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張五
-
2 # 熱愛生活的90後寶媽w
一、掌握適宜溫度
育雛成敗的首要條件在於給予雛雞適當的溫度,溫度必須保持平穩,不能忽高忽低,冬季育雛必須採取全封閉式管理,避免雞舍間工作人員及器具流動交叉,在雞進場之前保證雞舍溫度升至 35℃左右,飼養人員要細緻觀察雞的行為,瞭解雞的冷熱表現,以後隨著雞日齡的增加,舍內溫度平穩下降,每週下調約 2℃~3℃,直至雛雞的絨羽被幼羽替代後,溫度可降至 18℃左右。
二、脫溫要循序漸進
從雛雞舍轉入中雞舍前應做好脫溫工作。脫溫要逐漸進行,注意不要使環境溫度發生劇烈的變化。脫溫的時期往往是雛雞開始換羽的時期,這時除注意增加營養和補充維生素外,假若脫溫技術不當,則會引起食滯,消化不良,發育受阻,嚴重時還會造成大批死亡。在這個時期,轉群前 1 周應根據雞群的體質開始加大降溫幅度,降至 16℃~18℃,育成舍有暖氣的要開始適當供一些暖氣,沒有供暖設施的也應用煤爐供暖(注意防止煤氣中毒),使轉群后前 3 天育成舍和育雛舍的溫度基本持平,然後根據雞群的日齡和外界溫度逐步降溫,但最低不能低於 13℃。
三、注意觀察,防止扎堆
飼養員的日常觀察是養好雛雞,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措施之一。初冬季節尤其要注意觀察雞群的冷熱情況,防止扎堆。扎堆是雛雞因寒冷而緊密堆集在一起的現象,有時高達五六層,半徑達幾十釐米。這是育雛上常見的現象。扎堆時雛雞由於正常的代謝產熱排不出去,雛雞堆很容易過熱、過溼,堆內缺乏空氣,從而使雛雞出汗、感冒、呼吸困難,乃至昏厥,嚴重者會大批死亡。發現扎堆時要及時用手或吆喝聲將雛雞趕散。此時還要及時升高育雛溫度,堵塞穿堂風口。
四、保溫和通風相結合
在雞舍氧氣充足、空氣不汙濁的前提下,儘量使舍內溫度維持在雛雞的最適溫度範圍內,且保證舍內前、中、後溫度的均勻性以及溫度變化幅度的最小化。在保持舍內空氣清新,供給最小通風量的前提下儘量減少排風量,減少舍內熱量散失。但冬季雞舍密閉較嚴,雞舍內有大量的有害氣體產生,如忽視通風可誘發雞的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炎、傳染性鼻炎、大腸桿菌等。所以冬季,保溫與通風同等重要,可在舍內適當放置一些木炭,用來吸附有害氣體。
當舍外溫度下降到-5℃以下時,雞舍的通風就應當完全以換氣為主,保證最小通風量,舍內以不悶為宜,每天應適當開啟天窗換氣或設定排風機進行排風,但要嚴防賊風。
五、搞好環境消毒
冬季溫度、溼度低,是呼吸系統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因此,環境消毒、飲水管消毒、器具消毒都十分必要。封閉雞舍每天堅持帶雞消毒,舍外環境使用生石灰進行定期消毒,料盤、飲水器等用具要根據情況進行定期清洗消毒,飲水管每月至少用高錳酸鉀消毒一次。
-
3 # 邊緣的荳子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我熱愛農村生活,喜歡農村的寂靜。我熱愛農村 ,熱愛生活,喜歡我們村裡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著很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把我在農村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冬季育雛時若溫度過低,雛雞易受涼而引起拉稀或發生呼吸道疾病等;雛雞為了相互擠壓取暖,容易造成扎堆現象,影響採食和活動,造成傷殘,嚴重時會造成大量死亡。因此,冬季育雛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掌握適宜溫度
育雛成敗的首要條件在於給予雛雞適當的溫度,溫度必須保持平穩,不能忽高忽低,冬季育雛必須採取全封閉式管理,避免雞舍間工作人員及器具流動交叉,在雞進場之前保證雞舍溫度升至 35℃左右,飼養人員要細緻觀察雞的行為,瞭解雞的冷熱表現,以後隨著雞日齡的增加,舍內溫度平穩下降,每週下調約 2℃~3℃,直至雛雞的絨羽被幼羽替代後,溫度可降至 18℃左右。
二、脫溫要循序漸進
從雛雞舍轉入中雞舍前應做好脫溫工作。脫溫要逐漸進行,注意不要使環境溫度發生劇烈的變化。脫溫的時期往往是雛雞開始換羽的時期,這時除注意增加營養和補充維生素外,假若脫溫技術不當,則會引起食滯,消化不良,發育受阻,嚴重時還會造成大批死亡。在這個時期,轉群前 1 周應根據雞群的體質開始加大降溫幅度,降至 16℃~18℃,育成舍有暖氣的要開始適當供一些暖氣,沒有供暖設施的也應用煤爐供暖(注意防止煤氣中毒),使轉群后前 3 天育成舍和育雛舍的溫度基本持平,然後根據雞群的日齡和外界溫度逐步降溫,但最低不能低於 13℃。
三、注意觀察,防止扎堆
飼養員的日常觀察是養好雛雞,提高雛雞成活率的關鍵措施之一。初冬季節尤其要注意觀察雞群的冷熱情況,防止扎堆。扎堆是雛雞因寒冷而緊密堆集在一起的現象,有時高達五六層,半徑達幾十釐米。這是育雛上常見的現象。扎堆時雛雞由於正常的代謝產熱排不出去,雛雞堆很容易過熱、過溼,堆內缺乏空氣,從而使雛雞出汗、感冒、呼吸困難,乃至昏厥,嚴重者會大批死亡。發現扎堆時要及時用手或吆喝聲將雛雞趕散。此時還要及時升高育雛溫度,堵塞穿堂風口。
四、保溫和通風相結合
在雞舍氧氣充足、空氣不汙濁的前提下,儘量使舍內溫度維持在雛雞的最適溫度範圍內,且保證舍內前、中、後溫度的均勻性以及溫度變化幅度的最小化。在保持舍內空氣清新,供給最小通風量的前提下儘量減少排風量,減少舍內熱量散失。但冬季雞舍密閉較嚴,雞舍內有大量的有害氣體產生,如忽視通風可誘發雞的慢性呼吸道病、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炎、傳染性鼻炎、大腸桿菌等。所以冬季,保溫與通風同等重要,可在舍內適當放置一些木炭,用來吸附有害氣體。
當舍外溫度下降到-5℃以下時,雞舍的通風就應當完全以換氣為主,保證最小通風量,舍內以不悶為宜,每天應適當開啟天窗換氣或設定排風機進行排風,但要嚴防賊風。
五、搞好環境消毒
冬季溫度、溼度低,是呼吸系統傳染病的流行季節。因此,環境消毒、飲水管消毒、器具消毒都十分必要。封閉雞舍每天堅持帶雞消毒,舍外環境使用生石灰進行定期消毒,料盤、飲水器等用具要根據情況進行定期清洗消毒,飲水管每月至少用高錳酸鉀消毒一次。
-
4 # 火鳳凰tt
僅供參考
法氏囊病
1、症狀:精神沉鬱、毛松、怕冷、打堆、體溫升高、步態不穩、臥地,常見兩翅下垂,頭頸貼地。食慾不振或廢絕,飲水增加。黃白色或淺白色水樣稀糞,脹嗉。發病後很快出現死亡。
2、病變:肌肉出血,法氏囊水腫出血,腺胃有出血點,腎蒼白、腫大。
3、預防:6-8日齡飲第一次疫苗,17-20日齡飲第二次疫苗,30-32日齡飲第三次疫苗。
不一定是以上情況請注意以下幾點:
1、通風。隨著雞的餵養,日益增長的體積越來越大,呼吸量逐漸變大。如果沒有及時通風,雞舍內的空氣會變得更糟。不利於雞的生長會導致雛雞易於發生各種呼吸或胃腸疾病。冬季通風時,要注意保溫,防止雞體因低溫而變冷和脫水。因此,一定要注意通風,合理通風。
2、溫度。培養小雞時,必須確保周圍溫度適合雞的生長。在雞殼破裂的第一天,雞的溫度應保持在30度以上。當小雞緩慢生長時,溫度緩慢降低,通常在約7天內降低1-2度。大約一個月後,保持溫度在26度左右。當溫度過高時,應適當降低溫度。應儘早在早上和晚上餵食。適量的冷水可以有效促進雛雞的進食。
3、溼度。雞舍的溼度不宜過高,不宜超過60%,溼度是大多數養殖戶最容易被忽視的方面之一。雞的散熱主要取決於呼吸速度。當溼度太高而溫度太低時,雞肉散發的熱量全部被溼氣吸收。這時,我們應該改善雞舍的溼度,然後做好通風。溫度太低,不利於雞毛的生長,這使得雞易患呼吸道疾病。
4、密度。合理控制密度是保證雞體正常生長的關鍵,對雞的生長有很大的影響。養雞時,我們應該根據雛雞的年齡和天氣。透過飼餵方法等各種因素調整育種密度。例如,夏季的密度應低於冬季的密度。年齡越大。密度也較小。否則會導致雛雞容易產生壓力並增加疾病的發病率。
5、光照。光照也是我們在培育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光的主要目的是延長雞的餵食時間,增加食物的攝入量,促進雞的生長。連續或間歇照明可用於照射雛雞。不同的生長期具有不同的照射時間和方法。照明時,還應注意光線強度。光線不應太強。保持安靜的生長環境有利於雞的生長。
-
5 # 無地小農
大量養小雞,就有規模的雞苗養殖。
雞苗養殖技術基本要點:
一、注意飲水:初生雛雞首次飲水叫初飲,初飲水最好用18℃的糖開水或溫開水,初飲應在第一次喂料之前進行;飲水可防止剛出殼後的小雞虛弱或缺水,促進體內卵黃的消化吸收;有條件的,每50只小雞配備1個4.5升自動飲水器,飲水器應常消毒,水要衛生,可在每0.5kg的水裡加入慶大黴素8萬單位,讓小雞飲服,可預防疾病。
二、注意溫度:溫度是育雛的關鍵。剛出殼雛雞一般要求環境溫度為32—35℃,而後每星期下降2℃,溫度是否適宜,除透過溫度計測量外,還要觀察小雞的精神、活動表現,若小雞堆在熱源中心,發生“唧唧”聲、不安、行動慢、羽毛蓬亂,說明溫度過低;若遠離熱源,張口呼吸、大量飲水,說明溫度過高;若小雞分佈均勻、精神活潑、睡眠安靜、睡姿伸展舒適,說明溫度適中。
三、注意喂料:出殼後雛雞第一次喂料叫開食;一般在出殼後12—24小時開食為好,出殼後12小時內,雞體內有5克蛋黃足夠自身能量;用玉米粉、小碎米混和拌溼或乾料開食;開始幾天一般以“少喂勤添八成飽”為原則,將飼料撒在深色的塑膠布上,以後逐漸改為食槽飼餵;第5天可在喂料中新增1%的砂礫,以幫助消化,並在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青綠飼料。
四、注溼意度:育雛初期,溼度應大一些,有利於腹內蛋黃吸收,以防體內水分散發;10日齡前溼度一般為60—65%,10日齡後為50—60%;因高溫高溼環境下,微生物易生長繁殖,小雞蒸發散熱受阻而導致體溫過高,使雞群發病,特別易發球蟲病,因此平時應注意通風換氣,地面少灑水、勤換墊草。
五、注意光照:隨著雛雞日齡增加,每天的光照時間應保持一定或稍減,不能增加;1—3日齡因雛雞視力弱,為保證採食和飲水,每天採用22—23小時光照,以後每週逐漸減少20分鐘,直到每天光照9小時為止,持續到20周齡;為使室 內照明均勻,燈宜掛在飲水器與食槽上方,育雛6宜的光照強度可按30瓦/10m2計算。
六、注意通風:通風換氣才能保證育雛室空氣新鮮,雞舍內的細菌、病毒、塵埃透過換氣可以排出;一般採用自然通風,利用內外溫度差,敞開部分門窗,使室 內外空氣得以交換。
七、注意分群:依雛雞大小、強弱進行分群,每半月調整一次;若雞群密度過大,小雞生長緩慢、且易發生啄癖。
八、注意防病:“防重於治”是農家養好雞的有效措施;接種疫苗是預防雞病發生的重要手段;常用小雞免疫程式為:1日齡注射馬立克氏疫苗;10日齡接種雞法氏囊疫苗飲水;15日齡用雞Ⅱ系苗滴鼻或滴眼或飲水;21日齡進行雞痘刺種;35日齡用雞法氏囊疫苗飲水;40日齡用雞Ⅱ系苗和傳染性支氣管炎H120混合飲水。
只要做好以上八點,既可避免雞場的疾病繁衍,又可以提高雞群的成活率,從而達到更高的經濟效益。對於初次養雞的新手來說,更應該做到以上幾點,不僅能讓你獲得高利潤,還能增強自己養殖的自信心,為以後養殖打下基礎。
-
6 # 養殖達人1997
小雞仔怕冷是什麼病?
小雞怕冷一般就兩種原因,一是育雛室溫度不夠;二是患病。這兩種情況分別可以透過以下辦法區分:
一、溫度偏低如果雛雞出現扎堆,沒有精神現象,首先檢視一下育雛室溫度,如果偏低的話,現將育雛室溫度提上去。等到溫度提上來後,在觀察雞群狀態,如果雞群狀態良好,則說明雞群沒問題,就是育雛室溫度的問題。在整個育雛期,育雛室溫度一定控制好,隨時觀察,防治溫度偏高或偏低引起的各種問題。
二、雞群患病如果在育雛室溫度提上來後,雞群還是有扎堆、無精打采的,這時候就需要進一步觀察雞糞。透過觀察雞糞來分辨雞群是否患病,或者患有什麼病。如果是30日齡前的雛雞,檢視雞糞是否發綠,如果發綠則可能得了新城疫;30日齡以後,做蛋雞法氏囊疫苗前後,如果出現雞群拉白色的雞糞,則可能是患有法氏囊了;如果拉綠糞則說明得了新城疫;再就是在晚上關燈後仔細聽雞群呼吸,看看雞群是否患有呼吸道疾病。
總之,雞群怕冷無外乎這幾種情況,只要仔細觀察都可以在患病前期進行防治的。
回覆列表
一、注意飲水:初生雛雞首次飲水叫初飲,初飲水最好用18℃的糖開水或溫開水,初飲應在第一次喂料之前進行;飲水可防止剛出殼後的小雞虛弱或缺水,促進體內卵黃的消化吸收;有條件的,每50只小雞配備1個4.5升自動飲水器,飲水器應常消毒,水要衛生,可在每0.5kg的水裡加入慶大黴素8萬單位,讓小雞飲服,可預防疾病。
二、注意溫度:溫度是育雛的關鍵。剛出殼雛雞一般要求環境溫度為32—35℃,而後每星期下降2℃,溫度是否適宜,除透過溫度計測量外,還要觀察小雞的精神、活動表現,若小雞堆在熱源中心,發生“唧唧”聲、不安、行動慢、羽毛蓬亂,說明溫度過低;若遠離熱源,張口呼吸、大量飲水,說明溫度過高;若小雞分佈均勻、精神活潑、睡眠安靜、睡姿伸展舒適,說明溫度適中。
三、注意喂料:出殼後雛雞第一次喂料叫開食;一般在出殼後12—24小時開食為好,出殼後12小時內,雞體內有5克蛋黃足夠自身能量;用玉米粉、小碎米混和拌溼或乾料開食;開始幾天一般以“少喂勤添八成飽”為原則,將飼料撒在深色的塑膠布上,以後逐漸改為食槽飼餵;第5天可在喂料中新增1%的砂礫,以幫助消化,並在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青綠飼料。
四、注溼意度:育雛初期,溼度應大一些,有利於腹內蛋黃吸收,以防體內水分散發;10日齡前溼度一般為60—65%,10日齡後為50—60%;因高溫高溼環境下,微生物易生長繁殖,小雞蒸發散熱受阻而導致體溫過高,使雞群發病,特別易發球蟲病,因此平時應注意通風換氣,地面少灑水、勤換墊草。
五、注意光照:隨著雛雞日齡增加,每天的光照時間應保持一定或稍減,不能增加;1—3日齡因雛雞視力弱,為保證採食和飲水,每天採用22—23小時光照,以後每週逐漸減少20分鐘,直到每天光照9小時為止,持續到20周齡;為使室 內照明均勻,燈宜掛在飲水器與食槽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