空有漂亮架子的信濃號也就這樣被四枚魚雷擊沉了。
-
3 # 軍武資料庫
我們如果看信濃號的側邊線條,忽略掉飛行甲板的話,會發現他還是有戰列艦的影子的。
其實,信濃號就是大和戰列艦沒有安裝主炮和艦橋的改裝品。
在初期建造大和級戰列艦的時候,信濃當時規劃的是第三艘大和級戰列艦,但建造了一半的時候,日本發現戰列艦並不能制霸海洋了,未來是航空母艦的天下。
於是在建造了一半的大和級之上就開始鋪設了一層高高的飛行甲板。
因此這艘船的底子本質就是戰列艦。
由於是建造了一半改裝的船,加上了日程很緊張,因此信濃號就沒有辦法擴充套件原來已經鋪設好的龍骨再做出封閉式機庫。只好運用鋼樑將飛行甲板架設到原來啊的戰艦甲板上了。中間的空檔也就成了所謂的“開放式機庫”了。
這樣做其實也有好處,信濃號有著二戰航母裡面最大的升降機開口,可以直接存放和起降中大型轟炸機。
至於開放式機庫影不影響防禦,其實沒問題的。這樣是不會對航母的防禦能力有影響的。
原因很和當時的作戰方法有關。
二戰期間沒有反艦導彈,因此對大型船舶的打擊方式主要是兩種:
第一俯衝轟炸
轟炸機飛到大型船舶的的正上方,進入俯衝飛行狀態,一邊飛一邊調整飛行方向,在這種狀態下投彈。
炸彈會近似垂直的扎到船上去。垂直向下掉落的炸彈基本上沒有機率竄入開放機庫。
第二種方式就是魚雷攻擊。
魚雷攻擊機在接近航母的時候投下魚雷
魚雷會沿著水面航行,攻擊航母的水線部位,這樣距離開放式機庫其實還有20多米的距離呢。對於機庫是不是開放依然是沒有任何影響。
-
4 # 狼煙火燎
當讓不會,相反,作為戰列艦出身的信濃號理論上防禦力相當強悍,只是後期日本工期趕工期,很多細節沒有做好,甚至有些粗製濫造,加上日本二戰弱雞的損管管控,才導致信濃號航母在試航的時候被美國潛艇幾枚魚雷就擊沉了。
信濃號航母是二戰時期最大的航母,他是大和級戰列艦的三號艦,滿載排水量超過7萬噸,不過才造了一半,日本發現戰列艦已經不能稱霸海洋了,航母才是真正的王者,因此日本中途改設計,將信濃號戰列艦重新改裝成航母。
信濃號的夾板外形輪廓並不像其他航母那樣,他就是在大和級船體,只是沒有大和級的安裝炮塔和艦島,而是在大和級的甲板上面重新鋪設了一層水平裝甲甲板作為飛行甲板,防禦力是相當令人的,普通的小一點的炸彈根本炸不穿這一層甲板,這是日本被美國俯衝轟炸機教訓後做出的應對之策。而飛行甲板下的這一層便作為機庫使用。
當然由於後期日本形式已經相當艱難,信濃號在生產過程中一直都在趕工期,還有日本的鋼材已經很缺乏了,因此信濃號的飛行甲板與機庫之間並沒有封閉,也就是所謂的開放式機庫了。這個機庫對信濃號的防禦有影響嗎?
其實一點影響沒有,二戰時對航母的威脅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就是天上的飛機,第二就是潛艇。至於水面的艦艇基本都是航母的菜,由於手長手短的問題,水面艦艇的大炮幾乎無法威脅到航母分毫,因此這個開放式機庫也就不用去擔心炮彈的威脅了。
美國的飛機攻擊航母喜歡用俯衝轟炸機投擲航空炸彈,邊俯衝邊調整姿態瞄準,這個幾乎可以說是垂直落下來,中途島海戰中,日本的4艘航母赤誠、加賀、蒼龍、飛龍就是被這樣打掉的,因此信濃號加了水平裝甲,對這樣的方式防禦力是比較強悍的。
至於掛魚雷的攻擊機,或潛艇的魚雷,按照常理來說,作為戰列艦機身的信濃號裝甲本來就很厚,再加上分隔艙技術已經在二戰時使用,信濃號是不會那麼容易被擊沉的,就連試航時信濃號中了多枚魚雷後,日本艦長也認為防禦力如此強悍的信濃號不過就是受點小傷,全力開回去維修就是了,結果沒想到開著開著就沉了。但其實這與開放式機庫沒有太大關係。
因此,日本航母的開放式機庫不會影響到自身的防禦力,不過在複雜海況的時候,很可能受風力和顛簸的影響,效率會降低一些!
-
5 # 九品侍衛
信濃號裝甲航母可能不是二戰期間沉沒最慘的艦船,但絕對是沉沒做冤枉的艦船。明明信濃號只是想進行一個專場,正因如此還選擇了夜幕的掩護,但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卻被美軍的一艘潛艇給發現了。另外最悲催的還是這艘美軍潛艇並不是專門來獵殺大型作戰艦隻的,而是被命令來封鎖日本補給線的巡邏潛艇,沒想到歪打正著竟然發現了正在偷偷專場的信濃號。
至於信濃號裝甲航母的開放式機庫對於防禦力的影響,其實無論是開放的還是封閉的,根本就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到了二戰末期,無論是炸彈垂直轟炸還是魚雷水線爆破,信濃號根本就頂不住。
首先到了二戰末期美軍的水平轟炸機所投放的炸彈基本上都有擁有穿甲能力的,而且一般艦船的甲板都沒有配備裝甲,所以無論是不是開放式機庫,基本上都頂不住轟炸機的垂直轟炸。
如果是魚雷攻擊的話那就更加擋不住了,畢竟就連大和級戰列艦最終都葬於美國魚雷之下,所以沿用大和級船體的信濃號同樣也逃不過被擊沉的命運。
雖然是不是開放式機庫對於信濃號的防禦能力並沒有影響,但是在發生火災的前提下,能夠更好的救火,這一點還是非常不錯的。但在中途島戰役過後,服役於赤城加賀號上面的出色損管人員為了封鎖訊息都被處置掉,所以即便信濃號的開放式機庫有利於損管,但沒有了那些出色的損管人員也是白搭。
-
6 # 紅色手電筒
其實,開放式機庫對於提高防護能力是有好處的。 封閉機庫好處是在準備飛機時受到海況天氣等干擾比較少,而且對於飛機的保養儲存很有感觸,畢竟海上高鹽高溼的環境對於飛機的耐腐蝕性是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信濃使用裝甲飛行甲板,這都是吸取了中途島的教訓。
機庫裡邊經常是要擺放彈藥油料這種易燃易爆物品,如果這些物品燃燒起來,開放機庫就把這些燒著的東西推到海里去了,而且就算有一些燃料的洩漏,汽油蒸氣也很容易被吹掉,而封閉機庫就沒有這個好處了。
但是,到了航母進行損害管制的時候,封閉機庫的缺點就暴露了出來,一旦在機庫中發生火災,那麼在封閉空間中很容易引燃機庫中的燃料彈藥等易燃品,而開放機庫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這些燃燒的東西可以迅速透過艙門扔到海里,這樣就能夠避免更大的損失,美國海軍到現在的航母都是開放機庫就是為了這個。
信濃號被擊沉,艦員缺乏訓練是主要原因,本身信濃號挨的那幾條魚雷並不致命,只要損管得力,信濃號是可以開回來的,但是艦員損管不利,導致小傷成了致命傷。
回覆列表
“信濃”號的防禦能力,正是最強的,噸位也是當時最大的,大艦自可根據作戰需求,有更大冗餘能力來提高防護力,實事上也是如此。本來作為戰列艦來打造,重堅利船是其建造標準,但1944年已是強弩之末的日本,在航母損失殆盡的情況下,幻想著以增加航母,來向外擴大戰線,從而達到衛護本島的能力,為此,“信濃”被改造。然日本不得不考慮美國海軍不遠,就在眼前的問題,又處心積慮地考慮,經不起對方几傢伙招呼不成,重點部位增加裝甲防護,自然成為題中之義,僅鋼甲防護就耗材1.7萬噸,不能不說其防護能力不低。
增來改去,一艘滿排水達到7萬多噸的航母,只能攜帶47架艦載機,而美軍遠比它還小的航母,大多都可攜帶六、七架,難怪有人看到了“信濃”號的不倫不類。其中之一,其開放式機庫,對其防禦能力的影響多大?有人考證日本開放式機庫的概念,與歐美根本不同,或說傻傻沒有辨清隨艦體彎曲而伸縮式的結構,然也表現承力結構下降而表現更多的穩性。
“信濃”的最大的問題,主要是一個豆腐渣工程,第一次下海即發生向右傾斜的糗事,說明其質量劣質。如此再往下尋找,還可發現大量問題,如艙門缺少橡膠密封,有的地方根本沒有門,水密隔艙都沒有的話,自然容易進水;進了水,至少得有排水裝置吧?可是工程要求太急,排水系統來不及加裝,甚至管排水管都沒配齊,手動水泵又不足,一旦進水,只能幹看著,眼瞅著它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