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6
回覆列表
  • 1 # 豫事不急

    于成龍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的一個人了,並不是學識不夠,而是總有這樣那樣的一堆事阻礙著他的發展,要不是最後的抉擇,可能歷史上就沒有這一號人了。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

    崇禎十二年,參加鄉試,因為考場考官公然行賄受賄,徇私舞弊。于成龍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直抒胸臆。結果可想而知,正榜無名,勉強考取了個副榜貢生。副榜貢生相當於備取生,不算中舉,但可以直接參加會試。會試之後,于成龍以父親年老為藉口,辭去做官的機會,回到來堡村。

    一轉眼明朝滅亡了,到了清朝,順治四年至順治八年,于成龍到太原崇善寺開辦的學校學習了4年,但順治八年的鄉試中,于成龍又落榜了,這年他已經35歲了。

    順治十一年,于成龍兄長於化龍病故,三子於廷元出生,全家生活的擔子落在他的肩上。父親於時煌年老多病,要人侍候湯藥;繼母李氏雖健,也已暮年。長子、次子上學,全家開支很大,家資因此受窘。于成龍為了養家餬口,供子上學,整日忙於家務,再無工夫參加科舉考試了。

    順治十八年,于成龍入國子監學習,結業後準備出仕。已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心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負,受清廷委任,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為縣令。

  • 2 # 蠟筆一休哥

    有一段話紀錄了于成龍為什麼出仕。于成龍說:荒蕪之地,皆國家之土,人生仕宦,豈有擇險趨易哉?成龍讀書一場,半生蹉跎,豈不知見利勿趨,見害勿避?古人尚知易不辭難,成龍豈可知難而退!人生一場,老死何為?!這裡講到讀書一場,不想人生白白的度過。也講人的一生,老死床頭有何用。其中表達出的實際是一個人生價值觀。

    清朝順治十八年,已經44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勸阻,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大清皇帝的委任,到偏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去當縣令,從此遠離妻兒老小,踏上了為官20餘年的宦海生涯。

  • 3 # 南昌通帶你看南昌

    由於當時是科舉制度。要考到進士才能受到皇帝的委派。于成龍讀書半生也未及第。但他把握住了一個別人不要的機會。去了邊遠縣城當了縣令。並且施展了他的執政才能。

  • 4 # 山嶼海幸福學院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山西永寧州人,現在的呂梁市方山縣,是人們口中的天下第一廉吏,康熙年間官至兵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于成龍算得上是晚年做官,于成龍的家庭也曾經有過做官之人,官至巡撫。據《中國明清的官》一書中記載,于成龍只是明末的一個貢生,並非清朝的進士,這樣的人能成為封疆大吏,可以說絕無僅有。

    先回答于成龍為何44歲才去做官?

    崇禎年間,于成龍在參加鄉試期間,看到主考官公然受賄,於是他在考卷上大力痛陳時弊,表達自己的不滿,後來只取得了一個副榜貢生,但認可會試,會試後於成龍以父親年老為由,辭去做官機會。

    滿清入主中原後,于成龍繼續應舉應試,但後來長兄去世,父親患病需要湯藥,母親雖然康健卻也是暮年。上有老,下有小,家中大大小小都指望次子于成龍養家餬口,生活自然就清貧,整日忙於家務自然也無法專心學業。

    待到父親去世後,守孝期滿,于成龍才得以在順治十八年,繼續到國子監學習,準備出仕做官。

    也就是這一年,44歲的于成龍被任命為廣西羅城縣縣令。為了“心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的抱負,于成龍辭別妻子,來到有名的偏遠貧困縣廣西羅城,開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于成龍為官後一生清廉

    可是當他到任時,他才發現,此地只有六戶人家,前兩任知縣一個死了,另一個逃走了。而且縣衙也很破舊,三間破茅草屋。于成龍最後只能寄居在關帝廟中,在這裡辦理事務。這時他真的是受任於危難之間,一上任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專門解決百姓的冤假錯案,而且還籌集資金解決人們看病的問題和犯人吃飯問題。

    當時民生凋零,而且縣衙的衙役也很少,于成龍就是一個“光桿縣令”。他一人身兼數職,在其間穩定生產,抓捕盜賊,後來此地的百姓逐漸多了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因為優異表現,他升官調任到其他地方,走的當天,身上都沒有盤纏,百姓們無不感動,他們追送數十里,來表達對這個為民辦事好官的懷念之情。

    他一生清廉為官,一心為民,所以才受到百姓的愛戴。就像電視劇演的那樣,當他重新回到當初任地之時,老百姓們紛紛將他包圍,像是對待親人一樣,關心他的生活,與他家長裡短。

    任兩江總督,地處江南富饒之處,仍然整日吃糙米,喝稀粥,食青菜,終年不知肉味,因此江南人們稱他為“於青菜”。天南地北,宦海20餘年,隻身天涯,不帶家眷,只一個結髮妻闊別20年後才得一見。

    從第一次做官的九品芝麻官開始,時間過去了21年,他官居從一品,卻去世之後,木箱中只有一套官服,別無餘物,清廷諡號“清瑞”。康熙經常稱讚他為朝廷中的股肱之臣。

  • 5 # 歷史名人物

    清朝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清官,他就是于成龍。于成龍獲取功名是在明朝末年,但是真正當官卻是在順治年間,那個時候的他已經四十五歲了,雖然年紀已經很大了,可是他當時還只是一個小知縣,官雖然很小,但是于成龍卻把這份差事看得很重,始終做到把人民放在首位,獲得了百姓的廣泛支援。於是百姓不叫他”大老爺“,而是叫他”阿耶“,這是當地的土話,代表了非常親切的意思,所以可以看出來于成龍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

    每年交賦稅的時候其實是官員們最頭疼的時候,因為往往都收不上來,遇到一些今年沒有豐收的農戶,你還要自己搭錢去補上這個漏洞,但是在於成龍治理的地區,百姓們不僅按時繳納賦稅,而且還必須把賦稅交到于成龍的手上才可以。因為于成龍平時事事都為了百姓考慮,所以在最後繳稅的時候百姓也不想讓他為難,有一些沒有錢的還自己去借錢去繳納賦稅。有一次於成龍家裡來了一個親戚,百姓們聽說了這件事情,就紛紛把自己家裡一些好吃的東西拿到于成龍家裡,于成龍非常受感動。

    在這裡當知縣的七年,于成龍顯然已經和這裡的百姓融為一體了。由於成龍把這裡治理得非常好,於是就被上面升官了,于成龍走的那天,當地的百姓對跪在地上開始哭泣不捨得于成龍離開。接下來於成龍治理的地方是合州,這裡長久不開發也是一個慌亂的地方,百姓每年都沒法豐收,但是還要向朝廷交納繁多的賦稅。

    當時經過多次瞭解,他其實知道有一些強盜並不想做這樣的事情,也是因為家庭原因或者其它原因被迫的,所以對於這樣的人,與成龍說只要有超過兩個人為他擔保,就可以不用再當強盜,官府給予他們一定的田地和工作,於是很多人都從大山裡面出來,就這樣解決了一部分的問題,而對於那些頑固的強盜,就直接把他們抓起來殺死,這樣就解決了當地的強盜問題。

    于成龍的公正廉潔讓他後來一路高升,最後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賞識,于成龍之所以能夠成為天下第一的名吏,就是因為他始終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隻想著自己的榮華,他無論在哪一個地方任職,都是把自己和當地的人民綁在了一起,百姓開心才是于成龍最幸福的事情,于成龍死後,以前凡是他治理過的地方都紛紛聚集在一起來懷念他。

  • 6 # 逐古旅遊

    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

    一:生於1617年,正值明朝末期,政治腐敗,於1639年,參加鄉試,因在考卷上痛陳時弊,直抒胸臆,而未中舉。

    二:1651年(時年三十五歲),參加鄉試落榜,。

    三:1654年(時年三十八歲),兄長病故,為養家餬口,忙於家務,無暇參加科舉,自然與入仕無緣。

    四:1658年(時年四十二歲),父於時煌病故,守孝三年至四十五。

    五:1661年(時年四十五歲),入國子監學習,後任廣西羅城為縣令開始出仕。

    主觀原因分為:

    1. 為什麼不入仕途?

    明朝末期政治腐敗,不願入仕,1639年參加會試之後,仍然謝絕了進入仕途的機會。

    2. 年至四十五為何還入仕途?

    科舉入仕一直是當時學子的畢生追求,于成龍也是如此,對自己入仕也有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所以最後才毅然決然的進入仕途。

    于成龍生於明朝末期,政治腐敗,不利於讀書人進入仕途,後經順治、康熙兩朝,政治清明,再加上自己入仕之念與抱負,才有了四十五歲入仕仍成就為一代名臣的故事。

  • 7 # 希望星晨58298869

    對考試,于成龍有堅持不懈的決心,這哥為了進仕,從明朝開始考試,考到明朝亡了,考到清朝建立了,又去讀了國子監,可惜,時乖命蹇,一直沒有進士及第!

    于成龍怎麼到四十歲才去做官?主要是他以前沒有做官的資本!

    崇禎十二年(1639年),于成龍懷著至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壯志參加了鄉試,可省城太原考場的考官以權謀私,公然行賄受賄,徇私舞弊;有志青年于成龍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就在考卷上直抒胸臆、針砭時弊、鞭撻醜惡。結果呢?正榜無名,勉強考取了個副榜貢生。

    這副榜貢生就是個備取生,算不得中舉;不過呢,有參加會試的機會,會試之後呢?于成龍卻以父親年邁為藉口,很悲壯地辭去了做官的機會,他又回到了家鄉———來堡村。瀟灑是瀟灑,可惜並沒出人頭地!

    滿清鐵蹄踏入中原後,于成龍“賊心不死”繼續致力於考試應舉。從順治四年(1647年)至順治八年,于成龍到太原崇善寺開辦的學校"復讀‘’了四年,于成龍是好學生,學習刻苦認真,本望一舉成名天下知!但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在順治八年(1651年)的鄉試中,于成龍還是沒成龍,又名落孫山了,而這一年他已經三十五歲了。

    順治十一年(1654年),其兄長於化龍病故,三子於廷元出生,生活負擔徒然增加;雪上加霜的是,其父於時煌已年老多病,還需要人侍候湯藥;繼母李氏雖然身體不錯,可年紀大了,算不上一個勞力;而長子、次子又要上學,全家開支大收入少,家庭經濟因此而拮据;于成龍為了養家餬口和供子上學,整日忙於家務和柴米油鹽,再無時間與精力去參加科舉考試了。

    順治十五年(1658年),老父於時煌病故,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進入大清國國子監學習,結業後準備出仕。

    順治十八年(1661年),已四十四歲的于成龍,不顧親朋好友的阻攔,拋妻別子,懷著“此行絕不以溫飽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他接受朝廷的委派,到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去做縣令。這個地方由於是偏僻、遙遠的荒涼之地,沒有人願意去當縣令!

    也許是實在找不到人選了,也許是憐憫這哥多年寒窗伴春秋,已是一大把年齡了!朝廷就派他去羅城當縣令了;這一去就時來運轉,于成龍低分並不低能,他當官是一把好手。

    他從廣西羅城縣令,幹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開掛!得到了三次“卓異”的舉薦,康熙帝也不吝嗇地多次表揚了他,說他為“清官第一”。康熙23年,他於兩江總督任上去世時,已經68歲了;康熙追他諡號為“清端”,還贈他太子少保銜,雍正忌刻,但也讓這哥進入了賢良祠,算得上生榮死哀了;這樣,于成龍的級別最終升到了從一品官員。

  • 8 # 中孚鑑

    于成龍是清朝時期的名臣,曾做過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等職,後來又為江南江西總督,在康熙二十三年又兼管江蘇、安徽巡撫的政事。于成龍為官清廉、政績卓著,不僅深得百姓愛戴,而且還多次受到康熙皇帝的讚許,他曾三次被舉“卓異”,同時又曾被康熙皇帝讚許為“清官第一”。

    于成龍確實是個名臣、清官。但是他真正初入仕途的時候是他四十四歲的時候,于成龍是1617年出生,到1661年初入仕途,是到一個遙遠的邊荒之地羅城為縣令。

    當然雖然是遙遠的邊荒之地,又只是一個縣令,但是于成龍意志堅強,這也是他邁開仕途生涯的第一步,經過他三年的努力,曾經的邊荒之地出現了安居樂業的局面。後來的于成龍因政績卓著、為官清廉而屢有升遷。

    那于成龍為什麼到四十多歲才去做官呢?

    四十多歲才去做官,按年齡來說,確實有些大了。不過這也沒有辦法,他也想早點進去仕途,無奈事與願違。

    其實在明朝崇禎十二年的時候,于成龍就曾參加過鄉試,但是那時考場官員卻公然受賄、作弊。面對如此黑暗、腐敗之舉,于成龍就在試卷上說了當時的弊端。他直言不諱,結果可想而知,他雖然有才學,但卻正榜無名,只考了個備取生的副榜貢生。

    當時官場腐敗,就算于成龍有才學,但他直言不諱,還是難以立足的,總是會被排擠的,或者他不願同流共事,所以之後在會試之後,于成龍就以他父親年老為由,辭去一個做官的機會回到家鄉。

    後來清朝進入中原,于成龍就開始繼續致力於科舉考試,他之後又曾在學校學習了四年,但是在順治八年,也就是1651年的時候,他參加鄉試,結果又落榜了,那時于成龍已經三十五歲了。

    已經三十多年歲的于成龍,畢竟已經有了家室,此時他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一邊要照顧年邁的父親、繼母,一邊又要照顧他的兩個兒子,作為男子,全家的生活開支負擔,自然要落在他身上,所以這時的于成龍就沒時間去參加科舉了。

    在1658年時于成龍的父親去世後,于成龍還是不忘自己的報負,要步入仕途為民謀福,所以在1661年時于成龍又進入國子監學習,到他結業時,就準備步入仕途。到1661年時,于成龍已經四十四歲,他接受清朝的任命,去了偏遠的羅城為縣令。

    于成龍為官清廉、政績卓著,在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1684年,于成龍病逝於兩江總督的任上,那時于成龍六十八歲。他去世後,康熙皇帝追贈他為太子太保,諡號為“清端”。

  • 9 # 孤膽騎俠

    于成龍(1617年-1684年),字北溟,號于山,明末清初山西永寧州(離石縣)人。中國清朝官員,著名廉吏。

    明朝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出生,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福建按察使。福建巡撫吳興祚向朝廷舉薦,稱為“閩省廉能第一”。康熙十九年(1680年)春,康熙“特簡”于成龍為畿輔直隸巡撫。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至二十三年(1684年)擔任兩江總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龍逝於任上,享壽67歲。

    生平

    早年生涯

    于成龍生於山西永寧的一戶鄉紳之家。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時年23歲的他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副榜貢生,他考慮到父親年事已高,沒有任官就職!

    為官生涯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時年45歲的于成龍,接受清廷委任,到廣西羅城擔任知縣。當時羅城地處偏遠,加上久經戰亂,縣城人口稀少,縣城中僅有六戶人家,沒有城郭和官署。于成龍安撫百姓,在當地建立保甲制度,嚴懲盜賊。治安逐漸穩定後,由於當地的人力不足,招募流民以恢復生產,並向上級請求放寬徭役。另外還動員百姓修建民宅、學校和養老院、救濟院,使百姓接受教育,窮人和孤寡老人能有所養。深得民心後,又以剛柔並用的方法,解決地方豪強欺壓百姓的行為。三年內,羅城出現百姓安居樂業的景象。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龍因為政績卓著被廣西巡撫金光祖和兩廣總督盧興祖舉薦為“卓異”,升任為四川合州知州。當地由於經過長期戰亂,人口只有百餘人,而賦稅徭役卻十分繁重。他到任後,嚴禁官員剝削百姓。為了使荒蕪的土地開墾,規定土地為最先耕作的人所佔有,同時要求各縣注意為新附百姓解決定居與墾荒的具體困難,區劃田舍,登記註冊,借貸耕田和種子,並明確規定三年不收田租。一個月內,合州人口便增加至一千餘戶。

    康熙八年(1669年),于成龍升任為湖廣黃州府同知,當時黃州治安問題嚴重,影響地方安定和居民生活。為了瞭解盜情,他多次微服訪查,瞭解情況後,將地方上的盜賊一舉抓獲,對待案犯,于成龍主張慎刑,以教育為主,採取“寬嚴並治”和“以盜治盜”的方法,成效明顯。

    于成龍在詞訟、斷獄方面,精於從細節上發現問題,常微服私訪,體察民情,秉公處理地方上的疑案、懸案,使許多錯案得到平反,於是百姓稱呼他為“於青天”,于成龍再次因為政跡卓著被湖廣巡撫張朝珍舉薦為“卓異”。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于成龍代理湖廣武昌知府。適逢三藩之亂,湖廣不少地區發生動亂。他出面招撫,穩定地方百姓情緒,並隻身犯險,說服暴民停止行動。同年八月,于成龍調任黃州,叛軍聯絡當地豪紳造反,聲勢浩大,形勢危急。他召集當地鄉間勇士迎戰,他自己身先士卒,使得士氣大振。最終,于成龍以“民眾兩千,破敵數萬”,平定了這場動。

    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龍出任福建按察使。當時清廷為了對付臺灣鄭氏的抗清勢力,實行“海禁”政策。地方官員不顧連年兵禍,時常以“通海”罪名屢興大獄。他得知此事後,對這些案件提出重審,在他的力爭和主持下,先後有千餘名無辜百姓獲得釋放,于成龍因為此事第三度被舉薦為“卓異”。

    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成龍升任為福建省布政使,福建巡撫吳興祚並專疏向朝廷舉薦,稱于成龍為“閩省廉能第一”。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成龍被提拔為直隸省巡撫。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帝親自召見,賜予他白銀千兩、御馬一匹,親自賦詩一首表彰其廉能,並稱贊他為“清官第一”。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于成龍升任兩江總督,升官前,將通州知州小於成龍提拔為江寧知府。任職總督之初僅轄江南兩省,江西總督由董衛國擔任,據悉於出任兩江總督的訊息傳出,南京布價急速上漲,“金陵闔城盡換布衣。即婚嫁無敢用音樂,士大夫減驅從,至有驚恐喘臥不能出戶者,……奸人猾胥各鳥獸竄”。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龍逝於兩江總督任上,南京當地百姓聞訊後,“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康熙帝破例親自為于成龍撰寫碑文,作為對其廉潔一生的表彰,葬於家鄉永寧。

  • 10 # 與古為友

    于成龍算得上是官場上的一個奇蹟。他從明朝考到清朝,又去讀了清朝的國子監,但是一直沒有進士及第。直到44歲的時候,由於遙遠的邊荒之地廣西羅城一直沒有人願意去那裡當縣令,因此,于成龍自願申請去那裡。雖說他沒有進士及第,不過畢竟是沒人去的地方,因此,朝廷也就安排他去那裡當縣令了。

    哪知道于成龍考試不行,當官卻是一把好手。他從廣西羅城縣令,幹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下來,他獲得了三次“卓異”的舉薦,康熙皇帝也多次表揚他,評價他為“清官第一”。最後,當康熙二十三年,他在兩江總督任上去世的時候,康熙給他諡號“清端”,贈太子少保,雍正時更是讓他進入了賢良祠。這樣,于成龍的級別最終定格為從一品官員。

  • 11 # 農民工歪說古今

    于成龍怎麼到四十多歲才去做官?這個問題問得……他年輕時如果可以做官,又何必等到四十多歲?不可否認,于成龍是清王朝、乃至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但清廉不代表他不想當官。如果不想當官,當隱士就是了,他後來為什麼還要出仕?很顯然,于成龍年輕時就是想要步入官場、有所作為的,只可惜上天跟他開了個小玩笑。

    科場失意

    于成龍生於明末萬曆四十五年,彼時的明王朝已經風雨飄搖、行將就木了。明崇禎,二十二歲的于成龍到太原府參加鄉試,適逢考官公然受賄、徇私舞弊,直性子的于成龍看不下去、索性在考卷中“轟了一炮”——直陳時弊、抒發胸中不滿!結果可想而知,舉人沒考上……或許是主考惜才、又或許是因為其他一些什麼原因,沒有考中舉人的于成龍最終還是被補錄了一個副榜貢生。

    何謂副榜貢生?雖然都有個貢字,但副榜貢生和會試錄取的貢士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貢士說白了就是“準進士”,它和進士是等額錄取的,殿試錄取的進士僅僅是對貢士重新進行排名而已。但副榜貢生不同,它更類似於“準舉人”,什麼意思呢?每科鄉試,舉人的名額是有定數的,在錄取完舉人之後,剩下的人也並不都是些“不學無術”之徒,不少人還是有些才學的,只是比考中舉人者“略差”而已。於是便有了副榜補錄,再錄取一部分文才尚可者,稱為副榜貢生。

    這些人沒有舉人可以直接出仕的資格,但卻可以進入國子監繼續深造,在學習期滿、考核合格後也能夠享受舉人的一些相關待遇,既可以參加繼續會試和殿試考貢士、進士,也可以像舉人一樣直接出仕,但和舉人出仕一樣、必須從最基層幹起!所以說副榜貢生是“準舉人”也不為過。很顯然,于成龍並沒有打算直接出仕,他還是想繼續參加會試和殿試考貢士、進士。因此,在考中副榜貢生之後,于成龍並沒有急於去國子監報到,而是選擇了回家繼續讀書。

    只可惜,不久之後,李自成打進了北京城,明王朝亡了……一切清零,明王朝沒了,于成龍的副榜貢生也作廢了。清順治年間,于成龍再度征戰科場、參加了清王朝組織的鄉試,但卻名落孫山了,連副榜貢生都沒錄到。由此可見,于成龍的文筆恐怕也的確不怎麼樣、談不上有多文采飛揚,當初沒有錄到舉人似乎也未見得完全是因為考卷的內容太過直率。而這也恰恰打了中國古代科舉考試的臉,當初錄取為舉人者,又有幾人後來超越了于成龍的成就?

    峰迴路轉

    在參加清王朝的鄉試榜之後,年近四十的于成龍上有老、下有小,不得不面對現實、放棄了科舉之途,回家務農、當起了老農民。就在這個時候,峰迴路轉的一幕發生了,因為人才緊缺、也為了收買人心,清王朝居然認可了前明士子取得的科舉資格,于成龍又一次成為了國家認可的合法副榜貢生。這對於本來已經準備當一輩子老農民的于成龍而言,其意義絕不亞於後來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早已被現實生活磨平了稜角的于成龍也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想著什麼進士及第、高中狀元了……隨即離開山西老家,進入國子監深造。

    在國子監學習期滿、考核合格之後,于成龍被清王朝委任為了廣西羅城縣令。說來這次任命其實相當兒戲,您能想到于成龍的縣令居然是抓鬮抓來的嗎?還真就是的!英雄不論出處,雖然是抓鬮抓來的縣令,而且是彼時清王朝最窮得縣之一,但于成龍卻幹得風生水起,硬是把一窮二白、匪患頻出的羅城縣治理成了百姓安居樂業的一片樂土!為此,兩廣總督金光祖於康熙六年將於成龍舉薦為了廣西全省唯一的“卓異”。

    之後,于成龍便踏上了仕途的“康莊大道”,一直幹到了兩江總督,而且接連獲得了三次“卓異”!這在清王朝歷史上也是極其罕見的。雖然職位不斷高升,但于成龍不改初心,一直清廉自守,被清聖祖康熙帝讚譽為“天下廉吏第一”!並且還獲得了“於青菜”的雅號。但是,于成龍與海瑞相比有一個最大的優點,他自己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標準,卻不對同僚進行道德綁架,因此與上司、同僚的關係都比較融洽。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海瑞一生鬱郁不得志、一直在閒職上打轉轉,而於成龍卻能位列封疆的原因所在吧。情商高、能力強、自我約束力更是無人能及,于成龍的崛起並不是沒有道理的,靠的恐怕也不僅僅是清廉的名聲!

    綜上所述,于成龍之所以到四十多歲才當官並不是他不想,而是根本沒有機會。先是科場失意,接著又碰上了改朝換代。之後又是科場失意,如果不是清王朝的政策轉變,于成龍或許也就一輩子隱匿民間、當老農民了……時也、命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線生產員工應該怎麼激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