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達摩說
-
2 # 古今通史
如果單看張廷玉的起落過程,貌似乾隆有些神經質,但實際不是這樣,愛恨都不會無緣無故,這方面必定有跡可循,只是大多疏於觀察罷了。
張廷玉地位的急落是康雍乾三代不遺餘力打造高強度君主集權取得成果後,所必然會帶來的衍生物-權利排他性造成的,九子奪嫡歷歷在目,皇權無父子,何況臣子。
乾隆對張廷玉的惡劣態度並非貫穿始終,初期好到不得了,後期壞得不像話,落差極大,這裡面有乾隆的原因,張廷玉本人也脫不了干係,究其緣由,可不僅僅是找乾隆要“保證書”和“謝恩事件”那麼簡單,這種說法太兒戲了。
乾隆說張廷玉朋黨也不冤,有戰壕、有隊友、有對手,不是朋黨又是什麼,只是程度方面不是很嚴重而已,但這卻犯了乾隆的忌諱。
對應乾隆,張廷玉起伏粗分如下幾個階段:
師生期也可稱為皇子期;
主政初期;
羽翼漸豐;
嚴打。
帝師張廷玉雍正元年,胤禛就迫不及待的給幾位皇子找了老師,鄭重其事的在懋勤殿舉行了合乎禮教的儀式,張廷玉和弘曆的師徒之誼就是如此結成的,雖然張廷玉頗受雍正帝信重,政務繁忙,但帝師的頭銜絕非掛名之舉,言傳身教總是有的,而且不少。
雍正八年,胤禛在鬼門關饒了一圈原路返回,擔心自己的身體萬一出現突發狀況有可能會拖累社稷,所以對張廷玉有所交代,比如繼位問題,因為鄂爾泰當時還沒有入閣,所以,張廷玉是除雍正外第一個知道此事的大臣,些許諂媚總歸是有的,當然,不可能直接說出來。
敏感時期的突出表現雍正十三年,勞模胤禛撒手歸天,因為是暴亡,所以後宮連帶著朝堂上下大多手足無措,正當人心浮動之際,張廷玉聯合鄂爾泰提出立刻呈上秘密立儲的詔書,並當場宣讀,祛除了當時的亂象,保證大清最高權柄順利過渡,對此,乾隆帝當然非常感激。
▲乾隆帝必須接受一個既不情願,又迫不得已要聽受的安排,四輔臣(允禮、允祿、張廷玉、鄂爾泰),從這時候開始,張廷玉的悽慘下場就已經註定了,這是重要原因之一。
乾隆是個極其自負特立獨行的性子,有鑑於康熙帝四輔臣的前車之鑑,他並不想自己的皇權被臣子以輔政的名義削弱,但他不同於前明朱標、朱高熾這類太子,能擁有監國輔政的長期經驗。乾隆僅在雍正十一年開始才真正接觸為數不多的政務,沒有真正處理國事的經驗,也還是因為沒有歷練的機會,乾隆失去了收攏“一朝天子一朝臣”即近臣附庸的機會和過程,機會可以錯過,但卻不可能缺失,完全掌握權柄後,這個程序還會繼續,張廷玉的“倒臺”也就不足為奇了。
乾隆臨朝的回饋①雍正遺詔“配饗太廟”
可這是雍正帝給的耶,和乾隆沒啥關係。沒關係?可以變得有關係,乾隆帝讓這份榮寵充分發酵起來。
乾隆假意與群臣們商量,配饗太廟編入遺詔一起頒發,可否?
連廷議帶合議,上上下下把“張廷玉配饗太廟”這個關鍵詞,叨叨了天知道多少遍,搞得滿城風雨,臣子們雖然各種羨慕嫉妒恨,但還是都咬著牙同意了,大不了後期造謠就是了(的確如此),先皇遺旨舉國皆知,連帶著對張廷玉、鄂爾泰的這份榮寵一時傳遍天下。
▲胤禛可以讓張、鄂配饗太廟,乾隆則讓這份榮寵更加一道光環,舉國皆知,無上榮耀,縱觀大清近300年曆史,漢臣配饗太廟,僅張廷玉一人而已。
②乾隆繼位當天,禮儀、政務何其繁忙,乾隆特地下詔,從張廷玉的太爺爺、爺爺、父親一直到妻子、孩子各有封賞一個不落。
④封三等伯,其子可襲承。就這樣,張廷玉開了大清兩個先例,一是配饗太廟,二是漢臣文官封伯。
▲乾隆知道執政之初自己的短板,但他從內心中極不情願,我們對比一下乾隆帝所說和所做就不難明白,張廷玉的結局是必然的。
乾隆對秘密立儲的不屑甚至忿恨的原因&對張廷玉等人的拉攏行為,本身就是矛盾的
乾隆帝對雍正秘密立儲的做法極為不屑,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自負如乾隆,在繼位後因為沒有絲毫羽翼存在,難以快速達成自己的抱負,對此,乾隆耿耿於懷。
失去了儲位歷練、臨朝即主政的機會,乾隆把秘密立儲制度忿恨到什麼程度呢?連雍正一起罵:
“只有卑劣見識的庸碌之主,才會如此行事,為我所深深鄙視。”
“將來(我的)皇子漸漸長大後,隨著他見識越來越多,考其也無驕奢淫逸之風,我就直接昭告天下,明立儲君。”
這就是乾隆率性的一面,太由著自己性子,雍正帝是九子奪嫡的過來人,害怕皇子結交朝臣,乾隆卻不以為意,其實到他訓政的時候也一樣防著嘉慶。
雍正出《大義覺迷錄》總想要解釋,乾隆不屑一顧,直接列為禁書,解釋什麼?不解釋,直接大興文字獄,不怕死就來吧,所以:
乾隆執政期間,文字獄高達一百一十多起,佔清代全部文字獄案件的七成左右。
乾隆的骨子裡就帶著陰狠、狂悖和暴虐。
張、鄂的特性是什麼?①能夠很好的沿襲舊制,順利過渡。
②良好的輔政能力,輕車熟路,循例而為。
這也分滿漢麼?鄂爾泰不是也被扣個朋黨的罪名麼?他是滿臣吧?
鄂爾泰與張廷玉相同的罪名,意味著他們在乾隆心裡都是集權的障礙,都面臨著收回權利再分配,關乎集權,親兄弟也要死,也就不必分什麼滿漢了,就這樣,從以後的言談中也能輕易聽出,乾隆對鄂爾泰的評價遠超張廷玉、田文鏡、李衛,而且鄂爾泰生前的狀況比張廷玉要好些,張廷玉後期基本是生不如死了,一生努力都毀了。
什麼時候分滿漢呢?合適的時候,權利收攏後再次分配的時候,滿臣的優勢盡顯,那是乾隆親賜的權柄,他樂意,比如訥親、阿桂、傅恆、福康安。
有沒有張廷玉作死的成分?朋黨論是否成立?乾隆執政之初就發現苗頭不對,曾經警告過大臣們,其實也是藉機警告張廷玉和鄂爾泰二人:
“做臣子的最大弊病就是一味阿諛逢迎、擅揣聖意,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是先皇提拔的大臣,也是我倚仗信任的人······無知之輩,胡亂揣測,滿洲大臣都依附於鄂爾泰,漢臣則依附於張廷玉,小官也就算了,其中不乏尚書、侍郎。
張、鄂二人是皇考和我久用的大臣,你們應該全其節,如果一味阿諛逢迎,日久年深之下,其實是害了他們!”
實際上,這二人的關係實在差勁的很,天天紮根軍機處,天天處理那麼多軍政要務,但是二人一天不交談也不奇怪,誰都不愛理誰,沒辦法。
有一種勢力名曰“坐師”,這種人你不朋黨也是朋黨,加上自己的權勢,科舉制下,凡是考中的進士,都稱主考為坐師,無論怎樣,這一層關係算是定下了,也是師徒之誼,再以後做了官員也是坐師一系的,雖然不是一碼事,但類似年選、佟選,只不過沒有那麼招搖罷了。
更何況······得中進士的很多人,真的是張廷玉的親戚。
這是雍正帝首肯的,不知道他有幾個意思,不光張廷玉,包括鄂爾泰拼命往朝中塞人,雍正也說是“樂於用兩家子弟,亦自有朕之意在。”,想想真是脊樑發寒,皇帝都這麼狠麼,我看是^_^
▲這不單純是朋黨之爭,還有滿漢之辨,明珠和索額圖二人皆屬滿臣尚且下場悽慘,何況張廷玉這種漢臣。
爭寵引發的不滿和黨爭鄂爾泰入閣就是首席軍機,相對資歷要老得多的張廷玉立刻靠邊站,張廷玉生氣也得憋著,但是架不住學生們攛掇,為什麼呢?老師要是奪權成功,能沒他們好處麼,即便沒有權錢交易,升官順暢點也是好事,雙方陣營肯定是小嘍嘍們先有爭執,各自掣肘,積怨原來越深,事情越來越大,所有的怒火就都集中在鄂爾泰和張廷玉身上了,本來他倆挺好的關係,慢慢也變糟了,並不是鄂爾泰入閣立刻轉變的。
為什麼最終乾隆無法容忍?你們夠了!
兩方陣營的基本盤,張廷玉他的歷屆學生、各地漢臣督撫、閣臣六部,鄂爾泰則是滿洲親貴,滿洲督撫和滿臣,這些雍正知道,乾隆也知道,誰都不傻。
但有一點,這股歪風何時最勁呢?皇權交接期間,在乾隆看來,二人其心當誅。
乾隆“服軟”接納四個顧命大臣,或說四輔臣的時候,是他皇權勢力最弱的時候,而張鄂二人利用這段時期皇權力度不夠的機會,大肆擴張自己的親近勢力,這就讓乾隆有兩種想法:
①拿我當死的?不知收斂。
②張鄂在各自陣營都是說了算的“大佬”,皇帝的勢力咋辦,如果國事涉及你們的黨爭,你們優先考慮皇帝的而利益還是自家陣營的利益呢?
後續的事就簡單了,只是各種拱火事件的羅列,比如受著配饗太廟的榮寵乞骸骨、逼著乾隆帝寫太廟名額保證書,謝恩失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汪由敦洩密事件,再次勾起乾隆帝對他暗結朋黨的怒火,這種怒火不是當天才有的,所以說,不是乾隆抽風,而是因為積蓄已久,一朝爆發而已,而一旦爆發出來就一發不可收拾,張廷玉的一切榮耀歸零。
張廷玉很冤枉麼?當然冤枉,但論潔身自好、工作能力,他比不上彈劾他的劉統勳,劉統勳彈劾他,我個認為既是彈劾也是保護,別太飄了,而且劉統勳有資格說這種話,論自我操守,張廷玉品質些瑕疵。
劉統勳死在上班途中東華門外,乾隆帝親自到他家弔唁,起初還憋得住,等迴轉到乾清門直接就哭出聲來,“肱股之臣,朕失一宰相。”
反觀張廷玉,死掉以後乾隆沒樂出聲來就算對得起他。
三朝老臣終究還是飄了,自雍正後期開始任人唯親,老張家19人入朝當官,正常科舉入仕?那得科舉正常才行······勾結黨羽,雖然不會禍亂朝綱,但確實影響了統治根基,先是嫉妒鄂爾泰,鄂爾泰死後又嫉妒比他小很多的訥親直接當上首席軍機。
其實那時候起,乾隆已經看不上張廷玉了,連訥親都不敢做首席軍機,是乾隆硬拍下來的,訥親的年紀、閱歷、資歷都比張廷玉差很遠,唯一的優勢就是滿洲寵臣,五大臣額亦都一脈,遏必隆的孫子沒辦法。(最後也是賜自盡)
而乾隆對張廷玉家族勢力的打壓,雖然對清廷來說是正常的,但張廷玉本人無法接受,這也是他辭職回家的原因。
既然知道當時就是重滿輕漢的態勢,那就低調點得了,抗不過皇帝不是麼,非要退休,這算什麼,乾隆又不傻,哪能不知道你這是所謂的寒心了要示威。
乾隆的想法是,三朝老臣集榮寵為一身,自然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沒有頤養天年的道理,事實上很多普通官員,如果受到朝廷重視也是死在任上的,包括滿洲親貴傅恆和福康安,乾隆器重的不得了,還不都一樣,後有劉統勳也是死在任上。
乾隆打壓的不止張廷玉一系乾隆七年,伴隨著鄂爾泰被貶,乾隆順便收回了張廷玉爵位的襲承權,開始了一系列打壓,張廷玉參與一輩子政治應該知道乾隆是什麼意思,急流勇退照時點卯安心等死也就是了,先是部權被解,後來鄂爾泰死後,乾隆擔心他一支獨大,把訥親強塞進來時候,張廷玉就更明白了。
等到訥親自盡後,滿心期盼的張廷玉卻盼來了傅恆這個首席軍機大臣,看樣子,自己這歲數和這些年輕人是沒得爭了,所以就想好了退休。
乾隆起初不答應是有原因的:
①漢臣的眼光大多聚焦在張廷玉身上,如果張廷玉落個悽慘下場,對滿清的朝廷穩定性來說無異於一次重擊,離心離德者必然眾多,大概就是“張廷玉都這樣了,我們再努力有啥用呢”這種心態。
②劉伯溫知道自己要懸為啥往南京跑呢?我在你眼皮底下,你放心,我不生事,誠意滿滿。張廷玉手裡有一群忠心勢力在,乾隆既不重用你,但也不會放虎歸山因為不易控制。
極差的時機,撞到了槍口上富察皇后去世,是乾隆統治時期的轉折點,後續近於苛政,禮部、刑部等相繼倒黴,滿臣、漢臣一體遭殃,被殺者有之,被貶者有之,長子永璜因為悲痛程度不夠被乾隆斥責,並從繼位池中排除出去,永璜連嚇帶氣就病死了,這對乾隆來說是雪上加霜,對這個兒子,他是有愧疚的,正當他陷於悲痛之中的時候······
張廷玉再次要求返鄉,已經幾乎陷於崩潰的乾隆忍無可忍,一擼到底,張廷玉操勞一生,失去了一切,等到死後,乾隆又遵照雍正遺詔,命配饗太廟······
雖然張廷玉小節有虧,但總體上來說他對滿清是有較大建樹的,操勞一生鞠躬盡瘁,從政以來建功無數²,實在太多了,只是沒有軍功而已,之所以他的錯處被無限放大:
①集權路上的絆腳石,乾隆當然不會直接怪他爹不事先培養自己。
②可能錯誤不在張廷玉身上,但的確有太多漢臣圍攏在他身邊,這種形式的勢力是不為任何皇帝所接受的,尤其涉及滿漢之爭。
④私德小虧,親屬確實有隱瞞喪期趕考的情況。
⑤(在乾隆看來)張廷玉沒有退休的權利,在乾隆看來集榮寵於一身的張廷玉應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⑥一朝天子一朝臣,再加上張廷玉的歲數,要培養新人自然舊人要靠邊站了。
-
3 # 紅小豆館主
張廷玉自康熙晚年即受重用,三朝大學士,還曾經當過乾隆的老師,但在張晚年時,卻被革去爵位,上繳了幾乎全部家產,只是念在多年的情誼,才放過張廷玉一家。其實張廷玉一直以來為官謹慎,從未留給別人任何把柄,才成為朝堂上的不倒翁,但他在退休以後,可能也是被多年的榮譽衝昏了頭腦,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
雍正曾經允諾他在他死後配享太廟,這是清代漢臣前所未有的榮耀,他竟然上疏乾隆頒發手詔,保證他死後配享太廟。這引來了皇帝的極大不滿,但依然照做了,緊接著,張廷玉又因年事已高,沒有親自進宮謝恩,而是派他的兒子前往,招致乾隆大怒:“伊近在京邸,即使衰病不堪,亦應匍匐申謝。乃陳情則能奏請面見,而謝恩則竟不親赴闕廷。”三天後,張廷玉又親自進宮謝恩,但此次進宮更觸碰了乾隆帝的心事,認為張廷玉因黨羽眾多,才會有人給他通風報信而前來謝恩,對他大加申斥,並稱他“如鼎彝古器”。由此,又便借朱筌案,進而對張廷玉進行了極為嚴厲的處罰,不久張廷玉便去世了。
但其實乾隆之所以爆發,並非只是因為“請頒手詔”和“謝恩”之事,更重要的是他早就對於前朝的老臣有所不滿,在他執政初期,兩位顧命大臣鄂爾泰與張廷玉之間就有黨爭,在上層官員中“滿洲則思依附鄂爾泰,漢人則思依附張廷玉”,雍乾兩代皇帝又是極為痛恨朋黨的,鄂爾泰在之前已經被乾隆重重處罰過了,只不過是張廷玉一直沒有露出什麼把柄,直到退休。這一件請頒手詔的事件一方面讓乾隆在內心上對張廷玉有了很大的不滿,情感上有所疏離,一方面他所說的話被透露給張廷玉,又讓他對“張黨”更加不放心,所以才會下此重手。
-
4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張廷玉,滿清三朝元老,盡心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任各部尚書、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位及人臣。
張廷玉是整個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
雍正曾讚揚他“器量純全,抒誠供職,大臣中第一宣力者”。
張廷玉的主要功績有三個方面。
(張廷玉劇照)
一是籌劃建立軍機處制度。
雍正七年,因討伐西北準葛爾部,軍隊公文往來頻繁,軍報量陡增。為方便雍正處理緊急軍務,防止軍機洩露,雍正在靠近養心殿的隆宗門設軍機房,遴選心腹大臣協助朝廷處理軍機大事。
張廷玉此時就是軍機處的內閣大臣,親自制定了軍機處的制度。
軍機處直接聽命於皇帝,主要負責草擬諭旨。然後根據諭旨內容,由軍機處直接下發給有關部門。
“廷寄”就是張廷玉設定的一種皇帝詔令方式,主要目的是防止洩密。這種詔令不交內閣傳抄,而是由軍機大臣擬定詔令後,加蓋軍機處印信,交兵部寄送各部及各地有關官員。
“廷寄”的方式不但提高了軍機處的辦事效率,還增強了公文保密性,清朝後來一直沿用。
二是進一步完善了奏摺制度。
他首先將題本和奏摺統一為奏本。
凡是官員要稟報的事項,一律先簡明扼要地寫出奏摺,呈皇帝御覽後,做出批示,官員再根據批示,寫出詳盡的正式報告。
其次,張廷玉還實施了繳本制度。
規定所有硃批奏摺全部查收呈繳,大大地降低了朝政洩密的風險。
(乾隆劇照)
三是整肅吏治。
康熙年間,張廷玉擔任吏部左侍郎,大力整治官員工作懈怠、請託送禮之風。強硬地懲處了奸吏“張老虎”。一段時間內,官場風清氣正,吏治嚴明。
雍正十三年,雍正臨終前遺照“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
但乾隆即位後,處處打擊張廷玉,這是為什麼呢?
一,張廷玉被動捲入黨爭。
張廷玉一輩子謹小慎微,異常低調。但在乾隆初期,他還是避無可避地陷入了黨爭。
雍正去世後,鄂爾泰和張廷玉領遺命,同為輔政大臣。但兩人關係不睦,經常互相拆臺。表面上矛盾未激化,但在朝臣中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兩大派,形成了“滿則思依附鄂爾泰,漢則思依附張廷玉”的局面。
而且,張氏家族在朝為官人數眾多,有記載的就有19人,可謂滿門榮耀,權傾朝野。
這是張廷玉始料不及的,更是乾隆不想看到的。黨爭在歷朝歷代都有,但前提是皇帝要能駕馭。如果黨爭太烈,危及皇權,任何帝王都是不能容忍的。乾隆對此大為光火,曾數次痛斥二人,但收效甚微。
(六尺巷)
二,張廷玉重提配享太廟一事。
張廷玉給乾隆上書:“蒙世宗遺命配享太廟,上年奉恩諭,從祀元臣不宜歸田終老,恐身後不獲更蒙大典。免冠叩首,乞上一言為券。”意思就是提醒一下乾隆,雍正是有遺命的,你可不能忘了。
從張廷玉的角度說,他為清朝勞碌一生,鞠躬盡瘁,帝王的賞賜是應該的。況且,配享太廟的恩賜不是張廷玉伸手要的,是雍正主動給的,乾隆上臺後從未提及此事,張廷玉又非常在乎這件光宗耀祖的事。所以,忍不住善意地提醒了一下。
乾隆“上意不懌”,聽後很不高興,認為張廷玉居功自傲,倚老賣老。但還是在第二天,頒手詔賜之。
三,乾隆有抑漢揚滿思想。
滿清自入關以來,始終認為漢人無法和滿人相比,骨子裡輕視漢人,這種想法貫穿滿清統治的歷朝歷代。
張廷玉和鄂爾泰同為顧命大臣,互為黨爭對手,但乾隆在處罰兩人時,結果大相徑庭。張廷玉被削奪一切官職,罷去配享太廟的尊榮,收回帝王賞賜的一切財物,“終身不令覲。”鄂爾泰則一生平安,得善終。
(張廷玉墓)
四,張廷玉沒有處理好細節。
一是他反覆請辭回家養老。
在張廷玉第一次上奏請辭時,乾隆婉言相勸,張廷玉只得留下。但後來,他又一次請求返鄉,終於惹怒了乾隆。
二是他遣兒子謝恩。
在乾隆手詔給他配享太廟後,張廷玉居然派次子張若澄上朝謝恩,這就有點不懂規矩了,於是乾隆龍顏大怒,處罰了張廷玉。
但最終,乾隆還是謹遵雍正遺命,賜張廷玉配享太廟。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三朝元老,在康雍乾三代都位居高位,深受重用,且還是漢臣,論資排輩都無人可及,這型別的官員簡直連皇帝都敬他三分,戲劇裡有不少大忠大奸的故事就是演這種人。
黨羽眾多,根深蒂固,不管張廷玉怎樣潔身自好也免不了他的資歷太深厚形成的優勢在皇帝眼睛裡成了難以言表的負累。
稍有怠慢和預知聖令,終於讓乾隆的不安爆發了,趁機收拾一下,震懾震懾,當然咯,最後人死事休,該幹嘛還幹嘛。
-
6 # 濟世論事
感謝邀請。乾隆之所以打擊張廷玉,多半還是因為張廷玉自我不知進退倚老賣老所造成的結果。張廷玉是康熙後期的名臣,雍正時期新政的推動者與執行者。更是乾隆的師傅,兩朝宰相一朝帝師身份可謂是榮耀至極,可也正因為如此讓他在後期以前輩老師自居,甚至對乾隆皇帝的言行指手畫腳,而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無法接受的,無論你的身份有多尊貴,臣始終是臣,無論他的年齡有多小君始終是君。不能有絲毫的忘卻,更加顛倒不得。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
7 # 布夫舟
張廷玉是三朝元老,為大清辛苦工作了五十年,是清代漢族大臣中唯一能夠配享太廟的人。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張廷玉在年近八旬之時,卻被罷官、削爵、奪配享、受盡屈辱。最後,甚至張廷玉的家都被乾隆給抄了。
按道理來說,張廷玉對乾隆來說是有著大功勞的。一方面來說張廷玉和乾隆關係非同一般,張廷玉長期擔任乾隆的師傅,對乾隆不僅有教導之功,師生之誼,對乾隆的繼位更是有擁立之功,是最為核心的輔政大臣之一。張廷玉輔佐乾隆十四年,可謂是忠心耿耿,即使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另一方 面,從乾隆對張廷玉的打擊來看,張廷玉並無過錯。首先是張廷玉請求乾隆重申讓他死後配享太廟的成命,得罪了乾隆;其次是乾隆讓他退休,張廷玉為親自謝恩;再次是皇長子病逝,張廷玉不等喪期結束,急於南歸。最離譜的還是張廷玉的兒女親家學政朱荃匿喪趕考,賄賣生員,結果張廷玉受到牽連獲罪。
看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乾隆會如此對待張廷玉,難道是因為乾隆忘恩負義?
說到底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早期的時候由於根基未穩,張廷玉等人能夠接著享受無上的榮寵。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乾隆帝位越來越鞏固,張廷玉這些前朝的重臣便成了新皇帝專權的障礙。正如乾隆經常強調的那樣:
“乾綱獨斷,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來,一切用人聽言,大權從未旁假。即左右親信大臣,亦未有能榮辱人,能生死人者,蓋與其權移於下,而作威作福,肆行無忌,何若操之自上,而當寬則寬,當嚴則嚴。此聯所洛守前規,不敢稍懈者。”說得直白點就是,乾隆是不允許大臣分享權力的,一切權力都有集中到自己手中。
另外,結合滿清自身的特點來說,清朝是以滿洲貴族為核心建立起來的政權。為了維持統治,清朝一直以滿洲為國本。在人事權力分配中,清朝始終堅持“內滿外漢,首重滿洲”的原則。比如天下巡撫滿漢參半,漢人都督只佔五分之一。張廷玉作為漢人官僚,他有能力對抗滿人官僚麼?
早年在雍正時期的時候,雍正能夠庇護他,所以能夠平安無事。等到了乾隆朝的時候,鄂爾泰和張廷玉這兩撥人便爭鬥起來。滿族官僚依附鄂爾泰,漢族官僚則依附張廷玉,所以這兩派人的鬥爭也變成了滿漢之爭。乾隆表面上告誡鄂爾泰和張廷玉不要結黨,但是實際上還是站在鄂爾泰一邊,不斷打擊張廷玉和他的追隨者。於是,張廷玉便早老年的時候備受欺辱。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8 # 步武堂
乾隆對待張廷玉的態度,是由乾隆和張廷玉兩個方面共同造成的。
先說說張廷玉。
張廷玉是康雍乾三朝老臣,也是雍正朝的被雍正一直倚重的首輔大臣,無論是在“九子奪嫡”當中還是後來雍正朝的“新政期間”,張廷玉是始終堅定的站在雍正一邊,為雍正的登基和推行新政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
如果說,康熙時期的張廷玉是因為明珠和索額圖黨爭,康熙為了平衡局面而提拔並開始重用的話,雍正一朝,張廷玉就是已經如日中天了,到了乾隆朝,張廷玉無論從重要程度和年齡上都已經開始日薄西山。
張廷玉在康熙,雍正兩朝,除了是一位能臣,還是一位“純臣”,他老成持重,從不結黨。唯康熙和雍正馬首是瞻,政務上也少有疏漏,為此儘管在康熙雍正兩朝張廷玉也並不是沒有對立面,但是處世幹練,冠名磊落的張廷玉,即使是他的對手,政敵也拿他沒什麼辦法,何況康熙和雍正對這個“純臣幹吏”欣賞有加,倚為心腹。
但是,兩朝的重用和位置越來越高,使得張廷玉客觀的變成了一個“門生故吏”和“家族後代”組成的龐大的派系團體的“掌門人”,張廷玉不再是“純臣”,至少在乾隆眼裡張廷玉不再是“純臣”。
同時,康雍兩朝,特別是雍正朝的功績包括雍正答應的“享配太廟”的極端榮譽,使得張廷玉多少有一些居功自傲。具體表現在一下兩個方面:
第一,和鄂爾泰之間的黨爭問題。在康雍兩朝,張廷玉最為被兩朝皇帝讚賞和信任的就是“做不結黨的純臣”,張廷玉一直恪守“萬言萬當,不如一默”的為臣法則,以實幹為原則,不妄議,不妄言。但是到了乾隆朝,這個“純臣”已經成為了滿朝文武當中“漢臣的精神領袖”,自覺不自覺的成了派系一方的的代表。而張廷玉竟然已經對此很麻木。這讓乾隆非常不滿,鑑於,或者說看在張廷玉對他的爺爺和爹的輔佐,乾隆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隱忍的。但是在心裡,他已經開始討厭這個“三朝元老”,而張廷玉竟然不自知,顯然是老糊塗了。
在這一點上 張廷玉的錯誤在於,他對康雍兩朝的貢獻,想讓乾隆買單。這一點上就是現在還是有很多人是這樣的心態,把歷史的功績拿來讓一個新的Quattroporte簽單。新Quattroporte內心的厭惡可想而知。
第二,倚老賣老,並且有“拿老子綁架兒子”的嫌疑。雍正為了感謝或者說表彰張廷玉一直以來的“鞍前馬後”,臨終前承諾“他日張廷玉享配太廟” 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榮譽,整個清朝,也只有張廷玉有這個待遇。
這個承諾也有一點“遺詔”的意思,乾隆登基以後,沒有再提及此事,想必心裡不是很舒服,畢竟是相當於“父債子還”,張廷玉對於乾隆朝還有多大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張廷玉對這件事很認真,認真到要親自提醒乾隆,大概的意思是:你爹答應我死了以後享配太廟,你別忘了,最好你給我寫個字據,免得到時候你不認帳。
這樣就十分過分了。這相當於“空口無憑立字為證”——不相信乾隆的記性更不相信乾隆的信用!
相信乾隆心裡恨得牙癢癢。但是做為皇帝還是要有風度的,畢竟這個承諾是他爹給的,推翻就顯得小心眼。
而張廷玉三番五次的要求“告老還鄉”,這讓乾隆憤怒無比——這個張廷玉為了配享太廟,都等不到死,想活著看見這個“殊榮”。
但是,既想得到殊榮,又不想為朝廷,確切的講是不願意為乾隆朝效力,不但不講理,還有藐視朕的意思——難道朕的德行都不配你為朕效力了嗎?
當然,最終還是張廷玉老來昏聵,讓自己的二兒子代他去謝恩,徹底惹惱了乾隆——朕就是在有涵養,也不能這麼拿豆包不當乾糧!
於是張廷玉被收拾了,收拾的挺慘的。
罷官抄家。
張廷玉算是晚節不保的典範。
再說說乾隆。
如果說乾隆的爹雍正皇帝是一個“面冷心熱”的皇帝的話,乾隆就是一個“面善心冷”的皇帝。
乾隆是一個崇尚“乾剛獨斷”的皇帝,這個特點,從他後來重用和珅就略見一斑。
同時,乾隆對於他爹的很多做法並不是完全贊同的,儘管他爹給他留下了非常厚實的家底,但是他更加崇拜或者讚賞他爺爺的治國理念和“賢德君王”的形象,張廷玉和鄂爾泰之間的鬥爭,從某種意義上是對於“祖制”的理解,張廷玉的“祖制”是雍正的“新政”,而鄂爾泰的“祖制”是康熙朝的“開明”,但乾隆更傾向於後者,於是在張廷玉和鄂爾泰之間的黨爭當中,乾隆是傾向於鄂爾泰。
對於張廷玉的“享配太廟”,乾隆並不情願,儘管張廷玉也做過他的老師,但是“政見不同”使得乾隆並不看好張廷玉。
在乾隆看來,張廷玉已經過時了,但是張廷玉沒有自知之明,迂腐,昏聵,結黨,傲慢都是這個三朝老陳的標籤。張廷玉的功勞屬於前朝,對於乾隆來講,張廷玉更像一個甩不掉的累贅。
另外一個方面,乾隆又十分期望張廷玉能為乾隆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主要是為了向世人說明乾隆皇帝是一個英明的皇帝,張廷玉這樣的老臣也會不顧生命輔佐他,崇拜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那個時候配享太廟,就是乾隆對朝臣的“特別嘉獎”。可以彰顯乾隆皇帝的“英名賢德”,可惜的是張廷玉真的昏聵了。
於是,乾隆翻臉了。
有時候,如何全身而退,也是一門大學問。
-
9 # 老照片
張廷玉是“在清代安徽桐城張氏家族中,張英、張廷玉、張若靄,祖孫三代,侍值內廷,頗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睞,可謂閤家頂戴,滿門朱紫。尤其張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長詞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軍國大事,奉旨商度’。(轉引自360百科),可見張廷玉是清代重臣,也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廟的漢臣。他曾輔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清代的軍機處制度、奏摺制度、吏治等等的建立完善都有張廷玉的功勞。雍正臨終前特意指出,“他日以張廷玉配享太廟”。漢人侍滿,最終獲得皇帝信任,是相當不容易的。張廷玉非常看重這份榮譽。
乾隆帝
所以,到了乾隆這一朝,雖然張廷玉一直十分在官場狀態,謹小慎微、為人低調,但也因為捲入了黨爭,與滿族官員鄂爾泰形成鼎力之勢。一度形成滿族官員依附鄂爾泰,漢族官員依附張廷玉的局面。各個官員都要站隊,兩大縱隊可著實讓乾隆惱火不已。畢竟,權力的實際掌握者在這種制衡之中到底是誰,真不好說。
到了最後,張廷玉又十分在乎自己退休百年之後能否“配享太廟”,並向乾隆問詢。乾隆好歹不好改了先帝的“指示”,答應了他。但不成想,第二天來謝恩的竟然不是張廷玉而是他的兒子。本來就惱怒的乾隆皇帝是忍無可忍了,索性就削了張廷玉的爵位。到死,張廷玉都膽戰心驚不知道乾隆帝怎麼對待他。一直到張廷玉身後,乾隆還是按照雍正帝的遺囑,使他“配享太廟”。
有時,身為臣子過於沉浸於角色,反而失去自由與風骨。
-
10 # 紅黑聖西羅
去年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張廷玉是三朝老臣,在朝廷裡算是位極人臣了。年輕時謹慎小心,戰戰兢兢的,頗得康熙和雍正的賞識,到乾隆朝也是很受乾隆禮遇的。
但臨老了,擺起了小女兒姿態,對身後名異常的看中,多次上書請乾隆給他配享太廟,要名聲之類的,還讓乾隆給他寫個字據,有點倚老賣老,結果把乾隆搞煩了,然後就撤了他的職,罷官抄家,收回榮譽,還給了一頓訓斥,算是晚節不保了。
還有個原因就是乾隆並不是很重視,很多觀點不同,政見也不同,乾隆心裡並不倚重於他,所以下起手來也就比較狠。
張廷玉最後也沒能達到自己的心願,在悲憤中去世,他死後乾隆感覺自己可能做的有點過分了,於是就恢復了他的名聲,配享太廟,諡號“文和”,是漢臣裡唯一得到此榮譽的人,只不過這些他都不知道了。
-
11 # 有書共讀
提起張廷玉,有書君一下想到《雍正王朝》裡面那個位高權重,緘默持重的三朝老臣。
他在康熙年間便已顯現其卓越的政治才能;他是雍正皇帝最寵信的,視之為臂膀的政治秘書;他為官清正廉潔,做人謹慎小心。
他輔佐康雍乾三朝,立下過汗馬功勞。
話說,乾隆皇帝起初也是很敬重這位老臣的,曾封張廷玉三等伯爵,破大清建國以來文臣不封伯的先例。
但在晚年卻一再跟他過不去,甚至可以說是刁難苛責他,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研究相關史料後,有書君發現,其實原因也不復雜。
一、先皇雍正的臨終安排給乾隆皇帝和前朝老臣製造下了矛盾。乾隆即位時24歲,正是躊躇滿志,準備大展宏圖的年紀。
然而他的老爹雍正臨終特別交代:“大學士張廷玉器量純全,抒誠供職,鄂爾泰志秉忠貞,才優經濟,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終不渝,將來二臣著配享太廟,以昭恩禮。
”這本是雍正皇帝的良苦用心,卻讓剛坐上龍椅的乾隆,心裡很不舒服。
太廟是皇帝的宗廟,一般供奉的都是皇帝的祖先和歷代的皇帝。
功臣能夠在皇帝的批准下,配享太廟,對於臣子來說,這當然是無上榮光的一件事情。
而對於年輕的乾隆,配享太廟的張廷玉無異於是先皇戴在他頭上的“緊箍”,是先皇派來的督察。
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
鄂爾泰和張廷玉都比乾隆大三十多歲,對這兩位等同於長輩的老臣,年輕的乾隆皇帝自然是有種桎梏感。
他雖然年輕,但是羽翼已豐,不是兒皇帝,當然也不需要什麼礙手礙腳的顧命大臣。
對這兩位強行安排的左膀右臂他雖然暫時無可奈何,但心裡其實很想徹底擺脫。
因此乾隆一直等著兩位老先生犯規、惹事、闖禍,有個什麼閃失,好來收拾他們。
二、君臣性格不合,導致罅隙叢生。歷史上的乾隆,是一個很自負又愛面子的人。
據說他曾跟大臣們說,他爹雍正能登上皇位是因為康熙看中了他的才能,他自己總結“十全武功”,自詡“十全老人”,自高自大,誰也不如他。
而張廷玉雖是權臣,卻非弄臣,討好賣乖那套他做不來。
不討喜歡也就罷了,張廷玉確實有些年老昏聵並且很偏執了。
雍正臨終前留下讓張廷玉配享太廟的遺旨,成了讓他耿耿於懷的事,他總想在有生之年能聽到乾隆一句準話。
他原本是想提醒乾隆別忘了先皇的叮囑,卻讓乾隆心裡老大的不痛快。
他覺得,張廷玉倚老賣老,還搬出他老爹來要挾他,這根本就是沒把他放在眼裡啊!
不僅如此,老頭兒又不識時務的一再提出辭職告老還鄉,令乾隆更加不悅。
他認為張廷玉不僅不尊重自己,並且對他不如對先皇雍正忠心。
儘管心裡不那麼痛快,畢竟有先皇的遺旨,乾隆皇帝還是答應了他享太廟。不料張廷玉竟然不入宮叩謝皇恩,只打發兒子代為謝恩。
這讓乾隆大光其火,感覺自己顏面丟盡,立命軍機大臣寫旨讓張廷玉解釋。
可巧當日軍機處值班的是張廷玉的學生汪由敦。見此情形,汪趕忙派人去張府通報。
張廷玉聽聞,慌忙進宮請罪。
這下更壞了大事了,因為正常聖旨得等第二天上午才能送到,他一大早就進宮,明擺著有人通風報信啊,乾隆心說:好啊,居然還敢在我身邊安插眼線!
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盛怒之下,乾隆褫奪了張廷玉的伯爵封號,連他心心念唸的配享太廟殊榮也被取消了。
難以置信,一輩子謹慎小心的張廷玉晚年時考慮問題竟是如此紕漏百出。
再碰上這樣自負又小心眼兒的皇帝,這一疊連串的誤會就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了。
三、乾隆皇帝對朋黨之爭的忌諱。朋黨問題歷來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痼疾,它的危害性一言以蔽之,搞不好就會導致一個王朝的滅亡。
其實,張廷玉在朋黨問題上已經是夠謹慎了。
他從不輕易幫別人說話,也從不輕易介入各種人事糾紛。
然而皇帝是孤家寡人,在他眼裡,大臣們都是些職業經理人,天天想著佔他們家便宜,所以他對大臣結黨十分神經過敏。
雍正留給乾隆的班底,一個是鄂爾泰,一個是張廷玉。
鄂爾泰樹大根深,其追隨者為封疆大吏,帶兵將帥等滿族要員。於是,在他周圍,形成一個以滿臣為中堅的政治集團,人稱鄂黨。
而張廷玉長期經營,其擁護者為府院高層,文化名流。
尤其張氏一門登仕者達19人,可謂顯赫世家,頂戴滿門。
如此廣通的關係網,如此深厚的軟實力,自然是朝中舉足輕重的政治組合,人稱張黨。
鄂爾泰背後是頤指氣使的滿族豪貴集團,張廷玉身邊是炙手可熱的漢人精英分子,兩者壁壘分明,不相水火。
而朝廷就這樣莫名的變成了兩派。
當時所有的滿人都依附鄂爾泰,所有的漢人都攀緣張廷玉。
乾隆想的是,即使他們倆沒有結黨的心思,也不能排除其他人要借他們的意思跟他玩博弈。
怎麼辦?那就得把他們倆都敲掉。
其實按理說兩個權臣相互牽制,這樣的局面於皇帝是無害的。但這兩人之間的爭鬥太厲害,雙方的勢力又太大,就會引起皇帝的忌憚了。
在乾隆開始動手前,乾隆十年,鄂爾泰得病死了。
於是,乾隆打擊的重點就落在了張廷玉身上。
乾隆深知,要打擊朋黨,必須先打擊這個山頭的核心人物,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山頭的人群龍無首,不攻自散。
所以鄂爾泰死後,乾隆一直盯著張廷玉,找機會抓他的小辮子處理他。
在這樣的背景下,可想而知,張廷玉的日子能過踏實嗎?
以上就是深受雍正信任的張廷玉,為什麼晚年被乾隆打擊的體無完膚的原因了。
這裡面,跟乾隆和張廷玉本人的性格以及處事方式有一定關係,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歸根於圍繞皇權的鬥爭與維護。
-
12 # 秋媚讀史
張廷玉出生於書香門第,張家是赫赫有名的進士專業戶。張廷玉是康熙年間的進士,雍正的寵臣,死後配享太廟。這麼一位工作兢兢業業為朝廷鞠躬盡瘁的大臣,卻被乾隆百般刁難。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天子登基,總會有那麼幾個倒黴鬼,張廷玉就是其中之一。張廷玉為官數十年,處處謹慎,是雍正留給乾隆的輔政大臣,權傾朝野。乾隆年紀輕輕,登上皇位就不在是曾經的寶親王,需要樹立帝王的威信,張廷玉就成了“眼中釘”。
老爸和爺爺用的順手的人,自己不一定用得習慣,乾隆需要提拔自己的人。
拉幫結派張廷玉是三朝元老,門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以他為首的小團體。這傢伙也不知是老糊塗還是故意找茬,在朝廷與額爾泰形成黨爭,相互爭鬥。
最後辭官歸故里,乾隆還沒下旨,就急急忙忙謝恩。最後被查,是因為他的學生提前把訊息告訴他,這件事讓乾隆覺得他在朝廷安插眼線。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新領導上位,原班人馬要及時轉變立場,否則只有被修理的份。
回覆列表
都說乾隆帝是個紈絝浮誇的富二代,還沒事折騰人家老臣張廷玉,但你琢磨琢磨這裡面的事兒,你就明白,換了是誰當這個皇帝,也得好好折騰折騰張廷玉。
張廷玉何許人也?那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老臣了,尤其在雍正朝,他深得雍正帝的信任與喜愛。雍正帝這個人的性格就是,喜歡你就掏心窩子對你好,一旦不喜歡了那就把你往死裡踹。對於張廷玉,他是愛得沒邊,活著的時候始終把他放在身邊參與機要,臨死前還留下遺言,讓張廷玉擔任顧命大臣輔佐新君,而且還許以配享太廟的資格。
太廟那可是皇上家的祠堂啊,裡面供奉的都是所謂的列祖列宗,張廷玉一個外人,關鍵還是一個漢人,死後能把牌位擱在太廟裡供奉,在當時人的觀念看來,那可真是無上榮光了。
總結一下就是,雍正帝死前,張廷玉基本算是走上人生巔峰了,要權有權,要名有名,要恩寵有恩寵。在大清朝,誰敢惹他,得小心咱雍正四爺哪天把你帶走。
但問題是,新君乾隆帝繼位了。
乾隆帝一上來對張廷玉還是不錯的,雖說自己雖是天子,但根基尚淺,還要倚重於他。所以乾隆帝對張廷玉屢次加恩,令其總理事務,還破天荒封其為三等伯爵。
這意思還不明白嗎?我加恩於你,證明你是我的人,你得感恩,得死心塌地聽我的話。
可惜啊,張廷玉卻飄了。
當年跟著雍正帝時,張廷玉很謹慎,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沉默,沉默,再沉默,嘴不要給身子惹禍。但今時不同往日了,新皇上那是寵著老子,順著老子,靠著老子,老子為他家三代人奉獻一生了,還不該倚老賣老一下?
結果,這張廷玉就開始作。
先是搞黨爭。按說黨爭這事兒吧,一般都得偷摸地來,雖說大臣都結黨,但皇帝最痛恨地也就是結黨,所以大臣搞黨爭多少都避諱著點皇上。但張廷玉不是,人家公開搞,搞得滿世界都知道他跟鄂爾泰不和,天天找由頭參來參去的。不久,鄂爾泰下線了,又換了訥親。這下可好,張廷玉倚老賣老起來,嘴上謙虛著說今後行走列名應以訥親為先,暗地裡給乾隆帝一個眼神,你自己體會。
乾隆帝惹不起啊,好吧,和個稀泥吧。以後內閣列名,訥親在你前面,吏部列名時,您老在前面,OK?
再有,就是總跟乾隆帝唱反調。乾隆帝想幹點啥,張廷玉都要反駁,而且還要苦口婆心地擺事實,講道理。比如乾隆三年,乾隆帝到太學去視察,說要搞一點三老五更之禮,提倡一下尊老敬老,張廷玉寫奏摺,說此事不妥,斷不能行。還有一次,有官員建議乾隆帝奏請均田限田,乾隆帝還沒表態呢,張廷玉就說,這事不行,替乾隆帝把事情給否了。
這也好理解,無非就是我走過的路比你走過的橋還多。但張廷玉就忘了一件事,他對面的那個人不是他兒子孫子,而是皇帝。
常說皇帝馭下有二柄,要麼賞,要麼罰。無論是賞是罰,都是為了鞏固權力。而在乾隆帝看來,對於張廷玉來水,賞也賞過了,且再無可賞,那麼就只剩下罰了。
張廷玉可能也意識到了自己不招待見了,於是趁乾隆帝還沒下手之前主動提出退休。乾隆帝的態度是不許退休,結果張廷玉又提了一次退休,這次乾隆帝允許了。
但張廷玉估計是飄習慣了,竟然要在功成身退之際跟乾隆帝提要求,說我怕我配享太廟那事兒您得寫個保證書給我,別到時候我一閉眼您沒讓我配享太廟。
你這不就是在倚老賣老嗎?君對臣,雷霆雨露皆是天恩,給你是瞧得起你,不給你那就不是你的。張廷玉可好,本來都給了,他還得讓乾隆帝寫保證書,換了誰誰心裡高興?
可乾隆帝還是忍住火氣,給張廷玉寫下了保證書,然後派他兒子去謝恩。乾隆帝一看他兒子進來就火了,合著您不領情啊,連來一趟都懶得來了。乾隆帝一氣之下就拍了桌子了,命軍機大臣傅恆和汪由敦擬旨,問問他,為啥不親自來。
結果旨意還沒下發,張廷玉就一路小跑過來謝恩來了。乾隆帝驚了,我旨還沒發呢,誰洩露聖旨了?傅恆?不可能,那是自己人,那就是汪由敦,他以前是張廷玉的學生。
一查,果然是他洩的密。
幸虧就是這小事,要是軍機密報呢?張廷玉結黨都結到乾隆帝身邊了,這豈不是說,乾隆帝的一切在張廷玉那裡都不是秘密?這事要換了你,你不發怒?你不脊背發涼?乾隆帝這才下令剝奪張廷玉的官職和爵位,還罷去了他配享太廟的優待。
都已經這樣了,張廷玉你就忍著吧,別去惹氣頭上的乾隆帝了。這之後又出了一件事,乾隆帝的皇長子永璜死了,正傷心呢,張廷玉竟然又跑來請求乾隆帝能批准他退休。換了你你什麼反應?反正乾隆帝的反應是,召集六部九卿大學士公議,罷配享,免治罪,回家待著吧。
當然,幾年之後張廷玉去世,乾隆帝還是遵守了先帝的許諾,給了他配享太廟的死後哀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