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棣tandy

    一、臨安陷落的序幕——丁家洲之戰

    襄樊失陷,南宋江漢險要頓失,輿論多指責主政的賈似道。賈似道把罪責推給李庭芝等人,貶李庭芝及部將蘇劉義、範友信於廣南,對范文虎反而包庇,只降一官知安慶府。太府寺丞兼權侍右郎官陳仲微對此不滿,上書說:“襄之罪不專在於庸閫、疲將、孩兵也,君相當分受其責”。賈似道大怒貶陳仲微出任江東提刑。宋度宗、賈似道對當時朝臣提出的救亡建議,一概置之不理,醉生夢死,尋歡作樂。

    宋鹹淳十年(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命伯顏、阿術領兵20萬,水陸並進,大舉滅宋。十二月,宋鄂州守將程鵬飛投降。伯顏留軍4萬駐守鄂州,乘勢揮軍漫江東下,直指臨安。一路勢如破竹,南宋大小官員望風迎降,黃州、蘄州、江州、德安、六安連連陷落。

    南宋政府驚恐萬狀,倉促無應對之策宋度宗已於這一年的七月死去,四歲的兒子趙㬎即位,朝政由謝太后(宋理宗後)主持。謝太后一面督促賈似道出兵拒戰,一面下詔各地起兵“勤王”。賈似道既無心抵抗,又求和不得,懾於群情,只得勉強督師迎戰。

    宋德祐元年(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賈似道率各路軍兵13萬,“金帛輜重之舟,舳艫相銜百餘里”,進駐蕪湖,與夏貴軍會合。賈似道先派人向伯顏求和,表求“輸歲幣稱臣”,遭到伯顏的拒絕。於是賈似道被迫作應戰準備,派孫虎臣統領步兵7萬為前軍,駐丁家洲;夏貴領水軍戰艦屯駐魯港(今安徽蕪湖南)。

    元軍水陸而來,步騎夾岸而進,又用戰艦巨炮轟擊孫虎臣軍,孫虎臣軍潰敗,逃到魯港。夏貴臨陣棄軍而逃,軍資器械盡為元軍所獲。賈似道見勢不妙,急乘小船從魯港逃往揚州。元軍乘勢攻擊,宋軍水陸兩軍主力幾乎全部喪失。

    南宋政府迫於輿論,不得不將賈似道罷官,貶到循州,途中賈似道被押解官殺死。

    二、臨安的陷落

    1275年十月,元軍統帥伯顏接受忽必烈讓他“率諸軍直趨臨安”的御旨,指揮元軍主力向南宋首都臨安發動了最後的總攻。

    十一月初九日,伯顏集結元軍,分兵三路,分別自建康、江陰、鎮江出師,合攻臨安。西路軍以參政阿剌罕等率蒙古步騎兵號稱10萬餘人,出建康,趨溧陽、廣德、獨松關方向;東路軍由參政董文炳、萬戶張弘範、都統范文虎等率領,號稱數十萬,以水師沿江入海,向上海、海鹽進發;伯顏親率中路軍1萬餘人,出鎮江,水陸並進,向常州、平江進發,節制諸軍。

    1、常州屠城

    東、西兩路元軍一路勢如破竹,宋軍雖有抵擾,但都無一例外地被元軍擊潰。所過郡縣,宋軍聞風喪膽,或循或降,苦心經營的防線彷彿在一夜之間就土崩瓦解。而伯顏率領的中路軍卻在常州遭到了最頑強的抵抗。

    常州地處運河要衝,與無錫、平江相連,是護衛臨安的前沿堡壘。元軍發起總攻之前,曾派軍攻佔常州,但常州軍民誓死抗爭,在姚訔、陳炤等人策劃下,組織2萬義軍,殺盡守城元軍,一舉收復該城。姚訔即被宋廷任命為常州知州,陳炤被任命為通判,負責堅守該城。

    姚、陳兩人同駐守常州的宋軍將領一道動員全城軍民加固城池,嚴陣以待。常州城內的護國寺長老也組織起500名和尚兵加入了抗擊元軍的行列。伯顏發兵南進時,常州軍民的殊死抗爭成了元軍前進道路上的最大障礙。

    十一月十六日,伯顏親臨城南督戰,他見元軍久攻不下,便下令驅使城外居民運土築壘,甚至連人帶土一起用作築壘材料,使土堆與城頭齊平,然後置炮其上,向城中晝夜猛轟。十八日,元軍在摧毀城內的防禦工事後,發起總攻。姚訔親至陣前指揮,與諸將士一起浴血奮戰,在糧盡援絕之際英勇戰死。由護國寺和尚組成的義軍高舉“降魔”大旗,與元軍展開廝殺,全部戰死。

    宋將王安節、陳炤、胡應炎等在城破亡轉入巷戰,先後陣亡,僅劉師勇乘亂逃出。常州軍民寧死不屈的抵抗,激怒了伯顏,在攻佔常州後,竟獸性大發,下令屠城。結果全城上萬人被殺,僅有七人伏在橋坎下倖免於難。

    常州之戰關係到能否順利進攻臨安,所以伯顏不惜一切代價要攻佔該城,據有關材料記載,為攻佔常州,元軍10餘名高階將領參與指揮,前後投入了約20萬兵力由此可見這一戰役的激烈和殘酷。

    常州城破,元軍拔除了進取臨安的主要障礙,宋都的外圍防線隨之解體。中路軍順利佔領了無錫和平江。到至元十二年(1275)十二月中旬,3路元軍已按預定計劃迫近宋都臨安。東路軍率戰船佔領澉浦海口(今浙江海鹽西南)截斷了宋廷的海上逃路。西路軍在攻佔軍事重鎮獨松關(浙江餘杭西北)後,又控制制了武康(今浙江德清西)、德清及安溪(今杭州西北)等地,隨時受命進攻臨安。伯顏所率中路軍也加快進軍速度,不久攻佔了湖州、嘉興、崇德,進駐了臨安郊區的要地。臨安已危在旦夕。

    2、臨安陷落前的群醜圖

    面對元軍鐵桶般的合圍攻勢,臨安城內人心惶惶,有道是患難時節識忠臣,在國破家亡之際,南宋朝臣紛紛棄官逃跑,令主持朝政的謝太后寒心不已,所有的朝廷官員都悲哀地感到延續了三百餘年的大宋王朝的氣數已定,此刻已再也逃不掉覆滅的命運了。

    十一月底,被元軍進攻嚇破了膽的左丞相留夢炎棄官逃跑,謝太后任命吳堅出任左丞相,在朝堂宣佈時,來上朝的文官僅有6人。而擔任宰相的陳宜中,遭此多難之秋,不見有什麼治國良策,反倒因同僚意見相左,便以辭職相要挾。戰亂之下,他關心的竟是無關痛癢的科舉、士大夫求退差遣。

    在他任宰相期間,將士離心,城池或降或破,疆士所剩無幾。昔日以沐浴皇恩為榮計程車大夫,如今紛紛作鳥獸散,棄朝廷而去。早在是年三月元軍第一次逼近臨安時,同知樞密院事曾子淵子等幾十名大臣竟乘夜逃走,朝中為之一空。籤書樞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籤書樞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示御史臺和諫院大臣彈劾自己,以便卸職逃循。

    被朝臣所拋棄的謝太后,忍無可忍,憤而起草一份詔書,張貼於朝堂。

    詔書說:“我大宋建國三百餘年,對士大夫向來優禮有加,眼下我與新君多難,大小朝臣無一人一語號召救國。內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為我糾擊,二三執政又不能倡率群工,反倒內外合謀,接踵逃循。平日所讀聖賢之書,所許謂何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憤怒斥責猶不解恨,又在詔書後面附列諸多賞罰措施。

    詔書頒下,似乎並沒有給苟且計程車大夫們增添多少勇氣。謝太后失望之餘,不得不於十二月初五日挑選將作監柳嶽等帶著宋主和太皇太后的書前往無錫求見元軍主帥伯顏。在伯顏面前,柳嶽聲淚俱下:“太皇太后年高,嗣君幼衝,且在衰絰中。自古禮不伐喪,望哀恕班師,敢不每年進奉修好。今日事至此者,皆奸臣賈似道失信誤國耳。”

    柳嶽的哀求絲毫沒有打動伯顏,相反,伯顏卻以嘲弄的口吻正告這位倒黴的信使:“爾宋昔得天下於小兒之手,今亦失於小兒之手,蓋天道也,不必多言。”柳嶽無辭以對,只好退還。

    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元軍已佔領獨松關、平江、澉浦的危急情況下,謝太后又命宗正少卿陸秀夫等再次去元軍軍營中乞和。陸秀夫等到平江求見伯顏,表示願尊元世祖忽必烈為伯父,世代行子侄之禮;並承諾年交歲銀、帛各25萬兩匹。此時的南宋君臣已智竭計窮,旦夕惶惶。他們天真地認為,或許伯顏能被這一次一次的哀求所打動,進而能儲存趙宋王朝的一小片天地。

    豈料伯顏軟硬不吃,元軍所需要的不是一個“侄皇帝”,而是整個大宋江山。在如此強硬的既定國策面前,南宋君臣的哀求又有什麼意義呢!

    3、臨安的陷落與求和投降

    宋廷以鉅額財物作交易的夢想破滅後,太皇太后召叢集臣會議,還是想不出擺脫困境的辦法。而此時元軍三路主力已完全控制了整個臨安。1276年正月十六日,東路軍在董文炳率領下推進至長安鎮與伯顏會師,次日,西路軍在阿刺罕率領下會師於皋亭山(今杭州東北郊)。

    在大軍壓城的態勢面前,臨安城內的宋廷君臣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片混亂。張世傑、文天祥等大臣請三宮(太皇太后、皇太后、少帝)轉移海上避難,由他們本人領兵背城一戰,或有求存之機,這一建議遭到拒絕。丞相陳宜中哭著向太皇太后乞請移宮出逃,宋帝及太皇太后感到海道和富春江已被元軍堵截,整個宮廷人員大規模南逃已不可能,因而也沒有同意。在和、戰、守、走等均無可能的情況下。最後只剩下了投降一途。

    太皇太后作出了最後兩條決策:一是準備向元軍投降,一是派人護送趙昰、趙昺二王南逃,以留趙宋之根,欲圖東山再起。

    十七日,宋帝封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封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南外宗正事,並於當夜在陸秀夫、楊鎮等人護送下出嘉會門,自陸路經婺州今浙江金華),南逃溫州,陳宜中、張世傑等也乘夜帶一部分人員逃循。

    十八日,宋帝趙、太皇太后謝氏派遣知臨安府賈餘慶等人奉傳國璽及降表至皋亭山,向元丞相伯顏投降。

    降表上說:“趙㬎正值幼年,不幸國家多難,權奸賈似道背盟誤國,以致貴國興師問罪。我並非不能趨吉避凶以求苟全,怎奈天命有歸,我又能避往何處!現謹奉太皇太后之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江西、湖南、兩廣、四川兩淮等現存州郡,悉數奉上,為宗廟社稷及芸芸生靈哀乞請命。伏望聖慈垂念,使宋朝三百餘年江山得以苟延,讓趙氏子孫不絕香火,其大恩大德一定不忘。”

    這份降表雖然帶有乞求的口氣,但字裡行間,仍保留著一絲尊嚴。所以,伯顏接受了宋廷的國璽、降表後,一面派人火速送往大都(今北京),等待忽必烈的指示。一面又對這份降表表示不滿,因為降表中仍使用了宋代年號,並且沒有稱臣。因而他派人隨賈餘慶回臨安交涉,要求重寫降表,並約定宋丞相陳宜中至長安鎮面議投降的具體事宜。

    十九日,宋廷因丞相陳宜中逃循,只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讓他代替陳宜中出使元營。次日,文天祥同吳堅、賈餘慶等去長安面見伯顏。一介書生的文天祥面對統兵百萬的元軍主帥毫不畏懼,他正氣凜然地放言道:“北朝若以宋為與國,請退兵平江或嘉興,然後議歲幣與金帛犒師,北朝全兵以還,策之上也。若欲毀其宗社,則淮、浙閩廣尚多未下,利鈍未可知,兵連禍結,必自此始。”

    同以往卑躬屈膝的宋使不同,伯顏敏銳地感到此人氣宇軒凡,才華過人,不服招降,留之必有後患。因而他一方面轉達忽必烈的旨意,表示元軍將保護宋廷的安全,不殺掠百姓,一面又以種種藉口將文天祥扣留在元營,只讓吳堅等返回臨安。

    太皇太后見文天祥被扣留,不得已只好又任命賈餘慶為右丞相,與左相吳堅等向元朝乞降。當他們再次來到元營時,伯顏把文天祥等並坐於堂。賈餘慶低眉順眼的諂媚作態,使文天祥怒火中燒,他當場斥責賈餘慶“賣國,並指斥伯顏“失信”。

    此時早已投降元朝的呂文煥和兵部尚書呂師孟連忙從中圓場,文天祥更加忍無可忍,他怒罵道:“君家受國厚恩,不能以死報國,尚合族為逆,夫復何言!”。“汝叔侄皆降北,不族滅汝,是本朝之失刑也,更敢有面皮來做朝士?予實恨不殺汝叔侄!”文天祥對呂文煥叔侄的痛斥,使坐在一旁的元軍將領相顧失色。

    在投降主義思潮的引導下,儘管有文天祥這樣的愛國者和抗元勇士,但宋朝君臣還是無可奈何地接受了投降的屈辱條件。

    二月五日,宋廷按照伯顏的要求,修改了降表。宋帝趙率文武百官到祥曦殿“望闕拜伏”乞稱藩輔。元軍統帥伯顏以勝利者不可一世的姿態接受了宋廷的投降。隨後,伯顏又令程鵬飛進城取得太皇太后的手詔及三省、樞密院官員吳堅、賈餘慶等人的檄文,派人到各處詔諭沒有投降的各州郡歸附新的王朝。隨後,元將張弘範、唆都等奉伯顏之命接管臨安,撤銷官府衙門和皇家衛隊,解散各地的勤王義軍,封閉府庫,收繳史館圖籍檔案和百官符印等物。三月二日,伯顏以征服者的姿態進入臨安惶惶不可終日的謝道清曾請求讓她與小皇帝趙㬎覲見伯顏,被拒絕。

    次日,元軍派人入宮宣讀忽必烈的詔書,要求速將趙送往大都朝見元朝皇帝,趙?母親全氏哭著說:“聖天子仁慈,留你一條性命,還不趕快拜謝!”不滿七歲的趙㬎於是在毫無所知的情況下,睜著驚恐的眼睛,由眾人攙扶著跪拜行禮,然後跟著母親全太后和部分官員侍從離開臨安北上至此,偏安江左的南宋王朝在經歷了150年的苦苦掙扎之後,終於壽終正寢。

    十分巧合的是,趙㬎及其年號德祐,掐頭去尾,正好是後周的之國年號“顯德”,後周在孤兒寡母當政時被趙匡胤簒奪,建立了新的趙宋王朝,而趙宋王朝滅亡時,也正值寡母孤兒當政之時,於是有人寫詩諷刺說:“當年陳橋驛裡時,欺他寡婦與孤兒。誰知三百餘年後,寡母孤兒亦被欺。”

    (正文完)

  • 2 # 小奔說史

    1276年,是南宋德祐二年,元朝至元十三年,南宋君臣剛剛過了一個悽悽慘慘慼戚的新年,正月初三,就傳來了嘉興府守將開門投降的訊息。

    正月十九日,歷史性的一天,蒙古騎兵進入臨安,偏安150年的南宋走到了終點。

    臨安城破之際,情景如何呢?

    一、太皇太后謝太后為首的投降派

    正月十八日,元軍的前鋒遊騎兵抵達臨安北關。太皇太后謝太后被迫派遣監察御史獻上傳國璽主動投降,降表曰:

    “宋國主臣百拜奉表言,臣眇然幼衝,遭家多難,權奸似道背盟誤國,至勤興師問罪。臣非不能遷避,以求苟全,今天命有歸,臣將焉往。(點評:把亡國黑鍋扣到了已經死了的賈似道身上。)

    謹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號,以兩浙、福建、江東西、湖南、二廣、兩淮、四川見存州郡,悉上聖朝,為宗社生靈祈哀請命。(點評:正式表示南宋在所有控制領土放棄武力抵抗。)

    伏望聖慈垂念,不忍臣三百餘年宗社遽至 隕絕,曲賜存全,則趙氏子孫,世世有賴,不敢弭忘。”(點評:幻想忽必烈能夠給南宋一個兒皇帝的待遇,即以藩屬國的身份繼續偏安江南。)

    二、以文天祥為首的堅決抵抗派

    在正式投降前,為了給趙宋留一線希望。謝太后在文天祥、陳宜中的鼓勵下,冊封宋度宗的另外兩個兒子,8歲的趙昰為益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4歲的趙昺為廣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

    同時,下詔張世傑等斷後保護二王逃出了臨安,帶軍暗中保護益、廣二王趙與檡等趙宋皇族人員以及楊亮節(楊淑妃之兄,國舅)、楊鎮(謝道清之侄,宋理宗駙馬都尉)等大臣和部分宮庭機構撤離臨安。

    此外,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蒙古軍營談判。

    點評:正因為有這樣的策劃,才有了三年後讓無數人垂淚的“崖山之役”,十萬官民同日跳海,中華文明之光就此黯淡。

    三、趙宋朝廷寄予厚望的大臣和軍隊

    正月初五,謝太后任命吳堅為左丞相兼樞密使,當天,在慈元殿下詔“宣麻”公告時,朝堂之上居然只有六名文官到場。(唐、宋任免宰相、對外戰爭等重大事件,皆由翰林學士以麻紙書寫皇帝詔令,在朝廷宣佈,稱宣麻。)

    相比而言,城破之際,宋廷決定放罷學校,讓學生離京逃命而去,可是太學等三學學生誓死要與社稷共存亡。

    同一天,臨安城外的戍兵一散而空。

    點評: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來時各自飛,宋朝一直以厚待士大夫著稱,真到了亡國之際,很多飽讀聖賢書的文人表現,實在讓人汗顏。

    四、普通臨安居民

    南宋投降後,元軍統帥伯顏發現臨安城中騷亂,亂兵搶劫殺人的事情時有發生,於是再次下令嚴禁元軍士兵入城,並派遣呂文煥攜帶黃榜安撫臨安軍民,要求各家門前貼“好投拜”三字以示歸順大元。

    後來,在給忽必烈的上書中,伯顏得意的稱,“九衢之市不移,一代之繁華如故”。謝太后也說,“今大兵在城,三宮不驚,九廟如故,百姓安堵。”宋遺民汪元量的詩云,“衣冠不改只如先,關會通行滿塵廛。北客南人成買賣,京師依舊使銅錢”。

    點評:總體來看,臨安城破之後,元軍沒有屠殺,基本上做到了不擾民,不害民。

    五、餘音

    三月十三日,南宋幼帝、皇太后全氏以及載有南宋皇室成員、外戚、大臣、太學生等數千人的船隊在虎視眈眈的元軍監視下,前往南宋絕大多數100多年來從未涉足的遙遠北方。

    船隊出發之際,船上人人悽悽慘慘,岸邊的百姓痛哭流涕。曾經親身參與這次北上的汪元量寫詩描述道,“丞相催人放急舟,舟中兒女淚交流。淮南漸遠波聲小,猶見揚州望火樓。”

  • 3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元朝伯顏在南宋臨安並沒有攻城戰,由於南宋謝太后和宋恭帝投降,伯顏也沒有對臨安屠城。但在元軍去臨安的路上,遭到了常州的頑強抵抗,伯顏下令對常州屠城。

    伯顏在入臨安之前

    伯顏原來是伊兒汗國旭烈兀的部將。旭烈兀派伯顏來見忽必烈,報告西征的情況。忽必烈見了伯顏大為高興,將他留下,成為自己的左膀右臂。

    1274年,忽必烈讓伯顏帶兵伐宋,曾告誡伯顏:宋朝的曹彬是個仁將,征伐南唐時,不好殺人,而平定江南,朕希望你以曹彬為榜樣,好好幹!

    1275年,伯顏相繼在長江沿線獲得大勝,有陽邏堡之戰、丁家洲之戰、焦山之戰。三大會戰後,南宋在長江佈防的荊湖、淮西、淮東戰線,均被元朝摧毀。

    伯顏在忽必烈的批准下,並沒有掃蕩淮西夏貴、淮東李庭芝的部隊(兩淮宋兵仍有十萬之眾),而是從建康出發,兵分三路直取臨安。

    伯顏屠常州

    常州一開始投降了元朝,後來守城的宋軍又復叛,伯顏大怒,下令攻城並屠城。常州地方誌記載,伯顏大屠殺後,常州只剩下四百餘婦女兒童。當時常州有三萬男丁,全部人口在十萬以上。考慮到戰前逃走的人口,伯顏在常州應該屠殺了2-3萬人。

    伯顏入臨安

    當時的宋庭,是老太后和小皇帝,滿朝文武也拿不定主意如何是好。

    南宋當時唯一的機會,是整個朝廷學宋高宗趙構,駕船從海上南逃到福建泉州,有效儲存實力和大宋的旗幟。

    此時的伯顏已有大量河船,在長江上已屢敗南宋水師。但伯顏的海船還不行,在海上追不上南宋朝廷的海軍。

    伯顏抓不到南宋小皇帝,只能回軍攻打兩淮。

    這時南宋可命令淮西夏貴、淮東李庭芝攻打伯顏的後路,同時在湖南、江西、浙江等地組織兵力抵抗。伯顏如果不小心應對,重蹈金兀朮的覆轍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

    伯顏扣押了來談判的文天祥,派忙兀臺、范文虎先入臨安,治都督府事,舞照跳,店照開,也沒有羞辱南宋皇室。

    但小規模的燒殺淫掠還是有,元軍索取宮女時,就有上百個南宋宮女跳水自殺。

    但伯顏派人蒐集了南宋皇宮的各種典籍和寶玩。伯顏本人並沒拿什麼東西,北還見忽必烈時,元朝宰相阿合馬在15裡外先見伯顏索賄。伯顏沒什麼東西可送,只好把自己玉鉤絲帶取下來送給阿合馬。阿合馬很生氣,就誣告伯顏在臨安取走了玉桃盞,結果導致伯顏被忽必烈免職。

  • 4 # 鐵馬冰河wu

    至元十年(1273年)二月,被蒙古軍圍攻長達五年之久的戰略重鎮襄陽城陷落了。南宋襄陽守將呂文煥孤軍奮戰了五年,此時已經對宋廷感到絕望,元軍統帥、參知政事阿里海牙乘機勸降,並許以高官厚祿,且折箭為誓。呂文煥見守軍矢盡援絕,軍心渙散,不斷有人出城投降蒙軍,於是獻城出降,苦守襄陽五年的英名盡付東流。

    軍事重鎮襄陽淪陷,是南宋滅亡的前兆。呂文煥被忽必烈授予昭勇大將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襄漢都督等要職,仍駐守襄陽。次年,這位南宋降將又被任命為荊湖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備受重用。

    襄陽既下,一批文武大臣請求派軍繼續南伐。《元史》記載:謀臣徒單公履向忽必烈建議說:“乘破竹之勢,席捲三吳,此其時矣”。忽必烈非常贊同。至元十一年(1274)一月,忽必烈召集阿里海牙、阿術、史天澤、姚樞等人商量伐宋事宜,最後確定以同知樞密院事伯顏為統帥指揮大軍攻宋。

    伯顏,蒙古八鄰部人,世襲軍事貴族,是當時南征蒙古軍隊中的最高軍事長官之一。至元十一年九月,蒙古伐宋大軍在襄陽會師,隨後兵分三路,浩浩蕩蕩殺向南宋的統治核心——江南。

    伯顏和阿術統中路軍,循漢江直撲郢州(湖北鍾祥),以萬戶武秀為前鋒。蒙軍抵近郢州時,偵悉到宋軍戒備森嚴,便繞過郢州圍攻下游的黃家灣軍堡,並一舉拔除之。大軍繼續前行,抵達沙洋,派人勸降南宋守將王虎臣、王大用,遭二將嚴詞拒絕,伯顏大怒,命架起“回回炮”攻城,轟塌城牆一角,元軍魚貫而入,屠城,軍民無一倖免。接著繼續往南攻取新城,宋將邊居誼率部精血守城,拼死抵抗,給蒙軍以巨大殺傷,後力戰不支,城破,三千宋軍將士與蒙軍進行了激烈巷戰,全部被殺,邊居誼率全家舉火自焚。十一月,元軍殺到復州(湖北天門),知州翟貴獻城投降。伯顏率軍攻取蔡甸(今漢陽)。

    同年十二月,宋元兩軍對峙於漢口江岸,元軍攻勢犀利,勢如破竹,大敗宋軍,攻陷陽邏堡,長江南北兩岸全部被蒙古軍佔領。蒙軍攻城拔寨,連連告捷,宋軍士氣低落,鄂州、漢陽、德安的守將均未作像樣抵抗,紛紛獻城迎降,都統程鵬飛更是率全軍投降元軍。

    至元十二年(1275)春天,黃州、蘄州(都在今天的湖北境內)、江州、南康軍(在江西境內)、安慶、池州、太平、無為、巢縣、和州(都在安徽)等地的南宋守將相繼投降。

    在此期間,南宋奸相賈似道為了掩蓋自己的誤國罪責,召集十三萬精兵開至蕪湖,擺出一副與元軍誓死決戰的樣子。但他剛到前線就立即派人到蒙軍大營中求和。

    伯顏對使者說:“未渡江時,議和入貢則可。今沿江諸郡皆內附,欲和,則當面來議也” 。賈似道無奈,又不敢單刀赴會,只好硬著頭皮準備一戰。賈似道命孫虎臣率七萬人馬駐守丁家洲(安徽銅陵北),夏貴率水軍戰船二千五百餘艘橫亙大江中,想憑藉絕對優勢兵力阻截元軍。二月中,兩軍相遇,僅鏖戰一日,宋軍便潰敗下來,賈似道逃往揚州,夏貴、孫虎臣也都各自逃命去也。

    丁家洲防線被元軍攻破後,長江下游再無宋軍設防,元軍一路順江而下,如入無人之地。二月底,元軍前鋒已經逼近建康(今南京)。是年三月到十月,元軍陸續攻取並收降了很多地方,《元史》記載:“江東諸郡皆下” 。

    一二七五年十一月,伯顏兵分三路,約期會師於南宋行在(臨時首都)臨安(今杭州)城下。他親自率中軍由鎮江攻常州,因守軍激烈抵抗,城破後,元軍屠城。十二月,攻克無錫。宋恭帝趙顯年僅五歲,由謝太后攝政,她派使臣柳嶽攜書前來請求議和退兵,伯顏要求必須無條件投降,否則絕不退兵。謝太后無奈,只得同意。

    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十八,南宋小朝廷派大臣向伯顏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二月五日,小皇帝趙顯正式出降,忽必烈改臨安(杭州)為兩浙大都督府。立國149年的南宋王朝至此滅亡。因南宋君臣主動乞降,臨安附近沒有大規模戰事發生,因此繁華富庶的臨安城以及城內居民幸運地逃過一劫。之後,南宋境內雖然還有此起彼伏的反抗鬥爭,尤其是退守嶺南的宋軍殘餘抵抗尤其激烈,但都不能改變被蒙古人徹底征服的最終結局。

    **插圖源於網路**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 5 # 溫讀

    在說臨安投降之前,先說一下常州大屠殺。

    江蘇地區自古富庶之地,地處沿海,是北方政權奪取天下的屏障。加上江蘇乃是文風昌盛之地,文人武將更有傲骨傲氣,在中國歷史之上,揚州、南京、嘉定、蘇州、常州都曾是血流成河。當年伯顏一路打到常州,常州知州逃竄,城內投降。而正當伯顏打算進攻杭州的時候,常州卻反悔了,拒絕投降。蒙古軍對復叛之人深惡痛絕,立刻派二十萬大軍圍城待發,任命的知州姚聽向杭州求援,城中只有民兵義軍把守。南宋派麻士龍、張全前來支援,張全半路逃跑,麻士龍英勇犧牲。

    伯顏並非一開始就下令屠城,他曾派遣汪良臣前往勸降,姚聽殺汪良臣還將其一鍋蒸了。蒙古軍開始屠城,常州守城官民全軍覆沒,留下了數百婦女兒童作為奴隸,這是他們向來的習慣,史學家估算這一場浩劫大約有3萬壯士犧牲,。元軍屠殺常州百姓十分殘忍,不僅將人屍混合泥土修築堡壘,還將不計其數的屍體扔進鐵鍋之中熬成人油,倒進陶罐之中,再拋向守軍將他們燙傷燙死。

    現在我們再來看臨安的情況。宋遺民汪元量曾作詩一首,稱讚伯顏來到臨安卻沒有殺人,伯顏甚至沒有讓百姓改冠易服,進駐計程車兵和當地人買賣還可以使用舊幣。西湖志之中記載,當地人感念伯顏的不殺之恩,還為他就見了祠堂,名為忠武王廟。

    作為當時的軍事重鎮常州城在一個月之內被攻陷,常州留守的壯士皆成了元軍刀下鬼。太后知道只要臨安反抗,後果肯定和常州一樣,最受災的只會是百姓。她深知無力迴天,在文天祥極力要求守城的情況之下,她默默做了開城的決定,只要元軍不殺臨安百姓。

    臨安城外駐守著40萬的南宋軍隊,他們生怕南宋政府投降之後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所以發動了一場暴動。在這場暴動之中,一部分南宋士兵將尚還在幼年的趙昺兄弟倆帶離杭州打算東山再起,而另一部分卻乘著城內混亂搶奪百姓的財產。

    當蒙古軍軍紀齊整地來到臨安時,這這裡一盤散沙的南宋士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蒙古軍順利將城中混亂的局勢給控制住,杭州已不是南宋首都,皇室的財產被蒙古軍一車車運送出來。伯顏儘量指定安定化的政策,讓大多數的南宋舊臣恢復原職,在他們的統治之下,臨安竟然比南宋政權統治之下更加繁榮。

    對比於當年對金國完顏家的屠戮,蒙古人攻陷臨安之時已非野蠻民族,他們將南宋王室接到上都,對他們大宴招待,並且竭力保障他們的生活,只是無論如何,都沒有再讓他們回到南方。

  • 6 # 大霖論歷史

    蒙元帝國與南宋的戰爭從1235年開始直到1279年結束,前後近半個世紀。1273年,隨著南宋王朝設在長江中游的重鎮——襄樊被元軍佔領,整個戰場主動權就落入元軍之手。元世祖忽必烈於是決定趁此有利時機,一舉消滅南宋。

    曾經參加過蒙古帝國第三次西征戰役的伯顏擔任主帥,蒙古帝國元勳、當年成吉思汗麾下四傑之一的速不臺之孫阿術為副帥,於1274年7月率20萬大軍從襄陽出發,取道漢江進入長江水道,水陸並進,浩浩蕩蕩向東挺進。元軍的進展十分迅速,至當年12月前掃蕩從襄陽至鄂州之間長江沿岸的宋軍據點。又在長江中下游安徽段的丁家洲和焦山大敗南宋宰相賈似道和勤王軍大將張世傑所部,徹底消滅了南宋王朝最後一支完整的戰役軍團。接下來,元軍主力部隊風捲殘雲般掠過美麗富饒的江南大地,沿途宋軍紛紛開城投降,絕望之下的南宋朝廷決定向元軍求和。

    實際上,自伯顏出師襄漢以來,南宋就不斷求和。元軍出於麻痺宋軍的考慮,有時候也會同意,派幾個使者南下。但是大部分人都被沿途一些誓死抵抗的宋朝地方官殺掉了。這種和出爾反爾沒什麼兩樣的做法令伯顏十分惱火,好像南宋是專門誘殺使者。所以在元軍兵臨臨安城之前,所有宋朝的求和行為都被伯顏以“宋人無信,唯當進兵”八個字予以拒絕。

    直到兵臨臨安城下時,伯顏這才聽從一位宋朝降將的話,為了防止南宋皇室攜帶城中的鉅額財富逃跑,這才允許求和。

    但是此時的南宋朝廷已經是病急亂投醫了,什麼昏招都想得出來,將已故不久的抗元名將呂文德追封為郡王。原因十分滑稽,因為充當元軍嚮導和先鋒官的正是以呂文德的堂弟呂文煥為首的呂氏家族,希望透過給呂文德封王的舉動能讓在元軍中有一定地位的呂氏家族成員在元軍面前給南宋朝廷說點好話。

    這個荒唐舉動除了被當做笑柄當然不起任何作用。眼見著別無他法之際,臨安城中南宋朝廷的官員開始大量逃亡。很多人為了逃亡,居然匪夷所思的賄賂言官來彈劾自己,然後由朝廷啟動相關降撤職程式,以此來避免因逃跑而被朝廷追捕的麻煩。主持朝政大權的太皇太后謝道清目睹官員逃亡的情景,痛心疾首之餘,還是讓宰相陳宜中想盡辦法與伯顏求和,只要能夠保留南宋社稷,任何條件都可以答應。陳宜中先是派宗正少卿陸秀夫作為全權代表前去,伯顏倒也答應了,反正是緩兵之計,但是又提出南宋方面表示誠意需要派宰相前來。陳宜中是個怕死鬼,生怕有去無回,乾脆不去了。於是雙方和談破裂,元軍開始向臨安進軍了。

    就在南宋朝廷陷入絕境之時,身為首都市長的文天祥提出,趁著臨安城還沒有被完全包圍之際,皇室成員應儘快遷出臨安向南方撤退。即便皇帝不撤,皇帝的兩個哥哥:9歲的趙昰、6歲的趙昺也必須立即轉移。

    於是,趙昰和趙昺被封為益王和廣王,在陸秀夫護送下先行轉移到福建。

    剩下以太皇太后謝道清為首的皇室成員本來不想走,但是在陳宜中不斷唆使下也準備轉移。雙方商量好是一起走,只可惜,陳宜中在臨走前因為打包自家的財產耽擱了一天,又忘了通知太皇太后。結果一怒之下的謝道清以為大臣們欺負她乾脆不走了。

    這樣一耽擱,徹底失去了轉移的機會,元軍已經兵臨城下了。絕望之下,太皇太后謝道清決定向元軍投降。1276年2月初五,4歲的宋朝皇帝宋恭帝率留在臨安城的皇室成員和文武百官帶著傳國玉璽和投降詔書正式向伯顏投降。伯顏在接受了投降詔書後發表了“諭天下州郡降附”的檄文後,率領元軍開進了臨安城。

    出人意料的是,從1210年成吉思汗開始進攻金國時起,持續70多年東征西討、滅國40的蒙古人所過之處都會有毀城、屠城的野蠻行徑。遠有金朝都城中都、西夏都城中興府、花剌子模都城撒馬爾幹、斡羅斯都城莫斯科、阿拔斯都城巴格達,近有前不久攻下的常州,哪一個不是殺得屍橫市井、血滿街衢。但是臨安城這座13世紀世界上最繁榮的大都市之一卻倖免於難,元軍只是以一小隊人馬象徵性的進城接受,還派兵駐守南宋皇宮,護衛生病在床的太皇太后謝道清。然後從容接受南宋朝廷的戶口版籍、冊寶儀仗、車輦御乘、禮樂祭器、圖書珍玩等器物。3月,伯顏率隊進入臨安,押解著宋朝皇室除尚在病中的謝太后的全部成員、官僚集團、太學生等一行數千人連同先前封閉造冊的一應物品沿著大運河北上前往元朝都城——大都。

    實事求是的說,在歷朝歷代的亡國君臣中,南宋皇室算是比較幸運的了。相比150年前同樣被敵國俘虜的他們先祖宋徽宗、宋欽宗,蒙古貴族並沒有像當初女真人那樣讓他們搞牽羊受降這些醜態畢露的行為,還是對他們進行了相對妥善的安置。

  • 7 # 世界歷史唯物觀

    蒙古滅南宋,其軍隊之中,有大量漢人。可以說蒙古軍隊當時差不多算是一支漢人為主的部隊。

    而且最重要的是蒙古人在此之前,已經主動漢化多年,並不像金國崛起這般野蠻。

    如果翻閱元史可以發現,漢人官員在元朝待遇都十分不錯,而且推行的是一種相對包容開放的統治。

    元朝尊重所有種族的文化和宗教,同時不限制讀書人的思想,更是不限制科舉內容。

    這些都導致了元朝中期,出現了大規模的文化融合,當時應該算是文化比較昌盛。

    蒙古人的統治,基本上接受了宋朝那一套,也就是士大夫治理國家。但是元朝唯一的缺點也是太寬鬆。

    因為寬鬆到皇權無法限制貴族權利,這使得貴族耗費了大量的財富,最後導致了元朝的崩潰。

    但是元朝沒有讓漢人剃髮易服,沒有搞思想禁錮,他們更像是無為而治,只不過這一套不適合他們原有的內部制度罷了。

    而當年攻打臨安的時候,蒙古軍隊講究的是安定,軍紀比金兵好太多,正是因為這種軍隊文化,使得蒙古可以橫掃天下。

    事實上蒙古人攻破臨安之後,讓南宋官員繼續任職,迅速恢復了臨安的繁華。因為蒙古人害怕來自漢人的反撲。

    這些政策,都是蒙古軍中的漢人官員制定,他們瞭解漢文化,瞭解漢人百姓。同時也知道民心的重要性,所以才會優待南宋皇室。

    如果蒙古人像金人一樣,那麼蒙古軍隊必然崩潰的更快,因為金國的所作所為,充斥著野蠻性,這是得不到民心的。

    縱觀蒙古的崛起,也並非是全依靠武力,就拿征服西夏一般,蒙古就尊重西夏人的文化和宗教,以換取他們的信任。

    在蒙古人統治西夏的年間,西夏一度比以往更繁榮,因為蒙古人獎勵耕種,對百姓干擾少。且開放宗教,制定法律。

    不得不說當時蒙古能夠崛起,一方面是因為武力強大,一方面是蒙古主動學習。從而剔除了遊牧民族存在的一些缺陷。

    野蠻和文明,戰馬弓箭與馬頭琴,蒙古大軍就是如此。講究軍紀,團結一致,作戰兇猛。野蠻中有文明的痕跡,文明又保留著野性。

  • 8 # 歷來現實

    關於戰爭和人生,成吉思汗最大的理解就是,把敵人殺光,掠奪他們的財產,把他們的妻女佔為己有!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的影響下,蒙古的軍隊,就如同披著人皮的野獸一樣,在作戰中,凡是遇到抵抗,必定就會屠城,所謂的紀律,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然而,兇猛的蒙古軍隊來到了臨安這個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卻如同變了一個人一樣,主帥伯顏就如同深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老學究一樣,屢次三番整飭部隊,嚴禁部隊私下掠奪,蒙古軍人的軍紀也遠遠好於南宋的守城軍隊。

    完全沒有剛剛在常州屠殺了數十萬宋人的劊子手的形象。

    常州的悲劇與臨安的寧靜,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常州人面對異族的進攻,進行了殊死抵抗,奏響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戰奏鳴曲。

    蒙古軍隊對於常州的暴行,早就把身在臨安的宋朝實際統治者謝太后的膽都要嚇破了,作為一個女人,害怕血腥,害怕殺戮,這原不算什麼過錯,但是,作為一個國家的最高元首,一個還擁有上百萬軍隊的執政太后,沒有直面敵人刀鋒的勇氣,沒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覺悟,面對異族的侵略,面對敵人的屠刀,沒有絲毫的氣節,只知卑顏屈膝,這和600年後的那位老太太有什麼區別呢?

    她怎麼對得起為了維護她的封建統治,她的帝國而與異族侵略者浴血死戰的勇士們?

    這些對於謝太后來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下去,江山你們要拿去,皇位你們要拿去,老身早就厭倦了天天裝出一副堅強的樣子的生活,老身只想平平安安的度過餘生。歸根到底人家只是一個女人,不是一個領袖。

    在謝太后的支援之下,臨安這座千年古城,成了不設防的城市,40萬人齊解甲,更無一人是男兒。

    蒙古軍人如同旅行一般,進入了這座大宋王朝的陪都!由於沒有抵抗,所以蒙古軍人沒有選擇屠城。

    屠城是為了恐嚇,嚇阻敵人,使得他們心生恐懼,不再願意抵抗,屠城的物件是那些民族的脊樑,是那些民族不屈的脊樑,就像那些被屠殺的常州人民一樣,他們雖然生活過得低賤,甚至可以說衣不裹體,食不果腹,但是他們的靈魂卻是無比高貴的,遠比那些臨安城裡的所謂太后,所謂宰相,所謂大將軍高貴。

    死在蒙古人屠刀下的都是真正的勇士!而放眼臨安,沒有一個梗著脖子反抗的強項令,每一個人都是一幅諂媚的笑容,蒙古軍人沒有看到一個挺著脊樑的人,面對這群已經失去了靈魂的人,蒙古士兵們也沒有了殺戮的快感與慾望。

    臨安的陷落,並不意味著戰爭的結束,反而是激起了中華兒郎的血氣,大宋王朝最後的抵抗,值得所有人的尊敬。

    謝太后直到最後雖然被蒙古軍隊嚇得怕得要死,但還是殘存最後一絲理智,她安排了宋恭帝的兩位兄弟在陸秀夫等忠臣的保護下離開了臨安逃往福建,大宋的最後反擊就此展開。

    儘管天不遂人願,崖山之戰讓無數人黯然垂淚,陸秀夫揹著小皇帝慨然赴死的背影,突然變得無比高大,這些人或稚嫩,或老邁,或有力的肩膀托起的卻是整個民族不屈的精神!

    儘管南宋最後的大臣們能力存在爭議,個性有些偏執,但我們後人應該牢記這些名字他們是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他們和臨安的那些人不是一路人,臨安的人是“明白人”,而他們是固執冥頑、不識時務的人。

    真的希望每逢國破家亡之時,能少一些“明白人”,多一些這樣頑固不識時務的人,因為他們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 9 # 煮酒君

    浙江處沿海地區,歷史悠久,自從被開發後便漸漸成了富饒之地。南宋建炎三年(1129),南宋朝廷感念吳越國王納土歸宋,以其故里"臨安"命為府名,升杭州為"臨安府"。

    世事萬物均會變遷,王朝更是如此。那麼,當臨安被蒙古攻破時,是怎樣一副場景呢?

    對於一座剛被攻破的城池,我們對它的印象總是橫屍遍野,一片蕭條,但臨安被攻破時卻並非我們所想。至元十一年(1274),元軍攻佔建康、鎮江等重鎮後,元世祖忽必烈指揮時任命右丞相的伯顏率領元軍主力直取臨安。

    在蒙古攻佔臨安之前,作為南宋軍事重鎮的常州一個月就被攻破,駐守在常州的壯士們也悉數成為了元軍的刀下鬼。元軍屠城的手段異常殘忍,不僅將人屍混合泥土修築堡壘,還將屍體扔進鐵鍋之中熬成人油,倒進陶罐之中,再拋向守軍將他們燙傷、燙死。

    太后心裡深知——如果駐守臨安的軍隊也拼死抵抗,後果一定會如同常州一般慘烈,南宋的平民百姓將無家可歸,顛沛流離。

    於是她在文天祥極力要求守城的情況之下,做了令人震驚的決定——開城,唯一的條件是元軍不殺臨安百姓!

    太后的做法絕非是南宋皇室的膽小與懦弱,而是為了臨安的百姓的生命安全、為了避免生靈塗炭的局面發生。駐守在臨安城外的南宋軍隊聽到要投降的風聲後,害怕自己的生活得不到保障,便發動了一場暴動。這場暴動之中,分成了兩派。一部分南宋士兵將幼年的趙昺兄弟倆帶離杭州密謀著打算東山再起,而另一部分在臨安城裡肆意搶奪百姓的財產,百姓們苦不堪言。

    當蒙古軍來到臨安時,他們嚴明的軍紀和整齊的隊伍與如同一盤散沙般的南宋士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出所料的是,蒙古軍順利攻佔了臨安,並及時控制住了臨安混亂的局勢。蒙古人聽從了蒙古軍中漢人官員的建議,採用了一系列安定化的政策,例如讓大多數的南宋舊臣恢復原職、沒讓百姓改冠易服、仍讓百姓使用舊幣等等。

    在蒙古族的"無為"統治之下,臨安迅速恢復了往日的繁華,甚至比南宋時期更進一步。

    南宋汪元量有詩讚曰:"衣冠不改只如先,關會通行滿塵廛。北客南人成買賣,京師依舊使銅錢。伯顏丞相呂將軍,收了江南不殺人。昨日太皇請茶飯,滿朝朱紫盡降臣。"也正體現了蒙古破臨安之後並未大開殺戒而是寬容以待的方針的正確性。

    事實證明,蒙古族的做法是明智的。

    如果蒙古人同金人一樣,攻佔臨安之後便大肆殺戮,勢必會引起剩餘的南宋軍民的反撲,既得不到民心,也將使自己的實力大幅下降,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同是入侵,金國的所作所為,充斥著野蠻性,得不到民心,百姓怨聲載道。

    所謂"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國君倘若是一艘船,那麼百姓就是水,水能浮載船,也能將這艘船傾覆沉沒。仁政可以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歷史璀璨始終需要執政者與民共描繪,太后被人認為喪失氣節的做法反而是在更大程度上的愛民。

  • 10 # 是阿維啊

    歷史上雖然蒙古的鐵騎踏遍了歐亞大陸,但是對於他們的歷史其實真的沒有太多的意思。無非就是戰爭,領土。當然或許他們的文化到是有一些韻味,這也可能是他們的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一些光彩的地方了。

    蒙古人的一生幾乎都在征戰,所以在他們統治的那個時代,我們的版圖無限的擴大,他們每攻佔一個地方,就對那個地方進行殘酷的大屠殺,幾乎到了雞犬不留的地步,這樣的事幾乎前面的王朝都對其有著記錄,像是宋史以及元史都不乏這樣的記載。

    蒙古攻城的方法是,只要對方放出一支箭,那麼他們就會面臨屠城的危機。

    常州和臨安都是蒙古歷史中的一個重要地方。常州在被蒙古包圍後,連一個月都沒有堅持到,之後所面臨的自然就是慘無人道的屠殺。太后為了保證臨安一城人的生命,駁回了文天祥等人的抵抗政策,最後保全了臨安一城人。

    所以臨安不是被蒙古攻破的,應該算是開啟城門投降的。但是建議投降的太后,她保全了一城人煙,雖然不像那些有氣節的英雄,所以她也同樣是偉大的。

  • 11 # 夏目歷史君

    蒙古人打仗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如果對方抵抗非常的激烈,那麼城破之後為了給大家看看跟自己作對是什麼下場,那麼就會對該城進行慘無人道的屠城。而南宋的首都臨安城並沒有發生激烈的武裝衝突和抵抗,可以說是順利交接,既然如此,蒙古人也就沒有對臨安城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與劫掠。

    但是雖然沒有對臨安城進行慘無人道的屠殺和劫掠,卻依舊對臨安城的許多人和事物進行了許多騷擾,這一點幾乎無法避免,畢竟蒙古人是勝利者,而南宋是失敗者,在蒙古的傳統裡面,勝利者有權對失敗者做任何事情。

    蒙古的成吉思汗鐵木真曾經說過打仗這件事情裡面最快樂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將別人的妻女財寶全部奪過來作為自己的。看上去似乎這句話很不符合農耕民族的倫理觀和價值觀,而這一點幾乎就是遊牧民族一個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傳統。

    蒙古當然屬於遊牧民族政權,因此儘管後來蒙古中有大量的人開始漢化,但是依舊有很多與生俱來的本能和傳統與傳統農耕民族的一些本源和傳統格格不入,讓人生厭。 臨安城是從北宋末年衣冠南渡之後,作為臨時的行在,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城市經濟無比繁榮,甚至還湧現出了大量的市民階級,商品經濟極度繁榮的臨安城有大量的商販和無數旅客,南宋的對外貿易也非常繁華,這一切的一切都讓南宋的臨安城作為一個當之無愧的繁華大都市。

    只不過儘管南宋擁有如此雄厚的經濟財力,面對這一次蒙古的入侵,南宋的戰鬥卻並不盡人意。在之前的50年裡面,蒙古與南宋多次進行過交戰,雖然每一次都打的很艱難,但是每一次都成功的將蒙古擊退,甚至有一次還將蒙古的大汗擊殺在釣魚城下。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宋的國力與蒙古的國力,雙方之間的實力的對比變得非常懸殊,原因很簡單,蒙古的對外作戰幾乎囊括了當時已知世界的諸多文明。在交戰過程當中,蒙古的體量越來越大,他的科技程度也越來越先進。

    與很多人想象中的不同,事實上蒙古陸軍軍隊並不是服裝簡單的拿著獸皮裹著棒子的遊牧民族軍隊,實際上他們有各種各樣的工程機械,軍事實力真的非常強。 蒙古經過那麼長時間的擴張,再到攻打南宋的時候,幾乎是以全世界之力攻打南宋。

    而隨著南宋末年的幾個奸相當道,將戰略要地拱手相送,而失去了襄陽等戰略要地的南宋也就沒有之前抵抗的地理優勢了,這直接為日後,也就是最後一次蒙古入侵一舉攻陷臨安埋下了伏筆。

    此起彼伏之下,蒙古入侵南宋官軍節節敗退。不過蒙古倒是向來恪守傳統,只要抵抗不激烈,那麼必定不屠城,加上當時的蒙古軍隊主帥是一個想要效仿北宋滅南唐不造太多殺伐的統帥,所以基本上在江南地區沒有心情大規模的屠國滅城行為。但是常州是一個例外, 全城父老被幾乎殺盡,只是因為常州南宋守將降而復叛。這個行為直接讓南宋的首都臨安上下文武百官噤若寒蟬,等到蒙古大軍兵臨城門下的時候,立刻開啟城門迎接蒙古大軍。

    蒙古大軍將臨安城皇宮數百年的積累全部運輸給蒙古皇室,除了在南宋宮殿內部發生小規模的百人宮女不堪受辱自殺事件、一些胸懷正道的太學生憤怒自盡之外,臨安的普通百姓大多得以保全,應該說這是不幸當中的萬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展是硬道理,可現今發展了,思想壓力似乎也大了,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