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宇犬業
-
2 # 漁哥阿官
阿官來回答高粱細菌性紅條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初呈水漬狀窄細的小條斑,擴充套件後變為淺紅褐色。有的病斑中央變成褐色,邊緣紅色,在條斑上間斷出現寬的長卵形病斑。有時病斑可覆蓋葉片的大部分面積。溼度大時可見小粒狀細菌菌膿溢位,乾燥後變為鱗片狀薄層病原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holcicola (Elliott)Dye, 異名X. holcicola(Elliott)Starr et Burkholder稱油菜黃單胞菌高粱致病變種或絨毛草致病變種(高粱細菌條斑病黃單胞菌)。菌體短桿狀,大小1.05—2.4×0.49—0.9(um),單生、雙生或成短鏈狀,有莢膜,無芽孢。單極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適宜生長溫度為28—30℃,最高36—37℃,最低約4℃。51℃經1o分鐘致死。該菌除侵染高粱外,還可為害穀子。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原細菌在病殘體上越冬,
從氣孔侵入寄主,氣溫25—30℃,多雨及多風的天氣,尤其是生長早期遇到這些條件,利於該病發生和擴充套件。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2)加強田問管理,防止染病。 希望對您有幫助
-
3 # 無地小農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主要危害穀子,高粱葉片。分佈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湖北等省。
一、發病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初呈水漬狀窄細的小條斑,擴充套件後變為淺紅褐色。有的病斑中央變成褐色,邊緣紅色,在條斑上間斷出現寬的長卵形病斑。有時病斑可覆蓋葉片的大部分面積。溼度大時可見小粒狀細菌菌膿溢位,乾燥後變為鱗片狀薄層。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識別與防治X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識別與防治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
二、病原菌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拉丁學名Xanthomonascampestrispv.holcicola(Elliott)Dye. ),病原是細菌,是油菜黃單胞菌高粱致病變種或絨毛草致病變種(高粱細菌條斑病黃單胞菌)。病原拉丁異名:X.holcicola(Elliott)StarretBurkholder.病原分類歸細菌域、普羅特斯門、γ普羅特斯綱、黃單胞菌目、黃單胞菌科、黃單胞菌屬。菌體短桿狀,大小1.05~2.4×0.49~0.9(μm),單生、雙生
或成短鏈狀,有莢膜,無芽孢。單極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適宜生長溫度為28~30,最高36~37,最低約4。51經10分鐘致死。
三、發病規律
病原細菌在病殘體上越冬,從氣孔侵入寄主。氣溫25~30,多雨及多風的天氣,尤其是生長早期遇到這些條件,利於該病發生和擴充套件。
四、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加強田間管理,防止染病。
-
4 # 三農業態
高粱紫斑病的症狀:高粱細菌性條紋病主要為害葉片和葉鞘。葉片上病斑沿葉脈產生紫紅色細條紋,斑中部為細白條狀,潮溼時有菌膿。病斑易連片匯合成紅色大斑,致葉枯死。
高粱細菌性條紋病的防治措施:(1)農業防治。與蔬菜等輪作1~2年;採用配方施肥,提倡施用酵素菌堆制的堆肥及腐熟的糞肥;雨後及時排水。
(2)藥劑防治。發病初及時葉面噴霧,可用殺菌王、新植黴素、葉青雙等藥。參見水稻白葉枯病的防治。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初呈水漬狀窄細的小條斑,擴充套件後變為淺紅褐色。有的病斑中央變成褐色,邊緣紅色,在條斑上間斷出現寬的長卵形病斑。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為害症狀
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初呈水漬狀窄細的小條斑,擴充套件後變為淺紅褐色。有的病斑中央變成褐色,邊緣紅色,在條斑上間斷出現寬的長卵形病斑。有時病斑可覆蓋葉片的大部分面積。溼度大時可見小粒狀細菌菌膿溢位,乾燥後變為鱗片狀薄層。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形態特徵
菌體短桿狀,大小1.05~2.4×0.49~0.9(μm),單生、雙生或成短鏈狀,有莢膜,無芽孢。單極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好氣性。適宜生長溫度為28~30℃,最高36~37℃,最低約4℃。51℃經10分鐘致死。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傳播途徑
病原細菌在病殘體上越冬,從氣孔侵入寄主。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發病條件
氣溫25~30℃,多雨及多風的天氣,尤其是生長早期遇到這些條件,利於該病發生和擴充套件。
-
5 # 帝逢春
關於什麼是高粱細菌性紅條病和怎麼科學防治的問題,經過查閱大量資料,高粱細菌性紅條病,是高粱最常見的細菌性疾病。
一、什麼是高粱細菌性紅條病。該疾病的特徵是葉片出現長條紋窄,根據高粱的型別顏色從黃色變成棕褐色,邊界呈紅色或者變成紫色或最後變成黑色不等。小病變通常在整個過程中都是紅色的。這些條紋被限制在靜脈之間,並且當細菌粘液在表面乾燥時可能具有結硬的表面。或者出現細菌斑,先出現為浸水,下部葉片上的綠色區域,然後感染擴散至上部葉片,後來斑點變成棕褐色,邊界呈紅色。
二、高粱細菌紅條病的病症。最初的症狀是窄的,浸水的,透明的葉條紋,寬2-3毫米,長2-15毫米,最早出現在幼苗的第二葉階段(圖1)。病變很快會變紅,變得不透明,並且有時會變寬為帶有棕褐色的中心和狹窄的紅色邊緣的不規則形狀的橢圓形斑點。在嚴重的侵襲中,這些聚結形成長長的不規則條紋和斑點,遍佈整個或大部分葉片,死組織的邊界是紅棕色條紋之間的狹窄暗邊緣。受感染的葉部出現燒傷的外觀(圖2b)。 在這個階段,葉子枯萎了,變成了棕色。 最突出的症狀是拉長病變或變色區域,通常長度有限,平行於葉脈(圖2a)。
三、高粱細菌紅條病出現的原因。一是土壤傳播和受感染的植物碎片傳播了細菌。二是未清理帶病原細菌的植物殘渣越冬傳播的。另有說法是由種子傳播的,但查閱相關資料未發現細菌傳播是由種子傳播的證據。
四、高粱細菌紅條病如何科學防治。根據查閱的資料顯示,目前沒有合適的治療方法可根除這種細菌。按照現有的經驗主要的防治措施是採取加強田間管理。一是採取輪種的方式,今年種高粱,明年種植其他農作物,最好不種植與其葉片相似的農作物,也就是說不是同科的。二是及時清理殘渣莖葉,最好是秋收後採取焚燒殘渣的方法。但為了環保,焚燒是不允許的。只有採取掩埋的方式,就是深翻土地將殘渣高粱根莖雜草秸稈等掩埋進行分解,來減少感染。至於有沒有對高粱細菌性紅條病有效的農藥,本人未發現,在這裡就不闡述了。
回覆列表
高粱細菌性紅條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斑初呈水漬狀窄細的小條斑,擴充套件後變為淺紅褐色。有的病斑中央變成褐色,邊緣紅色,在條斑上間斷出現寬的長卵形病斑。
發病因素
(1)種植密度大,株、行間鬱敝,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氮肥施用太多,生長過嫩,抗性降低易發病。
(2)土壤黏重、偏酸;多年重茬地,土壤得不到深耕,耕作層淺缺少有機肥;田間病殘體多;肥力不足、耕作粗放、雜草從生的田塊,植株衰弱,發病重。
(3)種子帶菌、肥料未充分腐熟、有機肥帶菌或用高粱秸稈漚制的肥料發病重。
(4)地勢低窪積水、排水不良、土壤潮溼易發病,高溫、高溼或長期連陰雨,有利於該病的嚴重發生。
農業防治:
(1)播種或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和高粱秸稈,集中燒燬或高溫漚肥;深翻地滅茬,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原和蟲原。
(2)和非本科作物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3)選用抗病品種,選用無病、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則種子須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4)育苗移栽或播種後用藥土覆蓋,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病的關鍵。
(5)適時早播,早間苗、早培土、早施肥,及時中耕培土,培育壯苗。
(6)選用排灌方便的田塊,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溼氣滯留,降低田間溼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7)土壤病菌多或地下害蟲嚴重的田塊,在播種前撒施或穴施滅菌殺蟲的藥土。
(8)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不用帶菌肥料;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9)地膜覆蓋栽培;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合理密植,及時摘除莖部最低處2~3片葉子,增加田間通風透光度;清除病株、老葉,集中燒燬,病穴施藥。
(10)及時噴施除蟲滅菌藥,防治好蚜蟲、灰飛蝨、玉米螟及地下害蟲,斷絕蟲害傳毒、傳菌途徑;防止病菌、病毒從害蟲傷害的傷口進入而危害植株。
(11)高溫乾旱時應經常灌水,以提高田間溼度,減輕蚜蟲、灰飛蝨危害與傳毒。嚴禁連續灌水和大水漫灌。
生物防治:
(1)浸種劑:
80%抗菌劑402水劑5000倍液浸種24小時後,撈出用清水衝淨,晾乾即可播種。
(2)噴施用藥:
90%新植黴素可溼性粉劑3000倍液
醫用土黴素4000倍液
72.2%農用鏈黴素可溼性粉劑4000倍液
3%中生菌素可溼性粉劑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