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牛雜談

    你好,學生希望改變說明還是有一定上進心的。

    針對這種情況,學生可以慢慢減少玩手機的時間,增加學習的時間,循序漸進。多向學習傾斜時間,讓學生逐步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快感。為了遠離手機,必要時可採取強制措施,如把手機交給父母,或者推薦學生自己使用forest、番茄ToDo等app鎖住手機,避免自己玩。

  • 2 # 聊城王崗愛講字

    這個問題是大部分家長都遇到的問題,作為老師的我,也是經常被家長所詢問的問題。學生太愛玩手機,希望改變卻控制不住。

    我想在當今這個數字化時代,讓同學們不接觸電子產品,不玩手機,確實是很難做到,也是不可能做到的。我也不建議孩子們遠離手機。 凡是都有兩面性,知道手機對同學們所產生的影響才能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

    可以說,現在學生玩手機是相當的普遍,學生也成了當今社會低頭族的主力軍。那孩子們的手機是哪裡來的那?答案:家長給的。家長朋友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更方便與家長進行交流,而給孩子們配置的手機,但實際上,孩子們都被裡面的遊戲征服了,沉迷其中,無法自拔。由於孩子們的自控力不足,所以深陷其中。

    那麼,家長如何才能幫助孩子們擺脫這種情況那?

    第一,我們家長要給孩子們做榜樣。在糾正孩子之前,首先要自己改掉迷戀手機的習慣,如果家長也整天在手機上迷戀電視劇,大遊戲。那孩子感覺玩手機也很正常,反而帶來不好的效果,家孩子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所以,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第二,可以明確告訴孩子如何正確利用手機,給孩子傳達一個正確的觀念,讓孩子們知道正確利用手機的方法和重要性,孩子明白手機除了打遊戲外,更是學習知識的海洋,讓手機成為樹立孩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工具。

    第三,幫孩子們畫紅線,強調原則。 明確告訴孩子正確的作息手機,以及使用手機的原則。告訴孩子們如何健康綠色的使用手機的方法。比如如何查資料。遊戲不是說一定要杜絕,每天可以玩20分鐘。如果超時,家長必須強制收回,樹立威信。

    第四,單刀直入告訴孩子們,長時間沉迷於手機的危害。舉一些身邊手機的負面例子,加深印象。告訴孩子們,除了影響學習外,手機還可以對你的身體受到很大的傷害,比如近視,歪頭斜肩,影響睡眠,注意力下降等。

    第五,經常帶孩子們一起參加一些有意義的社交活動,來讓孩子們感知現實中也有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把孩子們的注意力成功轉移到現實生活中。

    第六,尋找孩子們的興趣點,經常陪孩子們聊聊天。比如,男孩子大部分都喜歡運動,那我們 可以經常帶著孩子們去打籃球,打羽毛球。來讓孩子有更多實際生活上的感知。

    第六,要呼籲社會或者有關部門對社會上網路營業部分規定時間限制,用法規來約束孩子們上網的時間。尤其是,遊戲開發商,儘量在設計時規定玩的時間,堅決杜絕不良資訊來影響孩子們正確的價值觀。出臺嚴厲的措施加以制止。

  • 3 # 樂高青蛙老師耶

    孩子就愛玩,追明星、玩手機、打遊戲,就是不愛學習,非要家長推著,才肯往前走,怎麼辦?

    讓孩子好好學習,嘴皮子都磨破了,他依然我行我素,拿孩子沒辦法,怎麼辦?

    我們都知道,每個家庭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

    那麼,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顏老師覺得家長可以從這幾個方面進行一些嘗試。

    01

    讓孩子明白為什麼要學習

    有一次我到一個學校,問初一一個班的學生:為什麼要學習?有回答“為老媽”,有回答“為教育局”。家長說平時都是給他講的,競爭這麼激烈,要好好學習,好好學習才能上好大學,畢了業才能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過上好日子。孩子問那什麼算好日子呢?家長說大概是有房有車吧。孩子說現在就有房有車了。所以華人從來說不清什麼是好日子,大概就是比鄰居好的日子叫好日子。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腦子裡有4個問題,如果你戰勝了這4個問題,孩子將爆發出非常強的學習的動力——

    1. 學習有什麼意義?

    讀書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有時候反而就是無欲則剛。你給孩子說,地球上有人和動物,你看看貓過的什麼日子?一千年前貓怎麼過現在還怎麼過,可人不同。人過的是創造性的生活,因為人會學習,大自然給了人的大腦就是用來學習的,課堂學習是狹隘的一部分。你不學習也可以啊,那跟貓狗來到這個世界是一樣的。

    2. 不是不想學,可是學習太苦了,怎麼辦?

    孩子,苦是情緒,感覺是想法引起的,不是事情引起的。要改的是想法。比如,有個人請你和一個和尚一起吃飯,桌上全是蔬菜。和尚一看,覺得這個人太尊重我了。你一看,什麼意思,請我吃個飯全是蔬菜。

    同一件事,就是因為想法不一樣,兩個人反應不同。人和動物不同,耕耘有收穫,人就有樂趣。沒有比課堂學習更體現耕耘收穫的了,這就是人的樂趣。

    3. 某某某小學沒畢業,現在是億萬富翁,怎麼說?

    發財是特質決定的,第一是投資魄力,第二要行動力極強,第三賺一百萬能把四十萬分掉。小學沒畢業,活得很辛苦的人更多。人有兩部分享受,物質和精神,而動物只有物質享受,家長不要把功利的東西套在孩子身上。

    家長要跟孩子交流“為什麼要學習,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我認為一個人的學習不應該只限於教科書,生活是最好的學校。我們都有這種經歷:

    去爬山,如果你對自然科學很感興趣,那你對大自然的感受一定比別人深;

    去海洋公園,如果你對海洋動物的習性很瞭解,那你一定比別人更興致勃勃;

    去歷史博物館,如果你對這段歷史缺乏瞭解,看到那些文物(artifacts)提不起很大興趣,只是為了孩子而來;

    去旅遊看古建築,如果你沒有建造此建築的背景知識,那此建築只能成為你到此一遊的紀念而已。

    如果你認為世界是迷人的,你的孩子也會有相同的認識,因為激情是會傳染的。

    家長應幫助孩子樹立這樣的理念:

    你不是考試機器,你也不是為了爸爸媽媽而學習。你是為了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從而使你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學習;你是為了增長智慧,為了探索你的獨特個性、人生價值,從而使你的人生更有意義和快樂而學習;你是為了更充分運用你的特長和才能去幫助他人而學習。

    在聊天中告訴孩子,學習的過程是不斷探索自我的過程,你會逐漸瞭解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不喜歡什麼、不擅長什麼;會學習到一些知識和技能,讓你今後有更多的選擇權,去做你感興趣的事。

    對孩子,你只需要提出3點要求:

    1.一定要努力,總結經驗就行,但不要過度在乎考試成績。

    2.在現在知識更新這麼快的時代,你怎樣學比你從書本學到什麼更重要。我希望你能學到各種能力,比如時間管理能力、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尋找資源和自學的能力等等。

    3.我希望你對這個世界有好奇心,想去探索世界的未知,求知慾強,有終身好學精神。我希望你能在學校發現一、二門你很感興趣的學科,我希望你能鑽進去,甚至用業餘的時間在網上看更多的相關資料。

    學習不等於書本知識,更不等於學習成績。書本知識只是學習的一個部分,生活才是最好最大的校園。

    02

    家長不要大包大攬,學會放手

    我以前帶學生去農村學農,看到孩子們在果園裡摘蘋果。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裡吃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定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

    比如:孩子做作業磨洋工、拖拖拉拉、不認真,或者沒完成作業,往往與很多家長以下的行為有關:

    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結果;

    擔憂孩子今後的發展;

    過多涉入本來屬於孩子的責任範疇(比如,家長一遍又一遍叫孩子開始做功課,然後坐在孩子身邊監督,最後再一道題一道題地幫孩子檢查作業,要求孩子把每道題改正對才行)。

    結果是,每次交上去的作業都拿滿分或高分,但你能說那是孩子的作業嗎?當你把孩子的責任攬成了自己的責任時,孩子即認為學習是為了父母,學習不是我的責任,表現出來狀態是做作業拖拖拉拉、心不在焉、不想完成作業。

    字寫不好、語法不對、拼寫有錯、有時忘了做作業、或作業落在家裡了,有時考試拿個不太好的成績回家,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經歷。

    如果家長因此大動肝火,埋怨、催促和責罵,不僅讓孩子的能量都消耗在處理這些所引起的負面情緒上,而且會加深孩子對學習的厭倦和恐懼,阻礙孩子對學習的責任感和主動性的發展,其後果比孩子最初的“毛病”嚴重得多。

    家長要做的就是:

    明確地告訴孩子,學習是你的責任,不是父母的責任;

    你為自己學習,不是為了父母學習。

    制定界線:比如,寒假作業在什麼時候完成,必須自己完成,完成的效果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完成過程中有困難可以向誰求助等。

    逐漸放手讓孩子承擔責任:包括完不成作業開學後需要承擔的後果,作業錯誤率高需要承受的批評等,家長也可以和孩子做其他的約定。

    規則制定好後,家長只需要和顏悅色偶爾提醒:功課做了嗎?告訴孩子,如果他哪門學科需要幫助,可以告訴我,我們一起找解決辦法。只要他知道安排時間,知道輕重緩急,不要過多涉入,只是有時表揚他的時間管理做得很好。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更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

    03

    讓孩子感受到責任感和成就感

    父母一直是孩子長大的阻力,尤其是獨生子女的父母,只是你自己都不覺得。

    很多獨生子女的問題,都是因為父母不允許他長大。長大的最高標誌是什麼?是選擇。理論上,0—6歲的孩子,父母控制;6—12歲,共同控制;12歲後,孩子自己控制。可是在中國可能嗎,我看30歲的兒子都是60歲的老孃在控制。這樣怎麼可能培養出有學習責任感的孩子。

    1.與孩子站在同一個戰壕裡

    當孩子經歷自然結果而意識到自己當初的選擇是不明智的時候,我們的態度不應該是幸災樂禍落井下石地數落孩子“你看你看,我都告訴你了,你偏偏不聽,現在知道錯了?”而應該是鼓勵的態度“孩子,沒關係。媽媽(爸爸)小時候也做了好多錯事,吃一塹長一智,小孩子就是這樣成長的”。 2.激發孩子的內動力

    我堅信每個孩子天生都孕育著積極向上的種子,只要家長對孩子有高質量的陪伴、關愛、讚賞、傾聽和鼓勵,就給這顆種子的茁壯成長創造了條件,孩子的內動力就被激發出來了。當然了,要給孩子進步所需要的時間。

    3.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從短期來看,孩子在家長不停地督促監督下的表現也許比家長放手後的孩子的表現好,這也是很多家長不敢放手的原因。但孩子在家長監督下的表現來自於外界的控制,而不是來自於內在的力量。

    從長期來看,來自內在的力量會更強大更持久,我們畢竟只能陪伴孩子一段路,剩下的路需要孩子自己有內動力走下去,所以一定要接受孩子在成長中表現出的“不完美”。

    只要我們改變我們的態度和方式,孩子的很多“問題”也會有所改善的。經常聽到有家長埋怨已讀高中的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表現得不太負責任,這或許是孩子小時候家長越俎代庖過多,或許是家長在“負責任”方面對孩子的期待值過高。

    4.讓孩子感受到成就感

    我為什麼會喜歡數學?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佈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臺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了一顆糖還要高興?我說是的。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數學,認為自己數學行啊。這就是鼓勵和成就感的魔力

  • 4 # 法律之思

    現在是一個手機氾濫的社會,別說孩子了,我們大人也被手機所綁架,作為學生,適當的玩手機可以,但是沉迷於手機就會影響學習,而且對孩子的眼睛,健康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一)父母要為孩子樹立榜樣,儘可能的少玩手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要給孩子多一些示範引導作用,比如父母可以去看一些好的,有益的書籍,或者建立一個家庭讀書周的活動,一家人共看一本書,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二)多和孩子做一些其他的活動,比如和孩子一起玩遊戲,讓孩子和自己一起做家務,平常和孩子一起去公園,帶孩子就近去遊玩等等,組織一些與手機無關的活動,讓孩子逐漸養成一個好習慣!

    (三)一家人一起商量設定一些家庭規則,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也控制自己玩手機的時間,孩子做的好可以給他一定的獎勵,如果做的不好,就要給一些懲罰!

  • 5 # 你也行

    在小學的一場作文競賽中,有道題是《大人的“陋習”》,在批改的100多份卷子中,20%以上的孩子不約而同地吐槽:大人們太愛玩手機了!媽媽逛淘寶,爸爸刷微博,連爺爺奶奶也在手機上玩俄羅斯方塊!

    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很多情況下孩子是在學大人的樣子。成人對於上網這件事,都沒法嚴格自控,更別說孩子了。

    首先要知道孩子為何愛玩手機:一般來說分為兩種,一種是遊戲型依賴,手機裡面遊戲多,孩子特別喜歡玩。另一種是娛樂型依賴。手機裡面都是各種動畫啊影片啊,弄得孩子心猿意馬,心心念念都是手機。

    不要一看到孩子玩手機就非打即罵,孩子也需要講道理。可以給孩子規定個玩手機的時間點,譬如學習完網課後,休息一段時間可以玩半個小時。

    可以跟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每天定時更新手機密碼,孩子在做完作業後,要做完兩件隨意選出的家務,並且按照指定順序將家務做完才能給與密碼。

    家務做的好可以獎勵密碼。可以把密碼放到一些做家務必經位置,譬如垃圾桶底下,散落的書的下面,在孩子收拾家務時就會發現。這樣既培養了孩子勞動的習慣,又減少了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無論怎麼禁止,孩子對於電子產品的好奇與喜愛,是絕對不會減弱的!即便我們在家裡禁止孩子接觸,孩子在學校、社會中也會早晚接觸到。

    透過“圍堵”的方式把孩子跟手機隔離開,只會讓孩子對手機的興趣更濃厚,更容易沉迷其中,這是一種典型的禁忌心理。

    所以要想控制孩子少玩手機,家長首先要先放下手機以身作則。

    不要一味的圍堵,而要合理的引導。應該思考如何尊重孩子,並讓他理解你。要讓孩子感受到真正陪同他的不是手機而是家長!

  • 6 # zpf5988

    1,不要在孩子面前長時間的玩手機,很多父母喜歡玩手機,絲毫不理解孩子的任何要求,不陪孩子,這樣會給孩子一種錯覺,在孩子的眼中造成一種不好的影響“父母都愛玩,我為什麼不能玩”,這樣在孩子接觸到手機之後便會瘋狂的玩手機,一點顧慮也沒有。

    2合理安排孩子的時間,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的學習成績變好,無時無刻不要求孩子看書,寫作業,這樣在很多時候不僅不會上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升,還會導致孩子壓力過大,產生叛逆心理。會瘋狂的玩手機也就不足為奇,父母一定不要對孩子太嚴格,一定要讓孩子勞逸結合。

    3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很多孩子是由於在家的日子枯燥無趣,而手機上則可以上網,玩遊戲,便深深的沉溺在裡面,不可自拔。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吧,這樣在空閒的時候就可以透過看書來打發時間,而不是玩手機。

    4.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很多孩子將父母的手機拿去玩遊戲或者上網,一玩就是半天甚至一天,這樣對孩子是極為不好的,會依賴於每天玩手機,不做其他的任何事情,例如,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寫作業等等,所以孩子在玩手機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控制好時間,並且嚴格執行。

    5.允許孩子交朋友,很多父母由於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一放學回家便不讓孩子出門,這樣會導致孩子在家裡無事可做的時候便會想著玩手機,因為孩子也是需要小夥伴,需要朋友陪伴的,所以當孩子提出來要外出的時候,父母不要用“看會電視”“玩會手機”等等理由將孩子留在家裡。

  • 7 # 阿木AMU

    不要指望孩子主動改變,辦法是一種手段,引導孩子看清本質。

    一、孩子得引導

    孩子對於手機裡的內容是好奇的,想不斷去了解和探索。家長在這裡就辦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要適當的去引導,而不是一味的進行強制性的引導,但是如果出現嗯很嚴重的情況,那麼也應該適當嚴加管教。

    從學習方面去引導孩子,告訴孩子可以利用手機進行資料的查閱等功能。目前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認真學習基本知識,可能學習好,不能獲得更好的物質條件生活,但是會獲得一個豐富多彩的另一個世界。

    從家長自身做起,儘量除了工作以外,儘量少看一些娛樂性的東西,這樣可以給孩子起到一個好的榜樣。

    可以透過搜尋網路當中同齡人使用手機,或者他們是對手機有一個什麼樣的態度,把積極一面傳遞給孩子,這樣讓孩子形成一個正確的使用手機的一個觀念。

    二、手機設定管控

    在這裡就可以透過手機,裡面的設定來設定使用手機的時間以及可以使用的軟體。因為呀,孩子本身自己的自控力是很差的,所以說透過手機系統設定來督促孩子減少使用時間。然後設立一個小的獎勵機制,比如說在規定的時間內看手機,或者沒有達到規定的時間就上交手機,這樣可以給予獎勵。獎勵的方法自己定。

    三、小實驗

    其實還是主要用的都是一些社交軟體,比如說朋友圈,微信等。如果孩子頻繁使用朋友圈觀看,家長可以透過自身的示範將朋友圈關閉,看一看會不會影響正常的生活,其實答案很簡單,不會影響的。有些很重要的事,也不會透過朋友圈的形式通知。以此類推,家長們可以想到一些其他的辦法掩飾給孩子,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理解。

    四、看清本質

    其實孩子看手機一是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另外一種也是可能我們比較忽略的,當你看一些網站影片等你就會不由自主的陷入其中,看了一會兒,一個小時的時間或者半個小時的時間就過去了。而且整個過程當中自己完全沒有去主動意識到。所以一些無關緊要的軟體,我們可以選擇刪除,或者是在用的時候,可以使用倒計時設定時間,然後提醒自己看了多長時間,然後休息一會兒。成人都很難把控何況孩子。

    孩子看手機好與不好,沒有明確的界限。掌握一定的尺度,該用的時候用,該停下的時候就要及時停下。很多時候當我們小的時候不懂,但是成年的時候會發現自己在小的時候如果能這樣做那樣做,可能現在,但是這一切已經無法改變,所以加上對孩子的愛和關心,總有一天他們會明白。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們成長。

  • 8 # 關山五十州

    出現這樣的問題,在當今社會也算很普遍吧。不單單是學生,現在大人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下午幹一些同樣的事情,下午沒了。

    再晃一晃,晚上沒了。

    一天過去了。

    放在以前,學生會沉迷於紅警,魔獸,英雄聯盟,孩子們會沉迷於看網劇,玩QQ飛車,會通宵,會經常上網咖。

    現在,一個手機能解決以前所有的事情,客觀上來說,網癮已經無處不在。

    以前,可能村子裡面一群人坐在村中央的大榕樹下面乘涼,聊天,磨時光,就是生活。

    怎麼解決?一正一反。

    正方面的話,家長首先要放下手機,陪伴孩子,尋找到孩子喜歡的方向,運動方面的,興趣方面的,閱讀方面的,知識探究方面的,外出遊學方面的興趣點。

    陪孩子去做,不要要求孩子去學習,自己玩的手機,這樣,你是絕對不可能達到教育的目的的。

    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以此為突破口,去行動,解決孩子沉迷於手機的問題。

    反面教育,採用牛皮糖戰術。

    孩子玩,你罵他沒有用的,只會形成貓捉老鼠的遊戲,沒有意義,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辦?守著他。

    我們這叫軟管理。

    他玩手機,我和他聊天。

    他玩手機,我也不打,不罵你,我纏著你,我磨著你,我耗著你,我像牛皮糖一樣黏著你。直到他煩了,放下手機,去打打籃球,去看看書,甚至幫你做做飯。

  • 9 # 令兄生活錄

    你好,很高興來回答你的問題。對於如何控制學生玩手機這個問題,我覺得學生沉迷玩手機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可以採取以下幾點措施去控制:1.培養學生興趣,轉移學生注意力,比如說讓他去打打籃球,乒乓球等。2.規定學生玩手機的時間,減少他玩手機的頻率。3.家長做一個榜樣的作用,在學生面前少玩手機,可以起到言傳身教的作用。4.制定一些規章制度,規定學生什麼時候可以玩手機,什麼時候不可以玩,如果違反了規定,可以進行一些小處罰,比如讓他打掃衛生,洗碗筷等。

  • 10 # 方可教育周老師

    學生太愛玩手機,希望改變可是控制不住怎麼辦?

    (1)我認為在巨大的誘惑面前,沒有幾個人是能抵擋住的,唯一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離開手機!

    比如說讓你的手機交給你的父母保管,或者是買個老年機。

    (2)設定好堅定的目標,每天視覺化!只有有了堅定的目標,就算面對誘惑,也會毫不猶豫地朝目標前進。祝你擺脫困擾,學習進步。

  • 11 # 流浪小吳

    首先,作為一名學生主要任務是學習。那麼在玩手機和學習之間必然出現了矛盾,那麼這個矛盾怎樣來解決?

    第一,作為我們家長,我們要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假如現在一心玩手機,那麼將來就可能考不上好的高中,大學,直至將來沒有好的工作,以後的生活質量比起同齡人就很差。

    第二,孩子拿手機,時間長了很容易產生依賴性。那麼剛開始我們可以限制玩手機的時間,這樣循序漸進的慢慢擺脫這種依賴性。

    其次,玩手機和學習之間我們也要辯證地看待。畢竟現在是資訊時代,但同時,網上出現的東西魚龍混雜,好多東西是不適合學生接觸的,所以,我們要正確引導和教育孩子哪些是可以看,哪些是不可以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必須讓學生自己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以及長時間玩手機產生依賴性的嚴重後果。必須深知努力學習對以後生活的重要性,必須深知只有努力學習,才會有美好的未來,並努力學習,父母才會為你驕傲。

  • 12 # 無明自由

    家長沒有管好 有個小弟七歲就愛玩王者榮耀和吃雞遊戲 對小學生和中學生影響特別大 比如初中生就開始談戀愛了 學校也不怎麼管 尤其在一線城市裡 他們就開始談戀愛了

  • 13 # 鄭行長愛寫作

    玩手機是現代人最普遍的一個問題,不止學生愛玩,老人、小孩都愛玩手機,只要這個人懂得智慧手機。

    (1)轉移注意力。

    作為學生的你,在家可以選擇暫時放下手機,幫助父母做一點家務,或者每次給自己10-20分鐘,時間自己定,可以先從10分鐘開始,慢慢再加長,用這段時間朗讀背誦課文或是英語,你可以試一試,我們人都有一個慣性,或許你覺得這個方法沒用,但是當你用起來就可以感受到,當你做完家務或是朗讀完10分鐘的英語課文,你整個人的精神氣是不一樣的了,每天堅持個10分鐘,一段時間後,你一定不會像目前一樣放不下手機。

    (2)列出目前最重要的事。

    花一個下午的時間思考一下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以及長時間玩手機對這件重要事情的影響,最好可以用紙寫下來。這個做法是讓你可以客觀地思考玩手機對你自身的現實意義。

    (3)尋找家人的幫助。

    告訴家人,並定好目標每天只能玩多久的手機,例如一個小時或2個小時,請求家人做監督,非玩手機時間就把手機交給家人代為保管。

    (4)養成規律的飲食、作息習慣,多進行戶外運動,打籃球、跑步等。

    《自控力》一書中曾介紹過一個觀點,人在精力充足的時候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所以,當你飲食規律、晚上堅持10點前睡覺,多多運動,就可以有一個充沛的體力,更利於自我控制。

  • 14 # 江老師數學課

    首先,學生太愛玩手機,控制不住,這個說法過於悲觀。沒有控制不了的慾望,只有不夠強的決心和不合適的方法。

    我依然推崇收起無奈,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1、對於個性張揚、任性不乖的學生,溫言相勸,多給予陪伴,分散注意力。這類學生大多有一個特點“吃軟不吃硬”,強行收手機只會加深其逆反心理,後果免不了一番雞飛狗跳,有的甚至付出了慘烈代價。對於這類孩子,唯有多給予陪伴,安排一些親子活動,壓榨他們玩手機的時間。在親子活動中給予他們成就感及被需要感,下次玩手機時他們或許會想到爸爸媽媽想要他們陪,戒手機於無形。

    2、對於本身乖巧聽話,偏內向的學生,做通思想工作,限定玩手機時間,必要時沒收手機。這類學生性子偏柔,他軟你柔解決不了根本,唯有限定手機使用時間及許可權。由少玩或不玩手機而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培養他們的一些新的興趣點,尤其是一些看起來不比玩手機無趣的興趣活動,比如愛玩遊戲的男生可以讓他寫一份遊戲攻略,愛看電影的女生可以讓她們寫寫影評,耗時間又能分散注意力。這類孩子擅長服從,在培養新興趣點的同時可以掌握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避免陽奉陰違,或者“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能真正戒掉手機癮。

    3、對於多數中規中矩的學生,軟硬兼施,有獎有罰。具體做法是,按玩手機時間分類獎勵或懲罰,比如說忍住一天不玩手機獎勵親子游,而玩手機超過某一時間要求多做作業或要求做家務。風格偏輕鬆,但手段要嚴厲,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與糾正都是需要時間的。“不拋棄,不放棄”經過長久的努力一定會見成效的。成長不就是一個一路打怪的過程嗎?

  • 15 # 小小思維家

    如何讓孩子對手機不再痴迷

    家長以身作則,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玩遊戲等

    家長要以身作則,不管多麼喜歡玩遊戲,只要孩子在身邊,都不能玩。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自己淪為手機的奴隸也就罷了,可別影響孩子。

    孩子調皮時,不要把玩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當作獎勵

    這是很多家長會犯的錯誤,只要孩子不聽話、不吃飯時,就把電子產品給孩子玩,作為吃飯或聽話的交換條件。經常這樣,一旦孩子想玩了,就會鬧,不吃飯,做什麼都不願意,跟你撒潑,這時候,估計很多家長都沒折了,一旦習慣養成是很難改變的。

    多給孩子一些有趣的圖書或是帶孩子戶外活動,參加集體活動

    可以試著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譬如給孩子很多有趣的圖書,帶孩子一起讀故事,或是帶孩子到戶外去活動,讓孩子交朋友,慢慢培養孩子的各種其他興趣,這樣孩子玩手機、ipad等電子產品的興趣就會慢慢降下來。

    需要使用時,控制時間與內容,避免遊戲的誘惑

    由於學習的需要,多多少少會用到這些電子產品。那麼這個時候,儘量不要在手機、ipad上面安裝遊戲等容易上癮的應用,儘量多安裝一些學習工具或是與學習相關的學習軟體。同時控制孩子使用的時間,每次儘量不要超過1個小時。

    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培養興趣

    爸媽特別忙,根本無暇顧及孩子,這時候孩子就會利用遊戲來消磨時間,長此以往,就對遊戲產生了依賴感。如果父母能每天抽出時間陪伴孩子看書學習,並且在孩子面前做一個嚴格自律的人,孩子耳濡目染之下,肯定會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花在學習上。

    讓孩子自己贏取玩手機的時間

    有的孩子用心經營自己的遊戲賬號,已經做到了在遊戲世界裡呼風喚雨君臨天下的地步,他一定不忍離開。所以對於這些情況,家長可以制定獎勵措施,每天作業完成得好,正確率高,就會贏得半個小時的遊戲時間。這樣對孩子也是一種激勵。

    讓孩子意識到玩手機的危害,幫助孩子增強自控能力

  • 16 # 阿暖g

    每天把自己所要工作的日常用計劃表記錄好。

    非常建議學生黨們多看雞湯,多給自己鼓勵。哪怕全世界辜負了你,你也不要辜負自己。

    我本人也也是一名大學生,誰都是從學生年代過來的人,你懂我也懂。有時間的話咱們可以探討一下。

    另外想推薦二本書,第一本是我在高三那年所買的。這本書裡有很多計劃,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它都有每天的日常所要規定是幹什麼?

    第二本書是關於學生們應該怎樣學好自己所屬的課程,上面有很多都是由學渣逆襲成學霸的學習方法。

    你要明白世界上優秀的人非常多,可是我們也要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啊!

    加油!我們從來都不曾放棄,電子產品又豈能阻擋我們的道路?哈哈,加油!奧利給。#高考# #學習方法# #一起探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該受到尊敬之處在哪裡?美國會不會把被評為美國最受尊敬男性架著強行抬出白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