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真的很大

    謝邀。第一次大戰後,捷克斯洛伐克在英國和法國的保護下,成為獨立的國家,並且捷克和法國簽有互助條約。但是,由於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有大量德華人居住,當地的親德領袖主張蘇臺德地區離開捷克實現自治。希特勒以此為由,陳兵捷德邊境。而捷克的保護國英國和法國,不但不阻止德國,反而於1938年9月,與德國和義大利四國共同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將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1939年3月,已經得到蘇臺德地區的希特勒仍不甘心,出兵佔領了捷克全境。

    加上德國對東歐和南歐諸國,尤其是波蘭的野心,早已明明白白。斯大林擔心,蘇聯將會成為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於是一方面與英法談判,希望兩國在國防上支援蘇聯,一方面與德國接觸,希望緩解兩國的緊張關係。除了戰爭的威脅,此時的蘇聯,第三個五年計劃也需要新的技術和大量工業裝置。德國方面,希特勒深知與英國結盟是不可能的,英國的海上封鎖會造成本就短缺的原材料更加緊張,極大地影響其軍工生產和人民生活。同時,他也擔心蘇聯與英法結盟。出於現實利益的考慮,雙方都有需求,因此,從1938年底,德蘇兩國就開始秘密談判。

    蘇聯與英法的談判是公開的,但談判無果,蘇聯要求英法保障中歐、東歐和南歐國家的安全的要求,被拒絕。蘇聯與德國的談判是秘密的,卻卓有成效。雙方最早達成一致的,是在經濟領域的合作,但同時也在尋求政治結盟。8月19日,德蘇正式簽訂兩國商業合作協議。21日,斯大林停止了與英國和法國的談判。同一天,斯大林接到希特勒的來信。希特勒稱,他將派裡賓特洛甫來敲定互不侵犯協議。

    8月23日,裡賓特洛甫來到莫斯科,次日,雙方簽訂了包含秘密附屬議定書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屬協議規定了雙方瓜分波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芬蘭等國的細節。條約的有效期是10年,但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的炮聲打響。

  • 2 # 愛養花

    為什麼要籤這種約定呢?十月革命建立以後蘇聯和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矛盾加深,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期,英法的主要戰略對手是蘇聯,在東歐問題上和德國有衝突,呈敵對關係。

    德國向來仇視蘇聯建立的社會主義,希特勒說要消滅蘇聯,一邊又朝西邊擴散軍事活動,英法對德國做法樂於所見,主動在這個問題上退後擺出不插手德國態度。斯大林為了保護蘇聯的成果,主動放棄和英法聯手打擊德國,表面上和德國和好,忙著準備防止德國以後的軍事行動,德國為了打擊波蘭不想過早和蘇聯發生衝突,於是選擇了簽定條約。

    本來簽定十年內互不侵犯對方,德國對波蘭發動打擊,蘇聯也出兵波蘭,雙方在瓜分波蘭後沒過多久德國就撕破臉皮突然發兵蘇聯,蘇德戰爭開始爆發,一旦利益結束條約就失去束縛了。

  • 3 # At橘子

    當時的希特勒已經透過政變奪取了政權,建立了納粹德國,他上臺不久,便已經開始著手準備戰爭,要用閃擊戰快速催毀西歐,為了快速催毀西歐,德國不可分心,要避免兩線作戰,所以選擇先穩住蘇聯,至少德國在鞏固勝利果實之前,不可以和蘇聯撕破臉皮,而一方面,蘇聯是建立在一戰時沙皇俄國的戰爭廢墟之上,人民飽經戰亂苦難,都不願戰爭,另一方面,斯大林並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也不想那麼快跟希特勒正面對決,故而雙方各退一步,互相妥協,握手言和,然而和平,依然遙遙無期

  • 4 # 白楊樹下談歷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各國面對“露出爪牙”的德國,可謂是“人人自危”,紛紛“抱團取暖”。蘇聯也不例外,放下價值觀的不同,向英、法兩國頻頻投出“橄欖枝”,卻遭到了拒絕。因為在西方國家眼裡,更希望看到“禍水東流”。

    然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讓所有人為之感到意外。人們不禁產生疑問,為什麼西方國家對蘇聯這麼冷漠,難道僅僅只是意識形態上的不同嗎?更奇怪的是,蘇聯為什麼與其未來的“敵人”簽訂條約,背後有什麼鮮為人知的秘密嗎?

    這還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沙俄退出戰爭說起。

    由德國挑起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最初是幾個月裡,迅速解決法國和俄國的“施裡芬計劃”破產,不得不同時進行兩線作戰。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各國損失慘重,第一個承受不了的就是俄國,但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沙皇的統治。

    在沙皇300年的統治期間,人們一直生活在農奴制的枷鎖中,雖然也進行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廢除農奴制,但變革不徹底,民眾生計並沒有大的改善,再加上連年的戰爭,民眾對沙皇制度愈發的不滿,經常發生農民運動和武裝起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更是給俄國帶來了無盡的苦難。開戰兩年就損失了700萬人,慘重的傷亡讓軍隊計程車氣更加低落。而落後的工業生產,致使上戰場計程車兵3個人共用一支槍,這樣的戰鬥力可想而知,幾乎沒有打贏過一場戰役。

    更加痛不欲生的是,落後的經濟根本維持不了規模宏大的戰爭。政府債臺高築,通貨膨脹嚴重,百姓民不聊生,紛紛走向街頭,廢黜沙皇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終於爆發了“二月革命”,沙皇退位,羅曼諾夫王朝壽終正寢。

    有意思的是,沙皇沒了,卻誕生了兩個政府。一個是由工人和農民組成的蘇維埃政權,他們希望儘快結束戰爭,修身養性、重建家園。而另一個是杜馬成立的臨時政府,卻希望將戰爭繼續下去,堅持到最後一刻,雙方為此爭論不休。

    臨時政府認為,美國已參戰,德國失敗指日可待。作為戰勝國,按照協約國達成的協議,可以得到幾百年來俄國夢寐以求的黑海海峽,以及出海口——君士坦丁堡。更何況,此時退出戰爭將揹負“背信棄義”的罵名,與西方國家交惡。

    希望俄國退出戰爭的德國,利用其矛盾做文章。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酣之際,俄國爆發了“二月革命”。儘管其儘快結束戰爭的呼聲很高,但臨時政府繼續戰爭的做法,也引發了德國的強烈不安,因為兩線作戰已經讓他們焦頭爛額、精疲力盡,俄國一旦退出,可以全力進攻法國。

    如何利用蘇維埃政權與臨時政府的矛盾,迫使俄國退出戰爭?成為德國迫切考慮的問題。他們想到了一直在瑞士流亡的列寧,並安排他返回了俄國。他在彼得堡四處演講,呼籲停止戰爭,對抗臨時政府,布林什維克在俄國不斷壯大。

    為了支援列寧的革命活動,德國提供大約2600萬馬克的資金幫助,相當於現在的7.5億人民幣。儘管臨時政府下令繼續向德軍發起進攻,但無心戀戰計程車兵們乾脆殺了軍官,自行解散回家。緊接著,俄國爆發了著名的“十月革命”。

    為了穩固脆弱的蘇維埃政權,蘇聯與德國簽訂了《佈列斯特和約》。這份《合約》對蘇聯來說是十分苛刻的,不僅丟掉了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在內的,大約1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而且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煤、鐵礦區,以及1/3的工業裝置。

    讓蘇聯人始料不及的是,割讓出去的領土,德國並沒有直接佔領,而是宣佈這些地區可以自由的獨立。也就是說,儘管德國很快戰敗,大量的賠償和條款不再執行,但這些割讓出去的領土,已經不可逆的成為獨立國家,離開了蘇聯。

    收復丟失領土的願望,極大影響了二戰前蘇聯的外交政策。西方國家意圖“禍水東流”的做法,蘇聯是“心知肚明”,而德國再次利用矛盾,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蘇方之所以爽快答應,就因為在秘密條款中,規定這些領土將重回蘇聯。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軍大部分兵力調往了西線,並加大了對法國的進攻。由此可見,對於獲得的領土,德國沒有佔領而是宣佈其獨立,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無兵可派,但無形中讓蘇聯失去了大片領土,並進一步加劇了與西方國家的矛盾。

    於是,就有了巴黎和會,無視蘇聯的存在。

    1918年,隨著水兵們發動兵變,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國宣佈投降,一戰結束。戰勝國在巴黎舉行會議,商討如何對戰敗國的處置,但意外的是,早早退出戰爭的俄國,既不算是戰勝國,也不算是戰敗國,卻成為了西方國家討伐的物件。

    首先,聲討蘇聯的“背信棄義”。一戰中,英、法、俄、意四國簽訂了《倫敦條約》,其中規定了各國不得單獨與德國簽訂條約,而蘇聯不僅簽署《佈列斯特和約》,而且單方面退出戰爭,讓英、法聯軍損失慘重,西方國家對此大為光火。

    其次,蘇聯“欠債不還”。“十月革命”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就不多說了,單就沙俄時期欠西方國家高達600億法郎的外債,卻被一筆勾銷,以及廢除股票、債券等有價債券。要知道這在當時是一筆鉅款,不僅“賴賬”不說,而且連個說法都沒有。

    更讓西方國家惱火的是,蘇聯向歐洲輸出革命。在蘇聯的影響下,歐洲各國都面臨著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威脅,他們不僅沒收資本家的企業和財產,還要資本家的性命,這些運動的背後,就有蘇聯大筆資金的支援。

    不過,一戰後的蘇聯一直忙於國內的事務。當然,也清楚意識形態上的矛盾不可調和,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幾乎不再參與國際活動。從此,歐洲失去了一個維持地區平衡的重要力量,雙方“老死不相往來”,直到二戰爆發。

    這就不難理解二戰爆發前,英、法等國對歐洲各國採取“綏靖政策”,除了自保外,企圖“禍水東流”,挑起蘇聯與德國的戰爭。這其中,不僅有“新仇舊恨”,而且希望憑藉德國的力量,消滅與自己價值觀不同的“敵人”。

    也正是英、法兩國對蘇聯的無視,致使三國遲遲簽訂不了《互助條約》。殊不知,蘇聯也為了自身的利益,尤其為了丟失的領土,爽快地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這對西方國家來說,既出乎意料,又“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

  • 5 # 瘋狗的輕武

    咱們不妨把當時歐洲格局分為三個陣營看更好理解

    英法這兩老牌帝國一幫,在二戰之前,處於對蘇聯意識形態的憂慮,他們將蘇聯視作最主要的敵人。而小鬍子的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天然對立,所以英法更希望讓這兩互掐。

    法西斯德意一幫,小鬍子的胃口是一步步增大的。剛開始希望融合整合大德意志,但發現對手都那麼弱雞,英法似乎也很綏靖,然後胃口越來越大。

    蘇聯自成一派,雖然它和英法也不對付,但當時隨著納粹德國勢力往東歐擴張,他們也有點慌。因此在1939年4月開始個英法談三國反侵略互助條約,希望英法能遏制德國在中東歐的擴張,然而英法並沒有鳥他。

    然後情況就明晰了,小鬍子當時聽到蘇聯和英法談判時心裡也慌的一P,萬一談下來自己又是個背腹受敵的局,重蹈一戰覆轍。所以當時就讓外交官裡賓特洛甫去舔斯大林,表示德國無意侵犯蘇聯。

    斯大林不傻,當然不會信。但和英法談崩,德國又丟擲了瓜分波蘭的意見。斯大林自然尋思如果瓜分掉波蘭,至少能和德國之間隔出一塊緩衝區,否則波蘭被德國全佔了更難受。

    另一方面,當時蘇聯正在和日本人打諾門罕戰役,斯大林尋思也不能背腹受敵。而且蘇聯也面臨著大清洗後的重組問題,需要時間來恢復戰鬥力。因此就痛快的簽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至少能把禍水先引到法國去~~

  • 6 # 九井散人

    希特勒為了執行1939年4月3日製定的閃擊波蘭的“白色方案”,避免過早地與蘇聯發生衝突,陷入兩線作戰的困難境地,從當時的戰略環境上也願意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所以蘇聯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議”是雙方在當時社會環境下對維護各自利益都是有利的結果,因此蘇聯爽快答應與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議”。

  • 7 # 94310417小云

    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蘇聯與德國籤屬了互不侵犯條約,為期十年。確定劃分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和利益,是個赤裸裸的大國侵略主義條約,無視弱小國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它們可以在條約匡架內為所欲為,不受限制,由此英法二國也失去了最後的法碼,對綏靖主義的惡果自食其果,九天後德國閃擊了波蘭,蘇聯也剩火打劫肢解瓜分了波蘭,幾個月後蘇聯也獅子大張口入侵芬蘭,在損失了上百萬人後奪取了岀海口,並呑並了波羅第三國,成為二天瘋狂無恥的檜子手戰爭狂。

  • 8 # 品茗讀史

    導語:在多番談判之後,英國和法國始終不願同蘇聯達成協議,共同對抗納粹德國,更不願保證蘇聯的安全。因此,蘇聯肯定會爽快地答應納粹德國的請求,與它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立起來的凡爾賽體系,對德國進行了嚴厲的限制和盤剝,鉅額的戰爭賠款壓得德華人民喘不過氣來;同時,德國喪失很多領土以及全部的海外殖民地。這一切,都使德華人感到強烈的不滿和憤慨。

    在此形勢下,希特勒借機迅速崛起。

    在希特勒的統治下,德國的國力很快強大起來,尤其是軍事力量得到了很快的發展壯大。德華人有了底氣,決心透過戰爭來推翻英、法主導的凡爾賽體系,重建世界新秩序。

    德華人磨刀霍霍;英、法兩國卻是另一番景象。

    一戰中,像“凡爾登絞肉機”那樣慘烈的戰役,整整奪去了歐洲一代年輕人的生命。英法兩華人民心有餘悸,對戰爭聞聲色變。在此民意之下,英法兩國政要極力推行綏靖政策,不敢與咄咄逼人的希特勒針鋒相對。

    英法的軟弱,使德國順利地合併了奧地利,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把目光投向了波蘭。

    波蘭和蘇聯都感覺到了戰爭危險!

    波蘭是英法的盟國,它強烈要求英法採取行動。而蘇聯為了自身的安全,也願意與英法結盟,共同對付納粹德國。

    但是,由於意識形態的強烈對立,英法不願與蘇聯合作;而是想禍水東引,縱容希特勒去進攻蘇聯,以便使德國和蘇聯兩敗俱傷。

    而1939年的8月裡,希特勒已經作好軍事計劃:在佔領波蘭之後,回師進攻英法。

    為了避免使德國重新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希特勒迫切需要同蘇聯簽訂和約,防止蘇聯對德國的進攻。

    而蘇聯方面,經過與英法的多輪談判,斯大林已經摸清了英法的底牌。他明白一旦德國進攻蘇聯,英法只會幸災樂禍,絕對不會提供任何幫助。

    恰在此時,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帶來了希特勒願意與蘇聯簽訂和約的意向。

    斯大林清楚地知道:由於意識形態的強烈對立,納粹德國同社會主義蘇聯遲早會有一場你死我活的大決戰。

    但是,為了贏得寶貴的時間,加強戰備,充分作好戰爭準備,斯大林決定接受德國的提議,與德國簽訂和約。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結語:《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為蘇聯贏得了加強戰備的寶貴時間;同時,它也宣告了英法綏靖政策的破產。

    英法兩國長期推行綏靖政策,犧牲了同盟的小兄弟們的利益,企圖禍水東引,讓希特勒去進攻蘇聯。結果卻是事與願違,他們自己卻首先被德軍打得慘敗,法國投降,英軍狼狽逃回不列顛群島。

  • 9 # 島主說事

    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不是蘇聯爽不爽快的問題,而是蘇德雙方都有利益關聯的情況下籤訂的。它簽訂的背景來自多個方面。

    一方面,簽訂這個條約,蘇德雙方都有小算盤。希特勒掌握德國命運以前,蘇德就一直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矛盾,一戰期間,沙俄帝國開始是站在協約國一方的,中途退了出來,但還是作為戰勝國處理國際事務。

    英法對德國實施嚴厲制裁後,由於俄國十月革命產生了新的蘇聯政府,德國與蘇聯的關係也跟著發生了一些變化,這個變化主要是基於德國需要蘇聯幫他扶持工業及軍需方面的發展。客觀上,這也是蘇德之間達成的某種默契。因為,紅色蘇聯誕生後,英法等西方國家把蘇聯視為了另類,蘇聯也可以借德國制衡英法。

    另一方面,隨著希特勒的野心膨脹,第三帝國逐漸擺脫了英法的控制。這時候,蘇聯是處在一個矛盾心理當中。德國在英法綏靖政策的幫助下,不僅軍事力量不斷加強,而且綜合國力也逐漸恢復,加上蘇聯幫他提供一些基礎工業及軍工方面的幫助,德國不僅在世界經濟大蕭條中率先復甦,而且還逐漸成為歐洲一支重要的軍事和經濟力量。

    這時候,英法和蘇聯都希望透過德國達到某種目的。比如,英法希望用德國的擴張來制衡蘇聯的強大。而蘇聯也可以借德國制衡英法的傳統地位。

    但是,這種若即若離相互提防的形勢並沒有相處太久。1938年希特勒進一步執掌德國軍政大權,對外擴張的野心更加瘋狂。蘇聯反而害怕他強大起來,從而對蘇聯形成威脅。這時候,蘇聯和斯大林也在著手對德國的進攻作必要的準備。

    在1938年到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期間,蘇德雙方都在相互試探。一方面,由於英法的妥協和民眾厭戰,促使希特勒變本加厲獲得了英法認可,透過軍事試探等行動膽子越來越大,直到準備吞併波蘭。另一方面,蘇聯也怕德國佔領波蘭後對蘇聯不利。於是在1939年4至5月間提出了建立英法波蘇四國聯盟機制。雖然英法表面上同意,但派到莫斯科的代表不是遊山玩水就是做不了主,致使談判無果。

    看到英法根本就不想共同抵制德國,加上波蘭一直對蘇聯抱有防備,斯大林只好另闢蹊徑,正好此時德國也在暗中與蘇聯試探,兩者一拍即合,與1939年8月23日迅速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但這個條約都是表面上的,蘇德雙方都心知肚明。蘇聯之所以同意簽訂這個條約,基於兩個方面。一方面,德國答應將他的傳統勢力範圍芬蘭劃給蘇聯,便於蘇聯解決蘇芬之間的領土和傳統糾紛。另一方面,德國還同意與蘇聯一起共同瓜分波蘭。

    這兩個條件對於蘇聯來說都是百益而無一害。因為,斯大林早就考慮德軍可能進攻的三個途徑,北方的波羅的海、中部的白俄羅斯和南線的黑海。只要把北線的芬蘭卡累利阿地峽控制住,北線入侵的通道就卡死了。而將東波蘭劃給蘇聯,正好使蘇聯的西部邊境向前挪了幾百公里,這樣的好事何樂而不為呢?

    而對於希特勒來說,與蘇聯達成和解,就能避免兩線作戰。他自己也在內部發表講話說了,蘇德友好條約,只有對德國有利的時候才有效。所以,當德國閃擊波蘭和拿下法國及西歐以後,他迅速撕毀條約,發動了蘇德戰爭。只不過斯大林還在沾沾自喜,以為德國的進攻準備都是錯覺。從這個層面講,蘇德簽訂這個條約,都是用的緩兵之計,在他們心裡,誰都沒有當真。

  • 10 # 布衣學史

    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利益是永恆的!國與國之間簽訂的條約或協定,除少數城下之盟外,大多是符合締約國各自的利益的。

    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既《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斯大林出席了簽字儀式。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

    納粹德國得到蘇聯的安全承諾,於條約簽訂的九天後既1939年9月1日進攻波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波蘭抗擊德國過程中,蘇聯從東部攻入波蘭,最終蘇德瓜分波蘭。

    早在1936年11月,德國與日本就簽署了《反共產國際協定》,後義大利加入。《協定》表明了蘇聯是德國的敵人。但德國不想過早與蘇聯開戰,以免自己陷入被動局面。

    二戰爆發前,對於納粹德國在歐洲一系列的侵略擴張,英法等西方大國採取了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企圖“禍水東引”以犧牲小國利益,換取德國對蘇聯的進攻。

    斯大林也清楚的知道納粹德國是蘇聯的敵人!只所以會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方面是想,推遲兩國戰爭的爆發,爭取時間和空間進行備戰;另一方面,也是對英、法等國“綏靖政策”的報復!

  • 11 # 榮華之武器堂

    這個條約對於蘇聯和德國都屬於皆大歡喜,因為使他們都擺脫了兩面受敵的局面。

    對德國來說,由於有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教訓,德國一直努力追求不要兩線作戰,即不能同時和英美與蘇俄進行戰爭。有了這個條約,可以專心對付西線即可。

    對於蘇聯來說,當時的國際局勢對於蘇聯來說同時面臨兩線作戰。遠東地區日本蠢蠢欲動,而歐洲地區,形勢更為嚴峻。蘇聯一開始謀求集體安全策略,積極與英法談判,希望彼此可以達成共同防禦德國的計劃,然而英法出於各自目的,一直希望讓德國充當反蘇先鋒,儘管談判多次,但始終沒有達成最終協議。

    在此之後,蘇聯轉而與德國進行談判。此時的德國在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等之後,也在籌劃著下一個作戰目標。經過綜合考量,德國將下一個作戰目標定在了波蘭身上,考慮到波蘭與英法簽訂有互相防禦協議,德國同樣擔心兩線作戰的問題。

    出於相同的原因,最終蘇聯和德國達成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劃分了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儘管彼此心裡都清楚,條約的10年期限都不做但無論如何都讓各自有了幾年緩衝時間

  • 12 # 歷史系旅法師

    其實雙方都不是傻子。

    小鬍子和德國想要穩住蘇聯,先向西方發展。

    大鬍子和蘇聯想要搞完這個五年計劃,有精力了再向西打。

    既然都不想打,雙方就一拍即合,簽了這個條約,其實就相當於給雙方一點時間。

    當時德國是法西斯主義戰爭階段,你讓這個狀態的國家停止擴張是不可能的,希特勒只是不希望重蹈一戰時德國的兩線作戰,他想先征服西歐,於是先簽個條約穩住蘇聯,還和蘇聯一起瓜分了波蘭作為緩衝區。

    蘇聯20年代才穩定住國家幹掉了白軍和入侵的外國干擾軍,並用兩個五年計劃初步建立了強大的工業基礎,這時候和擴張期的德國不同,斯大林一邊要避免戰爭建設國內,因為戰爭時期軍工重要,建設就會停止甚至倒退,而且二戰前斯大林對蘇聯高層進行了大清洗,軍隊和政府高層需要進行人員任命,尤其軍隊許多指揮官被處決,導致軍官層脫節需要重新整頓。

    雙方一簽條約,日本方面中的一部分進攻蘇聯派的聯合德國進攻蘇聯計劃落空,日本開始籌劃對東南亞的進攻。英法本希望德國向東進攻蘇聯的希望落空,法國兵敗以後英國只能全力抵抗。

    蘇德互不侵犯只是一個雙方心照不宣的約定而已,只要有一方認為時機成熟就會發動進攻。

  • 13 # 寰球視野新觀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雙方謀求利益最大化的結果。

    蘇德之間,尤其是德國對蘇聯,因為意識形態等各方面原因,一直視為眼中釘肉中刺,滅掉蘇聯是納粹德國的整體擴張計劃中及其重要的一環。

    1939年,蘇德簽訂條約,為什麼要簽訂條約,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的雙方都在幹什麼。

    1939年4月到8月,英法蘇代表在莫斯科舉行軍事政治會議,鑑於德國越來越明顯的侵略衝動,蘇聯方面提出三國締結軍事合約,共同遏制納粹德國的擴張。

    英法是仇視著共產主義的蘇聯的,夢想著將禍水東引,讓德國攻打蘇聯,最好打個兩敗俱傷,英法好坐收漁翁之利。英法的態度導致談判最終無功而返,英法默認了德國在東歐的一系列軍事舉動。

    同年5月,日本在遠東挑起諾門坎戰爭,最為嚴重的是,德國義大利日本正在組成軍事同盟,一旦處理不好,蘇聯將有腹背受敵的危險。

    蘇聯為了自身安全,在與英法無法達成一致,不能建立軍事同盟的情況下,蘇聯選擇了德國。

    德國方面,希特勒已經把戰爭的目標確定,首先是出兵波蘭,進而揮師向西,進攻西歐,打敗英法聯軍。蘇聯領土面積巨大,國力強大,工業生產能力在德國之上,所以德國也不想過早地面對這個巨人,為了防止蘇聯干涉,希特勒有了簽訂條約的想法。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後面還有補充的秘密協議書,對於東歐的勢力範圍做了規劃。

    二戰爆發後,德國東征西討,從來不擔心蘇聯從背後殺出。蘇聯也能過一心一意地對付日本,安全上暫時得以保證,給了蘇聯發展軍事的時間。

    德國的擴張轟轟烈烈,蘇聯也沒閒著,德國進攻波蘭,蘇聯在波蘭背後插了一刀,發起了進攻,佔領大片領土。德國進攻西歐,蘇聯悄無聲息地吞併東歐小國。

    對於蘇聯而言,條約的簽訂實屬無奈,英法的態度迫使蘇聯只能自謀生路,選擇與德國妥協。對於德國而言,簽訂條約是避免蘇聯插手自己侵略事業的最好方法。

    至於英法兩國,自作自受,亡國也是活該,蘇聯的建議不理不睬,慕尼黑會議犧牲小國利益換取自身安全,波蘭被侵略,英法坐視盟軍全軍覆沒,直到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卻要全世界同情自己。

  • 14 # 馮瑋

    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一是為了置身事外,坐山觀虎鬥,同時獲取波蘭的領土;德國則是為了在不斷對外擴張中,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因為,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主要原因,就是陷入兩線作戰。

    1939年3月,斯大林在聯共(布)十八大上提出,黨在對外政策方面的基本出發點是:“保持謹慎態度,不讓那些慣於從中漁利的戰爭挑撥者把我們捲入衝突中去。”同年5月3日,一向倡導集體安全政策的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被突然辭職”,由主張蘇德親善的莫洛托夫接任。這一動向表明,蘇聯外交政策從對抗德國,轉而尋求同德國改善關係。正如當時丘吉爾所指出的:“李維諾夫的免職,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另一方面,德國為了避免兩線作戰,集中精力先打敗英法,也決定調整對蘇關係。1939年夏天,英、法、蘇之間和德、日、意之間;蘇德之間、英德之間的談判幾乎同時交叉進行。但是,這些雙邊和多邊談判只有蘇德之間的談判取得了重大進展。1939年8月21日,斯大林電告希特勒,同意德國外長裡賓特洛甫前往蘇聯談判,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8月22日,希特勒向他的將軍們宣佈:“既然我發現日本不會無條件跟我們走,墨索里尼又受著一個意志薄弱的國王和姦詐卑鄙的太子的約束,那麼我就和斯大林一起走……我將在幾個星期之內在德蘇共同邊界上跟斯大林握手,同他一起重新分配世界。”

    8月23日,裡賓特洛甫飛抵莫斯科。當天晚上,雙方簽署了有效期為10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當時,裡賓特洛甫要求在條約裡寫進“蘇德友誼”之類的文字,但是遭到了斯大林拒絕。斯大林極具諷刺意味地對裡賓特洛甫說:“這些年來,你們往我們臉上抹了那麼多屎,能互不侵犯就不錯了,就別再談什麼友誼了。”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附有《秘密附屬議定書》,該議定書劃定了蘇德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其中包括瓜分波蘭,可見蘇德談判的結果不僅是實現了所謂“互不侵犯”的“承諾”,而且達成了一項侵犯別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交易。

    《蘇聯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客觀上改善了德國的戰略地位,破壞了最使希特勒害怕的英、法、蘇聯盟,排除了最令德國擔憂的兩線作戰的危險,使德國最終完成了入侵波蘭、進而霸佔歐洲的外交準備。蘇聯簽約,除了和德國瓜分波蘭領土,還為了置身室外。根據《真理報》1940年11月7日的報導,11月6日,蘇聯領導人加里寧在莫斯科大劇院的集會上明確表示:“當幾乎整個世界都為戰爭籠罩時,超脫戰爭就是一種大幸。”但是,蘇聯並未脫離戰爭。1941年6月22日,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大舉進攻蘇聯,使蘇聯原有的想法落空。

    圖:蘇德軍人在波蘭會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融上有什麼能夠用在生活中的定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