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非三國演義
19
回覆列表
  • 1 # 文藝骨幹

    從三國志明文記載,也就是說從表面來看,這三個人分別如下去世經歷。

    周瑜在與曹仁爭奪江陵的過程中,親自督戰,由於沒有穿重鎧甲,肋骨中箭。後,周瑜與曹魏曹仁,李通,滿寵,樂進,徐晃等在圍繞江陵的地區展開一年多的爭奪,周瑜擊潰幾路人馬對江陵的支援,截斷了江陵的物質供應路線,迫使曹仁放棄江陵。期間周瑜建議軟禁劉備,分化其部隊,但未被採納。不久,周瑜提出攻打益州的決定。雖被採納,但周瑜在趕赴江陵的路上,於巴丘(今天岳陽所屬)病重去世。

    有一點需要注意,周瑜病重,是否有什麼促發或有什麼事?什麼事能讓病情加重呢?我想是上火,尤其是急火攻心。。那有沒有什麼是讓周瑜鬧心的呢?從推理來看是有的。

    赤壁之戰後的兩年,周瑜向孫權提出了攻打益州的計劃:今曹操新折恤 ,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孫權的堂弟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在這一建議中,周瑜不但沒有了赤壁之戰前的那種高度自信,更少了那種非我其誰的霸氣,看不到“保為將軍破之”和“自足制之”。赤壁之戰時江東部隊的左右都督和贊軍校尉的配置,還是孫權強制給周瑜安排的。而僅僅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周瑜就實現了由豪情萬丈、一柱擎天式的人物變成了穩成持重、三思而行的老城幹練之人?周瑜雖然繼續他的沙場衝鋒精神,但卻主動請孫權最信任的人之一,當時也是孫家最為穩重的人——孫權的堂叔孫靜的兒子孫瑜,來跟自己共同進軍益州。周瑜在這個方案中,不對入蜀的前期準備和戰鬥預想做出描述,而是重點提出希望讓孫瑜跟自己幹這件事兒,事兒成之後,他周瑜不留在蜀地,而是讓孫瑜鎮守,周瑜回來在跟孫權一起攻打襄陽而後挺進北方。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處處用心良苦,處處小心行事。206年進攻麻屯二保的時候,他與孫瑜合作過。孫瑜在當時可以說是江東孫世家族裡面的忠誠骨幹。與此人共同挺進益州,似乎既可以讓孫權放心,也可以表明,周瑜是主動請孫權監督自己的。而得勝之後由孫瑜鎮守益州,則更表明周瑜絕無自己做大之心。如果結合最後一句話,則更可以推測出更多資訊。“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佔領益州之後,周瑜回來還要攻打襄陽,但他同樣不想一個人戰鬥,他想請孫權跟他一起來做這件事兒。但其中卻隱隱地透露出一絲謹小慎微的無奈。這回找不到更合適的人監督周瑜了,那怎麼辦呢?請主公孫權來監督我吧!畢竟,周瑜自己一個人都敢迎戰曹操的十幾萬大軍,而今攻打一個襄陽,或者入蜀都要派人幫忙,豈不是前後差別太大了?這哪裡是請求幫忙,分明看著更像請求派紀委入駐。對於周瑜來說,本來拿下益州和襄陽,都不是啥太難的事兒,但為了避嫌,或者是為了讓自己免於更多猜忌,他不得不來點自捆手腳來請主公點撥和化解的手段。周瑜如何變得小心謹慎起來,周瑜的這份建議,如果剝去各種絲線,再補上之前的歷史並順勢遞推的話,會發現周瑜的一條清晰的線索:主導赤壁之戰——攻打益州——吞併漢中張魯——佔據襄陽——北方可圖。按照周瑜的規劃,這一系列軍事行動的主角都是他,當然了,還需要有孫權的“威靈”指引,具備了這些因素,周瑜說他可以對這些事兒“若在握”。這些話,按照傳統的教科書分析,充分體現了周瑜的敬業精神,敢於衝鋒。雖然這些話零零散散分佈,也並非周瑜一日所說,但日積月累,難免會使孫權這個接班之處就如履薄冰的年輕娃子,不免擔心“尾大不掉”。試想一下,保住江東的決戰是周瑜操刀的,荊州也是周瑜率軍打下的,如果再拿下益州和梁州,再攻克襄陽,今兒挺進中原,那麼周瑜將何等威望。如果說這些事兒對周瑜來說都是勝券在握,那麼還有啥事能讓他一籌莫展呢?這等於是說,江東的基業在周瑜手裡實現了保值的同時,更完成了增值乃至超值,而孫權幾乎就淪落為一個原始股東而已了。曹操的模式豈不是可能在江東重演?

    如果說以上都是針對周瑜而展開的單方面的猜測的話,那麼再來看看多年後,羽翼豐滿的孫權與陸遜聊天時對周瑜所做的評價,或許可以推測一二:“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孫權所說的“雄”曾經用過誰呢,兩年前,赤壁之戰之前,分析形式的時候,孫權曾言“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與劉表,今數雄已滅,惟孤尚存”,那麼在孫權的心目中,那些曾經稱霸一方的人當之無愧是“雄”。而孫權事後對周瑜展開評價的時候,第一批評語就是“雄”。那麼問題來了,在當時的孫權心目中,當時的周瑜有無可能會成為下一個“雄”呢?“膽略兼人,邈焉難繼”,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難以駕馭呢?

    劉備為了借江陵,據其他史料記載,離間孫權道,周瑜文武全才,萬人之英,看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這雖不是三國志明文但多少有點政治氣息。

    在從孫權日後對周瑜子女犯錯後的評價來看,多少也有點味道。周瑜第二子,犯罪了,不是叛國。孫權給他的評價:縱情慾,性行危險,用之適為作禍。。。

    呂蒙在正史中記載的很明確,他自己也在給孫權的信中說“蒙常有病”。也正是因為他病得不輕,所以呂蒙請假回建業養病,關羽才沒有多懷疑。需要多說的是,指揮完襲取江陵後不久,雖然孫權不惜傾盡國庫也要為呂蒙治病,甚至還鑿壁探望呂蒙以免耽誤他休息,但這裡面還是有很多內容可以多角度推理。。呂蒙這一仗打下來,主要將領除了陸遜其他人幾乎與呂蒙前後沒差多久就去世的了。即呂蒙冒險冒得很大。。

    陸遜的去世,很多人歸結為參與兩宮之爭,孫權不滿,不斷羞辱陸遜,陸遜最後憤懣含恨而死。。但我推理,其中還有其他因素。比如,孫權擔心曹叡臣強主弱的局面會在江東出現。其實,如果再放大一些,後來雖然陸遜的兒子陸抗給自己的父親做了解釋,孫權也看似和解了。但我覺得這是表面,真原諒,以孫權的風格那肯定重獎重用陸遜的兒子,可惜直到去世也沒見到孫權這麼做。。。陸遜雖然是孫權一手提拔,重點包裝和打造出來的,但倆人的分歧從夷陵之戰後就一直存在。即使是大戰之時,如石亭之戰,陸遜還是堅持自己的理論——國之蕃表,不肯讓步。。還有一點,我認為陸遜善於預測他人,卻不善於預測自己啊。。。看似思維嚴密,但卻疏於補漏,,以至於讓政治對手積累了二十條罪狀。。

    具體細說文字太多。。就說這些。。。供見笑,,供拍磚兼噴

  • 2 # 一分鐘瞭解一段歷史

    周瑜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今湖南嶽陽),時年三十六歲 。孫權聽聞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 孫權稱帝后,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呂蒙

    江陵一戰,呂蒙立功至巨,孫權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推辭再三,不肯接受金錢,孫權不許。封爵還未頒佈,呂蒙疾病發作(後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甘寧、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孫權時在公安,就把呂蒙接來安置在內殿,千方百計診治護理,並且下令,在國內招募醫者,有能治好呂蒙病的人,賞賜千金。孫權盡心為呂蒙治療,每當醫者給呂蒙針灸,孫權就為之難過。孫權想多看看呂蒙,又怕他太過勞碌,於是命人鑿通牆壁暗中觀看。如發現呂蒙吃下點東西,孫權就高興,對手下人有說有笑;如發現呂蒙不進飲食,孫權就長吁短嘆,夜不能寐。呂蒙病情略有好轉,孫權就下達赦令,讓群臣都來慶賀。後來,呂蒙病情加重,孫權親自到床前探視,命道士為他祈禱,想保全他的性命,又問呂蒙:“假如你不能再起來為我效力,誰可以代替你鎮守江陵呢?”呂蒙回答說:“朱然膽略、守業都充足有餘,我認為他可以代替我接受任命。”

    呂蒙最終在孫權內殿中去世,死時四十二歲。孫權悲痛萬分,縮食減眠以示哀悼。呂蒙生前,所得的金銀財寶和各種賞賜都交到府庫中收藏。他命令主管人員,待其死後,把這些全部還給朝廷。他還留下遺言,喪事務求儉約,不得奢侈。孫權知後,愈益悲傷。

    陸遜

    當時,太子孫和同魯王孫霸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兩宮並立,朝廷內外的官員,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孫和或孫霸,全琮告知陸遜,陸遜認為這些子弟應該憑藉才能晉升,不應該私自邀利取榮。他站在中立立場,認為這些支援兩宮勢力的子弟必會各自結成派別,這是古人最忌諱的事[45] 。當時全琮兒子全寄支援孫霸,陸遜又寫信給全琮說,全琮不學習金日磾殺子,最終會給他的家族裡召來禍患。全琮不採納他的意見,二人更生出了間隙[46] 。孫權私下召見楊竺,楊竺認為魯王有文武英才,應為嫡嗣。孫權同意他的意見。當時有役使藏於孫權的床下完整偷聽到這些談話,告知了孫和。孫和於是與陸遜族子陸胤密議,請他讓陸遜上疏表諫。太子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通訊。陸遜於是屢次上疏極力地陳述嫡庶之分[47] ,支援太子,又請求進京面見。孫權猜到密談洩露,發怒不同意。孫權追查盜聽事件,先後將楊竺、陸胤收監審問,陸遜作為相關人員亦受到指責[48] ,不久氣憤卒死。

  • 3 # ceciliapeng5

    歷史是由當時當代當道的權貴所寫的,除非一個公眾人物是在有眾多目擊者的眼前實際死去,如宋代的岳飛被公開處決於刑場示眾,蒙古的蒙哥元師在襄陽城前中箭身亡或二戰時的張治中將軍命令屬下殺了他以免他被日軍活捉等例項,其他歷史或公眾人物的幕後死亡原因是當權當道者說了算,他們究竟是怎樣可能非自然的死(或根本還沒有死以留下活口作後用!),或別有內情,根本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歷史之迷,理由:有些人權勢太大了,當權者感到受威脅,但又由於相關的人太重要,不能直接處決他們,要這些人“突然死亡致永遠消失”是最好的解決方法。舉例:難都知道周瑜是因不知多少次敗在諸葛亮手上而 “被氣壞致最終氣死”的,但會是真的嗎 ? 周瑜在還沒有遇到諸葛亮前是孫權朝廷內公認的大智者,位極人臣,他又沒有欺君犯上怎樣說也罪不致被處死:就祇由於多次鬥智敗給孔明而要處死這樣很聰明及極忠心的下屬,孫權怎可服眾 ? 但換轉你是孫權,這周瑜在被諸葛亮“克著”致“矮化”後,是個名乎其實的特大膿胞,是 “換人”的時候了,真不能不除不換,否則要被氣死的就一定是面目早已無光的主子孫權。所以不能不廣佈天下週瑜已“被諸葛亮氣死了” ?

    據此個人認為:若有任何歷史重要人物據報是“上吊自盡”,“床上猝死”或什至乎“被嚇死”,這些“史實” 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尚可,但不要認真到即是天真到認為這就是什麼千真萬確的“真相”。所謂“自殺”、“食物中毒” 、“被氣死或嚇死” 的背後,應可能存在基於種種原因都不會或不能解開的迷團。舉例:你們真的相信至今獨一無二、聞名國際、壯健如牛但曾與香港黑社會有恩怨的武打影星李小龍會瞬間死於“馬上風”嗎,又怎麼他也是影星的兒子李國豪在製片廠錄影某槍擊片段時卻竟被本應慣例空檔的手槍以實彈 “意外誤殺” ?

  • 4 # 野袍子仙女

    導語: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的吳國曾經有過四個大都督,他們對東吳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並且相比於蜀漢的著名將領五虎將的勇猛過人,五子良將的統御有方,東吳的四位都督可謂是文武雙全的典範,他們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今天不講他們的英雄事蹟,只要瞭解周瑜、呂蒙、陸遜這三位是怎麼死的?

    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 。孫權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

    呂蒙

    呂蒙(179年—220年),字子明,東漢末年名將,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呂家崗)。

    少年時依附姊夫鄧當,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累封別部司馬。孫權統事後,漸受重用,從破黃祖作先登,封橫野中郎將。從圍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累功拜廬江太守。後進佔荊南三郡,計擒郝普,在逍遙津之戰中掩護孫權逃生,並於濡須數御魏軍,以功除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後,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蜀漢名將關羽,使東吳國土面積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勳殊隆。不久後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歲。

    呂蒙發憤勤學的事蹟,成為了中國古代將領勤補拙、篤志力學的代表,與其有關的成語有“士別三日”、“刮目相待”、“吳下阿蒙”等。

    江陵一戰,呂蒙立功至巨,孫權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呂蒙推辭再三,不肯接受金錢,孫權不許。封爵還未頒佈,呂蒙疾病發作(後世人或猜測建安二十四年發生瘟疫,因史載呂蒙、甘寧、孫皎、蔣欽死於同年,或猜測是呂蒙年輕時在戰場上吃苦受累導致積勞成疾)。孫權時在公安,就把呂蒙接來安置在內殿,千方百計診治護理,並且下令,在國內招募醫者,有能治好呂蒙病的人,賞賜千金。

    孫權盡心為呂蒙治療,每當醫者給呂蒙針灸,孫權就為之難過。孫權想多看看呂蒙,又怕他太過勞碌,於是命人鑿通牆壁暗中觀看。如發現呂蒙吃下點東西,孫權就高興,對手下人有說有笑;如發現呂蒙不進飲食,孫權就長吁短嘆,夜不能寐。呂蒙病情略有好轉,孫權就下達赦令,讓群臣都來慶賀。後來,呂蒙病情加重,孫權親自到床前探視,命道士為他祈禱,想保全他的性命,又問呂蒙:“假如你不能再起來為我效力,誰可以代替你鎮守江陵呢?”呂蒙回答說:“朱然膽略、守業都充足有餘,我認為他可以代替我接受任命。”

    呂蒙最終在孫權內殿中去世,死時四十二歲。孫權悲痛萬分,縮食減眠以示哀悼。 呂蒙生前,所得的金銀財寶和各種賞賜都交到府庫中收藏。他命令主管人員,待其死後,把這些全部還給朝廷。他還留下遺言,喪事務求儉約,不得奢侈。孫權知後,愈益悲傷。

    陸遜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帳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襲取荊州。章武二年(222年),孫權以陸遜為大都督,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一戰成名。黃武七年(228年),陸遜取得石亭之戰的勝利。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后,以陸遜為上大將軍、輔佐太子孫登並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後捲入立嗣之爭。赤烏七年(244年)拜為丞相、荊州牧、右都護。次年去世,終年六十三歲,追諡昭侯。

    陸遜跟隨孫權四十餘年,統領吳國軍政十餘年,深得孫權器重。深謀遠慮,忠誠剛直。一生出將入相,被贊為”社稷之臣“。

    陸遜素來深思靜慮,所推測的事沒有一件不應驗 。當初暨豔大造建造府第的輿論,陸遜規勸告誡他,認為必定會由此招禍。陸遜又對諸葛恪說:“在我之前的人,我一定事奉他與我一道升遷;在我之後的人,我則幫助扶持他。現在看您氣勢侵凌上級,心裡蔑視下屬,這並非能鞏固自己德行的基礎。”諸葛恪知道陸遜討厭自己,於是又寫信給他說明情況。而廣陵人楊竺,年輕時就博得較大的名聲,而陸遜認為他最終會惹禍敗亡,便勸楊竺的哥哥楊穆與楊竺分開生活另立門戶 。

    當時,太子孫和同魯王孫霸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兩宮並立,朝廷內外的官員,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孫和或孫霸,全琮告知陸遜,陸遜認為這些子弟應該憑藉才能晉升,不應該私自邀利取榮。他站在中立立場,認為這些支援兩宮勢力的子弟必會各自結成派別,這是古人最忌諱的事 。當時全琮子全寄支援孫霸,陸遜又寫信給全琮說,全琮不學習金日磾殺子,最終會給他的家族裡召來禍患。全琮不採納他的意見,二人更生出了間隙 。

    孫權私下召見楊竺,楊竺認為魯王有文武英才,應為嫡嗣。孫權同意他的意見。當時有役使藏於孫權的床下完整偷聽到這些談話,告知了孫和。孫和於是與陸遜族子陸胤密議,請他讓陸遜上疏表諫。太傅吾粲也幾次與陸遜通訊。陸遜於是屢次上疏極力地陳述嫡庶之分 ,又請求進京面見。

    孫權猜到密談洩露,發怒不同意。孫權追查盜聽事件,先後將楊竺、陸胤收監審問,並派使者幾次前去責問陸遜 。陸遜因為氣憤卒死。陸遜向來節儉知足,去世的時候,家裡沒有的富餘的財物 。

    陸遜長子陸延早夭,由次子陸抗襲爵。陸遜去世時陸抗時年20歲,被孫權任命為建武校尉,領陸遜部眾五千人,駐守武昌。陸抗葬父於蘇州,還都謝恩時,孫權拿出楊竺告發陸遜的20條罪狀,與陸抗核實。陸抗逐條對答,為父辯白。孫權聽了陸抗之言,漸漸消除了對陸遜的怒氣 。

    太元元年(251年),陸抗還都治病,等到要離開,孫權對他說道:“我過去聽用讒言,違背了正道,辜負了你父親。我前後責問的材料,一把火燒滅乾淨,不要讓人再見到。”與之泣別。

    吳景帝孫休年間,追諡陸遜為昭侯。

    總結:“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人都死了要那些死後的追封做什麼,即便是身為四大都督,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做人啊還是平凡一點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哪些躺著也中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