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80後基層小公務員

    宋朝是打不過遼朝和金朝,但是宋朝說打不過西夏並不是那麼準確。西夏立國初期,宋朝是經歷過好水川幾個大敗仗,但是王安石變法後,宋朝西軍戰力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佔據了戰略要地橫山山脈,並不斷透過堡壘戰壓迫西夏的生存空間,如果不是金朝突然崛起,可以說西夏完全無法生存下去。

    那說到宋朝為什麼打不過遼朝和金朝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重文輕武。宋朝吸取唐末五代藩鎮之禍的教訓,採取強幹弱枝,重文抑武之策,軍人社會地位極低,良家子都不願參軍,導致軍人普遍缺乏榮譽感,戰鬥力不高。其次文官領軍,不知軍事,往往紙上談兵瞎指揮,導致大敗。

    二是內政腐敗。宋朝幾任皇帝只貪圖個人享受,任用奸臣,軍費投入不足,邊軍糧餉經常拖欠。軍隊上下貪腐成風,吃空餉嚴重,操練不勤。軍工監督不嚴,導致武器質量難以保證。

    三是缺少騎兵。宋朝立國先天不足,失去幽雲十六州等養馬地,只能大力發展步兵,騎兵數量奇缺。而騎兵不足,機動性不強,勝則無法追擊殘敵,敗則無法斷後。導致北宋戰鬥勝率雖高,但都是小勝,敗則都是大敗。

    四是對手強大。遼朝和金朝都源於北方的遊牧民族,遊牧民平時為民,戰時為兵,是天生的好戰士。再加上崛起之初都有英傑輩出,團結一致,內部矛盾較少,並注意吸收漢民族的先進文化,因此戰鬥力強。完顏阿骨打甚至創造出以兩萬兵馬大敗遼國70萬兵馬的奇蹟,戰力可見一斑。

    綜上所述,宋朝軍隊戰鬥力弱是內外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 2 # microkof

    宋綜合實力很弱,你這問題等於白問。

    宋的經濟實力還可以,但是軍事實力從決策層到將領層到戰士層到武器層全弱,怎麼打?

    至於說宋打不過西夏,那不對,宋的實力也就是打打西夏,但是隻限於將領層和以下,決策層的傻逼會讓戰果全失,所以顯得打西夏也打不過。

    說最高統治者層,耶律家族,完顏家族,孛兒只斤家族全是為戰爭而生,趙氏白撿天下所以謹小慎微,怎麼打?

  • 3 # 李一般般

     第一個就是燕雲十六州並不在宋朝手裡

      這一點非常關鍵,燕雲地區是中原的門戶,是隔離北方少數民族和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但是遼國掌握這一地區,使得宋朝的京城汴梁以北幾乎無險可守。遼國的騎兵在華北平原直接南下,一馬平川,以步兵為主的宋軍很容易就被擊潰和衝散。

      古代作戰地理非常重要,遼國進攻容易,北宋防守卻艱難,這一點從一開始便註定了。

      第二個就是禁軍體制

      如果注意觀查宋朝的禁軍數量,從趙匡胤時期的10萬多,一直到後期的80多萬;看似數量的急劇膨脹,作戰能力確實嚴重下滑。這就是典型的質量不夠,數量來湊的。

      因為宋朝的高層和最高統治者十分懼怕軍權落入某些高階將領手中,於是嚴重的限制地方守備力量,加強中央直接管轄的軍事力量。禁軍作為中央管轄的軍隊,主要的任務卻是保衛京城,而不是對外作戰。這就決定了宋朝是典型和防守型軍隊,而不是擴張型。軍隊主要是用來防止內部民變和外族入侵,並不是開拓國土。

      第三個,最高統治者個人的志向

      宋代的所有皇帝中,唯一在軍事上有所建樹的就是趙匡胤和趙光義了;其後的皇帝幾乎就沒有任何建樹。後面宋微宗和宋欽宗在對外方面的一貫態度就是花錢消災,每次與遼國發生衝突之時,都是選擇增加歲幣,而不是厲兵秣馬備戰。

      南宋初期,當時全民憤慨,湧現處以岳飛為代表的一批優秀將領,在針對金國的多次戰役中均取得勝利。這一時刻是宋朝自太宗以來,軍事力量最好的時候;縱然不能快速北伐奪取失地,也能在場面上給與金朝軍隊極大的震懾。但是由於皇帝趙構的一些列求和操作,浪費了這一大好時機,從岳飛被殺開始,南宋又再一次失去了對外擴張的能力。

      宋朝的積弱確實有地理位置不佳等原因,但是更深層次的則是統治階層的擴張意向步強烈,以及所設計的軍事體制對於武將壓抑過於嚴重,使得整個國家武裝力量一直無法發揮出有效的戰鬥力。

  • 4 # 皖北隱士

    遼,夏,金,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它們相互之間,以及它們和北宋之間,有政治,軍事上的矛盾和妥協,也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

    宋太祖奪取政權之後,先向南方用兵,而在北邊,只在瀛洲(今河間),常山(今正定),易州(今易縣),棣州(今山東惠民)等重要軍事據點配置重兵,從事防禦。遼穆宗(951一968)在位時,因為契丹貴族不斷髮生內訌,國內其他部族反抗,所以,當北宋對遼採取守勢期間,遼國除幾次出兵援助北漢外,對北宋也沒有發動過軍事攻勢。

    979年,宋滅北漢,割據局面結束,宋太宗乘勝移師河北,連下易,涿,順,薊諸州。六月,宋太宗親自指揮圍攻幽州城的戰役,十五日不能下。後遼援兵至,橫擊宋兵於高粱河上,宋兵大敗。986年,宋太宗分三路出兵攻遼,又遭失敗。宋改守勢。

    經過兩次對遼攻勢的失敗後,北宋統治者抗遼信心不足,契丹貴族因947年南侵失敗的教訓,知道漢族人民不願屈服。因此雙方開始議和,宗真宗允每年給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約為兄弟之國,即澶淵之盟。

    西夏為党項人建立的政權,党項為羌族的一支。曾受唐朝的賜姓和夏國公的封號。宋太宗即位後,企圖消滅這一勢力,但沒有成功。後西夏長期與北宋為敵,並結遼國為外援。西夏國土,共二十二州。因地處西北邊陲,北宋行軍轉餉困難,收服西夏不易。後雙方修好,開互市榷場,北宋冊封西夏王,歲予銀萬兩,絹萬匹,錢二萬貫。至西夏王元昊時,西夏對北宋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北宋敗多勝少,但西夏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再加上遼國有進攻西夏的預兆,所以,雙方又重訂和議,宋冊封西夏王,給西夏歲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邊境重開榷場互市,恢復民間商販的往來。

    金是以女真族為主的政權。其首領阿骨打發動抗遼鬥爭,女真軍以小擊強,大敗遼軍。1115年,阿骨打擺脫遼的統治,即皇帝位,國號金。

    北宋看到遼岌岌可危,於是宋徽宋聯金攻遼。遼在宋,金聯合進攻下滅亡。金人在滅遼這一年(1125年),兵分兩路,南下攻宋。宋欽宗起用主戰派李綱抗金,軍民協力打退金軍。金軍見開封一時難以攻下,而北宋抗金民氣高漲,便北撤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宋朝在綜合實力上,遠遠強於遼,夏,金。政治,經濟,文化方面,遼,夏,金更是難以望其項背。但北宋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軍事實力不強,尤其是對陣遊牧民族的騎兵時,倍感無力。北宋缺少能征戰的良馬,榷場互市換來的是不能征戰的馬匹。當然,還有其它些因素,造成北宋雖大不強,屢屢被小國調戲的局面。

  • 5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宋朝960至1279年,分北宋南宋,共18位皇帝,享國319年,宋朝立國三百年,二度傾覆,皆因外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亡於內亂的封建王朝,宋朝綜合實力不弱,但是軍事實力也不強大,晚唐至五代十代長達百年軍閥混戰,宋朝穩定政治統治,己經非常難能可貴,首都汴京城是當時世界第一大都市,人口多達150萬人,比漢唐時代長安洛陽人口多十倍以上,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出一千多年前開封城商業文化活動有多發達,熱鬧繁華有多麼繁榮昌盛,天天熱鬧非凡,整夜燃燒的燈油,讓人難以忘懷的舌塵味道,宋朝讓人認為毫無爭議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盛世時代,宋朝採取的是弱枝強幹政策,就是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將地方大量財富透過漕運送到東京,供養東京龐大人口和軍隊,地方經濟就沒有能力和中央叫板,換來趙宋江山長治久安,宋朝沒有什麼大的外患和天災,換來大宋三百年貧弱王朝。

  • 6 #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如果按照宋朝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和發展而言,宋朝的綜合實力不僅不弱,而且還相當強。一般的歷史程序表明,一個朝代一個國家建立後,經濟發展必然成為其富強的基礎。換句話說,國富必然國強。然而這個結論卻不適合宋朝。宋朝建立後,經濟文化獲得了空前的繁榮和發展,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軟弱的王朝,它的政令從來都沒有像漢、唐那樣到達中國的東北、西北、西南和越南的北部,甚至它的軍隊從來都沒有在北方遼闊的草原上馳騁過,它的歷史雖然有320年之久,但卻沒有過一般朝代普遍都出現的治世或盛世,它一直被貧、弱、敗、退、貢錢、納絹所伴隨。每當開啟宋朝的歷史,面對它那經濟文化的繁榮,使人產生猶如走入近代社會之感,而面對它軍事和外交上的軟弱、失敗、貢錢、納絹,也同樣使人產生讀中國近代史時的屈辱。

    宋朝建立後,雖然在政治和軍事方面實行高度的集權,但其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政策還是比較開明的。南北統一後,戰爭停止,交流增加,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加上比較開明的政策,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出現空前繁榮。經濟方面:農業在“不抑兼併”、“田制不立”、“利歸公上”、“許民闢土”等政策保障下,“戶口蕃庶,田野日闢”,同時實行精耕細作與擴大複種制,改良創新農業生產工具,連年豐收,糧食總產量極大提升;工業方面,尤其是冶金業發展迅猛,宋朝釆用煤進行冶煉的技術,比歐洲早700年,宋朝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產煤國;農業、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工商業的繁榮,海上貿易也不斷髮展興盛,工商業的繁榮刺激了金融業的創新,宋朝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紙幣的國家,王安石的變法也提出很多透過金融手段解決國家財政困難的方法。科技方面:中國古代引以為傲的四大發明中一半產生於宋朝,分別是火藥和活字印刷術,指南針技術在宋代也得到了大大的改進,這三種發明,對整個人類歷史都具有深遠的影響。文化方面:唐詩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兩座高峰,唐代八大家更是中國古代文學的巨匠,八人中宋朝佔據六個席位;中國古代史學最偉大的著作之一--《資治通鑑》在宋朝編寫釋出。

    總而言之,宋代社會絕不是不繁榮,宋朝的經濟絕不是不富庶,也絕不是沒有同北方少數民族進行戰爭的經濟實力。它的“積貧”是由於三冗(冗官、冗兵、冗費)造成的財政危機,它的“積弱”是由於高度集權下的軍事制度的弊病和“守內虛外”的政策導致了外交軍事上的屈辱和失敗。

    北宋加上南宋的320年裡,在與遼、西夏、金、蒙古關係方面,宋朝總是處於軍事上的失敗和南退,換句話說也就是遭人欺負或戲弄,如果說也曾經有過和平的歲月,那也是用屈辱的“歲幣”買來的。宋朝如此“積弱”、外交和軍事上的失敗與制度有關,與統治集團的指導思想有關。

    宋朝為了加強君主集權,有意架空軍事將領,使軍隊的調動權與指揮權分離,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軍隊的兵員主要是荒年招募的饑民流民,加之將不專兵,軍隊缺乏嚴格的管理和訓練。平日士兵們打鬧嬉戲,衣服行走都不像軍隊的樣子,甚至騎兵不會騎馬射箭。這一切都嚴重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在對遼和西夏的戰爭中這種弊病暴露無遺。總結宋朝對外戰爭屢屢失敗的原因是:“以屢易之將,馭不練之士,敵戰則必敗,此削藩鎮太過之弊也。”

    宋太祖趙匡胤雖立下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夙願,但其把收復失地的理想首先建立在經濟上,寄希望用錢贖回失地,經濟辦法行不通時,才釆用武力。最有作為的趙匡胤夙願未實現撒手人寰,急於上位的趙匡義無德無能,兩次北伐都是慘敗而歸,國勢由此衰弱不振。趙光義屢遭戰敗,國內患亂時出,喪失北伐鬥志,以守內為主,形成“守內虛外”的軍事防範基本政策。正是這一基本的國策使得宋朝幾百年邊患不絕,疲於應付,屢戰屢敗,屢增“歲幣”,形成“積弱”局面。

    趙光義之後,他坐上皇位的後代子孫,都是無能之輩。宋神宗竟然在宋軍佔優勢能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形勢下,執意與遼軍簽訂了屈辱的澶淵之盟,讓遼軍不僅從不利的險境中“瀟灑”脫身,而且還撈足了巨大的實惠。這樣昏庸無能、貪生怕死的皇帝只能讓百姓揹負越來越沉重的歲幣負擔。西夏也是照此訛詐,宋軍雖連連戰敗,卻拖垮了西夏經濟,財政困難導致內部不穩,難以持久作戰,這種佔盡優勢的局面,又以宋以輸歲幣議和為結局。宋與西夏激戰,遼趁火打劫敲竹槓,同樣昏庸無能的宋仁宗乖乖增加歲幣買了平安。他們先祖趙匡胤用數百萬積絹換回北方失地的打算成為泡影,錢打了水漂。

    連年的戰爭促使宋朝不斷地擴軍,形成“冗兵”、“冗費”。龐大的軍隊,鉅額的軍費,換取的卻是戰場上的屢敗,還要從已經空虛的國庫中取銀絹充作歲幣。這是宋朝“積貧”的一個主要原因。而積貧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則是由“冗官”而造成的“冗費”。冗官、冗兵、冗費、歲幣,造成了北宋財政的嚴重危機。北宋政府在“積貧”“積弱”的泥潭中掙扎。為了解決“三冗”二積為代表的社會危機,北宋先後進行了“慶曆新政”、“王安石變法”兩次改革,但均以失敗告終。此後北宋社會危機更深,腐敗愈厲。在金滅遼的過程中,宋金曾有海上之盟,由於其軟弱無能,滅遼後,僅用大量的勞軍費換回了一半的北方失地。豺狼雖去,虎豹又來,宋對金斗爭仍處敗退劣勢,最後遭滅國之災。表面上看,宋亡於金,實亡於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敗。

    靖康之禍後,1127年,趙構建立的南宋僥倖趁金兵北撤活了下來。南宋雖然只是偏安江南一隅的半壁江山,卻也很繁榮富裕,經濟實力雄厚,加上北方民間抗金斗爭蓬勃不絕,因此能苟活150多年。南宋軍事、政治、外交較之北宋更為不濟。首任趙構遺傳了祖宗的昏庸無能,死心塌地走乞降求和道路。由此他重用秦檜之類的奸佞,冤殺岳飛是必然之舉。此後趙構的子孫後代奉行乞降求和的政策苟活,沒有大的改變。紹興和議標誌著長達17年的宋金戰爭告一段落,此後宋金南北對峙近百年。南宋王朝最終不是被金人所滅,而是被後來興起的蒙古貴族所滅。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被推為皇帝,稱“成吉思汗”。此後就開始向南方擴張,於1227年滅掉西夏,於1234年滅掉金,之後開始對南宋的軍事進攻。南宋滅亡的年代是1279年,其亡國的直接原因是軍事上的失敗,但軍事失敗的原因主要並非軍事方面的因素,如佈防、指揮、策應等等,依然還是由於政治上的腐敗:苟且偷生,懼怕交戰,未戰乞和等等,依然還是與君主重用投降派大臣有關,造成奸接擅權誤國的結局。

  • 7 # 歷史的行程

    先上結論:經濟實力不等於國防能力,治理體系完備也不等於治理能力卓越。

    一、北宋經濟實力確實冠絕世界,但政府所能動用的物資並不多,即今日所言之動員能力不足;而遼、西夏、金皆有完備基層動員體系,如猛安謀克,戰爭潛力巨大。

    二、北宋治理體系確實完備,但其宗旨是分權,是防人治人的學問,難以發揮治理能力,自然打不過為政簡約的周邊少數民族政權。

    總而言之,動員能力強的體系才是好體系,辦事效率高的制度才是好制度。

  • 8 # 東山匹夫

    宋國崇文啟武,武力不強談何綜合國力強!故強國必強軍,文人空談誤國,宋朝最甚!說得最有理也抵不過人家的大拳頭!

  • 9 # 君甫書生

    就好像,你是一個學富五車的高材生,知識淵博,長得又帥,掙得又多,簡直步入人生巔峰了,但隔壁鄰居家住著三個亡命徒,從小混社會摸爬滾打練出來的,就是看你不順眼想訛你錢找你事,打架你又打不過,不打他他就打你,能怎麼辦?只能硬著頭皮上啊,你被他三個輪流在街上打,可不就得被圍觀的吃瓜群眾嘲笑嗎?

    宋朝其實就是這麼個情況,從經濟文化科技層面看那真是到了中國古代巔峰了,其實軍事也不差,只是他周圍那幾個太強,而且你還少說了一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蒙古。

    農耕民族打不過遊牧民族其實挺正常的,種地的打不過打獵的難道不正常嗎?不要拿漢唐去對比,這沒法比,每個時代的背景都不一樣,宋朝開國的時候燕雲十六州就在遼國手裡,這意味著宋朝是天生沒有長城防線的,這怎麼阻擋人家的騎兵?太難了。

    而且說實話契丹,女真,蒙古這幾個民族的戰鬥力真是太恐怖了,堪稱冷兵器時代最強的幾個,都扎堆集中到宋朝時期了。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不用多說了吧,說說契丹,遼國滅亡後,耶律大石帶著一群殘兵敗將逃到中亞,打敗了十萬中亞聯軍,建立了西遼帝國,至今阿拉伯語和俄語還把中國叫做契丹,你說遼國在巔峰時期得多能打?北宋就是和巔峰時期的遼國打了二十多年!那遼國是被誰滅的,被女真,女真用兩萬人打敗了遼國皇帝率領的七十萬大軍,從此有女真不滿萬,滿萬無敵於天下的說法,所以女真也很恐怖。

    只能說宋朝運氣真的不好,但就算這樣,宋朝還是存在了三百二十年啊,誕生過李繼隆,狄青,岳飛,吳階,孟珙這些戰神級別的名將,這也是非常厲害了,感興趣的話可以去查一下李繼隆的抗遼戰績或者孟珙的抗蒙戰績,可能會改變你對宋朝文弱的印象哦。

  • 10 # 凌煙閣論史

    以現在的眼光看宋朝,宋朝的綜合實力豈止是不弱,簡直可以稱為強大了。

    宋朝的財政收入在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達到1.5085億貫。宋朝的戶數在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為971萬戶,到宋徽宗大觀三年(1109年)達到了2088萬戶,此時總人口已經過億。宋朝的軍隊規模在宋仁宗時最高達到140萬,後來經過裁減也不低於80萬。

    這麼有錢、這麼多人口、這麼大規模的軍隊,為什麼宋朝卻總是打不過遼國、西夏和金國呢?

    其實,國家有實力是一方面,但是關鍵在於敢不敢用、能不能用出來這兩點。

    宋朝被周邊的遼、夏、金欺壓,主要受制度和宋朝立國思路的限制,導致有力量不敢用、有力量用不出來。

    先說制度因素:趙大和趙二用制度把武將的手腳和大腦都限制住了

    趙匡胤和趙匡義兄弟倆篡奪了後周江山。他倆以自己為例、以五代江山更替為例,認真反思,為了防止別人也這麼幹,他們就對制度進行了徹底的改革。

    首先,雖然宋朝繼承了後周世宗柴榮的禁軍制度,但是在禁軍管理上則徹底改變。不在常設固定的將領,而是改由三衙統領。三位將領互不統屬,全都由皇帝任免吊牌。

    其次,增設樞密院,負責調兵權和發兵權。但是樞密院沒有統兵權,只有調發的權力。而是否調發、怎麼調發,則要聽皇帝的。

    第三,禁軍駐守實行“內外相維”制度。首都留一半禁軍,各地和邊境派駐另一半,這樣哪一半想造反,都有另一半能制衡它,這就是內外相維。

    第四,實行兵將分離。五代的軍閥造反,大部分都是兵屬於將,兵對將領效忠。為了避免這個情況發生,宋太祖就把禁軍經常調動,叫做更戍,禁軍的將領也經常換。這導致兵將互相不熟悉,將領想要造反,士兵也不會跟隨。

    第五,宋太宗進一步確立了“守內虛外”“以文馭武”“將從中御”原則。

    守內虛外,就是對外實行消極防禦,外部敵人打我,我才抵抗,外部敵人退了,不要追、不要反擊。對內呢,則嚴防有人篡權奪位,嚴防人民起義。

    以文馭武,宋太宗為了徹底杜絕武將專權,就把軍隊主將改成文官,副將是武官。這樣,厲害的武將有人牽制,也就無從造反了。

    將從中御,宋太宗為了限制武將個人能力的發揮,設計了陣圖。也就是說,軍隊外出打仗,將領要從給定的陣圖中選一個進行排兵佈陣,不需要將領的主觀能動性、不需要將領發揮能力。

    總之,宋朝軍隊在趙氏兄弟的制度設計下,只能在這種情況下與外敵打仗:

    士兵不熟悉將領,將領不熟悉士兵,這導致士氣低落;

    主將是不懂軍事的文官;

    武將懂軍事但是卻是副將;

    主將既不懂軍事還要按照陣圖排兵佈陣,也不管實際地形、不管敵軍情況;

    懂軍事的武將沒有發言權,只能眼睜睜看著宋軍送死;

    最終,士氣低落的宋軍,傻呵呵地按照陣圖站好,大多數情況是被動挨打;

    不想死的看到敵軍過來就開始逃跑。

    皇帝事後首先查:是否按照陣圖?按陣圖的,敗了也沒啥事。不按陣圖,勝了也要到皇帝面前請罪。

    趙宋皇帝就是這麼講理啊!再說人的因素:趙宋皇帝從趙大趙二之後,膽小的居多、想逃跑愛逃跑的居多

    人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無論武器先進與否、人員多少等,人的主觀能動性、人的求勝意志、不怕死的精神等,最終決定戰爭的勝負。因此歷史上才有眾多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例。

    而趙宋皇帝對戰爭卻是膽小的居多,動不動就要丟棄首都逃跑。

    比如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聽說遼軍來了,就想跑。比如宋徽宗,聽說金軍來了,就跑了,把位子傳給了兒子宋欽宗。比如宋高宗,一路南逃。

    皇帝的戰鬥精神這麼差,當然將領們也好不到哪去。經常是宋軍將領見到外敵就不戰自潰,帶頭逃跑。眾位士兵當然只能跟著跑了。

    在這種情況下,宋軍能打勝仗真是非常不容易。然而,宋朝皇帝在打了勝仗以後一般怎麼做呢?他們不是乘勝追擊擴大戰果,而是“乘勝求和”。這個傳統從宋真宗建立之後,後來的宋高宗將其發揮到極致。

    總之,戰鬥意志差,皇帝帶頭怯戰懼戰,怎能指望軍隊打勝仗呢。

    最後說宋朝的立國思想:防止內部變亂高於防止外患

    前面的制度因素中,已經體現了這方面的問題。此處再用一些事例說明宋朝這個立國思想導致的軍事失敗。

    老將宗澤:

    在靖康年間到建炎年間,宗澤作為一個文官,先後磁州、開德與金軍作戰,屢戰屢勝。趙構南逃時,任命宗澤為開封留後。宗澤以強大的個人魅力,對原北宋故地上的起義軍曉以大義,最終把河朔的義軍180萬之眾都團結起來共同抗金。

    宗澤還把重建了開封的城防,並做好了渡河收復失地的準備。他上疏趙構,請趙構來指揮這一壯舉。

    趙構不但不來,反而猜忌宗澤,認為宗澤威名太盛,又掌握那麼多軍隊,因此計劃派人去監視宗澤。

    老將宗澤最後悲憤而死。

    大將劉錡:

    劉錡的順昌大捷,動搖了金軍的信心,金軍開始把燕京的財寶裝車向其上京運輸,打算退出中原。劉錡積極請求乘勝追擊,趁機擴大戰果。但是,趙構嚴令劉錡不得出軍。

    名將岳飛:

    岳飛的故事已經家喻戶曉,面對郾城大捷的大好形勢,趙構是十二道金字牌嚴令岳飛退軍。最終岳飛還被冤殺。

    這些事例一再說明,宋朝在面臨國破家亡的情況下,依然把防止內部變亂放在了首位。宋高宗的擔心是:一旦這些抗金將領真的率軍趕走了金軍,恢復故土,那麼接下來他趙宋的江山可能不保。為此,趙構寧遠放棄恢復故土,也不願皇權受到威脅。

    結束語

    宋朝的軍事失敗,在開國時的制度設計就註定了。

    制度導致軍事效率極大降低,防止內患的思想導致不敢讓武將發揮自己的能力,因此屢戰屢敗。

    在戰鬥意志方面,趙宋皇帝帶頭懼戰怯戰,怎能指望下面的軍隊能善戰呢?

    (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遊戲很多都是抄襲,有什麼創新型遊戲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