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在鐵路上班
-
2 # 再見理想
劉長佑(1818-1887),湖南新寧縣人,字子默,號蔭渠(也作印渠),生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道光二十九年(1849)拔貢。咸豐二年(1852)隨江忠源楚勇進攻廣西太平軍。次年又隨江忠源鎮壓瀏陽徵義堂周國虞等會眾起事。此後,江忠源領軍出境,在湖北、江西、安徽等省與太平軍作戰,劉長佑多次赴援。江忠源戰死廬州後,1856年1月任補用知府,鎮壓文東天地會起義軍餘部於湖南臨武后。他奉湖南巡撫駱秉章命,率蕭啟江等軍5000人楚勇由湖南入江西,援救曾國藩,先後攻佔萍鄉、袁州、臨江等太平軍據點,升道員。1881年,劉長佑曾建議先發制人討伐日本。劉長佑分析,日本侵佔琉球,違背了國際公法,一旦開戰,在國際道義上佔不到便宜,且其侵略成性,遲早會吞併北韓,不若乘其羽翼未豐,先發制之。他認為,自同治以來,朝廷講究洋務,設立海防,習水師,修炮臺,購鐵船,造槍炮,投入了大量的金錢,正是其用武之時,傾中國之全力誅一日本,是有把握的。具體計劃如下: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北韓,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或慮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硫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北韓、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這個計劃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以日本吞併琉球為藉口,細數日本的罪狀,爭取國際社會支援並向其宣戰,而後分三路大軍蕩平日本,具體部署為:北線為策應,徵調東北三省之兵自松花江出發,進攻庫頁島並從北向南進攻日本本土;中線為佯動,以北韓半島為跳板時刻準備進攻日本本土;南線為主力,以洋務運動初步訓練成型的海軍從寧波、定海等地出兵,浮海東渡攻擊日本長崎等地,同時防禦日本可能對中國東南沿海的入侵。可惜當時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我認為這個計劃不敢說百分百能成功,但也會威震日本一貫以來想入侵中國的狼子野心,同時也能達到敲山震虎,避免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事件發生,我覺得無論結果如何,都值得去試一試,而不是坐而待斃!
-
3 # 辰落君
戰爭的勝利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點客觀的變化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對於未發生的戰爭和歷史很難去做蓄意揣測的蓋棺定論。
如果強行去假定和分析,這場戰爭的結論也很難說,成功的機率五五開(基於清政府的大力支援)。
有利因素:
1. 劉長佑的計劃極其詳細,具體到軍隊的分配和進攻路線。
2. 當時左宗棠率領的精銳剛好收復失地,清朝軍隊也算強大。
3. 自洋務運動以來,清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艦船、大炮,此時正是用武之時。
4. 日本還沒有發展起來。
不利因素:
1. 剛剛結束了為期近五年的丁戊奇荒,根本沒有從這次大災難中緩過勁來。
2. 清政府在收復新疆的戰爭中也耗費了巨大的財力。
3. 外國列強的虎視眈眈。
不過以當時清政府和慈禧的求和的態度和揮霍的財政,一定是不會採納的。
(左宗棠收復失地的軍餉朝廷只調撥了一部分,其餘都是靠自己解決的。)
劉長佑提出計劃的原因——彰顯國威,震懾列強劉長佑認為中國所有的外藩鄰國,最親密的是北韓,最順從的是琉球,最恭敬的是越南,其中北韓是盛京的門戶,越南與雲南唇齒相依,琉球遠在海南,位置極其重要,但是當時法國對雲南垂涎已久。
公元1881年,法國開始增加駐紮越南海軍的軍費,劉長佑認為此舉就是奪取越南的先兆,倘若得逞,下一個目標就是雲南,之後取四川,獲取這些地區的資源。
但是很多人在想,既然是法國有這樣的想法,劉長佑為何會提出攻打日本的計劃?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的行為為其他列強所效仿,日本一個島國,從不向清政府朝貢,西洋人來中國通商,日本也緊隨其後,那時候清政府是有能力的,不然日本也不會來清朝發展經濟,所以清政府就一個要求,只要不搗亂,你們可以在這裡通商。
然而日本不知感恩,同治年間,日本海從中挑釁清政府,但是同治皇帝並沒有實際行動,隨後他們看清政府沒動靜,就趁機滅了琉球,劉長佑認為琉球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我們也有義務替琉球征討日本。
同樣是國家,所以都有著同樣的野心,倘若對日本入侵琉球一事不聞不問,其他列強勢必會侵犯中國,而法國看清政府不插手琉球一事,自然就會攻打越南,因為他們也會認為我們不會插手,如果我們開始攻打日本,還可以彰顯國威,震懾其他列強國家。
所以他提出的攻打日本的計劃就是解決法國的問題
具體內容就是趁法國還沒有攻佔越南之前,清政府派兵攻打日本,收復琉球,如果此戰勝利,還可以令法國軍隊不敢輕舉妄動,一舉兩得。
劉長佑完整戰略規劃劉長佑的計劃中為三路軍隊;
第一路、命東三省的兵力出黑龍江,到庫頁島,準備由北向南攻打日本。
第二路、派遣軍隊由北韓出發,扼制日本西部。
第三路、由定海、寧波出精銳水師登陸長崎,從南端攻取日本。
從對國際形式的預判上來講,劉長佑確實眼光長遠且獨到。從戰略層面上來說,很多人也認為劉長佑的計劃有一定的可行性。
劉長佑同時分析了滅亡日本的可行性。他認為一方面日本還沒有發展起來,另一方面清朝資源雄厚,而且洋務運動也已經發展到一定階段,正可以利用這些成果。如果舉全國之力和日本一戰,肯定能夠取得成功。就算是一時無法成功,也可以極大地威懾日本,讓日本從此不敢擴張其野心。
劉長佑在上奏中最後寫道:“硫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北韓、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也就是說,這不只是為了保護清朝,還是保護東北亞的北韓以及東南亞的越南、泰國、緬甸這些藩屬國的最好的方法。
丁戊奇荒和最終結局劉長佑是在1881年提出的滅日計劃,但是在這一年之前,大清帝國剛剛結束了為期近五年的丁戊奇荒,根本沒有從這次大災難中緩過勁來。再者清政府在收復新疆的戰爭中也耗費了巨大的財力。
丁戊奇荒爆發於1875年,結束的時候已經是1879年。這場曠日持久的大災荒爆發于山西,之後橫掃了整個華北地區,包括直隸、山東、河南、陝西等數省,使得清政府財政徹底枯竭。
有資料記載,這場災難爆發後的第二年便開始人吃人的慘劇。據《丁丑大荒》碑記載,到了災荒的第三年,大部分村落都只剩下了十之二三的人口,一個十幾口的家庭剩下兩三個人都是幸運的。
當時的山西巡撫是曾國荃,他在奏摺中提到了災情的情況是;“赤地千里,饑民五六百萬之眾,大奇災,古所未見”。為了應付災難,清政府在曾國荃的催促下,斷斷續續的給了山西近1300萬兩白銀,130多萬石糧食。
另外為了應付災情,曾國荃在災情第一年便向李鴻章討要了10萬兩的北洋海軍軍費用來賑災。之後曾國荃還逼迫清政府賣出了2000多個官職,將換來的銀子直接買了糧食賑災,當然這也是清政府唯一一次賣官做好事。可是即便如此,在這次災難中還是有1000多萬人失去了生命。
山西一省賑災用去了1300萬兩白銀,整個華北地區的賑災費用更是巨大無比。而且可以想象,能逼得清政府賣官賑濟災民,足以見得清政府財政已經入不敷出。另外左宗棠收復新疆的費用,大部分都是自己籌集的。
到了兩年後的1881年,雖然劉長佑提出的滅日計劃有一定可行性,但清政府壓根就沒有任何資金,根本沒有能力挑起任何戰爭。再加上當時清政府因為收復新疆的問題和沙俄關係異常緊張,所以當時出兵滅亡日本也就只能停留在想象之中,根本無法付出實際行動。
後來,隨著日本的進一步擴張,尤其是後來的甲午戰爭中,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取得了中日戰爭的全面勝利。同時,清朝又面臨著來自於列強四面八方的侵略,因此,想要像劉長佑所說的那樣,主動出擊攻打日本的可能性,已經完全沒有了。
不管劉長佑的計劃能不能成功,但是這種主動出擊,積極防禦的方式,其實應該成為當時清政府的一個重要選項。可惜清政府從未這樣考慮過。
-
4 # 河東來
能夠成功,不過這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打法,日本政府會被覆滅,但滿清政府也多半難以保全,所謂“蚌鶴相爭,漁翁得利”,最後得利的多半是漢族人,所以清政府拒絕了這一方案,也正因為有這一方案,就像頭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日本政府與滿清政府快速的簽訂了《馬關條約》,結束了雙方的戰爭狀態。
劉長佑的這個方案,既可以官方來做,也可以民間來做,只要解禁即可。
明王朝末年,有所謂漢族人當家的“倭寇”,進攻的目標是明王朝,如果採納這一方案,就會形成新歷史條件下的“漢寇”,不斷襲擾日本,日本政府在被擾亂情況下,能否獲得進攻的持續動力,尚未可知。
這個方案,主要精神就是“不死不休”,那怕“兩敗俱傷”!
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李鴻章同樣是以存在這種可能要挾侵略者,如果不能接受滿清政府的最高賠償承受力,滿清政府將“破罐子破摔”,西方列強也沒有好果子吃,大家“一拍兩瞪眼”!最後取得了勉強維持滿清政府統治的結果,畢竟誰也沒有力量可以侵吞這樣相當於整個歐洲的地盤,這種情況將導致中國各省“佔山為王”情況增多,還會形成無數的“索馬利亞海盜”,西方的市場開放需求就將成為一紙空文。
大家看一下近來在新冠病毒肆虐的情況下,美國提倡的“海盜”合法化思潮,就可以看出它的本質屬性思維實際上跟劉長佑差不多。
美國各洲實際上是“盜賊同盟”,這個“同盟”的組合是透過“美國”這個聯邦政府來約束的,如果全球不接受美國維持其統治的努力的話,就將面臨三四十個“盜賊國家”的侵襲,迎來大規模的世界戰爭,這才是這種方案的“潛臺詞”!
劉長佑提倡的是一種“侵略文化方案”,叫“以暴制暴”,或者叫“以黑制黑”,俗話說的“打紅了眼,抓住啥子是啥子”,與“禮儀之邦”的傳統相悖,有點學習西方思維,如果是向一個漢人政權提出,多半會得到採納,但滿清政府覺得這個方案有“挖坑”之嫌,所以滿清政府否決了這個方案,覺得這是“漢族思維方案”,不是“滿族思維方案”。
所以在西方的對華路線方面,他們只能設想中國分裂為六七塊,以實現“分而治之”,而不敢設想中國的徹底分崩離析,那樣就會使全世界徹底進入“戰亂狀態”,故此他們不斷鼓吹對中國的敵對,又不敢真正的進入敵對狀態,阿富汗、伊拉克他們顛覆政權容易,要談徵服都難上登天,更別說征服體量相當於歐洲的中國了。
劉長佑的這個方案,其實是“學習”的產物,是向對手取的經,中國歷史上的漢武帝,面對匈奴人的侵略,迫於無奈,也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徹底將匈奴人驅趕出中國,體現出“不死不休”的精神,也是一個溫文爾雅的民族忍無可忍時的絕地反擊。
雖然最高政府有可能面臨垮臺,但應該是可以將日本滅族,兩者相害取其輕,如果中國的當權者是漢人的話,出於民族特性,是極有可能對日本這個新時代的“匈奴”採取襲擾戰略的。
-
5 # 西風悍馬
劉長佑提出攻打日本的戰略並不是痴人說夢,而是有其現實基礎。在日本侵佔琉球時,正值清朝洋務運動如火如荼之際,左宗棠收復新疆,士氣正盛。而且日本當時的海軍實力羸弱,遠不能跟清朝海軍相比。日本侵佔琉球是侵略行為,清朝出兵是正義之舉,西方列強也挑不出什麼毛病。若是趁此良機一舉滅亡日本,不僅可以收復琉球,揚中國威,還能借此練兵,震懾列強。
不得不說劉長佑的建議實在令人心潮澎湃,後世人看到也多是驚為天人,隨即又因清政府沒有采納而扼腕嘆息,深感中國失去提前消滅日本這個巨大威脅的良機。然而,客觀地講,清政府沒有采納劉長佑的建議,也有自己的考慮。
日本作為中國東部的島國,已經存在上千年,從唐朝以後,日本不斷侵擾中國沿海地區,歷朝歷代都想滅亡日本,但都沒有成功。元朝鐵騎縱橫在亞洲大陸上,但兩次遠征日本均以失敗告終,明朝海軍實力位於世界前列,但對於日本依舊採取守勢。清朝時海軍的實力進一步提高,但它所要面臨的環境也要比前朝嚴峻的多。
東北地區是清朝的戰略要地,更是京城的屏障,萬不可丟失。左宗棠剛剛收復新疆不假,但沙俄實力依舊強勁,攻打日本需要重兵,北方防守勢必薄弱。一旦清朝在攻打日本的時候沙俄趁機出兵清朝北方,清朝將陷入兩線作戰的局面。而且法國等西方列強也在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再次侵擾中國邊境。清朝的財政本就入不敷出,讓統治者們採納劉長佑的建議,傾全國之力,與日本開戰,將自己陷於危險境地,是不現實的。
然而有時候機遇本就與危險並存,日本抓住機遇,不懼危險,最終豪賭成功,成為亞洲列強,而清朝卻畏手畏腳,腐朽不堪,最終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
6 # 濱海小田
現在看來有道理,清朝也有這個實力,但在當時的人看來這就是瘋子。
就好比現在傾全國的力量去攻列印尼一樣,很少有人支援。
-
7 # 不沉的經遠
題主莫非對“完整”和“計劃”這兩個詞語有什麼誤解,劉長佑這種腦洞大開、沒有任何可行性的想法既不完整,甚至連計劃也談不上,怎麼可能成功。
劉長佑出身湘軍,歷任直隸總督、兩廣總督、雲貴總督等職,也算晚清時一個幹員了。在1881年時劉長佑認為日本野心勃勃,日後必然成為禍患,因此提出了一個先發制人的想法。
按照劉長佑的設想,日本侵佔琉球以後違反國際公法,各國不會對它包庇。清政府可以兵分三路,一路出松花江進攻庫頁島,一路過鴨綠江從釜山出發攻擊日本西部,另一路則從寧波、定海出發攻擊長崎,日本指日可定。
劉長佑的這個想法顯然非常粗糙,基本可以說是在地圖上畫了三個箭頭就已經結束了。至於清軍如何透過俄國領土、該派多少部隊,如何海上運輸,後勤如何解決、具體怎麼打等等問題全部被忽略,顯然不是什麼整的計劃。
另外從這個劉長佑的這個想法可以看出當時清政府上下絕大多數人對於國際形勢的無知。
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對其海陸軍也是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在1881年的時候,日本陸軍已經按照西方模式建立了7個師團,近10萬人,全部裝備了西式步槍和大炮。而日本海軍則已經裝備了4艘鐵甲艦和大批的西式炮艦。
相比之下,清軍此時還是傳統的勇營模式,除了換裝西式武器外,和傳統軍隊沒有任何區別,戰鬥力遠不如日軍。海軍則剛剛起步,北洋只有幾艘蚊子船,南洋水師和福建船政水師只有幾艘跑船,實力不如日本海軍。
很明顯,劉長佑的計劃完全是一廂情願。清政府無力調動足以擊敗日本的軍隊遠征日本,也無法保證海上航行的安全,根本不具備任何的可行性。所以在劉長佑提出這個計劃以後,清政府沒有任何反應也就不奇怪了。
-
8 # 謀士說
在《道鹹同光四朝奏議選輯》第二部分,雲貴總督劉長佑於光緒七年(1881年)給光緒帝上了一份奏章。話說,當時的光緒帝才10歲,還沒有親政,這一年剛好慈安太后去世,慈禧太后一個人獨攬大權。光緒帝根本做不了主,而慈禧太后也剛剛掌握大權,她不會去冒這個險,所以這個奏章遞上去就沒有下文了。
1881年,日本侵佔了琉球。而琉球在當時是大清帝國的藩屬國,早在1876年,日本就將琉球國王和世子虜為人質,林世功就與另一位密使向德宏到福州請求救援,當時沒有引起重視。三年後的1879年10月日本吞併了琉球,林世功、蔡大鼎、毛精長三名使者,歷盡千辛萬苦到大清帝國總理衙門前伏地痛哭,請求宗主國出兵相助。當時的宗主國已經自身難保,愛莫能助總理衙門發給他們三百兩銀子作為盤纏,讓他們設法自行回去。
三位使者見求助無望,林世功在11月20日悲憤中自殺,希望以自己的死來喚醒宗主國的關注。當時的清政府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根本顧不上琉球,不過有些大臣還是很觸動的。比如,時任雲貴總督的劉長佑,在1881年就給光緒皇帝寫了一份奏章,陳述琉球的重要性。
劉長佑希望朝廷派遣有威望的將領,用東三省的兵力,從北韓進攻日本的西海岸。再挑選文韜武略,熟悉水師的將領,由寧波和定海率領舟船長驅直入進攻日本長崎以南的地方。當時日本有叛逆之心,強攻之下很快自潰。即便是負隅頑抗。只要清兵英勇作戰,必定將其挫敗。如果對方來騷擾濱海,在東南沿海訓練水軍,足夠防禦。加上當時琉球祈求宗主國出兵,有琉球的兵協助一起進攻日本,就容易得多了。日本一旦挫敗,那麼
北韓、暹羅(泰國)、緬甸、越南諸國,可免遭蠶食。
若中國在當時不教訓日本,那麼日本、法國將背棄國際法,聚集西方列強於海上與中國對抗。在當時,劉長佑想敲山震虎,拿日本開刀,希望朝廷舉全國之力,討伐日本。當時還沒有爆發甲午戰爭,劉長佑說洋務運動時期開始設立海防,練習水師,修建炮臺,購買鐵船,造槍炮,耗費了數百萬的錢財,如今還沒有使用過。如果攻擊日本,還可以知道戰鬥力如何!
從劉長佑的奏章內容來看,他還是很有先見之明。雖然說進攻日本的計劃只停留在紙面上,如果這個計劃真的能實施,在當時就能知道大清的海軍戰鬥力。不過,當時的清政府槍炮艦船都是全新的,而日本明治維新也不過十餘年,一切還沒有走上正軌。哪個時候,聯合北韓、琉球加上清政府的兵力,從三面進攻日本,日本必定恐懼。一旦成功,清政府可能會續命幾十年,甚至更久。只是,當時由慈禧太后專權,根本沒有那個心思去攻擊日本,所以也不現實。除非再來一個康熙,或許這個計劃有點希望。
-
9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嘴炮往往是最簡單的,看看這位劉長佑的計劃到底是什麼樣的。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北韓,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或慮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硫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北韓、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
第一: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臨庫頁島,當時東北之地因為長時間的禁止漢人移民,人口極少,東三省之兵有多少?當時滿清有軍艦多少?能支援多少兵力運輸?這些兵力到達庫頁島之後應該如何?是駐守還是繼續跨越大洋登陸日本?
第二:別命一軍出北韓,這個時候是在1881年,而北洋水師的成立要在1888年,請問這時候這一軍出北韓之後呢?能否獲得當地北韓軍民的支援?糧餉是否能支援一支大軍在北韓駐紮?
第三: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當時北洋水師尚未成立,如何攻略日本本土?即使是在北洋水師成立之後進行,請問需要多少兵力?需要多少軍艦掩護?需要多少兵力才能實現在日本的成功登陸?
第四:指望琉球:這更是對國際形勢的無知,怎麼就能確定琉球會助你大清呢?知道日本在琉球的駐軍多少嗎?
當年滿清與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差距不僅僅是體現在軍力上,而是政治、經濟、教育、軍事等全方面的差距,根本就不是什麼一兩條計策就能改變的。封建獨裁就是封建獨裁,是怎樣也無法打過一個經過資本主義改革的國家的。
-
10 # 歷史茶坊
劉長佑是湘軍名將,憑藉鎮壓太平天國的戰功而擢升為封疆大吏,曾先後出任廣西巡撫以及兩廣、直隸、雲貴總督等職。劉長佑是湖南新寧人,跟湘軍鼻祖江忠源是同鄉。咸豐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時任安徽巡撫的江忠源在廬州(今合肥)兵敗自盡,所募集的楚勇由弟弟江忠義和劉長佑統領,在湖南境內鎮壓天地會起義活動。咸豐六年(1856年),奉湖南巡撫駱秉章之命進兵江西,救援坐困孤城的曾國藩,從太平軍手中收復了袁州(今宜春),萍鄉、臨江(今樟樹)等州縣,擢升為道臺,賞按察使銜。劉長佑統軍嚴申軍紀,秋毫無犯,深受當地百姓愛戴,是湘軍中軍紀較好的部隊之一。
劉長佑攻臨江不利,退屯新喻(餘)。袁州三縣民以長佑師不擾,爭率丁壯助軍,軍復振。——王闓運《湘軍志》咸豐九年(1859年),翼王石達開率軍進入湖南,克郴州、桂東等地,劉長佑、江忠義奉命赴援,解永州、寶慶(今邵陽)之圍,又一路追剿石達開部進入廣西,平定天地會陳開、李文茂在潯州(今桂平)建立的大成國,擢升為廣西巡撫。此後,劉長佑歷任兩廣、直隸、雲貴總督,是從湘軍中成長起來的封疆大吏之一。劉長佑書生從戎,以戰功獲朝廷重用,成為執掌地方的封疆大吏。在任期間,劉長佑在整肅吏治、減免賦稅、振興文教等方面實行了多項舉措,在改善民生、恢復經濟、推廣教育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多年的沙場征戰經歷使劉長佑對國防事業尤為關注。他歷任兩廣、雲貴總督,熟悉西南邊境形勢,深刻認識到法國意圖以越南為跳板而入侵內地的計劃,因而下令在邊境關隘修整工事、整軍備戰等應對措施。他還多次上疏朝廷,提出多項抵禦法軍入侵的主張,卻未能獲得清廷的重視。
光緒五年(1879年),日本向清朝屬國琉球秘密派出大量軍警,琉球王被迫交出政權。日本隨即宣佈“廢琉改縣”,改稱日本沖繩縣。日本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琉球王向宗主國求援,清廷上下一致認為琉球距大陸太遠,出兵得不償失,僅向日本駐華公使提出抗議和交涉,最後便不了了之。劉長佑卻認為日本侵佔琉球只是第一步,若是朝廷對此不聞不問,日本人的野心將會進一步膨脹,未來極有可能會入侵北韓和內陸。他認為可以趁日本羽翼未豐之時,派水師主動出擊,一舉滅亡日本蕞爾小邦。
光緒七年(1881年)九月十七日,劉長佑向清廷遞交《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提出採用先發制人的方式,兵分三路進攻日本:一路由陸軍從東北出松花江佔領庫頁島,遏制日本西進;一路由水師從寧波、定海出港,殺向日本長崎;一路在東南沿海設定練軍,以防日本襲擾沿海。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北韓,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或慮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硫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劉長佑《熟審邊情敬陳管見疏》“亡日計劃”如同此前抵禦法國入侵的方案一樣石沉大海,兩年之後,中法戰爭爆發,結果是清廷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越南的宗主國由清廷變成了法國,西南地區由此而門戶大開。那麼朝廷為何不採納劉長佑的“亡日計劃”呢?
二、劉長佑提出的“亡日計劃”缺乏實際操作的途徑,遠不如李鴻章後來提出的建設北洋水師,鞏固海防的計劃;
三、朝中靠山替他說話,提議得不到重視是理所當然之事。
不過,劉長佑的“亡日計劃”雖不可行,卻可以使朝廷加強警覺,提前作出防範和部署。這項計劃是在1881年得出,距離1894年發生的中日甲午戰爭還有13年之久。如果清廷能夠加以重視而早做籌劃,至少能夠在甲午戰爭爆發時不致於輸的一敗塗地。
-
11 # 魚龍夜
他的計劃不會成功地。原因一:滿清政治腐敗,組織能力差,能戰的主力部隊不多,師未出,日本就早知其動向,徒送死也。原因二:當時的滿清軍隊作戰,被日軍稱為死豬戰法,掌握不了戰場主動權,處處被動,當權者又是投降派,國家又無凝聚力,還時刻擔心漢人在戰爭中掌權,奪了滿人江山,不敗何為!
-
12 # 垂垂智庫
大部分朋友其實對日本的大小其實沒有清醒的認識。我們一直都說小日本、小日本,日本這個國家的領土面積確實很小,但它國內的人口還真是不少。早在民治維新時期,也就是劉長佑提出計劃的時候,日本的總人口就已經接近五千萬人了,到二戰時甚至有了近八千萬人。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劉長佑能成功,但不能滅亡日本。
劉長佑在1881年提出了控日計劃,這份計劃有一定的可行性:劉長佑是湘軍的一員大將,後期甚至擔任直隸總督、兩廣總督這樣的重要職位,可以說是一個很有權力的"準"地方軍閥。如果他能再活個幾十年,不是袁世凱,至少也要是個張作霖一樣的人物。除去個人的權力之外,劉長佑還很有能力,他是少有的可以戰勝歐美列強的大清砥柱官員,他任雲貴總督時多次抵禦甚至戰勝了入侵的法國殖民軍隊。很客觀的說,劉長佑是中國當時少有的進步官員,是保護國家利益的傑出人物。
劉長佑身為中國邊疆的保衛者,與法國侵略者戰鬥多年,確實開拓了近現代的發展乃至戰爭視野,劉長佑對中國當時的各種邊疆危機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尤其是來自日本的威脅。當時的日本已經侵佔了琉球,下一步很可能就要侵犯中國的領土。為了制約日本未來即將發動的侵略,當時的大清應該先發制人,以精兵從三路出發拿下日本:一路是從松花江攻擊庫頁島,一路是從鴨綠江出兵,一路是從寧波出發攻擊長崎。
這份攻擊日本的計劃確實具備一定的可行性,如果清政府真的下決心攻擊日本的話,還真的可以成功,只是不可能滅亡日本(日本人口太多了,真的滅亡不了)。日本當時進行了民治維新運動,大清當時進行了洋務運動,雙方是互有優劣:日本當時的軍隊數量不多,只有不到十萬人的部隊(而且未經戰事)以及四艘鐵甲艦,最多隻能保住一路安危;大清雖然改革沒有日本徹底,但是國力非常雄厚,足夠戰勝日本(大清當時一直在與西方列強交戰,而且也有取得勝利的時候,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大清當時的實力其實不差,具備戰勝日本的可能,尤其是對於多次戰勝法國的雲貴總督劉長佑來說。如果清政府真的兵出三路,三路大軍直撲日本,日本有限的軍隊只能防其一,大清必然可以取得勝利。只是對於腐朽的大清來說,他們寧願用財富去修建圓明園等享樂設施,也不願意用財富來加強軍事建設,更不要說是對外出兵了。
更加令人感到嘲諷的一點是,劉長佑的奏摺沒能觸動大清,反而觸動了日本。當時的日本政府反覆衡量了清日雙方的實力,認為目前還沒有辦法抗衡大清,因此瘋狂的擴張軍事實力。日本經過十幾年的軍事以及人口建設之後(基本是小一代人的時間),自認為有了戰勝大清的本錢,這才挑起了甲午戰爭(之前它打不贏,到了甲午才有底氣)。
只能說,歷史真的沒有如果。如果大清高層可以放棄享樂,支援劉長佑的出兵計劃,大清斷然不會滅亡。清政府高層實在太能花錢了,如果它們在鴉片戰爭後剋制上層的個人私慾,把修圓明園等享樂的財富拿來建設軍隊和工業設施,至少要比沙俄強上很多,不是日本可以輕易動搖的。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大清沒有勵精圖治。
-
13 # 酉陽749
試想,如果清朝的劉長佑當年提出的滅亡日本計劃,得以實施,那麼,歷史是否就此改寫?日本在清朝的強力打擊下,海軍覆滅,本土被清朝佔領。於是乎,中日甲午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就都不存在了。中國崛起,至晚,在上世紀中葉,就已實現了。
歷史不容假設。可是,我們後人,可以從歷史中汲取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中國鷹派代表,軍事專家,著有《盛世狼煙》等作品的戴旭曾說過:“與其說,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是被日本打敗的,不如說是被嚇敗的。”是的,當時的清朝,從國家實力上說,還是世界列強之一。我們的GDP是高於日本的。我們的武器裝備,與日本的差距並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說是很小的。遠遠不及,抗日戰爭、北韓戰爭,中國和日本,中國和美國的巨大差距。毛澤東說過,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不在武器,而在於人。當時,清朝的國家和軍隊的戰鬥意志以及國家民族信仰,是遠遠不如日本的。比如:在戰場上,固然有鄧世昌、左寶貴等這樣的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但是,也有大量的畏敵如虎、臨陣脫逃的清軍官兵。正是他們的存在,日本軍隊才能以最微小的代價,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戰果。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因為戰鬥意志以及國家民族信仰的缺失,蘇聯,這個強大的國家,似乎一夜之間就解體了。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宣佈蘇共解散的時候,沒有一個蘇共黨員站出來反對,也沒有一個蘇聯軍人站出來捍衛蘇聯。戈爾巴喬夫,按照西方要求,搞的“新思維”、“新改革”,也只是搞得國家一團糟,並加速了蘇聯的解體。
目前,中國固然面臨著錯綜複雜的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但是,只要我們加強黨和國家的思想政治建設、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加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等。我們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的一切困難,並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
14 # 達摩說
1875年,日本佔領清朝藩屬國琉球,並於1879年改琉球為沖繩縣,單方面將其納入日本領土範圍內。而清政府未有重大動作,只是於1879年與日本進行外交談判,商議如何二分琉球領土,但最終雙方不了了之。
於是,劉長佑於1881年提出了一個攻日作戰計劃,其意旨在先發制人,趁日本羽翼未豐,徹底翦除其威脅。
但實際上,劉長佑的這套作戰計劃在戰略上是有頗有遠見的,但在戰術上卻是紙上談兵,根本無法實施。
之所以說他的攻日計劃在戰略上是好的,是因為他從日本侵佔琉球一事中看出了日本企圖改變東亞政治格局的狼子野心。
劉長佑在奏摺中提到:
琉球臣民喜復疆土,必將有助順之師。憑廟算之長,海外有截,天戈遠震,四夷戟兵,北韓、暹羅、緬甸諸國可免蠶食,不獨越南也。他認為收復琉球,並趁機將日本一網打盡,維護的不僅是琉球和清朝,更是北韓、暹羅、緬甸、越南等國。由此可見,他認為對日本進行打擊,乃至將日本徹底滅國,可以有效維護以清朝宗藩體制為核心的東亞政治秩序。
但從戰術上看,他的這套攻日作戰計劃充其量不過是在地圖上隨手一劃,而以當時清朝的實力來看,是根本無法實施的。即便實施,也肯定是以失敗告終。
劉長佑的計劃是:
伏乞皇上先暴日本之罪,簡大臣宿將有威望者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別命一軍出北韓,以扼其西;而後選明習韜略、熟習水師之將,由寧波、定海率舟師趨長崎,以攻其南。或慮來擾海濱,則東南沿海久設練軍,亦自有防禦之具。簡單來說就是,分兵三路,夾擊日本,一路起東三省之兵,出松花江進入庫頁島,由北向南攻入日本;一路借道北韓,攻擊日本西部;一路由寧波、定海出發,攻擊日本長崎。再令東南沿海做好防禦,以避免日本騷擾沿海。
這裡問題很多。
第一,從法理上說,庫頁島在1860年前後便被沙俄佔據,清軍如果出松花江進入庫頁島,俄國會是什麼反應?是否同意清軍進入庫頁島?
第二,三路出兵,每一路都是長途,而且要麼就是海上,要麼就是寒冷的東北,補給線漫長且艱險,如何解決運輸和後勤補給問題,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第三,三路出兵都用到了海軍,可當時清朝的海軍究竟發展到了何種程度,是否有能力完成這場大規模的遠洋作戰行動?
實際上,19世紀80年代初,清朝的海軍建設才剛剛起步,根本不具備遠洋作戰的能力。
1875年,清廷提出建設三隻海軍的構想,然後由他牽頭,督辦北洋海防及海軍建設。對於購置哪種型別的艦船,李鴻章自己其實也兩眼一抹黑,於是他託當時的海關總稅務司赫德去幫他聯絡歐洲的船廠。但是,大型的鐵甲艦價格高昂,清廷無力負擔,而且當時清朝缺少專業的操艦人員,即便是買了鐵甲艦也不會開。所以,李鴻章便將目光投向另外一種既便宜又不需太複雜操艦經驗和技巧就能玩轉的艦船,即蚊子船。
蚊子船是華人對它的俗稱,其實它的學名叫炮艦,或是炮船。炮艦很小,甚至連桅杆都沒有,其基本構造是在船上搭載巨炮,主要任務就是在海岸附近遊弋,配合岸炮對敢於來犯之敵進行炮擊,通俗講其實就是“移動的岸炮”。
而這種定位就決定了它只能用於鞏固海防,而無法用於遠洋作戰。
但是,李鴻章在得知蚊子船這種船艦後,卻十分喜歡,開始大肆購買。到1881年,清廷已先後從英國購買10餘艘蚊子船,並分別將其命名為龍驤、虎威、飛霆、策電、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以及巡洋艦超勇、揚威。至於後來被李鴻章所倚仗的海戰超級大殺器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當時還在德國的船廠裡,尚未竣工。
也就是說,如果劉長佑的作戰計劃被批准,那麼以當時清朝海軍的配置,根本找不到適合遠洋作戰的海軍艦船,可供選擇的只有用於近海防禦的蚊子船,故不具備遠洋作戰的能力。
綜上所述,當時的清政府根本沒有能力去實現劉長佑的攻日作戰計劃,又何談成功呢?
-
15 # 閏土看歷史
劉長佑是晚清重臣,也是湘軍的重要將領。他的一生參與了鎮壓太平天國,鎮壓廣西天地會等軍事行動,屢立戰功,不斷得到升遷。曾經擔任過廣東,廣西巡撫,最後做了雲南總督。劉長佑在幫朝廷內部叛亂的同時,也積極改善百姓生活,對多次制約和抵禦法國殖民者對廣西和雲南的入侵。可以說是當時一個能文能武,很有政績的封建官僚。而劉長佑晚年,正是清朝開展“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運動的時代,許多清朝官員具備了一定的近現代戰略眼光,劉長佑就是其中一個。多年主證西南的經驗讓他對當時中國的邊疆危機有很清醒的認識。
一,三路出兵滅亡日本。當時,俄國正在一步步蠶食和強佔西南大片領土,法國則正在一步步滅亡吞併越南,打算進入中國的西南,日本則在北韓半島發展自己的勢力,又於1879年滅亡吞併了琉球國,對中國的臺灣島垂涎三尺。
正是在這種危機四伏的背景下,劉長佑於1881年向朝廷提出分兵三路攻佔日本,從而震懾列強的野心的建議。
劉長佑的作戰計劃是這樣的:
1,派有作戰經驗的大臣宿將從東北出兵,出松花江以臨庫頁島,將庫頁島南部的日本勢力清除並遏制其北方通道。
2,派遣軍對進入屬國北韓,扼制日本的西線。
3,派水師從寧波、定海直趨長崎,攻佔日本南部。同時東南沿海加緊防守,防禦倭寇進攻沿海地區。
如果朝廷按照劉長佑的方案出擊日本的話,成功率是很大的。我們可以用當時清朝與日本實力進行對比。
二,清朝與日本在1881年的實力對比。清朝方面:此時正是洋務運動開展了十多年的時候,清朝透過學習西方先進科技,軍隊裝備和作戰水平都大大提高,而國內的反清起義從太平天國被鎮壓後就一直陷入低潮階段。
此時的清朝和英美等列強關係打的火熱,西方列強也出於自己的目的很看好清朝,積極幫助清朝訓練近現代化軍隊。
財政方面也有了起色,這相對平穩的時期被當時的人們稱為“同光中興”。而法國勢力尚被馮子材和劉永福遏制在越南,還沒有深入內地。出兵日本並不侵犯沙俄的利益,因為日本曾與沙俄爭奪庫頁島,雖然最後退出去了,但得到了附近的千島群島,這讓沙俄也很不痛快。此時出兵,國力和軍力都能夠承擔,列強也不會太乾涉。更何況,當時老佛爺還沒有喪心病狂的要挪用軍費,反而是支援洋務運動的開展。
日本方面:明治維新剛好十四年,日本逐步形成近現代國家,軍國主義也剛開始抬頭不久。此時的明治政府由於把費用大多投入于軍隊建設中,國內的經濟是很薄弱的。
雖然同時接受西方的科技,但列強們更多是把目光投在中國這個東亞的傳統老大身上,列強也和清朝一樣對這個彈丸小國的熱心並不大。而且日本國小民貧,在軍隊建設上比不過中國。如果清朝忽然從三面進攻的話,明治政府極有可能倒臺,東亞的歷史或許能夠改寫。
清朝於1886年建立了北洋水師,並因為外交事務開到了日本沿海,當時的日本根本沒有見過如此巨大的軍艦,對清朝一度十分恐懼。更何況是1881年的時候呢?
但日本最厲害的是對清朝的軟弱拿捏的十分到位,吞併琉球即是日本的擴張方針,也是對清朝的一次試探。結果是清朝方面對琉球的滅亡並不是太在意,這讓日本有了更大的野心和膽量。
透過上述可以得出結果:1881年日本的力量完全不如清朝。而此時的內外環境,也是清朝滅亡日本,改變東亞格局的最佳時機。
三,計劃落空。劉長佑的奏摺到了北京後就再沒下文,朝廷對他的“揚戈東洋,震懾四夷”的建議並未採納,這個極有可能改變歷史走向的天才計劃也就此落空。此後的日本也在不斷的學習和強大,特別密切關注清朝的變化。當他們知道北洋海軍建立後,短暫的惶恐後就拼命發展自己的海軍力量。清朝則對日本的種種變化充耳不聞,依舊覺得它是個小小的彈丸之國。
在清朝統治者短淺的目光和自高自大的心態下,小日本最後成了最大的禍害。1895年的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逼迫清朝割讓臺灣,賠款兩億兩白銀。三十年洋務運動積累的財富全被日本掏空。迴光返照式的“同光中興”從此結束,列強轉而重視日本。而提出滅亡日本計劃的劉長佑此時已經去世多年,他大概不會想到,堂堂的大清帝國最後被日本按在地上摩擦,哎,這個曾經可以用來殺雞黑猴子看的小小島國,早已經不是劉長佑時代的小小蠻夷了。
總結:劉長佑有著天才的計劃,1881年也賦予了清朝解決東方強盜的機會。但朝廷沒有重視,清朝的統治者真是鼠目寸光,最終被小小的日本割了臺灣,搶了北韓,臨走還了一大筆敲竹槓。而統治者的愚蠢在加速自己覆滅的同時,也把苦難和屈辱帶給了人民。
近代史真是不忍細看,那是人民的血淚史,憤怒史,統治者的愚昧史和軟弱史!
回覆列表
應該不能。這倒不是滅自己威風。因為我們國家當時是一個農業國家,而日本當時正在努力向工業國家進軍,發展上咱們落後了,再一個,咱們當時陸權國家,日本是海權國家。在當時,陸權打不過海權,為什麼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