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皇冠會保持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節儉,但有些父母節儉“過了度”,天天和孩子哭窮,不但鍛鍊不到孩子,反而會剝奪他內心的安全感,貧窮會沁入孩子的骨子裡,侵蝕他的氣質和風度。

    1、媽媽,咱家有錢嗎?

    “媽媽,我們家有錢嗎?”

    “媽媽,你一個月掙多少錢呀?”

    你家的孩子會問你這些問題嗎?前幾天,我就措不及防地遭遇了這個問題,作為一個並不富裕的媽媽,我有點尷尬,於是給孩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我們家有錢嗎?”

    他的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我的錢是我自己努力奮鬥得來的,將來你也可以透過你的勞動獲得金錢。”

    另一個小孩問他的爸爸:“爸爸,我們家有錢嗎?”

    爸爸回答他:“我們家有很多錢,將來這些錢都是你的。”

    然後我問辰辰:你覺得等這兩個小孩長大後,會怎麼樣?他們誰會更有錢?

    辰辰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第一個會更有錢,他因為沒錢才會努力去掙錢,而第二個,他覺得自己已經很有錢了,花起來就大手大腳,時間長了,就會變成窮光蛋。

    我笑道:嗯,你說得有道理。父母再有錢,和自己也沒關係,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靠自己。

    其實我們可以做這樣的分析:

    第一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會獲得以下幾方面的資訊:

    自己的爸爸很有錢,但爸爸的錢是爸爸的;

    爸爸的錢是透過努力得來的;

    我如果想有錢,也得透過勞力和努力獲得。

    獲得了這些資訊,這個孩子就會很努力,對人生也會有很多期許。他也想透過努力像爸爸一樣獲得財富,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財富,精神財富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第二個小孩聽了爸爸的話獲得的資訊是:

    我爸是有錢人,我們家有的是錢;

    我爸的錢就是我的錢;

    我不用努力就已經有很多錢了!

    於是,當孩子長大接手父親的財富以後,便不會知道珍惜和努力,應了古語的“富不過三代”!這位爸爸傳給自己孩子的僅僅是物質財富,沒有精神財富作依託,物質財富是一把“雙刃劍”。

    不同的回答決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樣的教育決定不一樣的人生。

    很顯然,第一位爸爸的回答可以幫助一個孩子建立正確的財富觀和人生觀,使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實幹家,而第二位爸爸的回答只能讓孩子成為軟弱無能的“啃老族”。

    作為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瞭解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履行這些責任和義務中成長。與其想著把最好的一切提供給孩子,不如培養孩子追求最好一切的能力。

    教孩子怎麼成為一個有錢人,而不是隻給他錢。

    2、如何從小正確培養孩子的財商?

    財商與智商、情商一樣重要,應該從小培養兒童的理財能力。

    3歲:辨認錢幣,認識幣值、紙幣和硬幣。

    4歲:學會用錢買簡單的用品,如畫筆、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長在場,以防商家哄騙小孩。

    5歲:弄明白錢是勞動得到的報酬,並正確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自己的錢”意識。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如賣報、透過簡單的勞動獲得報酬。

    9歲:可制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節約零錢,在必要時可購買較貴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車等。

    11歲:學習評價商業廣告,從中發現價廉物美的商品,並有打折、優惠的概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則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交易等活動。

    3、孩子要樹立哪些正確的金錢觀?

    錢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孩子的觀察和學習能力很強,只要帶孩子逛幾次商店,錢的用處便會樹立在孩子心中,所以一味限制孩子用錢是沒有用的。

    家長們可以定期給孩子一些錢,鼓勵孩子們合理地消費掉。在孩子每次消費後,和孩子及時地交流一下購物的感受。

    如問一下孩子:這次消費是否必要、是否合理、自己是否滿意?透過交流,幫助孩子總結經驗和教訓,慢慢地幫助孩子梳理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

    錢的知識與道德教育有緊密聯絡

    孩子懂得錢應該經過勞動賺得後,便產生愛惜錢的心理,引起儲蓄行為,避免浪費。中國當前某些學校學生對錢毫不珍惜,任意揮霍浪費,與缺乏理財教育有關。

    懂得節約錢,計劃開支,養成良好的習慣

    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時代,祖父每週給他10美分零用錢,到週末檢查是否增加,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頭賣報,養成勞動賺錢的觀念。

    而股神巴菲特6歲開始儲蓄,每月30塊,13歲時,他有了3000塊,買了第一隻股票。

    在金錢方面給予孩子安全感

    有一些家長為了杜絕孩子養成大腳大手的壞習慣,於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窮”,但是這種做法需要適度。大家想,一個整日看著父母為錢發愁、抱怨的孩子,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嗎?內心會非常自信嗎?

    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長要以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一定會保證你上學、生活的費用,你不用擔心。但長大了你就要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創造財富。”

    這種承諾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孩子的內心安定了,智慧才能得到良好的發揮。

    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錢是一種美德,這沒有錯,但需要明確的是,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錢的根本目的是減少攀比心和虛榮心,而不是讓孩子不在乎金錢,大手大腳,更不是讓孩子坐享其成,讓孩子變成啃老族!

    金錢,是每個人進入社會的一門必修課,請教給孩子,宜早不宜遲!

  • 2 # 汽車方向磐

    從小就要給教育孩子不能有不勞而獲的思想,在家孩子跟你要錢,要先問問他要買什麼,(如果孩子還小建議不要超過5元)然後讓他完成家裡某個事情再給他。

    同時讓孩子知道錢只能透過自己勞動所得,而且上學期間只能跟家裡人提,不要相信外面人會給你錢,更不能跟別人去借錢,防止孩子以後涉足校園貸啥的。

    等孩子走上社會,讓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不盲目攀比。

  • 3 # 遊任有虞

    大家好,非常榮幸可以有這個機會解答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首先是要讓孩子知道錢來之不易,比如讓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完成了還要看一下完成質量再給適當的零花錢。

    然後要讓孩子有節約意識。這在於日常的潛移默化滲透,比方你帶孩子逛超市的時候說,這倆垃圾袋質量差不多,媽媽買這個便宜的。

    此外還要讓孩子記賬或者彙報,買什麼花了多少錢,這次零花錢是多久花完的這些數劇讓孩子記下來,你再給他分析。

    最後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要求不能都滿足,至少要延遲滿足。比方他看上昂貴的東西,讓他用自己的零花錢攢著。有的東西不實用你知道孩子很快就不喜歡了不要說教,說教沒有,讓他買。讓他自己“後悔”。

  • 4 # 二維碼字

    對於孩子來說,一切都是需要學習的,父母的教育最直接,父母可以透過勞動和知識獎勵給予孩子零花錢,原因有二:

    一、有助於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勞動創造財富,金錢是透過辛苦勞動換來的,是付出辛苦勞動後的報酬。

    二、有助於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知識創造財富,書中自由黃金屋。

    父母除了給孩子零花錢外,還需引導孩子如何花零花錢。

  • 5 # 教育勵志外星人

    建立正確的金錢觀:

    1.零花錢不能全部花完

    先存後花,先拿出來一部分存著,再花餘下的那部分。

    比如,今天有零花錢100元,存50元,花50元。

    這樣做,時間長了,孩子能存下一大筆錢,假如孩子懂得投資理財,也會有意外的收穫。

    金錢是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工具,這個工具是生活物資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談錢就像談學習一樣,投資理財也需要從零花錢開始。

    巴菲特11週歲就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支股票。

    投資理財不分年齡大小,從小培養孩子的理財概念,對於孩子的未來有益處。

    2.告訴孩子存錢的價值

    有積蓄,可以應對類似於這次疫情不能出門上班的境遇。

    有積蓄,將來大學畢業了,如果工作後不順心如意,可以辭職創業,手裡有啟動資金,可以迅速崛起在某個領域,可以更快地抓住商機,跑到前面,拿到更好的資源配置。

    3.錢生錢

    可以給孩子講述巴菲特的童年故事,看看巴菲特的人物傳記。

    讓孩子懂得錢生錢的道理,未來一定是錢生錢的知本家資源共享,唯一區別是知本家的自身投資理財的技能。

    無論從事什麼行業或者是職業,投資理財是一個人未來生活是否能夠一直體面的標配。

    給孩子講投資理財的故事,講企業家做慈善的故事,講這次疫情中普通百姓捐款捐物的故事等等,從格局入手,培養孩子的金錢觀。

    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未來一定不會差,幸福感會更高。

  • 6 # 語文老師來啦

    孩子充值遊戲,校園貸,月光族,啃老族……和家庭培養的金錢觀、消費觀息息相關。

    為避免一幕幕悲劇重演,無論家庭貧富,都應該從小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念。

    1、讓孩子體會到金錢來之不易。為此,父母可以帶孩子到自己的工作場所,讓孩子看看自己是如何辛苦流血流汗掙來柴米油鹽的。我們學校在鄉村,我常建議家長帶孩子到田地裡一起勞動,少在家玩手機電腦。

    2、讓孩子親身體會賺錢的感受。比如撿瓶子,擺小攤,發傳單,做學生兼職工作……孩子會難忘工作賺錢的體驗,發現賺錢不容易,錢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不能輕易隨意花掉了。我在小長假裡,曾領著幾個學生髮傳單,一天30元,挨家挨戶發,村村轉,走一天,說一天……口乾舌燥一身汗,讓他們用自己賺的錢給自己買個雪糕,基本不捨得。事後學生們紛紛感言,我帶給他們的這個工作體會,讓他們感悟深刻,以後要少花錢,把錢花在刀刃上,努力賺錢……

    3、從小教育、引導、規定出去消費,只能選一樣自己最喜歡的東西,無論是父母還是親戚領著,都是如此。習慣在於養成,避免盲目消費。親測侄女消費觀,三歲小孩,領她去超市。看一圈。“姑姑,我喜歡這個。”“拿上吧”再走走“姑姑,我不喜歡這個了,我喜歡這個。”“兩個都拿著吧。”“不行,我只要這個。”回回如此,令人欣慰。

    4、孩子也要適當自己去購買所需物品,可鍛鍊算賬能力,但一定要培養孩子養成記賬的習慣,準備個本子,讓孩子記上買了哪些物品,分別是多少錢。哪些不是必須買的,哪些買的必要性不高,一個月一彙總消費情況。自己的存款夠嗎?

    5、也不能讓孩子“唯利是圖”,做個冷血的守財奴,該拿出的錢還是要拿,比如需要為貧困者捐款時,可以詳細講講捐款的原因,100元對非費貧困者只是買幾樣東西,對於貧困者能起到拯救生命的作用,告訴孩子要讓金錢發揮最大的效用。還能培養孩子的愛心。但是一定要提醒孩子“救急不就窮。”分清是否可幫。

    我們可以多向有經驗的人請教更多培養孩子正確金錢觀的好的做法。相信透過努力,肯定會培養出有正確金錢觀消費觀的孩子。

  • 7 # 城惜水樹

    孩子的財商教育一直是父母的難題,也許更多時候的困難點不在於孩子能否學會,而是孩子模仿的物件是否做出了正確的示範和操作。

    而且回答這個問題,一定要用說嗎?說的再漂亮,做的是另一套起到的效果怕是反作用吧。朋友就有這樣的苦惱,平時對孩子的教育就是要節約,要有理財的思維,要存錢儲蓄,為突發情況做好準備。為此還買了好幾個儲蓄罐給小朋友,希望她從此養成每天儲蓄的習慣,說到這裡也是我經常吐槽她的地方。

    1、幾乎沒有現金:我們這代人小時候還能跟父母要個1、2塊錢,作為零花錢,而現在的小朋友幾乎很少接觸到現金,就連我們自己都是手機支付的鐘愛者,怎麼能強迫孩子做呢?所以朋友基本沒有給孩子零錢的習慣,出門就是手機隨身。

    2、父母習慣信用支付:朋友就是典型的信用卡生活者,出門買包鹽都用信用卡支付,沒有儲蓄習慣,當然她也經常反思這個行為,也常常提起要如何改變現有的局面,做個有存款的人,說歸說一直沒有實現。他家小朋友自然沒有學會好的理財思維,消費習慣跟她媽媽也差不多。

    儲蓄罐已經落了一層灰,培養理財的方向沒有錯,與其刻意教授,不如言傳身教跟有效。

  • 8 # KDC家庭教育

    第一,帶孩子認識錢幣。

    比如去超市的時候,我們可以有意識地準備一些紙幣,讓孩子拿錢去結賬,這樣他就知道錢可以買東西,初步建立起金錢的概念。

    第二,讓孩子知道,錢是勞動換來的。

    就比如前兩天有一個新聞,香港的富豪霍啟剛發微博說,他讓自己家兩個年幼的孩子幫忙洗車,來賺取零花錢。那他就是在有意識在培養孩子的金錢意識。此外,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來換取零花錢,那這樣他就知道錢是勞動換來的。

    第三,讓孩子學會有節制地花錢。

    有一個朋友做得就非常好,每月初開他會開一個家庭會,他們兩口子會跟孩子公佈這個月的零花錢預算,並且會告訴他們,這些錢花完以後,誰如果再有想買的東西,那就得等到下個月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臨安被蒙古攻破時的情景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