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北強子

    【譯文】 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評析】 孔子是一個十分坦率直爽的人,他認為自己的忠信並不是最突出的,因為在只有10戶人家的小村子裡,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並不是“生而知之。”這就從一個角度瞭解了孔子的基本精神。

    拓展資料:

    《古文論語》是在漢景帝時由魯恭王劉餘在孔子舊宅壁中發現的,當時並沒有傳授。何晏《論語集解·序》說:“《古論》,唯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論語集解》並經常引用了孔安國的《注》。但孔安國是否曾為《論語》作訓解,《集解》中的孔安國說是否偽作,陳鱣的《論語古訓·自序》已有懷疑,沈濤的《論語孔注辨偽》認為就是何晏自己的偽造品,丁晏的《論語孔注證偽》由認為出於王肅之手。

    這一官司我們且不去管它。直到東漢末年,大學者鄭玄《論語注》以《張候論》為依據,參照《齊論》、《古論》,作了《論語注》。在殘存的鄭玄《論語注》中我們還可以窺見魯、齊、古三種《論語》本子的異同,然而,我們今天所用的《論語》本子,基本上就是《張候論》。於是懷疑《論語》的人便在這裡抓住它作話柄。

    張禹這個人實際上夠不上說是一位“經師”,只是一個無恥的政客,附會王氏,保全富貴,當時便被斥為“佞臣”,所以崔述在《論語源流附考》中竟說:“《公山》《佛肸》兩章安知非其有意採之以入《魯論》為己解嘲乎?”但是,崔述的話縱然不為無理,而《論語》的篇章仍然不能說有後人所杜撰的東西在內,頂多只是說有摻雜著孔門弟子以及再傳弟子之中的不同傳說而已。

    如果要研究孔子,仍然只能以《論語》為最可信賴的材料。無論如何,《論語》的成書要在《左傳》之前,我很同意劉寶楠在《論語正義》(《公山章》)的主張,我們應該相信論語來補充《左傳》,不應該根據《左傳》來懷疑《論語》。至於崔述於後代的封建道德作為標準,以此來範圍孔子,來測量《論語》的真偽

  • 2 # 行於桑田

    說的是:孔子認為自己的忠信並不是最突出的,每有10戶人家中,就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但他坦言自己非常好學,表明他承認自己的德性和才能都是學來的,並不是“生而知之。

    忠信是孔子倡導的重要道德思想。並將忠信列為四教之內,其思想核心是“仁。是個人立身,處事和生存之本,是一個人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質。更是朋友間的交往之道,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和合作的重要前提。更是一個社會政治制度得以健康運轉的基礎和保障。

  • 3 # 黌龑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釋譯:孔子說:“在十戶人家這樣的地方,肯定有跟我一樣忠信的人,(但他們)不如我好學。 ”

    從孔子說話的內容上看,提到了忠、信、好學三個方面的品質,但我們可以知道,孔子要強調的是“好學”。

    自周王朝開國至春秋戰國時,禮樂崩壞,諸侯混戰,周天子表面上是天下共主,實際上大權旁落。列國紛爭不斷,連連戰亂,致使民不聊生。遂有孔子周遊列國,廣收門徒,盼天下學周禮而治國,以行王道。

    周時定禮樂,推行教化,上至朝堂,下至黎民。至東周末列國時期,教化中“忠”、“信”已成傳統,天下人各行業者,莫不有此品質,故而孔子能有這樣的肯定。忠信是自覺行為,即使在重大利益誘惑下,也不會發生動搖。

    但是天下的道理很多,在“十室之邑”的人,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這個時候,就表現出了孔子的“好學”的思想。天下的道理之多,不學則無以知。孔子自己也是不斷學習,非常好學,嘗多次問道與老子。孔子於列國推周禮,讓各諸侯王學周禮治國,以安社稷。同時,孔子也強調透過學習認識真理,掌握真理,由此實現人生理想,最終實現“和天下”的理想。

  • 4 # Forest醫生祥子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出自《論語·公冶長》

    這句話的意思:孔子說:“即使只有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好學罷了。”

    孔子以自身成就為例,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他認為自己忠信的資質與常人一樣,只是因為自己好學,所以能異於常人,故也是在勉勵人們要有好學的精神。

    孔子自稱好學,並無自誇之意,他曾經表示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必須努力學習才有所得。一般人中,有能做到忠信的,但很少有能做到好學不倦的,孔子唯因好學不倦,才成為博學多聞之人。

    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一定都會有真誠守信、好學上進的人。人不能因為所處環境和位置的不佳而放棄一些根本的東西,尤其不能放棄學習和提高自身素質。越是在艱苦的條件下,越要保持好學上進的思想和意志。

  • 5 # 世界語世界

    這句話是對“日用而不知”最好的註解!忠與信,日用而不知。若要知之,不但要用之,還要好學之。學,這個字,在《論語》中出現很多處,我們不可以簡簡單單地把它理解為我們平常的教學,學習的學。而應該是更向上一步,像參禪問道那樣,無憑無籍,克己求真,審問源頭。千年來解《論語》者,這一點“學”的功夫沒用到位,已經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也。望同好者,仔細想想看!學而不思則罔,照葫蘆畫瓢,只做皮相功夫;思而不學則殆,盡打妄想不操實踐,要你何用,行屍走肉。孔聖與周圍人們的差別,拿得起放得下,進得去出得來,功夫了得,自由自在,好學,樂學,毫無厭倦,自然成就。無常緊迫,人身難得,抓緊時間,學之!

  • 6 # 江湖夜雨92

    美質易得,至道難聞。

    朱熹是這樣解釋的,很多人都有天賦,都有成材的資質,都有道德的基本因素,卻很少有人能領會大道的精髓,原因在於,沒有堅持學習,沒有把這種善良,忠信的思想表現在行為上,沒有用學識加以陶冶。很可惜,我們大部分人,不讀書,不修養身心,不懂反省,白白把自己的天賦浪費掉了。

    這句話不是空穴來風,老夫子心血來潮,突然冒出這一句,和前幾章聯絡起來看,孔子在感嘆自己的學生,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的缺點,不好好反省,才發出這樣的嘆息。在孔子眼中,只有他的學生顏回,才稱得上好學而已,吾只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是誰傳來孔子道統,是孔子認為愚笨的曾參,這常常讓我感到迷霧重重,正如孔子學生所言,他的思想好比高牆之內的王侯之家,裡面是什麼?誰也看不見,《論語》只是撿了片光吉羽而已。

    開放心靈,多問善思。

    孔子是很謙虛,謹慎的,在這裡卻很自負,自認天下第一,無人超越。他說的名副其實嗎?的確是這樣,他無時無刻不在讀書,他的一生,就是學習的一生。孔子認為,一個人在世上生活,要想耳聰目明,事事通達,就要不恥下問,不侷限於固定的老師,能夠開放心靈,整個人類,宇宙都可以當他的老師。山不矜高自極天,水唯善下方成海。這樣的人,才能汲取眾人經驗,集眾人之所長,才能脫穎而出,成為大神,否則永遠是小妖。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韓愈說,聖人無長師。孔子入太廟,每事問。都強調了問的重要性。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的學習專注,深入,不是一般人的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孔子在齊國向樂師學習,三月不知肉味。他先學習曲,彈熟之後,不肯罷手,又深入去感知音樂的表現技巧,老師說,可以了。他說我還領會曲中的感情呢?三月後,他興奮的說,我看見他了,作曲的不就是高大而黑的文王嗎?這首曲子應該叫文王操了。

    孔子被困在陳蔡之間時,被包圍在狹小的地方,生命受到威脅,連續幾天斷炊,但孔子依然彈琴,讀書,絃歌不輟,什麼困難,也阻擋不了孔子前進的腳步。

    孔子曾自述生平,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兒。在他眼中,什麼都沒有探尋人生大道更有樂趣,哪怕是死亡,也沒什麼,朝聞道,夕死可矣。

    結束語:絃歌不輟,薪火相傳。孔子的好學精神激勵著一代代人刻苦求學。宋代張載的那句激動人心的名言仍響在我們耳畔,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7 # 張湛字澤緣

    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忠信是華人普遍具備的美德,但是愛學習的品德擁有的人不多。要想變得優秀,就需要愛學習,學習使人進步。

  • 8 # 環評紅樓

    這句話翻譯成白話文是這樣的,孔子說:“咱這棟樓十戶鄰居,肯定有和我一樣誠實守信的人,但是沒有像我這樣好學的。”孔老夫子做人誠懇不虛偽,他說的這個現象無論是守著學生說,還是在鄰居面前講,都是個不爭的事實。

    孔子是個苦命的人,三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和他母親相依為命。他“十五志於學”,相當於現在的初中生,下定決心求學立世。不幸的是,第二年也就是十六歲那年,他母親顏徵在又去世了。七十那年,他的兒子孔鯉先他而逝。一句話,孔子幼年喪父,少年喪母,老年喪子。再加上週遊列國十四年,可謂風雨飄搖的一生。

    艱難的家庭生活環境,對孔子而言是愈挫愈堅。他曾對學生們說“少多鄙事”,就是小時候為了養家,做了很多累活粗活不堪的活,這對他的成長是筆巨大的財富。

    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達到這一人生境界的根本原因來自於他的善於學習。他學而不厭,悔人不倦,開門辦校,教學相長,以“克己復禮”為己任,培養了弟子三千,七十二賢,出類拔萃者更有顏淵子貢子路等十哲。

    有的人在困難面前,一蹶不振,有的人卻迎難而上,化繭成蝶。孔子面對徒弟們的頂禮膜拜,評價自己說不是生來就會的,不是天才,是“學而知之,困而知之”。從國外流浪回來以後,集中精力整理文化典籍,刪而編纂《詩經》,續而完善《易經》,終成一代至聖先師,儒家掌門。

    孔子一生的追求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個“仁”字,愛人。他的理想就像冬天裡的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燒了你我。在春秋大亂、戰國爭鋒的泥潭裡,仲尼如日中天,照徹山河,用仁愛之河滋潤著二千多年華夏玄黃。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一聲感嘆,來自於遙遠的魯國曲阜,它像久旱逢甘霖,淋灑在炎黃子孫的心坎裡。

  • 9 # 慧光2787

    這章經文的主旨在"好學"兩字。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十室應該不是實數,而是這個地方的人家不多;十室之邑是指很小的地方。在一個小小的地方,一定有像孔子那樣忠信的人,但不會有孔子那樣好學的人。

    可見,忠信之人到處有,但好學如孔子者,幾乎絕也。

    孔子何以敢作此說,他又是怎樣的好學呢?

    論語中,涉及孔子好學的內容不少,如: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於求之者也。"敏於求之,就是勤奮學習,融會貫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時時處處,虛懷若谷,以能者為師,擇善而從,不善改之。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孔子謙遜,不以聖人自居,從多聞多見中學習。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孔子聽到別人歌唱得好,必請人家再唱。學會了,依曲調再填上詞,自己唱給歌者聽,這就是和。可見孔子是十分用心的向人學,不是做個謙虛好學,不恥下問的假樣子。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何等專注、好樂。

    史記有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之說,又豈是一個勤奮了得。

    孔子的這些讀書美談,說曠古希有,絲毫不過分。但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學用不二。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若聖若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這些文字,說明孔子不是讀書歸讀書,做人歸做人;而是讀書就是為了做人,做人才要讀書,兩者是一回事。

    孔子雖是在說自己好學,其實,他老人家是激勵我們要好學,這才是本章經文之旨。

  • 10 # 朱八戒CC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語出《論語•公冶長》。意思是:在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地方,一定有象我這樣既忠誠又守信用的人,只是他們沒有我這樣如此地好學。

    忠誠與信用是華人的傳統美德,每一個有良知的華人都有著忠誠和信用的一面。在平民百姓當中,許多沒有文化知識的人,是那樣忠厚善良,通情達理,誠信做人。又有許多讀書人透過道德禮樂的教化,更懂得“忠信”文化的內涵。他們知書達理,忠於國家,忠孝父母,忠誠於社會上每一個人。他們誠信做人,把信用作為立足之本,從而有所創造,有所作為,為社會建功立業。

    孔子認為:十戶人家小地方,肯定有人講忠信。孔子自信地認為他人有著他那樣的“忠信”,是因為他堅信人人都有善良的一面,總還有一些人有著崇高的道德品質。所以孔子把“忠信”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作為“仁”的具體表現。以提高人的修養素質,讓自己有著崇高的思想境界。

    孔子覺得他人沒有自己那麼用功學習,這也的確如此。能有孔子那樣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為數不多,極其少見。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勤奮努力,持之以恆,才能不斷獲得新的知識。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深刻領會書中的精華,吸取其中的道德營養和智慧,並應用於實踐當中,這就是人人皆可為堯舜。

    孔子一生好學,從十五而學,到古稀之年,致力於彙集西周五百年來的思想文化,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地完善和發展,形成了他的儒家思想體系。兩千多年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也就成為人們言行舉止的行為準則,用以修身齊家,兼濟天下。

    孔子教學一生,嘔心瀝血,終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為保持自己的“忠信”,刻苦學習,始終朝著一個奮鬥目標,百折不撓,鍥而不捨。

  • 11 # 三國演義的智慧

    《論語》記載了這句經典的廣為人知的話。

    孔子在感慨,我們順著這個感慨往回想,會發現我們有許多地方要檢討和改善。

    我們一般人是喜歡停留在忠義和誠實的層面來做做人處事的!這不能說不對,這是美德、是應該被肯定和稱道的。

    但是我們要知道,忠義與真誠不是終點,是起點、是做人的起點!

    所以問題來了,站在起點怎樣出發?且不會影響原本的美德?

    答案是學、學習、好學、甚至是樂學!

    書本的知識是知識和智慧,生活和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也是知識和智慧!只要潛心研究和用心再用心,任何人都可以不斷提高,樂在其中。

    人生過程不能停滯,要謙虛、要好學、要不斷進步。在這其中,學習是關鍵,只有不斷學習、一個人才不會枯竭與停滯,否則都將是空談。

    夫子用自己的感慨告訴我們,不要氣餒、不要驕傲自滿,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篤志好學、人人可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棚甜玉米市場前景如何?怎麼進行種植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