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臥牛說歷史
-
2 # 小南史
春秋時期,始於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第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戰國時代的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這一歷史階段,齊國、楚國、秦國、吳國、越國等諸侯爭霸,而周王室的權威也在這一過程中不斷下降。其中,就楚國這一強國來說,更是僭越稱王,以此和周王室分庭抗禮、平起平坐。和楚國相對應的是,齊國、晉國、鄭國、秦國、魯國等諸侯國在春秋時期則沒有僭越稱王,而是繼續使用侯爵、伯爵等周王室分封的爵位。
那麼,問題來了,春秋時期楚國為什麼會是第一個稱王?一氣之下的四“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是一句“周語”,指的是天下的土地,都歸周朝天子所有。在當時,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稱為“王”,其他的諸侯,以實力大小依次有公、侯、伯、子、男這幾個級別的稱謂,而楚國一開始是子爵,主要是因為在中原腹地那些諸侯以及周天子眼裡,楚國所在的地方是蠻夷之地,給個子爵就行了,意思意思一下。
後來周朝出現了一個比較暴躁的君主周厲王,他非常喜歡帶領大軍去討伐一些小諸侯,極其殘暴。熊渠見勢不妙,就取消了自己和三個兒子的王的封號。
真正開始僭越稱“王”
楚國真正稱王的應該是熊通,那個時候的楚國兵強馬壯,周王室和中原諸侯對他都非常的忌憚,非常的恐懼,加上當時周王室對鄭莊公的敗戰以及“三家分晉”時周王室的預設行為,熊通他自立為楚武王,可以說是向當時的諸侯們發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訊號!
根據史料記載,楚國(前1115年—前223年)是周朝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進入到春秋時期,東遷後的周王室繼續衰微,經過熊渠的稱“王”鬧劇,在楚國強大起來之後,熊通正式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自此之後,楚國國君基本上都使用了王爵這一稱號。
在春秋時期,楚國是第一個稱王的,並且是正面和周王室相抗衡的諸侯國,而在楚國之後,吳國也在春秋時期僭越稱王。根據史料記載,吳國(前12世紀―前473年),存在於長江下游地區的姬姓諸侯國。雖然和周王室同宗同源,但是,當時地處偏遠之地的吳國,隨著周王室權威日益降低,所以吳國也並沒有對周王室和周天子保持一定的敬重。
吳國國境位於今蘇皖兩省長江以南部分以及環太湖浙江北部,太湖流域是吳國的核心。國都前期位於梅里(今無錫梅村),後期位於吳(今江蘇蘇州)。和楚國一樣,吳國的崛起,也是建立在消滅周邊弱小諸侯國的基礎上。吳國鼎盛時滅亡了淮夷、徐夷、州來、巢、鍾離、鍾吾、邗等諸侯國,公元前586年,吳侯去齊去世,壽夢繼位。
壽夢在位期間,奠定吳國的強盛基礎,始稱吳王,由此,在春秋時期,吳國成為第二個稱王的諸侯國。在春秋末期,吳國一度攻陷了楚國的都城,並且和越國、晉國、齊國等諸侯國爭霸。
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踐率兵伐吳,大敗吳兵於笠澤。公元前476年,越王勾踐再次伐吳。不久之後,吳王夫差自殺,越國徹底消滅了吳國。而對於越國來說,也是一個僭越稱王的諸侯國。就越王勾踐來說,臥薪嚐膽,終於吞併了吳國。在此基礎上,越王勾踐也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並稱為“春秋五霸”。
總結在春秋這一歷史階段,因為周王室地位的日益下降,宗法制的崩潰,面對各個諸侯國日益強大的實力,周王室無力進行壓制,最終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相繼稱王,而到了戰國時期,周王室的存在感就更加可有可無,所以戰國七雄也都相繼稱王了。
-
3 # 肖邦老師的課堂
我們知道周朝建立後,實行了分封制,把功臣和宗室成員都進行了封賞,每人都有一塊地作為封地,被分封者就成為了該封地的諸侯。他們的封號根據功勞大小,按公侯伯子蘭等爵位,冠以爵位名。但是我們看到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們都陸續開始稱王了。那麼這些諸侯國都是什麼時候開始稱王的呢?我們一一來看。
1.楚國
楚國是所有諸侯國中最先稱王的。在春秋時期,楚國第一個自稱為王的就是楚武王。這是怎麼回事呢?因為楚國的國君開始分封時只封了子爵,這個爵位的等級比較低。因此楚國到了熊通執政時期,對此很不滿。他就請隨國的國君替他向周天子要尊號,可是周天子不答應。這下激怒了熊通,於是他自稱武王。
2.齊國
齊國的國君稱王出現在戰國時期。齊國本事姜子牙的封地,到了戰國時,出現了田氏代齊,因此齊國的國君由姜氏變為可田氏。田氏成為齊國國君後,並沒有稱王,而是田因齊即位後,稱為了齊威王。因為此時,田齊康公去世,封地都歸田氏所有了。
3.魏國
魏國國君稱為王是從魏國第三位國君魏惠王開始的。魏惠王即位之初並沒有稱王。是因為諸侯們聯合攻秦,商鞅向秦孝公建議讓魏國的國君稱王,以便使魏國的進攻矛頭轉向其它諸侯國。秦孝公採納了這個建議,於是商鞅去魏國提出了這個建議,結果魏惠王聽從了。從此魏國的國君就稱王了。
4.趙國
趙國開始稱王的是趙武靈王。因為趙武靈王時期,實行了胡服騎射,使得趙國逐漸強大起來。他開拓了趙國的疆土,使秦國不敢小看趙國。
5.南韓
南韓是戰國時期最弱的一個諸侯國,因此南韓開始時的國君都沒有稱王。但是到了公元前325年,魏惠王與韓威侯在巫沙會面,並被尊稱為王,史稱韓宣惠王。
6.燕國
燕國在燕易王時開始稱王。因為魏國的公孫衍建議韓趙魏燕和中山等國互相稱王。
7.秦國
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開始稱王,因為東方六國都稱王了,所以秦國也就稱王了。
-
4 # 隔壁宿舍的二傻子
楚國:向周天子討要更高階的爵位,遭拒絕後在前704年自稱為王
齊、魏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
秦國:公元前325年,稱王
南韓、燕國:公元前323年
趙國:公元前306年大破林胡匈奴稱王
-
5 # 榮耀歷史
西周時期,天下只有周天子一個王;
春秋時期,三個子爵國僭越稱王;
戰國時期,大王滿地走!
1、楚國——第一個僭越稱王商朝時,楚人在部落之爭中落敗被迫遷至南方,與百越地區蠻夷部落雜居。周文王時期,楚人首領鬻熊來到其身邊為推翻商朝出謀劃策,周武王建立周朝後,並沒有分封楚人,直到周成王時期,才分封楚國為子爵國。諸侯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楚國為第四等。因為楚國地位低,且與蠻夷雜居,頗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國看輕,在周天子舉行會盟時,楚國國君沒有資格進入大廳,只能坐在廳外,還要充當服務員的角色。
楚人一直想提高自己的地位,直到熊通做了楚國君主。他是楚國第17任君主,此時楚國佔據了江漢平原,滅掉了周邊小國,國力強大,而經歷了西周滅亡、平王東遷後,周王室式微,熊通派人給周天子帶話:
“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
意思是我楚國軍隊,可以保護周王室,請周天子提高楚國地位。周桓王沒有同意,熊通非常生氣:
“王不加我,我自尊耳!”
於是楚國不再求周天子改封其為侯爵,直接稱王了,熊通即楚武王。
面對楚國的僭越之舉,周天子無力討伐,只得發表口頭抗議,自此楚國君主均稱王。
2、吳國——周王室對其稱王喜聞樂見吳國的建立源於泰伯奔吳。周太王有3個兒子,長子是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兒子季歷,季歷的兒子姬昌從小便有王者之像,深受周太王喜愛,因此周太王想傳位給姬昌,但受制於嫡長子繼承製,因此鬱鬱寡歡。泰伯感受到了父親的為難,便毅然決然和二弟仲雍出走至南方,融入當地蠻夷部落,以成全周太王與周文王。泰伯在如今的江蘇南部建立了勾吳古國,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正式被封為吳國,也是子爵國。
吳國傳承到第17任國君壽夢,國力強大,加上旁邊的楚國已經稱王,便也稱王了。不過與楚國稱王受到的待遇不同,壽夢稱王后還到洛陽認祖歸宗,受到周王室的熱烈歡迎,絲毫沒有感到不快。因為周天子知道,沒有當年泰伯奔吳,周太王就不能傳位給周文王,就沒有現在的周天子,喝水不忘挖井人。
3、越國——跨越數千年的逆襲越國始建於夏朝,是大禹的後裔,因中原地區政權變換,遷到如今江浙一帶,周朝建立後被封為子爵國,地位與楚國相差無幾,頗受中原諸侯國的歧視。
允常是越國第38任君主,此時距離越國立國已經過去上千年,越國國力強大,眼看楚國和吳國已經稱王,允常也不甘落後,自稱越王。允常的兒子便是勾踐,在位期間臥薪嚐膽滅掉了吳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霸,遷都琅琊後欲進軍中原,完成了跨越千年的逆襲。
4、徐州相王——戰國時期對周王室尊嚴的踐踏(公元前334年)韓趙魏三國分晉標誌著戰國時代的開啟。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成為戰國第一個超級大國,魏武卒打遍天下無敵手,然而傳承到魏罃時,國力開始走下坡路。反觀齊國田嬰齊在鄒忌的輔佐下勵精圖治,國力逐漸強盛。依靠田忌和孫臏在馬陵之戰、桂陵之戰中兩次大敗不可一世的魏武卒,正式取代魏國成為第一強國。
衰落的魏國西有秦國,東有齊國,南有楚國,戰略環境非常惡劣,經常被欺負,為改善不利局面,魏罃採納惠施的建議,折節事齊,前往徐州朝見田嬰齊,並尊田嬰齊為王,這便是齊威王。齊威王不好意思獨自稱王,便拉上魏罃一起稱王,這便是魏惠王,史稱齊魏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拉開了戰國七雄稱王的序幕,周王室的尊嚴徹底喪失。
5、龍門稱王——標誌著秦國的正式崛起(公元前325年)秦國自孝公商鞅變法以來,國力逐漸強大。嬴駟繼位後,重用公孫衍、張儀等人,奪回了河西之地,建立了進軍中原的橋頭堡。
為了彰顯秦國的強大和東出的決心,嬴駟效仿齊魏兩國,在龍門稱王,史稱秦惠文王。在東方六國眼中,位居關外的秦國就像當年的楚國一樣,是蠻夷之地,現在“其君冠冕,其君沸揚”,東方諸國終於感受到了強大的威脅。首當其衝的便是魏國,丟掉河西之地後幾乎天天被秦國揍,為了拉攏盟友,在秦國稱王的同年,魏惠王尊南韓君主為王,即韓宣惠王。拉攏了南韓,魏惠王本以為可以喘口氣,結果韓魏兩國一起被秦國揍,這就直接導致了戰國時期最大規模稱王活動。
6、五國相王——對抗強秦的一次集體高潮(公元前323年)公孫衍收復河西之地後,本以為秦惠文王會讓他做相邦,結果相邦之位給了張儀,公孫衍心中失落,便離開了秦國,前往魏國。
公孫衍久居秦國廟堂,深知秦國君臣的東出野心,於是他便想聯合諸國合縱攻秦,為了加強諸國聯絡,使他們穩定團結在“合縱”大旗下,公孫衍說服魏惠王,組織了一次聲勢浩大的“五國相王”,魏國、南韓、燕國、趙國、中山國相互承認對方王號,至此戰國七雄全部稱王,幾年後諸國在公孫衍的率領下第一次合縱攻秦。
五國當中,中山國最為弱小,作為戰國扛把子,齊國覺得中山國不配稱王,想要聯合燕國等攻打中山國逼迫其去除王號,未能成功。
此外第一次合縱攻秦失敗後,趙武靈王覺得羞愧,認為趙國的實力還不足以稱王,於是在國內自稱“君”,對外還是稱王。
7、東西二帝——王者的強強對話(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時期,秦國和齊國國力遙遙領先,堪比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
在魏冉的建議下,秦昭襄王自稱“西帝”,既是尊重對手,也為了離間東方諸國的關係,秦昭襄王派使者前往齊國,尊齊閔王為“東帝”,齊閔王“欣然接受”。
蘇秦入齊後,勸說齊閔王放棄帝號,聯合諸國合縱攻秦,齊閔王覺得齊國一家獨大總比現在的局面好,便宣佈去除帝號,並以秦國僭越帝號聯合諸國攻秦。
秦昭襄王得到訊息後,也被迫去除帝號,第三次合縱攻秦自然瓦解。
-
6 # 遊弋歷史長河
原本在春秋戰國時期只有周王室可以稱王,其他的諸侯國只能稱君或者稱公,但隨著諸侯國實力得不到周王室的約束,諸侯們相互稱王,代表著諸侯國的強大,標誌著周王室的逐漸衰弱。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歷史時期的諸侯國開始稱王的?
春秋時期春秋時期分別有楚、吳、越三國先後稱王。
楚國稱王
楚國所在的區域在南方,當時在南方是與百越地區蠻夷部落雜居的狀態,經濟很不發達。楚國的首領在周朝建立的過程中出謀劃策,但後來周王室只分封楚國為子爵國,地位並不高,由此楚國經常被各諸侯國和周王室看輕,為了改變這一局面,楚國的統治者四處征戰,消滅了許多小國,國家實力得到很大的發展。
隨著周王室東遷,周朝的實力已經衰弱,而此時楚國的國君是熊通,他就向周天子進言:希望提高楚國的國際地位(由子爵升為伯爵)。周王室沒有允許,熊通非常生氣,依靠自己廣闊的領土和強大的實力,自己封自己為王,稱楚武王。
圖 楚武王
這是對周王室的蔑視,典型的僭越行為,但此時周王室自顧不暇,只是表示口頭上的抵抗,沒有對楚國採取實際上的制裁。
吳國稱王
在周朝建立前,吳國就已經建立,建立者是周文王的哥哥泰伯,隨著周朝的興起,就分封吳國為子爵國。所以吳國其實和周朝是同宗同源的關係。
後來吳國的統治者壽夢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國力強盛,看到楚國稱王,吳國也就不甘示弱,開始稱吳王,但有著和周王室的特殊關係,周王室對此非常高興,承認了吳國稱王的事實。
越國稱王
越國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夏朝,原本是禹的後裔,隨著中原地區政權變遷,遷徙到今江浙一帶,周朝建立後封越國為子爵國,地位與楚國相同,也是頗受中原諸侯國的歧視。
而越國統治者允常在位時期,越國國力日益強大,看到了楚國和吳國這樣的子爵國相繼稱王,自己也稱越王。他的兒子就是後來滅亡吳國稱霸一時的越王勾踐。
戰國時期齊國、魏國稱王
由於此次稱王事件是在徐州進行的,也叫徐州相王。
隨著韓趙魏三家分晉,諸侯國之間更加頻發的爆發戰爭,戰國時代到來。而魏國的國君魏文侯任用李悝進行變法,訓練出強大的魏武卒,魏國也一躍成為戰國初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但到了
魏罃(魏文侯之孫)時期,魏國已經衰弱。
圖 魏惠王
而齊國也經歷了田氏代齊,齊國在明君賢相的帶領下,國力強盛起來,取代魏國成就霸主地位。
圖 齊威王
面對強敵環伺的局面,魏國國君魏罃為了改善不利的局面,選擇向齊低頭,前往徐州朝見了齊國國君田因齊,尊田因齊為王,這就是齊威王。齊威王呢,拉上魏罃一起稱王,這就是魏惠王。
徐州相王拉來了戰國七雄彼此攻伐的序幕,周王室已經是名存實亡。
秦國稱王
秦國原本是西部邊陲效果,隨著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力迅速提高,秦軍戰鬥力飆升,成為強大的國家,而隨著秦孝公之子嬴駟繼位,繼續施行商鞅變法的措施,奪取了魏國的河西之地,實力大增,為日後的東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國國君嬴駟也適時稱王,這就是秦惠文王。
圖 秦惠文王
魏國、南韓、燕國、趙國、中山國稱王
在中原諸侯國看來,西方的秦國只是蠻夷之地的國家,但隨著秦國的強大,諸侯國感受到了秦國帶來的壓力,於是各國決定聯合起來,共抗秦國,拉起了合縱的旗號,魏國、南韓、燕國、趙國、中山國一同稱王,組織起大軍討伐秦國,但合縱最終卻被秦國擊敗。
總結春秋時期的三位僭越稱王的諸侯國,有幾個共同點,都處在南方;都曾是子爵國,在諸侯之間的地位不高;都對自己的地位不滿;隨著國力的強盛稱霸一時就選擇稱王;也標誌著周王室已經失去對國家的控制能力。
戰國的諸侯國稱王,只要集中在中原大地,諸侯國實力崛起後,就挺直腰板稱王,此時的周王室已經日暮西山,隨時有被諸侯國吞併的可能,周朝建立的統治體系完全崩潰,新的統一局面即將出現。
-
7 # 鴻涵先生
自打周平王東遷開始,便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被孔聖人稱之為“禮崩樂壞”的時代,因為自打這時候起,周王室的權威慢慢消散,各諸侯國都開始不把周天子放到眼裡,國與國之間戰爭不斷,目的就是稱王稱霸!
人們開始不再被周禮束縛,周王朝的政治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之前人人都恪守的等級制度不復存在,轉而變為了霸者制度,誰強誰就能主宰天下。
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就湧現出了很多的霸主,有“春秋五霸”,也有“戰國七雄”,而這些曾經以周天子為馬首是瞻的諸侯們也一個個僭越制度,紛紛稱王。
春秋時期還好些,諸侯稱霸也是“尊王攘夷”,起碼周天子名義上還是天下之主,大國們還給天子面子,他們只是“代”天子行事。到了戰國時期可就亂套了,大部分國家都紛紛自命為王,而周天子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甚至可以說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能保住宗廟,九鼎就是太平天子了,諸侯們怎麼搞就隨他們去吧。
春秋時期:楚國:各諸侯國中第一個稱王的是楚國,楚國在受封之時是子爵,在各諸侯國中的爵位相對來說並不高,楚國由於地處偏遠,在中原各國的眼中同秦國無異,均不被正統認可,所以楚國只得自謀出路,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楚國強大了,但是身份卻一直同實力不得匹配,所以楚國在得不到禮遇的情況下,就自己“稱王”了,楚莊王是楚國的一代雄主,他北伐稱霸各國,並在周王畿洛陽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典禮,還要拿走周王室的九鼎,成語“問鼎中原”就是源於他的故事。
戰國時期:魏國:戰國伊始,魏國重用李悝率先變法成功,成為了第一強國,魏武卒當時天下無敵,如果說戰國前期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國家,那非魏國莫屬,魏國的強大持續將近百年的時間,往西吊打秦國,往東不畏強齊,往南制衡楚國,可是風光無限啊。
魏惠王時期,他組織了逢澤之會,並在這次會盟中率先稱王,從此與周天子平起平坐,就是魏國開了個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了。
齊國:魏國稱王后,遭到了很多諸侯國的反對,大家聯手打擊他,魏國此時也是國力不濟,連吃敗仗後,決心要找個盟友,於是便相中了齊國,此時的齊國早已不是姜子牙家的了,而是田齊,齊威王時期齊國很強生,於是魏王帶著小弟南韓君主折服降低身價去徐州拜見齊威王,同時尊其為王,同時齊威王也承認了魏惠王的稱號,這就是“徐州相王”。
秦國: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開始走上崛起之路,他的兒子秦惠文王繼位之後,繼續堅持變法,還努力地開疆拓土,國力越發強盛,齊國都稱王了,這秦國也不甘落後。
於是秦惠文王也搞了個類似“徐州相王”的活動,他將魏王和韓候邀請到秦國朝見自己,讓他們也尊自己為王,不過秦惠文王此舉是不同於齊威王的,畢竟魏王不是主動來的,而是迫於無奈,但是這一次活動也是很成功的,魏王和韓候在秦國當著眾人的面為秦惠文王駕馭馬車,也是很風光的,在這一次聚會中,秦王也承認了魏王、韓王的稱謂。
五國相王:在秦國吃了癟的魏王心中有氣,但是此時國力衰退不是秦國對手,為了洩憤便組織了場“五國相王”的活動,參加這次活動的有趙國、燕國、中山國和齊國,以合縱的方式制衡秦國,這一次五國也都互相承認為王了。
從五國相王開始,戰國時期所有的強國均已稱王,戰國七雄出現,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後來,還有秦國和齊國搞連橫,還相互稱帝,秦國稱西帝、齊國為東帝,這名號已經高過了周天子,周天子更是沒地位了,稱王活動可以說是一次變革,除了權力的慾望在作祟之外,更是為將來政治制度的變化打下了伏筆,天下也將從分裂走向一統。
尾語:除了以上各國之外,稱王的還有吳王和越王,他們均在春秋時期,吳國的主要對手是楚國,所以楚王稱王后吳王也跟著稱了,而且周天下是當年吳國的先祖讓給周文王的,他們是一家子,都是姬姓人,吳國稱王后還是很尊重周王室,也去宗廟祭祀,而為了制衡楚國,周天子也沒有提出異議,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越國的對手則為吳國,勾踐稱王也同吳國的初衷差不多,在越國越來越強大之後,不甘心居於吳楚之下,便也稱王了。
權力是戰爭的催化劑,各國稱王都是為了圖霸業,如果沒有進取心,談何一統天下呢,所以說,有時候人比人不一定氣死人,也有點積極作用,可以激發鬥志。
-
8 # 談秦說漢
史學家將“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這段時期被稱為春秋與戰國的分水嶺,象徵著周王朝的禮崩樂壞。其實,在天下爭霸稱雄的過程中,春秋時期就已經有楚、吳、越國開始稱王,不按周禮套路玩了。進入戰國時期後,基本上諸侯王遍地走了。
公元前741年,熊通稱王,也就是楚武王。
公元前585年,姬乘稱王,也就是吳王壽夢。
公元前496年,勾踐稱王,也就是越王。
公元前334年,魏罃稱魏惠王、田因齊稱齊威王。
公元前324年,嬴駟稱王,也就是秦惠文王。
公元前323年,韓康稱韓宣惠王、趙雍稱趙武靈王、燕君稱燕易王。
楚武王,完成先祖遺願,僭越稱王周文王時期,季連的後代有一支叫鬻熊,鬻熊生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他們像兒子一樣侍奉周天子。於是,周成王將熊繹封到楚蠻,住在丹陽,賜羋姓稱熊氏,侍侯周成王。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黵,熊黵生熊勝,熊勝之弟生熊渠。
到了周夷王時期,周王室衰落,有的諸侯不肯朝覲天子,諸侯間互相攻伐。熊渠得到了長江、漢水一帶民眾的擁戴,就出兵攻打庸、楊粵,一直打到了鄂地。熊渠覺得自己的拳頭夠硬,就派人給天子帶話,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
不等天子回覆,封長子熊康為句亶王,二兒子熊紅為鄂王,小兒子熊執疵為越章王,分別建都在長江沿岸的楚蠻地區。到了周厲王時期,由於周厲王喜怒無常、暴躁狂虐,熊渠擔心僭越稱王會讓天子一怒之下號召諸侯伐楚,又自個取消了王號。
也就是說,楚國僭越稱王的想法,在其祖先獲得封地時就已經產生了。
公元前741年,蚡冒熊眴去世了,熊通不講套路,殺兄長蚡冒之子自封為楚武王。這時已進入東周時期,周天子也就只能管理雒邑附近的地方。熊通天不怕地不怕,帶領軍隊南征北戰,縱橫馳騁,佔領了長江與漢水之間所有土地,成為春秋小霸主。
面對楚國的僭越之舉,周天子無力討伐,而東北面的齊國也隔岸觀火,其他諸侯又不敢惹楚國。於是,熊通在一片口頭抗議的聲浪中,恢復先祖遺願而稱王,並世代傳承,一直到楚國滅亡。
《史記·楚世家》:蚡冒輳洹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為楚武王。
吳王壽夢,自主稱王之後,認祖歸宗,臣服於周天子楚國的鄰居是吳國,吳國的先祖吳太伯、仲雍、季歷三人都是周太王之子。周太王欲傳位給季歷,於是太伯、仲雍就逃往荊蠻,像當地蠻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髮,以示不再繼位,把繼承權讓給季歷。太伯自稱句吳,得到荊蠻人的追隨。
太伯死後無子,其弟仲雍繼位,仲雍生季簡,季簡生叔達,叔達生周章。這時,正值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代,找到了周章,而周章已經是吳國的國君。於是,周武王仍將周章封於吳地,是一個毫無意義的順水人情之賜封。
周章死後,其子熊遂繼位,熊遂生柯相,柯相生強鳩夷,強鳩夷生餘橋疑吾,餘橋疑吾生柯盧,柯盧生周繇,周繇生屈羽,屈羽生夷吾,夷吾生禽處,禽處生轉,轉生頗高,頗高生句卑,句卑生去齊,去齊生壽夢,吳國開始強大起來了。
按照立嫡不立幼的原則,若當時周太王立太伯為繼承人,就可能沒有後來的其弟之子周文王什麼事了。而理論上講,吳國不屬於周朝賜封的諸侯王,而是吳國的先祖在荊蠻的吳地自主創業。
公元前585年,姬乘繼任吳國的國君之位,國家漸漸強盛,便自稱為王,號稱吳王壽夢。次年,姬乘親自來到雒邑朝見剛剛登基的周簡王,認祖歸宗,得到了周簡王的特殊禮遇。這也是吳國建國以來第一次朝見周天子,吳國類似於邦國臣服。
《史記·吳太伯世家》: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越王勾踐,先祖並不是周朝所封的諸侯夏朝少康帝的後裔被封在會稽,供奉夏禹的祭祀,他們的身上像吳華人一樣刺有花紋,剪短頭髮,在會稽拓荒,並修築了城邑,自立為越國。傳承了二十多代之後,允常繼位。允常引進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國力漸漸強盛,開始向外擴張。
公元前496年,允常去世,其子勾踐繼位,並自封為越王。吳王闔廬聽說允常逝世,就舉兵討伐越國。勾踐派遣敢死的勇士在檇李大敗吳軍,射傷吳王闔廬,從此吳、越交惡,勾踐被吳國打敗投降。後來,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滅掉了吳國。
據《吳越春秋》記載,越國興於允常時期;《史記·越世家·正義》引《輿地志》記載是允常始稱越王;而司馬遷在《史記·越世家》記載為越興於允常,允常之子勾踐始稱越王。因此,越國稱王的時間是有爭議的,按正史記載勾踐是首位越王。
《史記·越世家》: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雲:“於,語發聲也。”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戰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踐立,是為越王。
徐州相王,魏罃稱魏惠王、田因齊稱齊威王。“三家分晉”之時,田襄子也策劃了齊國的政變,讓他的兄弟和本族人都去做齊國大小城邑的大夫,與三晉互通使臣,幾乎已經擁有齊國。田襄子死後,其子田莊子繼承爵位。田莊子去世後,其子太公田和繼承爵位,繼續控制呂氏齊國的大權。
齊宣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康公貸即位。貸即位十四年,沉溺於酒色,不理政事。太公田和就把他遷到海濱,只給一座城做食邑,以便供給對其祖先的祭祀。呂氏的齊國就這樣過渡到了田氏的手裡,史稱“田氏代齊”。
齊太公田和生齊桓公田午,田午生田因齊,都是公侯。田因齊在鄒忌的輔佐下,勵精圖治,國力逐漸強盛。又在孫臏的指揮下,於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中,徹底打殘的不可一世的魏武卒。
“三家分晉”後的魏國曾經最先稱雄於戰國,但魏武侯死後,其子魏罃繼位後,魏國的軍事力量一落千丈,“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只得把都城從安邑遷到了大梁,夾著尾巴看大諸侯國的臉色。
公元前334年,魏罃帶著一些小諸侯與田因齊在徐州會盟,承認田因齊為王;而田因齊則擔心獨自稱王容易被搶打出頭鳥,也承認魏罃為魏王,史稱“徐州相王”。此後,中原諸侯也紛紛各各稱王,周王室的尊嚴徹底喪失了。
《史記·魏世家》襄王元年,與諸侯會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為王。
秦惠文王龍門稱王自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糧食與軍力得到了快速的增長。嬴駟繼位後,殺商鞅而不廢其法,繼續推行中央集權制,重用公孫衍、張儀等能力突出的外臣為卿士,讓國家的綜合實力,再次上升了一個臺階。
公元前330年,秦軍打敗魏國,魏國將秦穆公之後被魏文侯佔領的河西之地割讓給秦國。次年,秦軍渡過黃河,又佔領了汾陰、皮氏。公元前328年,魏國再次割讓上郡十五縣給秦國。這時的秦國,已經一躍成為軍事力量最強大的諸侯國了。
公元前324年,嬴駟仿效中原之楚、齊、魏國在龍門自稱為王,也就是秦惠文王。
《史記·秦本紀》:十四年,更為元年。
公元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南韓、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相互尊稱對方為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其中魏國已經在“徐州相王”時與齊國互稱為王。但齊國不承認中山國並揚言武力討伐,中山國放棄稱王。
趙雍比較務實低調,國內正在大力推行“胡服騎射”,又認為自己“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下令華人仍稱其為君。因此,“五國相王”活動中,實際上只有南韓與燕國稱王,趙雍只是被尊稱為王。公元前299年,趙雍之子趙何自封趙惠文王。
《史記·趙世家》五國相王,趙獨否,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華人謂已曰“君”。
春秋戰國之楚武王前恭後倨、僭越稱王,成為第一個天子禮儀破壞者;吳國在周朝之前已經建國,因此吳王夢壽自封為王,得到了周天子的承認;越國也先於周朝建國,是夏朝所封諸侯,興盛於允常時期,到勾踐時期稱王,是相對獨立之國。
齊國與魏國之“徐州相王”,也違背了天子之禮,也是僭越稱王;而其後的秦國、南韓、燕國、趙國有樣學樣,紛紛僭越稱王,不把周天子當回事了。
2021/1/3
-
9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僭越”是對天子權威的公然藐視,也是對天下秩序的公然挑戰。
所以,即使在周室衰落後,諸侯們大多也不敢隨便稱王的。
不過,“王”的名號,還是從周天子獨享,最後發展成了“大國標配”。
這其間,發生了什麼呢?
西周時期:徐、楚,躍躍欲試的“僭越”者周天子嚴格規定:子國不得逾制。
不管你是周天子新封的諸侯,還是古老的方國,都要嚴格遵守周天子分配的爵位,不得亂來。
可是,歷史從來不缺挑戰者。早在西周時期,就不斷出現“僭越”者了。
最早稱王的,是自夏商就存在的,古老的徐國。
商周之際,徐國成為東方最強大的方國,是淮、泗霸主。到第31代徐君徐偃王時,“陸地而朝者36國”。
周昭王覆滅於漢水,王室威嚴大損,徐偃王遂公開稱王,所建王城比周天子的王城還大。
但當時周室實力尚在,周穆王發楚兵攻滅之。
其後,楚國也開始躍躍欲試。
徐國霸淮、泗,楚則霸江、漢。
隨著周室持續衰微,到周夷王時,楚國的熊渠表示:我是蠻夷,不用“中國之號諡”。
熊渠的稱王非常有創意。
他本人自稱“敖”(龍王?),把自己的幾個兒子封了王。(這是成心噁心周天子呀)
同樣,周室實力尤在。遇到周厲王這種“暴虐”之王,熊渠認慫,“去其王”。
總體上,西周時雖王室不斷走向衰微,但天子基本能控制局勢,徐、楚躍躍欲試的嘗試都很快被平息。
春秋:楚、吳、越,“蠻夷”的遊戲春秋時,率先稱王的,仍然是“不服周”的楚人。
認慫數代後,到了春秋初年,楚國託隨國向周室表示:現在諸侯互相攻伐,我有些實力,但爵位太低,能不能給我提一下級別?
遭到周王拒絕後,楚國表示:我祖先是周文王的老師,周成王另我先公居楚,震懾蠻夷,現在蠻夷都服我了,但周天子卻不給我們加位!我就自己來!
於是,楚國稱王!
楚國稱王后,地處蠻荒之地的吳、越也逐步跟進。
吳國本是姬姓諸侯,到第19代壽夢時,實力強大,壽夢遂稱王。
越國則是上古流傳下來的諸侯,到允常時,國力強大起來,也稱王。
楚、吳、越,其國君有的與周天子關係頗有淵源,甚至有血緣關係,有的關係不甚緊密,但他們立國之地都在“蠻夷”之地,需要統治、整合的,主要是“蠻夷”。
他們所統治的地方,周天子的名頭不好使,相反,像庸國這樣爵位在其之上的諸侯也在對“蠻夷”施加影響。
如果僅僅遵從周天子的封號,是不利於爭取、整合“蠻夷”的。
因此,他們稱王,並非只是天高皇帝遠瞎胡鬧,更多的或許是整合“蠻夷”的需要。
戰國1:魏、齊,爭相“下套”春秋時,稱王的諸侯,皆在天高皇帝遠的蠻夷之地,中原各諸侯,雖也已經不太尊敬周天子,但名義上還是不敢造次,以免成為眾矢之的。
不過,一直有人想給競爭對手下套,慫恿人家稱王。
早在春秋時期,齊國就像給晉國下套。
前588年,齊頃公被晉國所敗,親自去晉國朝拜,承認晉國盟主地位時,不忘“使壞”,“欲上尊晉景公為王”,但“景公讓不敢”,沒上套。
戰國時,衛鞅又給魏惠王下套。
在出使魏國時,衛鞅建議魏“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
魏惠王比較牛逼,果斷採納,稱王。
“於是齊楚怒,諸侯奔齊,齊人伐魏,殺其太子,覆其十萬軍”,魏國霸業撲街。
魏惠王吃了稱王的虧後,又轉手給齊威王下套。
前334年,魏惠王採納惠施之計,“變服折節以朝齊”,試圖透過尊齊為王,使齊激怒楚國和其他大國。
齊威王也上套了。
徐州相王后,齊國遭到了楚、燕、趙的聯合打擊,齊雖然透過外交、軍事手段緩了過來,也保住了“王”號,但馬陵之戰後的霸業勢頭遭到削弱。
戰國2:大國標配齊、魏稱王,意義非比尋常。
春秋時,“王”是純粹的自我稱號。自己家裡愛怎麼叫怎麼叫,別人不承認。
越王勾踐自稱王,但勾踐成就霸業後,周天子賜胙肉,只是承認其為“伯”,諸侯之長。
不過,魏、齊的王,已不再只是“自我標榜”了。
魏惠王稱王后,在逢澤會盟諸侯,以“王”的名義率十二諸侯朝拜天子。
齊魏徐州相王時,“天子賜文武胙,魏、齊王”。
也就是說:此時,齊、魏的稱王,已不再是春秋時楚吳越之類的自我標榜,而是已經是天下政治秩序的一部分。
因此,大國為維護其在政治、外交秩序中的地位,也在條件許可時,紛紛稱王。
前324年,秦在連續擊敗魏,全取河西之地後,已成為與齊、楚並列的超級大國。
於是,秦惠文稱王。
同年,魏與韓相王,承認韓為王。
1年後,前323年,魏、韓、趙、燕、中山,“五國相王”,互相承認王號。
其中,趙國相對比較務實。趙武靈王自認趙的王位有名無實,在國內只稱君。
直到趙惠文王即位,趙才“內外一致”的稱王。
前318年,從來就愛湊熱鬧的宋國也稱王了!
於是,王,為大國(或自認為是大國的諸侯)所標配!
各國的稱王之路不盡相同,結果也各異。
楚、吳、越稱王后,迅速走上崛起、爭霸之路。
魏國稱王,遭到了災難性後果。
趙武靈王對外稱王,對內只稱君,卻不妨礙趙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
秦國稱王,提高政治地位,為其後續施展連橫之策提供了空間。
因此,所謂“虛名”,只是一種謀求實際利益的手段。
智者,不會貪圖虛名,也不會不分青紅皂白地排斥“虛名”,只會因時而動。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戰國初期,如果有人告訴秦華人將一統天下,秦華人只會淡淡地回你兩個字:“別鬧。”不是秦華人謙虛,當時的中原霸主,實非秦國而是魏國。
(李悝)
戰國初期,魏國利用李悝變法,採取鼓勵農業生產,廢除貴族世卿世祿的特權等一系列措施,魏國國勢強盛,一躍成為中原霸主。隨著兵家“亞聖”吳起的強勢加盟,魏國更是如虎添翼。“魏武卒”橫行天下,盡得河西之地。特別是在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中,吳起率領5萬士兵,500輛戰車,3000騎兵,大破秦惠公的50萬秦軍,秦國基本被打服。
魏國的擴張,損害了其它諸侯國的利益,強大的魏國阻止了北方大國趙國南下中原的步伐。此時東方傳統霸主齊國在齊威王的領導下,利用齊國“三駕馬車”的輔佐,國勢也蒸蒸日上。這“三駕馬車”都是我們教科書裡的老熟人,一個是《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鄒忌,一個是《田忌賽馬》中的田忌,還有一個便是大牛人、大軍師、齊國殘聯主席孫臏,齊魏之間也摩擦不斷。
魏國勢力的擴張,近鄰韓、趙首當其衝。魏軍進攻趙都邯鄲,趙國向齊求援,齊軍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公元前342年,魏國又進攻南韓,齊國還是“圍魏救趙”的老調調,派田忌、孫臏率軍救韓,在馬陵之戰中又將魏軍擊敗。龐涓戰死,公子申被俘,十萬魏軍損失殆盡,從此魏國由盛而衰。
秦國趁機從西方攻擊魏國,奪回河西之地,趙國也從北邊南下中原進攻魏國,魏國險象環生。
面對齊、趙、秦分別從東、北、西三方面的圍攻,楚國又在南邊蠢蠢欲動。魏惠王在莊子的好朋友、曾經說出那句經典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魏相惠施的建議下,放下身段,“折節事齊”,與秦修好。
(魏惠王劇照)
公元前334年,魏君帶著南韓等一眾小國到徐州會見齊君,尊奉齊君為王,也就是齊威王。齊威王也不好自己個兒稱王,又反過來奉承君,稱為魏惠王。魏惠王也就在半推半就之間稱王,史稱“徐州相王”。
“徐州相王”是戰國時期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從此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一去不復返,名分上的最後一絲優越感,也蕩然無存。順道說一句,此徐州,非江蘇徐州,乃山東棗莊。
“徐州相王”使中原大地出現了齊魏一大一小兩個王,周天子是敢怒不敢言,長江流域卻傳來了一聲怒吼,發聲的便是楚威王。
楚國是整個中華大地上第一個稱王的周天子分封諸侯國,楚威王認為齊魏稱王侵犯了楚王的唯一性和尊貴地位,“寢不寐,食不飽”,十分憤怒。
往前面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史稱“東周”,周王室已不復往日榮光。前741年,熊通殺死其兄之子,自立為君。前704年,楚國攻打隨國,要求隨侯前去轉告周天子,提升楚國的名位,被周天子拒絕。熊通十分憤怒,“傷自尊”了,於是自稱尊號為王,是為楚武王,這也是“自尊”一詞的由來。
(楚威王劇照)
被“傷自尊”的楚武王也不愧這個王的稱號,在位50年,利用鐵腕手段四面出擊,獨霸江漢平原。除了“自尊”,與絞國戰後的“城下之盟”也是楚武王的發明,他的夫人鄧曼也是個傳奇人物。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縣——權縣,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縣長——權尹也是楚武王設定和任命的。當然英明神武的楚武王也有看走眼的時候,那就是和氏璧。卞和三次獻璧,楚武王的老哥砍了人家一條腿,直到他的兒子楚文王才真正發現了這塊稀世珍寶和氏璧。
楚國雖在春秋早期便已稱王,但位處長江流域的楚地,一向被視為蠻夷之地,中原諸侯自然瞧不起。楚之王號也不被中原諸侯認可,中原諸侯從來都以楚國的真正爵位“楚子”來稱呼。後來吳越也先後僭越稱王,也是關起門來的自娛自樂行為。吳王夫差與晉文公會面時,晉文公的第一個要求便是讓夫差將那個破王號給收起來,夫差也不得不從。
公元前334年的“徐州相王”齊魏二國互相稱王,開啟了中原諸侯稱王的先河,而且是得到別國承認的非自嗨行為。
公元前325年,秦君見齊、魏稱王,也自立為王,是為秦惠文王。同年為了緩解韓、魏之間的關係,魏惠王又與韓君互稱王,韓君也就成了韓宣惠王。至此,中原諸侯便有了齊、魏、秦、韓,加上長江流域的楚以及周天子六個王。
(秦始皇劇照)
此時已然是戰國中期,天下仍然一片混亂。公元前323年,在公孫衍的努力下,魏、燕、趙、韓、中山五國盟會,互相稱王,使成“五國相王”。至此,戰國七雄之秦、齊、楚、趙、韓、魏、燕,齊齊稱王,中山、宋國等二流國家也先後稱王。
楚國是諸侯稱王的始作俑者,魏國先奉齊為王,逼秦為王,迎韓為王。後又組織“五國相王”,可以說魏國才是天下諸侯紛紛稱王的總操盤手。
“五國相王”之後,趙武靈王認為趙國的實力還沒有達到王的要求,於是在國外去王號,改稱君,其子繼位後方稱王。由此七國稱王的順序應為楚、齊、魏、秦、韓、燕、趙。
物以稀為貴,天下諸侯紛紛稱王,王就顯得不那麼尊貴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中國第一位皇帝誕生,從此延續二千多年。
(參考資料:《史記》《戰國策》等)
-
11 # 千古張小花
戰國各國是什麼時候稱王的?
眾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爵位是完全不一樣的。而在春秋早期,各個國家君主的爵位高低,也就決定了他們國力的強悍與否。但是隨著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程序和國土吞併的不斷進行,出現了數個強大的霸主國家,而這些霸主國家也就從根本上動搖了當時周王室的統治力量。因為諸侯的力量已經要遠遠比周天子更強大了,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霸主國家,他們本身是在後期完全不聽從周天子命令的。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是當時的一個歷史性趨勢。但是他們不同國家之間是完全有著不同的政治理念的,他們已經成為了一個又一個獨立的政治實體。而隨著周王室政治影響力的不斷下降,各個諸侯國也透過稱王的手段,來進一步獨立出周天子的掌控。那麼在戰國七雄中的國家中,他們又是哪些國家最先稱王的呢?
楚國
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最先宣佈稱王的國家是楚國,而這和楚國本身的歷史背景是有著直接原因的。因為在周王室還強大的時候,就把楚國可以分封到了當時非常偏僻的南方地區。楚國自建立以來就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內憂外患,因為楚國內部有不同的宗族勢力,而外部還有著各種蠻族勢力的存在,所以楚國也基本上是戰國國家中,最不聽從周天子命令的國家。楚國早在戰國之前,就已經宣佈稱王,獨立出周天子建立獨立體系了。楚國,也是當時第一個稱王的國家,這主要也是因為周天子對楚國的分封過於不公平,所以楚國也一直不願意聽從周天子的命令。
齊國和魏國
而齊國和魏國基本上是在同一時期稱王的。在三家分晉以後,春秋時期也就由此為時間點劃分結束了,中原也就進入到了戰國七雄時期。而在戰國國家中最先稱王的是魏國和齊國。魏國是憑藉著在魏惠文王時期的改革,使整個魏國的國力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魏國也是戰國初期一個最為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當時的魏國雖說處於中原的四戰之地,周圍基本上都是強國的。但是魏國憑藉著強悍的國力和強大的軍隊,也暫時獲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而齊國則是因為在齊桓公時期,齊國的國力就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優勢。而在後來數代齊國國君的勵精圖治之下,整個齊國也成為了當時中原地區東部國家的霸主,在當時的中原各國中齊國基本上成為一個可以和魏國在國力上相提並論的國家。所以在公元前334年,齊威王和魏惠王兩個國君在徐州地區建立了盟約。這就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徐州相王”。這兩個國家分別尊稱對方的統治者為王,而齊國和魏國也就並列成為了在戰國時期第二批稱王的國家,他們也基本上獨立出了當時周天子的控制。
秦國
秦國是當時第三批稱王的國家,在秦孝公商鞅變法以後,秦國的國力獲得了大幅度的增長。自秦孝公之後的數代秦國國君,都勵精圖治,對秦國的整體國力提升,起到了非常良好的作用。所以在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時期,秦國正式稱王。但是,當時的秦國基本上已經有了一定天下霸主的底蘊,因為秦國已經控制關西地區,並且即將進入巴蜀,而且只要封鎖兩關,關東六國是很難進入到秦國腹地的。秦國已經是關西地區最強大的國家了,所以秦國也是有著稱王資本。
趙國,南韓和燕國
剩下的這三個國家基本上存在感並不高。這三個國家除了趙國以外,南韓和燕國在戰國時期一直以來都沒有什麼太高的存在感,因為他們基本上就沒有強大過。南韓和燕國完全是看著中原各國紛紛稱王以後,才宣佈稱王,徹底擺脫周天子控制的。而趙國和南韓,燕國則不一樣。趙國雖說和南韓,燕國基本上是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宣佈稱王的,但是趙國是在趙武靈王時期透過胡服騎射,使整個國家的國力獲得了長足進步以後,才宣佈建立王室統治體系的。而趙國也是戰國時期少數可以和秦國正面對抗的國家。
而隨著戰國七雄紛紛擺脫原先的爵位開始稱王,整個周王室的政治影響力也就削減到了極致。原本的分封爵位制度已經受到了根本性質的破壞,周天子對整個天下的掌控力度,已經基本上完全消失了。雖說各國稱王以後,直到秦昭襄王末期,周王室才被徹底消滅,但是隨著各國逐漸稱王,擺脫了整個周王室的統治體系,周國的覆滅,其實已經是無可避免的了。
-
12 # 漩渦鳴人yy
春秋戰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就是我們的老朋友,楚王,當時的楚王因為自己的爵位問題,一天到晚的跟周王室鬧彆扭,說我爵位太低,不匹配我大國的身份!但是周王室和其他諸侯表示你是個子爵,那你就老老實實當你的自覺去,別來僭越!結果楚國不舒服,楚王自己自尊為王!雖然楚國自己尊自己為王,但是其他的諸侯都看不起他。包括歷史上面春秋五霸唯一的一個笑柄,宋襄公當時也因為這個事情,狠狠地嘲笑了一番楚王!
緊接著稱王的是吳國和越國,也就是吳王夫差,越王勾踐,當然,這幾個國家都位於南方,在當時的出口看來,南方屬於未開化之地,很難將這些土地利用起來,所以這些地方被周王室教育的比較少。很難受到周禮的薰陶,因此這些地方稱王很正常。相比較而言,當時的北方中原大部分的富庶之地,卻仍然還是遵從周王室的號令!
這種事情一直等到三家分晉,韓,魏,趙三個國家封掉了古老的大國晉國,在這件事情上面,三個國家都沒有看周王室的臉色,甚至於向周王室請示一下都沒有去做!從這個時候開始,周王室徹底上不了檯面!所以才有了接下來一系列諸侯稱王的局面!
首先稱王的是兩個國家魏國和齊國,當時魏國由於早期稱霸階段,在中原地區稱霸,得罪了太多國家,被其他的國家揍的是痛苦連連,國家需要一段時間緩一口氣,所以在這個時候,孫臏圍魏救趙,齊國兩次大敗魏國,魏王無奈之下拉著棋王跟齊王結盟,而這兩國結盟的條件就是在徐州稱王,從這個時候開始,中原地區多了兩個王,一個是齊王,一個是魏王!
所以接下來又是新一輪的對於魏國的不斷征伐,在這之後,秦國於龍門稱王,秦國第一為王就是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
秦國的強勢崛起引起了山東六國的忌憚,所以由衛人公孫衍主導之下,拉上了韓,魏,趙,燕,中山。五個國家!一起主導了一場和縱大戲,而這五個國家為了表示自己合作時公平公正的身份,所以五國相王,從這個時候開始,實際上大家的稱謂基本上都已經定下來了。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此時都已王相稱!
而到了戰國後期,由於齊國和秦國的綜合實力太強,引起了其他五個國家忌憚,所以秦國和齊國為了保證雙方互利共存,相約一起稱地分別尊稱為東帝和西帝!
當然,在這之後,五國伐齊,齊國被打的差點亡國,所以自動削去了帝號,秦國一看自己強力的盟友倒臺了,所以也把自己的帝號給削掉了!就這樣一直持續到秦始皇統一六國,自稱自己為始皇帝!
-
13 # 船長趣談
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武王稱王。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吳王壽夢稱王。此後越王允常也稱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魏惠王與齊威王稱王。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韓宣惠王、燕易王、趙武靈王、宋康王、中山王稱王。自此戰國七雄都稱王,周天子的威嚴徹底喪失。
一,楚國
楚國在西周初年僅為子爵,到了春秋時期,周天子的權威大為降低而楚國卻透過征服附近的小國得以崛起。楚武王時期楚國實力強大,認為子爵爵位太低,向周桓王要求提升爵位,但遭到拒絕。楚武王於是有了自立為王的想法。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楚武王在沈鹿大會諸侯,黃,隨二國不到,楚武王於是派人責備黃國,征討隨國,取得大勝,楚武王於是自立為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稱王的諸侯國。周桓王對此十分不滿,但又無可奈何,周天子的威嚴進一步喪失。中原各諸侯國看不起楚國,對此沒有在意。
二,吳國、越國
周定王二十一年(前586年),吳王壽夢稱王。由於吳國偏處南方,國力較弱,遠離中原,所以中原各諸侯並未在意。此後越王允常稱王,與吳國一樣,越國離中原更遠,更加弱小,所以並未引起中原各國注意。
二,魏國、齊國
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魏惠王因為屢受齊秦打擊,損失慘重,決定同齊國講和,因此魏齊兩國在徐州相會。魏惠王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不敢獨尊為王,於是也尊魏惠王為王,自此魏齊兩國稱王,楚國、越國不再成為諸侯中唯二稱王的國家。
三,秦國
秦國一直偏處西方,不被中原各諸侯國重視。自商鞅變法後,秦軍實力強大,屢敗魏國,使得秦國野心也日益膨脹。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年),秦惠文王稱王。
四,南韓、燕國、趙國、宋國、中山國
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縱橫家公孫衍為了對抗張儀的連橫之策,於是鼓動南韓、燕國、趙國、宋國、中山國等五國聯合,共同對抗齊秦,因此韓宣惠王、燕易王、趙武靈王、宋康王、中山王稱王。由於趙武靈王認為趙國實際上沒有稱王的實力,所以在國內僅稱“君”。當時宋與中山為二流國家,竟然也能稱王,標誌周天子在諸侯各國中的威嚴徹底喪失。(吳國在春秋末期被越國所滅。越國到戰國時期被楚國所滅,宋國僅有一位宋康王稱王就被齊國消滅,中山國也在後來被趙國消滅。所以越國、宋國、中山國沒有成為戰國七雄。)
-
14 # 歷史紫陌閣
公元前344年,秦孝公擔心魏惠王全力攻打秦國,便派商鞅前去遊說魏君先行稱王,再圖霸業,於是魏惠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個準備稱王的君主。之後一些大國開始陸續稱王,接著剩餘的一些中小諸侯國也開始稱王,當然也有一些諸侯國從始至終都沒有尊稱王號。
不過早在戰國之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有諸侯使用王稱,最先以諸侯身份僭越稱王的是楚武王熊通,自此開了諸侯稱王之先河,之後吳國君主壽夢和越國君主允常先後稱王。而在楚武王稱王之前,楚國其實在更早的西周時期就曾稱過王號,而且同時一下出現了三個王。
春秋時期,楚、吳、越三國先後僭越稱王
楚國是周朝時期第一個封王和稱王的諸侯,楚武王稱王后,吳王壽夢稱王,接著越王允常也開始稱王。
楚君熊渠封子為王《史記·楚世家》記載:“熊繹當週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
楚國的先祖鬻熊曾是周文王、周武王時期的功臣,後來周成王當政時,為感念其功,便賜予其後代熊繹為子男爵位,封地在楚蠻,楚人便在丹陽建立楚國。之後經過熊繹至熊渠等六代君主的努力,楚國疆域不斷擴充套件,從最初一個方圓僅有五十里的小國,發展成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國。
熊渠繼位後,楚國已經逐漸興盛起來,勢力範圍推進至江漢平原,先後攻滅庸國、揚越、鄂國三個國家(部落),不過在楚國發展強大的同時,西周王朝卻進入由盛轉衰的階段。面對勢力漸不如前的西周王室,一些諸侯開始輕慢周天子,不僅不朝見進貢,甚至直接起兵叛逆,進攻周王室,楚君熊渠就是諸侯中的代表人物。
《史記》記載:“熊渠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
雖然熊渠沒有起兵攻打周王室,但他卻做了一件更為石破天驚的大事:僭越稱王。熊渠仿效周天子,直接將自己的三個兒子分封為王,長子熊康封句亶王,次子熊紅封鄂王,三子熊執疵封越章王,熊渠此舉可謂是公然挑釁周王室權威,也成為周朝諸侯中第一個僭越封王的君主。
不過熊渠不久後就取消三個兒子的王號,因為新繼位的周厲王是一位暴虐成性,奢侈專橫的周天子,熊渠擔心自己僭越封王的舉動會惹怒這位以暴虐著稱的周厲王,從而遭到周厲王的重點討伐,便悄悄取消了兒子們的王號,不敢再聲張。
不過熊渠此舉實為明智之舉,當時楚國才逐漸興盛起來,如果因為封王遭到周王室的征討,楚國幾代君主的努力將會化為泡影,只有儲存實力,低調發展,楚國才能不斷強大,不懼周王室的討伐,熊渠取消王號為楚國之後立足江漢、爭霸中原奠定了戰略基礎。
春秋時期,楚君熊通自立為王自楚君熊渠封王又取消王號後,中間間隔了十位楚國君主,到楚君熊通時,又再一次僭越周禮,不過熊通並沒有並沒有封子為王,而是直接自立為王。
《史記》記載:“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
這時楚國經過近二十代君主的努力,實力已經相當強大,南方的蠻夷部族都已歸順。但楚國還是最低的“子男”爵位,而楚國的祖先還是周文王的老師,楚君熊通不滿周王室的分封,便想讓周天子給他加封爵位,不過卻遭到了周王室的拒絕,熊通於在公元前704年自立為王,自稱為“武王”。
儘管周天子不滿楚君熊通僭越稱王的行為,但此時西周已經滅亡,東周王室更加衰微,連諸侯的將領都敢用箭射周天子(周桓王被鄭國將軍祝聃射中肩膀),周天子對於熊通的僭越之舉也無可奈何,於是楚國成為周朝境內第一個僭越稱王的諸侯。
此後楚國君主直到被秦國滅國為止,一直沒有取消王號。楚武王率先稱王也開了諸侯僭越稱王之先河,之後在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也先後稱王。
吳王壽夢始稱吳王吳國最初是由周文王的兩位叔父所建立,按照傳統傳位制度,周太王應傳位於長子太伯,但周太王小兒子季歷之子姬昌(周文王)聰明早慧,深受周太王寵愛,周太王更想讓姬昌繼位。太伯看出了父親的想法,不想讓父親為難,便和二弟仲雍藉機離開了周國,一起去了荒涼的江南,之後自創基業,建立勾吳古國。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
勾吳古國便是吳國前身,周武王(周文王姬昌次子)攻滅殷商後,便開始尋找太伯和仲雍的後代,後來在吳地找到了周章(仲雍後代),不過周章已經成為吳君,周武王就此將周章封於吳地,列為諸侯,這便是後來的吳國。
《史記》記載:“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
等國君之位傳到壽夢時,吳國日益強大,吳君壽夢自立為王(約公元前年),不過壽夢稱王並未遭到周王室的不滿。因為吳和周本出自一脈,並且壽夢繼位後就親去洛邑認祖歸宗,而剛繼位的周簡王深感大喜,還賜給壽夢特殊禮遇,吳國也是在吳王壽夢時期開始與中原各國交往。
吳王壽夢也是周朝境內唯一稱王不被周王室反感的諸侯,這不僅是吳國和周王室屬於同宗的原因,還因為吳國先祖有恩於周文王一支。如果當年太伯沒有奔吳,周太王就無法避開傳位長子的傳統傳位方式,周文王和周武王就不能繼位,也就沒有現在的周簡王。
越君允常稱王,其子勾踐稱霸越國的前身是于越部落,在殷商之前就已經存在,據傳是大禹直系後裔中的一支族人所建。周朝建立後,于越部落作為前代帝王后裔被封為諸侯,于越部落便成為周朝時期的越國。不過關於越國早期的歷史比較模糊,到越王勾踐的父親允常時才逐漸清晰了起來。
《輿地志》記載:“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允常卒,子勾踐立,是為越王。”
越國傳至允常時,允常開疆拓土,奠定了越國霸業,“越王”之稱也是始於允常,允常去世後,其子勾踐繼位,也稱越王(約公元前496年)。不過勾踐在位時,越國版圖並未趙越其父允常在位時期。
越王勾踐在位前期,不僅沒有帶領越國走向強大,反而被吳王夫差擊敗,被迫向吳國求和,後來勾踐被吳王赦免返回越國後,才立志發憤圖強,這便有了“臥薪嚐膽”的典故。之後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積攢下充足的糧食,以及訓練出一支精兵,這才終於轉弱為強,最終打敗吳國,完成了復仇。
《史記·》記載:“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越王勾踐平定吳國後,就率軍北上在徐州與諸侯會盟,共同尊輔周王室,被周元王封為“越伯”,諸侯都來祝賀,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霸主。
戰國時期,諸侯陸續僭越稱王
第一個準備僭越稱王的諸侯——魏惠王魏惠王準備僭越稱王,完全是被秦孝公攛掇的,事情起因還要從桂陵之戰前說起。
《史記·魏世家》記載:“魏惠王十七年,圍趙邯鄲。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於齊,孫臏救趙,敗魏桂陵。”
在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十七年),趙國進攻魏國的附屬國衛國,魏國自然不能坐視不管,便派兵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於次年,魏軍攻佔了趙國邯鄲城,於是趙國向齊、楚兩國求救,之後便有了兵法“三十六計”之“勝戰計”中第二計“圍魏救趙”,魏軍在桂陵之戰中被齊軍大敗。
《史記·秦本紀》記載:“秦孝公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
這時秦國已經完成第一次商鞅變法,國力得到一定增強,秦孝公便乘魏國國內空虛之機,在公元前352年出兵攻打魏國,一舉攻佔了魏國舊都安邑,以及收回部分河西之地。但魏國即便經歷了桂陵之戰,國力也沒有太大的損耗,魏武卒主力還在,魏國依然還是當時的軍事強國。
桂陵之戰發生後,魏國先是聯合南韓在香襄陵擊敗齊、宋、衛三國聯軍,接著將邯鄲還給趙國,與趙國等諸侯陸續和談會盟。之後魏惠王便集中兵力全力反攻秦國,將被秦國攻佔的安邑、固陽等失地奪回,在魏軍強大的攻勢下,秦孝公只好被迫與魏國會盟修好。
不過魏惠王並沒有打算放過秦國,此時秦國雖然完成了第一次變法改革,但還是不是魏國的對手,秦孝公便用“尊魏為王”辦法來麻痺魏惠王,以改變魏國再次進攻秦國的意圖。
魏惠王聽了商鞅的遊說後,還真準備稱王,開始按照周天子的規格建造宮殿、製作服飾等物,並召集宋、衛、鄒、魯等中小諸侯君主參加逢澤會盟(公元前344年),意欲僭越稱王,確立魏國在列國間的統治。但此舉遭到了南韓等大國的抵制,魏惠王此次稱王計劃以失敗告終,不過魏惠王確實是戰國時期第一個準備僭越稱王的諸侯。
徐州相王后,各國紛紛僭越稱王時間過了十年,在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率領南韓等小國君主到徐州與齊威王會盟,尊齊威王為王,但齊威王也擔心會被其他諸侯抵制,不敢獨自稱王,於是齊威王和魏惠王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魏惠王於當年便改元為更後元年,正式稱王。
徐州相王事件預示著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雖然齊、魏兩國依然還率諸侯朝見周天子,但實際上週天子的名號從此便和諸侯別無二致。這次事件發生後,周朝境內的諸侯不再顧及周王室,也開始僭越稱王。
公元前324年(惠文君十四年),嬴駟也效仿齊、魏,自稱為王,即秦惠文王。
公元前323年,魏國、南韓、趙國、燕國和中山國也互相承認對方君主為王,史稱“五國相王”,至此為止,秦、齊、楚、燕、韓、趙、魏戰國七雄皆已稱王。
五國相王事件發生後,標誌著周王室權威的徹底消失,一些中小諸侯也紛紛稱王,比如宋國、中山國等二流國家,這也說明周天子在諸侯中的影響已經大幅衰弱。當然也有一些小諸侯國沒有稱王,比如衛國、魯國、費國、滕國等小國。
結語:
春秋時期諸侯僭越稱王其實並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稱王,雖然楚國、吳國、越國在春秋時期已經稱王,但三國並沒有得到中原諸侯的承認,並且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排斥。三國王城基本上只能在自己國家使用,因此楚、吳、越三國稱王對社會的影響並不大。
“徐州相王”和“五國相王”則是中原諸侯國之間互相承認,互相認可,這就相當於否定了周天子僅有的天下共主名號,標誌著周王室的權威徹底消失。因此,徐州相王和五國相王是戰國時代政治史上的驚人之舉。
回味更多歷史,下期更精彩。
-
15 # 本昌談歷史
周朝建立後,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如周文王丶周武王等,王具有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諸侯國的諸侯是按照受封的公丶侯丶伯丶子丶男五等爵位來稱謂的,如:宋襄公之“公”是爵名,晉文侯之“侯”為爵名。此外,也可以不分爵位統稱為君主。諸候是不允許稱王的,稱王屬於犯上,天子是不允許的。
到了春秋時期,周朝式微,諸侯做大,第一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的是楚國,於公元前704年冒天下之大不韙,第一個稱王。稱王的先例一開,到了戰國時代的戰國七雄先後稱王。
繼楚國稱王之後,魏國國君魏惠王在公元前369年稱王;公元前334年,齊國齊威王稱王;公元前325年,秦國秦惠文王也自稱為王;公元前前323年,南韓、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
-
16 # 真正鱷魚不哭
比較早的是春秋早期的楚國。公元前704年(魯桓公八年),楚武王熊通僭越稱王。
《史記·楚世家》:(楚)武王十七年,晉之曲沃莊伯弒主國晉孝侯。十九年,鄭伯弟段作亂。二十一年,鄭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衛弒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魯弒其君隱公。三十一年,宋太宰華督弒其君殤公。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敝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與隨人盟而去。
之後是春秋晚期的吳越二國,大約在公元前6世紀晚期,吳越二國相繼稱王。
《史記·吳太伯世家》:壽夢立而吳始益大,稱王。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十二世而晉滅中國之虞。中國之虞滅二世,而夷蠻之吳興。至壽夢而興大,稱王。大凡從太伯至壽夢十九世。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正義】:輿地志雲:“越侯傳國三十餘葉,歷殷至周敬王時,有越侯夫譚,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稱王,春秋貶為子,號為於越。”
再後來就是戰國早期的“魏齊相王”(公元前334年),此後諸侯相繼稱王,甚至連弱小如宋國,康王也自立為王。禮崩樂壞至此不可挽回矣。
回覆列表
春秋稱王的有楚、吳、越(在中原諸國眼裡,這些都是蠻夷之地)。
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熊通稱王,稱王諸侯中第一個稱王的。
吳國壽夢公元前585年,開始稱王。
越國允常,公元前538年,開始稱王。
齊晉秦三大強國都是侯爵,他們不敢稱王。
魏惠王二十六年,前344年,惠王魏罃稱王。
齊威王二十三年前334年,威王田因齊被惠王魏罃尊為王,魏國被齊國大敗,把齊侯也捧上王位。
其他幾國差不多在同一時期稱王,比前兩者較晚,
韓宣惠王八年,前323年,宣惠王在五國相王中稱王。
秦惠文王更元元年,前324年,惠文王嬴駟稱王。
燕易王十年,前323年,易王稱王。
趙武靈王三年,前323年,武靈王趙雍在五國相王中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