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哥不吃草
-
2 # Mr史海拾遺
首先,常敗將軍這個稱號,夏侯惇不冤,我們從他的履歷表裡常常會看到失敗和無戰績...比如追擊敵人不成反被流箭射中而敗退,那為什麼還能位於眾臣之首呢。這就比較像蔣委員長手下的陳誠,劉峙了,任你薛嶽,孫立人有多能打,跟我不是一路人,大家頂多面子上過得去,不會拿你當自己人,夏侯惇也是如此。
他作為親族,利益上,人心向背上都是靠著曹家。再加上他有一個最重要的功勞,這個功勞可以說站穩了夏侯惇的價值和他後來的諡號,“忠侯”這個稱號只有他和曹仁有,也只有他能位於眾臣之首!
想想三國群雄並起,猛人都很多,但猛人多並不說明什麼。大多數的他們只在你這個政權能給他足夠社會和物質價值的時候向你效忠..比如張郃 張遼...別看他們後來為曹家打天下多麼忠勇,但真到特別危難的時候,他們就不靈了,大多數會跑路找個新主人。這裡其實我想講于禁的例子。于禁要是沒有那個臭名昭著的投降,基本上後世的名聲和張遼等人是相似的,只是可惜像曹老闆感嘆的那樣:我觀察于禁為人幾十年,到頭來竟然不如龐德嗎...所以我作為一個不太專業的人,冒昧揣測,這些猛人基本上心態都是相似的,只是程度和時機巧合的問題。
曹操剛起兵的時候,還沒有什麼威望,就兗州一塊地方,去東邊打徐州,打到一半,大後方叛亂。基本那個時候的群雄,都立根未穩,民心不附,世家豪族也少有百分百認同你的。(這就是為什麼劉備入川第一次打退張郃很重要,要不川蜀的弟兄一看,你劉備不行啊,哪會以後死心塌地認準你,不輕易跑路)所以這個時候曹老闆就很危機了,一無恩威,二無聲望,老百姓不理你,大清藥丸。但這個時候,是哪個人帶兵回救?唯我兄弟夏侯惇!夏侯惇帶著東郡的軍隊逼退了呂布,為曹操大軍回援爭取時間。
這就在曹操心裡重重地留下了印記:關鍵時候,還是我兄弟靠得住。其實這也正常,當我們擺脫比較低階且單調的用人惟賢思想時,我們會發現,用人第一要義,不是工作幹得好,而是你工作心裡有沒我,有沒有為我排憂解難,隨時為我賣命。可以說,家族加上早年的經歷,讓夏侯惇成為了這種靠得住,完全經濟適用性的男人(霧)至少,你能確定:這哥們到危急關頭是張牌,能安心打出去。不然像韓信一樣,江山是給你打下來了,可是慾望也要上天了。
而且夏侯惇也不是一無是處,政治能力,治國能力都是上乘,軍事能力也不是一點沒有,相對而言弱一點。他和曹操屬於互相成就。又想起陳誠了,不跟著老蔣,建國後絕對是一號人才。
-
3 # 亂世中的歷史
曹操看中夏侯惇的並非是戰場上的功勞,而是“忠義”二字,具體闡述如下。
一、最早追隨曹操創業無論曹操多麼欣賞“五子良將”、 荀彧、郭嘉等人,他最信任的人始終是兩曹兩夏侯,因為這四個人從中平六年討董卓開始就跟著他。
曹操的第一戰是在滎陽與徐榮對陣,結果大敗。戰敗後到揚州募兵時,曹操身邊的人就是夏侯惇;曹操征討陶謙,留守濮陽的人也是夏侯惇。要知道兗州是曹操的第一塊兒革命根據地,他把“後院”交給了夏侯惇足見被信任程度。可以說夏侯惇和曹操是經歷過生死的人,這與後來因為形勢或者其他因素加盟曹魏集團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
(夏侯惇劇照)
二、屯田有功在任何一個時代行軍打仗,糧草都是最重要的物資。尤其在中國古代,缺糧很可能導致士兵譁變。曹操深知這其中的利害關係,他在建安元年就聽取了棗祗、韓浩等人的建議開始實行屯田制。夏侯惇在戰場上乏善可陳,可在“種地”這個領域卻是功勞甚大。
曹操早期最堅苦的一仗便是和呂布進行的濮陽之戰,雙方最終打不下去的原因則是蝗災:糧食供應不足了。此戰過後夏侯惇傷了左眼,被曹操派去屯田。
時大旱,蝗蟲起。惇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三國志·夏侯惇傳》
“身自負土”、“民賴其利”,這是陳壽對夏侯惇最好的褒獎了。曹操一生征戰,很少聽說他像諸葛亮北伐那樣因為沒有軍糧而撤軍的事情,這都源於屯田制(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也選擇屯田)。夏侯惇不惜身份和體力積極屯田便是表現忠心最好的方法,這一點曹操想必很清楚。
(曹操劇照)
三、眼傷讓曹操產生了內疚感夏侯惇的左眼到底是傷了還是瞎了,《三國志》中並沒有詳細記載,可以肯定的是:毀容了!在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男子對自己容貌有著近似偏執的追求。孫策因為箭傷毀容導致氣血攻心、傷口崩裂而死;曹操嫌棄張松太醜導致他投向劉備陣營;袁紹因為喜歡長得更帥的袁尚不惜廢長立幼。夏侯惇因為眼傷被人戲稱“盲夏侯”,他也因此怒砸鏡子。
夏侯惇與曹操親如兄弟,又在戰場上負傷,如果說曹操因為此事對他產生些內疚感一點也不奇怪,因為這種內疚感而特殊禮遇夏侯惇也就更不奇怪了。所以從建安十二年至建安二十一年(跟隨曹操征討孫權),近十年的時間夏侯惇基本沒有上過戰場,可待遇卻非常高。
遷伏波將軍,領尹如故,使得便宜從事,不拘科制。---《三國志·夏侯惇傳》
兩漢的伏波將軍大多數來頭都不小。西漢有路博德,他跟著霍去病參加漠北大戰,功勳卓著;東漢的名氣更大:漢明帝的岳父,有“馬革裹屍”之稱的馬援。更重要的是夏侯惇還有“便宜從事”的特權,整個曹魏集團也就夏侯惇可以享受這個特權。
(夏侯惇照片)
結語夏侯惇在戰場上確實沒有為曹操立下多少軍功,但是這不代表曹操就不欣賞他。“忠義”便是曹操對夏侯惇的定位,夏侯惇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存在的價值。
-
4 # 歷史檔案館
以一句“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成名的曹操,其多疑性格暴露無遺。因為多疑,所以很少有人能獲得曹操發自心底的信任,不過,夏侯惇小老弟絕對是個例外。要說是裙帶關係,夏侯惇有點委屈;要說不是裙帶關係,他又沒什麼正經功勞。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夏侯惇得到了曹操的高度信任並使其青雲直上呢?
曹操遇到夏侯惇之前,好不容易湊了那麼五千來人,就在滎陽被徐榮打沒了。此時的曹操是個胸有大志的光桿司令,招兵買馬是最急迫的事。而現在就跟在曹操身邊從零開始打天下的人,就是夏侯惇。這是赤條條追隨曹老闆的第一批兄弟,在資歷上高了後人一頭。
要說夏侯惇為什麼會鐵了心支援曹老闆,還是因為二人有點關係,畢竟是從兄弟。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正都要出錢出人捧一個老闆,幹嘛不支援自家人呢。後來在曹操走南闖北打天下的過程中,夏侯惇始終在前線抗戰或在後方支援,沒有停止過戰鬥。儘管夏侯惇的軍事才能確實沒有什麼地方可圈可點,甚至讓人無發可脫,但他對曹魏的忠心曹操是看在眼裡的。
要說夏侯惇跟曹操的關係能鐵到什麼程度,看一個特權就知道了:夏侯惇兄弟出入曹老闆的私人營帳是不需要通報的。這個特權有多厲害,想想曹操給董卓進貢七星寶刀的樣子就好了。曹操到摩陂打仗時,還讓夏侯惇與自己同車出行。要知道,同車出行這樣的親密關係,可是隻有親兒子才有資格享受的。可見曹操從來沒有把夏侯惇當外人看。多疑如曹操,他連親兒子都要提防三分,卻對夏侯惇沒有一分一毫的戒心,這樣的信任足以讓夏侯惇為曹操肝腦塗地了。
夏侯惇與曹丕的關係也很好,曹丕也從不懷疑他。老爹都不防備的叔輩人物,自己又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再者說,夏侯惇雖然打仗一般,卻是玩人心的一把好手。他在官場中禮儀得體,謙和平實,從不咄咄逼人。在朝堂上善於謀略,重情義,有事絕不含糊。加之兄弟夏侯淵的烈士傳統,夏侯惇平步宦海也不是什麼難事。
曹家對夏侯惇的信任能到何種程度?夏侯惇的後人共計九個都被封為關內侯。在三國時期,關內侯可是不低的職位,一門出如此多的高官,只有夏侯氏一家。夏侯惇死後,朝廷為他風光大葬,這也足以見得朝廷對夏侯惇的重視與信賴。
夏侯惇雖然是個武將,卻很重視後方經濟建設。他在揚州、關中和荊州等地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前線大軍提供物資,充沛的物資讓曹軍在前線衝鋒陷陣無後顧之憂。
如果說,評價武將的唯一標準是戰功的話,夏侯惇的地位將一文不值。因為從軍功角度看,夏侯惇的負戰績太顯眼,這樣的人坐第一把交椅肯定是不行的。但誰又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呢?況且名將被俘虜這種事在三國時期並不鮮見,連武藝超群的關羽都被俘虜過,有些人甚至被俘虜之後轉投其他陣營,相比之下,夏侯惇就好得多了。綜合看夏侯惇的貢獻與人品,說他是第一大將並不為過。儘管從史書中看,夏侯惇的功績很少顯露出來,但從曹操對他的器重程度來看,他真的是個人才。所以說,他在歷史上的功績與評價應該是大致相符的。
-
5 # 陽明悟行學宮
因為不是ADC和中單才有戰功,輔助一樣有戰功,會覺得夏侯惇沒有戰功是因為搞錯了他的定位,歷史上夏侯惇的定位實際是一個硬派輔助。
為什麼說夏侯惇是“硬派輔助”呢?
因為他是以武將的身份,統領著軍隊,做著輔助性的工作,這樣的定位似乎比較難理解,這大概也是為什麼夏侯惇在網路上遭到很多人輕視的原因。
先說說夏侯惇被一些人嘲笑為“肉票將軍”那事兒吧,這事兒發生於呂布偷襲兗州期間,在我看來,夏侯惇在整個呂布偷襲兗州事件中的表現堪稱高光,至於綁票的事兒反而只是細枝末節。
我先上一張地圖,咱們就著地圖來說。
簡單來說呢,因為曹操把名士邊讓殺全家,引起了張邈陳宮等士大夫的恐懼(對,歷史上陳宮這時候還是曹操的手下),於是趁著曹操去打徐州的時候,張邈直接迎接無家可歸的呂布帶兵入兗州。
呂布入兗州以後,也沒猶豫,直接就帶兵撲向鄄城,因為曹操的家屬全在這啊,呂布估計是這麼想的——
我抓了你曹操全家,給你來一出“汝妻子吾自養之”,看你服不服?
留守鄄城的荀彧察知了呂布的動向,當即要求夏侯惇前來協助防禦,這時候夏侯惇的“全域性意識”就展現出來了,夏侯惇對此的處置措施是——
惇輕軍往赴
沒錯,只帶著輕裝部隊趕往鄄城!
在夏侯惇看來,鄄城要守住,濮陽一樣不能丟,所以帶輕裝部隊一是為了加速,二是為了把輜重留給守城部隊加強濮陽的防禦力量。
沒事,趕走呂布守住鄄城,帶輕裝部隊,足夠!
區區五個字,惇哥霸氣盡顯!
在路上,夏侯惇正好撞上了撲向鄄城的呂布,夏侯惇是“輕軍”,戰鬥力有所損失(當然呂布也是要趕往鄄城的,他應該也為了加速犧牲了一定的部隊戰鬥力),對手又是名將呂布,換成一般人估計早就嚇尿了,然而惇哥卻是絲毫不懼——
呂布又怎麼樣,在老子眼裡你就是塊抹布!看招!
按一些人的想法,這仗有懸念嗎?夏侯惇,那不是肉票將軍,廢物一個嗎?就這種廢物還敢用輕軍硬懟呂布,那不是找死?
然而抱歉,事實上結果是呂布被夏侯惇用輕軍硬生生擊退——
惇輕軍往赴,適與佈會,交戰。布退還
夏侯惇能擊退呂布,個人覺得他的武力應該發揮了作用,這一戰雙方人數應該都不算多,在小規模戰鬥中,將軍的個人武力具備很大影響,而夏侯惇恰恰具備極高的武力。
夏侯惇14歲時,因為有人侮辱了他的老師,夏侯惇直接把他乾死——
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
真可謂“人狠話不多”的典範。
可能有人會說,這不能說明什麼啊,沒準那人就是個嘴炮呢,殺了他也不代表武力強吧。
這事兒你要這麼想,夏侯惇是什麼身份?
據說是劉邦的哥們兒夏侯嬰的後人,而且漢末時代夏侯氏也是地方豪強級別的家族。
夏侯惇身份比較高,那夏侯惇的老師呢,也不會是簡單人物吧?能侮辱夏侯惇老師的人,又會是什麼級別的人物?
所以“惇殺之”這麼短短三個字之下,隱藏的可能是史詩級別的小屁孩和大佬的生死對決。
所以說,個人一直覺得,夏侯惇的武力應該是超級nb的,畢竟人家從小就這麼猛了,對吧?
在對決呂布時,夏侯惇又一次展現了自己的實力,憑藉著強大的個人武力,親自拼命搏殺,帶動了士兵計程車氣,竟然用輕軍就擊退了同樣勇冠三軍的呂布,堪稱奇蹟。
然而接下來的記載卻讓人大跌眼鏡——
布退還,遂入濮陽,襲得惇軍輜重。
夏侯惇擊退了呂布,結果反而是呂布拿下了濮陽,這是怎麼回事呢?
咳咳,這事兒吧,不怪人家夏侯惇,怪曹操——
《張邈傳》:太祖初使宮將兵留屯東郡,遂以其眾東迎布為兗州牧,據濮陽。
夏侯惇是考慮周全,只帶輕軍走,留下足夠的防禦力量守濮陽,誰奈何曹操用錯了人,走之前讓陳宮協助夏侯惇守東郡。
結果是呂布被夏侯惇擊退以後,當即掉頭撲向濮陽,那邊陳宮看呂布來了,立馬帶兵投向呂布,幫呂布拿下了濮陽。
夏侯惇估計要哭了,曹操,你TM坑爹呢!帶不動啊,帶不動。
接下來那件所謂“肉票將軍”事件發生了,呂布拿下濮陽以後,心生一計,派人詐降夏侯惇,夏侯惇這哥們兒心地比較單純善良,就信了,結果估計這幫人趁著夏侯惇好言慰勞他們時候,突然一起撲上去把夏侯惇給挾持了——
遣將偽降,共執持惇
然而,他們最終啥也沒幹成,因為這幫綁匪實在是太慫了,夏侯惇麾下的韓浩知道以後,直接帶人過來,也不管夏侯惇死活,直接下令攻擊,嚇得綁匪扔了夏侯惇直接磕頭求饒,韓浩笑了,有人質我都敢打你們,沒人質我還聽你們廢什麼話啊,直接全殺了了事。
這就是著名的“夏侯惇肉票事件”,如今夏侯惇在網上成了很多人眼中的笑料,用此事埋汰夏侯惇。
然而,這事兒,能說明什麼呢?說明夏侯惇用兵不行?被綁架跟用兵有啥關係?
說明夏侯惇武力不行?注意,呂布是“遣將偽降”,這幾個詐降的人在呂布那邊都是軍官級別的,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幾個軍官級別的一起挾持,這不是很正常嗎?當年孫策在有防備情況下還被區區兩個刺客打成重傷呢——
《江表傳》:策曰:"當兵吾皆識之,未嘗見汝等。"因射一人,應弦而倒。餘二人怖急,便舉弓射策,中頰。
所以這事兒,不能說明夏侯惇不行,我覺得反而說明夏侯惇比較單純善良,容易相信別人,這也不能說是壞處嘛,挺可愛的是不是?
再一個還有一個隱藏的問題很多人沒有發現——夏侯惇事後對韓浩的態度
韓浩處理挾持事件時,壓根沒管夏侯惇死活,你說如果換個別人,有沒有可能記恨,想著搞韓浩呢?我覺得很可能吧。如果夏侯惇想搞韓浩,以夏侯惇的地位以及他和曹操的關係,韓浩不死也要捲鋪蓋回家。
所以,我看這個事,不覺得夏侯惇是“肉票將軍”,只看出這個人單純可愛,心胸也寬廣,對於歷史人物,我更傾向於發掘他們值得學習的地方,而不是用網路上的“吹黑”風氣去逮住古人一點丟人的事兒可勁去黑,這真的沒意思。
夏侯惇被解救以後,當即趕到鄄城後,趁夜發起突然行動,誅殺謀叛者數十人,一舉穩定了鄄城的局勢——
《荀彧傳》:惇至,其夜誅謀叛者數十人,眾乃定。
其後,呂布又親自帶兵前來攻打鄄城,夏侯惇又協助荀彧守住了鄄城,讓呂布無功而返——
《武帝紀》:布到,攻鄄城不能下,西屯濮陽。
在整個呂布偷襲兗州的行動中,夏侯惇先是霸氣無比輕軍擊退呂布,又趁夜誅殺謀叛者一舉穩定局勢,最後還協助荀彧擋住呂布猛攻守住鄄城,這個功勞簡直是太大了。
所以說每次看到“肉票將軍”的說法,我總覺得不值一辯,夏侯惇的能力和功勞都放在那,故意視而不見,我也沒辦法。
緊接著發生的一件事,促成了夏侯惇如今的經典造型——
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徵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
曹操回師後,夏侯惇跟隨曹操惡戰呂布,結果被射成了獨眼龍,嗯,就是意外中流矢而已,不是曹性射的,也沒有演義裡那麼nb的“拔矢啖睛”。
對於遊戲來說,一個經典形象誕生了,我們玩遊戲時候可能覺得很酷很帥,但對於夏侯惇本人來說,這只是無邊的痛苦——
《魏略》:時夏侯淵與惇俱為將軍,軍中號惇為盲夏侯。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
好好的眼睛,就這麼沒了一個,你換位思考一下,有多難受,多痛苦?然而在外人眼裡,估計還覺得很酷,給起了個綽號“盲夏侯”,夏侯惇聽到以後,對著鏡子看了很久,越看越難受,最後氣的把鏡子都摔了……
然而即便如此,夏侯惇也僅僅是折磨自己,沒有去找別人出氣,這就是夏侯惇,遇到痛苦也只是自己埋藏在心底,不會去為難別人。
說完了“肉票將軍”,咱再來說說夏侯惇的另一個綽號“常敗將軍”。
很多人都說,夏侯惇啊,那就是個廢物,常敗將軍,然而夏侯惇到底敗了多少次呢?答案:2次。
分別是敗給高順——
《武帝紀》:呂布復為袁術使高順攻劉備,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備為順所敗。
以及敗給劉備——
《李典傳》:劉表使劉備北侵,至葉,太祖遣典從夏侯惇拒之。備一旦燒屯去,惇率諸軍追擊之,典曰:"賊無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狹窄,草木深,不可追也。"惇不聽,與于禁追之,典留守。惇等果入賊伏裡,戰不利,典往救,備望見救至,乃散退。
就敗了2次,算個毛的“常敗將軍”啊?
而且看看對手都是什麼人,首先敗給高順那次——
《英雄記》: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
對手不止有高順,還有張遼,夏侯惇長途跋涉急火火跑去救援劉備,結果被以逸待勞的高順和張遼擊敗,但也不是什麼大敗,有什麼丟人的?
再有就是被劉備擊敗,劉備在歷史上本來就是一個非常厲害的統帥,平四郡,攻取蜀地,擊敗曹操取漢中都是劉備親自指揮取得的勝利,面對這樣的猛人,被打敗也不丟人吧?
何況夏侯惇在中計後,能堅持死戰撐到援軍到來而獲救,我覺得這很符合夏侯惇一貫的勇猛特徵。
說完了上邊這些,估計大家對夏侯惇的勇猛,性格,人品,全域性意識已經有一定了解了,那下邊我們就說說夏侯惇到底為啥是個“硬派輔助”吧。
其實在兗州的表現,已經體現出了夏侯惇的這個特質,他是以一個勇猛武將的身份,幫曹操守住了鄄城,保住了家人,這就是硬派輔助的最好體現。
除此之外,夏侯惇還有很多其他這樣的表現,比如——
時大旱,蝗蟲起,惇乃斷太壽水作陂,身自負土,率將士勸種稻,民賴其利。
軍隊在夏侯惇這裡不只可以用來作戰,還能拿來修水利工程,協助百姓種地,幫助老百姓渡過難關,在這個過程中夏侯惇本人也沒閒著,親自負土,堪稱勞模,《圖民錄》中將夏侯惇“以身先之”的壯舉稱讚為鼓舞民氣的好辦法。
在官渡之戰以及曹操平河北的過程中,夏侯惇也一直在扮演一個超牛的頂級輔佐——
轉領河南尹。太祖平河北,為大將軍後拒。
emmm……怎麼,就兩句話,看著不鹹不淡,一點都不厲害是不是?
是啊,所以很多人意識不到夏侯惇的功勞,比如還有人說官渡之戰是靠郭嘉贏的呢——
好吧,原來官渡之戰獲勝的關鍵是郭嘉的“十勝十敗”呀 ,厲害厲害,不愧是“正史帝”的研究成果。
那麼官渡之戰,夏侯惇到底是幹嘛的呢?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了——看地圖
我們研究歷史,如果能學會結合地圖來看歷史記載,就相當於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比如夏侯惇是河南尹,這句話如果你不結合地圖看,沒什麼感想,但結合地圖就完全是另一個意思了——
對,官渡戰場,就在夏侯惇的河南尹境內!
換句話說,整個官渡之戰就是在夏侯惇管轄境內打的,那夏侯惇具體幹了什麼呢?
官渡之戰,曹操委任的後勤提供者是典農中郎將任峻,然而任峻的任務完成的並不好,甚至導致出現了一個奇葩的情況。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曹操缺糧,然而曹操為什麼缺糧呢,是因為他領土裡沒糧食嗎,他白屯田了?
顯然不是,其實呢,是史書刻意掩蓋了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神來之筆——
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軍器糧運。賊數寇鈔絕糧道,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復陣以營衛之,賊不敢近。
事實上,官渡之戰最早斷敵糧草的並不是曹操,而是袁紹,袁紹一直派出特遣部隊,在曹操後方斷絕了曹軍的糧道,效果也十分顯著,曹操根本得不到糧食補給,到後來任峻拼了老命才終於運送成功一次,可是之前數次對糧道的切斷使曹操十分缺糧。
甚至搞笑的是,《徐晃傳》中記載徐晃“與史渙擊袁紹運車於故市”,如果不看地圖好像是徐晃搞掉了袁紹的補給。
然而看了地圖就發現了一個大跌眼鏡的事實,故市竟在曹操的大後方,也就是說徐晃竟然是在曹操大後方燒掉了袁紹的運糧車,這不是搞笑嗎?
可見袁軍當時竟然已經堂而皇之到奪取了曹操的糧食後裝入糧車大搖大擺在曹操後方晃悠的地步,徐晃雖然擊敗了袁軍,但最終燒掉的卻是被袁軍奪取的曹操自己的軍糧。
既然任峻的事兒沒辦好,那曹操為什麼還能堅持撐到最後翻盤呢?我想大機率是身處曹操後方的夏侯惇想辦法運了一些糧食給曹操,才能讓曹操勉強堅持到翻盤。
在平河北的過程,夏侯惇“為大將軍後拒”,自然也是擔負各種後勤工作,功不可沒。
夏侯惇在官渡之戰和平河北過程中功勳卓著,因此被曹操任命為伏波將軍,而且擁有可以“便宜從事,不拘科制”的特殊待遇。
除此之外,在曹操平河北的過程中,夏侯惇還作為一路統帥參與了平定叛亂——
《杜畿傳》:太祖遣夏侯惇討之,未至……會大兵至,幹、晟敗,固等伏誅,其餘黨與皆赦之。
河東之戰是一場被很多人忽略的戰役,事實上此戰規模非常大,是鍾繇,夏侯惇,馬騰等關中諸將聯軍與張晟,衛固張琰,高幹聯軍在河東郡進行的一場大戰。
雙方參戰兵力之和估計達到了數萬人,這樣規模的戰役在漢末已經堪稱超級大戰,夏侯惇統領萬人以上軍隊作為聯軍主帥之一參與了作戰,最終鍾繇,夏侯惇,馬騰等關中諸將聯軍大獲全勝,平定了叛亂,夏侯惇在此戰中也是功不可沒。
漢中之戰後,夏侯惇被曹操委以重任——
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留居巢。
二十六軍,那就是10多萬軍隊,有了這個任命,夏侯惇就是曹操軍負責東線對孫權作戰的總司令。
此時的局勢對夏侯惇那是相當不利,這也要“歸功”於曹操——
初,曹公恐江濱郡縣為權所略,徵令內移。民轉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之前曹操想要強行遷民,結果導致10多萬戶百姓直接跑去投奔孫權了,淮南郡幾乎廢掉了,而在此後皖也被孫權帶兵奪取,此時夏侯惇帶著10萬多人屯於居巢,看似威風,實則處境艱難,能形成照應的只有屯於合肥的張遼。
面對這樣的局勢,夏侯惇和張遼密切配合,形成了一個雙重防禦體系,夏侯惇在居巢的10多萬軍隊孫權顯然不敢碰,如果孫權想去打合肥,就得走水路,運糧也得依靠水路,然而孫權大軍越過巢湖以後,後方糧道就暴露給了夏侯惇,這個佈置可以說讓孫權無計可施。
孫權也試著想突破這個防禦體系——
《溫恢傳》:建安二十四年,孫權攻合肥,是時諸州皆屯戍。
結果被曹操軍的溫恢嘲諷為“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徵南方有變”,在溫恢眼裡關羽才是威脅,孫權的進攻則是理都不用理,結果孫權也確實無功而返,對孫權防禦的成功,應該歸功於夏侯惇和張遼的完美配合。
總的來說,夏侯惇的軍事才能比較特殊,由於人格魅力,內政能力,後勤能力,以及出色的全域性意識,夏侯惇提供後勤以及鎮守一方很厲害,由於個人的勇猛,夏侯惇打小規模戰鬥也很厲害,但是中等規模以上戰鬥的指揮能力,夏侯惇確實比較一般,而且因為性格單純,智謀也有點不足。
最後總結一下,我覺得呢,夏侯惇其實就是一個頂級的“硬派輔助”,他作為武將,統領著軍隊,可以守住城池,可以保護主公家人,可以搞好內政工作,可以搞好關鍵後勤,可以領軍平定叛亂,可以搞好防禦體系讓敵人無功而返。
夏侯惇負責的工作,雖然不如開疆擴土,衝鋒陷陣那樣耀眼,但論起功勞卻是相當巨大,以至於司馬炎認為夏侯惇是“魏之元功”,注意,夏侯惇的後人並沒有什麼很強的地位和勢力,司馬炎沒必要吹捧他,這樣的評價應該是出於真心。
然而呢,正是由於輔助性質的工作不夠耀眼,導致很多人並不能輕易理解並體會出夏侯惇的功績,最終導致夏侯惇在這個浮躁的時代遭到了很多人的輕視乃至於嘲諷。
總的來說呢,夏侯惇這哥們兒有能力,人狠話不多,踏實穩重,心胸寬廣,重感情,忠義,善待百姓,而且謙遜好學,清廉儉樸——
惇雖在軍旅,親迎師受業。性清儉,有餘財輒以分施,不足資之於官,不治產業。
夏侯惇可以說是一個充滿東方古典魅力的男人,也是個好人,好人不應該受到侮辱,希望這篇文能夠改變一下大家對夏侯惇的看法吧。
在此,我也對一直在遊戲競技中打輔助位的玩家和選手們,以及一直負責幕後工作默默做出巨大貢獻的工作者們,致以真誠的敬意,他們的努力和功勞不應該被忽視。
-
6 # 華夏問長安
夏侯惇,字元讓,曹操麾下大將之一。在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們印象中,夏侯惇當之無愧是一員猛將,尤其是其“拔箭啖睛”的事蹟更是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那麼真實歷史上的夏侯惇呢,其遠沒有《演義》當中描寫的那般勇猛,實際作戰的戰績也遠遠趕不上張遼、張郃等一流名將。但是,就是這樣一個看起來較為平庸的將領,最終卻成為了曹魏武將集團中雷打不動的一號人物,官拜大將軍,封高安鄉侯,追諡忠侯,配享曹操的太廟。
那麼究竟是什麼使得表現並不突出的夏侯惇在曹魏政權中地位如此尊崇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一、血脈相連,曹操的嫡系曹操原本應當姓夏侯,只不過是因為曹操的父親拜中常侍曹騰為父,所以曹操也就跟著姓了曹。而夏侯一族本是地方上的豪族,所以說,曹操與夏侯惇是本家,實際上夏侯惇算得上是曹操的堂弟。
兩漢及魏晉時期,地方豪族和世家門閥的血親關係實際上形成了一種重要的社會關係紐帶。而曹操與夏侯惇之間便恰好有著這樣的內在聯絡,所以從夏侯惇跟隨曹操之初便已經具備了極強的信任基礎。
二、起於微末,與曹操患難與共首先來講,夏侯惇跟隨曹操是在其創業之初。也就是說,夏侯惇是曹魏集團最早創業班底的核心成員。從曹操名聲不顯、實力不強的時候便開始跟隨,曹操在心存感激的同時自然會對夏侯惇另眼相看。也正是因為夏侯惇最早追隨曹操,故而在曹魏武將當中的資歷當中,夏侯惇也基本上是最老的!
曹操一生中有幾個比較艱難的時刻,其中一次便是在進攻徐州時被呂布掏了老窩。而當時駐守後方兗州、濮陽一線的恰恰是夏侯惇。我們往往關注的是夏侯惇在與呂布的交鋒中連連失敗,最終連濮陽都已經丟失。
然而我們卻不知道,當時曹操為報父仇幾乎抽空了整個兗州、濮陽地區的機動兵力,而夏侯惇雖然棄守了濮陽,但是卻因為他的支援最終確保了曹操的治所和家眷所在的鄄城不失,從而使得當曹操回師兗州的時候擁有了翻盤的資本!
所以說,夏侯惇在兗州、濮陽攻防戰之中可謂是居功至偉!而且在這關鍵時刻,夏侯惇沒有背棄曹操,足見其忠誠可靠!
三、多面能手,後方核心夏侯惇真正能力的體現並不在一線戰場之上,反而是在戰爭後方的保障和發展上。是的,真實的夏侯惇雖然談不上一員猛將,但卻是一個類似蕭何一樣的人物!
在《三國志夏侯惇傳》中有記載,夏侯惇在擔任陳留、濟陰太守的時候,曾經帶領百姓抵抗蝗災,而且多項抗災措施極有成效,不僅保障了百姓的生命,同時還為前方作戰的魏軍提供了糧食供應。
公元217年,曹操命夏侯惇屯兵居巢,總督後方二十六路軍馬,大約統帥的軍隊規模約在十萬人上下。這些軍隊雖然不參與一線作戰,但是卻是曹魏後方穩固的最大基石,由此可見夏侯惇能力之強悍,以及地位之不可替代。
同樣,曹操肯讓夏侯惇在後方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而自己卻能放心的在前方征討四方,足見其到後期對夏侯惇的信任程度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四、為人坦蕩,心向大魏夏侯惇雖為武將,更有個“盲夏侯”的剛猛綽號,但是在實際的為人處世當中卻並非一個猛將性格,反而是虛心謙和。故而曹魏集團內部,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無論是士族還是曹氏宗親,無一不對夏侯惇欽服有加。
而更重要的一點在於,在曹操所處的時期,大多數人還是將漢室作為正統,而夏侯惇心裡卻只有一個曹魏。
曹操稱魏王之時,大多數曹魏集團核心成員都直接被轉為魏臣,但是曹操為免夏侯惇委屈,所以依舊讓其為漢臣。但是夏侯惇卻直接向曹操請求成為魏臣,曹操先是沒有答應,但是架不住夏侯惇三番五次的請求,最終只得授予夏侯惇魏前將軍之職。
原本在曹魏集團中地位尊崇的夏侯惇,此時又在“會做人”的層面達到了這個程度,試問還有誰能撼動其地位呢?
所以,正是因為上述這一系列原因,使得夏侯惇在曹魏政權中成為了一個難以撼動、難以替代的人,最終位列武將第一人,當之無愧!
回覆列表
夏侯惇在曹魏位極人臣,還是曹魏的首任大將軍,既然如此,夏侯惇有著哪些閃光的亮點呢?大戰關羽不分勝負,誰能不知?但這只是《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那好像就只有戰敗的“博望坡之戰”稍微有名一些了,再加上夏侯惇在歷史上被綁架過一次,因此夏侯惇在現代,獲得了“肉票將軍”和“常敗將軍”的稱呼,既然如此,夏侯惇真的那麼名不副實嗎?
夏侯惇之所以有如此之高的殊榮,無疑是由於夏侯家與曹家有著密切的關係。一般認為曹操的父親曹嵩,原姓夏侯,由於漢末權宦曹騰無法生育,因此曹嵩過繼給了曹家,改姓為曹,而曹騰自稱乃西漢相國曹參之後,所以曹操按照曹氏族譜,也自稱為曹參之後,這樣來看,曹操的血脈實際與夏侯家更為相近。在曹魏時期,曹氏與夏侯氏,雖為兩姓,卻實為一家,但單靠血親,夏侯惇就坐到曹魏眾臣之首,那顯然也是不現實的。夏侯家族那麼多人,為何偏偏夏侯惇位極人臣呢?這必然是由於夏侯惇有著他人所沒有的功績和能力。
一、夏侯惇的戰敗其實只是棄車保帥的策略,被綁架反而無懼色夏侯惇作為曹操最早的戰友,其在公元184年黃巾之亂中,就已與曹操征戰南北了。此時曹操和夏侯惇均年未過三十,並無主臣之分。公元189年,曹操陳留起兵,其家族部眾和各地義士才紛紛相續投靠。公元190年,曹操改任奮武將軍,夏侯惇改任司馬。公元194年,曹操率大軍征討徐州,留夏侯惇、荀或、程昱留守兗州。時是,張邈、陳宮聯合呂布乘機攻打兗州,兗州各地群起而叛。在這裡,夏侯惇丟失了濮陽,退守鄄城,因此有人得出結論,夏侯惇在保衛兗州中不僅無功,反而有過。
但其實並非如此,史料記載荀或、程昱留守的鄄城形勢危急,難以控制,因此荀彧只得求助留守濮陽的夏侯惇支援鄄城,夏侯惇收到荀彧求救,率騎出城,幾乎放棄了濮陽,因而呂布才如此輕易的就進入了濮陽。因此丟失濮陽的過失並不完全在於夏侯惇,此時捨車保帥,保全曹操家眷以及治所(省會)鄄城才是上策,因此最終守住兗州,夏侯惇、程昱、荀或三人的功勞缺一不可。
在保衛兗州之時,夏侯惇一度被詐降敵兵所挾持,因此又有人就認為,作為將軍,區區幾個小兵都打不過,可得出夏侯惇的武功謀略之拙劣。但現實不是遊戲和小說,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在面對多個人圍攻的情況下,沒有特殊原因、大多是無法抵擋的。何況挾持夏侯惇的也並非小兵,這裡呂布派出的並非雜兵,還是將領。有人就問了,那夏侯惇也不應該被幾個區區降將所縛呀,其實西漢大將軍衛青同樣也被綁架過,這裡實在不能得出“夏侯惇無能”的結論。
反而作為夏侯惇部將的韓浩絲毫不顧及上級夏侯惇的生命安全,屢屢進攻,這能間接反應出,韓浩作為夏侯惇的老部將,深知夏侯惇此時不會面露絲毫懼色,因此才敢作如此行動。再往後,直至夏侯惇病逝,史料鮮有夏侯惇征戰的記錄。
二、夏侯惇左目受傷,戰力受影響,但其內政能力和個人聲望很高夏侯惇僅在公元198年,公元202年和公元206年,有過三次率軍記錄,這三次征戰,夏侯惇的戰果都不理想。公元198年,敗於高順,高順乃呂布麾下第一智勇大將,又統領陷陣營,戰敗還算情有可原。公元202年戰敗博望坡,這仗確實是由於夏侯惇不夠謹慎。公元206年征剿河東叛將衛固等人,史料記載平定衛固之叛亂首功在杜畿,他的計謀基本上做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夏侯惇僅起到威懾敵人的作用,對於夏候惇的軍事能力沒有什麼參考價值。因此征戰記錄過少,也使得夏侯惇的軍事能力受到了一定的質疑。但這其實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夏侯惇左目受傷,勢必會消弱其一線作戰的能力。
對於將軍來說,我們總是認為武力高低,戰功多少,是一個將軍能力的體現,然而在真正的軍隊中,組織管理、政治工作和後勤保障同樣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夏侯惇在這些方面就做得十分的出色。因此,在公元217年,曹操命夏侯惇屯兵居巢,督二十六軍,這個概念相當的驚人,按照漢末兵制,結合于禁七軍三萬人,夏侯惇所督軍隊人數高達十萬之眾,這已非一般人所能勝任。《三國志》少有在人物傳記中有對內政進行描述,而在《夏侯惇傳》中寫道:夏侯惇擔任陳留、濟陰太守時,遭遇了罕見的蝗災,夏侯俘築堤抗災,親自擔土,不僅使百姓獲得了利益、同時也保證了曹操軍隊的糧食供給。
官渡之戰後,夏侯惇憑藉頗高的聲望和功績,受封為“伏波將軍”。“伏波將軍”是漢朝用於授於功勞成就很大的將軍,寓意“降伏波濤”。同時,夏侯惇的人格品質也讓人欽佩,因此在軍中的威望也極高。夏侯惇雖然是軍人,但是常常請教名師虛心學習,在人際交往上十分儉樸,因為功勞所得的賞賜也都分給將士們,一輩子沒置產業,去世後家裡沒有餘錢,連漢末著名的隱士田疇都願與夏侯惇互為好友。也正因為如此,無論宗親、士族和文武大臣幾乎無人不服夏侯惇,以至於桓階勸曹操稱帝時,曹操都要詢問夏侯惇的意見。
曹操受封魏王時,曹操部下編制均轉為魏制,只有夏侯惇仍為漢臣,後夏侯惇為表明忠魏,希望曹操封他為魏官。曹操不欲讓他屈就成為曹氏之臣,就沒答應。後來在夏侯惇不斷的請求下,曹操最終授予夏侯惇前將軍之職。
結束語夏侯惇為什麼如此的卑微,其實這正體現了夏侯惇不俗的情商。如曹丕繼位廢漢稱帝后,夏侯惇若仍為漢臣,曹丕他將如何安置這位功勳卓著的叔叔呢?實際上,夏侯惇的功績應該不止目前史料所記載。晉臣王歆就曾經說過夏侯惇是當時的雄將,可惜記敘不詳,這說明關於夏侯惇的生平記載,是存在一定缺失的,加上子孫不孝,可能導致夏侯惇的生平事蹟無人延續和宣傳。
而且夏侯惇在曹操的眼中,勝於春秋政治家魏絳。也許夏侯惇的軍事能力確實相對短板,但其對曹魏的貢獻卻是毋庸置疑的。夏侯惇的一生為曹魏忠心耿耿,儘管如今史料上沒有記載他出色的戰績,但是他在軍隊內政方面是極具能力的,在管理上深得人心,仍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將軍,甚至晉朝的皇帝也認可他的功績,認為他是開國的重要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