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razy歷史
-
2 # 軍武資料庫
的確1939年8月23日處女座的第一天蘇聯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為什麼說處女座第一天呢?如果比較熟悉歷史的人會發現最近200年來凡是在處女座這段時間內簽訂的條約基本上都是不靠譜的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非戰公約》、《布拉格和約》等等、等等……估計是以前啊天太熱沒空調,很多人都是在腦子不清醒的狀態下籤訂的條約。
是不是扯遠了?
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不到2年,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開始入侵蘇聯。歷史上在說是德國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但德國為何要撕毀條約並沒有任何明確的歷史解釋。只能歸咎於希特勒混了頭吧。
至於題主提到的,“是先滅英法還是先滅蘇聯”,其實都不是。
這裡我們要說到的就是為什麼德國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經濟危機?民族情緒問題?或者是其他的因素呢?
一個時間點我們需要了解一下:
1939年四月希特勒控訴英國和波蘭試圖“包圍”德國,並宣佈廢除《英德海軍協定》和《德波互不侵犯條約》。
在1939年8月23日簽署了剛剛說的不靠譜協定後,希特勒是立刻下令在3天后也就是8月26日進攻波蘭。但是德國在獲取了英國與波蘭達成了正式的互助協定以及義大利將保持中立的訊息之後,決定延遲進攻。並在8月29日要求波蘭派出代表來到柏林,商討關於割讓但澤和波蘭走廊以及保護波蘭境內德意志族裔的事宜。波蘭拒絕了這一要求,於是在8月31日晚間,德國宣佈談判破裂。——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
在1939年9月1日,其實還有這麼一件事情發生,希特勒在9月1日宣佈如果自己和戈林發生意外一名叫做魯道夫·赫斯的人會擔任德國元首的職務。
魯道夫·赫斯何許人也?當時的納粹黨和納粹德國的副元首。
為什麼說赫斯呢?,在納粹德國官居兩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一位。在整個二戰的歷史中應該也是赫赫有名吧?只不過這位大人物在1941年5月10日,獨自駕駛一家BF-109戰鬥機飛往了英國。跳傘降落後去見了英國的漢密爾頓公爵。隨即如願的見到了丘吉爾。他們之間談話內容至今是迷沒有被英國解密。
歷史猜測,當時德國正處於戰略優勢地位,這位過去是以戰迫和的。
如果安裝這個路線來看,其實希特勒只是想建立一個異常強大的德國,並沒有想去滅了英法。只不過德國的強大是歐洲的隱患,所以沒有被同意。
直到戰後,魯道夫·赫斯被判終生監禁作為施潘道監獄唯一的囚犯並且被控制不得與任何人交談,最後赫斯離奇的死於獄中。這件事也就永遠沒有真相了。
西線如此,東線呢?
唯一能說的就是這裡水很深!
-
3 # 白起106_54043
當時納粹德國是想滅了法國,逼英國談判媾和,再對付蘇聯。滅法國實現了,可英國在邱胖胖領導下死不媾和,蘇聯又在打著漁翁得利的主意,最後就希特勒沒忍住就先打了蘇聯。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不用“先想”,德國在與蘇聯開戰前,已經把法國給滅了。
不過,略微嚴謹點的話,不能叫先“滅”英法還是“滅”蘇聯,早期的德國可能誰都滅不掉,也沒那麼大的野心。
希特勒一開始的野望,只是讓德國重歸強國,打破不平等條約,省得今天法國踩,明天比利時揉,後天捷克都敢蹬鼻子上臉。
希特勒的做法見很簡單,“發展才是硬道理”,用高速運轉的經濟能力和工業實力打破一切,用瘋狂擴張的軍事建設來推動工商業發展。
這時候的希特勒被稱為歐洲的“明星政治家”,是全歐都津津樂道的名人。
等德國發展起來就不一樣了,不甘於“和平崛起”的德國,一邊把各種條約當衛生紙撕,一邊拉幫結派,大肆侵吞周邊利益。
作為世界老大的英法這時候並沒有阻止德國,相反他們在縱容德國難看的吃相,在施行一種名為“綏靖政策”的計劃。
當然,英法也不是沒警惕德國,要不法國幹啥要修馬奇諾防線呢?嗯,英國當時與德國的外交關係還不錯,他們背地的國策其實也有扶德製法的因素。這一套咱今天都熟,美華人天天都在玩的“平衡”嘛。
再說了,反正有法華人在前面頂著,島上的英華人怕啥呀?
綏靖政策的核心,是把德華人往東邊引,最好與西擴的蘇聯鬧起來,英法漁翁得利。
希特勒一開始也只是試探,大有在英法夾縫中生存的意思,也沒想著非要挑戰誰。
但越試探越出味兒,德華人發現,合著咱再大膽一點都沒事兒哈?那我就放心的玩了。
明白了英法策略的希特勒,開始藉著這股東風瘋狂的發展自身,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那個被遏制、限制的德國帶出了牢籠,然後向著更瘋狂的法西斯軍國主義道路上衝鋒。
一直到德國整出“慕尼黑陰謀”,讓英法犧牲捷克的利益,從而吞吃了捷克蘇臺德地區以後,張伯倫等人才覺得德國超出了掌控,靠綏靖政策根本拿不住德國了,這才開始與德國翻臉。
希特勒此時仍然不覺得已經到達了英法的底線,他不僅沒按英法的路線圖與蘇聯作對,反而與蘇聯展開了熱火朝天的合作,從民間到軍事應有盡有,雙方湊一起開發坦克,交換航空經驗,就連德軍的狙擊手教學資料,都是從蘇聯獲得的。
希特勒這一階段的政策其實很明確,就是盤旋與英法的政治戰略之中,藉機解放和快速發展德國,讓德國重新崛起為Continental強國,繼而再尋求更多的政治利益。比如拿下原奧匈帝國和東歐那些爹不親孃不愛的國家,以及合併奧地利等兄弟國家,強大德意志民族。
這是希特勒民族主義的一部分,也是德華人自普魯士時代就繼承而來的大德意志統一思想的延續。
所以接著德華人做了件更大的事兒——閃擊波蘭,這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部分的起點。
希特勒這次是實實在在的將英法玩炸了,餵養了德國這麼久,總得多少見點成效吧?結果他們不僅沒打蘇聯,還與蘇聯簽了個《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合起夥來一人一半瓜分了波蘭。
後來英華人在戰後的1946年公佈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存在“秘密議定書”專案,蘇德兩國在戰前就悄悄協議好了如何瓜分波蘭和東歐諸國。
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戰簡史》,當年曾擔任第4集團軍司令、維斯瓦集團軍群司令的納粹德國上將蒂佩爾斯基希,曾經在其書中也提到過類似的密約問題,如希特勒與蘇聯協議如何分割波蘭領土,某些其它敏感小國雙方應如何表態等問題。
這時候的德國,不僅沒有滅蘇聯意思,相反將蘇聯當做了暫時的盟友,希特勒很明白,自己得以瘋狂擴張的政治環境,完全來自於英法那慫到底的政策,但自己終有一日會如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那樣,需要面對和挑戰英法這些老牌勢力。
相反,只要東邊與蘇聯能就瓜分問題上打好協議,雙方反而能成為相互之間吞噬東歐以及扼制英美的助力。
希特勒打波蘭這件事,其實也受到了德國軍界相當大的阻力,很多將軍都認為時機不成熟,世界局勢也過於敏感,德國自身發展時間也太短,與其倉促開戰,不如等再發展個幾年,比如等到1943-45年再說,那樣時機會更好。
希特勒也對將軍們做出過承諾,表示現在確實不是合適的時機,但沒多久,他依然推動了對波蘭的戰爭。
波蘭戰役後,怒不可遏,已不能容忍的英法首先對德宣戰了,根據後世的一些回憶錄,希特勒當時甚至是“詫異”的,他覺得英法的舉措過於草率,有點令人不敢置信,所以希特勒那會兒基本是逢人就要再問一遍:“他們對我們開戰了是嗎?”。
他確認了很多次,周圍的人不得不一遍遍的回答:“是的,我的元首,他們開戰了”。
實際上,英法雖然宣戰,但無論是集結兵力,戰爭動員,還是前線準備都顯得緩慢無比,後世有些人傾向於這是英法在驚慌失措情況下做出的不智之舉,他們一方面宣戰,一方面卻遲緩的面對著局勢,似乎覺得德華人會自己跪下來祈求大爺們的原諒。
另一些說法認為,英法的宣戰是因為《慕尼黑協議》出賣捷克後,綏靖政策的失敗導致了民意沸騰,張伯倫政府不得不被迫對波蘭、羅馬尼亞等國進行了捆綁式的安全承諾,保證不會出賣他們,一旦德國開戰,他們馬上幫助戰鬥。
結果,德國的確是悍然開戰了,被捆綁上戰車的英法政府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宣戰。以至於有人說:“張伯倫將二戰提前了5年”。
而且因為對東歐的過度插手,反倒觸動了蘇聯的神經,導致蘇聯倒向了德國一邊,結成了蘇德的瓜分協議。
還因為“捆綁政策”是對應於德國的,所以同樣參與瓜分波蘭的蘇聯,卻並沒有遭到宣戰。這也算是英法沒有蠢到家,否則真沒準會逼出一個蘇德聯盟。
在英法仍然“坐等戰爭”的時候,德華人很乾脆的實施了對法國的攻勢,一場大戰下來,打得大半個歐洲都完蛋了,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全都淪陷。英華人眼看不行,搞了個“發電機計劃”忙不迭的逃回了海峽對岸,輜重武器甩了一地,德軍撿汽車都撿得笑死。
經此一役,德國生威震天,從東到西他們打了一場滔天的大勝仗,也徹底讓希特勒和納粹黨瘋狂,他們想要一勞永逸的拿下英國。
但底蘊猶在的英國也不是善茬,換掉膿包張伯倫後,一根筋的丘吉爾上臺了,他的領導觀點很簡單,不投降,不認輸,打光去逑!打死算逑!有本事你來!不打你是狗子!
英華人一邊忙著砸鍋賣鐵重新武裝,一邊與美華人掛上了線,然後還跑去跟蘇聯眉來眼去,殖民地也與義大利人打的不可開交,後來甚至跑去支援了希臘,讓德華人頭痛的很。
所以,此刻的德國一直恨不得能馬上幹掉英國,但無論是直接殺上島去佔領全英,還是透過轟炸機的無限制轟炸迫使英國屈服,或者用無限制潛艇戰封鎖全島活活困死英國,德華人的招數試了個遍,最後都尷尬的破產了。
而且在背後虎視眈眈的蘇聯,也終於令希特勒感到可怕起來,期間蘇聯已經幾度擴充套件國界,佔地無數,大軍囤積邊境,令人如芒在背。
偏偏39年時蘇聯做了件蠢事,他們跑去打芬蘭,結果打了場悽悽切切的慘勝。
蘇芬冬季戰爭對德國的影響很大,一方面德國也在支援芬蘭搞蘇聯,一方面蘇軍表現出的“低能”令人無語,當時斯大林的“大清洗”已經讓不少蘇軍變得形同笨豬一樣了。這無形中讓德國重新梳理了雙方的戰鬥力指數,將蘇聯當做了芬蘭、法國那樣一擊必殺的物件。
更大的推動力來自1940年《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簽訂,這個條約確立了“軸心國”同盟,並且將匈牙利、斯洛伐克、克羅埃西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東歐國家也拉進了群。
有了日本在東邊掣肘蘇聯,再加上有了一大幫小夥伴做僕從國,德國自然而然的對蘇聯動起了心思。
無奈這一切都是虛假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才發現日本這個盟友根本不靠譜,根本不敢打蘇聯,反而招惹出更厲害的美國;義大利、西班牙等也絲毫不頂用,僕從國們更是能讓人哭。
其實我們翻翻戰史都明白德國的策略方向了,1940年5月10“法蘭西戰役”爆發,1941年3月隆美爾對北非聯軍發動進攻,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進攻蘇聯。
雖然說德國的胃口是一步步養大的,其戰略也是一步步發生變化的,但它們確實是想先幹掉英法,再幹掉蘇聯。
甚至他們已經滅掉了法國。
-
5 # 哈哈100834691
28年美國經濟危機蔓延到英法,而專制德國和蘇聯如日中天,36年柏林還開了奧運會。經濟上來了,錢壯熊人膽,泥腿子穿皮鞋,想樹點威望。樹威切入點莫過於收復一戰失去的土地,捷克斯洛伐克的東臺德地區。心動不如行動,進展順利,英法忍氣吞聲,到閃擊波蘭,英法才跳起來,但為時已晚,安逸了二十年的法國,交通四通八達,讓德國飛機坦克一馬平川,這此德國新式武器在平息西班牙內戰中,已經過試驗,法國投降。本想到此逼英國坐下來談判,可邱吉尓也是戰爭狂人,死不認輸,於是海獅計劃付之實施,雙方各有勝負。希特勒發現一時拿不下英法,於是改變方向,拿下蘇聯再來逼英國談,結果出了大疪漏。
-
6 # 燕趙節度使
當然是想先滅英法了,這還用問?
希特勒和納粹之所以能上臺,完全是因為利用了德華人一戰失敗後的復仇情緒。
向誰復仇:首先是法國,其次是英國,最後是美國。正是這三個國家聯合起來打敗了德國,讓德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割地賠款,被限制軍備,因為被德華人視為奇恥大辱。
而法國為了防止德國東山再起,極力打壓德國:所要鉅額賠款,比如劃定德國的萊茵河以西為非武裝區,聯合比利時佔領德國最重要的魯爾區15年,等等。
而英國則處於大陸均勢政策,卻暗中扶植德國制衡法國,以防止法國在Continental獨大……
全體德華人憋著一口氣,努力工作,為的就是復仇!
希特勒利用德華人的復仇情緒,組織納粹黨上臺,開始反了瘋狂的報復。
為了掃清障礙,他開始對英法進行試探:
進軍萊茵非武裝區,英法沒有阻止;
吞併捷克的蘇臺德地區,英法沒有阻止,甚至還當了德國的幫兇,強迫捷克代表同意;
與奧地利合併,英法沒有阻止;
停止凡爾賽賠款,英法沒有什麼動作……
佔領波蘭,英法沒有阻止……
英法的所作所為,為虎作倀,令希特勒看穿了英法的虛偽和懦弱,以及一戰的巨大傷亡給兩國帶來的恐懼,和他們犧牲小國以換取自保的懦弱和自私。
而希特勒在和英法會談時,左一個大戰,右一個大戰,嚇得英法代表魂飛魄散,同意他的一切要求,不惜一切代價乞求和平。
可問題是,和平是乞求不來的。
到了最後,希特勒準備就緒,下令進攻法國,大敗英法聯軍,英法殘軍從敦刻爾克逃之夭夭,法國僅僅37天就淪亡。
德國大仇得報!
希特勒是如何羞辱法國的呢?
一戰時期,法國代表和德國代表在巴黎郊外貢比涅森林的一節車廂中籤訂了《凡爾賽條約》;二十年後,希特勒還在貢比涅森林中的這節車廂,令法國代表簽訂停戰條約。
法國顏面掃地,德國痛快復仇!
而英國,德國自然也不放過。
英國與法國狼狽為奸,早就被德國視為一丘之貉。
佔領法國後,德國對英國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空襲,轟炸英國城市,甚至制定了登陸英國的“海獅計劃”……
但由於實力等原因,德國沒有徵服英國,反而去攻打蘇聯,給自己失敗留下了隱患,即兩線作戰。
而蘇聯十月革命後因為體制的變更,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結果被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敵視。
被英法欺凌和壓迫的德國自然與蘇聯一拍即合,二者在許多方面獨有合作。
比如蘇聯向德國出口大量的糧食、原材料等,換取德國的機器裝置以發展工業化;
德國因為英法的限制,在蘇聯境內開辦許多軍校,如坦克學校,演練新的戰術。
二者各取所需,到了二戰爆發前,德國和蘇聯共同進攻波蘭,把波蘭瓜分了,兩國的合作到達了高潮!
由於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的慘勝,令希特勒十分輕視蘇聯,根本沒有把蘇聯放在眼裡,而是把它留到了最後,英法才是德國必先除之而後快的首要敵人!
-
7 # 銳度何老師
雖然都是歐洲國家,但德法俄這是一派,英國自己是一派。德法俄是大陸國家,是歐洲大陸的強國,都有統治歐洲大陸的實力,也是傳統的陸上強國。陸軍強,海軍弱。英國處於海外,不和其他國家接壤,是傳統的海洋國家,海軍強,陸軍弱。
英國陸軍在法德俄面前非常菜,戰鬥力非常低。但法德俄三國的海軍加一起,也不是英國海軍的對手。英國海軍那是相當的強。
當年納粹德國的目標是稱霸世界,但飯要一口口的吃,所以希特勒的計劃分三步:
1,先佔領東歐,也就是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南斯拉夫這一帶。但東歐是蘇俄的傳統勢力範圍,不可能白給德國,蘇俄是必須要打的。摧毀蘇聯和奪取東歐是一件事,要一起辦,是第一步。不摧毀蘇聯就拿不到東歐。
希特勒的打算是拿下基輔,這是烏克蘭,東歐地區,收為己有。打下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直接摧毀,形成無人區。以西的部分也就是東歐,納入德國版圖。以東部分,也就是蘇俄的西伯利亞、遠東就無所謂了,把斯拉夫人封印在這苦寒落後的地區,任他們自生自滅。
德國當時已經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只要再佔領東歐,就能建立起一個領土面積300萬平方公里的大帝國。這可是歐洲中心,世界中心的黃金地段,和俄國的西伯利亞沒有可比性。東歐的這片土地是希特勒所說的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在我的奮鬥力就寫清楚了,是既定目標,必須要得到。
2,摧毀蘇聯奪取東歐以後,德國會變得非常強大,再回頭西線,滅掉法國。擊敗英法聯軍,把英華人趕回大海。這樣一來,德國就統一了整個歐洲大陸。
3,統一歐洲大陸,擁有足夠的人口和資源,以及先進的科技,希特勒就可以大造海軍,去和英國爭奪制海權了,甚至遠征美國。
英國當時還是日不落帝國,在全世界有幾千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擁有無數的資源去建造艦隊。德國憑藉自己幾十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絕對打造不出來能和英國抗衡的海軍。只有調動起整個歐洲,才有希望。美國也有90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2-3億人口,遠不是德國的6000萬人口能比。想和美國抗衡,也得統一整個歐洲。
這是德國的打算,但具體實施起來就不能這麼幹了,因為別人不是傻子,不能任由德國做大而不管。
首先想打東歐,蘇俄就不幹。第一東歐是蘇俄地盤,第二傻子也能看出來,德國拿下東歐,變強之後必然要打蘇俄。所以,希特勒想拿下東歐,必須要先摧毀蘇聯。只打東歐,蘇聯會沒完沒了地跟他折騰,拿不安穩。
想拿下東歐必須要先滅掉蘇聯。但這不可行,因為西邊還一個法國呢。任由德國滅掉蘇俄,拿下東歐,變成巨無霸,回頭就得實施第二步,滅亡法國。法華人也能看出來,不能坐視不理。而當時法國也是陸上強國,有實力在背後捅德國一刀。
德國在東邊打蘇俄,法國一定會在西邊打德國。
德國想滅蘇俄就必須要先解決後顧之憂,滅法國。而英國當時和法國是同盟,打法國必然要連著英國一起打。英華人也能看到第三步,知道德國要是佔領整個歐洲,會大力組建海軍來滅自己。他也不能等死,要和德國打。德國想滅東線的蘇俄,必須要先滅西線的英法。
但這也不可行,因為東邊還有一個波蘭呢。
英法老牌帝國,政治眼光、手段比較老辣,遠不是那麼簡單、迂腐、軟弱,提前20多年就看到了這一步。為了防止德國打英法,一戰結束,扶植波蘭復國,在德國的東邊打下一個楔子。波蘭在歐洲也不是小國,有一定的軍事實力。英法幫助波蘭復國,在以後的日子裡也一直幫波蘭,他們三家自然也成了盟國。
英法的打算是如果德國打他們,波蘭就在東邊打德國,牽制德國的力量。對於德國而言,波蘭是英法插在自己後背的匕首,他想打英法,必須要先拿下波蘭。
這件事就變得很繞:
納粹德國當時是想拿下東歐→摧毀蘇聯→滅亡法國趕走英國→建造海軍幹掉英美,這樣一個順序。
但他想打東歐,蘇聯就打他,他想打蘇聯,英法就打他,他想打英法,波蘭就打他。德國想拿下東歐必須要先打敗蘇俄,想打敗東邊的蘇俄,必須要先打敗西線的英法,想打敗西線的英法,必須要先收拾東邊的波蘭。
所以最終德國是這樣的路線:先滅東邊的波蘭,再滅西邊法國,把英華人趕下海,回頭再打東邊的蘇聯。
然後就又回到開頭了,希特勒確實是想先滅蘇聯後滅英法。先滅波蘭,然後直接打蘇聯,奪取東歐,完成第一步。消停一下,再回頭打英法。但他錯判了英法的反應,以為自己打波蘭,英法不會管。沒想到英法直接對他宣戰,打亂了計劃。
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逼希特勒改變計劃,先打了英法。
英法是強敵、是大國,開打之前,希特勒不知道未來的結局,也是冒了很大的風險,不僅有輸贏的風險,也有兩線作戰的風險。這意味著什麼他自己清楚。如果可以不打的話,是絕對不會打的。而且佔領波蘭以後,德國和蘇俄就已經是正面碰撞。
這時候,英法想禍水東引是非常容易的,正常情況下,成功機率100%,操作難度:0!
東歐是蘇俄勢力範圍,德國想在蘇俄手裡搶走東歐,蘇俄是必打的。除非斯大林直接讓出東歐,但這也不可能。希特勒和納粹德國是種族主義者,仇恨東歐以及蘇俄的斯拉夫人,把英法視為日耳曼兄弟。德國和英法同為資本主義國家,仇視社會主義的蘇聯。德國進攻波蘭,向東方的蘇俄發展。
這時候,如果英法真想禍水東引,想讓德國打蘇聯,簡單,只要繼續保持綏靖政策,甚至在背後暗示一下希特勒:你打蘇俄我們不管,關鍵時刻還可能支援一下......德國也就直接打蘇聯了。
德國第一步想拿下東歐,如果他打東歐和蘇俄,英法不管,這時候和英法開戰則是沒意義的事。德華人自己也很忌諱兩線作戰,但凡有辦法不可能這麼幹。
所以上面的邏輯鏈是有問題的:德國想打東邊的蘇俄必須要先打西邊的英法。如果德國打蘇俄,英法不管,也就不用打了。不是必選題。這個環節的主動權就交到了英法手裡。他們要管,就得和德國打,不管,就不用打了。
正常來講,德國打波蘭,英法不應該管,德國下一步必然是接著打蘇聯,這叫禍水東引。之後的事再說......眼看德國要打贏了,英法再參戰,在背後捅一刀,才是一個正常的選擇。
但現實情況是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
關於這個問題很多人看不清,是因為低估了“宣戰”這兩個字的意義,以為宣戰是撩閒,是鬧著玩......然後才能推出禍水東引的結論。這明顯是不對的。對於任何一個大國而言,宣戰都是一件大事,關於國家的尊嚴和體面,不是鬧著玩的。宣戰,就是必然要打,沒有任何其他的可能。
英法向德宣戰,是表明了,要打個你死我活,這是必然的。但是,英法還沒做好準備,沒有實力發動大規模進攻。打是肯定要打的,但得等我準備準備。特哥能給你準備時間嗎?既然必打了,無法避免,不好意思,只能我先下手了。
於是爆發了西線戰爭。英法不但沒禍水東引,反倒是主動把禍水引到了自己身上。真想東引,不宣戰就完事了,希特勒必然去打蘇俄。
英法為什麼著急對德國宣戰?不繼續綏靖,勾引德國打蘇俄?因為英法和波蘭有盟約。根據條約,波蘭遭到德國進攻的時候,英法有義務對德國宣戰。真相也非常簡單,英法遵守條約,按協議辦事。
真正有趣的在這裡:英國對德國宣戰,不靠譜,不正常,是站在只講利益的政治家的角度上說的。對於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而言,條約這東西是可以不遵守的。希特勒就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法華人也很正常,看到德國入侵波蘭,沒打算管,是在英華人的攛掇下才跟風向德宣戰的。如果沒有英國,法國也就不遵守條約了。
英國在德國進攻波蘭之際,向德國宣戰,屬於遵守條約。但這樣一來,也是引火燒身,把戰爭的禍水引到了自己身上,為美蘇爭取了時間,把法國帶進了溝,最後打完了,大英帝國解體。這樣的行為,在政治家的眼裡是非常不靠譜的,非常不正常的。希特勒是正常的,是靠譜的,他站在利益的角度,用一個正常靠譜的政治思維去判斷英國,不會參戰。等我打完波蘭接著打蘇聯,你英法在後面看熱鬧就好了,不可能淌這混水,這時候出頭,跟我打對你也沒好處。希特勒是按照正常靠譜的思路去預測英國,但英國偏偏沒按預測來,選了最不靠譜最不正常的一條路,對德宣戰。跳出了希特勒的預料,打亂了希特勒的算盤,開始陷入戰爭的泥潭。
不過另一方面講,英國遵守條約,也是一個正常靠譜的選擇......但這樣一來顯得英國很講誠信......
英國的選擇究竟靠不靠譜,要站在利益和道德兩個角度去衡量。在損害國家利益的情況下,還要不要遵守誠信?誠信又算不算國家利益?這些事掰扯起來就深了,點到為止。
當然,在我這種道德水平不高的人眼裡,英國,尤其波蘭戰役對德宣戰,絕對是宋襄之仁,不應該這麼幹,不靠譜、不正常。英法固然不能坐視德國擊敗蘇聯,吞下東歐,但也不應該急於宣戰,把戰火引到自己身上,怎麼也得等蘇德先打起來,再說......誰強再對誰宣戰。
但這樣一來,對波蘭背盟,不講誠信的帽子是貨真價實的躲不掉了。
德國這股禍水本來就是要往東流的,先往東流再往西流。結果英法對德宣戰,這水往東走半截,又兜回西邊了,然後又返回東邊。
-
8 # 蕭欽鈞
納粹要搞復仇主義,仇人是誰?放著法國不復仇,去找蘇聯算帳,這不是侮辱自己的仇恨嗎?德華人說佈列斯特條約沒有迫害德國,而且還是德國先違約的。
-
9 # 薩沙
廖耀湘說過一句名言:戰爭有著自己的客觀規律,任何人都無法扭轉的。
德國客觀的地理位置以及該國國情,決定了他必須先消滅英法,再對付蘇聯。
這是因為德國基本是處於英法聯盟和蘇聯之間,實際上處於兩個力量夾擊的地位。
就工業實力來說,英法聯盟實力強於德國,而蘇聯也只是稍弱一籌。
所以一旦蘇聯和英法聯盟協同作戰,綜合實力就強於德國2倍有餘。
正常來說,任何一個國家遭遇這種夾擊都是必敗無疑。
那麼,德國的有識之士認為,德軍想要勝利就必須全力避免兩線作戰。
唯一的方法,就是首先集中全部軍力,速戰速決將其中一個力量殲滅,隨後在調轉頭去,可能透過持久戰消滅另一個力量。
但是,顯然德國不可能速戰速決打垮蘇聯。
蘇聯的領土面積遼闊,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從柏林到莫斯科的鐵路距離都有2200公里。而莫斯科到遠東海參崴距離還有9332公里。
以德軍的行軍速度,一天幾十公里,就算不作戰單純的新軍,走完這1萬多公里都要需要多久?
相反,英法聯盟則比較容易對付,從德國邊境城市斯特拉斯堡到巴黎只有487公里。
更重要的是,法國缺乏戰略縱深,從巴黎到法國最南端的圖盧茲只有500多公里。
顯然,對付法國可以速戰速決。
一旦將法國打垮,英國就難以在南歐有立腳點。
如果德國空軍可以掌握英吉利海峽的制空權,德國大規模登陸或許能夠徹底消滅英國,從而徹底避免兩線作戰。
但如果先去打蘇聯,幾乎必然會陷入持久戰。蘇軍只要節節敗退,一路摧毀交通設施和基礎裝置,一直退到西伯利亞,也能拖死德軍。
當年拿破崙就是這麼慘敗的。
所以無論德華人是怎麼想的,他們都必須先對付英法,再對付蘇聯。
-
10 # 將進酒君莫停
英法,是和談物件,只是想不到英國那麼死硬,而且德國空軍沒辦法過海。蘇聯,是意識形態你死我活的不共戴天情感,必須要消滅。
-
11 # 喵眼看書
從能量釋放的角度看,德國與蘇聯應該達成真正的戰略協作,最起碼,德國要把蘇聯拖上戰車。
德國佔領西歐中歐和南歐一部分,但協助蘇聯佔領半個巴爾幹半島和君士坦丁堡。然後德國佔領非洲,蘇聯佔領整個中東地區。
可惜的是,兩個都是絕對的陸地強國,又沒有強大的海軍來佔領英國,雙方膨脹的龐大軍事實力無法做到相互信任,只能在1941年發生碰撞了。
-
12 # 高紅權先生
平胸而論,希特勒一開始也沒想打世界大戰。他的意圖只不過是再玩一把慕尼黑陰謀,不戰而勝,把波蘭收入囊中。如果英法不對他宣戰,那麼他在滅亡了波蘭之後,有可能消停個一年半載,隨後下一個目標或許真的就是蘇聯了。
但是張伯倫再傻也不會連上兩次當。在1939年初德國吞併捷克之後,他就立即改變了態度,下定了與德國開戰的決心,不再會做出任何的退讓了。
因此,當希特勒得知英國對德國宣戰之後,他感到十分的沮喪,曾經對身邊的人說道:“如果這次我們打敗了,那就只能怪我們自己了。”
由於英法已經對德宣戰,而蘇聯卻和德國簽訂了和平條約。這樣一來,德國就只能是先打英法,後打蘇聯了。
這都是形勢變化造成的結果。如果英國繼續對波蘭的滅亡袖手旁觀,如果蘇聯不和德國簽訂和約,你想德國還會去打英法嗎?當然不會,蘇德戰爭會提前爆發的。
-
13 # 冷月鉤沉
德國只想要個名分,沒有想過滅掉英法和蘇聯。
一戰後,英法作為戰勝國對歐洲大陸進行了權力分配。
德國作為戰敗國,不僅沒有撈到一點兒好處,還面臨割地賠款。
幾代德華人苦心經營的強國夢,就這麼碎了一地。
一個連正常的軍隊都不允許有的國家,又何談什麼話語權呢。
不過,蘇聯的異軍突起讓英法緊張起來。
如果蘇聯的紅色政權向西一直擴張,整個歐洲都將產生社會主義制度。
這是英法不能容忍的。
而希特勒上臺就是喊著反對蘇聯的口號,所以才讓英法睜隻眼閉隻眼。
希特勒非常清楚德國需要什麼,那就是失去的土地和大國的地位。
他打著反對蘇聯的旗號,成立了黨衛軍,透過軍事手段拿回了一戰失去的土地。
在瓜分波蘭後,英法才反應過來,德國要的不僅是反蘇聯,還有英法。
希特勒知道德國剛剛從戰敗中走出來,不可能打敗蘇聯,更不能打垮英法。
所以,他提出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先和蘇聯談,雙方誰都別動手。
希特勒和斯大林都是聰明人,在瓜分了波蘭後,兩國相安無事。
接下來就是希特勒和英法的較量了。
他的意識中法國是非常強大的,最好的結果是雙方打平手,然後派代表談判。
可法華人不爭氣,沒打幾個回合就亡國了。
希特勒嚐到了戰爭的甜頭,法國都打下來了,一個英國根本不是自己的對手。
就這樣,希特勒決定一口氣打垮英國,然後做西歐的話事人。
至於蘇聯,什麼時候想打了還不是自己說了算。
可希特勒沒有料到,他的行為讓美華人比較緊張。
美國一直在佈局歐洲大陸的利益分配,它不願意看到一個統一的歐洲,也不想德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
這樣會影響美國的崛起和霸權。
最後美國支援了英國,並挑唆蘇聯和德國攤牌。
美,英,蘇三個國家湊在一起,都看不慣德國。
這是德國在開戰前沒有想到的。
可以這麼說,德國一開始只想拿回自己失去的地盤和地位,沒有想滅掉英法和蘇聯。
所以,也不存在德國想先滅掉誰了。
—End—
-
14 # 拉絲捕鯨
德國只是想重拾大國夢,但歐洲各國的軟弱無力助長了德國的氣候,讓德國有了更大的野心,如德國當時能建立一個歐洲合眾國,那世界的第一國肯定非他莫屬。但,利慾使德國迷失了方向和目標。
回覆列表
納粹德國當時的想法自然是先滅英法,再滅蘇聯。只是後來局勢發生了改變,使得原定的計劃已經難以實施。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納粹德國為何非要發動一場戰爭。
有人說,希特勒是一個戰爭狂人,此話不假。不然也不會發動一場遍及世界的戰火。但問題是,希特勒雖然瘋狂卻並不是傻子,如果沒有足夠的利益,他又何必甘冒這種風險呢?
也就是說,希特勒最終發動二戰,背後必然有著相應的目的。這個目的僅僅是為了所謂的統治全世界嗎?或者說他真的只是為了將日耳曼民族的高貴血統遍及歐洲甚至世界?
其實這些原因或許只是表象,作為人們對其瘋狂行為的註腳。然而,在希特勒的背後,有著更為精彩的黑幕。
對二戰有所瞭解的人們都清楚,魏瑪政府因為無力制止席捲全德國的境界危機而下臺。但是我們仔細研究一下魏瑪政府的各種經濟政策,和希特勒後期執行的幾乎並無二致。當然除了某些種族主義的措施以外。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幾乎是同樣的經濟政策,一個會迅速見效,另一個卻以失敗而告終呢?
因為希特勒有錢。確切的說是希特勒比魏瑪政府有資本。這些資本從何而來?自然是那些在幕後決定整個歐洲甚至是世界命運的那群人在左右。
他們選擇希特勒作為代言人的原因,正是看中了他的戰爭因子。因為在那個金融尚不發達的時代,正當生意的賺錢速度,遠比戰爭要慢的太多。戰前準備要錢,戰爭機器開動要錢,戰後重建要錢。所以,才有大炮一響,黃金萬兩的說法。
掌握這些資本的人,是沒有祖國意識的,他們是泛國界行為主義者。對他們而言,最有吸引力的不是來自於哪個國家,而是資本的膨脹。
所以,這就有了後來英法的禍水東引,卻沒有想到,因為希特勒代表的德國納粹對一戰中法國的行為極為痛恨,導致法國率先遭殃。堅固的馬奇諾防線成了軍事歷史上最大的笑話。
而後,海獅計劃的執行,令一直認為孤懸海外比較安全的英國徹底慌了神。只是因為後來有著海峽的阻隔,德國的海軍實力著實有限,而轟炸並沒有令英國屈服,才不得已而作罷。
原本希特勒自然是希望收拾完英國,全力打擊蘇聯。因為他明白英法的小算盤,所以不想讓英法坐收漁翁之利。但是隨著海獅計劃的受挫,蘇聯一直在做戰前準備,生怕蘇聯完全做好抵抗納粹準備的希特勒決意不再繼續等下去。匆忙開啟了東線戰場。從此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