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南朝作家,吳均筆下的《與朱元思書》,被後人稱為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
19
回覆列表
  • 1 # 迴歸文學

    這篇駢體文寫景如畫,引人入勝,向我們描繪了富春江水的秀麗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好江山的熱愛之情。雖然不乏作者逃避現實、寄情山水的消極處世思想,但作者能跳出駢體文的格式限制,在一百四十四字中言之有物,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與朱元思書》天下獨絕了。

    《與朱元思書》的作者吳均(469—526)字叔庠,梁吳興郡故鄣縣(今浙江省安吉縣西北)人。他的詩文大多描繪山水景物,風格清新雅麗,有一定的藝術成就,在當時文壇上發生很大影響。他的《與朱元思書》,生動地描寫了浙江富陽、桐廬一帶富春江上的景色,刻劃出孕奇蓄秀的祖國南方江山風貌全文共144個字,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優秀作品。

    什麼是小品文呢?小品文是內容短小、帶有抒情意味合諷刺性的散文,古代我們熟知的很多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尺牘、序跋、遊記、記傳等都可以算做小品文。且議論較少,以敘述、描寫或抒情成分居多,因其內容多帶有諷刺口吻,發人深思。

    那麼什麼是駢文呢?駢文是魏晉以後產生的,其句子多四六對仗,講究對偶,除此之外還講究聲律、典故和辭藻。但如果嚴格按照駢文的劃分,《與朱元思書》並不是一篇極好的駢文,那為什麼還被稱為“天下獨絕”呢?

    一、美在語言

    我們剛說了《與朱元思書》並不是嚴格意義上最好的駢文,從“辭藻”和“用典”方面,當時盛行的駢體文大多堆砌如異草、珍禽、金玉等華而不實的語言來掩飾空洞貧乏的內容,同時由於過分要求句式的工整對偶,時人難免在文中使用大量的同義詞,這難免讓人感覺重複。但此篇文中的句法是駢雜交織的,其中的駢句、對仗並不嚴格,如“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在詞義上“飄蕩”與“東西”並不完全對稱。但是從整體上看,文中的“風煙俱淨,天山共色”;“總湍甚箭,猛浪若奔”;“冷冷作響,纓纓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等對偶句,大體上都是符合對偶的。文中雖然也有近義詞的使用如“不絕”“無窮”,但並不會給人重複之感。

    再說用典,魏晉之後的駢體文幾乎都以數典為工,透過使用典故使文章精煉、含蓄,典故包含的內容也十分豐富,“駢文之典,一用古事,二用成辭。用古事者,援古事以證今情也;用成辭者,引彼語以明此義也。”(《文心雕龍》)但後期用典過多和追求冷僻字也導致駢體文很難理解,累牘連篇。《與朱元思書》中只有一個典故,即”鳶飛戾天“,典出《詩經·大雅》,原意是指老鷹在天空中飛,現在是指為功名利祿而高攀的人,簡短又貼切,完美避開了駢體文的缺陷。

    《與朱元思書》除多用四字句,排列勻整,具有其美感外,還奇偶選用,駢中帶散,因而它既使得文章整齊嚴密,句麗詞暢,而又開闔自如,錯落有致。

    二、美在畫面

    這篇山水文著重抓住山“奇”水“異”的特徵來寫,有靜態的畫面,也有動態的景物。動靜結合,化靜為動,靜止的山峰被刻畫得千姿百態,從而畫出了一幅絢麗優美的吳越山水圖畫。文章一開始便將目光投向了廣闊的蔚藍天空,明朗清新的畫面感撲面而來。遠處連綿的群山越來越遠,山色也越來越淡,天空隨著距離的拉遠也顯得越來越低,直到和山色融為一體。隨後進入中景,小船上的站立者同我們一樣陶醉在山水中,沿著蜿蜒百里的江水探尋美景的蹤跡。“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此句不但是總領句,而且伴隨著時空的伸展和轉移,鏡頭也變成站立者的俯視角度來寫江水的靜態,水中的魚江底的石頭都一覽無餘。隨後鏡頭又向後拉遠,江水滾滾流動的情態彷彿就在眼前。接著作者描繪兩岸高聳而奇特的山巒,以小船為視線的起點,作者由俯視轉入仰視,“負勢競上,互相軒邈”表現出了高山在壓力下競爭下崛起的動態躍然紙上。這種以動寫靜的自然美並沒有繼續,而是從另一個角度把視覺的動態轉化為聽覺的喧響:泉水的流動聲,悅耳的鳥叫聲,蟬鳴和猿啼交織在一起,給文章又賦予了音樂美。最後兩句更是從心理效果上強調美景的美好,居然能讓追名逐利的人沉醉於大自然,忘卻世俗的牽掛。最後一句更是補上了日光明暗的林中景緻。那屹立的群峰、澄碧的江水、飛動的風帆、入雲的竹樹,歷歷在目。讀之彷彿身臨其境,使人陶醉於江南美景之中。

    結語

    明代著名畫家董其昌說:“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名山遇賦客,何異士遇知己。一入品題,情貌都盡。後之遊者,不待按諸圖經、詢諸樵牧,望而可舉其名矣。”(《畫禪室隨筆·評詩》)當然,“一入品題”的山水,不會是真實山水的複製。董其昌的話是強調詩文有畫境,藝術山水的“情貌”逼真。好的山水文,不僅寫景如畫,而且富有詩情。用前人的話說,這是因為“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文心雕龍·神思》)作者登山臨水、觀賞自然的時候,往往會受到激發,把感情寄託於眼前所見景物之中。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篇富春山水的寫照,正可以導後人遊。

    總之,這篇駢體文寫景如畫,引人入勝,向我們描繪了富春江水的秀麗美景,表達了作者對大好江山的熱愛之情。雖然不乏作者逃避現實、寄情山水的消極處世思想,但作者能跳出駢體文的格式限制,在一百四十四字中言之有物,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與朱元思書》天下獨絕了。

  • 2 # 青汐閣

    與朱元思書

    南北朝: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風景美

    吳均主要透過山水、動物、植物來描寫自富陽至桐廬一帶的美景,作者筆下的水時而清澈寧靜,時而猛烈奔流,山陡峭險峻,但樹木還是在競相生長,給人勃勃生機之感,鳥而的歌聲餘音繞樑,猿猴的叫聲也是此起彼伏,各種動物給這山水又增添了一份趣味。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這裡吳均感受到震撼之餘更尋得了內心的寧靜。

    形式美

    這篇小品文可以看做是一篇駢文,但又跳出了駢文略顯呆板的限制,駢文一句為四字或六字,這“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一句打破了一般駢文的規律,可見作者寫這篇文的時候是非常隨性的。全文雖然短小精簡,但語言通俗易懂。只有“鳶飛戾天”一處引用典故,一般人讀來都是毫無障礙的。

    情感含蓄

    現代人看到的《答謝中書書》其實只是吳均給朋友信的一部分,所以後人只能透過這部分來揣摩作者的具體意圖,吳均生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動盪,在無數人夢寐一天能夠進入仕途的時候吳均卻一直過著清苦的生活,或許是他對於人世間很多人的追求早已看淡,所以他給朋友寫這封信,希望朋友也早日擺脫世俗,享受大自然饋贈的一片山水。所以有人認為最後一句暗指當時社會的黑暗。

  • 3 # 超級科學奶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騷人墨客,吟詩作文,為今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目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辭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歎為觀止。

    一、意境美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我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Sunny明媚,天高雲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並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遊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彷彿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游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餘。然後以比喻誇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彷彿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彷彿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Teana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廕庇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徵,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發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二、志趣美   

    本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我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我們可以從首段“從流飄蕩,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鬆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讚頌。更令人讚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既不同於“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鬆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嚮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讚。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後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並感到親切。   

    三、語言美   

    駢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採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並於文章後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本文又有異於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於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節),後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 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鳶飛戾天”一處用典以外,均採用白描手法,寫景狀物,力求準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四、結構美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也很講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 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髮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後“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蕩”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寫景重點上,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徵,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富陽富春江)

    附原文:《與朱元思書》南朝梁·吳均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那空間的)煙霧都消散淨盡,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流蕩漾,任憑船兒東西漂泊。從富陽縣到桐廬縣(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異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見到水底。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無障礙。(那飛騰的)急流比箭還快,洶湧的波浪猛似奔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鬱鬱蔥蔥的樹木,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高山)憑著(高峻的)形勢,奮力直向上聳,彷彿互相競賽向高處和遠處發展;(它們)都在爭高,筆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衝激著石頭,發出冷冷的清響;好鳥兒相向和鳴,唱出和諧而動聽的聲音。(樹上的)蟬兒一聲接一聲不斷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聲一聲不住地啼。那些懷著對名利的渴望極力高攀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之心;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象黃昏時那樣陰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Sunny。 

  • 4 # 雲隱

    《與朱元思書 》是吳均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封書信,更是一篇由清麗詞句構成的山水小品文,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絕品。

    吳均以簡練明快的筆法,僅用百餘字,便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為世人揮墨描摹了一副“物我合一”的人與自然相合的畫面 。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遊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以“物我合一”之境開篇

    前四句是本文的引領,“風煙”與“天山”“飄蕩”“東西”相互獨立又存在著關聯 。這四句不僅僅是為了寫景,還在於交代人物關係,營造敘事氛圍。一開始就讓人進入一 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更讓人能 “看到 ”常人看不到的“景”,感悟到常人感悟不到的人生哲理 。

    以“動”“靜”之態描繪異水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 ”第一次渲染富春江水的清澈。以“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第二次渲染富春江水清澈的特點 。先以富春江水的靜態突出“異水”的清澈,於是便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反襯,讓富春江水 “靜態”的 “清澈”與“動態” 的“迅猛”形成了巨大的張力,富春江水“異”的特點便活了起來 。

    以“勢”“聲”之態渲染奇山

    以 “負勢競上,互相軒邈 ” 渲染一種山的動態化趨勢,以“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把這種趨勢“化”成 了“直”“峰”的成果,給人一種何等氣魄的生命力啊!再以動態的視覺轉換成聽覺的角度進行渲染 。山谷之中有 “泉吟“”鳥歡”“蟬鳴”和“猿啼”,多層次的聲音,帶來多層次的生命組畫,山是奇的,更是活的。

    以“空間”“時間”之態結尾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置身山林,藤葉蔽日,在窄河處兩岸樹木合攏中,籠罩出一個昏暗的走廊,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偶爾看到日光;寫景實時寫情,寫結尾實沒有結尾,給我們留下了極多的想象。從“空間”到“時間”,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5 # 靖哥哥在金陵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我先用今天的白話來翻譯一下這封信:

    風和煙都散盡了,天空和山是一樣的顏色。小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偏東,時而偏西。我乘著船從富陽去桐廬,一百來裡的水路,奇異的山水,真是天下獨一無二的呀。

    江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很清楚。遊動的魚兒和細碎的沙石,也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無阻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迅猛的浪濤像飛奔的駿馬。

    富春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有寒意的樹;山巒憑藉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彷彿都在相互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形成了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衝擊著岩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蟬和猿猴也長時間地叫個不斷。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還可以從枝葉的空隙中見到Sunny。

    細心的同學會發現,文言文僅僅用了144個字。這封信,如果讓我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那就是:美不勝收。

    這封信可以說是描寫山水的上乘之作,我們今天來誦讀它,可以獲得很多對寫作有幫助的啟發,如果能運用到作文表達中,一定會有不錯的效果。

    從考試的角度來說,這封信的文體是小品文,也是駢文。

    你可能要犯嘀咕了,什麼是小品文?什麼又是駢文?

    小品文就是指篇幅短小的文章,往往帶有抒情和諷刺的意味,古代許多帶有強烈感情色彩、語言優美生動的序、跋、記傳、書信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駢文,也可以說“駢體文”,駢字本義有兩匹馬並駕齊驅的意思,所以駢文我們就可以理解為對仗工整,聲律鏗鏘,講究平仄,韻律和諧,比如這封信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是工整的對仗。

    駢文和散文是相對的,駢文更注重形式技巧,所以我們經常會在駢文中看到很多華麗的辭藻,如果運用得當,是非常凸顯文采的,比如王勃就曾寫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好句子。

    說完了小品文和駢文的知識,我們再來講講這位作者的故事。

    《與朱元思書》這封信作者叫吳均,他的家鄉是今天的浙江安吉,那是一個盛產白茶的好地方。

    作者為什麼寫這封信呢?而且好像沒說什麼事情,只是在寫風景。

    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吳均生活的時代,

    也就是魏晉南北朝。

    大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過一句話:

    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痛苦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一個時代。

    魏晉南北朝,用一個字形容就是亂。長達370年的時間裡,軍閥混戰,四分五裂,一個個粉墨登場,你方唱罷我登場,這種時代,對文人,最為不幸。他們不可能在生死場裡殺人無數獲取軍功,也不可能在終南山下逍遙自得,只能在這混亂的局勢裡,顛沛流離,苟全性命,寫點文章還要小心別說錯話,引來殺身之禍。

    在書信中寫景,就是當時很流行的寫作方式。有很多話,不能直說,就透過描寫風景的方式,排解苦悶和煩惱。

    吳均的煩惱也許和他的處境有關。

    他出身貧寒,很有才華,但是為人耿直,卻不幸遭遇了這個不好的時代。

    因為魏晉時期,是門閥士族最興盛的時代,他們把控了國家的政治和軍事權力,甚至文化事務。

    庶族出身計程車人,即使很有才能,也很難有機會得到重用。即使是少數被重用的,也未必能得到公平的對待。比如,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功勞很大,平定戰亂後獲得了很高的官職,被封為長沙郡公,卻還是被士族嘲笑和奚落。

    吳均生活的時代,門閥士族的影響仍在。他空有滿腹詩書,卻一直沒有得到重用。

    我們說,這是“世間最美書信”,一起來看看它的美。

    對應來看這封書信的話,我們就會發現這封書信基本上遵循了駢文的要求。

    你看,全篇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為主,後半部分還用到了對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句式整齊、音韻和諧,節奏感很強。

    不同於當時一般的駢文,這篇文章沒有受形式上的束縛,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的句式,避免了刻板,活潑灑脫。

    同時,這篇文章也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用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僻字。全篇只有“鳶飛戾天”一處,出自《詩經·大雅·旱麓》,原意是老鷹飛到天上,在這裡的意思是指那些有志向、追求功名利祿的人。意思就是,希望追求名利的人們也能欣賞山水之美,不要再熱衷於功名利祿。

    第二美,美在畫面,可謂“文中有畫”。

    人都說詩中有畫,這封書信卻是文中有畫。

    開頭一段:“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八個字大處著筆,寫出了作者乘舟從富陽到桐廬水上之遊的總體印象。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滲透出的那種陶醉、自由、灑脫、隨性,是讓人何等的舒暢和心動,這是我第一次讀到這封信時最被打動和最嚮往的境界。

    “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個字則總領全篇,後面的兩段分別寫“異水”和“奇山”,而且行文始終環繞著“獨絕”二字展開描摹。由“水”到“山”,由近及遠,一幅山水畫卷逐層展開。

    富春江的水,在作者筆下,彷彿透明似的,可以一眼看見底,連水中游來游去的魚,水底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餘。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驚心動魄。

    富春山在作者筆下,也彷彿有著無窮無盡的生命力,奮發向上,千百成峰,層巒疊嶂。而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蟬叫個不停,猿猴也啼聲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自成Teana,這是一部大自然的協奏曲。

    如果純粹是寫景,自然是很好,缺少了一些人生的況味和感慨,這封書信處處透著作者性情和生活態度。

    這一點,北大學者陳平原教授曾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

    這裡的山水奇異超俗,飽含著由衷地讚賞之情。那負勢競上的寒樹,那爭高直指的氣勢,難道不是作者獨立自由的一種個性,不是勇往直前的一種氣勢?與禽鳥共舞,與山水同樂,沉浸在這奇山異水之中,什麼世間俗務,什麼利祿功名,剎那間便會伴著美的體驗灰飛煙滅。

    文詞的形式之美、文中有畫之美和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三點,正是這書信被稱為“世間最美書信”的三重門,每一重都有形式的考究、文辭的構造和意蘊的傳達。

  • 6 # wz145165525

    怪不得周作人頻頻抄古書,古人在景物與情感的描述上確有很多佳作,是後人難以突破的,藝術上的東西,確實是千年等一回。

  • 7 # 孟子曰善養吾浩然之氣

    這篇古文不翻譯為現代語文為好,經過翻譯,就像摻了水的酒,一點味道沒有了。再則原文用詞很平實,沒有什麼難字,如果還讀不懂,翻譯過來也白搭。

  • 8 # ddj8113

    不要說的太絕對了,酈道元《三峽》如何?恐怕不遑多讓吧?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 9 # 一往文學

    吳均的《與朱元思書》被稱為"天下獨絕",關於這種說法,筆者暫時還未找到相關出處。但作者在此文中描述富春江的山水時用了"天下獨絕"一詞,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美不勝收、無與倫比的富春江山水圖,僅僅144個字,便將此景描繪地淋漓盡致,令人心馳神往。附上原文: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與朱元思書》是作者吳均寫給友人朱元思的一篇書信,他大膽突破了以往書信的行文慣例,不敘說具體事務與繁冗之語,直接以清新自然的筆調描繪奇山異水。文章敘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一路所見的優美風景,即富春江的山水之美,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反映出避世退隱的高潔情操。全文采用總分結構,先勾勒全景,再分鏡頭逐一描繪。

    1.天下獨絕的全貌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開篇即給人一種清新純淨而又無比壯闊之感,作者乘船肆意飄蕩,不問東西,一路美景盡收眼底,令人驚歎,自然道出"天下獨絕"之語。

    2.變幻多姿的江水

    作者以巧妙精煉的語言把富春江水的靜態美與動態美描繪出來,"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江水青白一片,"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江水清澈平靜。第三句寫出江水的動態美,隨地勢起伏而動,運用兩個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江水的氣勢不凡。一動一靜,收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令人激情澎湃,心胸壯闊。

    3.峻峭秀麗的奇山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兩岸崇山峻嶺,直插雲霄、緊逼江流,作者視線由近到遠、由低到高,雄奇壯異之景令人感情激越。隨後又把目光轉向山間的景物,泉水、山石、飛鳥、鳴蟬,山猿,樹木,它們發出的聲音各異,作者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些特點,表現出了不同的實感,山間匯成了一曲悅耳的山林交響曲。此時的作者面對此景,心生感慨,於是道出:"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是作者"望峰"、"窺谷"的主觀感受,透露出心中的隱逸思想與對黑暗官場的鄙視之情,同時襯托出大自然的奇異力量。文章寫到這裡似乎便可以結束,然而作者又寫出四句以作結尾:"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既照應前文,又給山水增加了一層色彩,令讀者遐想無盡,流連忘返。同時文章結構更加嚴謹完美。

    清拔有古氣的"吳均體"

    吳均是南朝梁代的一位文學家,善為文、工寫景,代表作品除了《與朱元思書》外,還有《與顧章書》等。史稱其"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梁書》本傳)。"清拔"即清俊脫俗,得山水神韻,在這些描寫中,一幅幅優美的山水畫卷撲面而來,清空秀雅,自然飄逸,幾令人應接不暇。由於其辭筆工麗而不拘忌的特點,江南山水的清秀之美得到傳神的寫照。像這樣在書信中以描摹山水為歸趣的作品,前代也不多見。"吳均體"的古氣,是對齊梁翰藻的一種變化,和對以謝靈運為代表的山水文學的一種迴應。這是時代的產物,即在借鑑、熟習吳聲、西曲,聲律運用較為普遍,以及隱逸之風盛行下的必然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臉盲症的人是種怎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