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陸家梧桐棲小鳳

    沒有,肯定沒有。

    就是個中型小雙發驗證戰機。主觀上不服輸想贏得訂單,實際上已落榜的貨。

    個見

  • 2 # 筆不意馳

    前些日子網上突然出現了鶻鷹3.0版本的照片,飛機頭部和機身比之前的2.0版本更寬了,至於鶻鷹的設計定位,必然還是中型機,絕對不可能是重型機。

    歷史上從有飛機的那天開始到現在,不過百年而已,許多效能優異的飛機名落孫山,許多效能平平的飛機經久不衰,有設計上的恰到好處,也有設計者不合時宜的結果。無論哪種飛機,不識時務的飛機必然半途夭折。

    鶻鷹絕對不敢踩重型機的紅線,特別是在國家專案流標之後,再自己做一款重型機投入市場,這是國家所不容的。如果以後鶻鷹在國際市場上大賣特賣,其他國家原因投入海量資金在現有基礎上發現重型機,那時候國家才不會管,我也希望那一天的到來。

    鶻鷹3.0版本加寬了機身,重量和內部空間都加大了,這恰恰是對原本設計的補充,是否定原本設計的必然結果。原本的RD93發動機推力太小,在米格29身上沒什麼,畢竟米格29氣動設計方案升力係數很高,而鶻鷹的氣動設計太保守。在換髮動機為前提的情況下,內部空間、空重、和飛行效能,都要隨著改變。

    由此可見,鶻鷹的設計定位確實比較模糊,嚴謹的設計應當是一開始就明確總體方案,採用臨時發動機時再細微調節,細節改起來容易,總體增加牽扯太大。

  • 3 # 一葉楓流

    骨頭鷹為什麼要成為重型戰鬥機?戰鬥機以什麼指標劃分最科學?

    先說說飛機應該怎麼劃分。

    中國的軍迷總喜歡用重型來表示比較大的物體——軍艦、飛機、坦克。

    坦克用重型來定義比較合適。坦克的重量壓在道路上,對道路的等級要求高。道路等級就是體現在抗壓能力上。

    軍艦的大小體現在排水量上,直接用重量來衡量。這種分類直觀,簡單。

    但是飛機不同。車船為了結實,就要增加重量。飛機為了結實,就不能只考慮增加重量。衡量飛機效能的不是重量,而是載重量。還有就是航程。載重量和航程是個近似雙曲線(倒數)關係。

    對於作戰飛機,戰術要求是具有一定的彈藥,飛行一定的航程。轉換成技術要求就是攜帶多少燃油和載彈量,飛行距離。決定飛行距離的是耗油率和燃油量。發動機型號確定,飛行剖面確定,航程只和燃油量有關。

    為了增加航程,就要增加燃油量。增加燃油量就要增加重量。飛機重量增加了,就要增加發動機推力。如果發動機推力不夠,就要增加發動機數量。所以雙發戰鬥機都是為了解決推力不足的問題。因此增加飛機的重量是出於增加航程的目的做出的迫不得已的選擇。

    二戰中出現了所謂重型轟炸機,都是為了執行遠端轟炸任務。因為重量大,都採用多發動機。由由於飛機結構強度限制,造不了太大的機身,一般都是侷限於四臺發動機。雙發的就是輕型轟炸機。輕型轟炸機載彈量比較少,航程比較短。

    當時的活塞式螺旋槳發動機的功率比重低,增加發動機帶來的單位功率是下降的。導致飛機速度降低,機動性下降。所以二戰時期的戰鬥機都是單發為主。雙發戰鬥機都比較笨重。

    噴氣式發動機的功率比重比較高,增加發動機帶來的單位功率下降不明顯。而且發動機的效能提高快,彌補了多發動機的缺點。

    F-86和F-84都是單發戰鬥機。如果直接用它們的J47發動機研製雙發戰鬥機,效能只會下降。

    都是新一代J79發動機優於J47,所以F-4戰鬥機的效能優於F-86。

    同樣的,用雙發F100的F-15肯定優於單發的F-104和F-105。

    採用同一種發動機的F-16戰鬥機的載彈量比率優於F-15。

    殲-20和J-31為什麼要採用雙發動機?為了增加重量,增加重量的目的是增加航程和載彈量。殲-20更貼切的叫法是遠端戰鬥機。現在的雙發遠端戰鬥機是大國空軍的主要裝備,是未來空戰的主力。主流戰鬥機是不需要強調特點的。

    單發戰鬥機是輔助力量。除了大國空軍外,中小國家空軍為了節省開支,都裝備單發戰鬥機。相對於主流戰鬥機,單發戰鬥機是輕型戰鬥機。就像二戰時期,單發戰鬥機不叫輕型戰鬥機,雙發戰鬥機叫遠端戰鬥機一樣,現在的雙方發戰鬥機是主流,但是裝備數量少。單發戰鬥機不是大國(未來戰爭)作戰主力,而是中小國家作戰主力,裝備數量大。客觀上不得不把這兩種戰鬥機並列進行分類。單發戰鬥機肯定不能叫近程戰鬥機,只能叫輕型戰鬥機。

    J-31的發動機沒有變,外形沒有變,結構和製造材料沒有變,重量變化也應該不大。一個人的體重不變,肯定不會變成胖子。

    殲十怎麼改都是輕型戰鬥機,殲二十不論怎麼改也不會變成輕型戰鬥機。殲-31也是一樣的。

  • 4 # 有花有樹有春香

    首先,3.0的說法是民間說法,不能代表和取代官方。其次,鶻鷹修改了哪些地方,針對什麼不足做了改進和補充,也沒有官方的說法,大多是軍迷們按照網上的圖片自行分析而已。第三,鶻鷹是否能夠成為重型機,艦載機還是出口型機,也需要官方的最終報道。至於用什麼發動機,配什麼武器等等,還是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 5 # 河東三叔

    雖然FC-31“鶻鷹”是雙發戰鬥機,但體型以及重量並沒有達到重型標準,而且鶻鷹考慮的不僅是陸上使用也有上艦要求。大家可以參考中國殲-20戰鬥機,原來就是和沈飛雪鴞競爭產物,這兩型才是標準的重型戰鬥機。

    至於FC-31則是在殲-20重型戰鬥機勝出後的自研產品,按設想本來定位就是和殲-20高低搭配,或者用於外貿及上艦。這種定位決定了它不可能是一款重型戰鬥機,雙釋出局只能保持在中型級別,鶻鷹空重約13噸,最大起飛重量約28噸。

    找個直觀點的機型做對比,以殲-15艦載機為例空重17.5噸,最大起飛重量32.5噸。雖然目前鶻鷹新版本看起來加寬了機身,正常重量和內部空間都將加大,但它的定位不變所以雙發鶻鷹還是偏中型。

    FC-31“鶻鷹”已經進入尾聲,上艦以及外貿使用不在話下,未來可以替代目標包括三代輕重型戰鬥機。當然,對於上艦的海四我們報有更多期待,畢竟雙發“鶻鷹”上艦,在隱身做戰能力上遠高於殲-15戰鬥機。

  • 6 # 國平軍史

    沈飛研發的“鶻鷹”FC-31戰機,差不多與成飛的殲-20同時起步,2011年1月差不多和殲-20同時成功首飛;現在,成飛的殲-20都服役空軍數年了,成為我空軍絕對的領先全球平均水平的主力戰機。

    同為隱形戰機的FC-31,除了從1.0升格到2.0,在從2.0升格到3.0以外,說好的什麼中東狗大戶一出手就是100億美元,要採購數數十架FC-31,實際上都是空穴來風。

    說好的FC-31成了“海四”,被海軍航空兵看中了,要成為海軍航空兵艦載機部隊的艦載機,用來取代殲-15重型艦載機,現在看來仍然八字還沒一撇。

    閨女養大了,就是沒人來迎娶,長期養在深閣,其實就是虧本買賣;因此,成飛心急火燎了,網路上時不時地拿FC-31來炒作一番,藉此提高知名度,不想被軍界遺忘,也是情有可原的。

    FC-31戰機,當初定位就是一架單座雙發隱形中型戰鬥機,安裝了兩臺俄製RD-33發動機,飛機重量和體積就已經被限制在中型戰鬥機水平上了。

    憑後天再怎麼努力,就是這樣的身板,從1.0升格到2.0,在從2.0升格到3.0,仍然是一架中型戰機,距離動輒30噸以上的重型戰機,仍然有相當大的差距。

    由於是中型戰機的體量,FC-31機內彈艙和油箱容積有限,遠低於成飛的殲-20戰機,無法裝載重型對地攻擊彈藥,因此空軍並未看上,在與成飛的殲-20競爭中敗下陣來,空軍有了殲-20等於封殺了FC-31在空軍的生存空間。

    現在,沈飛的FC-31只能有外銷和成為艦載戰鬥機兩條路可走,但這兩條路都不是那麼容易走通的,外銷遭遇了F-35隱形戰機的強烈阻擊,將FC-31銷售出去是非常不容易的,一旦俄羅斯的蘇-57隱形戰機服役並且被允許外銷,那麼FC-31外銷就又多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成為“海四”被海軍航空兵看中,飛上海軍航母成為隱形艦載機,也是隻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因此,FC-31成為海軍航空兵的隱形艦載機,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多困難要克服。

    FC-31由於體量比同為隱形戰機的殲-20更小,因此,適合上中國產航空母艦,作為軍迷也希望FC-31終被海軍航空兵看中,成為航母上的隱形艦載機,希望沈飛持續努力加油,一定要將養在深閣的閨女儘快嫁出去。

    2.0版的FC-31應用了3D列印等先進技術,它的未來有很大想象空間;3.0版最新的“鶻鷹”戰機,在裝備向量噴管方面取得重大技術突破,理論上使得其有望與F-35甚至F-22戰機競爭。

    此外,保形油箱的採用,將提高FC-31的作戰半徑,海軍“海四”隱形艦載機或許已在路上,就是3.0版最新的“鶻鷹”戰機,加油了沈飛軍工。

  • 7 # 鷹鴿分析

    近期,爭議頗多的FC-31“鶻鷹”戰鬥機在消沉了幾年後,又疑似推出了3.0版本的技術驗證機,相關的圖片在網路上流傳。至於其是否達到重型戰鬥機的標準,這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問題,就如同F-35到底是中型機還是重型機的問題;從空重來看,十多噸屬於中型機的範疇,從最大起飛重量來看又能達到二十八九三十噸,看似又好像是一款重型機,說白了就是一個劃分標準模糊化和航空技術發展綜合導致的一個現象。

    有關FC-31“鶻鷹”戰鬥機的來歷有必要再囉嗦講一下,其實FC-31“鶻鷹”戰鬥機是沈飛在空軍四代機競標失敗後,自籌資金研發的一款主打外貿的中型隱身戰鬥機,其設計定位也是參考美國F-35,在部分技戰術指標上也比較相近;這一個細節充分說明,其實FC-1的研發工作是沈飛自己搞的,和軍方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至於所謂的有望成為海四代,這也不過是沈飛自己在為FC-31“鶻鷹”戰鬥機尋找出路而進行的設計考慮;截止目前,並沒有可靠的證據顯示軍方選定FC-31“鶻鷹”戰鬥機為海軍新一代隱形艦載戰鬥機。

    在戰鬥機二戰後的發展歷程來看,戰鬥機按照空重劃分為輕中重三大類,在戰後第一代和第二代發展中主要以輕中型戰鬥機為主,美國則走的是空中截擊/轟炸的重型機路線;真正到了第三代戰鬥機重型戰鬥機才真正確立了王者至尊地位,諸如俄羅斯的蘇-27系列和美製F-15系列,這幾種重型戰鬥機的最大起飛重量超過了30噸。但是美國在開發出F-35後,風格轉了,該型機空中13噸多一些,最大起飛重量卻達到了31噸,空重降低、最大起飛重量增加使得中型機與重型機之間的劃分模糊化。

    FC-31“鶻鷹”戰鬥機和美製F-35戰鬥機一樣都被定位為中型隱形戰鬥機,從公開的資料來看,“鶻鷹”戰鬥機1.0版最大起飛重量為25噸左右,後來又發展出了2.0版本,機體整體有所放大,最大起飛重量增加至28噸,從當前網路流傳的3.0版本的圖片來看,機型整體相較2.0版本又有所放大,不排除起飛重量有所放大的可能,就是放大最多也就是30噸左右的水平。

    之所以會出現這一現象,主要得益於航空技術和材料的迅猛進步。航空材料的進步使得戰鬥機的空重越來越低,同時能夠保證足夠的強度,因而導致了戰鬥機的載重能力大幅提升,在早期的三代機中載彈量能夠超過7噸都是重型戰鬥機獨有的權利,但發展到第四代的時候,FC-31和F-35在非隱身模式下的最大載彈量都達到了8噸,這就導致傳統的劃分標準逐漸模糊化。因此,“鶻鷹”戰鬥機就算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0噸,它依舊還是被定位為中型機。

    至於“鶻鷹”戰鬥機後續的發展如何,還是等待時間來驗證,相信等不了多久,或許在中國產003型航母入列之際,海四代也將橫空出世,到底是殲-20還是“鶻鷹”戰鬥機,屆時一目瞭然。

  • 8 # 森林狼6

    看圖片,似乎3.0版本的鶻鷹(圖1)達到重型戰機標準不是問題,近段時間,新版鶻鷹掀起了大風浪,這個新版和前幾年的鶻鷹有所不同,1.0鶻鷹是前掠改後掠,同時機翼、垂尾、平尾翼尖進行了切尖處理。2.0鶻鷹是機背和發動機短艙上部的隆起幅度較大。全球五代戰機之中鶻鷹的氣動佈局是比較常規的,但五代戰機氣動佈局最為特別的是殲20(圖2),它是鴨翼佈局,而F22(圖3)和F35(圖4)的氣動佈局則是說不出名堂來,而蘇57(圖5)一直沿用俄式戰機佈局,即是注重機動效能,卻犧牲隱身效能,而F22和F35注重隱身效能,卻犧牲機動性,似乎美軍所想是對的,有超空視距為何要和你近身搏鬥?但日常之中近身纏鬥是經常用,之所以中國戰機是吸收美俄兩國的優點,無論近身或者是超視距效能都不輸其它戰機。

    近些時候,新的3.0鶻鷹亮相了,和之前1.0、2.0相比身材更加龐大,可以說由頭改到尾,很明顯攻擊力得到提升,看上去更有科技感,要知道機頭機身都得擴大了,這種擴大不是說的那麼容易,很明顯是得益於中國計算和模具行業的發達,因此新式鶻鷹會搭載更加先進的雷達系統,在機身周圍就能看見雷達感應裝置,同時裝備了4代光電電子和光電分散式孔徑系統,讓鶻鷹在不開啟雷達情況下能感應對方的隱身戰機,除此之外,載彈艙、油箱等都得合理加大,戰機空間是寸土寸金,因此鶻鷹戰鬥力、續航力、作戰半徑都得質的飛躍。

    3.0鶻鷹很可能會使用中國產心臟渦扇19,渦扇19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同時擁有強大推動力,渦扇19與F35動力系統相同,這是航天人作出試驗得出結論,幾乎所有測試都完美透過,因此F35是單發動力系統,而新鶻鷹則有雙發,動力系統完全超越F35。新鶻鷹進行一系列的升級改造,擁有先進的相控陣雷達、動力系統、全新彈艙、新航電、新光電裝置、光電瞄準系統等,新鶻鷹戰力很可能超越F22。

    3.0版本的鶻鷹達到重型戰機是毫無疑問,同時匯聚中國產高科技部件,未來鶻鷹戰鬥力不會落後於F22和F35戰。

  • 9 # 魑魅涅磐

    現階段FC-31鶻鷹只發展到2.0版本,而且該版本依然處於正試飛階段,至於未來會不會有3.0版本,以及3.0版本的鶻鷹戰機到底會如何發展還是未知數。重型戰機的標準實質上很是模糊,並沒有一個嚴格的判定標準,不過現階段普遍是透過戰機的最大起飛重量來區分輕型和重型戰機的,比如最大起飛重量低於15噸的屬於輕型戰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0噸的則屬於重型戰機,介於二者之間的則屬於中型戰機。比如中國為巴鐵研製的梟龍戰機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2.7噸,屬於輕型戰機;中國的殲10戰機最大起飛重量20噸左右屬於中型戰機,而中國的殲20、蘇35S和美國的F22最大起飛重量都達到了35噸以上,所以都歸屬於重型戰機範疇。FC31鶻鷹戰機是沈飛在和成飛競標中國五代隱身戰機專案失敗後,自行研發的一款雙發中型戰機,採用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全動平尾的常規氣動佈局。其最開始的1.0版本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26噸,已經比法國的陣風、歐洲的颱風這兩款雙發中型戰機大不少,而且26噸的最大起飛重量距離重型戰機30噸的門檻也差不了太遠了。到2.0版本的鶻鷹戰機亮相的時候,首先整機除了氣動佈局更為完善之外,整機尺寸相比1.0版本也放大了不少,比如2.0版的鶻鷹戰機機身長度由1.0版本的16.8米增加到17.3米,翼展不變,最大起飛重量由25噸增加到28噸,雖然機長的增加會帶來空重的增加,但最大起飛重量一下子增加了3噸,顯然機身結構有了明顯的改動,果不其然在2018年上半年沈飛自主研製的FC31鶻鷹戰機獲得了國家進步發明二等獎,主要就是因為這款戰機採用了更先進的裝配技術和機身材料,將整個戰機的結構重量降低到了26.8%,比美國空軍的F22還要強悍,要知道F22的結構重量都佔到了27.8%,而如此小的結構重量佔比也讓FC31的機體空重可以降低到一個非常低的地步,所以我們看到2.0版本的鶻鷹戰機在依然使用RD93發動機的前提下,最大起飛重量能一次性提升至28噸的原因就在於此。當然即使到現在我們看到的2.0版本的鶻鷹戰機,依然使用的是最大加力推力不到9噸的RD93發動機或者國內仿製生產版本,但是早前中國已經成功研發加力推力達到12噸左右的渦扇19先進中等推力發動機,意味著鶻鷹戰機後期如果換裝推力更強的發動機後,最大起飛重量從現有的28噸直接提升至重型戰機30噸以上的門檻不是什麼問題。比如美國的F35隱身戰機使用一臺加力推力高達18.5噸的F135發動機後,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32噸,那麼兩臺渦扇19共計24噸的推力讓3.0版本的鶻鷹戰機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4噸也就非常正常不過了,而且更大的推力意味著更大的推重比,能為FC31戰機實現超音速巡航奠定基礎。而且3.0版本的鶻鷹戰機就算是保持現有2.0版本的機身尺寸不變,換裝推力更強的渦扇19發動機後,帶來的整體效能提升也是非常明顯的。前面也說過2.0版本的鶻鷹戰機透過使用更先進的裝配技術和機身材料後,使得整機的空重更低,意味著其能夠裝載燃油和導彈的載荷更高了,同時由於燃油裝載量的提升也使得其最大作戰半徑更大。更重要的是FC31鶻鷹戰機如果後期換裝渦扇19大推力渦扇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2噸以上的話,那麼對於中國下一代航母艦載機而言優勢可就很明顯了。首先FC31本身是雙發戰機更符合艦載機的選型,同時其相比殲20更為緊湊的機身尺寸下卻有近32噸左右的最大起飛重量,那麼意味著3.0版本的FC31戰機在換裝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後,非常適合作為下一代隱身艦載機選擇,在滿足較小的機身尺寸能夠攜帶更多艦載機數量和更利於甲板排程的前提下,雙發重型戰機的屬性下更大的作戰半徑和更大的載彈量也能助力航母綜合作戰能力的提升。

  • 10 # 魂舞大漠

    如圖,相比2.0版“鶻鷹”,3.0版改變了多少,在2019年的巴黎航展,機背有了不小的隆起,發動機短艙外觀也有不少改變。作為中國第二種五代機,它的每一次變化,都會引來圍觀,尤其是它的體形變化,更是軍迷和網友關心的一大問題。

    自從它2012年首飛到現在,已是八年過去,沒有穿上軍裝,倒不缺乏軍迷惦記,它的任何一點動靜,或說每一次變化,都能引發軍迷們關注。是次隆起機背,自會加大重量,若問加大重量以後是否達到了重型機標準。個人的回答,沒準可能。

    以中型機定位的殲-31,目前被指上艦是不利的,美軍廉價版的F-35,空重13噸,最大起飛重量31噸。30噸即達到重型機標準,而“鶻鷹”1.0和2.0的空重都也達到了13噸,由於複合材料的使用,最大起飛只有28噸。可見要達到重型機標準,只在動力上下功夫就是。

    當然它的外形與F-35不同,考慮到F-35一機三型,殲-31則沒有是一需求,只為海軍型而打造,實在也未可知。

    建立起艦載機打造經驗的沈飛人,熟悉和掌握艦載機需要什麼.空重17.5噸的殲-15,最大起重也只有33噸,五代機的追求不一樣,隱身首當其衝,肥電可以追求資訊作戰的能量,隆起機背的殲-31也有是類要求,因此可以說,不只為了多裝油料。總之它在變化之中,究竟未來改變有多大,目前還沒有明晰的訊息。

    沒有參加2018年珠海航展,專家的解讀,沒有資訊即為最大的好訊息,也有道理,3.0版再次亮相的時候,一定會有滿滿的驚喜。

  • 11 # 深藍海平面

    達到了,雖然在大家的印象中,殲31是中型戰鬥機,但只是首飛是根據使用的RD33發動機(改發動機主要用於米格29)便推測出的殲31是中型戰鬥機。

    但實際上殲31的最大起飛重量已經有28噸了,目前已經和早期蘇27和F15的最大起飛重量相同。並且所謂的殲31的作戰半徑只有不到1200千米,其一是我不知道這個資料是哪裡來的,畢竟沈飛好像沒有太過準確的公佈殲31的效能資料。其二是目前使用RD33發動機的殲31肯定從作戰半徑和載彈量有所限制,但是換裝WS19中推發動機的殲31一定會比最初型號強大很多。其三是很多人說殲31的彈倉不行,但實際上殲31的主彈倉已經和殲20一樣大了,最少可以掛載四枚中程空空導彈或兩枚反輻射導彈等。

    雖然殲31沒有附彈倉,但事實上已經和F35的彈倉差不多了,此外殲31一但換裝WS19發動機的話,載重量一定會上升的。機翼部分可掛載四枚鷹擊83K反艦導彈或兩枚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反艦能力還是更強的,所以說殲31換裝WS19後,必將脫胎換骨肯定是一款重型戰鬥機還是一款優秀的艦載海四代!雖然目前沒有任何實戰經歷,但是殲31的假想敵F35同樣和殲31一樣沒有任何實戰,所以說未來一旦開戰,那麼殲31和F35不一定誰會贏呢。

    所以說,目前殲31只要能加快WS19是實驗次數的話,殲31也並非是一款“廢柴”艦載戰鬥機。

  • 12 # 從此蕭郎是路人甲

    雖然仍是一篇晦澀難懂的管八股,但是文中仍然有大量讓軍迷興奮的細節,歸納起來就是由601所(瀋陽所)作為總師單位研製的下一代戰鬥機將於2021年首飛。

    這也說明,之前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所謂海四原型機/鶻鷹3.0只是2.0版本換了新塗裝而已,並且為了進行某些技術驗證,去掉了空速管。整整的鶻鷹3.0就是目前正在組裝、預計明年首飛的下一代隱身艦載戰鬥機的原型機。

    從技術角度講,鶻鷹1.0和2.0相當於殲20的2001和2002號驗證機,而明年首飛的3.0相當於殲20的2011號首架原型機,考慮道2011號原型機2014年首飛、而殲20在3年後的2017年服役,明年首飛的海四原型機有望於2024年服役,與003性彈射型航母的進度匹配。

    鶻鷹的1.0和2.0版本有著肉眼可見的進化,除了在細節方面的諸多改進,其最大起飛重量也由1.0版本的24.5噸增加至2.0版本的28噸。可以預計,3.0版本的海四原型機還會進一步增大、增重,最大起飛重量預計會突破30噸。

    參考F35C,為了成為一款合格的艦載機,F35C增加機翼面積已改善起降效能,增強機體結構以滿足彈射起飛/攔阻著艦的要求,使得F35C最大起飛重量達到31.8噸,超過F35A的30噸。鶻鷹3.0為了成為艦載機,也得經歷相似的演進。

    那麼起飛重量超過30噸的海四算是重型機嗎?筆者認為不算!雖然戰機的輕、中、重型的劃分沒有嚴格標準,但是一般認為最大起飛重量30噸左右的戰機都是重型戰機,比如F15、蘇27等。但是,這種劃分方式只適用於三代機,隨著戰機的跨代發展,戰機的重量也有越來越重的趨勢。實際上根據沈飛自己公佈的資料,鶻鷹2.0和殲11B的最大起飛重量一樣,都是28噸,可是兩者的尺寸相差甚遠。

    隨著戰鬥機的跨代發展,戰鬥機的輕重劃分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最大起飛重量僅為幾噸的F86放在一代機中是重型機,最大起飛重量20多噸的F4在二代機中是重型機,發展到三代機最大起飛重量3噸才算是重型機,而四代機F22和殲20等最大起飛重量超過35噸甚至接近40噸。

    所以,時代在發展,戰機的劃分便準也不能刻舟求劍。F35最大起飛重量與F15相當,但是它仍然被認為是中型機。海四最大起飛重量接近殲15,但也得屈尊中型機行列。

  • 13 # 軍武吐槽君

    相對於輕中型戰鬥機而言,重型戰鬥機的體型更大,航程更遠,掛彈能力也更強。一般來說,諸如F15和蘇27這種最大起飛重量在30噸以上的戰鬥機一般被稱之為重型戰鬥機,而F16、殲10最大起飛重量約20噸,就只能稱之為中型戰鬥機,而鷹獅、梟龍這種最大起飛重量在15噸以下的就歸為輕型戰鬥機行列了。FC31鶻鷹戰鬥機是中國第二款五代隱身戰鬥機,從2012年的1.0版本推算,它的最大起飛重量在28噸左右,從分級上來看仍然只是一架中型戰鬥機,但是由於採用了改進能力強大的雙發設計,FC31在不斷的進化中很可能已經突破30噸,並且最有希望成為未來中國新一代隱身艦載機!

    由於沈飛一直專注於中國版蘇霍伊系列的改進和發展,對於五代戰機並沒有太多研究和創新,因此FC31的發展相比於殲20來說可以算是一路坎坷崎嶇,從第一架原型機2012年試飛之後,沉寂了4年才在2016年迎來了2.0版本。不過這款2.0版本在隱身、航電、氣動佈局、機體材料上都有了不小的改進,相比於粗糙的1.0版本,已經和軍方的要求十分貼近的。

    從氣動外形上來看,2.0版FC31對機翼和垂尾都進行了切尖處理,不僅減少了空氣阻力,也降低了雷達反射面,增加了隱身性。除此以外,2.0版本還吸收了近年來中國電子科技進步的最新成果,採用了與殲10C和殲20不相上下的航電裝置,多功能顯示屏、高效能相控陣雷達等一應俱全。除此之外,2.0版本還加大了武器艙體積,內部彈艙能夠放下4到6枚小型化的空空導彈,足以和殲50相媲美。據訊息人士透露,2.0版本還可能採用了全新的複合機體材料,在增加掛載能力的同時,機身重量並沒有明顯增加,因此2.0版本FC31的重量可能仍然在30噸之內,效能引數已經非常亮眼。

    但是為了達到真正的上艦要求,鶻鷹仍然在不斷的改進之中,2019年6月的巴黎航展上,FC31又推出了最新的3.0版本。相對於2.0版本而言,這架新款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在機背和發動機艙位置出現了明顯的隆起,而這也被外界推測加大了內油箱體積,增加航程而做出的改變,畢竟作為艦載機而言,擁有大航程和作戰半徑可以獲得不小的作戰優勢。對比美國F35來看,其艦載型的F35C由於加大了油箱和機翼長度,空重達到15.7噸,比F35A足足高出了2.5噸,所以艦載型的FC31如果不出意外,其重量也將突破30噸,步入真正的重型戰鬥機行列。

    當然了,為了提高FC31的自主化水平和上艦作戰能力,它在明年試飛過程中很可能會淘汰落後俄製RD-93發動機,選用推力更大和更為省油的中國產渦扇19。這款發動機的最大推力有望達到11噸以上,推重比也超過10,並且還可能加裝向量尾噴管,由於FC31採用了雙發設計,其總推力可能達到22噸,已經超過了F35所使用的單發F-135。經過了心臟大換血之後,FC31可以掛載更多的武器、搭載更大的燃油升空,配合下一代新航母的彈射起飛裝置,最大起飛重量很可能將直接達到35噸,成為真正的重型隱身艦載戰鬥機!

  • 14 # 煤電老兵

    F31屬於中型機,軍方不會要雙發中型隱形機。

    沈飛應趕快改成單發中型隱形機,等WS15正式批次生產。

  • 15 # 星河蔓蔓

    時間成本是最大的成本,對於軍事裝備研製來說,計劃差一年就是天大的事,就能決定專案生死,F31從原型機曝光到現在已經9年了,才3架原型機,而且每架氣動外形都有更改,這數量是根本完不成定型試飛的,連基本定型都完成不了,何談研製艦載版本,FC31已經錯過歷史機遇期了,官八股也是部分利益集團造勢而已,他們決定不了裝備科研預算,殲20定型飛了7-8年,試飛飛機以及配套發動機光燒油可能就得幾十上百億,幾千家公司各種子系統完善也得幾百億甚至上千億,FC31遲遲不能進行定型試飛是因為根本沒它的預算,這麼多錢中航是背不起的,中航不是波音空殼這種民營市場巨頭,一年利潤才多少?就算中航集團有錢那也是公款,這麼大的資金專案沒有國防科工委審批也是動不了的,說白了FC31從出生就被放棄了,只是一個沒有子系統的空殼技術驗證機而已,屬於企業決策範圍之內,反正花不了多少錢,聊以自慰吧。

  • 16 # 王松赤

    簡單來說就是3.0版戰技指標能否滿足海航要求,以我看第一,今後若上艦在二十年內主要作戰物件一定是F35或F22,

  • 17 # 海不揚波C

    中國的重型隱身戰機是殲20,鶻鷹一直被當做中型隱身戰機。據說鶻鷹為了上艦要放大機體。如果鶻鷹的個頭和重量達到重型戰機的標準,戰鬥力卻沒法和殲20比,那就太失敗了!艦載機還是要首先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戰鬥力是第一位的,打不過對手,數量再多也沒用。更重要的是,艦載機飛行員非常寶貴,戰機消耗得起,但是飛行員消耗不起!

  • 18 # 天地和9848

    都變成孤鷹啦?3.0也好4.0也好,如果上航母至少應該達到飛鯊艦載機差不多的作戰半徑才能協同作戰!飛的遠,航母才能離離戰區遠安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孫子兵法》,《道德經》和《論語》裡存在愚民的思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