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會奔跑的金絲魚

    遼太祖天贊五年(926),契丹出兵滅掉渤海,將原來渤海控制地區納入遼政權直接管轄範圍,這對於正在積極進行領土擴張的高麗來說,大為不利,因此,高麗對契丹滅亡渤海大為不滿,兩國關係迅速惡化。據《高麗史》記載,高麗太祖二十五年(942)“契丹遣使來遺橐駝五十匹。王(高麗太祖王建)以契丹嘗與渤海連和,忽生疑貳,背盟殄滅,此甚無道,不足遠結為鄰。遂絕交聘,流其使三十人於海島,系橐駝萬夫橋下,皆餓死”,公開與契丹絕交。同時,高麗大量招誘渤海遺民,且遣使後晉,試圖與後晉聯合共同夾擊契丹,以便順利向北擴張領土。到了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為了削弱耶律倍的勢力,將渤海遺民(東丹國民)大量內遷,遼國對原渤海地區特別是對北韓半島北部女真地區控制減弱,高麗開始出兵與遼國控制下的女真人展開對北韓半島北部地區的爭奪。高麗為了在領土擴張鬥爭中佔據有利地位,在北宋政權建立之後,頻繁與北宋交往,試圖與北宋建立聯盟,以便共制契丹,實現其北擴的目的。

    面對高麗的公開絕交、流放契丹使者、大量招誘渤海遺民、與宋建立“友好”聯盟以及不斷向北擴張領土等,契丹曾一度十分震怒,但那時由於遼太宗耶律德光正忙於經略中原,後繼者世宗、穆宗和景宗時代,不但內亂不斷,而且還要應付後周和北宋試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等地的北伐,無暇東顧,只好對高麗的北擴採取姑息態度,未能對高麗用兵。

    統和元年(983),遼聖宗即位,在遼穆宗和景宗時期挫敗後周和北宋的北伐、內部趨於穩定的形勢下,開始有意對高麗用兵,以遏止高麗的北進。據《遼史》記載,遼統和元年(983)十月,“上將徵高麗,親閱東京留守耶律末只所總兵馬”;統和三年(985)七月,“詔諸道繕甲兵,以備東征高麗”,八月“以遼澤(遼河)沮洳,罷徵高麗”。其實,遼聖宗以遼河泥濘不通“罷徵高麗”,不過是個藉口,因為那時宋朝正想利用遼聖宗幼小繼位、其母蕭太后控制朝政之時的所謂“主少國疑”之機,大舉北伐,以收復燕雲十六州等地,遼聖宗完全是為了避免發動征伐高麗戰爭之後所形成的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才下詔“罷徵高麗”。據《高麗史》記載,高麗成宗五年(遼統和四年,986年),契丹遣厥烈來請和,也說明這一問題。正由於遼聖宗主動派遣使者赴高麗請和,宋朝遣使請求高麗出兵聯合進攻契丹的願望才沒有最後實現。

    遼聖宗在挫敗了北宋雍熙三年(986)的“雍熙北伐”以後,開始著手解決高麗北進的問題。

    統和十年(992),遼聖宗以東京留守蕭恆德(字遜寧)為主帥,大舉征伐高麗。蕭恆德率領80萬大軍,越過鴨綠江,直取高麗的蓬山郡(今北韓龜城西),聲稱“大朝(指遼國)既已奄有高勾(句)麗舊地,今爾國侵奪疆界,是以來討”。說明,那時的遼國已經將原渤海佔有的高句麗領土視為自己的領土,認為高麗北進收取原高句麗的部分領土是對遼國領土的侵犯,因此率兵來攻。高麗聽說遼國大舉來攻,十分害怕,甚至有人主張“割西京(今北韓平壤)以北與之,自黃州(今北韓黃海北道黃州,位於大同江下游)至嶺(即慈悲嶺,在今北韓黃海北道黃州的鳳山至瑞興之間)畫為封疆”,意欲將黃州至嶺以北領土全部遺棄契丹,高麗中軍使徐熙不同意,說:“自契丹東京(今遼寧遼陽)至我安北府(治所在今北韓平安南道安州,位於大同江中游)數百里之地,皆為生女真所據。光宗取之,築嘉州(今北韓平安北道博川一帶)、松城(不詳,當在嘉州附近)等城,今契丹之來,其志不過取北(此)二城,其聲言取高勾麗舊地者,實恐我也”。認為契丹此次進攻高麗主要是為了收復被高麗攻佔的女真之地,並不是要全面收復高句麗舊地,因此,徐熙反對割地逃跑,建議出兵迎戰,並親至遼營與蕭恆德談判。蕭恆德說:“汝國興新羅地,高勾麗之地我所有也,而汝侵蝕之,又與我連壤而越海事宋,故有今日之師。若割地以獻而修朝聘,可無事矣。”蕭恆德在這裡明確指出:第一,高麗是新羅的繼承者,不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只能佔有新羅之地,原高句麗之地為渤海所繼承,遼國滅亡渤海,理應從渤海手中接管原來的高句麗之地。第二,高麗既然與契丹接壤,就應該和契丹建立友好關係,可高麗不但不與契丹建立友好關係,相反越海事宋,意欲與宋聯合夾攻契丹,是對契丹不友好的表現。因此,契丹特發大兵來攻。蕭恆德表示,如果高麗退出所“侵蝕”的原高句麗之地,與宋朝斷交,遣使向契丹“朝聘”,契丹即可退兵。徐熙聽了蕭恆德的話,回答說:“非也。中國即高勾麗之舊也,故號高麗,都平壤,若論地界,上國之東京(今遼寧遼陽)皆在我境,何得謂之侵蝕乎?且鴨綠江內外亦我境內,今女真盜據其間,頑黠變詐,道途梗澀甚於涉海。朝聘之不通,女真之故也。若令逐女真還我舊地,築城堡通道路,則敢不修聘”。高麗雖然興起於新羅之地,但其並不以繼承新羅之地為滿足,還想繼承原高句麗之地,因此自己是高句麗的繼承者,其意不外是為進取原高句麗之地尋找藉口。徐熙正是按照這樣一種繼承理論進行推論,認為不僅北韓半島北部原高句麗之地應該歸屬於高麗,就是包括東京(今遼寧遼陽)在內的鴨綠江以北地區原高句麗之地也應該歸屬於高麗。徐熙這樣說,不過是打著高句麗繼承者的旗號,為本國爭取利益而漫天要價,實際上,他並沒有索取包括東京在內的鴨綠江以北地區原高句麗之地的打算,只是說女真人生活的“鴨綠江內外”都是高麗“舊地”,並說,高麗沒有及時向契丹“修聘”,就是由於女真的阻隔,如果能夠驅逐女真,將鴨綠江東之地交給高麗,高麗就會向契丹稱臣納貢。顯然,這是徐熙在和蕭恆德談判時所提出的最高要價。

    由於這時契丹正在經營中原,與宋朝爭奪燕雲十六州的鬥爭還沒有結束,急欲拆散宋朝與高麗的聯盟,於是,蕭恆德便在高麗願意向遼國稱臣納貢並與宋朝斷交的前提下,答應將“鴨綠江東數百里地”賜給高麗,與高麗達成了和議,撤兵北返。

    統和十一年(993),高麗成宗“遣樸良柔奉表請罪”,遼聖宗按照盟約規定,“詔取女直鴨綠江東數百里地賜之”。隨後,遼聖宗派遣使者,正式冊封高麗成宗王治為“高麗國王”,高麗開始使用契丹統和年號,正式向契丹稱臣納貢,同時斷絕了同北宋的宗藩關係,高麗由“事宋”改為“事遼”。其西北地區的勢力也推進至清川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區。

  • 2 # 勿忘SR

    地圖上來看,高麗與遼接壤,與宋不接壤,這就決定了高麗與遼註定會有衝突發生。

    初始時矛盾比較少,還能繼續著傳統的交往,其後因統治集團的利益,兩國間的爭鬥不斷,併發生過激烈的軍事衝突,遼朝曾多次派兵攻打高麗,雙方損失慘重,雖然最終仍恢復相互交往,但卻是在長時間的較量中度過的,兩國的關係遲遲沒有正常開展起來。

    宋朝與高麗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著緊密的聯絡。公元十世紀至十三世紀,宋朝與北韓半島上的高麗王朝保持了傳統友誼,基本上進行友好對等的往來。雖然關係也中斷過,主要是受遼朝賜高麗“鴨綠江東數百里地”的條件,一是高麗必須向契丹稱臣納貢,二是高麗必須與宋朝斷絕關係。但高麗仰慕唐風,看不起契丹,還是有派人到宋朝學習。

  • 3 # 古猿人

    宋朝各代皇帝都曾經有收復燕雲失地的打算。從宋太宗對遼國的三次親征,到宋神宗“聯麗制遼”的設想。到了宋徽宗時期,針對遼國內矛盾的加劇,宋徽宗收復燕雲失地的計劃開始付諸實踐,其表現主要有兩個舉動,一是與金人訂立海上之盟,二是對高麗的推恩外交。

    1110年六月(宋徽宗大觀四年,高麗睿宗五年,北宋派遣王襄、張邦昌出使高麗。高麗睿宗在會慶殿接受了宋朝的詔書。在這次出使中,宋徽宗給高麗王帶來一份密詔。內容如下:

    “皇帝明見萬里,諒王忠悟之誠,欲加恩數,聞王已受北朝冊命,南北兩朝

    通好百年,義同兄弟,故不復冊王。但今去詔,已去‘權’字,即是寵王以真王

    之禮……“

    這份《皇帝密詔》,是宋徽宗御筆親制。張邦昌在傳達這份密詔時,還特別交代:“北朝必無如此禮數。文王、肅王亦不曾有此等恩。”希望“他日歸奏……請王益駕誠,敬以答聖恩”。這份密詔與以往宋朝給高麗的外交文書的不同之處有兩點:一是首次確認高麗與宋朝是兄弟之國,這在過去的任何皇帝和任何朝代都沒有出現過,而且這種變化不是簡單的禮節變化,而是兩國關係質的變化;二是在給高麗王的詔書中,過去一般寫為“權知……”等,如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三月的《冊封詔書》中就有“宜頒命德之文,權知高麗國事王治”的字樣。所謂“權”就是“暫時”“代替”之意,而現在宋徽宗提出去掉“權”字,這也標誌著宋麗關係的升級。

    設想一下,這是否是宋徽宗因為長期不給高麗冊封臨時作出的禮節性的表示呢?筆者認為,從這份密詔的內容以及圍繞密詔開展的一系列外交活動,說明宋徽宗的做法絕不是順水人情,而是精心謀劃的外交舉動。首先,張邦昌在傳達《皇帝密詔》時,希望高麗王能“罵誠敬以答聖恩”,這實際上是要求高麗王能就此表態,而且態度要“誠”“敬”。其次,在宋朝國內宋徽宗也作出了一系列相應的調整和改變。其中包括把高麗來宋的使節改為國信使,並由樞密院接待,將“引伴、押伴官”改為“接送館伴”,將原本與西夏相同的接待規格升為在西夏上,包括賜以《大蔑燕樂》。所有這些都是從外交規格上將高麗升格為與遼、宋朝平等的位置。《宋史》記載:“政和中,升其使為國信,禮在夏國上,與遼人皆隸樞密院;改引伴、押伴官為接送館伴;賜以《大蔑燕樂》、透豆、簠簋、尊罄等器,至宴使者於睿謨殿中。政和二年,改定武選新階,乃詔客省、四方館、引進司、東西上閤門所掌職務格法,並令尚書省具上。又詔高麗己稱國信,改隸客省。”

    宋徽宗在此時為什麼會丟擲《皇帝密詔》並作出許多外交調整呢?他是在爭取滅遼的力量,希望用這樣的推恩將髙麗拉到滅遼的大軍中。對宋徽宗的心理,高麗人還是看得清楚的,但高麗又不想得罪任何國家——無論是宋還是遼,還是後來的金。當時的睿宗讓王襄帶回一份謝表,並回答了《皇帝密詔》,內容如下:

    當國介在東表,祖先以來,樂暮風化,有時入貢,優荷寵恩。崇寧中國信使劉侍郎、吳給事奉聖旨諮聞、行冊禮事。先考以當國地接大遼,以己票行齋命正期,所以未敢遵承上命,以實懇辭。舉國惶恐,未之暫安。今聞國信尚書舍人所傳密諭,皇帝聖明如天曰,國王雖在萬里之外,忠孝恭順,皇帝無不鑑照。今欲優加異恩,某等朝辭曰:備聞聖訓,以受大遼冊命,南北兩朝通好百有餘年,義同骨肉兄弟,所以不欲更加封冊,今來詔書已去“權”字,即是寵國王以真王之禮。拜命之始,惶駭自失!意欲奉表辭免,更自思:惟皇帝聖恩,委曲存撫,只去‘‘權”字,以示正名,永除冊立之命,欲使一方無有後慮,今已依詔除“權”,況聞所踢招書,是御筆親制,此之榮幸,古未曾有;感戴殊甚,更期忠恪……

    高麗國王的回答,首先檢討“當國地接大遼”,已察行遼國正朔,所以未曾接受宋朝冊封的惶恐;其次表達了對宋朝“優加異恩”的驚喜,並表達了自己的感戴之情。高麗王的回答,正是宋徽宗所需要的,但真正的目的誰也沒有明說。宣和四年,繼位的高麗仁宗終於把窗戶紙捅破,並勸宋朝使者路允迪:“‘聞朝廷將用兵伐遼;遼兄弟之國,存之足為捍;女真狼虎耳,不可交也;業己然,願歸報天子,宜早為備’歸奏其言,己無及矣。”高麗王的勸說,與後來遼對宋國君的傳信如出一轍,說明了遼對於宋的屏障作用。看來在這件事上,宋徽宗有點近視了。從宋與金的交往中我們已經知道,由於宋朝過早地將弱點暴露給了金,同時,也由於宋徽宗在外交上駕駁能力的欠缺,宋徽宗的計劃並沒有能夠實現,從此,宋朝的外交跌入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 4 # 鄜延路節度使李

    高麗的話對宋基本上是友好關係,對遼國來說,高麗和遼國不斷髮生戰爭。

    10世紀初,位於今中國內蒙古和東北地區的契丹族崛起。916年,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個部落後稱帝建契丹國(後改國號遼)。922年,耶律阿保機派特使到高麗送駱駝、馬匹和氈。高麗於925年遣使對契丹進行了回訪。926年契丹滅渤海國後,兩國開始交惡。高麗開始大量吸納並善待渤海遺民。契丹再次送來50匹駱駝時候,遭到高麗太祖回絕,契丹來使一行38人被放逐孤島,送來的駱駝也被餓死。

    985年7月,遼聖宗即位的第二年,遼開始發兵攻打高麗,但因道阻而放棄。986年,高麗受宋之邀結盟對抗遼。983至993年,遼對鴨綠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和定安國進行了征討,並最終於911年2月在鴨綠江江口修築了威寇、振化、來遠3城。為抵禦契丹入侵,高麗開始北伐加強邊防。成宗九年(990年)10月,高麗將鴨綠江外的女真驅遷到長白山下。

    第一次戰爭

    993年農曆五月,高麗西北地區女真通知高麗,遼密謀出兵,但高麗未有反應。八月,女真再報高麗,高麗才派遣諸道兵馬齊正使準備兵馬應戰。十月,高麗以侍中樸良柔為上軍使、內史侍郞徐熙為中軍使、門下侍郞崔亮為下軍使,在北界防禦越過鴨綠江大舉入侵的80萬遼兵。

    閏十月丁亥日成宗到西京,又到安北府鼓舞士氣。雙方在蓬山郡展開激烈戰鬥,最終蕭遜寧率領的遼軍攻破蓬山郡,俘高麗先鋒軍使尹庶顏。蕭遜寧提出高麗以新羅建國。鑑於遼已攻佔高句麗舊土,高麗應交出所佔高句麗舊土,臣服於遼,否則兵戎相見。高麗宮廷為此驚恐。為迫使高麗屈服,蕭遜寧繼續南下攻打安戎鎮(今安州),但受阻。安戎鎮的高麗官兵以少勝多擊敗遼軍。

    見識高麗在安戎鎮的反擊能力,蕭遜寧意識到以武力征服高麗的代價將是巨大的,於是遣使勸高麗投降。徐熙請命與之談判。蕭遜寧起初提出要以南北而座的君臣之禮相見,但徐熙堅持以平等方式談判。經過幾番外交周旋,雙方最終以東西相座的平等方式進行了談判。

    徐熙在談判中對蕭遜寧的領土主張提出了反駁,說高麗都高句麗舊都平壤,以高麗為國號,高句麗舊土為高麗所有。他表示高麗並非不願臣服於遼,只是兩國被女真相隔。經過談判,蕭遜寧與徐熙最終達成協議。遼將鴨綠江左岸女真之地讓給高麗,高麗則與宋斷交,奉遼為正朔。

    994年2月,蕭遜寧與徐熙達成的協議得到遼聖宗的批准。接到蕭遜寧的文書後,高麗開始使用遼的年號統合。同年4月,高麗遣侍中樸良柔到遼,告行正朔,並請求遼釋放戰俘。6月,高麗派秘史元鬱到宋朝商討聯合滅遼。宋以“北鄙甫寧不宜輕動”為由拒絕。只是優待高麗使者後遣還。此後,高麗按照與遼的協議與宋斷交。994-995年,高麗平西北女真,在鴨綠江東修築了興化、龍州、通州、鐵州、郭州、龜州6城,與遼以鴨綠江為界。雙方此後和平相處。

    第二次戰爭

    1004年,遼大舉入侵宋朝,雙方後結“澶淵之盟”。1009年,高麗發生康兆政變。高麗將軍康兆殺死高麗穆宗,擁立王詢為王,是為顯宗。1010年,高麗尚書、左司郞中河拱辰攻擊東女真,兵敗後懷恨在心,與和州防禦郞中柳宗一起殺死了95名來高麗朝貢的女真人。女真後求契丹為其出氣。

    同年7月,遼聖宗耶律隆緒派遣給事中梁炳大將軍那律允到高麗質問殺害穆宗之事。高麗一方面展開外交斡旋,多次派使去遼增進友好關係,另一方面預感遼將再次入侵,派康兆率30萬軍隊駐守在遼入侵必經之地通州(今平安北道宣川郡)。

    1010年11月,耶律隆緒以為穆宗報仇為由,率40萬契丹大軍渡過鴨綠江,圍攻興化鎮。但高麗守將楊規、李守和等堅守城池,遼軍圍攻7日仍不能攻下。遼軍軟硬兼施,一方面發書函稱此次興兵只為問康兆弒君之罪,只要交出康兆,立即撤兵,否則玉石俱焚,雞犬不留,另一方面給興化守城將領送去綢緞衣飾與銀碗。但楊規絲毫不為之所動。

    耶律隆緒無奈放棄興化,兵分兩路,屯20萬於麟州,自己親率餘下20萬攻打康兆所在的通州。康兆分兵為三,隔水步陣,以劍車排陣多次擊敗遼軍。但遼軍先鋒耶律盆奴最終攻破高麗的佈陣,俘虜康兆,追殺退卻的高麗軍隊數十里。高麗損失軍隊3萬餘人。耶律隆緒多次要康肇投靠遼國,但康肇不肯。於是耶律隆緒將他處死。遼軍派兩名俘虜變節的高麗大臣前往通州勸降,但守城高麗將領緊閉城門拒敵固守。

    1010年12月6日,遼軍攻下郭州。安州守城將領棄城而逃。遼軍趁勢攻西京平壤,焚中興寺塔,圍城。顯宗見勢不妙命人送上降表。耶律隆緒派韓杞為特使,率200騎兵勸降,但被西京守城將領卓思政殺死。耶律隆緒派兵攻西京與卓思政交戰。在後方,楊規帶兵從興化攻入郭州,解救出7000多名高麗人。耶律隆緒見況決定全力攻克西京,以便控制局勢。卓思政於是率兵退回開京。但西京高麗軍隊依然堅守城池。

    卓思政到開京後勸顯宗投降,但遭到姜邯讚的反對。在姜邯讚的建議下,顯宗於12月28日南下。1011年1月1日,遼軍攻下開京,焚掠,宮闕民屋皆被焚。由於後方興化、龜州、通州和西京的高麗軍民仍在奮力反擊遼軍,耶律隆緒無力南下追殺顯宗,於1月11日撤兵。後退之時,“所降諸城皆叛”,龜州、通州和郭州等地高麗軍民對撤退的遼軍發起猛烈攻擊,遼軍傷亡甚重。

    遼軍撤走時經過龜州,別將金叔興與中郞將保良擊契丹兵斬萬餘級,楊規掩擊契丹兵於無老代,斬二千餘級。解救被虜男女三千餘人,又在梨樹大戰追至石嶺斬二千五百餘級,解救被虜千餘人,後三日又戰於餘里站斬千餘級,解救千餘人,當天三戰皆捷,復邀其前鋒於艾田攻擊遼軍,斬千餘級,契丹大軍到來,楊規與叔興終日力戰,兵盡矢窮,戰死。契丹兵渡鴨綠江時,鄭成追擊,契丹兵很多溺死。楊規以孤軍旬月七戰。奪回被虜人三萬餘口。獲駝馬器械不可勝數。

    第三次戰爭

    1011年1月耶律隆緒撤兵後,高麗遣使謝遼班師,但耶律隆緒要顯宗親自來朝覲。高麗以“王病不能親朝”為由拒絕。此後,遼開始要求高麗歸還鴨綠江東岸的6城。之前耶律隆緒從高麗撤軍時遭到6城猛烈襲擊,險些全軍覆沒。高麗擁有這6城後,東北女真各部紛紛來高麗朝貢與高麗建立友好關係。耶律隆緒因此決意收回江東六城。

    幾番外交周旋無果後,遼於1014年10月派蕭敵烈率軍攻打通州和興化鎮等地,但被高麗將領鄭信勇和別將周演擊退。1015年1月,遼以來遠城為中心在鴨綠江建長橋。高麗出兵制止無果。遼最終建成連線來遠城和義州的橋樑,並在鴨綠江東岸修建保州城。同月,遼攻破宣化和定遠(遼稱宣州)二鎮。遼趁勢繼續南下圍攻興化鎮,但被守城高麗將領高積餘和趙戈擊退。此後,遼又攻打通州、龍州,但都無功而返。

    1015年9月,遼再次發兵攻打通州。興化鎮大將軍鄭神勇、別將周演、散員任憶、校尉楊春、大醫丞孫簡、太史丞康承穎等引兵出戰,遼兵陣亡七百餘,高麗鄭神勇等六名將領陣亡。4日後,遼兵攻寧州城,不克,退軍。3日後,遼兵再次攻寧州城。高麗大將軍高積餘、將軍蘇忠玄、高延迪、散員金克、別將光參等追擊,戰死。遼軍虜走兵馬判官王佐、錄事盧玄佐而去。11月,遼派5萬5千精兵攻克定遠,興化二城。1016年1月,耶律世良、蕭屈烈帶兵與高麗戰於郭州以西。高麗士兵陣亡數萬,損失慘重。遼軍直至南海,耶律世良逝世,遼軍遂退。

    1017年8月,遼國蕭合卓率兵第三次為江東六城入侵高麗,圍攻興化鎮。堅一、洪光和高義等守城高麗將領奮勇抵抗。遼兵圍城9日不克,無功而返。

    1018年10月,遼派蕭排押率10萬大軍第四次為江東六城入侵高麗。高麗以平章事姜邯贊為上元帥,大將軍姜民瞻為副,率軍20多萬抵擋。姜邯贊重兵屯於興化鎮,以逸待勞擊敗遼軍。蕭排押轉而繞過姜邯讚的防禦,去攻開京。途中,在慈州被姜民瞻殲滅萬餘人。蕭排押一意孤行繼續向開京開進。姜邯贊率兵應戰,遼軍幾乎全軍覆滅,生還者只有數千人。蕭排押後被遼撤了官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亞索定位是不是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