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東歷史
-
2 # 臥牛說歷史
劉備屬於家道中落,另外他的叔父(應該是族叔)認為劉備有大才,傾力支援。劉備能拜盧植為師,他的叔父出了很大力。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
世仕州郡,四字說明劉備祖上一直混跡官場,是當地大族。兩漢沒科舉,能被舉為孝廉的,要麼有才,要麼有財,然而後者居多。
倒不是說普通人不會被舉為孝廉,而是被舉為孝廉的時候,人大概已經30靠後了。只有想曹操、袁紹那樣的家世,才會在十幾歲被舉為孝廉,早早出來混。
在兩漢打拼,不靠本人,而是靠父、祖。父、祖一旦去世,很容易失去庇護,斷掉官場前途。
劉備父親早逝,說是平民草根也不為過。他前期雖然靠別人投資,但也是自己的本事不是?世上最難的兩件事:把別人的錢放到自己口袋裡,把自己的想法輸到他人的腦子裡。劉備都做到了。
劉備去盧植處求學,依靠的是叔父的賞識。後來結交公孫瓚,開啟官場大門,全靠個人交際能力,跟父祖沒啥關係。
劉備這個人差不多開掛了。關羽、張飛這倆絕世猛將誓死追隨。糜竺一家在徐州過得好好的,以糜家的家世,只要不明確投靠哪一方,無論誰入主徐州,都會善待他們。
結果糜竺怎麼做的?送錢、送人、送媳婦,整個家族跟著劉備東奔西跑,出生入死。這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劉備在漢末群雄勢力中混了個遍。無論劉備做過什麼,總是被諸侯們奉做座上賓。完全就是劉備的個人魅力了。
參與到爭霸天下後,劉備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從不氣餒,從不放棄,經過數十次艱苦卓絕的戰鬥,自漢末群雄中殺出一條血路,最後三分天下,建立世上少有的基業。
試問,英雄猛將納頭便拜,紅顏美人主動入懷,無論遭遇怎麼驚險的戰鬥,最後都能化險為夷,劉備這樣逆襲的人生,你敢說不是套了網路小說主角模板?
-
3 # 水一白聊歷史
歷史上的很多平民皇帝、草根君主,都是相對而言的,跟四世三公的袁氏、太尉之子的曹操、世代在吳地為官的孫氏相比,劉備這種幽州小吏的兒子自然要顯得普通得多,短暫的“織蓆販履”生涯自然也就成為了其前半生的重要註腳,假如他真的有一位貴為三公的父親,又怎麼會被塑造成平民、草根呢?
一、此劉弘非彼劉弘自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建立大漢江山起,劉姓子孫便如滾雪球一般不斷壯大,而與此同時,不可避免的就是重名者非常多,除了高貴的皇帝名字不能亂起之外,諸侯王之中重名者就不勝列舉了。
像“劉弘”這樣的名字,在漢朝歷史上就出現了不下十次了,這其中比較有名的是西漢後少帝,這位曾經用過劉山、劉義的孩子,最後就在當皇帝時聽從呂后的命令改名為劉弘了,只可惜四年之後,在一片倒呂風波之中,他也被亂刀砍死,成為了西漢歷史上的第二位廢帝,他的名字自然也就不具備“唯一性”了。
在東漢後期,就同時存在至少兩個劉弘。
一位是劉備的父親劉弘,作為幽州小吏的他,早早就過世了,留下年幼的劉備和母親相依為命;另一位則是貴為東漢三公之一司空的劉弘,他的家鄉南陽距離劉備的老家涿郡還是有相當距離的,自然與劉備也沒有什麼密切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這位司空劉弘後來在董卓進京後被取代,也沒能在高位上挽救大廈將傾的東漢王朝。
二、劉備的草根屬性如果論及祖上的話,袁、曹、孫加一起大概都不是劉備的對手,畢竟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也就是漢景帝劉啟之後、漢高祖劉邦之後,這份榮光又有幾人比得了呢?只可惜,在當時的東漢大地上,往回倒三百年,祖上是皇帝、諸侯王的劉姓子孫又豈止能千上萬呢?更何況劉備這樣一位父親早亡,靠著母親織蓆販履為生的涿郡普通一百姓呢?
劉備這一生最應該感謝的就是兩個人:
一個是撫養其長大的母親,也是真正常年織蓆販履的那一位,正是因為她的辛苦,才讓兒子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去求學,而在《三國演義》中被縯繹為以“織蓆販履”為生的劉備,實際上不過在十幾歲時做過半年左右這樣的苦工而已。
另一個人名叫劉元起,是劉備的同宗兼同學劉德然的父親,正是因為他慧眼識珠,資助劉備,才讓劉備有機會拜在當時的名士盧植之下讀書,也認識了公孫瓚等一干青年才俊,見識自然廣闊了許多,這也是劉備從草根向名士進化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劉備也跟當代的很多企業家一樣,並不那麼熱衷於讀書學習,而是利用這個機會來結交豪傑,憑藉著其不凡的長相、優秀的談吐以及在狗馬、音樂、美衣服等領域的卓越表現,劉備以其驚人的魅力迅速在當地豪俠圈子中嶄露頭角,不但多有豪俠依附,他也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人的千金投資。
看得出來,此時未滿二十歲的劉備雖然與曹操、孫堅等人還是無法相比,但是卻已經基本上踏出草根的圈子了,在這一點上,劉備跟他的先祖劉邦當亭長時倒是相似的,雖無高官厚職,但已經可以做到一呼百應了。
三、艱難的創業之路不過,起點低的“草根”劉備,他的創業之路還是遠比孫、曹兩氏要艱難得多。
自公元184年,24歲的劉備開始參加鎮壓黃巾起義的戰爭時起,至公元209年,49歲的劉備被推為荊州牧為止,在這25年時光中,劉備起起伏伏,幾次被打得“家”都丟了。最終能夠成功,劉備憑藉的就是跟當年劉邦一樣的“打不死的草根屬性”,以及適時而來的運氣。
公元210年,周瑜在巴丘病逝,東吳西征入蜀計劃中止,而劉備則趁機取江陵,佔據荊州五郡,進而入蜀佔西川、取漢中,建立功業。倘若周瑜不死,三國的歷史也許就要改寫了。
水言水語劉邦、劉秀、劉備這三位劉姓君主常常是被拿來比較的,自然也有人藉此來貶低劉備,水一白認為大可不必,畢竟三個人所處的歷史環境是完全不同的。
劉邦處在一個歷史大變革之中,大一統觀念的形成與舊有貴族號召力的衰退,為劉邦這樣的草根創造了難得一見的歷史機遇;而劉秀則恰逢反莽勢力的高漲以及民眾對舊有劉姓漢室的思念,而身為劉氏後裔的他則抓住了這個機遇。
至於說劉備,由於有漢獻帝的存在,他的這個西漢劉氏後裔身份完全不值錢,與此同時,他還要面對漢朝三百餘年發展下逐漸形成的強大門閥勢力,其中的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水一白一直認為,評價歷史人物,還是要更多的考慮他們在自己所處的平臺取得的成就,比如說劉邦、劉秀利用了他們所處的時代優勢,取得了成功,這自然是偉大的成就,但劉備以這樣一個平民草根的身份,逐漸成長為三分天下的一方君主,也是非常了不起的。
-
4 # 四川達州人
劉備父親劉弘,不是三公。
說的很清楚:劉備祖父,舉孝廉,最高擔任過東郡範縣縣令,也就是600石。劉備的父親劉弘,世仕州郡。
所謂世仕州郡,意思就是劉備祖先一直在州郡層面擔任官職。可劉備祖父才是一個縣令,父親能當多大官?
估計也就200石。
簡單說,劉備祖先失去侯爵之後不再屬於貴族,但因為有家庭教育的基礎,所以世代都能混一個小官,畢竟當時讀書人當個小官不是問題。也就是科局級。
不過劉弘死得早,劉備家庭立馬衰落,沒有頂樑柱了,沒有工資收入也沒有外快收入,家裡窮得織蓆販履。全靠叔叔給予金錢方面的支援,劉備與兄弟一起到大儒盧植門下,有了這個光環,才結識了後面的金主,師兄公孫瓚。
所以劉備就是草根。
-
5 # 百代千秋史
都是推恩令實現的結果。
感謝三國迷的好問題。儘管是皇室宗親,但是由於自漢武帝時推行的推恩令,到了劉備這一代時已經空有皇室宗親的之名,而無其實了。再加上他的悲苦身世,所以,被塑造為平民草根是沒有問題的。不過,他的父親劉弘可不是三公。
推恩令使得漢室皇族“越變越小”
漢高祖建漢之初,見到周朝採用封國制,王室長久但極為衰弱;秦朝採用郡縣制而統一六國,但迅速滅亡,因此採用了郡國並行制,認為是結合了封國與郡縣的兩種優點。西漢初,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都是延續宗法制即嫡長子繼承製,由嫡長子單獨繼承封國,其他子孫得不到尺寸之地。這就產生了封國勢力龐大而尾大不掉的局面,形成了與中央政權間的矛盾。
元朔二年(前127年)正月,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七國之亂的教訓,不再強硬削藩,規定諸侯王除以世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為列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這使得諸侯王被“變相削藩”,避免激起諸侯反抗的可能。於是
“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
導致封國越分越小,諸侯勢力大為削弱,從此:
“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
我們可以從漢初齊地郡國疆域的變遷,來看下“推恩令”的威力和效果:
分別是前195年(上),前155年(中)及前110年(下)。經歷景帝削藩、武帝推恩令後,封國土地、實力大減。
而漢武帝的推恩令,在東漢是得到延續和繼承的。因此,劉備,作為漢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劉貞的後代,當然也在這“越變越小”的行列。
劉備的悲苦身世使其成為名副其實的草根
吳道子筆下的劉備。
關於劉備的身世,裴松之三國志注所引《典略》記載,劉備為
臨邑侯枝屬。祖父名雄,父親名弘,世代皆仕於州郡,祖父劉雄曾被推舉為孝廉,官至東郡範令。世居酈亭樓桑裡。
這裡可以看出,雖然祖上是皇室宗親,但是到了他的祖父輩和父輩只能做州郡地方上的官員。他的祖父是“令”,相當於今天的範縣縣長。可是劉備仍然是悲苦出身,因為他很小就失去了父親。其父劉弘在劉備少時已逝,劉備與母親販賣草鞋、織草蓆為業。靠手藝過活,而且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可見,說劉備出身平民草根,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另外可以從劉備的居住環境反映出來。劉備小時候,家裡房舍的東南角的圍籬上有種植桑樹,高五丈餘,從遠處觀看像是一臺皇帝的車頂,路過的人都驚訝於這顆大樹的非凡,有人說這家必當出貴人。劉備小時候與家族中年齡相近的小孩在樹下游戲時,曾說:
“長大之後,我必乘坐車蓋像這桑樹一樣大的馬車。”
他的叔父劉子敬說:“汝勿妄語,滅吾門也!”可見,劉備是住在村子裡的。
劉備的家庭狀況,從另一件事也能看得出來。劉備15歲時,劉備母親要他外出求學。可見,他的母親對他的期望是很高的。於是,劉備與同宗劉德然和遼西公孫瓚等人同入當時的大儒盧植門下求學。劉德然之父劉元起常資助劉備,所給錢物與自己兒子劉德然等同。劉元起的妻子不忿,罵道:“又不是一家人,為何總資助他!”元起回答:
“我劉家能有此兒,非一般人。”
這從側面可以看出,劉備求學靠的是同宗的資助。
綜上,劉備,只是有皇室宗親之名,自幼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住在村子裡,劉備是標準的平民草根。
回覆列表
劉備的父親是三公?別說劉備的父親,就是整個劉備一脈就沒出過一個三公。
《三國志·先主傳》有明確記載:
先主姓劉,諱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後也。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蓆為業。
這裡明確說劉備的父親確實叫劉弘。不過只是一個州郡的公務員而已,遠遠達不到三公。更主要的是劉弘很早就去世了,劉備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
但是,東漢末年確實有一位司空叫做劉弘,司空乃三公之一。但是這個劉弘是南陽人。按照今天的地理位置來說,這倆劉弘一個河北一個河南。根本不是一個人。
提問者應該是把這二人給弄混了。
販履織蓆 這個事情也是真的,但是劉備也不是窮到吃不上飯,小康之家肯定不成問題,畢竟根基還是有的。《三國志·先主傳》接著說:
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
十五歲,劉備的母親讓他去求學,而且還拜的是名師盧植。同學中還有大名鼎鼎的公孫瓚。雖然同宗劉德然的父親劉元起經常資助劉備,但是那個年代能認字就不是草根,何況還拜的是名師,就更不是一般的平民了。
另外,《三國志·先主傳》還記載了劉備的愛好: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劉備的這些愛好,都是燒錢的愛好。在今天非富裕家庭所不能為,在古代就更是費錢了。
劉備的父親不是三公之一,但是劉備也絕對不是淪落在最底層只求溫飽的草根。
至於劉備為啥要被塑造成這個形象,一方面三國志的確提到了一嘴。另外一方面,平民出身,成就一番偉業,更符合口口相傳的要求,為了傳播力度和銷量,三國演義自然要塑造這樣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