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行道者啊亮

      葉志超是清朝末年淮軍將領,曾經參加過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覆滅捻軍、鎮壓熱河起義以及中日甲午戰爭。在北韓戰場葉志超為什麼棄城而逃成了逃跑將軍呢?

      

      葉志超生於公元1838年,去世於公元1901年,幼時父母雙亡被舅父收養,少時幫助舅父放牛幹些雜貨,青年之時開始參加謝先亮開辦的團練,受到謝先亮的重視。後來覺得地方團練沒有出息,正好其妻弟孫益壽在淮軍張樹聲麾下效力,為張樹聲副將,葉志超因此加入淮軍,並且任前營幫帶。

      葉志超在各個戰役中都表現出色,後來捻軍被剿滅之後,被李鴻章收入麾下,加入北洋。此後受到李鴻章重視,一路保舉坐到總兵的位置,此後鎮壓熱河起義,受到嘉獎。

      北韓東學黨起義,葉志超奉李鴻章命前往鎮壓。此間日本借保護僑民的藉口,派軍北韓,挑起中日戰爭。

      葉志超在甲午戰爭中多次棄城而逃,最後被清廷問罪下獄,期間李鴻章為其求情不許。押解上京,經刑部審議之後,判處斬刑。後來大赦歸鄉,不到一年便病逝在家中。

      葉志超此人的評價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高,這都是因為他多次棄城而逃的舉止,不堪為將帥。《清史稿》記葉志超逃亡之事“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中國近現代史》:“左寶貴犧牲後,葉志超棄城逃走,狂奔五百里,退到中國境內。”

      這兩本書中記載的事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葉志超為保命,棄城而逃,騎馬狂奔五百里的路程,一直到越國鴨綠江,到達清朝境內才停止。就是因為這樣一件事情,歷史上對葉志超的評價都是多有問責。畢竟作為義軍主帥,不但不能一馬當先,帶領自己的戰士抵抗敵國入侵,反而當先逃走,絲毫沒有一國將帥的勇猛風度。

      葉志超為什麼棄城而逃?

      歷史上對於葉志超的評價原本已經是拍板定案的了,但是也有人並不認同。他們認為,葉志超之所以選擇逃亡,主要原因並不在其自身,而是因為清軍備戰不足,倉促應戰。《葉志超傳》記:“部將江自康擅自撤退,平壤北門已難再守。如日軍合圍,清軍將會全軍覆沒。葉志超與諸將商議後,下令乘夜出平壤,向北撤退。17日,北洋艦隊在大東溝海戰中失敗,清軍後路更為危險。葉志超率軍突出重圍,急行軍回到國內。”

      如果真如《葉志超傳》中所說,那麼葉志超選擇了保全,倒也還說的過去。但是有另有文獻記載,狂奔五百餘里並不是葉志超第一次在戰場上臨陣脫逃。

      當初他們剛剛到北韓不久,日軍便派軍前來攻打。面對氣勢洶洶的日軍,清軍極為彷徨。正在葉志超手足無措的時候,聶士成提議:“海道已梗,援軍斷難飛渡,牙山絕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勝,宜馳往據之,戰而勝,可據以待援,不勝,猶得繞道出也。”葉志超同意了這個建議,於是聶士成率兵伏擊日軍。此次伏擊,殺傷日軍千餘人,經激戰,因彈藥垂盡,眾寡懸殊,敗退公州。但是到了公州之後,原本約定防守公州的葉志超卻早早的就已經逃離,孤軍奮戰的聶士成無法抵擋日軍,最後也只能選擇跟隨葉志超逃跑的路線,一路退後。

      此次戰爭過後,葉志超還厚顏無恥的對李鴻章發表戰報。將一場失敗的對戰,寫成勇猛殺敵,最終獲取戰爭勝利的捷報。好來李鴻章甚至還根據葉志超的戰報,上奏朝廷,清廷賞銀2萬兩犒軍。

      在這兩種說法之中,如果僅從史料上來看,那麼《葉志超傳》對葉志超的翻案毫無根據能力。雖然說日軍進攻,清軍倉促應敵,的確困難。但是在與部將商量好應敵對策之後,卻將聶士成一人留在後方,自己率先逃走,此事卻是不容抹殺的。所以就小編個人情感而言,並不欣賞葉志超此類人。

  • 2 # 歷史問答人

    葉志超也曾經獲得過巴圖魯的頭銜,說起來,葉志超還是非常的勇猛的,葉志超曾經是一個不怕死的人,在鎮壓太平天國到時候,他只是一個伙伕,但是他居然主動要求參戰,一上戰場就被一把火槍打中了腰部,很多人都認為他倒地死了,沒想到一會兒他又繼續爬起來作戰,因為他因為火槍打中的是他腰部的刀,沒有傷到他的身體,就這樣他就撿回了一條命。

    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葉志超的長官也這麼認為,所以說每次打仗都讓他衝鋒陷陣,他們認為他是一個福將,

    但是葉志超也不傻,於是很快就跳槽到了淮軍張樹生那邊,

    主要是他老婆的弟弟在那裡當副將,有了這層關係自然順風順水,到了那個到了張的手下,果然葉志超就發達了,

    而這個時候他的對手就是捻軍,在1867年底賴文光部與葉志超在戰場上遭遇。

    葉志超再一次發揮不怕死的精神,率領自己的部隊攻進了聯軍的陣地,一陣亂砍亂殺,最終賴文光被葉志超打敗了。

    因此他獲得了巴圖魯的名號,在這一時期葉志超的確不怕死了,但是他的對手也並不是那麼的高階,都是拿著土槍的農民而已,

    而在北韓的時候,他遇到的對手是堂堂的日本軍隊。本來北韓之前葉志超就害怕這種近代化的戰爭,而李鴻章讓他帶兵,他也是不想去的。而李鴻章則對他說,並不是真的要打仗,害怕什麼。

    果然在平壤之戰的時候,葉志超被嚇得棄城逃跑。葉志超來到北韓並不是和日軍打仗的。

    清軍不是日軍的對手。葉志超早已經逃到平壤去了,還謊報了軍情,這個時候日軍就追殺到了平壤,雙方一交手清軍就毫無抵抗之力,之前被嚇得逃跑

    葉志超再一次逃跑。並且他用假投降的計策耍了日本人,日本人一看,立刻就派兵追趕。於是葉志超的部隊就這樣崩潰了。

    而葉志超特別能跑,他一路狂奔渡過了鴨綠江,回到了中國境內,

    為什麼葉志超。在之前非常的勇猛,到了北韓之後非常的膽小呢,其實也是非常簡單的,第1點原因就是他的對手不一樣了,

    之前他面臨的對手都是農民軍,再怎麼強悍也沒什麼戰術,裝備也很差,現在他的對手是日本軍隊。這些軍隊不光訓練好,而且戰鬥力強,武器裝備也很先進,而葉志超回到國內之後,自然因為其君犯上被判了一個斬監候,後來雖然沒有殺了他,但是也革職回鄉了。但是葉志濤自己早就說過了,他去平壤並不是和日軍作戰的,他並不適合這種現代化的戰爭。

    李鴻章是趕鴨子上架,為了不讓自己的軍隊落入他人的手中,重用自己的派系的將領,無論他是多麼的老邁,無論他是多麼的貪生怕死,李鴻章還是要重用這樣的人。這樣的用人手段最終釀成了清軍的全線潰敗。李鴻章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3 # 少數民族南下

    葉志超可謂鼎鼎大名,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葉志超是什麼樣的人。除了他狂奔500裡回中國之外,他的妻子寫給他的一封信也揭穿他的老底。

    奇恥大辱,朝廷一品大員葉志超竟然棄城逃跑,連夜狂奔五百里,曾經英勇殺敵的氣勢去了哪裡?說白了,他現在身居高位有房有錢有地有女人,他也不再拼搏了,所以說保命是他的第一要務,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葉志超的童年也是非常的貧苦的

    葉志超,貧苦出身,父母早亡,成年後參軍,由於勇猛過人,夠膽識屢立戰功,並且被李鴻章看中,官運宏通做上朝廷直隸提督,身居高位,可謂是人生的逆襲。

    第一,戰前決心不堅定。他是趕鴨子上架。完全是被李鴻章逼迫去前線的。

    葉志超本不想出戰,不得已才出戰平壤擔任統帥。所以本不是其所願,所以消極應戰。他手下的軍隊派系眾多,她也不能完全指揮他所想的就是如何保全這些軍隊。

    第二,沒有升遷的空間。

    已經是一品大員了,就算是立戰功也很難有所發展。所以說不要犯錯,就是他的最大的理想。他保全手上的軍隊自然是戰功一件。沒有損失對他來說就是最大的功勞,但是他這種消極避世的思想反而讓日本人更加囂張,讓他損失更大

    第三,家國意識不強

    葉志超書讀的不多,曾經的英勇作戰,征戰沙場主。要是鎮壓農民起義,想的是升官發財,志向不在保家衛國。他已經實現了自己升官發財的理想,所以說他所要做的就是保住眼前的富貴,而不是靠著戰場搏殺,再次取得更高的成就

    第四,年事已高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時,葉志超已經56歲,以前的衝勁,膽識早已被官場沖刷乾淨,年歲已高,早就不是曾經的戰場英雄了。只想安享晚年。,其實這樣的人就應該讓他退休去安享晚年,但是李鴻章為了自己的利益,讓這位老將重新上。戰場。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所以說人是會變的,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改變很多,而且像葉志超這種心志不堅定的人來講,棄城逃跑也在常理之中,那麼問題來了,他棄城逃跑不怕被朝廷懲治,累及妻兒麼?這也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所以說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統治者戰和不定,葉志超只是一個背鍋俠,這樣一位老人就應該讓他回家含飴弄孫,而不是讓他上戰場去揹負責任。

  • 4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首先,葉志超並不是什麼悍將,他在國內面對的太平軍即戰力有限,而日本經過明治維新,步入了工業國家的行列,軍事裝備也趨於現代化,這不是清軍可以比擬的,在加上清政府的內部矛盾叢生,主戰派和主和派相互之間搖擺不定,造成了這次葉志超戰不能戰,只能逃跑的窘境。

    筆者將透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這個問題。

    葉志超和他的敗軍第一,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後,使的軍事裝備強於中國。

    日本透過明治維新後,享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工業,有了新式的鐵甲戰船,洋槍和洋炮,它們在發展資本主義的同時走向了帝國主義,加緊制定了侵略中國和稱霸亞洲的大陸政策。日本明治維新舉措如下:

    ——政治上:明治政府強制實行“版籍奉還”、“廢藩置縣”政策,將日本劃分為3府72縣,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且天皇一切權力集於一身。

    ——軍事上:參考西方軍隊建制,日本的青年孩子必須服兵役,裝備西方的軍事裝備。——經濟上:率先實施日本版的改革開放,與西方國家建業商業來往。並且在經濟上施行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政策。

    因此說,日本透過明治維新,軍事裝備已經領先於中國,中國還是冷兵器時期,所以說作為主將的葉志超見到了日本的西方軍事裝備,能不跑嗎。

    日本明治維新的場景第二,清朝內部的矛盾重重,主和和主戰派之間的對抗造成了指揮不利的局面。

    清廷政府內以皇帝為首的主戰派和以慈禧太后的主和派二者之間因為對日問題上矛盾重重,而作為軍機大臣的李鴻章,則是站在慈禧的一邊,主張妥協,已經不對日本作戰,

    所以就導致了葉志超到底聽誰的,使他自己也搖擺不定,最重延誤戰機,使的自己處於不利的局面。

    清廷內部的矛盾也是葉志超兵敗的原因,指揮的失誤,使他只能忙於求自保。

    李鴻章,是清廷的主和派第三,葉志超自身的問題。

    葉志超自身就是個不能打硬仗的將領,清末能打硬戰的將領,只有曾國藩兄弟和左宗棠他們幾個人物,剩下的皆是庸才之輩。

    葉志超在面對日軍的閃電戰,不知道佔險要地勢,而是和日軍短兵相接,致使清軍一度潰敗,他一路的逃跑,也使得守衛中國東北的清軍士氣低落,造成極大的負面效應。

    《清史稿》葉志超寫道:“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

    因此說,從葉志超自身出發,不是一個能佔且戰的將領,只是庸才一枚。

    逃跑將軍葉志超

  • 5 # 執著追求精緻

    葉志超在平定太平天國時打仗很賣力。在北韓戰場上,面對日本侵略者他所指揮的軍隊很勇敢,在初期日本軍隊還是很怕他所帶的這支部隊。勇猛是他的優點,但是他的這種勇猛和他的軍事才能不匹配。這裡面有大部分是他的失誤造成的。

    首先,日本軍隊在北韓仁川登陸之後。一路上還算打的很順利,幾乎未遇到任何抵抗。這時清政府還在和日本政府還有保持著外交談判,清政府的條件是日本和清政府同時撤軍。但是日本的目的是與清政府一戰,侵吞北韓。於是日本拒絕這一條件,日本就和清政府正式開戰。由於錯過了最佳戰機,日軍一路打到了平壤城下。

    平壤城三面是山,一面靠江。是一個防守的好地形。但是葉志超與左寶貴對平壤棄守分成了兩派,葉志超看說服不了左寶貴,就帶著自己的部隊到了平壤以北地區。而左寶貴在平壤與日軍苦戰數日,最後被日軍一發炮彈擊中,以身殉國。而在北韓背部葉志超就給自己的各部隊下令撤退回國,但是這個回國是戰略性撤退,是分不同的批次回國。當時的書寫工具是毛筆,而葉志超用毛筆書寫完撤退命令後墨跡還未乾就將紙張摺疊。當紙張下發到各部隊時,看到的撤退命令根本就看不清原義。於是各部隊就同時撤退,根本就沒有按照葉志超的命令執行。葉志超看部隊都亂成一鍋粥又無力去控制局面,又怕日軍得到訊息後連夜追上來。於是就有了夜騎五百里回國而從此背上了罵名。

    一個當年在鎮壓太平天國中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悍將是如何變成一位夜騎五百里回國的逃將,從這裡可以看出清朝的體制已經是非常的腐敗了。

  • 6 # 歷史茶坊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白居易寫的這句詩對於晚清歷史上著名的“逃跑將軍”葉志超來說可謂無比貼切。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身為平壤之戰最高指揮官的葉志超棄城而逃,一路狂奔五百餘里,逃回國境之內。與其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時任高州鎮總兵的愛國將領左寶貴卻在平壤之戰中拼死禦敵,最終壯烈殉國。那麼葉志超為何從鎮壓農民起義的悍將變成了身敗名裂的“逃跑將軍”呢?

    葉志超是李鴻章同鄉,安徽合肥人,長得五大三粗,猛力過人,人送外號“葉大呆子”。呆不呆的暫且拋開不論,葉志超的運氣確實不錯,參加團練後在與太平軍作戰時被土銃擊中腰部,當即倒在地上。當人們都以為葉大呆子被打死了,他卻從地上突然站了起來,繼續投入戰鬥。事後查明,土銃槍彈擊中的只是腰刀,他本人卻毫髮無傷。團練頭目由此認定,葉志超不是凡人,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此後每次戰鬥都讓葉志超衝鋒在前,屢建戰功。

    隨著時間的推移,葉志超覺得地方團練難成氣候,於是前往江蘇投奔小舅子孫益壽。孫是淮軍樹字營副將,他委任葉志超為前營幫帶。在淮軍收復常州、太倉及救援浙江戰鬥中,葉志超逢戰必從且勇猛無畏,立下大小戰功無數,改帶馬隊新左營。平定太平天國後,葉志超隨劉銘傳進剿捻軍。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十日,遵王賴文光率東捻軍突圍至張橋,葉志超率軍衝入東捻軍陣地,展開肉搏戰。在身受矛傷的情況下,仍奮力苦戰,會同總兵才貴、楊岐珍等將東捻軍擊敗。次日,賴文光率殘部突圍至揚州東北灣頭受傷被俘,餘部乘大霧向天長方向退卻。葉志超率馬隊在背後窮追不捨,在天長、汊河等地擒斬殘兵,徹底將東捻軍剿平。戰後論功行賞,葉志超獲賜“額渾巴圖魯”名號,遇缺儘先題奏。

    剿平東捻軍後,葉志超又參加了剿平西捻軍的戰鬥且屢立戰功。捻軍平定後,李鴻章將其留在北洋,派為馬隊統領。光緒元年(1875年),署直隸正定鎮總兵,率軍駐防天津新城。光緒十五年(1889年),晉升直隸提督兼北洋防軍翼長。光緒十七年(1891年),熱河朝陽金田道教教民起義,葉志超受命前往鎮壓,不到一個月時間,收復熱河全境,擒教民首領李國珍,將其車裂。清廷賞穿黃馬卦,授騎都尉世職。總體來說,葉志超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作戰勇猛,輕傷不下火線,漸次剿平東西捻軍並鎮壓熱河教民起義,是李鴻章在淮軍中培養出來的一名悍將。

    光緒二十年(1894年),北韓爆發東學黨起義,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求出兵援助。北洋大臣李鴻章在得到日方“必無他意”的保證下,於五月底派遣葉志超率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等清軍2000餘人,開赴北韓牙山鎮壓東學黨起義。不料,6月10日,北韓政府和起義軍達成了全州和議,清軍未經戰鬥,起義就被平息下去。按說無戰可打,清軍應該及時撤退。然而,李鴻章卻希望中日雙方能夠同時撤軍,這給日軍發動戰爭帶來了可乘之機。

    6月23日,日本派遣軍從海陸兩端向駐守牙山的清軍發動突襲,葉志超聽聞日軍來攻,坐立不安,遂聽從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的建議,留聶士成部在成歡驛阻擊日軍,主力北撤到北韓北部重鎮、平安道首府平壤。到達平壤後,他向李鴻章謊報:“成歡之役屢勝,倭死二千多人,葉兵死二百餘人”。與此同時,清朝四路援軍也到達平壤與葉志超匯合,總兵力達35營,15000餘人,清廷委任葉志超為駐平壤各軍總統。打了敗戰還獲嘉獎晉級的葉志超為此怡然自得,每日置酒會尋歡作樂,對嚴峻的戰爭形勢和敵情不作分析和研究,僅僅是環繞炮臺修築了一些簡單的營壘,消極防禦。援軍太原鎮總兵馬玉昆、高州鎮總兵左寶貴和河州鎮總兵衛汝貴因葉志超謊報軍情而獲得平壤清軍總統頭銜皆不服氣。

    當時日軍在朝部隊只有一個混成旅,後續部隊尚未到達。光緒帝數次催促進軍漢城,北洋行營翼長盛宣懷也建議趁日軍兵力薄弱之機快速進兵。葉志超在李鴻章“先定守局,再圖進取”的作戰方針指導下,既不主動進軍,也不對戰守進行佈置,坐失戰機。直到日軍逼近時,才令左寶貴率奉軍守城北玄武門一帶,衛汝貴率盛軍守城西及西南面,馬玉昆率毅軍守城東及大同江岸,自己居中排程。9月15日,日軍完成對平壤的包圍,開始發動進攻,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一是大同江南岸戰場;二是玄武門外戰場;三是城西南戰場。在大同江南岸戰場,清軍分兵抗拒,重創日軍第9混成旅團,隨後日軍再次組織進攻,攻陷了左右兩翼的堡壘,再度遭到清軍的步炮協同夾擊,難以推進。大同江南岸戰場,清軍與日軍的戰況可以用不分伯仲,互有死傷來概括。

    玄武門戰場是日軍的主攻方向,集結了較為優勢的兵力。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上玄武門指揮戰鬥,交戰中,左寶貴不幸中炮犧牲,其部下三位營官先後陣亡,隨即玄武門被日軍攻陷。日軍向城內推進,遭到清軍的奮力抵抗,只得退守玄武門。玄武門戰場以清軍失利而告終。

    城西南戰場,日本第五師團與清軍馬隊展開激烈交戰,日軍指揮官見戰鬥呈膠著態勢,下令暫停攻擊,退回駐地。城西南戰場跟大同江南岸戰場一樣,也是不分伯仲的態勢。然而,清軍駐平壤各軍總統葉志超在戰局膠著的情況下,樹起白旗停止抵抗,主動向日軍投降。隨即又下令各軍棄城向北潛逃,將大小炮40尊、槍萬餘支,和一應糧餉白白送給日軍。上當受騙後的日軍在清兵退路上設下埋伏,撤退的清軍在夜間遭到伏擊而陣腳大亂,死傷2500餘人,一潰而不可收拾,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而告終。僥倖逃脫的葉志超在6天內狂奔五百餘里,一路逃至鴨綠江邊,於21日渡江回國,贏得了“逃跑將軍”的惡名。

    逕定州,亦棄不守,趨五百餘裡,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清史稿》

    站在實事求是的角度來說,平壤之戰中的清軍很難擋住日軍的進攻,但如果葉志超舉措得當,提前佈局並積極備戰,取得全身而退的戰果應該是可以實現的。退一步來說,即使平壤失守,還有地形險要、易守難攻的安州可以阻擊日軍。聶士成在撤退途中曾提出“固守安州,轉敗為勝”的建議,只可惜被日軍嚇的猶如驚弓之鳥的葉志超根本沒有采納。

    事實上,平壤之戰大敗與李鴻章的授意有著莫大的干係。早在派遣葉志超率部前往北韓時,他因不願前去請求幕僚周馥前去遊說,李鴻章卻說:“亦未必便戰,何怯!”意思是說:也沒有說一定要開戰,有什麼好怕的。葉志超聽到這話才勉強應允赴朝,這說明他原本是抱著出國逛一圈的心思來的,根本沒想到會跟日軍惡戰。這也是他在平壤之戰前夜夜笙歌,消極防禦的原因之一,在他內心深處一直覺得大帥一定會透過歐美各國調停中日關係,達成共同撤軍的目的。日本當時經過明治維新,無論是軍隊的戰鬥力還是武器裝備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跟葉志超昔時鎮壓的太平軍和捻軍是截然不同的。葉志超鎮壓太平軍時,太平天國已到晚期,軍隊中鮮少有當初那般悍不畏死的廣西老兄弟。捻軍更是強弩之末,利用流動作戰的方式四處流竄。

    綜上所述,葉志超主觀上消極防禦,舉措失宜,是導致清軍在平壤之戰中大敗的主要原因。此外,李鴻章寄希望於各國調停,中日雙方的軍事實力懸殊是次要原因。至於狂奔五百餘里的不當行為,只能說明葉志超的心理防線已被日軍徹底擊潰,寧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惡名,也絕不願把五大三粗的身板留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

    平壤之戰大敗的訊息傳至京城,清廷詔諭將葉志超革職,李鴻章奏請留營效力未獲允准。1895年,葉志超被解送京師,經刑部審判,定為斬監候。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釋放出獄,次年病故於鄉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便利店的疑問求大佬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