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風醉竹
-
2 # 腳步跟上靈魂
考慮到兩點。第一孩子是不是不感興趣哦,沒有體會到成就感。第二家長是不是在學習過程中有什麼行為破壞了孩子的興趣!
-
3 # 學習諮詢路老師
簡單粗暴的回答就是,家長嚴格要求他堅持下去就行了。如果持續“學習什麼特長都不能長久”的狀態,結果很可能是:孩子可能樣樣都會點,樣樣都不精,別說是有助於今後升學了,就連在人前“表演”一下可能都不太行。比如:吉他等樂器永遠是個“資深初學者”;只會跳簡單的舞蹈;籃球乒乓球等比沒學過的孩子強,但是跟長期學或者長期花時間玩兒(練習)的比就差遠了。有這個問題的家長,通常都比較心軟。孩子沒有堅持學,無非是兩個原因:一是經濟條件有限,但這個可以透過少上課、精簡培養的種類、多掙錢來解決;二是家長不夠嚴格,不夠狠,為什麼把原因歸結到家長身上呢?因為,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有很多“不想學了”/“不想上課”/“好累”/“好疼”的時候。中學生(初中、高中)年紀大點兒,對事物具有更強的認知能力,家長與孩子講道理,能夠有效果,而且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比較明確,願意付出。但小學生不一樣。小學生放棄、再放棄,不會想到未來,大多數只會著眼於當前。這時候,家長就起到很大的作用了,無論是榜樣的力量,還是建立懲罰措施,總之,要讓孩子堅持。家長的放縱、心軟,換來的,可能是孩子今後的遺憾。看到別人吉他彈得那麼好,想到自己小時候因為手上起繭了,手指疼就不想練習了,唉,好後悔。要是媽媽/爸爸再逼我一下就好了。下面具體談一談小孩子興趣特長的培養。01 幼兒園階段摸索,小學著重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廣泛的、不確定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這種興趣產生明顯的傾向性,如有一定的條件(也就是培養啦),便會形成特長。如果孩子還來得及的話,儘早培養。具體如何操作呢?幼兒園多報班,多摸索,看看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這是個試錯階段,不喜歡的、不擅長的放棄,選擇孩子感興趣的繼續學習。上小學繼續培養,上小學的時候,低年級可以多學一些門類,時間也沒那麼緊,如果一二年級就確定更好;上了三四年級,則選擇某一種或兩種繼續學習和練習,這時就不要貪多啦。為什麼要這麼早開始?孩子的時間不等人啊!如果上小學還不知道孩子喜歡什麼,對什麼感興趣,那就得花一年兩年去讓孩子嘗試。如果沒找到合適的呢?還得讓他繼續嘗試,這個嘗試的階段,最好在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就完成。當然,你也可以透過觀察,來判斷孩子適合學什麼。為什麼培養一樣特長需要這麼久?這就看你的目的了。有一些是技能類的,比如游泳,學會了,如果不參賽,那麼學會,加上偶爾練習就可以。如果要培養成特長,沒有幾年的功夫是不行的。無論是樂器、書法、繪畫、運動,只要是想要學好,對於小孩子來說,不花幾年功夫,是不可能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真正自己學過、練過的人就知道。很多鋼琴老師會面試家長,也就是這個原因:家長的配合、監督是孩子學好的必要條件。那你可能會說,長大再學呀?如果你小時候沒有機會,當然可以長大再學。我認識很多成年人,現在在學街舞、學口琴、學英語,只要想學,任何時候都不晚。但是,現在有機會,為什麼不現在學呢?小時候有機會,為什麼不小時候學呢?下面第二部分,解答這個問題。02 小孩子培養興趣特長的好處學術界有非常多的人做這方面的研究。比如,有利於生存呀、將來工作呀、提高修養等等。都是。不過我用比較通俗和實際的話來說,好處至少有以下幾點:1、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有時候,特長的培養,並不是非要學到頂級,如樂器、運動。為什麼要學呢?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手、腳配合,加上思考(腦袋配合),能不促進孩子的發展嗎?2、興趣和特長的培養具有遷移作用。找到孩子興趣當中的積極因素,因勢利導,把孩子對其他活動或事物的興趣遷移到學習上來,產生學習興趣;而且,客觀上講,任何知識、技能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型別的學習之間會發生作用,某一項長處可能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某一科成績起來了,其他成績都起來了。3、培養孩子的毅力、規則意識等。興趣培養成特長,需要長期的堅持練習,這是培養還自己毅力的好機會,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和孩子約定規則,建立規則意識。學習的這個領域的名人,很可能成為孩子的榜樣,榜樣的激勵作用可是非常強大的;擴大孩子的視野。4、小時候學好呀,為將來省時間。小學六年級要小升初;初中的科目增多,還要面臨中考;高中考試難度增大,要準備高考,哪有小時候時間多?大學相對來說是一個培養興趣愛好的好機會。等到今後再讀研讀博或者工作、成家,那就真的只能擠時間培養了。額,再一個好時機,就是退休後了。對了,小時候有基礎,長大學可能更容易(比如小時候學過鋼琴的人,長大後想要學其他樂器,會更容易一些)。03 結語與具體指導我在這裡並不是給孩子具體建議,比如“你應該學XXX”,而是在戰略上給家長一些孩子興趣特長方面的指導。能夠給孩子機會培養興趣特長,那就不要放過這個機會。在興趣愛好的選擇上,也要考慮自己的經濟條件。花費太高的,經濟不允許可以選擇其他的。大部分特長的培養,是“上課”(小部分)+“練習”(大部分),其實花費是能夠承受的。而且到了高年級,不要貪多。父母的陪伴、引導和監督更重要。關於上面這個問題,八歲的男孩子學了很多,但難以堅持,那就從中挑選一樣或兩樣,在家長的“強迫”下學啊。8歲,一般是小學二年級,不能再浪費時間去摸索、猶豫了。以下“強迫”的方式可供選擇:(建立規則)獎勵(建立規則)懲罰樹立榜樣,陪伴式教育。家長自己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陪伴孩子。這個對於某些專案難度較大,如冰球、花樣滑冰等。監督
建立規則後,父母一定要有原則,不能隨意打破規則,最好是不要打破規則!這點非常重要!!
最後講個小故事吧。我有一個老師,從小就學畫畫。父親是乘警,經常不在家,每天要求老師畫一幅畫,父親會檢查。時間長了,老師發現自己畫了好多,於是有時候偷懶不畫了,就用之前的畫代替。幾次後,被發現,捱了一頓打,後來她父親每次檢查都會簽字,寫上日期。
老師自己都說:沒有父親常年的監督,堅持不下來的。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去培養,對於小孩子來講,一些“強硬”的手段都是不可或缺的。 -
4 # 育鄰人
從學習興趣到學有所成必須經歷嚴格的監督、引導。
動物基因遺傳自帶模仿學習的能力,人類天生就是學習“專家”。正因為如此,人類才能從出生之時的“完全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成長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才能從一粒種子成長為參天大樹。但是,任何成長學習活動都必須具備三個前提:學習環境、學習活動被有效監督、習得的技能能夠經受實踐檢驗,缺少了此三個環節的學習要麼孩子們提不起學習的興趣、要麼學成高文憑低能力。
督促孩子學習學習是人多動力足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對人生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我們能夠看到歷史上的很多名人多有“扎堆”現象,從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百家爭鳴”,隋唐初期的“關隴貴族集團”,文學史上的時代性代表作唐詩、宋詞、元曲,商業史上的晉商、徽商,到今天全國不同地區的商業帶、城市群,無一例外都具有“群聚效應”。無論是人才湧現、文化導向,還是政治、商業行為都特崇拜“人多力量大”,也就是時代與環境弄人。
個人興趣時常具有”三分鐘熱度”的特點,具有“猴子掰玉米”式的見物起意與臨時機動性,人們在不同的成長環境下會產生不同的成長興趣,也就是人生興趣隨環境而變。人生的學習能力就是模仿、適應生活環境的能力,學習也就幾乎等於看見周圍大多數人在幹什麼我也模仿著乾點兒什麼,這就是農家孩子學種地、漁民家孩子學捕撈、牧民家孩子學放牧、商家孩子學經營、政治家孩子學治世等“子承父業”的根源。
人生成長旅程是一次需要結伴而行的“馬拉松”,成長旅程中需要有來自同伴兒的鼓勵與競爭成長“相對優越感”。我們觀察所有的“馬拉松”賽事就會發現一個特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無論個人的能力如何他們都會形成進階小“團隊”,從領頭的兩三人直至最落後的,他們都有一個願望那就是爭取相對某人的前進優勢,領頭的自不必說都想著能夠爭奪冠軍,而隊尾的則向著自己不做最後一名的目標努力。
人生的學習成長是真正的“馬拉松”,從出生開始一直到終老時刻,無時不刻都在奮力前行。有人說:“預測一個人的能力,就看與他關係最親密六個人的平均值即可。”成長活動的本質就是追求相對更好,也就是有一個參照的最好,生活中我們能夠知道做醫學整容的多來自莆田、鞋都溫州、小商品中心義烏、陶瓷中心佛山......人們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因此,想要引導孩子學習成長好,就需要幫助他們找到學習成長的同伴兒,這也是學校教學的最大價值所在,為孩子們創造了“人多力量大”的學習成長環境。
學習興趣來自同伴的激勵成長最害怕孤獨
人生之中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是缺錢?是缺物質?其實都不全對,物質和錢都可以掙到,而人們真正害怕、難以忍受的是孤獨。孤獨的人就像斷了線的風箏,能夠隨風飄向任何方向,但卻沒有固定的方向和目標,也就只能隨風而下落向地面。人是群居性動物,很久以前,達爾文就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弱小的動物【包括人類】絕對不能單獨存活。就人類單個個體而言,不具備單獨生活的強大能力,人類的軀體相對於其他大型食肉動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況下,人類只能對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無力的反抗。因此,人們需要做出各種努力,尋求各方幫助,才得以獲得在地球上的存活優勢。想象一下,一個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沒有任何工具。那麼,你面臨的危險處境比其他任何動物都艱難。
成長最害怕孤獨,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就是分工、協作,從最基本的男女分工到社會綜合性大分工,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夠在社會中獨活。因為,人自己看不見自己,也無法測量自己的高度,必須將自己放置到某個特定的環境下才能知道自己的相對地位與高度,也就是成長離不開被監督。人類社會的基礎是分工、協作與競爭,這其中還隱含了一個最為重要的資訊點,那就是彼此相互監督與制約,如同生態食物鏈一環扣一環。成長最基礎的監督來自家庭,孩子學習成長的監督方就是家長,家長作為孩子人生成長曆程中的領路人,對孩子的學習成長起到不可推卸的監督與引導作用。孩子是被父母帶到這個世界上來的,他們“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上,不到一絲牽掛、沒有任何社會生活經驗,他們需要在家庭的呵護下成長,他們的學習成長活動需要家長根據自身過往的成長經歷加以監督,也就是法律中所定義的“監護人”的角色。
家長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有家長陪伴的成長才不會孤單,在家長“持之以恆”監督下學習成長的孩子才會幸福。孩子之所以備法律定義為“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本就在於他們缺乏社會生活的經驗,不能形成對成長持續性的方向認知,比如學習知識有什麼用。這就需要家長和師長共同激勵、監督、引導,有時候甚至需要使用強制手段,指引孩子們養成學習的習慣。
實踐讓興趣可持續成長需要能實踐
《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知識不理解,不面對現實問題則知識無用,面對現實問題不總結,不學習知識則問題不能解決。“光學不練功難精,光練不學意難通。”學習活動分為學與習兩部分,學是連結知識、習是透過實踐與練習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只有學與習相結合,能夠將所學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起來才能真做到“學以致用,學能有所用。”
知識源於生活,為改善生活提供服務,孩子學習的知識技能只有能夠在生活中能夠感知和實踐的內容才能讓孩子們“學而不厭”。人類所進行的一切成長活動都是相對運動,在成長中與同伴兒的相互“攀比”就是最好、最有趣的實踐,生活中的成長夥伴兒即是隊友也是成長進步中彼此“攀比”的對手,同伴而就是衡量個人成長速度與高度的標尺。孩子們成長過程中可作為“攀比”物件的人有很多,可以是與自己同歲的同伴兒,也可以是自己的家長或師長,甚至是個人成長曆程中的模仿偶像。有參照的進步才是可測量的,有追趕的成長才是有意義和價值的。
俗話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生活中的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需要向他人學習、借鑑的地方。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有對比、有真實的同伴兒才能更好的規劃成長方向和目標。還記得小時候,農村家裡條件比較差,家裡供所有孩子上學很困難。因此,很多家庭都有讓孩子們自由“競爭”學習名額的傳統,就是讓學習好的孩子有機會學到更多的知識,而讓那些不愛學習、學習不好的孩子早些幫助家庭幹活兒。由此帶來的好處就是每個孩子都奮力學習,想著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現今,每個家庭之中兄弟姐妹之間關於“學位”之爭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就是孩子與同學、同伴之間的成長競爭,這種競爭將一直伴隨個人成長的一生,從學習到工作,每個人每天都在與不同的同伴兒分工、協作與競爭之中度過。
人們常說:“學習活動需要根據成長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人生之中無人不“攀比”、無處不“競爭”。因此,作為家長需要理性看待孩子的成長競爭,要有計劃、有目的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加入“攀比”、“競爭”的實踐環節,讓孩子們能夠感知到自己相對同伴兒、相對自己偶像的成長差距,從而更好的促進孩子的成長、進步。
回覆列表
首先,再給孩子報名學習興趣班的之前,要和孩子談幾次話,分開談,而且每次談話都間隔幾天,為什麼這樣做呢?這樣做一是為了看看孩子是不是一時衝動二是讓孩子知道,這個選擇要慎重。
其次就是一定要選擇孩子感興趣的特長,興趣是學下去的動力!孩子願意學,樂於學,主動學,每次去上課就很輕鬆。要是不感興趣,他不願意去學,每次從家裡走出去上課都很難,這個我是深有體會!
最後就是,孩子報了特長班,對家長也是一個考驗。真的!有時候我們忙,我們累,天氣不好等等原因,我們千萬不要先於孩子放棄去的機會,一定要堅持送孩子去上課,家長先做表率!考驗孩子也是考驗家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