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血山飛蟲
-
2 # 逆轉天堂
中東,非洲,南美,印度,東南亞都沒有秦滅六國,請問他們成為歐洲了嗎?
於此類似的還有滿清誤國三百年。
沒有滿清,中國就成發達國家了。
我就納悶了,印度有滿清嗎?中東有滿清嗎?非洲有滿清嗎?他們發達了嗎?
-
3 # catcherryer
先說一哈相信制度能改變世界的 不是居心叵測的翡翠白玉人 就是被收智商稅的那啥 任何制度都是因為技術,經濟情況的確立 才能確立 而這兩者也是民生的基本盤 沒有這兩者 不會有奴隸制 不會有封建社會 不會有資本主義 也不會有民主 獨裁 雅典的民主建立在港口和航海的技術與經濟基礎之上 秦能統一中國靠的也是善射的技術碾壓 變法帶來的經濟基礎 而
然後關於這個問題 我覺得挺噁心的 反正 會不會我不知道(ΘへΘ) 不過歐洲當年也是被羅馬統一了的 而文藝復興也是吃的羅馬帝國的底子 工業革命能搞起來又要感謝文藝復興 所以你自己品 你以為歐洲沒有想統一的看看後來幾次各種羅馬帝國名字字尾的國家 少提這種問題 託始皇帝的福 我們解決了歐洲人解決不好的問題 如何讓不同文化背景民族 透過國家和文化認同統合到一起 知道為啥美國 蘇聯能完全不弔歐洲麼 知道為啥歐盟必須成立麼 知道為啥中國不存在民族 人種歧視麼 一次技術爆發能讓小國家暫時獲得領先 但是終會因為其體量限制而失去這種優勢 這個和制度沒有任何關係 所以最大的可能是不會 因為中國這邊的經濟和技術都不允許歐洲那樣的鬆散制度出現 從一開始 秦始皇乾的事情就被歷史預訂了 因為中央集權本生就是一場技術經濟革命後 固有體制不符合生產力發展之後必然孕育出來的結果 說穿了 就是 奴隸制因為鐵器普及 耕種制度變革不合時宜了 然後大家各種探索了整個春秋戰國時代 最後秦用自己實力證明我的技術和經濟造就的國家最牛逼 所以贏家通吃
-
4 # 無法超越的足跡
歐洲各國加起來的面積跟我們差不多大,在這麼一個地方卻分成了幾十個國家,雖然說西歐的經濟科技發達,但是呢現在來說歐洲各國單獨某一個國家的話語權其實已經很小,這也是為什麼歐洲要搞歐盟一體化的原因,主要是歐洲抱團才能取暖有巨大的話語權。
歐洲國家單獨的個體沒辦法成為大勢力,但是合在一起就完全不一樣了,這也是美國擔心的地方,一直想把歐盟搞垮,歐盟現在也是美國重點想要弄倒的物件,因為歐盟的存在,讓美國的利益受到影響,美國想要看到的是分裂的歐洲,而不想看到一個團結的歐洲。
歐洲歷史以來都沒有真正統一過,歐盟為什麼會出現,因為歐洲國家都知道,如果單打獨鬥鐵定翻不起什麼浪,美國也不會把單打獨鬥的歐洲國家放在眼裡,歐洲人知道只有抱團才能跟美國抗衡,歐元區一直都是美國想要分解的對手,歐盟的成立的確讓美國的利益受損了不少。
曾經有蘇聯這個獨聯體,其實就是一個聯盟形式的國家,當時的蘇聯強大到美國都害怕,要不是蘇聯自身內部矛盾突出,美國根本就拖不誇蘇聯,蘇聯解體後,看看現在的各國都混成了什麼樣,和蘇聯時期比,曾經的輝煌和現在的落魄對比鮮明。
蘇聯解體後美國收拾這些國家就輕鬆很多,足以看出來了一根筷子和一大把筷子的區別,現在美國的目標改變,美國目標轉向了我們,當然我們不是歐洲不是蘇聯,我們是一個文明,幾千年來的文化認同感,本身就是一個整體,這否是大一統文化思想的功勞。
說實話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沒有秦始皇從文化方面的強行統一,沒有秦始皇的思想強行統一,留著所謂的百家爭鳴,那就算國土統一了思想文化也不可能統一,思想文化不統一,那一個國家就很難保持穩定,幾千年來的統一都是建立在思想文化統一的認同感上面,不然後世就算領土統一了,那也是內部矛盾不斷很難持久。
蘇聯之所以解體,原因其實還是因為思想和文化沒有真正的統一,在共同認同感上面沒有統一,領土分裂不可怕,因為只要文化共同感存在,重新統一其實並不難,可怕的是文化分裂,一旦沒有了共同文化認同感,那就是很難真正的回來了,現在就是有人想從文化源頭搞動作,這是非常可怕的。
-
5 # 長安輝太郎
完全沒有可能性,因為統一是大勢所趨,從西周開始分封大約幾十諸侯國,到東周不知道有多少,見過最多的說三百五,少的一百五,還有這些年出土的根本沒出現過的諸侯國,反正很多就是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吃到最後剩七個,結果大秦的條件最好,又出了個秦始皇,有想法有實力就由他把這件事兒完成了而已,假設其他六雄哪位有條件有實力,恐怕現在課本里寫的就是趙始皇、楚始皇了。
如果說秦始皇和他的同行們有多高的覺悟,什麼結束天下紛爭救萬民於水火之類的,那絕對是胡說八道,不是天真就是弱智,最簡單的直接原因就是佔地盤,儘可能的多佔地盤,原因也很簡單,誰不想多佔地盤啊!誰發點小財不想換個大房子啊?人性而已!這點想法是人都有,只是有沒條件實現而已,換你做秦始皇,國土廣袤,人口眾多,豪傑靡集,猛將如雲,你也想把天下都收入囊中對吧,何況這會兒對秦始皇來說地盤已經不是問題,缺的是想法,秦國出了個嬴政,就是看著其他六位不順眼,有他們在老子還的把他們當根蔥,煩不煩,滅了算了,就滅了,於是就統一了!
所以統一是的大勢所趨,驅動這個趨勢的是人性,是人性中的貪婪,是人都有人性,既然秦始皇也是人,這點人性也無可避免,只是一般人限於各種條件無法實現自己的貪心而已,秦始皇剛好有這個條件有個這能力,於是就把這事兒就做了而已!所以統一無可避免,大勢所趨,潮流所致,絕不會出現歐洲那樣四分五裂的情況!
-
6 # TonyDeng
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必然成為封閉的國度,這樣它是傾向於形成單一體組織。歐洲是開放地理環境,相對難以產生這樣的社會形態和意識。
-
7 # 無劍的劍客
不會。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不是有沒有哪個人哪件事可以改變的。
戰國七雄雖然並立紛爭,但都是從大周朝中獨立出來的,在各個諸侯國的民眾中都是認同為同一國子民的。因此上每個國家上至國王下至民眾,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統一全國,天下一統。所以這才有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混戰。也就是說,大統一的思想在整個中國大地上,每時每刻都存在著,只不過都想著去統一別人,而不願意被別人統一罷了。沒看到有哪個國家想把自己摘出來,就想自己獨立為王,獨善其身的。這一點跟歐洲國家用本質的不同。所以即使沒有秦滅六國,也會出現趙滅六或齊滅六國等等,甚至也有可能出現某個平民橫掃七國統一天下情況。因為在秦朝統一之後,過歷史上有多次出現過分裂的局面,最後也都形成了統一之勢,就是中華民族血液當中天生的凝聚力。這一點歐洲國家更比不了。
中華民族就是在這種分分合合中推動著歷史的發展,創造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
8 # 閆恩俊
如果沒有秦滅六國,中國的大片疆域會不會成為東亞的歐洲?我認為不會!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中國古代先民從骨子裡就有大一統的思想。
“大一統”思想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提出來的。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之間的爭霸、兼併戰爭,連年不斷,不但老百姓受盡了戰爭之苦,即使統治階級也厭倦了戰爭,只是家家都迫不得已,你不圖強,就有被兼併滅國的危險,所以家家都在變法圖強。適應這個需要,諸子百家橫空出世,他們以自己的認識和見解,提出自己的變法圖強和謀取統一的主張。
△諸子百家
但是,“大一統”思想絕不是春秋戰國時期才有的,而是從夏朝以來就有的。我曾寫文章論述過,夏、商、周從不同的角度看,既不是統一的國家,又是統一的國家。說他們是統一的國家,因為在王朝建立初期或前期,王室可以把大片大片土地分封給宗親和功臣,這說明這些被分封的土地,都歸屬於王室,否則怎麼能另國的土地拿來分封呢?這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濱,莫非王臣”。所以,夏朝是統一的,商朝滅夏後繼承了夏朝的疆土和人口,甚至有所擴大和增加;商朝是統一的,周朝滅商後繼承了商朝的疆土和人口,並進一步擴大和增加;周朝也是統一的,秦朝滅周滅六國後繼承了周朝的疆土和人口,只是更加擴大和增加。夏、商、周、秦,都是統一的國家,他們的不同只是前三朝實行分封制,秦朝實行郡縣制,並由此而導致前三朝沒有統一的度量衡、文字等等,而秦朝必須進行度量衡和文字等等的統一!從這個意義上說,華人的大一統思想從古代先民就已經有了,而且一直踐行著大一統思想!
△周武王
所以,假如沒有秦始皇踐行大一統思想,消滅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還會有“趙始皇”、“魏始皇”等等,站出來踐行大一統思想,掃滅六國,建立統一的國家。
二,統一是大勢所趨,任何人都阻擋不了。
《三國演義》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孫中山說:“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就是統一!
從夏、商、周到秦朝,都是遵循這種大勢發展著、前進著。夏、商、週三朝,先是統一,王室具有較強權威,後因分封制的原因,分疆裂士,形成了一個一個的諸侯國,最後因諸侯國與王室離心離德,諸候國間又互相爭霸,爭奪土地人口,從而發生兼併戰爭,而王室再無能力干涉禁止,於是統一王朝分崩離析。但歷史發展的大勢是任何人任何諸侯國都阻擋不了的。這時,就會有一個諸侯國、一個人站出來,順應天下大勢,完成統一中國的歷史任務。
△秦始皇
綜觀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就是這種分分合合的歷史,但統一是大勢,分裂只是小插曲。
所以,假如沒有秦始皇抓住這種大勢,完成統一中國大業,還會有“趙始皇”、“韓始皇”等等,抓住這種大勢,建立統一的中國!
三,古代中國的地理位置有利於國家統一。
古代中國即秦王朝之前中國的地域,一般限於中原地區。如果從方位上來看,主要是指:北至萬里長城,東至大海,南至南海,西至雲貴高原、青藏高原。
△秦王朝疆域圖
這個地域的區位優勢明顯,受到了四面八方天然或人工屏障的保護,比如北有長城,西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當時在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生活的部族落後,對中原構不成威脅),而東、南方向則是大海。這樣的區域,有利於形成統一的國家。所以,早在5000年前,中國古人就完成了國家的統一。
△秦滅六國圖
而這一區域的地形特徵又呈現出西高東低的走勢,這種地形走勢很容易被統一勢力利用。所以,從夏到秦,統一勢力都是從西向東、居高臨下攻擊開拓而統一中國的。
所以說,假如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也會有其他人好好利用這個區域和地形優勢而推動中國統一的。
-
9 # 漢水長流
如果沒有秦的統一和制度上的創新,現在的中國完全可能是歐州諸國林立的情形,這並非危言聳聽,事實就是這樣!
中國歷史自進入東周,由於王室衰微,伴隨而來的是諸侯間無休止的戰亂。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550年時間裡,累計戰爭次數高達600多次以上,各國之間為了擴大地盤互相征伐,百姓深受其害,嚴重的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各諸侯國的人民迫切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在當時,秦國經過六代君王的苦心經營,到了秦始皇時己經具備了統一天下的實力。放眼華夏,無有能與大秦相抗者,所以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的只能是秦始皇。
周朝採用的是分封制管理國家。歷史證明:這種以血緣關係和禮儀秩序維繫的統治,缺少長久的政治生命力。其弊端在於分封制是把國家所掌控的土地分成N份,按照血緣關係和功績來分封,整個周朝進行了三次分封,結果是等到把國土紅利消耗完了,周朝也快解體了。
秦始皇吸取了這個教訓,以郡縣制代替了分封制,其優勢在於高度集權於中央,能夠滿足大一統下的治政需要,因為從上至下的層層負責制可以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所以後世皆行秦政法。
秦亡後,漢承秦制,但是實行的是郡縣制和分封制的雙軌制,結果呢,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分封制的弊端,即使是有限制的分封制也不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發展,所以從漢武帝劉徹開始,進行了大的改革,透過“推恩令”等手段的成功實施,終結了分封制的存在。漢朝的八方來朝的鼎盛期出現在漢武帝一朝,就是得益於郡縣制的真正落實。
因此,歷史證明秦始皇的開創之舉,不僅是歷史的選擇,而且也是時代的進步!
假如,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戰國的分裂狀態則將一直維持,等到另一個國家強大到吞併其他國家。其結果能不能和秦始皇一樣,在統一後有制度上的創新,而且出臺諸多維護大一統國家秩序並延用至今的政策?儘管想象不出,但如果是楚國統一中國,至少還會堅持分封制,一如西漢時期的分封制。
而且讓人憂慮的是秦、趙、齊、楚、魏、韓、燕都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文化、政治、經濟、司法、文字、度量衡、車軌等,如果繼續存在若干年,會是一種怎樣的情況?所以說秦的統一,不僅有制度上創新,而且還有文化上統一。正是文化的統一,奠定了中國作為一個大一統的“文明型國家”的基礎。
如果沒有文化上的統一,七國到最後都會有一套獨立的國家執行機制,逐漸演變成今天歐洲這樣眾多國家擠在一個大陸版塊內,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文字、語言。最後也就可能沒有了中華文化、中國漢字,更談不上中華文明的延續。
而秦的統一是在暴政的基礎上強力完成的。離開暴政,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文化上的統一是難以實現的。也正是暴政下形成的尚武精神保護了華夏文明的延續!因為秦的統一發生在匈奴騎兵大規模南下之前,所以大一統制度,能夠做到集中力量防範外敵的入侵!如果統一再延遲數百年,華夏民族可能也就湮滅在遊牧民族的鐵蹄下了。
在秦始皇的大一統觀念下,經過漢武帝思想上的統一,從此,民族認同感空前提高,民族自信心顯著增強!說到底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形成了堅定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一種身份的構建和歸屬,反映了一種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一個民族國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這也是中國歷史儘管分分合合,但文化認同並沒有因朝代更替而發生轉移的原因!
因此,秦始皇對中國的貢獻是巨大的,尤其大一統觀念,和在這個觀念下產生的漢為盟主各族以為安的中華道統,是維繫中華命脈的根本遵循!
-
10 # 南村群童701
此消彼長。開啟地圖,5000年以來,在東亞,華夏一族獨大。秦滅六國,還只是中原及其周邊。漢、唐兩朝周邊沒有任何國家的實力超過華夏。宋朝,元蒙強過華夏,故宋亡;明朝,滿清撿漏,入住中原。但元蒙與滿清兩個外族都被中華文明所融合,所沒收。二個外朝擴張並帶來的疆土也就相當於作為“禮物”一併送給了中華民族。中原中國由300多萬平方公里遂增至10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
-
11 # 減水書生
大機率不會。解釋的角度很多。這裡用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的解釋框架,來論述一下這個問題。托克維爾講到:
我一直認為,有助於美國維護民主共和制度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下列三項:第一,上帝為美華人安排的獨特的、幸運的地理環境;第二,法制;第三,生活習慣和民情。
在地理環境、法制和民情這三個要素中,托克維爾做了一個排序,即:民情大於法制,法制大於地理環境。我們就從民情、法制以及地理環境這三個要素,來論述中國與歐洲的不同。
首先是地理環境在托克維爾的排序中,地理環境的因素排在最後,卻為什麼首先論述這個要素呢?
我們只是採納了托克維爾的分析框架,但並不是全盤照抄他的觀點。分析框架就是分析這個問題的立場,即民情、法制和地理環境三個要素。
而我們的觀點則是:這三者的具體排序很難區分。民情、法制和地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互為依存、相輔相成。
而對比中,地理環境不僅穩定而且重要。首先是穩定性,王朝更替、法制變遷、民情演進,但唯一不變的就是山川形勝。所以,無論是歐洲還是中國,地理環境都是各自的常量。其次是與戰爭的關係,統一與分裂往往都要落實到戰爭這個問題上,而戰爭就一定要考慮地理。把所有戰爭的變數全部公約掉,可能就剩下一個山川形勝了。
周秦之變以後,中國進入到了帝國時代。
帝國與城邦的區別很多。而與地理環境最緊密的區別,就是財政。帝國一定要考慮錢的問題,其規模受限於統治成本的邊際效應遞減。而城邦國家因為規模太小,所以不需要考慮這個問題。因此,帝國有多大規模,並非取決於武力,而是取決於財政。
財政能力強弱的一個初始條件,就是能不能實現低成本的徵稅。
中國在高於四百毫米等降水線的地區,分佈著大量連片的平原。這些氣候適宜的平原,不僅能夠支撐廣泛的農耕生產,關鍵是能夠實現低成本的徵稅。所以,在這片地區,搶地盤就等於搶錢,誰家地盤大、誰家力量就強。這是中國的優勢。而歐洲卻是地理破碎。即便找到連片大平原,如東歐平原,但因為緯度較高和農業落後,也不足以實現低成本的徵稅。
所以,古羅馬之後,歐洲難有羅馬帝國;而五胡亂華之後,中國卻誕生了隋唐帝國。那麼,歐洲的王國或諸侯,是不是成了戰國時代的中國七雄呢?如果能到戰國七雄的水準,那歐洲離統一也就不遠了。區域性的高度凝聚、整體的高度競爭,最後一定會向著低成本的統一邁進。中世紀的法國國王一直在歐洲橫著走,教皇不服就把教皇抓起來。但是,法國國王實際統治的地區,也就巴黎和奧爾良,其他地區都在貴族領主手中。歐洲不僅在整體上無法形成強悍的財政能力,甚至區域性的王國,也做不到。
按照最初的民情設定,中國和歐洲都是在城邦時代,都是拒絕統一的。但戰爭可以改變一切。古羅馬透過戰爭,征服了整個西方世界。秦帝國也透過戰爭,征服了東亞世界。手段是一致的,但底層邏輯卻是兩回事。
古羅馬是徹底的軍國主義。這種軍國主義的財政基礎是奴隸制。所以,古羅馬在成長中的煩惱,就是怎麼搞定龐大的奴隸群體。羅馬軍隊逢戰必勝,戰勝就擁有一大批奴隸,奴隸就是羅馬的財富。但是,當奴隸的人數太大了,會是什麼樣的結果?斯巴達就是前車之鑑,斯巴達的公民與奴隸的比例達到了一比七,甚至一比十五。你斯巴達人就是再能打,也不可能一個人看住七個人吧?
關鍵是帝國要壯大,就要有足夠的兵源。而奴隸只能是財產,誰也不敢把這夥人武裝起來,為帝國開疆拓土。所以,古羅馬只是一個大號的城邦聯合體,聯邦體的下一層是軍隊,再下一層就是奴隸。人與人之間,就是這麼一個結構。所以,國家越大就越容易崩潰。
秦帝國走得是編戶齊民的路子。如果羅馬成就統一,靠的是奴隸(PS:軍事能力一定要落實到財政能力,所以支撐羅馬軍隊就是奴隸),那麼秦帝國成就統一,靠的則是平民。除了簡單公約為編戶齊民外,秦帝國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實現了某種程度的政治早熟。其中有兩個標誌最為重要:
一個是賜民以爵。平民完成了政治上的成人禮。為國打仗,就不再是為貴族、為國王,而是為自己以及自己所在的共同體。秦帝國如此,後面的漢帝國也是如此。另一個是官僚制。官僚制的特點就是效率高。兩千年前的秦戰國,就能數清自家有多少人、有多少地,甚至連多少大牲畜和多少飼料也能數清。在統一之前,就已經實現了武器的標準化生產。這個佐證,可以查閱秦弩和秦劍這些武器詞條。這是難以想象的效率。
所以,秦戰國統一與古羅馬統一的區別也就出現了。古羅馬的財政基礎是奴隸,手段憑藉是軍隊;秦戰國的財政基礎是平民,手段憑藉是官僚。前者是城邦時代的偶然產物,後者則是一種政治上的早熟。把現代國家的政治制度進行最大限度的公約,實際上就是官僚制加民主制。官僚制,秦朝已經建立了。民主制的基礎是普選權。以前是朕即國家,現在是主權在民。主權在民的前提就是普選權,而其本質意義就是普通百姓獲得了參與政治的資格。但是,秦漢帝國的賜民以爵,則是另外一種普選權,也是允許平民參與政治。
沿著兩個完全不同的最初路徑發展,古羅馬就是曇花一現,而秦帝國則成了百代皆行秦政制。
第三是民情古羅馬之後,歐洲就不能統一了嗎?
無論是後來的拜占庭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以及沙皇俄國,都要成就古羅馬的豐功偉績,也就是復興羅馬。甚至連二戰時候的希特勒都有這種想法。但是,所有人都沒能成功。所以,歐洲人是一直在努力,卻一直在失敗。
中世紀的時候,武功蓋世的查理曼大帝幾乎征服了整個歐洲。查理曼治下的土地,比凱撒時代的古羅馬還大。這就是加洛林帝國。但是,查理曼之後呢?
他的三個孫子透過《凡爾登條約》把帝國一分為三,後來成了法蘭西、德意志和義大利。從查理曼的爺爺查理•馬特到父親矮子丕平再到查理曼,祖孫三代人實現的歐洲統一,在查理曼之後迴歸原點。而其原因就是民情。
中國民情是宗法制,核心一條是嫡長子繼承製。古羅馬現實民主共和,後是皇權君主。但是,古羅馬之後的一群日耳曼人以及分化出來的法蘭克人,卻是諸子平分。簡單說,就是所有的子孫人人有份,要對老爹的財產實施平均分配。
這還只是一個民情。另一個民情,或者說也可以看作是法制的民情,就更嚴重了。具體就是:帝國國王朝與知識分子的關係,以及帝國王朝與超越性的關係。
秦漢帝國之後,歷代中國王朝的一個努力方向就是與知識精英實現合謀。賜民以爵以及編戶齊民,是把平民搞定了。官僚制和郡縣制,是把土地搞定了。但是你還得搞定意識形態問題。簡單說,就是王朝統治要有合法性。這件事必須要由知識精英或更具超越性的宗教來完成。統治要長長久久,統治集團就一定要跟知識精英合謀,處理好與超越性的關係。
中國到了隋唐,就完成了這種合謀,手段是科舉制。至於宗教以及更高層面的超越性,中國在三皇五帝時代就已經差不多完成了,具體是顓頊大帝的“絕天地通”。意思就是:以後祭天的只有皇帝,其他阿貓阿狗想也別想。敢去祭天就是僭越,僭越等同造反。
但是,這件事在歐洲就不可能完成。歐洲的知識精英是誰?到了中世紀,就成了基督教。是教權大於王權還是王權大於教權,這個官司一直打到宗教改革都沒打完。中世紀的歐洲國王,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你能指望這種王去統一歐洲嗎?
拿破崙厲不厲害?要加冕當皇帝,他竟然可以不去羅馬。但也就到此為止了,拿破崙再過分,也得把教皇請到巴黎來,然後讓教皇看著拿破崙自己給自己加冕,就是在告訴教皇你以後給我老實點兒,分清誰是老大。但是,你拿破崙能給教皇加冕嗎?
秦始皇呢?超越性的工作也要做,而手段卻是去封禪泰山。這是啥意思?我是人間的皇帝,也是上天的大兒子,所以才叫天子。我向上天負責就行了。至於天是什麼?比皇帝更高的這個超越性是什麼?你不能說沒有,卻被抽象化了。神權與皇權,實際上就集於皇帝一人。而後來再把知識精英給搞定,那統一在中國就是誰也阻擋不了的趨勢。
回到問題的初衷,沒有秦滅六國,中國會不會成為歐洲。回答是:大機率不會,中國還會實現統一。
首先,地裡環境這個要素,完全不取決於秦始皇與秦滅六國。在東亞的地理環境下,哪種組織模式更好?演化的邏輯,就是要選擇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統一。戰國七雄,東亞世界要維持七支高強度動員的軍隊,這個成本太高。而秦統一之後呢?只需要維持一支低強度動員的軍隊就行了。
其次,民情這個因素,秦滅六國以及秦始皇發揮的作用不大。宗法制以及嫡長子繼承製,在三代,主要是在周抽,就已經確定了。而“絕天地通”,在三皇五帝時代就已經完成了。周以後的分封制度,實際上就是一種知識精英與統治階層的合謀。但是,秦朝搞以法治國和賜民以爵,硬是拆散了這個合謀。這也是秦朝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秦末亂世,幾乎就沒有知識精英跟著秦朝混,全都跟了項羽和劉邦。
第三,法制這個因素,秦滅六國以及秦始皇發揮的作用極大。“百代皆行秦政制”,就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秦朝實現了中國政治的早熟。如果不早熟呢?不早熟,那就一點兒一點兒地來,形勢比人強、時間有得是。但統一的效率以及統一之後的持續性和穩定性,可能要大打折扣。但是,法制所佔的比重,就不具有決定性了。
從地理環境、法制和民情的解釋框架來觀察,得出的結論就是:沒有秦滅六國,中國也會實現統一。但是,我們應該承認秦戰國以及秦朝所提供的這套政治制度,不僅具有開創性,而且對於統一的貢獻極大。
-
12 # GEO世界
許多回答是不會、大機率不會(=_=)。給個贊
絕對不會(=_=) Absolutely NOT。
為什麼呢?
沒有秦漢大一統國家,必有齊楚。無非就是政府的名字會換一換,其他的核心上基本不會改變。
…
概括起來,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民族國家,它是一個文明體系,是個包容互惠、融合交流的國家 …
-
13 # 朱衛中4
歐洲之所以分裂至今,英國功不可沒。長久以來,英國的大陸政策就是離岸平衡。一旦有某個國家有統一歐羅巴的態勢或苗頭,立刻就聯合幾個國家聯手打壓他。比如拿破崙的法國,全是英國穿針引線組織起反法聯盟全力打壓。十九世紀末全力扶持普魯士抗衡法國,結果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日漸強大了,又開始拉攏法國對抗普魯士。一戰結束德國被削慘了,英國又改善和德國的關係防範法國做大。因此英國在國際政治中有了攪屎棍的稱號。
回覆列表
不會的,人類如果有一個大一統國家,肯定是中國,除非沒有大一統這個模式,這個是人類社會的系統發育決定的,舉個例子,如果人類將來移居火星,火星會形成幾個國家,國家的數目遠小於地球,人類的非洲起源說已經決定了東亞的國家必然無比巨大的,因為東亞是人類遷移的邊緣地帶,規模必然大於人類社會的核心區域的,例如美國加拿大澳洲巴西都遠大於歐洲的國家。東亞地區的民族都是儘可能的形成單一國家,例如日本,如果在歐洲可能會形成3個國家,菲律賓就會形成不知道幾個國家了,可能為1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