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用我代替“你”:“你總是那麼膽小!”改成“我希望你勇敢自信。” 2、鼓勵代替抱怨:“你總是那麼磨蹭。”改成“你比昨天有進步,加油!” 3、易理解可操作:“快整理你的房間”,改成“把玩具放回玩具箱。” 4、少說“總是”:“你總是做不好”,改成“偶爾做不好也正常。” 用柔和之心❤面對孩子,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孩子是我們面前的鏡子,我們自己什麼樣看到的就是什麼樣。
7
回覆列表
  • 1 # 年年愛吃小蘑菇

    1 瞭解孩子的心理需求(情感依賴,被尊重,被關注,被信任,歸屬感等)

    2 穩住自己的脾氣,語氣溫和,好話慢慢說

    3 創造愉悅的氣氛

  • 2 # 小巷深處幽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些自己淺薄的看法,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提到溝通,我們都知道是雙方在就某一件事情進行對話。對話效果必然有好有壞。

    溝通順暢,就是你聽明白我在講什麼,我同意你的觀點或者意見,最後,雙方就這一件事情達成共識,皆大歡喜。

    溝通不暢,基本就是雞同鴨講,或者對話不在一個頻道上,彼此不理解對方在說什麼,或者只有一方在說,另一方聽命服從。

    所以,好的溝通一是建立在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基礎上。二是要採取一個讓對方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

    所謂尊重,就是“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個人並認識其獨特個性及能力”,不試圖改變或操縱眼前那個人,不附加條件地看到那個人。做到這一點,對父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必須努力去做到的一件事情。

    以我自己為例,孩子剛滿4歲,因為疫情的原因,在家已經呆了一個多月沒有出門。更不用提上幼兒園了。因為每天在家,爸爸就希望給他安排一些課程。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學習20分鐘左右的識字、英語、或者數學。毫無疑問,對於孩子來說是百般不情願的事情。但是爸爸非常強勢,如果下班回到家,奶奶說今天表現不錯,明天就回有零食獎勵。如果表現不好,零食一律取消。

    毫無疑問,這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反面案例。這不是溝通,這是命令。這是基於家長既往經歷,認為孩子應該學一些東西,透過威逼利誘的手段,去逼迫孩子幹一些他不喜歡乾的事情。當孩子再長大一些,不再在乎所謂的零食、電視,我們還有什麼其他手段能夠逼迫他幹一些自己不願意乾的事情呢?

    當然,學習本身就是反人性的。在現在的社會,不焦慮的家長應該是很少很少。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兩歲讀詩,三歲讀史,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讓孩子早點接觸,我和爸爸的立場是一樣的。

    但是這種方式對嗎?什麼樣的溝通方式才是有效的呢?

    我想起我跟他說我們每天都需要學英語,我們可以在媽媽下了班回來吃晚飯之後看英語。他會跟我討價還價,能不能吃晚飯,玩這麼一點點再學?拿手比劃出非常小的一個洞。我說,可以呀。他說,那好吧。我們吃晚飯玩這麼一點點就學英語。我說好的。這個時候,玩一會兒遊戲後,孩子會相對來說接受坐下來看20分鐘左右的英文繪本。

    當然,並不是說我的方式很好。但是我覺得起碼我滿足了他兩個需求,一個就是被尊重的需求。媽媽願意和我溝通我們共同學習的時間。一個就是做決定的需求。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看書,什麼時候玩兒。

    接下來我也會努力和爸爸交流一下如何跟孩子更好的溝通,不是基於零食、動畫片,而是讓孩子基於自己的判斷,去做他應該做的事情。

    所以親子溝通,一是認識到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交流。二是注意自己交流時的方式方法。時時提醒自己,看到孩子的獨特之處,提醒自己對面那個小人兒雖然年紀不大,但是應該用與“人”溝通的方式進行交流。

    身為父母,很多時候,我們都以愛為名,去命令、斥責孩子。但是孩子感受到的愛,和我們自認為的愛完全是兩碼事。希望我們都能夠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讓孩子願意和父母交流,而不是相反。共勉。

  • 3 # 平子的數字育兒術

    多聽,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想法天馬行空,但很多家長就會一下子打斷他,導致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和家長溝通。

    其實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傾聽者,當孩子和你交流的時候,多順著他的問題問下去,不要覺得他的想法離譜就嘲笑他。

    就拿我兒子來說,每天睡前都要看書,之前我是直接拿到書就讀,讀完一次又一次。後來我就轉變了方法,我對他說“俊俊想聽哪一本?我們讀2遍就睡覺哦,好不好?媽媽知道你是個特別守信用的寶寶對不對?”他說是的,然後他就糾結了3分鐘選書,但是他很開心,果然讀完2遍後就不吵著讀了,而且也越來越喜歡我給他讀書,因為在讀的過程中,我也會順著他的思路讀下去,比如說看到猴子,“猴子在幹嘛呀?”“猴子在盪鞦韆”“那除盪鞦韆還可以幹嘛呀?”“玩蜻蜓”,反正就是回來的互動。

    以前他沒那麼粘我,現在是越來越喜歡我讀書,每次讀書就說媽媽讀,不要爺爺奶奶讀。

  • 4 # 大遊拍拍

    10種方法增加親子關係

    一、記住自己的角色。 你的職責是保護自己的孩子,同時幫助他準備好長大成人。比成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的,是父母要成為一名領導者和一位充滿耐心的老師。記住,該堅持立場的時候就要堅持,孩子需要管教。

    二、有話慢慢說。 對孩子發火,情緒激動,是無法解決事情的。無法控制情緒怎麼辦?那就自己待一會兒,平靜一下。當在孩子面前表現得平和時,父母就起到了最佳的表率作用,身體力行地教給孩子如何控制情緒和壓力。

    三、別太嘮叨,多聽孩子說。青少年和成人一樣,都希望被尊重和重視。成為孩子“安全”的訴說物件很重要。

    四、掌握好平衡。父母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平衡好與孩子保持親密關係的同時,給予孩子一定空間和私人領地之間的平衡。這的確不容易做到。但是這對越來越獨立的子女而言,是必需的。

    五、做好表率。想讓你的孩子成為值得信賴、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那麼做好表率吧,讓他們在生活中經常能看到你身上的這些閃光點。

    六、說明自己的期望。清楚地告訴孩子你對他的期望,並保持一致性,讓孩子有“法”可依,這樣他們就會更明確自己應該如何做。

    七、抓住時機表揚孩子。在孩子做了正確的決定或事情時,要抓住時機表揚。讚揚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決定和成功是受到重視的,同時他們的能力也得到肯定。

    八、做真人,不是超人。如果發現自己有錯誤和缺點要承認,在適當的時候,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歉意。告訴孩子,父母跟他們一樣,正在努力做一個更好的人。

    九、創造時機,享受家庭生活。有固定的家人一起用餐和休閒的時間。對絕大多數孩子而言,最快樂的時光是和家人尤其是父母在一起的時刻。

    十、正確表達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愛要明確的說出來,不能只是默默地為孩子付出。要讓孩子明白他是這個家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屬於”父母的。解決孩子的困惑,讓孩子正確認識生命,認識自己。

  • 5 # 木木多媽

    1.眼神的交流。

    當可愛的寶寶睜開雙眼時,你一定要把握住這短暫的第一時刻,用溫柔地延伸凝視她。要知道,嬰兒早期就能認清別人的臉,每次當他看著你的時候,都在加深對你的記憶。

    2.呀呀兒語。

    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張天真無邪,不諳世事的小臉,但不妨給他一點機會,讓他也能和你交談。很快,他就會捕捉到與你交流的節奏,不時地插入幾句自己的“言語”。

    3.母乳餵養。

    儘可能地用母乳哺餵寶寶。媽媽在哺乳的同時,給寶寶哼唱兒歌,輕聲細語地與他交談,溫柔地撫摸他的頭髮,這樣可以增進你們的親子關係。

    4.吐舌頭。

    有實驗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兒就能模仿大人簡單的面部表情。

    5.照鏡子。

    讓寶寶對著鏡子看自己。起初,他會覺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個可愛的小朋友,他會非常願意衝著“他”擺手和微笑。

    6.呵癢癢。

    笑聲是培養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寶寶玩一些小遊戲,比如“呵癢癢”等,有助於提高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7.感覺差異。

    把兩幅較為相似的畫放在距離寶寶8—12寸的地方,比如,其中一幅畫中有棵樹,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一定會兩眼骨碌碌地轉,去尋找其中的不同。這對寶寶今後的識字和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8.共同分享。

    帶寶寶外出散步的時候,不時地跟他說你所看到的東西——“看,那是一隻小狗!”、“好大的一棵樹啊!”、“寶貝,有沒有聽到鈴聲了嗎?”……最大限度地賦予寶寶擴充詞彙的機會吧。

    9.一起傻。

    小傢伙非常喜歡和你一起發出傻呼呼的聲音——“噢咯”、“嗯哼”等,偶爾還會發出高八度的怪叫聲。

    10.共同歌唱。

    儘量多學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編歌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給寶寶唱歌,還可以讓寶寶聽一些優美動聽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樂的薰陶下,有助於孩子數學的學習。

  • 6 # 陽光媽媽說

    我是親子溝通訓練師張老師,從事了二十幾年的教育工作者,對家庭教育研究多年,我深深知道:

    父母和孩子沒有和諧的、良好的關係,父母再多的知識、經驗、人生智慧都沒有辦法傳遞給孩子,父母對孩子再美好的期望都有可能落空。

    和諧的、良好的關係是父母發揮自身教育職能的前提。

    父母教孩子認識多少字、會做多少數學題、會說多少門外語,甚至向孩子灌輸多少人生道理等,這些都不重要!對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自我成長,父母人格的自我完善,父母不能成長,孩子就會呈現更多的問題行為;父母的人格有缺陷,都會在孩子的成長中表現出來。

    我相信,如果父母能夠進一步,那麼孩子就能進十步;如果父母能夠成長一分,孩子就能成長二十分。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主張信任、平等、民主、尊重、理解、接納等態度,畢竟,這是每個孩子生命成長的心理營養。

    要想提高親子溝通的有效性,父母親子溝通的思維方式必須正確。

    父母的認識決定了對待孩子的方式和態度,要想改進和孩子的相處方式,增道親子之間的感情,只有開啟思維的天窗,轉變認識,才能夠用心吸收更先進的溝通技巧,幫助自己達到目的。

    一、父母與孩子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

    父母與孩子的經歷大不一樣,孩子與父母的看法不同也不足為怪。

    不要總認為自己就是權威,孩子有的優點父母可能就沒有,對父母適用的方法不一定對孩子也適用。因此,不要強求孩子與父母完全一致。

    尊重孩子的不同,孩子才會尊重你的獨特之處,才會接受你對他的看法。

    二、父母不要試圖去控制孩子

    一個人不可能強制性地改變另一個人,父母也不能改變孩子。

    父母只有改變自己,才能使孩子做出相應的改變。

    控制孩子是不可行也不可能的,使孩子學會“怎樣做”オ是最重要的。

    孩子有他自己的一套生活規則,要明白孩子的一套,從孩子角度去找出使其最容易接受的方法。

    三、對方的迴應決定溝通的意義

    父母表達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對方接收到什麼才是重要的。

    假如孩子不接受你所說的,你覺得自已說得再好、再正確也沒有用。

    因此,父母必須使用孩子能夠顏會的,能夠接受的話語與孩子溝通,根據孩子的反應改變說話的內容和方法,達到溝通的目的。

    四、父母的行為和情緒最容易影響孩子

    孩子看到父母做什麼事,自已就會去做;看到父母的情緒反應,便認定是正確的,在出現類似情況時也會做出相同的情緒反應。

    而單純的語言、道理教導卻很難產生這樣的效果,因此,父母務必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面前說和做之前先想一想這樣做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五、要肯定孩子的正面動機

    每個人的行為對於他自已都是有意義的,都是為滿足某種需要而做的。

    對孩子來說,或許他的行為有錯或者效果不好,但應該肯定他是有自己的正面動機的,只是難免考慮不周。父母應該把孩子的行為與動機分開來看。

    孩子總是想提升自已的,父母要幫助孩子找到有效的方法,引導其行為。

    六、引導孩子思考多種方案

    不成功不代表辦不到,很可能是方法不對,換種方法就有可能達到目的。

    父母是否平時做事的時候,喜歡多思考幾個方法;是否平時習慣用多種方式和孩子溝通;是否碰到問題先考慮方法是否正確,而不是乾著急發脾氣。這種靈活多維的方式,能夠“遺傳”給孩子。

    所以無論是教育孩子,還是解決問題,都要多考慮幾種方法,切忌總被負面情緒包圍。

    七、成長過程即是學習過程

    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每一件事都對其將來有所影響。成長過程也是孩子不斷學習的過程。不斷的嘗試才能使其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

    怎樣做是有利於事情的進展的,怎樣做是無益於事情的發展的。

    孩子對一切充滿了好奇,要鼓勵孩子去接觸新奇的事物。

    八、父母是孩子的協助者,而非管家

    父母只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援手。

    因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成長軌跡和想法,如果父母硬要當管家、什麼事情都要為孩子安排好,服務好,孩子就很難發展出獨立性和自信,很難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潛力。

    一個過分強大的父母,必然只能培養出過分弱小的孩子。這個道理在中國不知通被多少包辦的父母驗證過了。

    因此,父母只要在一旁鼓勵、引導孩子,看著孩子自己長大可以了。

    九、不要把“愛”當做籌碼

    父母的愛是孩子成長的動力源泉,是血緣紐帶的情感表現,它是人的本能,是天然不帶任何雜質的,無條件的。如果父母以“愛”的名義,想要操縱孩子,那這種“愛”就是傷害,它會讓孩子恐懼這愛,最終會讓孩子逃離。

    因此,父母千萬不能隨便以“愛❤️”做籌碼,那將會使孩子也把對父母的愛當做籌碼,良好的親子關係也將會不復存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人為了孩子,應不應該放棄自己,為了孩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