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實說歷史

    導語:

    吳起為大家所熟知大多是因其受到君主的追殺和其在軍事上的成就—《吳子兵法》的編撰。但是吳起在中國變革史上還有著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改革家。由吳起在楚國境內所主導的吳起改革雖在楚悼王死後因舊貴族群體的強烈不滿而遭到廢止,其本人亦遭受了追殺的命運,但是無法磨滅的是,在吳起所主導的變法前中期,他所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在施行後均極大的提升了楚國的國力,使得楚國由一個偏處於南方落後國家一躍成為了具有逐鹿中原實力的七雄之一,這也是吳起改革的重大歷史價值之一。

    風雨飄搖——變法前期泥潭中的楚國

    在楚悼王繼位之前的楚國是一個偏居南方的諸侯國,在西周剛剛開始分封的時候,在西周宗廟中,並沒有留下楚國的封土,而是到了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從而才建立起了楚國,引出土的《清華簡·楚居》記載:“至酓狂亦居京宗,至酓繹與屈紃,使若嗌卜徙於夷屯,為楩室,室既成,無以 內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懼其主,夜 而內屍,抵今曰夕,夕必夜。”楚華人在國家建立之初用來給皇天后土祭祀的牛都需要從別國盜取,楚國的衰弱可見一斑。在楚國建國之後的數百年中,經過長期的隱忍和發展,在‘向戌弭兵’之後,楚國和晉國平分了霸權,同時獲得了諸小國的朝覲。但是,在此之後的楚王不思進取,先後在柏舉之戰中敗於吳國,甚至其首都郢都被吳國軍隊攻佔,楚國幾乎覆亡。隨後楚國依靠自身地域遼闊的優勢,吞併了自己周邊的一些小國家,楚惠王四十二年(前447年),楚兼併蔡。兩年後,兼併杞,楚東拓疆土至泗水之上,盡有江淮以北之地。楚簡王元年(前431年),楚又兼併掉莒。算得上是稍稍恢復了一些元氣。但是隨後打擊又接踵而至,在這之後楚國在北方又受到了來自於原屬晉國的韓,趙,魏等國的圍攻,損失慘重,由於受到此時戰爭性質由原先的爭霸戰爭轉向攻城掠地為目的的影響,楚國不得不向三國賠償土地,尋求發展空間。同時又受到了來自於西方,秦國和魏國爭霸壓力的影響,國外形勢無比嚴峻。

    此時,楚國國內的階級矛盾亦日益尖銳,舊有的半封建貴族,和方興未艾的中小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在受到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普及帶來的社會生產力飛速進步和楚國政策鼓勵大眾開墾荒地的雙重影響之下,逐步由經濟利益矛盾發展為對於國內社會政治形式主導權的爭奪,且由於國君楚悼王尚屬剛剛繼位,個人威信尚未完全確立,皇室權威也因此而大大削弱,楚國國內陷入了長期的政治動亂,民生凋敝,人口受到遷出影響而驟減,社會生產力迎來了大倒退。

    受此國內矛盾和國外嚴峻形勢的影響,楚國的社會統治若再不能夠得到變革就會有即將覆滅的危險。

    泥潭中的掙扎——吳起變法

    剛剛繼位的楚悼王在看到了其餘六國變法之後蒸蒸日上的國力時候,深感楚國政治經濟體制與諸國皆不可同日而語,這使得楚悼王堅定了任用吳起進行變法的決心。

    我們在這裡又需要總結一下春秋戰國的變法的共同特點,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的目的都是希望透過加強中央政府對於國家土地和資源的控制力度,積攢國家財富,以應對日益激增的戰爭需要。在變法的方向上,各國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第二,實施國營政策,迅速增加國家財富,同時打擊舊貴族,加強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溝通和聯絡。防止貴族壟斷地方向上的聯絡導致國家分裂。這也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位改革家,在歷經了齊國的管仲變法,魏國的李悝改革之後,為緩解當時社會中若干個矛盾所提出的兩個大方向。這在經歷了長期的歷史實踐經驗檢驗後,被認為是正確的,吳起改革自然也不例外,他同樣從這兩個方面入手進行改革。

    吳起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信奉兵家學說的改革家,他將目光瞄準了當時冗雜的楚國政治體制,首先將已經有封土的貴族在世襲三代之後,取消了由國家每年配及給他們的爵位俸祿,用節約下來的這一部分財富投入到軍事建設中,極大的增強了楚國的軍事實力,同時提高軍隊待遇,在增強軍隊質量的同時,也為自己在將來有可能的與舊有的半封建貴族之間的衝突積蓄了力量。

    在《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起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乃國勢日隆。”

    其次,吳起第一次將法律成文化,規範化,將由自己提出,報國君確定下的法律公佈於眾,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半封建貴族們對於農民群體的壓迫。最重要的是,在每一年的年初將本年所需要徵收的賦稅種類,多少安排專員送達各個地方並宣揚給地方官吏和百姓, 這既在加強中央與地方聯絡的同時,又完善了整個國家的稅收徵收管理體制,避免了貴族們藉助自身長期積累的優勢截留稅款,在增強國家財富的同時較為和平的削弱了楚國舊貴族們的實力。正如 《呂氏春秋·卷二十一·開春論·貴卒》中所描述的:吳起謂荊王曰:“荊所有餘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餘,臣不得而為也。”於是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皆甚苦之這對於今天的稅收徵收管理體制仍有極為鮮明的借鑑意義。

    吳起之死——人亡政息的改革困局

    很遺憾的是,以吳起當時兵家的眼光並不能注意到楚國舊貴族們所獨有的政治優勢在自身利益受損後所能夠發揮的巨大作用。同時,吳起過分的將改革的成敗寄託於統治者個人之上,從而忽視了在統治者更換之後舊貴族在宗法制影響之下的勢力對於新君的影響到底有幾何。顯然,這並不是吳起當時能夠考慮到的問題,在楚悼王身後,繼位的是深受諸位舊貴族影響的楚肅王,在伊甸園當中成長的他的改革決心必然不如楚悼王之強烈,亦不願因此而直接與自己的親屬貴族發生正面衝突。楚悼王死後,舊貴族們迅速的阻斷了訊息,並未讓肅王立刻了解到繼位的訊息,藉助這個時間差,舊貴族們在悼王的屍體旁射殺了為其守靈的吳起。而回過神來的肅王在藉助侮辱先王屍體名義誅殺舊貴族七十餘人之後作為自身在改革中意圖獲取的政治權利和對於增強國家的掌控力的目的已然達成,也就失去了繼續改革的動力。吳起變法這樣一場聲勢浩大,即將成功的變法由此無疾而終。

    總結:

    吳起在中國歷史上是永不會磨滅的人物,秦以前作為兵學家是與孫武並稱,作為政治家是與商鞅並稱的,吳起改革在只差臨門一腳是無疾而終,根本原因還是未能夠從制度層面上調動自上而下進行變法的積極性,從而將舊貴族推到所有人的對立面,僅僅只是利用貴族和皇室之間的矛盾展開改革,在皇室達成自己目的之後改革的動力便將殆盡,變法事業也將會無疾而終。

    參考文獻:

    《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

    《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魏武侯與諸大夫浮於西河》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說三》

    《藝文類聚·卷五十九·武部》

    《說苑·卷六·復恩》

  • 2 # 天香引

    在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以前,楚國面臨國內、國外的雙重困境。國內方面,屈、景、昭等楚國舊貴族把持著楚國政治,連楚國國君都要忌憚三分。國外方面,先後受到韓、趙、魏等國的侵奪,丟了不少土地。內外交困,楚悼王急欲變革圖強。

    公元前409年,吳起在魏國展露了自己的軍事、政治才能,他從趙國來到魏國,以大將的身份,幫助魏國奪取了秦國的河西之地,並設立了河西郡,如此一來就解決了魏國的後顧之憂,魏國得以把戰略重點放在中原。吳起受到魏國大臣王錯的排擠,最後由魏至楚。

    公元前389年,楚悼王熊疑任用吳起為令尹(相當於相國)主持變法,目的就是讓楚國變強。吳起變法的主要內容有三條:第一條,凡是封君,傳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祿;第二條,精簡官職,削減過高的俸祿,將節省下來的經費用來發展軍事;第三條,整頓吏治,禁止舊貴族養門客,防止其結成勢力,阻撓變法。

    吳起主持的變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於條條都針對舊貴族,因此遭到舊貴族的忌恨。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舊貴族立即反撲,將吳起射殺。

  • 3 # 歷史百貨鋪

    導語在三家分晉和田氏代姜後,分封制下以卿大夫為首的世家舊貴族階級不斷的兼併土地,擴大勢力影響諸侯統治弊端暴露無疑,諸侯國們紛紛開始變法尋求打壓以卿大夫為首的舊貴族,任命新貴族建立新的統治秩序。吳起因為和魏國的關係破裂來到了楚國,魏國剛經歷了李悝變法,取得顯著的成效,楚悼王便希望吳起能運用李悝變法的經驗對楚國進行變法改革。

    在春秋時期,楚國就已經成為分封制的一大受害者,那時的楚國制度只有一昧的效仿周朝的,楚國內部氏族的勢力膨脹嚴重。在吳國攻打楚國的時候,楚國連戰連敗的一大原因就是當時抵禦吳國的軍隊就只有楚王自己的世家軍隊,其它的世家不願派兵參戰才使得楚國顯得那麼不堪一擊,到了後期在楚國氏族勢力和秦國的幫助的下很快就將吳國擊敗。

    楚國內部矛盾重重

    從吳國攻打楚國中就能清楚的看出在春秋時期楚國內部就暴露出了許多矛盾:

    楚國內部的權力分配已經出現了很大的問題,許多的氏族不受楚王的控制,他們各自為政,對楚王的命令執行力嚴重下降。由於楚國土地遼闊,邊遠氏族就出現不受楚王控制的現象,此時的楚王更像是他們推出一位“武林盟主”,心情好時便聽從號令,心情不好時不聽也罷。

    在分封制下氏族的權力能夠擴大的一大原因就是土地的兼併問題。楚國內部有許多貴族的土地相鄰與重疊,經常會出現土地兼併和爭鬥的問題,在土地鬥爭中比較大的鬥氏、昭氏、景氏、屈氏等氏族的勢力越來越大,楚國也面臨的分崩離析的危險。

    由於宗法制的緣故,世襲下各個世家根基變得越來越牢靠,在楚國內部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楚王,嚴重威脅到了楚王的統治,還蠶食著楚王家族的土地以及權力。如果按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那麼楚國就會走上晉國和齊國一樣的道路。

    推崇吳起改革

    當吳起來到楚國時,就是一位履歷豐富,戰功卓越的大臣將領,他在魏國的一系列履歷都是楚王把他推向改革領導位置最好的證明。

    楚悼王素聞吳起賢,至則相楚。——《史記》

    吳起在坐上國相的位置時就開始效仿魏國的李悝變法,把矛頭直指卿大夫為首的舊貴族。改革的內容大致是:

    用軍功授爵制度替代世襲制,減少沒有功勞的貴族大夫錢財奉例,削弱不聽命於楚王的貴族世家實力,防止他們繼續擴大土地和實力。

    裁減國中沒有實際工作任務的冗餘官員,削弱大臣的權力,加強君主集權。

    從削減邊遠氏族的土地和奉例供給開始,慢慢削弱卿大夫和氏族的實力,將收回錢財補充國庫,用於軍備建設上,加強軍事實力。

    楚國在吳起的改革下成果顯著,楚國因此國力大增便開始向外擴張攻打其它列國,成為戰國初期一方霸主。

    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史記》

    就在吳起變法的頂峰時期,變法的最大支持者楚悼王去世。楚國的王公貴族趁著參加楚悼王喪事的機會開始發動騷亂,他們聯合起來攻擊吳起,最終吳起被射死在楚悼王的身前。吳起變法也因為楚悼王和吳起的相繼死亡而宣告失敗。

    變法的失敗原因

    吳起變法的出發點是正確,因為宗法分封制主要矛盾就是在王公貴族的實力會越來越大對現有君王的統治產生威脅和影響,但是吳起太看重李悝變法的經驗而失去了對楚國國情的判斷,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楚國國土遼闊,氏族以及卿大夫土地分配和權力關係遠比魏國複雜,沒有完全摸清國情的條件下就開始變法,勢必會遭到王公貴族的強力反抗相比魏國,楚國是一個從西周就被分封的諸侯國,受到分封制的影響更大,氏族的實力更深厚。吳起變法太過激進,依靠著楚悼王的支援,開始變法時就將矛頭直指貴族階級,錯誤的評估了王公貴族的實力。

    結語:

    吳起變法幫助楚國的國力在短暫的一段時間裡得到了大幅提升,向外發動了多場戰爭並取得了勝利,這是變法的成功之處。但楚國作為西周時期的老牌諸侯國,舊貴族的勢力盤根錯節,異常強大,在沒有對舊貴族的實力判斷清楚的情況下就開始變法改革,也因此遭到舊貴族的反擊導致變法最終的失敗

  • 4 # 文青聊史

    我字多,看我!吳起變法:變法失敗卻依舊不得善終,變法到底難在哪裡?

    前言:在春秋戰國時期群雄爭霸,都想吞併其他國家來壯大自己的實力,但是固有的實力已經擺在那裡,怎麼才能提高實力呢?於是這時候就出現了大量的改革事件,無疑,改革的初衷是為了國家強盛,但是最終大多不得善終,今天要說的就是吳起,早在商鞅之前的變法者,跟商鞅一樣不得善終。

    人物背景起不為卿相,不復入衛

    吳起的一生是坎坷的,早期家中雖然富有但是吳起一心只想當官,最後就是傾家蕩產也沒能得到個一官半職,最終決定外出發展,並且對母親發誓,如果自己沒能成為王侯將相,就不回衛國,衛國是吳起的家鄉,可見吳起的決心,在四處奔走之後找到了當時的儒家大家孔子弟子曾參的兒子曾申為老師。

    儒家以仁、義、禮、智、孝等為中心思想,在吳起拜入曾申門下之後起初還好,但是在母親去世之後吳起並沒有回家奔喪而是繼續研讀,他的這一行為違背了儒家的中心思想,不忠不孝之人如何還能學習儒術?因此曾申就斷絕了跟吳起的師徒關係,自此,吳起棄文從武,開始走上專屬於自己的那條道路。

    輾轉三家,最終入楚

    吳起在放棄儒術之後就去了魯國,在魯國吳起得到重用,公元前412年齊宣公攻打魯國,魯國國君雖然想重用吳起,但是因為吳起的妻子是齊華人所以非常害怕我吳起叛變齊國,吳起因為太想功成名就所以就殺了妻子,最終吳起也確實打敗了齊國,但還是受到了國君魯穆公的懷疑,最終不得已而逃到魏國,真可謂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離開魯國在魏國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是吳起一生中的巔峰,其所做的成就到現在都認為非常不可思議,吳起在魏國創立了武卒制,也就是後來的魏武卒又稱“史上第一支特種兵部隊”,吳起憑藉著魏武卒名揚天下,尤其是在陰晉之戰中,吳起用騎兵三千、沒得過軍功者五萬成功打敗秦國的五十萬大軍,這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僅在《吳子》一書中記載。

    可憐的吳起再一次陷入了跟魯國一樣的局面,被當時的魏國國君懷疑還被當時魏國的大臣所不喜歡,最終再次逃離,這一次吳起選擇的是楚國,這是吳起第三次在一個國家中大有作為,同時也是最後一次。

    楚國為何急需變法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領土面積一直都很大,因此也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窺視,就比如楚國的鄰近國家南韓和魏國就經常攻打楚國,雖然楚國可以調集百萬大軍,但是論兵種作戰能力,是遠遠不如其他國家的,還有政治上的腐敗讓楚國雖是大國卻沒有一點大國應該有的實力,反而是一直被打,楚悼王雖然想徹底整治國家但是奈何沒有人才可供自己使用,直到吳起的出現。

    吳起來到楚國後因為自身的名氣很快就見到了當時楚國國君楚悼王,並且一針見血地指出必須儘快變法,方可扭轉現在的局面成就霸主之位,吳起的一番話讓楚悼王感觸頗深,於是立即任命吳起讓他帶兵防禦南韓和魏國的進攻,一年之後,楚悼王再次重用吳起,讓其變法。

    變法主要內容

    ·明法審令:魏國是在李悝的變法下開始變得強大起來,而吳起就學習了李悝變法中最重要的一環:實行法治。將制定好的法律公佈給百姓和官員看,讓他們能明白其中的內容,之後就根據法律上記載的形式,不可違犯;

    ·減爵祿:當時楚國貴族就是政治腐敗最主要的原因,所以吳起針對這些貴族提出減爵祿,世襲傳過三代的爵位就要取消,疏遠的貴族將不再提供俸祿,多派發一些貴族到偏遠地帶可以帶動地方發展;

    ·重軍事:吳起認為一個國家強大的根本就是士兵,士兵強大了那麼國家自然強大,所以在變法中對士兵的要求變高並且要求百姓在耕種的同時也要進行軍事鍛鍊,這樣一有戰事可立馬進攻,為了讓士兵願意參與到這樣的改革中去,吳起還讓裁掉了一些可有可無的官位並且降低了其他官員的俸祿,目的就是給士兵最好的裝備和最好的條件。

    ·統一思想:一個國家的凝聚力如何就看這個國家的心齊不齊,為了達成這個現象,吳起整頓當時的官場處罰那些損公肥私的官員,糾正當時陷害忠良的不良風氣,並且還禁止縱橫家來楚國遊說,一時間楚國大臣都願意為楚國盡職盡責。

    造成的現象

    經過這一系列的變法措施讓楚國變得空前的強大,官場上再也沒有之間的糜爛不堪,軍事上也不再被其他國家來回攻打割地賠償,當時的諸侯各國也都畏懼楚國的強大,還有學者認為,正是吳起變法導致楚國富國強兵而間接影響了當時秦國,這才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

    吳起的下場

    但是隻要是變法也就意味著要將其他人的蛋糕分給窮人,這自然觸犯了貴族之間的利益,吳起能順利實施變法就是因為後面有當時的楚悼王支援,這才能一直堅持下去,在楚悼王去世之後,沒有了靠山的吳起其變法也遭到了貴族們的強烈反對,最終變法失敗,貴族們用亂箭射死吳起,一代名將、政治家就此隕落,實在令人惋惜。

    結語:雖然吳起的變法沒有成功,但是變法期間所留下的一些政策到後來依然被沿用,並且此次變法讓楚國看到了更好的前景從而走上強國之路,並且此次變法還為後來其他國家的變法提供了經驗也可以說是血的教訓。

  • 5 # 草央石

    第一次深入瞭解吳起,是在弄明白《春秋》《左傳》的關係中去詳細查閱他的生平,想起他的變法,難免會想到秦國的商鞅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

    每個變法,都要有君主的強烈支援的,可惜吳起變法不久,楚悼王病死,這難免會給他接下來的變法之路給他帶來天大的困難。

    果不其然,楚國貴族發動叛亂,包圍王宮,用亂箭射死了吳起。但是,對於即位的新君楚肅王,按律法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楚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受牽連被滅族的楚國貴族有七十多家。此事,無疑大幅削弱了楚國貴族的實力,從而提升了楚國王室的掌控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楚國貴族的打擊和削弱,就是“吳起變法”的核心內容,所以,楚肅王的所作所為,顯然是在執行“吳起變法”,而不是廢除或者終止。而在軍事上,楚肅王、楚宣王等君主,也在享受“吳起變法”帶來的紅利。最後,在吳起被殺後,楚國擊敗百越,佔領了洞庭湖、蒼梧一帶。

    同時,楚國不僅繼續滅亡周邊的陳國、蔡國等諸侯國,擴大自己的疆域,而且在和南韓、趙國、魏國、秦國的較量中不落下風。在吳起變法之前,楚國經常遭到三晉等諸侯國的進攻,但是,在吳起變法後的楚肅王、楚宣王等君主在位時,基本上都是楚國主動出擊,而不是被動挨打。對此,這也從側面體現出楚國君主並沒有廢除吳起變法,而是透過執行變法,以此讓楚國的實力走向巔峰。

    所以,個人認為,“吳起變法”並沒有失敗,而是讓楚國實力達到了巔峰。

  • 6 # 待曉兒

    後世對於吳起的印象多在於其軍事才能,他的“變法”舉措雖有所耳聞,但並不是很關注。

    其實也難怪,吳起這個人軍事很強,其他方面的才能並不是很好。

    從他個人行為以及變法舉措就能知道,這場變法就像一場“鬧劇”一樣,即使有楚悼王的支援,也根本沒有成功的可能。

    吳起何許人也?後人評其“無君無父不忠不孝”

    吳起的經歷其實挺傳奇的,別看他能和孫子並列為“孫吳”,位列“武廟十哲”之一,組織的變法在當時也有很大的聲名,但其實他最初卻是出身於儒家。

    他曾經是曾參之子曾申的門下,學習的是儒家思想。但是當他母親去世的時候,他並沒有按照當時的禮制回去奔喪,這就犯了大忌。其實不僅僅是儒家不能容他,中國從古至今的社會環境裡對於這樣“不孝”的人都比較排斥。

    所以在《東周列國志》等小說當中也有故事來寫吳起的為人,當然小說的話未必真實,但足以看出後世人對他的人品私德有著什麼樣的看法。

    在一些通俗文學的作品中,說吳起和其母親是有矛盾的。因為他最初遊手好閒,什麼事情都不做,有點類似今天的“啃老族”,他的母親就數落他,讓他上進。

    於是吳起將自己的手臂咬破,發誓說,此生官不做到將相,就不再回家,母子也不再相見。於是不顧其母痛哭挽留,毅然離家遊學,這才拜在了儒家門下。

    所以才出現了後來其母去世,他也沒有回去奔喪的事情。小說中更誇張,說其僅僅仰天“慟哭三聲”。

    白居易曾經有詩:

    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

    所以,吳起的改投兵家,其實是因為在儒家以及之前的魯國犯了社會的公約良俗,混不下去了。

    吳起到了魏國之後受到了重用,藉著李悝變法的基礎,改革兵制,西向攻秦,成就了戰國初期魏國的霸主地位。

    秦魏世仇,很大原因就是因為吳起當年攻佔了秦國河西之地,將其鎖死在了西陲一隅,要不是商鞅變法之後逐漸強大,秦國幾乎永無翻身之日。

    吳起在魏國學習了變法的思想,同時因為負責軍事,建立了“武卒制”,也就是後人口中的“魏武卒”,一支重甲步兵,在當時非常強勁,秦國軍隊還不是對手。

    後來因為受到猜忌,吳起離魏去楚,得到了楚悼王的賞識,這才有了變法一事。

    而當楚悼王去世之後,觸動了貴族利益的吳起遭到了追殺。

    當時吳起跑到了楚悼王停屍的地方,想借著先王的遺體威脅諸貴族。結果他實在是低估了自己被厭惡的程度,這些人寧可損毀掉先王遺體,也將其射殺。

    這件事也導致了後來七十多貴族被滅門。

    這件事情也被後世認為其“不忠”,這才有了“無君”、“無父”、“不忠”、“不孝”的評價。

    想想看,這樣一個人在一個國家施行變法,能不能被人信服?

    那麼他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大?

    吳起變法措施的荒唐,失敗是咎由自取

    從吳起的經歷來看,他到楚國先是被任命為宛城太守,一年之後就被授予了“令尹”的官職。這就相當於當時的“相國”一類,為百官之首。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吳起在楚國雖然身居高位,得到楚悼王極大的賞識,但沒有根基。

    這導致了兩件事:

    其一,吳起改革能放開手腳,不用擔心損害自己一方的利益(因為根本就沒有)。

    其二,楚國貴族對他有集體的排斥感。

    從他變法的措施來看,其實和商鞅等成功的變法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換句話說,吳起並沒有學到法家的精髓,其變法從最開始就是錯的。

    主要有三件事:

    第一,明法

    就是要像魏國一樣,在楚國施行法制。

    其目的就是培育官府的公信力,杜絕其他學說對於民間的影響。

    《韓非子》當中記載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叫做“倚車轅”。就是在市裡設定了一個車轅,講明能搬走它的人會得到獎勵,這就是和“商鞅立木”的故事同樣的套路。為的就是樹立官府的信譽。

    第二,減爵

    這一措施是對舊貴族影響最大的,它要求收回無功勞的楚國貴族的爵位,用以獎勵軍功。並且爵位世襲只有三世,之後便會被收回。

    更致命的是,他還直接削弱楚國貴族的勢力,禁止其養門客、私軍,這是剝奪了楚國貴族自保的能力,其影響不亞於直接殺人。

    其實這種舉措並不能說是有問題,畢竟商鞅當時也是施行了類似的主張。但問題在於秦國是不變不行,秦國滅亡舊貴族也沒有出路。

    但楚國還沒到這種程度,自然會引起強烈的反彈。

    第三,強兵

    這是吳起做得最有成效的一件事,畢竟在練兵上他是專業的。

    其實最主要的措施就是“耕戰”,增加農業生產,強化軍事訓練,這在當時是非常普遍的做法。

    但問題就是,吳起的舉措不像商鞅一樣意在強國,而是重在強兵。

    這也就導致了楚國軍隊的實力確實提升了,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兵制改革和吳起的訓練,楚國的國力並沒有像秦國、魏國那樣得到太明顯的上升。

    畢竟前兩個措施太過犀利,其變法在國內的阻力相當大,而強兵是對大家都有利的事情,做起來自然順暢一些。

    從這裡就能看到,吳起除了在楚國沒有根基之外,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這場變法在上層社會里,除了王室之外,幾乎沒有受益者。

    和商鞅的變法對比一下就知道了,商鞅在秦國的變法有著一批新貴族和宗室子弟的支援,更有著秦孝公在新老貴族之間的斡旋,讓新老貴族的生活都有著顯著的提升。

    也就是說,雖然商鞅觸及了舊貴族的原本利益,但他也為其帶來了更大的價值。他們之間是私怨,而不是公仇。

    吳起變法除了楚悼王之外,在貴族階層上沒有獲利者。只有損失沒有收穫,這樣的變法即使能對楚國有利,但太過急躁與不周全,沒有成功的可能。

    這才是吳起失敗的根由。

    僅僅五年的變法為何會有些許效果?

    但不可否認,吳起的變法確實讓楚國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比如伐趙救魏,進軍黃河沿岸;平定百越,佔取蒼梧、洞庭之地。

    一時間,楚國的兵鋒極盛,令諸國畏服。

    但也要看到,這主要都是軍事上的成就,和吳起強兵的措施有關,並不是變法在楚國有著多大的國力提升,畢竟才短短五年時間而已。

    如果要說吳起變法最大的影響,除了兵制上的提升之外,還有他死後楚國的舉措。

    就像剛才說到,吳起是被舊貴族射殺的,連帶損毀的是楚悼王的遺體。原本殺個吳起根本不算什麼大事,但是侮辱先王遺體的問題就太嚴重了,這引起了楚國上下的憤怒。

    連先王遺體都敢損毀,下一步是不是就要起兵造反了?

    於是藉此機會,新上位的楚肅王對舊貴族勢力進行了鐵血般地清洗,屠滅了七十多家。

    注意,不是殺了七十多人,而是滅了七十多家。

    這就讓楚國朝堂上舊貴族勢力大傷元氣,同時吳起的一些舉措也得到了施行。

    比如根據《韓非子》、《淮南子》等典籍記載,從此之後楚國的爵位兩代人之後便被收回,比吳起當年三世的舉措還要激進,當是這次事件舊貴族為了平息楚國上下怒火而做的妥協。

    本來吳起變法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楚國王室,所以楚肅王也樂見其成,推進了一些措施。

    所以說,吳起變法的些許成功,是一系列的機緣巧合和宗室與舊貴族權力鬥爭的結果。

    吳起最大的貢獻就在於改革了兵制,給楚國提供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軍隊,“強兵”的效果遠勝“強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老公是怎樣溝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