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宇劇場版
-
2 # 魔方歷史觀
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的荀彧
曹操麾下人才眾多,荀彧能夠在其中脫穎而出,足以說明他的能力,而且,曹操視荀彧為“吾之子房”。子房何許人也,乃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從曹操對荀彧的這種評價看,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荀彧對於曹操的重要性,就相當於張良對於劉邦的重要性。
而荀彧也沒有讓曹操失望,在獻計獻策、推舉人才等方面,給了曹操重要幫助,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了重大貢獻。
荀曹二人的決裂荀彧與曹操,一對配合默契的主公和謀士,在最後,卻分道揚鑣。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麾下勢力發展的差不多了,在朝廷上,更是大權在握,這個時候,出了這麼一檔子事,就是關於曹操的加封,即進爵國公、加封九錫,這個加封是很大的一種恩賜。
以曹操的勢力和權力掌握程度,這個事本來應該是沒人反對、順理成章的,可是荀彧對於這個事兒提出了不同意見,以匡扶漢室的理由表達了對此事的意見,使得曹操心裡面特別不舒服,畢竟自己器重的謀士不跟自己一道兒了,怎麼可能不會心生間隙呢?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漢臣荀彧荀彧,王佐之才,東漢末年曹操麾下著名謀士,為尚書令,封萬歲亭侯,深受曹操器重。可是對於荀彧而言,與其說他仕曹操,不去說他仕漢朝,他始終是“漢臣”。
-
3 # 物質文化史
這個問題《三國演義》和正史記載相差不大。
先說說荀彧是如何死的:
在《三國演義》和《魏氏春秋》中,董昭勸曹操加九錫時荀彧說道:“丞相本興義兵,匡扶漢室,當秉忠貞之志,守謙退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就是說曹操帶領的是匡扶漢室的義兵,應該對漢室忠貞,功成身退。這個說法遭到了曹操的嫉恨,於是乘荀彧病時送去了一個空的果盒,其意味為“盒中無果,請君自採(裁)。”
在正史《三國志.荀彧傳》記載中,唯一和《三國演義》不同的是荀彧是“以憂薨”。意思就是說因為反對加九錫所以遭到了曹操嫉恨,憂憤抑鬱而死。
荀彧是否算漢室忠臣?首先來說,荀彧只是一個具體的人而已。他先侍奉袁紹,認為袁紹能力不行而出走投奔曹操。為曹操策劃了迎獻帝,進而“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是使當時的漢室有了一定喘息,但也是建立在曹魏利益基礎之上的。
其次來說,荀彧的思想明顯是受了傳統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的影響,其輔佐曹操帶著投機性質。其實他也明白曹操不可能功成身退。
最後,最後荀彧的死是因為九錫事件得罪曹操,更是因為當時北方已定,曹操認為下江南也將一帆風順(赤壁之戰還未開始),荀彧這樣的運籌帷幄形人才重要性下降。
總之,荀彧只是一個具體的人,遠稱不上忠臣。
-
4 # 歷史深度揭秘
這世上真有為自己所守的道而殉身的人麼?
我印象中模糊的有一句“與荀文弱談,如沐春風,‘如有香氣縈繞’,三日不絕”這樣的句子,忘記是在哪裡看到的了,這句話大致意思是,荀彧高雅清貴的品格氣質彷彿就像香味一樣縈繞在他身邊,讓與他交談過的人印象深刻難以忘懷,是個比喻。而看到答主說到荀彧有薰香的習慣,那這個就一定不是比喻了,而是事實描述。但是我當年對這個評價印象還算比較深刻,也因此對荀彧的人格品格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只是原句具體文字記不清了,但是大致意思確實是以香氣來誇張的比喻荀彧的品格。
歷史有很多種可能性,那是當然的,荀彧如果呆在袁紹那,袁紹會不會一舉稱雄呢?換句話說,曹操打贏了袁紹,荀彧功不可沒。荀彧投奔曹操並不是看中曹操可能稱霸天下,而在於曹操的正義,正是這種正義感吸引了荀彧,荀彧才有幫曹操一統天下的想法,這其中荀彧有可能會失敗。換句話說,荀彧並不是看出來了袁紹的必然隕落,曹操的必然雄起。而是後者的隕落和雄起取決於荀彧的去留。
我也喜歡郭嘉。他與荀彧定位不同,倒是能跟荀攸放一起說說。荀彧與其說是曹操的謀士,不如說是曹操的導師,他幾乎沒有參與前線戰鬥,只是總領全域性,高屋建瓴。曹操的謀士中,荀攸是謀主,但曹操最愛的應該是郭嘉,郭嘉用兵奇詭,不拘常理,雖然身體孱弱,但氣度灑脫,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的風格都與曹操相投。荀攸郭嘉前期很多謀略都是綁在一起,而且智謀誰更高這種事實在沒個準,“奇佐”是中允的評價。
荀彧能出彩,是因為他符合曹操那個階段的訴求,老闆願意用他,那個階段曹操在逐鹿中原。後來荀彧沒落至死,也是因為他那個階段無法再滿足曹操的訴求,那時間老闆要穩定江山,考慮接班人。荀彧沒有那麼忠於漢室,難道聰明如他看不出來那小把戲?就是他出的主意!人生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傾向,人是會變的!曹老闆變了,荀彧的日子就不同了。
最喜歡的還是那句"曹操低估了燻魚的忠節,荀彧高估了曹操的堅守"。荀彧不體諒曹操的處境,估計是曹操怒不可遏的原因。但是這種憤怒只會對摯友才會有。曹操連弄死個禰衡都要愛惜名節,殺孔融則合法; 殺荀彧的事,是做不出來的,又有什麼好處呢。送個空食盒,確如答主所言,無非是氣不過,文藝含蓄地罵一句,想食周粟去死吧。但朋友叫你去死你會死嗎?
荀彧,說他聰明、儒雅、智慧、通識等等,什麼都可以說。就是別說什麼“漢臣”之類的。他從袁紹處出來,投奔的也是曹操,不是漢室。他推薦的人,也是給曹操推薦的。他勸曹操“根深固本以制天下”,用的例子也是劉邦、劉秀。他一輩子做的事都是在為曹氏的利益服務。所以就別在漢臣中間混了。在同一時期,為漢室獻身而歿的漢臣多著呢。而且,現在早不是當年那種風氣了,像荀彧、司馬孚這種,也不非要為一個名分再怎麼委屈了。
文若才華天下聞,可憐失足在權門。我總覺得荀彧的能力人品堪比本朝周公,謙謙君子,國士無雙。荀彧確實是他自己逼死的,他目光那麼長遠,卻終於在曹操這件事上失算了,進是錯,退也是錯,糊塗一點,他可以退隱,但是他那麼明白,就只能以死明志了。
寫的是一曲慷慨悲歌,但荀彧並不是活在真空當中,而是活在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當中,其行為若是都用理想主義去解釋而不去挖掘背後的深層次原因,衛冕太流於表面了。比方說十讓三公,荀彧為什麼堅決推辭不受,實在是因為當時三公只是虛職,比如曹操的父親曹嵩的太尉,品級很高,俸祿很多,但並無實權,而尚書令才是實際總攬朝政的實權人物,荀彧不肯升官實際上是不肯放權,這也是他和曹操矛盾公開化的標誌,雖然不能簡單地說他貪戀權力,但如果只是理解為美德,顯然是天真了。
-
5 # 見賢超齊
荀彧百分之一千二的算是漢室的忠臣。
曹操想挾天子以令諸侯,荀彧舉雙手贊成。
曹操想遷都許昌,荀彧亦舉雙手贊成。
曹操想當丞相,荀彧還是舉雙手贊成。
曹操想當魏王,荀彧舉雙手加舉雙腳反對。
遙想當年漢高祖劉邦白馬盟誓立下:”非劉姓者不能封王,非有功者不能封侯,有違此約,天下人共誅之”的誓言。
由於曹操不姓劉,所以荀彧堅決反對曹操稱王。荀彧雖忠於曹操,但更忠於漢室。
因此,荀彧是漢室的忠臣,這一點毋庸置疑。
-
6 # 方圓論壇
三國時期各諸侯陣營如果還有漢室忠臣的話,那絕對就是荀彧了。甚至在我看來,自從董卓霍亂漢室之後,整個天下真正還為漢帝著想的也就荀彧一人而已。歷史上荀彧這個曹操最主要的幫手也就是因為反對曹操篡漢才和曹操鬧掰的。這就足見荀彧的態度了。荀彧出身於潁川大族荀氏。和袁紹,曹操相同。荀彧的出身同樣不俗,但和袁紹,曹操不同的是。袁紹、曹操雖然早年間同樣忠心於漢室,但他們在看到漢室將亡之後都起了覬覦之心。但荀彧不同,荀彧始終把自己視為漢朝之臣。並且為之奮鬥終生。
永漢九年,荀彧舉孝廉開始正式入仕為官。但當時荀彧可能是才名太過於出名了吧。所以出仕後的荀彧並沒有擔任什麼具體官職,只是做了皇帝近臣,替皇帝長官用的筆墨紙硯等物。但好景不長,董卓入京後,為了立威,所以董卓廢了少帝劉辯,而立了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荀彧對董卓的做法十分的不滿。後來董卓又自為相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這些都是荀彧所不能忍受的。所以荀彧不願為董卓效力。辭官歸鄉而去。
後來荀彧全家為了躲避戰亂,所以舉家遷往冀州。袁紹原本想要徵召荀彧,荀彧也有意為諸侯效力推翻董卓,重振漢室。但荀彧看出袁紹並非名主,所以棄袁紹而投奔了曹操。那荀彧為什麼投奔曹操呢?一方面荀彧覺得曹操是個做大事的人。曹操在洛陽任職期間,曹操一系列的鐵腕手段都是有目共睹的。而袁紹在董卓入京之後一系列的退縮猶豫之舉自然讓荀彧看的十分不欣賞。所以綜合比較的話,荀彧還是更看重曹操的能力。
其次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曹操對於漢室的態度問題。董卓入京後,袁紹覺得漢室將亡,所以袁紹離開了洛陽開始召集人馬獨霸一方了。而曹操呢?在看到董卓霍亂漢室之後,曹操回鄉召集鄉勇然後號召天下諸侯起兵討伐叛賊董卓。這種行為在荀彧看來是十分滿意的。本身荀彧就是一個漢室的死忠粉,他深知憑自己的能力想要匡扶漢室純屬痴人說夢。那荀彧唯一的辦法就是選擇一個能臣輔助他匡扶漢室。荀彧把他的所有都奉獻給了曹操。但誰知道曹操讓他失望了。
在漢獻帝問題上,荀彧主張“迎奉天子,號令諸侯”。但曹操最後卻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是荀彧的不滿之一。但此時荀彧還沒用對曹操死心,他還幻想著曹操可以浪子回頭,他也依舊在盡心盡力扶持曹操。但隨著曹操勢力日漸壯大後,曹操也起了篡位之心,此時荀彧才算和曹操徹底決裂。建安十七年,曹操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但荀彧卻認為“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自此開始荀彧和曹操關係日漸緊張了起來。荀彧也慢慢被曹操疏遠,荀彧最後身死也是因為憂慮而亡。可見荀彧對漢室之心。
-
7 # 在下葵小胖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荀彧必須是漢室的忠臣。
作為曹操的首席謀臣,荀彧為曹操屢出奇策,為曹操平定了中原地區,在貢獻方面上來說,荀彧是居功至偉的。但因為荀彧的政治目標是匡扶漢室,維護大漢江山,而他的主公曹操卻在與群雄逐鹿中原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不臣之心。二者之間因為各自的政治企圖產生了強烈的衝突,至此二人幾乎分道揚鑣。曹操漸漸疏遠了荀彧,最後曹操迫使荀彧服毒自殺。
筆者將透過還原歷史闡述分析荀彧是漢室忠臣的原因。
曹操的首席謀臣荀彧,因為二人的政治意願不同,發生了強烈的衝突。第一,荀彧本是袁紹幕僚,因為看到袁紹有不臣之心,所以才會棄袁投曹。荀彧本是皇帝手下的“守宮令”,但後續因為董卓攜西涼軍強勢入主京師,專政,亂政,廢少帝,立新君,荀彧在這種亂世下為求自保,只好棄官回鄉。
《三國志·卷十》:而袁紹已奪馥位,待彧以上賓之禮。彧弟諶及同郡辛評、郭圖,皆為紹所任。或度紹終不能成大事,時太祖為奮武將軍,在東郡,初平二年,彧去紹從太祖。太祖大悅曰:“吾之子房也。”以為司馬荀彧發現袁紹有不臣之心主要基於兩點:
1.袁紹公開場合鼓吹,擁立劉虞為新帝,不承認董卓擁立的漢獻帝,表面扶持漢室,實際和董卓乾的都是一樣的勾當,都是想挾天子,以令群臣。
2.袁紹的弟弟袁術,無意間得到漢室傳國玉璽,袁紹看到後,也想據為己有,兩兄弟因為這玉璽而發生了強烈的衝突。
所以說荀彧看到袁紹是一個有狼子野心之人,並不是一個可以匡扶漢室江山社稷的忠臣,因此憤然離去。投入曹操的懷抱。
袁紹也是一個有野心的諸侯。第二,勸曹操迎奉天子,匡扶漢室,維護東漢政權。
荀彧看到董卓死後,朝廷發生了動亂,荀彧就希望曹操以江山社稷為重,建議曹操效仿晉文公迎封周襄王,率軍勤王。
但是此刻的曹操心裡也有自己的打算,他現在想的是佔地盤,拿下徐州,再去幹迎奉漢獻帝的事。但是荀彧據理力爭。陳述裡面的利害關係。建議曹操必須現在就去迎接漢獻帝,也再一次告訴曹操,迎接了天子就成為了朝廷的功臣,人心所向,曹操一聽,終於聽取了荀彧的建議。率兵勤王。
《三國志·卷十》:建安元年,太祖擊破黃巾。漢獻帝自河東還洛陽。太祖議奉迎都許,或以山東未平,韓逼、楊奉新將天子到洛陽,北連張楊,未可卒制。彧勸太祖曰:“昔漢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於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醫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後雖慮之,無及。”太祖遂至洛陽,奉迎天子都許。天子拜太祖大將軍,進彧為漢侍中,守尚書令。最終的結果是雙贏的,曹操奉迎天子遷都許都,成為最大功臣,也成為了最大贏家,他被漢獻帝封為丞相,而懦弱的漢室在曹操的扶持下,可以“苟延殘喘”下去了。這些都得益於荀彧這個漢室忠臣。
曹操接納荀彧的建議,去迎奉天子(上圖),曹操成為大贏家,被漢獻帝封為丞相,位極人臣(下圖)第三,荀彧反對曹操領冀州牧,害怕曹操成為第二個“袁紹”。
曹操率領大軍擊敗袁紹後,最後攻入了鄴城,基本平定了北方之亂,一統中原之地,這個時候,屬下的說到:“宜復古置九州,則冀州所制者廣大,天下服矣”,希望曹操領冀州牧,成為像袁紹一樣的強者,軍閥,但是荀彧是不同意的,第一,他不希望曹操走袁紹的老路,袁紹就是因為有不臣之心,才會失敗的,第二,荀彧是個受儒家思想灌輸的文人異士,他的忠君愛國思想太過濃厚,他不會違背自己的內心,所以他才會不顧一切的反對曹操這樣去做,但是最終,曹操最終沒有聽,依然的令了冀州牧,至此,二人的關係已有裂痕。
荀彧因為此事,與曹操產生了矛盾,曹操為了緩解矛盾,曹操多次封賞荀彧,給予錢財,給予爵位,但都被荀彧拒絕了,曹操一看荀彧如此,漸漸開始疏遠了荀彧。
荀彧當著重人之面,反對曹操領冀州牧,使的二人之間產生矛盾。(見此圖)第四,反對曹操稱王,曹操勒令荀彧自殺,荀彧最後以死明志。
隨著曹操的權勢越來越大,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然昭然若揭,曹操暗示手下,向漢獻帝建議,封自己為魏王,加封九錫,這些都讓荀彧看在眼裡,氣在心頭,當有人再次提出這個建議的時候,荀彧毫不猶豫的就駁斥了回去,說到:“曹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意思是希望曹操能夠以忠君愛國為出發點,當一位君子,而不是一個小人,曹操聽後,心中頓時,怒從心起,不在搭理荀彧。
曹操東征孫權,並沒有帶自己的這位首席謀士前去,而是將他故意撇到了一邊,並且曹操在東征的路上派人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開啟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盡。荀彧死後不久,曹操加封魏王。
《魏氏春秋》: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藥而卒。荀彧作為曾經曹操最有利的支持者,因為為了維護漢室江山而與曹操交惡,又因為荀彧知道生死事小,名節為大,自己也沒有能力在去反對曹操的篡逆行徑,所以最終只能以死明志了。
荀彧最終被曹操以”空食盒的形式“勒令自殺,見(上圖),荀彧死後不久,曹操成為魏王見下圖)綜上所述,荀彧是一位漢室的忠臣,畢竟他最後以死明志。和曹操徹底劃清了界限,他的死證明他是漢臣,而不是魏臣。
-
8 # 咔咔說動漫
我不認為荀彧是忠於漢室之人,現在普遍認為他忠於漢室的理由是他反對老闆稱魏公,但我仔細看了看他所謂反對的話,這是在反對嗎? 荀彧認為:“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注意最後一個不宜,不宜是什麼意思,最好不要的意思.這個詞很中性是不提倡不反對,結合了這個詞我覺得荀彧並非在強烈的反對,而是在勸老闆不要這麼做,如果荀彧是漢之忠臣他為啥不說,"曹操,你不能這麼做",反倒是你最好不要這麼做.所以我認為荀彧有可能只是因為現在天下未定,老闆此舉過早,所以勸他先不要稱魏公 而就我讀荀彧傳裡面種種跡象也表明荀彧並非漢之忠臣. 從老闆還是小諸侯的時候,荀彧就跟著曹操打天下了,當時荀彧去見曹操的時候,老闆說他是自己的子房,這是一個暗比,除了將荀彧比作張良,還趁機自比高祖,潛臺詞就是老子是要當皇帝的,荀彧若忠於漢室,他會跟著曹操混嗎? 荀彧在勸曹操奉天子的時候說過“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晉文公和高祖都是帝王,荀彧將曹老闆比作帝王,也就可以說明曹操當時在荀彧心中是個什麼定位了,沒錯曹操在荀彧心中就是將來要一統天下成就帝業的男人,討伐呂布之前把曹操比作高祖與劉秀想必也是同樣的意思. 如果荀彧是希望藉著老闆匡扶漢室,他為啥不比姬旦,偏要比之帝王,說的不好聽點,把老闆比作帝王,簡直就是在勸曹操做皇帝,都可以看作是叛逆了 我如果沒記錯的話,伏皇后事件荀彧也是出過力,當過幫兇的,試問這是一個大漢改做的事情嗎 綜上所述,荀彧並非漢之忠臣,他一直忠於老闆,他最後於老闆的矛盾只是因為政見不和,而並非理念不和【圖片】
-
9 # 像一陣風吹
算呀,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表達對漢室的忠誠。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就是他向曹操提出的迎立漢獻帝的,使漢獻帝有了一個固定的居所,不用再到處逃難。為了實現重興漢室的願望,他一心輔佐曹操,最終一統北方。沒有想到後來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大,當丞相還不夠,還要稱王,稱王了還想再進一步。本來憑藉他對曹操立下的功勞,他可以享有榮華富貴,安度晚年。他不想再與曹操為伍,結果自殺了,以死明志。
-
10 # 中行偃
答:可以明確地說,不是!
曹操說:“吾之子房也”。不是房子!說明荀彧是為曹操服務的,不是為漢獻帝服務的。
倘若是為了恢復漢室江山,就應該與董承一道誅殺曹操,或者加入劉備陣營,劉備不是以高祖劉邦為正統建立的漢室嗎?雖然是假的。
難道荀彧看不出來漢室江山已經名存實亡了嗎!他又是怎麼做的呢?“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也就是說,魏武帝曹操的最重要的功臣是荀彧。而不是漢獻帝。
-
11 # 飛大將軍
算呀,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表達對漢室的忠誠。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就是他向曹操提出的迎立漢獻帝的,使漢獻帝有了一個固定的居所,不用再到處逃難。為了實現重興漢室的願望,他一心輔佐曹操,最終一統北方。沒有想到後來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大,當丞相還不夠,還要稱王,稱王了還想再進一步。本來憑藉他對曹操立下的功勞,他可以享有榮華富貴,安度晚年。他不想再與曹操為伍,結果自殺了,以死明志,他阻止曹操行天子之禮,為曹操好,不想讓曹操成為攻擊的物件,最後以死明志!
回覆列表
《軍師聯盟》的新劇集裡面,荀彧對漢朝的忠心耿耿,為此不惜與曹操決裂,最終服毒而死,讓大家對他充滿了同情。然而,荀彧是否真的忠於漢室,後人其實聚訟不已,唐之杜牧、宋之司馬光、明之王夫之等都各有見解。
本文試圖發微這一段公案,談一談荀彧到底是漢室忠臣還是曹操黨羽。
軍師聯盟系列文章:
從《軍師聯盟》看門生故吏的世界|文史宴
軍師聯盟:崔琰及其後代有多牛|文史宴
黨錮與奇節
1
荀彧一生的軌跡與黨錮之禍有極大的關聯,必須瞭解黨錮之禍,才能真正瞭解荀彧以及潁川荀氏的處世之道,乃至漢魏之間士風的轉軌。
漢武帝時儒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但直到東漢才深度覆蓋到社會之中,並且逐漸神學化。東漢的許多士大夫、地方豪族都遵行儒學的教誨,而且是當成宗教教條來遵守,所以在壓力面前不會輕易放棄。
但東漢的體制太集權於皇帝,而東漢中期以後皇帝多數年紀幼小,由皇權代理人外戚、宦官執政,他們比皇帝缺乏責任感(江山不是他們家的),執政比皇帝還要惡劣,弄得天下鼎沸、民不聊生,招致士大夫的群起反對。
士大夫秉持儒學的價值觀和對漢王朝的忠誠,為了糾正漢朝的弊政,與黑惡勢力針鋒相對,有不少士大夫被迫害至死,但他們仍然毫不退讓,並且獲得了天下人的同情和尊敬。
最終,皇帝與宦官發動了兩次黨錮之禍,對士大夫進行屠殺,死者六七百人,朝廷還稱他們為黨人,永遠禁止其親友、門人做官。
黨錮之禍對漢魏士風的轉變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儒學價值觀從此動搖,士大夫群體出現了兩種新的價值觀:一種是與世沉浮,保全自己,一種是消滅漢朝,拯救天下。
無論是哪一種,都已經放棄了儒學中的“忠君”觀念,這樣的人,當時稱為“奇士”、“有奇節”。奇是與正相對的,“奇節”就意味著放棄了“正道”,故而後世蘇軾說:
“ 東漢之末,士大夫多奇節而不循正道。”
這兩種風尚,潁川荀氏可謂兼而有之,並且不矛盾,放棄正道是為了保全自己,保全自己是為了拯救天下。
東漢經濟、文化最發達的是中原地區,潁川、汝南是士大夫最集中的地方,兩地士大夫以奇節著稱,可以舉出很多例子。
大宦官張讓喪父,弔喪的人雖多,名士卻一個都沒有。潁川陳氏的始祖陳寔(shí,陳群祖父)身為大名士,卻去為張讓之父弔喪。
潁川鍾氏的始祖鍾皓(鍾繇曾祖父),與士大夫領袖李膺是親戚。卻覺得鍾家的“保身全家”之道比李膺要高明,體現出與儒學士大夫不一樣的價值取向。
潁川荀氏的始祖荀淑(荀彧祖父),其侄荀昱、荀曇都是黨人,荀昱還是“八俊”之一,與李膺、杜密齊名,被宦官迫害至死。荀淑之子荀緄害怕宦官迫害,竟然為其子荀彧娶了大宦官唐衡的養女,以保全荀氏。
滅漢朝與濟天下
2
同時,荀家又有人在從事顛覆漢朝的活動,這個人就是荀彧的六叔荀爽。
應該說西漢時代,秉持孟子“民貴君輕”的觀念,皇帝的地位不是那麼天然合理的。就算董仲舒將皇帝神化為“代天受命”,也還在天子的頭上安了個可以管他的“天”,天子要是亂來,天可以降罪。
所以漢武帝把漢朝折騰得民窮財盡以後,漢朝的合法性嚴重動搖,民間不斷有人上書,說漢朝不行仁政,氣數已盡,理應退位讓賢。漢昭帝時有眭弘,漢宣帝時有蓋寬饒,漢哀帝時有方士甘忠可、夏賀良,最終天下擁戴王莽取代了漢朝。
可惜王莽也沒能解決西漢的弊政,而且其改革過於理性化,帶來了新的弊政,最終被推翻,漢光武帝劉秀遂將被合法推舉的王莽汙名化,又扶持讖緯之學,由皇家壟斷天意的解釋權,禪讓的事不許再提了。
但現在這個東漢王朝已經天怒人怨。湯武革命,順天應人,漢朝既然不肯退位讓賢,為什麼不革了它的命?
於是荀爽著《易傳》,從學術上尋找革命的合理性。如註釋《明夷》卦的“君子於行,三日不食”:
“ 日以喻君,不食者,不得君祿食也。陽未居五,陰暗在上。初有明德,恥食其祿。”
這是說不食昏君亂朝之祿。《謙》卦的第五爻是陰爻,象徵邪惡的人居君位,第三爻是本卦唯一的陽爻,象徵有德的人屈居下位,荀爽註釋時說:
“ 陽當居五,自卑下眾,降居下體,有下國之意也。眾陰皆欲撝陽,上居五位,群陰順陽,故萬民服也。”
意思已經很明白,是要發動革命,推翻昏君。荀爽的學術影響很大,兗州、豫州都傳荀氏學,可見兗豫士大夫多有與荀爽同心者。
如黨人“八廚”之一的冀州刺史王芬,就曾經打算廢掉漢靈帝。汝南計程車大夫首領袁紹,後來又試圖廢掉漢獻帝,立幽州牧劉虞為帝。
荀爽的侄子荀彧也用實際行動表示對漢朝的反抗,他跟何顒、袁紹、曹操一起聯絡四方人士,營救逃亡計程車大夫,並且秘密進入洛陽,救援受難計程車大夫。
荀彧與叔父荀爽的想法高度一致,有拯救天下之心,對漢朝卻不見得有什麼感情。不過身為謀略超群之士,荀彧深知漢朝名分的意義,這一點是後來一系列看似矛盾的事件的關竅。
天下之志與家門之私
3
荀彧的拯救天下之志優先於士大夫的階級認同,所以他捨棄了士大夫領袖袁紹,投奔了有志澄清天下,手段又較袁紹為高的曹操。
有“王佐之才”的荀彧,選中了“有命世之才”的曹操,遂組成了一對黃金組合。不論是主張擁戴漢獻帝,還是推薦大批名士為曹操所用,又或者官渡之戰與曹操同心協力,以弱勝強,擊敗最大的敵人袁紹,都是為了“拯救天下”的目的。
這過程中,曹操與荀彧也相處融洽,曹操給漢獻帝的奏表中,對荀彧的讚美之詞連篇累牘,細讀其文,可以看出不完全是應付公事,其中頗有真心的欣賞。
二人關係的轉折點出現在赤壁之戰。曹操以垂暮之年,操全勝之局,而慘敗於孫劉聯軍之手,數十年積聚的戰船,一部分被孫劉聯軍燒燬,一部分害怕被敵人所得自己燒燬,沒有了水軍,可以說在有生之年沒有了吞併江東的希望。
如果赤壁之戰戰勝,曹操可以順勢統一南方。此時漢朝分裂的時間尚不算長,完全可以復興,有漢朝的名分,有曹操的更新政治,天下可以歸於安平。
但如此大敗以及年老志衰,讓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雄心,從此開始致力於“做家門”,想要佈局取代漢朝,軍事上沒多少作為,僅僅從馬超、韓遂手上奪取了關中,而孫劉卻在拼命拓地,統治基礎日以穩固。天下三分,戰亂不休,這嚴重違背了荀彧的志向。
對於漢室中的劉家人,荀彧並不在意,但漢朝的名分是曹操統一天下,更新政治的重要保障。而曹操試圖篡漢,說明他不再以統一天下、拯救亂世為己任,他違背了年輕時的初衷,也違背了與荀彧共事的基礎。
所以荀彧要反對曹操即魏公之位,而曹操也知道荀彧不可能屈服,決定逼迫荀彧自盡。
曹操即魏公、魏王之位前後,陷入極大的被動。劉備、孫權大舉進攻,劉備從曹操手上奪取漢中,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孫權亦曾以十萬大軍圍攻合肥,若非張遼軍略超群,後果將十分嚴重。
曹操在西、中、東三條戰線上全面吃緊,曾經考慮過遷都鄴城,直到曹丕、曹睿時代,曹魏依然以防守為主,無力大舉進攻吳蜀,可見篡漢使曹操的大義名分缺失,帶來的震盪是何等嚴重,這種局面,是荀彧絕對不能容忍的。
所以,荀彧既不是漢室忠臣,也不是曹操黨羽,他的志向是拯救天下。漢室的名分有助於拯救天下,所以他扶持漢室;曹操的能力有助於拯救天下,所以他輔佐曹操。漢室要殺曹操,他不能同意;曹操要篡漢朝,他也不能同意。
所以他的悲劇結局幾乎是註定的。他雖然不能算純粹的漢朝忠臣,卻不愧為志存天下的仁人君子。所以死後數十年,仍被後人懷念,司馬懿就曾說:
“ 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
聚訟紛紛
後人對荀彧的為人處世頗多議論,有時各執一端。
唐代大詩人杜牧評價:
“ 荀文若為操畫策取兗州,比之高、光不棄關中、河內;官渡不令還許,比之楚、漢成皋。……及事就功畢,欲邀名於漢代,委身之道,可以為忠乎?”
因為荀彧的目的是拯救天下,對漢朝並不怎麼真心尊敬,所以在私人場合說一些僭越的話,比如把曹操比作漢高祖、漢光武帝,跟他的處事邏輯並不矛盾,並不能證明他支援曹操篡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反駁杜牧:
“ 漢末大亂,群生塗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濟也。然則荀彧舍魏武將誰事哉!……。建安之初,四海蕩覆,尺土一民,皆非漢有。荀彧佐魏武而興之,舉賢用能,訓卒厲兵,決機發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為強,化亂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豈在管仲之後乎!管仲不死子糾而荀彧死漢室,其仁復居管仲之先矣!”
這是把荀彧拯救天下的志向等同於忠心漢室了。實際上兩者可以分開,荀彧在拯救天下的同時不一定要忠於漢室。
相比之下,還是我湘中王船山先生持論折中:
“ 荀彧拒董昭九錫之議,為曹操所恨,飲藥而卒,司馬溫公許之以忠,過矣。乃論者譏其為操謀篡,而以正論自詭,又豈持平之論哉?……夫九錫之議興,而劉氏之宗社已淪。當斯時也,苟非良心之牿亡已盡者,未有不惻然者也。彧亦天良之未泯,發之不禁耳,故雖知死亡之在眉睫,而不能自已。”
可惜對於荀彧反對曹操即位魏公的原因,分析上太傾向於道德,對荀彧整體的人生軌跡有所忽視。
無論如何,在強權的威脅之下,荀彧敢於挺身而出,對權勢者說不,無愧於士人風骨,無愧於賢士之名,也無愧於人傑輩出的潁川荀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