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動無限之頭號
-
2 # 學霸來了官方平臺
對夫妻來說,這是一段重要契約的結束,可能還伴隨著愛恨情仇的轉變。對孩子來說,這意味著原生家庭的分裂,意味著對“家”的理解將要重新定義。
但首先,它對夫妻是一件大事,然後,才是孩子世界裡的一件大事。這個重要次序被很多人搞顛倒了,所以我們總能看到,在這樣一場分離事件中,兩個傷痛、委屈、憤怒的成年人一直在傷害自己、對方以及他們共同的小孩,而不自知。
萬事皆有因果,離婚只是時間上的一個點,由這個點,往前回溯,是夫妻兩人如何處理彼此的分歧與矛盾,往後延伸,是他們如何評價這段婚姻與對方。這一前一後加起來的言行累積,對孩子的影響,才遠遠大過離婚這一個“點”。
“成為父母之前,他和她都是情感動物”
人說到底是情感動物,而不是理性動物。理性生活,是一小部分哲學家的理想,卻從未被廣泛地實踐過。
在所有的神靈中,最能引起人共鳴的,是希臘諸神,因為他們沒有空靈的“神性”,也沒有高尚的道德(這些都多難做到啊);他們放肆自己的七情六慾,只圖活個痛快,哪怕放縱之後是長久的痛苦。所以希臘神話裡,充斥著迷戀、誘惑、劈腿、嫉妒、欺騙、控制、殺戮……的情節,而這些情節,無論什麼時代,都會在人們最熱捧的故事中被一遍遍重複著,證明著它們對人的致命吸引力。
在結成夫妻的兩個人之間,常常有無法向外人言傳的深情或怨恨、親密或疏離、忠貞與背叛……也因此能激發出其他人際關係都無法想象的熾烈情緒。當這段關係走到盡頭,這些極端的情緒若不能得到有效的平復,就會演變成為口不擇言的詛咒、不甘心的復仇或者綿綿不絕的自怨與自憐。
這樣兩個人,是紅塵中最普通的男女,這些激烈的情緒,也是人世間最常見的心情,只是很難展現給外人罷了。這兩個人,無論有過多少溫存與戰爭,當由他們的身體結合而誕下一個新生命時,當他們成為“父母”時,這些溫存與戰爭就不僅僅是兩個人的事了。
“扔給孩子世界的原子彈”
不要以為,一個人在為人父母之後,就從此被催熟為大人,不,你去仔細凝視很多父母,會看見他們內心藏著一個委屈的小孩,當他們以為受到攻擊和傷害時,就會像三歲小孩一樣失控,耍賴、破罐子破摔、亂髮脾氣……什麼都來。
一個網友說:“在父母離婚整個事件中,最理智最冷靜的就是我。他們分居時,每次單獨見到我,就會用惡毒的語言誹謗、詆譭對方,對著我哭窮、訴說委屈。這麼多年過去了,我父母至今針鋒相對,提起對方這麼個人就情緒失控,什麼亂七八糟的情緒都能倒出來,什麼負面的猜想都能安到對方身上。”儘管這位網友以冷靜的語氣回憶著,我們卻不能忽視,在離婚家庭裡,對孩子最具原子彈級別的傷害,就是這樣惡毒的詆譭和失控的委屈——他們無情地離間孩子與父母的感情,摧毀了一個孩子最可靠的依賴,殘酷地宣告了一個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本該最愛你的人,不愛你;不僅不愛你,他/她還是個窮兇極惡的壞蛋。
這對男女在相互廝殺時,全然忘記了孩子的需求,甚至會把孩子當作復仇最有力的工具,把孩子爭奪到自己的陣營,灌輸仇恨,鞏固自己計程車氣。
如果你去問這對殺紅了眼的男女:“你知道你在做什麼嗎?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嗎?”他們會生氣地回答:“我是為了孩子好,我說的都是事實!”你很難想象,這些人在公司裡、在朋友面前卻常是溫文爾雅、心平氣和的。
或許,這段婚姻,這段感情,真的傷透了他/她的心,讓他/她變成了一隻嗚咽著、可憐的、虛張聲勢的野獸。一個長久地沉溺在怨恨中的人,儘管他/她本身未察覺,怨恨卻已經毀掉了自己的生活,也毀掉了孩子的生活。
好合好散的夫妻,即便離婚,也不會給孩子留下太多負面影響,反而會樹立一個妥善處理複雜情感的好典範。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好合好散的男女遠遠少於相互結怨的男女。所以我常常會覺得,衡量一段感情有多美好,不是看它開端的模樣,而是看它結束的樣子。
因此,離婚或危機中的夫妻需要了解的一個重要事實是:如果你感覺內心有強烈的恨意或委屈,要警惕將這種情愛中的怨恨轉移給孩子;如果你在分手多年後仍然傷痛難當,可以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這不僅僅是為了孩子,更是為了自己。情緒失控的大人,往往是另一個悲傷的小孩的故事。
“給孩子最大的保護,是誠實、智慧、勇敢地面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離婚事宜一旦啟動,兩個大人就要處理一系列的實際事務:分割財產,協商撫養權、撫養費,一方的生活城市甚至可能變動,孩子可能需要轉學,以及未來的再婚、家庭重組,等等。每一件事都可能對孩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對於父母而言,只有一個核心要把握,就是處理好自己的情緒,而這,也恰恰是最不容易的。
在梳理情緒時,每一個在分手邊緣的人都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我要全盤否認這段感情嗎?還能回憶起曾經的心動和美好嗎?我還能客觀地評價他/她嗎?當初他/她吸引我的是哪一點?他/她可能是很糟糕的愛人,但真的是很糟糕的父母嗎?他/她或許也沒那麼糟糕,只是我們盡力了也無法在一起?這些年來我是完完全全的受害者嗎?我的婚姻就要結束了,我為此感到挫折或羞辱嗎?我是懷著恨意分手還是自由的心態?我還有信心去創造未來的情感和生活嗎?”
如果你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感受到的不是尖銳的怨恨,而是有幾分體諒、豁達與樂觀,還留存一份緩和寧靜的心緒,那麼恭喜你,你的孩子擁有一個內心寬闊的父母,孩子也能從你身上學到這份真誠、勇氣與創造性。
我們不要低估孩子理解生活的能力。父母不選擇拼命(甚至是透過作假的方式)營造一個和睦無缺的環境,才是對孩子負責。生活是複雜的,男女感情也是複雜的,這並沒有一種標準單一的模式,對此,孩子完全有理解的悟性,這是每個生命天生的力量,因為這樣的生活才是真實的。
父母不得不分手,儘管顯示了生活的某種不如意,但也是孩子理解真實生活的重要時機。如果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是平和、豁達、自信的,孩子就會體現出極高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當我說要寫一篇關於離婚的文章,需要一些親身案例時,一些網友分享了他們對父母離婚的開明心態。
一位網友說:“初中時父母離婚,之後跟著媽媽生活,沒有什麼負面影響,感覺父母只是選擇自己要過的人生。看到他們的經歷,我就覺得,一定要跟愛的人在一起,即便不愛了也希望好來好去。”
我問:“父母在分手這件事上是否處理得比較得當?沒有太失態過?”
她回答:“對,沒見過他們吵架,之後也沒聽過他們相互抱怨,所以覺得不是一件很壞的事。我表妹父母也是離婚,當時她年紀更小,因為我是‘過來人’,就去問她的感受,小表妹表現得更豁達,表示完全尊重父母的決定。”
另一位網友說:“父母在我幼兒園時期離婚,之後跟隨父親生活成長,節假日或寒暑假會跟隨母親一起生活。因為所居城市並不大,所以即便不是節假日,週末有時也會和母親一起出來逛街吃飯等。我個人目前工作兩年,單身狀態,談過戀愛,對戀愛和婚姻都無排斥或者陰影。對我來說,父母離婚並沒有多少負面影響,這還是保守的說法,我很想說父母離婚其實挺好的,因為本不合適的兩個人勉強在一起只會更不幸福。”
這位網友更是耐心地列舉了身邊幾個單親小夥伴的故事,認真地說:“我覺得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影響。離婚不過是一次失誤,跌倒了再站起來。我這些同學的父母大多都有著穩定的工作、正常的社會關係,私人生活也無不良嗜好。我的父母和我這些朋友的父母幾乎從來不去指責離異的另一半,也不特殊對待我們,所以我們這些孩子也就按部就班地成長,並沒有因為離異或單親就有了特殊變化。”
原來孩子並沒有那麼脆弱,很多孩子都理解並支援父母的離婚決定。當然,從他們的敘述當中也可以看出,他們一定在之前就擁有足夠的愛和安全感,並不擔心離婚會改變父母對他們的意義。
還有一位網友提醒我:“如果你要寫離婚,奧巴馬的父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哦。”我去查了奧巴馬的故事,果然他有一個了不起的母親:奧巴馬的母親在20世紀60年代就敢和一個黑人(也就是奧巴馬的父親)結婚、懷孕、生子。三年後,老奧巴馬要回到祖國肯亞,兩人離婚。在奧巴馬的成長過程中,他的母親和祖父母,從未對“拋妻棄子”的老奧巴馬有任何微詞,而總是極力讚揚他的父親“聰明、幽默、自信 ”、“你的爸爸能夠應付任何情況,讓每個人都喜歡上他”、“你的爸爸為自己是黑人而感到自豪”。這種對孩子父親的肯定,鼓勵孩子與父親建立親密關係,對奧巴馬建立自我身份認同和自信,無疑是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育兒的本質”
我個人很喜歡的一部電影是1980年的奧斯卡影片《克萊默夫婦》,裡面涉及了女性對“妻子、母親、自我”身份的迷惘和掙扎,女性解放思潮與“離婚潮”給傳統家庭模式帶來的衝擊,父母分居對子女養育的挑戰,社會性別分工的侷限之處……
不過說到底,這是一對普通男女的故事。他們對自己的婚姻,有不滿、有埋怨、有傷痛,因為兩人矛盾不可調和,最後也離婚,但是,他們都在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問題,不逃避內心的困境,也沒有以孩子為藉口放棄對自我價值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自我、親情、生活的理解也愈加豐富而成熟。
當我們說育兒時,我感覺我們常常忽視“生命教育”,我們並沒有把孩子當作一個潛力無限的生命。許多父母整天看育兒經,卻逃避自己的問題,讓自己的生活陷入停滯、呆板和狹隘。生命的成長不是學習加減乘除和微積分,而是要去學習“活著”這件事。生活不是一個人造玻璃罩,生活是波瀾壯闊的。
一個生命活著,有許多重要的內容等著他去發掘:如何獲得生存的資本,如何辨別美好的事物,如何應對常見的挫折,如何處理細膩的感情,如何調理變動的情緒,如何發現活著的樂趣,如何認識真實的自我……這些才是生活的本質。就像魚每時每刻都在水中,父母也是以每時每刻的言行,在告訴孩子以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去投入生活。
在處理離婚這件事時,有的父母展現了可貴的氣度、智慧和真誠,這對孩子是最好的情感啟蒙。
孩子並不需要完美無缺的生活,也不需要完美無缺的父母,孩子的潛力是驚人的,孩子可能會看到你的低谷,可能也會傷心和難過,但只要身為父母的你總能不敷衍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孩子就會更理解熱愛生活和尊重感情的含義。
“不離婚的傷害”
有許多家庭認為,為孩子好的底線就是“不能離婚”,他們認為只要有婚姻的形式,就是對孩子的保護。這也是太低估孩子的情感需求了。
如果夫妻關係長期冷漠、緊張、尖銳、充滿敵意,雙方也缺乏改善的動力,那麼,“不離婚”就只是將孩子囚禁在一個冰冷、恐懼、荒謬、搖搖欲墜的環境裡。
離婚處理不當對孩子的傷害,與不離婚但夫妻感情糟糕對孩子的傷害,是同等級別的。這種確切的傷害,在很多人的成長經歷中都被證實著,看一下大家發給我的真實案例:
A說:我爸媽離婚的時候,我一點感覺都沒有,他們五天一大吵,兩天一小吵,全不會在乎我的感受,還不如離婚。後來,幸好他們離婚了,不要覺得我無情。
B說:雖然是長大了才離婚,但是貫穿童年的爭吵讓我習慣去逃避,不聽,不想,不看,可是到頭來還對我說我們對你好,熬到你長大才離婚,殊不知,我的心早已經被傷透。
C說:說實話,我巴不得他們早點離,大約小學時候就已經挺貌合神離的了。互相折磨,一個不顧家,另一個怨懣中扭曲自己。分不出精神來關心教育孩子,控制不了伴侶就嘗試控制孩子,孩子也不受控制就封閉自己,早就從心理上不要孩子了。
D說:從小我爸就對我媽很冷淡,我媽總說為了我才不離婚,這讓我很痛苦,好像很對不起她,長大後,我勸我媽離婚,她還是離不了,我才知道,我不是原因。
貌合神離的婚姻,虛偽空洞的感情,只會讓孩子看到對生活的將就和敷衍,體會到情感上的無奈與無力,養成逃避真正問題的習慣。因此,不必輕易揮舞道德大棒敲向離婚的夫妻。離婚的,未必就不愛自己和孩子;從不離婚的,也不一定就愛自己和孩子。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課,還是要回歸到自己身上啊。
-
3 # 月安母嬰照護中心
相信我,影響孩子最大的並不是領不領離婚證,而是父母的婚姻質量和相處方式。我初中開始父母就經常吵架,我高考前,我媽還半夜給我打電話哭訴,那時候我真的很煩,等我到外地讀大學之後,這樣的事情還在發生,而我送給他們的只有幾個字,“你們離婚吧”。不是我無情,而是他們這樁不健康的婚姻帶給我的影響,遠遠超出了他們離婚可能給我的傷害。在中國,著實不缺那種宣稱為了孩子而不離婚的怨偶父母。而且,此種父母的真實動機,很可能遠遠沒有他們所標榜的那樣偉大。他們不離婚的真實原因並非為了孩子,而往往與經濟因素(尤其是財產分割及住房問題)相關。有這樣的“偉大”父母,孩子不但享受不到正常家庭所應有的親密關係,而且還得為父母的所謂“奉獻”買單——爸爸媽媽是為你才不離婚的,所以你應該更懂事學習更好更聽話……這樣的壓力之下,很多孩子活得小心翼翼,自卑畏懼,百害而無一例。
當然有人會說很多單親家庭孩子心理都有缺陷。我們不能否認這樣的現象很普遍,但也有父母雖然離婚了,但對孩子的愛沒有變,還在依然在父母雙方的教育下成長。所以那些所謂的心理缺陷只是因為缺少愛形成的性格缺陷,是某方父母不負責任造成的。所以我覺得對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父母離不離婚,而是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愛。
-
4 # 假如愛_
我覺得離婚也許是給自己給孩子一個機會!我孩子父親很少給孩子打電話,也很少在一起。我們感情也淡漠,幾乎沒什麼交流。孩子和我朋友啊,同學啊,不管男女都渴望耍,耍得也很開心!所以,我想,有時捨不得的一個所謂完整的家,對孩子來說,不一定是對的!以後,孩子大了,去讀書了工作了,自己還有什麼?
-
5 # 別看我只是一隻喵
現身說法。在我印象中,父母好像是從我幼兒園中班開始鬧離婚的吧,只記得當時家裡總會吵架,爸媽吵,爸媽和爺爺奶奶吵,他們正式離婚應該是在我小學一年級的時候,離婚後家裡人騙我說媽媽去外地了,其實我懂,他們離婚了,不過他們不說我就裝做不知道,有一天媽媽突然打來電話,我就在電話旁邊,課時奶奶不讓我接,後來一年的時間裡電話鈴響我都會神經繃緊,直到今天我都不喜歡打電話。後來他們都重組了家庭,本來就是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的我就更不喜歡去爸爸或媽媽那了,因為我覺得去他們倆誰那我都是個外人。爸媽的重組家庭也有矛盾,這就讓我覺得自己像個累贅,有過自殺的念頭也自殘過。每次有人問我父母離婚對自己有沒有影響,都會強顏歡笑的說沒有,因為不想從他們的眼中看到同情憐憫。總之,父母離婚後我就完全沒有安全感了,變得特別敏感,很情緒化,對婚姻產生了恐懼。
-
6 # 兔媽在美國
我只想講一個更為真實的故事,分享給那些當過女兒的、已經或者即將當父親的人。
1
我的爸爸是個事業型男士。雖然他很帥很優秀,但直到30多博士快畢業、感覺事業稍微有點著落了才結婚生子,在那個年代算非常晚的。
和很多小朋友一樣,我學說話開口喊的第一個詞是“爸爸”;從三四歲起,我就立志長大要嫁給爸爸(Sorry麻麻……);而且我長得跟爸爸實在太像了——濃眉大眼一身肌肉,從外貌到性格,簡直就是個女版的他。
從我上幼兒園到上中學,爸爸的工作都很忙——不是出國訪問交流個半年一年,就是身在北京但每天工作到很晚(到家我都睡了),所以我們見面的時間非常有限。
甚至有幾年(大概小學一至三年級),爸爸經常在國外當訪問學者,媽媽又身體不好一直住院,沒有人管我,我就到處寄人籬下~監護人換過好幾個:姥姥、大姨、奶奶、媽媽的朋友同事、爸爸的朋友同事……也住過不少人的家裡,但畢竟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這不是長久之計。
2
從我十一二歲開始,爸爸在北京的時間多了起來。但我們交流並不多,更多的是一起活動——主要是每個寒暑假,他都帶著我和媽媽去全世界玩耍。他喜歡各種戶外運動:登山、騎車、游泳、潛水,也經常帶著同樣無知無畏的小人兒我到到處上山下海;他還(無意識地)教了我很多特殊技能,比如修腳踏車、做木工、賣東西、組織一幫人一起做一件事等等。
再後來的記憶有些模糊。印象中爸爸媽媽挺愛吵架,一言不合就辯論(知識分子吵架還要端著勁兒哈);而且爸爸還很受女人們的歡迎……但媽媽一直出於對我的保護,告訴我我的家庭如外人所見無比的幸福美滿,也許她把所有委屈都嚥進了自己的肚子。小小的我內心很困惑、矛盾,不知該相信媽媽描繪的完美畫面,還是相信自己眼前不那麼美好的事實。
3
13、4歲時,剛從美國回來的我上了初中,突然得了嚴重的抑鬱症+厭食症,兩三個月內體重從90多斤暴跌到60多斤。那時爸爸媽媽都很著急,怕我就這麼英年嗝兒屁了,全家的重心也轉移到了給我治病上。一年後,我也終於化險為夷,恢復成了一個健康的小胖子。
成年後,我離開北京上了大學,也不知道其間家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又過了幾年,二十四五歲的我開始在北京工作,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家了——原來爸爸媽媽早就不在一個地方住,只有蠢蠢的我還後知後覺。
關於爸爸媽媽的分開,我想代表所有單親家庭的孩子說:無論孩子是五歲、十五歲還是二十五歲,遇到這種事情都是一種天塌下來的體驗——之前所有關於家庭、關於父母、關於童年的美好記憶瞬間崩塌,對自己之後的生活也很難再有什麼美好的期待和渴望。
4
接下來,終於要開始講粉絲們最喜聞樂見的談戀愛這一段了~
從青春發情期開始,我迷戀的男性都是爸爸這個型別的:健壯,英俊,黝黑,聰明,有能力,有學識,成熟,霸氣,高冷……以男老師為主,男學長為輔。
但在爸爸媽媽分手後,我的擇偶觀念來了一個大轉彎——覺得爸爸這樣優秀的男性實在太搶手、太不安全了,於是開始在戀愛中尋找爸爸相反的角色:溫暖體貼、不那麼優秀、甚至有點缺乏雄性氣質。但當我真的和這樣的男生相處時,心裡卻怎麼也愛不起來,最後也只能以分手收場。
接下來,我心裡拋棄了一切對男生的要求——高、富、帥、門當戶對、價值觀相似啥的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對方願意愛我。其實我還是非常好追的(可惜追的人很少),但真正在一起之後發現卻沒有共同語言。我很納悶:自己對男生的標準都這麼低了,幾乎都沒有要求了,只要對方願意跟我在一起……為啥還是不能愉快地戀愛尼?我不明白為什麼戀愛對別人來說都是件幸福的事兒,對我來說卻只能帶來痛苦?為什麼愛情不像學習和工作——我這麼努力,卻還是沒有好成績?
5
後來一個朋友的話點醒了我:我覺得你個很Sunny、可愛、正能量的女孩,可為什麼戀愛中你總是用自己的傷口求愛呢?我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身上這種心理健康程度低的“病號氣質”吸引到的都是同命相連的“病友”啊~這樣的我,確實不太可能被內心健康的男生理解和欣賞。
於是,我決定在建立關係前先升級自己,撿起了大學讀過的心理學,開始更加深入地閱讀關於原生家庭、教育心理、親子關係、親密關係的書籍,反思了自己身上的種種問題:
1. 自我價值感低。因為從小很少被爸爸認可,所以長大後也很難認可自己,無論多努力還是覺得自己很差勁(比如總覺得自己一事無成、顏值身材不好什麼的)。
2. 不會和異性相處。和女孩子相處似乎很輕鬆自在,但一旦性別換成男我就會非常緊張,特別是優秀的男性我更不敢接觸。我擔心對方覺得自己不夠好,於是要麼選擇特別努力取悅對方,要麼選擇敬而遠之。
3. 因為戀父情結,對年長、有權威的大叔有莫名的好感。但又知道其實那不愛情,只是在給內心的孩子找個理想中的爸爸,補上從前缺失的寵愛、指引、欣賞(且大叔們一般都結婚了,我可不想破壞別人的家庭,所以這條路還是放棄了)。
4. 無法專注於自我成長。以前我總納悶為什麼同學都能特別努力地學習和工作,我卻總是想些“沒用的”來耽誤時間。原來這麼多年以來,別人在用內心的力量追求更好的自己和生活時,我的力氣大部分消耗在了跟自己內心的陰影鬥爭了,怪不得各種人生重大決策都比別人慢幾拍。
6
染鵝~~讀了這麼多心理學,卻依然談不好戀愛……知道了這些問題的原因,then what?就可以理所當然地繼續跑偏嗎?在抱怨了一陣原生家庭後,我發現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父母和童年,過去發生的也不能決定我們是誰。
爸爸是女兒的第一個男人,但絕不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男人。況且當年他也是很“意外地”當了我們的爸爸,其實他自己還是個充滿原生家庭創傷的小男孩。想到這些,內心就和解了。
爸爸,也許我不夠優秀、美麗、成熟、努力,不是個能讓你驕傲的女兒,但我明白你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做一個好爸爸,給我你能提供的最好的一切。
7
現在,我不再期待某一天一個Mr. Right的出現能彌補我所有的童年創傷(人家也沒有這個義務)。現在的我正學著做自己的爸爸——我想要的寵愛、欣賞、尊重,只有自己能給自己。也只有自己不再嫌棄自己、不再把自己當作那個委屈的小女孩,才會遇到真正愛我的人,並且不再錯過。——作者小呆
-
7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不是離婚對孩子有影響,而是離婚後,父母對離婚這件事的看法、父母彼此間的看法、父母對生活的態度、對孩子的態度以及社會對單親孩子的看法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最重要的,其實還是父母對待離婚的態度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離婚後,父母是否一如既往地愛孩子。
父母離婚時常常會對孩子說:父母只是分開來住而已,對你的愛還會和過去一樣,不會改變。但話是這麼說,事實上是,父母離異後,常常由於種種原因——或是因對對方的怨恨,或是因不在一起生活,條件所限,總之,對孩子的照顧和關愛與過去會有很大不同。因此, 會讓孩子產生失落的感覺,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當然有些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傷心,刻意營造"爸爸媽媽愛你"的假象,這樣的話,對年齡較小的孩子還能說得過去,但對稍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一下就能識破這份愛的虛假與不真實。而這種愛的謊言被戳穿後,對孩子的傷害會更大。孩子會覺得,爸媽真的是不愛自己了,說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讓他們覺得很受傷,很難過,進而覺得無所依靠,沒有安全感 ,甚至對社會的看法都會改變,這樣的影響就是爸媽離婚後不恰當的示愛造成的,相信這種局面,誰也不願意看到。因此,父母離異後,保持對孩子一如既往的愛,是最最重要的,如果因為種種客觀原因無法保證的話,也不要刻意迴避,可以適當和孩子說明,儘量取得孩子的理解與信任,而不要欲蓋彌彰,那樣的話,得不償失。
2、離婚後,父母是否能給孩子一個不相上下的生活。
所謂不相上下的生活,是指與離婚前的生活相比,不會比原來的生活更糟,起碼要持平的狀態。讓孩子不會因父母的分開,由其中一方單獨撫養,而生活水準一落千丈,那樣的話,生活的落差,一定會導致孩子心理的失衡的。
不相上下的生活狀態不單指物質條件,還包括人際交往的狀況。有些夫妻離婚後,由於婚姻關係的改變,不願見人,怕人問,因此,就封閉自己的生活交際圈子,中斷自己與朋友、親戚的聯絡,生活在這種狀態下的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因為Ta的生活與過去相比,是封閉的,禁錮的,當然不會開心的。因此,父母離婚後,應該保持智慧的覺知、開放的心態,積極引領孩子進行正常的交往、交際——和朋友間的,和親戚間的,讓孩子的生活圈子不會因父母的離異而受影響,而是更開朗,見識更多,人生更加豐滿。
3、離婚後,父母是否能理智地面對彼此
有些夫妻離婚後,對對方牢騷滿腹,怨恨異常。這樣的態度,難免會影響到孩子,Ta們夾在父母之間左右為難。試想,無論爸媽,縱然有再大的不是,畢竟是自己的至親,哪個孩子願意見到自己的親生父母說彼此的壞話呢?更有甚者,有的父母還會阻止孩子去探望已經離異的爸爸或媽媽,這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殘酷和滅絕人性的。
因此,要想孩子不因父母的離婚而深受其害的話, 離異的夫妻就要收起對對方的怨恨,不要說對方的壞話,而是要維護對方的形象,樹立對方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這樣,讓孩子覺得,父母離婚只是因為他們不再相愛了,而不是爸爸或媽媽的這不好那不好,繼續維持父母在他們心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這樣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十分重要。
在這一點上,離婚的父母,尤其是媽媽們,要學習一下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媽媽。雖然奧巴馬的媽媽蘇託羅18歲生下奧巴馬。
奧巴馬出生不到一年,他的爸爸老奧巴馬獲得了兩個求學機會,一個是紐約新學院大學提供的足夠一家三口在紐約生活的優厚獎學金,一個是去哈佛大學讀經濟學博士,老奧巴馬毫不猶豫地去了哈佛,他對蘇託羅說:“我怎麼能拒絕最好的教育呢?”
這是1961年,而1964年,蘇託羅提出離婚,老奧巴馬沒有異議。此後,老奧巴馬帶著另一個美國女子去了肯亞老家工作。
看起來,蘇託羅有很多理由對老奧巴馬憤怒,她一邊帶兒子一邊求學,生活非常拮据,而且自他們離婚後一直到1982年老奧巴馬遭遇車禍去世,奧巴馬只見過爸爸一次。此外,老奧巴馬也沒支付過贍養費,雖然安也沒有提出要贍養費,但這個父親畢竟沒有盡過自己的責任。
然而,蘇託羅沒有表現過對老奧巴馬的憤怒,也從來沒有在兒子面前說過爸爸的壞話。每當和兒子談起他的爸爸,蘇託羅說的都是優點。她對奧巴馬說,他爸爸聰明,幽默,擅長樂器,有一副好嗓子……她給奧巴馬陳述事實,可能希望兒子能因爸爸而自豪,所以談的都是優點,但不管是什麼原因,她的這種方式都收穫了很好的結果——她說的老奧巴馬的這些優點,奧巴馬身上都有。
不僅如此,或許更重要的收穫是,媽媽這樣談到爸爸,在極大程度上減輕了父母離婚給奧巴馬帶來的心理上的衝擊。他的內心不僅不必分裂,還學到了豁達,並且也學會了如何在糟糕的情形下看到積極的一面。這可能是奧巴馬現在展現出的樂觀性格的重要緣由。
奧巴馬當了美國總統後,在被問及“誰是你一生中對你影響最深的人”時,奧巴馬直言是自己的母親,並動情地回憶了早已逝去母親,他說“我身上最好的東西都要歸功於她”。同樣是離異的父母,奧巴馬的媽媽以她的大度和樂觀,在兒子心目中塑造了一個積極向上的父親形象,而這一形象的塑造,最終受益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奧巴馬了——奧巴馬沒有因為父母的離異,因為父親的不負責任而自卑、怨恨,而是樂觀向上,自信負責,最終當上了美國的總統。因此,對於離婚的父母來說,為了自己的孩子好,也不要說對方的壞話。
4、離婚後,尤其是媽媽是否愛自己,是否有自己的生活
無論怎樣,離婚終究是不開心的事。尤其一些夫妻離婚的原因,是因為情變,或是丈夫的出軌,妻子“被離婚”,離婚屬無奈之舉。這樣的話,有的妻子常常非常憤懣,覺得情感被騙,生活無望,自怨自艾,甚至以淚洗面,倍受打擊,沒有活下去的信心。如果以這種狀態出現在孩子面前的話,即使不說丈夫的壞話,孩子也會把“帳”算在爸爸頭上,認為由於爸爸的壞才導致了媽媽的苦,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對於離婚的媽媽,一定要重新規劃自己的生活,早日擺脫舊日生活的創作,走出陰影,學會愛自己,觀照自己,提升自己,找到自我的力量,找到興趣點和自信感,這樣的話,孩子看到一個積極、向上、樂觀的媽媽,Ta的生活才不會受到影響。
回覆列表
父母離婚,輿論往往認為帶給孩子的只能是傷害,其實未必。
今年26歲的袁婷婷從上中學開始就經歷了父母的離婚、復婚、再次離婚,當她身邊的很多人都用同情的目光審視她、安慰她時,她卻說出了這樣的心裡話——“其實在我心裡,他們離婚對我來說是種解脫。”
讓我們走進袁婷婷的心靈世界,聽聽她當時的心聲。
“父母離婚,我沒有什麼感覺”
“當時我才13歲。現在很多人問我,當時你父母離婚對你影響大嗎?我告訴他們,我沒有什麼感覺。父母離婚之前,我過得一點都不快樂,母親要我學書法、繪畫,父親逼我練琴、跳芭蕾。他們經常吵架,我不能有一點顧此失彼,不然,遭殃的人就是我。尤其是過年,那簡直就是我的世界末日,從小我就深切體會到了什麼叫年關。沒有哪次過年,我是開開心心度過的。也許你會問我,難道你就不羨慕一家人團團團圓圓一起過年嗎?我想告訴你,沒有吃過和見過巧克力的人,永遠不知道它有多好吃,也不會去想它。”
記者手記:上網檢索一下關於單親離異家庭孩子的報道就會發現,媒體不約而同選取了負面的角度進行報道,使人們潛意識中認為,離婚是對孩子的不負責,如果一個家庭解體了,那麼這個家庭裡的孩子從此就會陷入深淵,得不到完整的愛,會被同學、朋友欺負。這種彷彿約定俗成的認識,使不少處於解體邊緣的家庭以“為了孩子”的理由而繼續維繫著表面完整的家。實際上,他們並沒有真正瞭解並理解一個孩子的真正感受和需求。
專家觀點:對於父母離異的孩子而言,最大的傷害並不一定是離婚的事實,而很可能是父母爭吵、打架及冷戰的過程。爭吵、打架、相互疏離、冷淡,這樣的婚姻圖景帶給孩子的傷害其實更大。我不認為父母離異的孩子是問題孩子,很多的孩子恰恰因為父母離異後反而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實際上相當多父母離異的孩子後來成長得很好,只不過他們沒有被關注到。
受訪專家:孫雲曉,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中國青少年研究會副會長
偽裝的快樂才最痛苦
“父母鬧離婚的時候,很多叔叔、阿姨都來做我的思想工作,爺爺奶奶也勸阻爸媽為了我好好考慮,因為他們都擔心會影響我,那時侯我正準備考高中。本來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但是他們總在我面前提起。考完中考,老爸從家裡正式搬出去了,其實他們早就拿了離婚證,但是怕影響我考試,一直還住在一起。其實人在心不在地住在一個屋簷下,最難受的就是我了。什麼都懂,但是還得裝得跟傻子一樣。”
專家觀點:父母離婚對孩子有害,這是一種頗為流行的觀點。因此,人們普遍認為,應該千方百計地阻止離婚這一事實。的確有些父母在離婚問題上是輕率的,不負責任的。但整體而言,我認為“父母離婚對孩子有害”的觀點,是含糊不清的、有極大片面性的。
我幫父母辦離婚手續
“我父母離婚半年後又復婚了,半年後在我的幫助下他們再次辦好了離婚手續,因為離婚手續是我幫他們填寫的。後來知道這事的人都在責怪我,說我不懂事,如果不辦他們就不會離了,他們需要的是一個調和人,其實雙方還彼此相愛著,只是都嘴硬不想服輸。但是在我看來,如果認為離開對方,可以生活得更快樂,那為什麼還要強把兩人拉在一起呢?這樣的日子才是痛苦的。我也不想看到父母痛苦,或者很勉強的在一起,因為我還是愛他們的。”
專家觀點:父母離婚不是丟人的事,而是拋棄痛苦追求幸福的勇敢行為!父母離婚,心靈難免會受傷。但是,只有嚥下這種痛苦,才有長久快樂的希望。父母離異後,首先,要學會自立自強。其次,要正確對待父親或母親的再婚。曾經有一個父母離異後母親再婚的孩子告訴母親,“我只希望您幸福,只有您幸福了,我才感到幸福。”著名小歌星孫佳星甚至促成了媽媽的再婚呢。
其實在孩子經歷父母失敗婚姻帶來的痛苦之後,能坦然面對父母的再婚時,就說明他已經成長了,這樣的成熟能讓他們更理智地面對自己今後的婚姻和生活。
他們教會我獨立生活
“上高中了,老爸、老媽也離了婚,這個時候的我是最瀟灑的,因為耳邊沒有了爭吵聲,突然覺得自己的空間大了。有時候我也覺得應該感謝父母離婚,是他們教會了我要獨立生活,學會照顧自己。我也明白了,這個世界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能永遠照顧和保護自己的人也是我自己。”
專家觀點:父母離婚並不意味著世界末日到了。很多人面對父母離婚,非但沒有被挫敗,反而更加發奮。離婚對孩子傷害是必然的,但也是一種成長,這種成長也會對孩子今後的生活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