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不管你做什麼,還是逃不脫被罵語言詆譭的風險,比如樂意幫別人做家務,時間久了,演變成別人把你的宅家型,對別人的樂善好施說成不會找樂子,尋朋友磕嘮,無趣,實際是幫助別人的同時累得沒時間顧及自己了,導致自己的事情沒做好……
12
回覆列表
  • 1 # 頑固女娃

    無論做什麼,時間久了,免不了被人標籤化!這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心理暗示!只要你覺得自己的做法沒問題,合情合理合法就行了!有時候沒必要太在意別人的想法!或者你也可以懟回去

  • 2 # 心語情感故事

    “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我媽”:語言暴力,到底有多可怕?

    現在人們本身生活壓力就大,再遇到小孩不聽話,調皮搗蛋處處都跟你對著幹,一般人真的很難控制住脾氣。當然如果孩子犯了很大的錯誤,該管還是要管,如果只是一點小事,就儘量不要發火,可以透過溝通的方式來解決。

    因為每天讓孩子生活在充滿怒火的家庭中,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是終生的。可能你現在還不覺得經常發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危害,看完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你就會知道自己以前的想法有多錯了。

    前不久,在綜藝《少年說》中,有一幕讓我十分痛心。

    一個女孩哭著大聲控訴自己的媽媽:

    "你怎麼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結果,她媽媽冷冷地迴應說:“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當女孩一邊抹眼淚一邊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適合打擊的時候。

    媽媽卻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女兒發現,無論自己再怎麼說,都無法勸服媽媽,於是哭著走下了臺。

    很快,這段對話登上了微博熱搜,許多網友紛紛表示:

    "在這個女孩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多少孩子,就是這樣,被父母從小打擊到大。

    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不少父母總是忽略了這點,他們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打擊、嘲諷甚至謾罵。

    卻不曾想,語言這種暴力,雖然不攻身,但攻心,傷害指數還特別驚人。

    你滿目猙獰,讓孩子懦弱自卑

    相信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孩子的,這不容置疑。

    但絕大多數時候,他們滿嘴是愛,卻表現得滿目猙獰。

    根據美國愛荷華大學一項研究顯示,父母每天對孩子說的話語中,只有不到20%的表述是積極和充滿鼓勵的。

    “你怎麼這麼笨?”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腦袋裡裝的是什麼?”

    “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這些,都是父母責罵孩子的常規用語。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這些話會傷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緒要發洩。

    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不能對孩子說太多好話,要是說幾句就承受不住,以後出來社會還怎麼生活?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釋出過這樣一則海報。

    一個失落的孩子,拿著26分的考試卷。他眼角下垂,神情緊張,看起來十分害怕的樣子。

    身上刻的,是父母對他說的話: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

    “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著頭,不知所措。

    還沒等開口認錯,父母難聽的話語,如往日一般,席捲而來:

    “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

    “家裡有你,真倒大黴了!”

    還有一個小孩抱著足球回家,他剛剛踢了一場超有趣的足球賽。

    還沒來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悅,就開始被嫌棄:

    “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

    “你是從垃圾堆裡撿出來的?”

    海報的製作人,把每一句話深深刻在了孩子身上,就像傷疤一樣。

    希望警示家長,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嚴重傷害。但仍有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只是譁眾取寵罷了。

    語言暴力怎麼可能傷害到孩子身體呢?

    但以下兩項研究,可能會讓你對語言暴力的傷害,有新的認知。

    01

    情緒傷痛和身體傷痛的腦回路是相同的

    根據密歇根大學的伊森·克羅斯博士的一項實驗:

    當一個人受到語言暴力攻擊,他的情緒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和身體疼痛極為相似,神經系統能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也就是說,當父母辱罵自己孩子的時候,孩子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02

    語言暴力能改變大腦結構

    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發現:

    言語暴力最容易影響的大腦區域是胼胝體(主要負責兩個大腦半球間傳遞動機、感覺和認知資訊的區域),海馬迴(負責管理情緒的大腦區域),和前額葉(負責思考和決策的大腦區域)。

    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所以我們能看到,諸多童年貧窮、家庭不幸的人,即便成年後生活環境出現了極大的改善,也還是很難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

    過早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於謹慎、膽怯等等,而且,這樣的改變,終身不可逆。

    你的語言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過:“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要知道,孩子處於不知事的年紀,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話就是真理。

    家長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記得我小的時候,鄰居張姨家經常傳來打罵孩子的聲音。

    有次去她家做客,媽媽給她女兒琪琪買了雙新鞋,當時琪琪正在睡覺,被張姨火急火燎地喊了起來。

    興許也是起床氣正濃,一副懶洋洋不願配合的樣子。

    張姨說:“你轉個身”,琪琪轉身。

    “動動腳,合腳嗎?”“還好吧。”

    “顏色還行嗎?”“還好吧。”

    “款式還行嗎?”“還好吧。”

    看女兒這樣敷衍,張姨怒火蹭地就上來了。

    "你是死人嗎?就沒有自己的主見嗎?”

    女兒聽了,低下頭不說話。

    "別人送你東西,問你喜不喜歡呢?啞巴啊,說話啊。”

    見琪琪還是不說話,張姨當著我們的面,狠狠地戳了下她的頭。

    "我在說你呢,聽到沒?”

    琪琪眼裡有點溼潤,狠狠地白了她媽一眼,啪地關上了房門。

    "你還甩脾氣,教也教不好,我怎麼會生出你這種蠢貨?”

    "說話又不會,人也沒禮貌,難怪讀書那麼差!”

    一句句責罵聲中,我和媽媽在一旁尷尬不已。

    從那以後,我們再也沒去張姨家玩。

    幾年後,他們搬走了,聽說琪琪連高中都沒有考上,後來去髮廊做了洗頭妹,因為態度不好還被解僱了。

    也許你會覺得,琪琪從小就是個無心向學的壞孩子。

    但其實,在小學的時候,琪琪的成績並沒有很差,雖不算名列前茅,但也有個中上水準。

    後來隨著張姨的惡言惡語,琪琪的學習開始一落千丈,換來的,更是變本加厲的打罵。

    從此,琪琪的生活進入了惡性迴圈,慢慢地,連課都不願意去上了。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他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即便成年後批判你的那個人已經不存在了,這種批判態度還會保留在心裡,時常苛責自己。

    正如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所以,你隨意的幾句話,卻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評價,孩子的生活積極還是負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間。

    你的肆意批判,將葬送孩子一生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罵得想自殺是種什麼體驗?

    其中高贊回答讓人痛心且絕望。

    "在我傷心難過得哭到虛脫的時候,父母卻看著我說:發什麼神經。”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語言暴力有可能會變成一把兇器。”

    除了上述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語言暴力還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個極端。

    就是把情緒轉化為強烈的攻擊性,殺自己,或者殺別人。

    2014年,謝勇導演的戛納國際創意節銀獎作品《語言暴力》,就講述了語言暴力和暴力傷害的關係。

    影片中,他採訪了瀋陽市少管所的幾位少年犯。

    他們從小被父母語言暴力對待:“豬腦子”“廢物”“丟人”“你怎麼不去死”。

    謝勇把這幾個與語言暴力相關最具代表性的關鍵詞,做成了“武器”。

    在多年的謾罵和埋怨中,這些孩子受盡了心理上的折磨。

    他們長大後變得暴戾、心狠手辣。

    有搶劫賭場,開槍殺人的;

    有用斧子,砍死對方的;

    還有用水果刀,見人就捅的。

    有調查顯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

    這些孩子的父母用一句句暴力語言將孩子的未來斷送,也給其他人、其他家庭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

    有人說,這些孩子紮在別人身上的兇器,是父母親手遞過去的。

    你的不假思索,卻葬送了孩子的一生。

    正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的

    很多時候,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遠比修復一個破損的成人容易得多。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認可,特別是來自父母的。

    當父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納和愛的時候,孩子必然能夠更加積極面對生活。

    著名心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就提到了一種和諧的親子溝通方式:

    ● 觀察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他細觀察,說出觀察的結果。做好觀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對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比如當老師告訴父母孩子沒交作業,不要對孩子說:“你怎麼又不寫作業了?”

    只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判,就會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

    ● 感受

    不少父母喜歡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

    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灑了一地的水,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對孩子的感受是極大的傷害,也許孩子只是想偷懶,卻被冠以笨、無能的標籤。

    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說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麼懶,要是孩子還是不願意,態度可以適當強硬點,但不能胡亂指責。

    ● 瞭解感受產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聽到一句不中聽的話時,會有三種反應選擇。

    比如當孩子對媽媽說:“媽,你做的飯不好吃。”

    第一種是憤怒,“辛辛苦苦給你做飯,還敢嫌棄飯難吃。”

    第二種是推脫,指責對方。“那我不做了,你們自己做吧。”

    第三種是用心體會和了解孩子們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慮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飪技術了。

    父母不要總是意氣用事,多透過溝通來發現孩子的真正需求。

    ● 提出具體的要求

    清楚地告訴孩子,希望他們做什麼。

    比如孩子出門磨蹭,媽媽通常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快點呀,總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讓人等你。”

    這不是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批評,也是一種利用孩子內疚心理的道德綁架。

    孩子一般聽到這些,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繼續慢慢悠悠。

    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應該對孩子說:“我們快要遲到了,五分鐘後出門吧。”這才是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孩子和父母有著多年生活經驗的差距。

    很多在父母看來很容易事情,對孩子來說卻非常困難的。

    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仔細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後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當你做到了以上幾點,就會發現,孩子並非不罵不成材,春風化雨的教導,也同樣能使他茁壯成長。

  • 3 # antaliya

    “語言暴力”對人的影響遠比你想象的要大!所有的父母都是出於愛孩子,會對孩子有各種的要求,卻總是用愛的名義在不知不覺中使用著“語言暴力”,把它變成習以為常,是不是感覺很可怕?“語言暴力”離我們那麼近,我們是不是經常受到別人的“語言暴力”?

    在家庭中我們也很容易被“語言暴力”包圍著,而“語言暴力”在生活中或網路上給人們造成的傷害更是不勝列舉,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受到“語言暴力”的影響,我們都想避開“語言暴力”,有些時候卻無處可逃,因為它有時會無處不在。

    “語言暴力”有哪些危害?

    (1)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

    有些父母脾氣暴躁、自控力差,孩子做錯了事,非打既罵,並且使用刺激和侮辱性的言語責罵孩子,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經常受到這樣的“語言暴力”,孩子會變得膽怯、孤僻,甚至情感壓抑、不自信、安全感缺失,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極大,甚至到了成年以後也會深受其害。

    (2)孩子會變得不自信

    經常受到“語言暴力”的影響,孩子的自我感覺不佳,會認為自己在家人的心目中無關緊要,是個備受嫌棄不受重視的孩子,感覺自己好沒用,孩子就會變得缺乏自信。如果是遇到嚴重的“語言暴力”,家人沒有及時糾正,導致孩子的極度不自信,甚至會影響到成年後的工作、生活。

    (3)父母不以身作則,不尊重孩子

    父母沒有給孩子應有的尊重,訓斥、責罰孩子不分場合,沒有在孩子的立場上去考慮他的感受。孩子在父母這裡感覺不到被尊重,對“語言暴力”也習以為常,在潛意識中成為了父母的翻版,並且把這些不良影響帶到了以後的生活中,在長大成人後對工作、婚戀都會有影響。

    (4)造成情感障礙

    嚴重的“語言暴力”對人造成的傷害不僅僅是身體的,更多的是精神的,有些傷害是可以修復的,對於那些自我修復能力強的孩子在歲月的磨礪下自我消化了,那些自我修復能力弱的,容易出現情感障礙的人就不是那麼容易了,性格缺陷也會影響到家庭,有些甚至會影響到社會。

    怎樣避免“語言暴力”的傷害呢?

    1、提高自身修養

    嚴格要求自己,在教育孩子時以身作則,平時注意自己的言行,注重個人修養,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平時儘量用溫和的語言,適合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2、學會耐心的面對孩子

    儘量控制自身情緒,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但需要付出體力,更需要擔起責任,給孩子更多的關愛。每個孩子都是在犯錯中長大的,包括成年人都是在不斷經歷挫折成長起來的,何況是孩子!父母要多一些耐心,提高自控能力,避免自己缺乏耐心時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

    3、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4、尊重孩子

    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犯了錯,在管教時要注意所處的場合,不可在學校或公眾場合訓斥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同時,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以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總之,“語言暴力”造成的傷害必須引起重視,不能只圖一時痛快,把美好的語言變成了利器,對孩子和他人造成的後果是你無法想象的。少一點對孩子的打壓和不必要的攀比,讓語言成為幸福生活的傳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番茄種植該如何施用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