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檀

    人生,不過如此。

    如果一直為生活打拼,希望混的好出人頭地,到底要好到什麼程度是頭呢?

    於是,想起了詩和遠方,想起了情懷,想起了兒時的夢想,想起了常在夢裡出現的姑娘。這時的詩和遠方往往被符號化了,是相對於生活而言存在的。

    實際上,生活佔去了我們絕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詩和遠方只是點綴而已,沒有則不行,過多則混亂。

    當然,這是相對於大眾來說,畢竟,這天底下,俗人多,超脫者少。

    做個超脫者,自然好。閒雲野鶴神交古人,昂然立於天地之間,好不自在。

    做個俗人,也不錯,市井小民,柴米油鹽,吃喝拉撒,老婆孩子,事業金錢,高樓大廈,把酒言歡。

    賺的錢多了,酒肉穿腸而過,舉頭望明月,心裡忽然失落,覺得我應該追求些物質之外的東西,詩和遠方呼之欲出。

    若是苦於生計,在社會和命運的蹂躪下,吃飽飯過好日子都成問題,詩和遠方,又在哪裡呢?

    沒有此高彼低,無非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選擇罷了。

  • 2 # 藍天閱景

    人應該活在現實和理想之間。首先每個人都應該踏實的活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天都應該有付出也有收穫。這可能是一種最簡單的充實。同時人也應該有理想,不管處在什麼環境什麼年齡,都應該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在現實中一步一個腳印向理想前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終點的時候無悔無怨,人生才能更加的絢麗奪目。

  • 3 # 中醫饒大夫

    人生不光有生活,還有詩和遠方。

    我們講的人生,不僅僅是生活,不僅有“清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生活中的瑣瑣碎碎,父母兄弟,妻子兒女,親朋故舊,工作學習,為生存而奔波,為事業而打拼,還有情懷,還有詩和遠方。

    看中央電視臺的兩檔文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國地名大會》,你會覺得,人生其實是很豐富多彩的。詩詞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行走遠方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

    中國傳統文化,是深深刻在我們骨子裡的,與我們血脈相連的一種東西。當你生活奔波累了的時候,不妨緩一下腳步,靜下心來,品味一下詩詞帶來的美好意境,去看一看你身邊的美景美物,去品嚐一下美食,這樣,你會覺得人生不再單調,不再枯燥,不再幹巴,它是有血有肉,有情趣,有靈魂的。

    春天,我們可以去南方,去西湖,看看白居易《錢塘湖春行》的詩所寫的西湖美景: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

    也可以去宋代朱熹的《春日》所描寫的山東曲阜的泗水去看一看:

    勝日尋芳泗水濱,

    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閒識得東風面,

    萬紫千紅總是春。

    這種風景不僅僅在名勝之地有,在我們身邊也時時處處可以看到。我們常說,善於發現身邊的美,只是我們有沒有發現美的眼睛,和發現美得心靈。

    很多人經常hi焦慮,無端的煩惱,似乎工作永遠都幹不完,生活永遠都充滿著矛盾。但是如果能夠靜下心來想一想,生活中的矛盾有很多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想一想,我們有多久沒有和妻子或者丈夫,手挽手漫步了,我們多久沒有陪孩子放風箏了?看一看清代高鼎的詩《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多麼美的春日畫卷,多麼生動和諧的生活畫面啊。

    我們又有多久,有陪父母嘮嗑了?誰說與父母聊天沒有詩意,看看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夏日生活,我們不必遠去,去農家樂看看農人種菜,親手撒種,親手澆水,親手除草,生活的情趣自然而生。看看宋朝范成大的《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看看宋·楊萬里的《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在我們身邊的山區,農村,這樣的景緻處處皆在,時時都見,你發現了嗎?

    還可以去遠方。杜甫的《絕句》寫的是成都的風景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去武漢看一看黃鶴樓,有崔顥的詩《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當我們工作勞累的時候,我們可以看一看遠山,看一看近處的青草,可以去公園走一遭,看看小野花,看看游魚,走一走林間小徑,放鬆我們疲憊焦躁的心情。

    秋日,我們可以去採摘瓜果,可以和友人把酒話桑麻。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描述的就是朋友相聚,開懷暢飲,把酒言歡的場景。

    也可以攜家人,伴父母去登高,過一過重陽節,看一看九月菊。陶淵明《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僅寫的是相聚生活,還寫了一種淡然恬靜的心境,若能做到放下,自會心遠地自偏,悠然見南山。

    冬日裡,我們欣賞了大雪紛飛的純淨世界,還能夠圍爐夜話,暢談生活,快意人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我們在城市生活久了,有多久不願去看雪景了。

    我記得2012年過年,我們姊妹回了一趟農場,到附近的原野上去狂放了一回。那一次春節是我們這麼多年過得最快樂,最舒心的春節。我們放下了所有的情緒,只為看到一個純淨的雪的世界。我們在雪地裡奔跑,在雪窩中躺臥,只為尋找兒時的快樂和純真。那一年之後,我們放下了很多雜念,日子反而比以前過得更幸福了。

    所以最後我們再一次用主席的詞《沁園春▪雪》來體會一下人生的豪邁,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去彎弓射大雕,風流瀟灑,做一回我們自己人生的英雄。

    沁園春·雪

    毛澤東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4 # 霞舞霓裳

    人生不光有生活還有詩和遠方。這是一句很激勵人的話!

    人生不易!能苟且的活著,人們已經是起早貪黑拼死拼活的了(嘴裡噙著金鑰匙的除外),為了能從活著而進階到生活,更是讓人費盡了精力。那麼在如此艱難的漫漫人生中,什麼是支撐人們一直向前的動力呢?——詩和遠方。詩和遠方,是所有人心中的夢想。為了夢想,人們可以竭盡所能。

  • 5 # 冰天一枝雪

    人生不光有生活還有詩和遠方,我覺得這句話把人生在世需要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都說出來了。熱愛生活的人,如果有一顆努力向上的心,生活中的那些小確幸小美好就會伴著詩和遠方撲面而來。哪怕暫時苟且著,誰知道呢,指不定哪天就柳暗花明又一村。這一點我可以厚著臉皮說一下自己的體驗。

    我年少的時候,因為脊椎骨病變做了兩次手術,大概一年有半的時間只能躺在炕上。等到後來終於可以重新站起來走路了,樣子卻是趔趔歪歪的很難看。因為自卑,有一段時間我不敢出門。可是不出門鍛鍊,身體就強壯不起來如何面對以後的生活呢?

    終於在一個秋日的早上天還朦朦朧朧的,我鼓足勇氣走出了家門。我順著馬路走啊走啊!不知不覺間竟走到了水庫出水口的山下。我站在那歇了歇猶豫了又猶豫,然後手腳並用地順著臺階爬到了水庫大壩上。坐在空闊寂寥的大壩上看著東方出生的紅紅的太陽,心裡有種重生的感動。再回頭看自己來時的路,。大清河自東向西緩緩流去。河兩岸一排排的楊樹和一塊塊的稻田也一路向西鋪展開去。 我沒有學過音樂也不會寫詩。但是那一刻憂傷夾雜著喜悅,我就想歌唱。大聲的唱,反正也沒人聽到!

    我那遼闊的北方,一片沃野茫茫。

    白樺閃閃亮,白楊沙沙響,點綴著豐美草場。

    又彎又長的雪道縱橫著富饒,

    又美又壯的姑娘想起叫人神往。

    熱愛生活的人那,曾經貯望在窗前,

    凝望 著藍天等那彩雲飄來...

    他們等,他們等,他們終於不再等,

    他們走,他們走,他們的鞋終於不再被等的蛇咬住。

    他們走,他們走,美好牽著他們的手。

    他們走,他們走,一路風塵裝點出好景無數...

    也就從那天開始我竟莫名其妙的會寫歌了,上蒼關上一扇門,卻又開了一扇窗,能怪它不公嗎?而我也找到了慰藉心靈最好的方式,快樂時唱,憂傷時唱,自己唱給自己,管他歌寫的好壞呢?

    人生不光有生活還有詩和遠方,這詩和遠方不一定非要在形體之外,或者它就是我們一時的有感而發。

  • 6 # 張清義聊家教

    因為世界上有陰陽兩個方面,所以我們可以把人生追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物質生活,一部分精神生活。問題裡說的“生活”,指物質方面,我們就叫“謀生”,詩和遠方指精神方面,我們叫“謀心”。下面用我的一篇國學文章把這個問題談一談。

    “謀生”只能生存,“謀心”才能高貴

    (張清義談國學智慧)

    《尚書》有云:“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 既然人為萬物之靈,於萬物中立足存活也絕非難事,所以人“謀生”本無可厚非。但是,人如果只是謀生,就有悖於人道,這是因為人與其它動物的區別。人類有五種慾望:食慾、色慾、真欲、美欲、善欲。

    人類滿足食慾能延續生命。

    滿足色慾能傳宗接代。

    滿足求真的慾望建立了科學。

    滿足美欲創造了文學藝術作品。

    滿足善的慾望創立了宗教。

    這其中的兩種慾望:食慾和色慾其它動物都有。因此我們把滿足這兩種慾望看做是“謀生”。人和動物的區別就是必須滿足其它三種慾望,也就是:真欲、善欲、和美欲。滿足這三種慾望我們稱之為“謀心”。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文化層次各有不同,很多人一生得不到開悟。有的人一生靠本能來生存,只知道“謀生”,一輩子忙於生計,沒有用“謀心”來制衡,在誤區中草草終其一生。要想人生整個過程不失偏頗,既謀生,又謀心,達到高貴境界,只有走出理念誤區,我們人生的步履才會輕盈矯健、從容自如,我們閱盡人生風雨的雙眼才會無憂無懼、無陰無翳。

    走出理念誤區首先搞清楚“謀生”和“謀心”的內涵。

    “謀生”是關注物質、財富、自我、自私,對自己名利、地位、權勢苦心經營,為滿足自己的物慾、私慾和得到自己的享樂不擇手段。

    “謀心”是關注精神境界,注重建設自己的心靈家園。如果說“謀生”是建立自我,那麼“謀心”就是追求無我。去掉自我後就是把“我”迴歸到自然。一個“謀心”的修行者非常關注社會,關愛別人的冷暖,透過讓別人活得有價值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謀心”的人生境界用古人的詩詞可以做最好的詮釋:比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再比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要想修到人生的高貴的境界,下面我們就從“謀心”的三個層次來闡述如何修心:

    第一層次:減少對物質的慾望,努力去掉自我,追求精神境界的享受。

    第二層次:把“謀生”和“謀心”制衡得完美和諧,不僅事業有成,還安康善終,名垂青史。

    第三層次:忽略“謀生”,一味“謀心”,揮灑自然真性情。這個層次的修行者的環境和條件一般在深山幽谷之間,茂林修竹之下,登高望遠之際,心曠神怡之時。他們來自山野,歸於長天,若要尋找,蹤影飄渺。

    下面我們用人物和事例具體談談這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認為:古人學習是為了自己提升修養,為自己修身,為自己提升境界,為自己得道、開悟、涵養心性。現代人學習是為了掌握技能,掌握謀生的手段,目的是更好、有效的與人競爭。或者說現代人學到知識後在人前炫耀,好為人師。我們看,這裡古人為己就是“謀心”,今人為人就是“謀生”。孔子在這裡提醒我們減少自我,減少對物質的慾望,多注意自己修身養性,多多“謀心”。

    再看兩個歷史人物。

    魏晉時期清談家支道林。有人送給支道林兩隻鶴。他非常喜歡。為了留住它們,他剪掉了鶴翅的羽毛。支道林如此所為,就是自私,自我,只顧滿足自己佔有慾,陷入自娛自樂的個人小圈內。他的狀態就是“謀生”。但支道林不愧是魏晉清談家,當他發現有翅難飛的鶴低頭看著自己的翅膀,神情十分沮喪,他馬上開悟了,感慨地說:“既有凌雲之志,豈肯做人玩物?”於是他對鶴細心調養,讓鶴長好翅膀,任其飛翔。支道林後面所為就是“謀心”。他減少了私慾,注重了精神境界的培養。

    另一個歷史人物是具有政治家素質和風範的曹操第二正妻卞夫人。按常理推論,卞夫人可以仰仗一代梟雄曹孟德享受榮華富貴,也就是很好的“謀生”。但她在修行中不忘“謀心”,減少對物質的追求,努力消除私慾,追求無我。所以深受曹操的敬重。

    我們舉兩個卞夫人的事例。一次,曹操繳獲了大量的珠寶首飾戰利品,拿來讓卞夫人先挑。卞夫人就挑選一些中等的珠寶首飾。曹操問她為什麼,她說:挑最好的是貪婪,挑最差的是虛偽,所以挑中等的。

    還有一件事更能反映出卞夫人追求無我,在“謀心”中修到了做事得體的智慧。她的兒子曹丕被冊封為太子後,身邊人都來祝賀。卞夫人說:“丕兒能夠成為儲君,不過因為年長而已。至於我自己,能夠不被批評為教子無方已是萬幸,有什麼可慶賀的?”

    第二層次:在“謀生”中立功,在“謀心”中立言。把二者完美製衡,達到和諧。既安康善終,又名垂青史。這樣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本文我們談兩位,一是王陽明,另一位是曾國藩。

    王陽明 ,字守仁。從“謀生”方面來看,在明朝他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他統軍蕩平為患數十載的盜賊。為朝廷平定叛亂。人人驚呼守仁是神。

    從“謀心” 方面來看,王陽明十二歲立志做天下一等事。在貴陽陽明洞潛心修為,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最後他成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北韓、東南亞諸國,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透出俊爽之氣。

    另一位曾國藩,在“謀生”方面達到立功。在清朝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世稱“曾文正”。他組建湘軍,力挽狂瀾,經過多年鏖戰攻滅太平天國。

    從“謀心”方面來看,達到了立言。曾國藩奉行程朱理學,創立晚清“湘鄉派”,著書有《讀書錄》、《家書》、《為學之道》等百十卷,後彙集成《曾文正公全集》。他被史學界公認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思想家、理學家、軍事家。他的學術思想流芳後世,一生成就達到了三不朽的標準:立德、立功、立言。

    民國時期浙大教授胡哲敷對上述兩位人物的評價非常精確,他說:“五百年來,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出來的,只有兩個人:一為明朝王守仁,一則清朝曾國藩。”

    第三層次:不談“謀生”,一味“謀心”。這個層次我們要談兩個例子:一個是東籬下采菊的陶淵明,一個是有魏晉風度的名士們。 陶潛,字淵明,因為做過彭澤縣令,又叫陶彭澤。他的這個縣令做了僅僅八十多天,便辭官回家。這是因為他不願意恭迎上級派來的檢查官吏督郵。督郵是郡守派遣到各個縣,監察縣官和縣吏的巡視員,官不大,權力不小,架子很大。當督郵要來時,下屬提醒陶淵明:要求他穿戴整齊規規矩矩恭恭敬敬去迎候督郵。對於陶淵明來講,這就是窩囊氣,所以他當即解下綬帶,交出官印,辭職佛袖而去,並撂下一句名言:“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的所為,表達了一種心聲:“謀生”無所謂,追求心的自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想把做縣令依法享有的三頃公田全部種上釀酒用的高粱,聲稱只要能常醉於酒,就心滿意足。後來由於太太強烈抗議,才同意撥出五十畝改種水稻。

    陶淵明的人生追求,開始注重空靈之道,內心的調養,他無時無刻都在表達一種超脫塵世、縱情山水的願望。他的創作不在把宣傳教化、謀取功利作為文學目標,他的筆觸轉向了內心世界。他在自家院落裡閒庭漫步,田園生活雖然清苦,但充滿詩意。農村景象,在他的眼裡是那樣的清新、恬靜、怡然自得。“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他關注的是農夫和收成。

    我們要談的另一個人物事例是一個群體,就是具有魏晉風度的魏晉名士。魏晉風度在哲學上追問老莊哲學裡的“無”,在生活心態上追求“放”,在精神境界上追求“達”。這些名士透過清談得到一種共識: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一時一事的物質得失,而在於心的自在,真性情的釋放。

    下面談兩位魏晉名士,以此來佐證我們對魏晉風度的描述。劉伶,“竹林七賢”之一,嗜酒如命,常常帶一壺酒,坐著鹿車,邊走邊喝,使人扛著鐵鍬跟著,說:“如果我醉死,就把我埋了。”他拒絕做官,好老莊之學,不拘禮法。表面看來是酒鬼,骨子裡崇尚自然,心神裡有的是“無為而治”的理念。劉伶縱情飲酒,有時脫掉衣服,有人譏笑他,他說:“我把天地當房子,把房屋當褲子,諸位為什麼跑到我的褲襠裡來了?”

    還有一位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 ,他被史學家公認為曹魏時期的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他是一位大思考者,後人對他也只是遠眺,很少接近。他是曹魏家族的女婿,從政條件可謂得天獨厚,但他漠視“謀生”,淡泊名利,拒絕出仕。他是玄學的精神領袖,所以朝廷非常擔心他的負面影響力,再加上皇親國戚的鐘會對他的詆譭,皇上決定除掉嵇康。當時三千太學生為嵇康求情,但皇上執意要殺嵇康。在刑場上,嵇康要來一把琴,顧視日影,從容彈奏了一曲《廣陵散》,感嘆:“《廣陵散》於今絕矣。”

    透過上面對“謀心”三個層次的闡述,我們就不難徹悟人道的內涵,同時也倍感陰陽智慧在人生修為中的重要。一味“謀生”和一味“謀心”都是極端和偏頗的態度。只有“謀生”難免自我、自私、追求物質。只有“謀心”就會對社會沒有擔當,在自我中丟掉人生真正的精神價值。如果把“謀生”和“謀心”完美結合,就可以像曾國藩那樣既立功又立言。所以只有把“謀生”作為“謀心”的基礎,我們才可以說,“謀生”只是生存,“謀心”才能高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春節計劃去哪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