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青梅煮茶客
我試著來答:
首先,劉備胸懷崇高的理想,心中有一個目標,能扯起興漢的大旗。這樣,天下一心向漢的人士就會聚攏而來。
其次,劉備非常善於利用自身的資源,充分利用自己是漢室後裔的先天條件,廣為宣傳,也為身邊集聚人才提供了向心力。
第三,劉備的情商很高,能以傳統道德的仁義禮智信團結八方人士來為他效力,所以他身邊也就不乏智慧人才和無敵英雄。
第四,劉備具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屢敗屢戰,愈挫愈勇,能長期堅持為理想而戰,不惜個人得失,直至取得最終的勝利。
第五,劉備還特別善於隱藏自己的鋒芒,在實力不濟時,他甘願臣服於人、韜光養晦,也避免招來不必要的猜忌和樹敵。
曹操在經過與劉備的數次交道和交鋒後,他分析斷定劉備的不一般,是當時的天下英雄。其後,三分天下的功業,足以證明確是如此。
-
3 # 葉飄刀
劉備的水平很高,說幾點吧:
沒錢沒權小弟一堆,這是本事,能籠絡人心;從賣草蓆的,到三分天下,這是本事,有雄心;先後在公孫瓚、袁紹、曹操、劉表等眾人手下混過,人人都知道他有雄心(否則他怎麼籠絡人心),但這些性格各異的人,愣是沒一個把他真正當成必殺之的對手,這也說明他的本事。他在沒錢沒權的情況下,需要展示自己的雄心,這樣才能籠絡手下。但展露野心可能會遭遇其他人的提防甚至殺機,這就是走鋼絲。
-
4 # 東東微影視
個人認為曹操之所以能稱劉備為英雄是由於以下幾點
一、劉備本是個織蓆販履之輩, 可是他卻能讓關羽張飛二人甘願尊為兄長,足見劉備的仁義。
二、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賊,劉關張三人三騎敢於前去會盟,面對眾諸侯的嘲諷,毫無絲毫畏懼。
三、逢人便說自己是漢皇后裔,打著中興漢室的口號,到處招兵買馬。
四、屈尊於他人膝下懂得左右逢源,深知如何自保,大有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範。
五、對於天下能人志士可以屈尊,才得以三顧茅廬請諸葛孔明出山相助。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5 # 小笙有禮了
屢戰屢敗,然而屢敗屢戰!
《三國演義》流傳甚廣,深入人心,以至於很多人把演義中的人物形象誤認為是真實的情況。尤其是以“光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描寫成一個只會哭哭啼啼的小娘子,空有仁義之心卻無半點長技。
要知道亂世之中只有仁義是沒用的,只會任人宰割,如果劉備沒有過人之處,哪會讓那麼多人前仆後繼的報效他!
今天,來聊聊一個真實的劉皇叔。
一、市井出來的草莽英雄。
劉備早年以織蓆賣鞋為生,跟許多底層老百姓一樣艱苦度日。少年時拜盧植為師,雖不喜讀書,卻能虛心向他人學習,好結交,謙虛有禮,抱負遠大。
從小身強力壯,好行俠仗義,憑藉個人魅力集結人才,建立起一支武裝力量,其中就有關、張二人。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劉備率領部署參戰,因鎮壓起義軍有功被封為安溪縣縣尉。後來因官位不保,鞭笞上官,與關、張二人棄官亡命。
總之,青年時期的劉備,是一個懷揣滿腔熱血豪情,具有俠義心腸還有些魯莽的草根英雄。
二、仁義盛名下,背信棄義的兩面派。
中年以後的劉備,為了追逐夢想,到處顛沛流離,備受磨難。儘管如此,他一直沒丟失寬厚仁義的做人原則。
劉備的行俠仗義、樂善好施、善待下屬,讓他在亂世中,獲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並逐漸有了自己的威望和名譽。甚至有陶謙、劉表等放棄讓自己的兒子繼承基業,而是選擇將自己的領地徐州、荊州讓給劉備統領。
然而由於在戰場上的屢次戰敗,四處奔波,多次易主,而劉備對於劉璋、呂布等人的舉動既無寬厚之義,更無仁義之德,與籠罩在他身上的仁義光輝顯得格格不入。
然而,這種人性矛盾才是歷史上真實劉備的本色體現。
三、堅韌不拔、敗多勝少的創業人。
雖有劉皇叔光環加註,然而沒有強大的社會背景,使得劉備無法如曹操、孫權那樣發跡於父兄的基業,艱辛幾乎伴隨了他的一生。他曾在十三年中四次失去妻子,參加的戰爭25次失敗16次,敗多勝少。
他一生顛沛流離,到處被趕,卻從來未曾灰心和放棄,堅韌不拔,意志堅定,令人讚歎。他的個人魅力受人敬仰,不管在多麼落魄的日子,從來沒有發生過屬下叛變之事,跟隨他的傑出人才臥龍鳳雛,乃至黃忠魏延等,沒有不甘效死命的。
曹操有家族的先發優勢,孫權繼承了父兄的基業,只有劉備白手起家,鼎立於三雄之間。
而曹操也正因為如此,才會發出“天下英雄唯操與君爾”的感嘆!
-
6 # 縱酒碎夢
劉備稱不稱得上英雄?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俗話說得好,不以成敗,出身論英雄。讓我們回顧一下劉備傳奇的一生:
黃巾只亂時,他只是一個靠織蓆販屐過活的普通人,但他內心時刻記住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機緣之下,與志同道合的張飛關羽結義,並得到鄉紳的資助,參加鎮壓黃巾只亂,開始為自己的理想付出行動。
雖然後來一路走得很艱辛,但他依然能在各方諸侯之下隱忍,特別是能在曹操面前,把自己裝作只是一個沒有遠大抱負的凡夫俗子,成功讓曹操放下戒心。說明他是一個能屈能伸,懂得韜光養晦的人。
脫離曹操後雖然一路逃亡,但後來能在危難中,放下自己的身段,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從而為自己的集團找到了穩定的主幹。之後在諸葛亮的幫助下,聯合東吳,抗擊曹操,再三分天下。
從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奮鬥到一方諸侯,可算英雄。
而劉備的能力水平,我想不是在行軍佈陣打仗上,而是在選拔人才和治理國家上,在於他個人的品德,禮賢下士和知人善任上,他能充分利用別人的才幹,為自己的事業做出貢獻。
-
7 # 無尤的歷史書
感謝題主的提問
劉備能被曹操視為英雄,原因在於劉備身上具有常人所缺乏的特質和堅韌。
1.屢敗屢戰的戰鬥精神,面對失敗不放棄,面對命運的坎坷,堅強面對。劉備的一生中失敗的次數遠遠大於成功的次數,他在爭雄天下的過程中,曾先後敗在袁術、呂布、曹操等人手下,而且敗得很慘烈,甚至於有時候連家小都陷於敵手。但劉備沒有放棄,從屢戰屢敗到屢敗屢戰,無數次的失敗,哪怕剩下他一個人,也仍在衝鋒前進。他用自己的堅韌和堅強,為自己贏得了在亂世成功和發展的機會。
2.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善於團結人,使人才都能發揮自己的作用
尊重知識和人才,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三顧茅廬,將諸葛亮招納入自己的帳下,為自己效力。劉備對待人才很重視,肯拋開自己的老闆架子,親自到人家家裡登門拜訪,一次見不到,兩次,兩次見不到三次,表現得很虛心,熱情真誠。
善於團結人,做到人盡其才,劉備公司的員工來自五湖四海,有他的同鄉(如簡雍),有他創業時就跟著的元老(如關羽,張飛,趙雲),也有半路上臨時加盟的(如諸葛亮),有他過去競爭對手公司的員工(主要是原劉璋益州派系的李嚴、法正、黃權、費禕等),有原來公司破產之後,跳槽到劉備公司(如荊州降曹後,原劉表部下跳槽到劉備處的,如黃忠,伊籍等),劉備一不看出身,二不看資歷,用人不疑,充分發揮他們自身的才能,委以重任,共創大業。
3.對於自己人生的發展規劃有著清醒的認識,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資源,查漏補缺,揚長避短。劉備在創業過程中,永遠扛著興復漢室的旗幟,說是宣傳也好,忽悠也罷,指導思想很明確。他也清楚自己手裡的資源沒有曹操那麼雄厚,也不是孫權那種家族企業的繼承人,公司是現成的,接手就成。劉備身上的漢室苗裔的政治光環雖然遙不可及,而且還無法考證,但確是劉備為數不多的籌碼和優勢,所以他在和諸葛亮會面時就堅定的提出要興復漢室,不管能不能實現,自己以後的人生就是要做這件事,這就吸引了相當一部分對漢王朝還保留著幻想和希望,不願意和曹操合作的人,爭取到這部分人的支援,成功就有一半了。
基於以上,劉備自身擁有的堅韌,面對失敗,百折不撓。尊重知識和人才,思賢若渴,善於團結,發揮人才的作用,以及清醒地認清自己人生的職業規劃,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所擁有的優勢和資源,爭取成功。使他最終能夠成就蜀漢霸業的重要原因。
-
8 # 鄧眼看世界
依據正史來看,雖然沒有“煮酒論英雄”的橋段,但曹操確實對劉備極為看重:
起先劉備被呂布鳩佔鵲巢後,曹操立即對他進行安置:“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
待到滅呂布之後,劉備的待遇再次升級:曹操不僅將他升為左將軍,更是“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這跟後來劉備拉攏諸葛亮的方式簡直一模一樣;
沒過多久,曹操更是猛不丁的感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著實把劉備嚇得夠嗆。
劉備能享受這樣的待遇,絕非因為他是漢室宗親:仔細讀史你會發現,這個身份壓根沒啥用。持續近四百年的漢王朝,在天下散播了數不清的後代,在漢武帝的推恩令下,這些人早就“泯然眾人矣”,劉秀當初不也是個種地的;再說了,當時與漢獻帝關係更近、而且早就成為一方諸侯的劉表、劉焉,可曾被曹操放在眼裡?性格寬厚、深得人心、擔任幽州牧的宗室劉虞被公孫瓚殺害,又何曾在朝野泛起過一絲漣漪?
身處“禮崩樂壞”的亂世,生存艱難,大家都挺忙的,沒空扯那些虛頭巴腦,有實力才是真理。而曹操為何看重劉備,可以從他與程昱的對話中找到原因:
呂布襲劉備,取下邳。備來奔。程昱說公曰:“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
有能力、深得人心,確實稱得上一時英雄,這才是贏得曹操青睞的原因。那時的劉備,看似屢戰屢敗、如同喪家之犬般四處流竄,卻已經展現出了讓一眾諸侯難以企及的過人之處。
劉備屢敗、一無是處?相對於一窮二白的起點而言,他已是成功人士
在當時打出些名堂的諸侯中,劉備的起點最低,沒有之一。
袁紹、袁術,四世三公,在漢代的察舉制度下,這種持續顯赫的世家,意味著有錢、有人、有輿論,面對皇室也不虛;
曹操雖被人嘲諷為宦官之後,但人家的父親曹嵩卻是實打實的朝廷太尉,更何況還有夏侯氏的鼎力支援。而他本人也並非紈絝子弟,曾歷任首都洛陽北部尉、議郎、騎都尉、典軍校尉等要職;
至於其他的諸侯,我們看看在公元190年他們共同討伐董卓時的職務:
河內太守王匡,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後將軍袁術。要搞清楚他們的實際實力,得先理理這些職務是什麼名堂。
東漢建國後,將京師洛陽之外的地區劃分為十二個州,每州設立州牧一名;劉秀在位的建武十八年,將州長官改為刺史;刺史由中央委派,對地方僅行使監察權,沒有行政權、軍權。
到了公元188年,宗室劉焉等人有感於漢朝廷已岌岌可危,打起了“狡兔三窟”的主意,他以“四方兵寇,由刺史威輕”為由,建議“改置牧伯,選選清名重臣以居其任”,即提高州長官的許可權,並選用朝廷中的列卿、尚書擔任州牧,以此匡扶朝廷。漢靈帝聽取了這一建議,安排劉焉擔任益州牧、劉虞為幽州牧,後來另一位宗室劉表擔任了荊州牧。從此之後,州牧/刺史的權力大大提高:“州任之重,自此而始”,集行政、軍事和財政大權於一身,性質類似於唐朝的節度使,而管轄區域卻比節度使大得多。
而在董卓亂國後,各地行政長官紛紛自立山頭,有的佔據一州,有的佔據一郡,甚至還有的佔據一縣,原有的行政區劃支離破碎,官職已名不副實,自稱刺史、州牧、太守的都有。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前提: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些人擁有對一地軍、政、財的絕對權力。因此,劉焉等人當初的提議,實際上是加速東漢分裂的罪魁之一。
由此可見,這些人管轄的地盤起碼相當於如今的省、市,再不濟的也相當於一個縣長。我們看看劉備。
起初,他只是個平頭百姓,甚至從事的工作還不怎麼光鮮:“與母販履織蓆為業”;後來趁著黃巾起義建功立業,某得了個縣尉的官職,但不久後被迫棄官而逃;其後又擔任過縣丞,最終升為縣令,算是成為了低級別的一把手。但由於敗給了起義軍,他不得不投奔老同學公孫瓚,最終撈得平原令一職。
後來,劉備終於迎來了人生的巔峰時刻:由於仗義幫助徐州牧陶謙,對方臨終前把遺產全部託付給了他。也許是經驗不足、根基不夠,沒多久徐州被呂布奪走;但遭受這一重挫的劉備,並沒像其他落魄諸侯那樣丟掉命,甚至還保留了麾下的骨幹隊伍。
用我們現在的情況來打個譬喻:
曾經的劉備,就像一位曾經在夜市擺攤、時常被城管追得雞飛狗跳的小攤販;然而,人家在過去的十年中白手起家、頑強生長;’雖然生意屢有起落,但業務骨幹仍死心塌地的跟隨,他本人也憑藉這段時間的經歷步入上流社會,與傑克馬等人的公子談笑風生、商談業務。反觀一些原本家財萬貫、富可敵國的富二代,卻早已把家族產業揮霍殆盡、流落街頭。相比之下,劉備的能力,怎不讓人肅然起敬?
那麼,為什麼有人願意死心塌地跟隨他?這是他的第二項優勢。
亂世中的清流:沒錢沒勢,卻讓人死心塌地追隨
漢末亂世,各路人才豁出性命尋找一個好主公,無非是為了名和利,所以曹操、袁紹、劉表這類高起點的諸侯手下從來不缺人。但奇怪的是,小攤販起家、無權無勢的劉備,竟然也如同開了掛一般,處處遇貴人:
起初,有感於讓兒子跟著自己賣鞋沒前途,劉備母親託關係送他去求學;在那時,讀書對一般人而言可是件奢侈的事情,但劉備根本沒有任何壓力:他得到了同宗劉德然之父的大力贊助,由此結識了公孫瓚,還有老師——大名鼎鼎的盧植;而他得到贊助的原因,並非由於同宗,而是因為對方認為他“看起來不是一般人”;
而在個人交際能力方面,劉備也許是繼承了祖宗劉邦的基因:“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除了學習,啥都愛幹;雖然手頭上沒什麼錢,但對朋友從不吝嗇,到處結交豪傑,以至於“年少爭附之”;商人張世平、蘇雙與他素昧平生,聊了幾句後就愉快的把家產悉數掏出。這洗腦水平,比如今的頂級營銷大師可要厲害得多;
後來劉備在擔任平原相時,有個名叫劉平的人嫉妒他的位子,憤然買兇殺人;但讓金主劉平吐血的是,這位刺客見到劉備後壓根下不去手,直接把實情全盤相告,其後飄然而去;
說到桃園結義。在正史中,並沒有提到劉備與關羽、張飛有結拜之交,只是說當初劉備在鄉下招募人手時,“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就是替他看場子、收拾不老實的刺兒頭;同時關、張兩人關係特別好:“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張飛把關羽當哥哥一樣看待。後來劉備擔任平原相後,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這兩位陳壽眼中的萬人敵,從始至終陪著劉備,不避艱險;後來關羽被曹操拉攏時,感嘆道:“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注意措辭:劉將軍。
當然了,還有後來的趙雲、黃忠、魏延,這幾位都可謂一代名將,但卻毫無二心的跟隨實力並不突出的劉備。從起家之處獲得的贊助,到如今的名將相隨,這種對人才的吸引、駕馭能力,並不是一般人透過訓練能獲取的。程昱說他“甚得眾心”,非常貼切;而曹操如此看重劉備,也許正是因為在他身上發現了與劉邦一樣的特質——據史書記載,劉邦有一項特殊才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普通計程車兵,都能與他一見如故。
屢屢受挫,卻能愈挫愈勇,弱勢的劉備,卻有著強者心態
縱觀史書中那些青史留名的政治人物,我們會發現一個規律: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才華橫溢、能力卓越的梟雄比比皆是;但笑到最後的,往往並不是那些起初最傑出的。
出身名將世家、“暗噁叱吒,千人皆廢”霸王項羽,敵不過吊兒郎當、嬉皮笑臉、出身小官吏的劉邦;後者曾屢戰屢敗,被打到拋妻棄父,甚至面臨過56萬大軍被項羽3萬人徹底擊敗的羞辱;但他卻倔強的捲土重來、屢敗屢戰,生生把楚霸王一步步磨死;
東漢開國者劉秀,雖然貴為皇室後裔,但起初僅僅是一介莊稼漢,長期跟著霸氣兄長劉縯的身後;在宛城起兵後,為了擴大實力,他們不得不與綠林軍劉玄等人合作;後來雖然獲得了昆陽之戰的勝利,劉縯卻在政治鬥爭中被殺害;劉秀為了自保,不得不裝作若無其事、私下卻以淚洗面。最終,騙取了劉玄等人的信任後,他孤身北上,從此開啟了統一天下、再造漢室的偉業;
曹操同時期的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幾乎是含著金鑰匙出身;曾被各路諸侯共同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可謂佔據了“行業制高點”;其後他屢敗強敵,先佔冀州,後奪青、並二州,並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貴族名將公孫瓚,一統河北,成了天下最強大的諸侯;然而經過官渡一敗後,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卻徹底喪失了心氣,淪為了曹操的背景板。
我們可以發現,對那些歷史上政治人物而言,最終決定他們事業成敗的,並不是如何開創順境,而是如何應對逆境;大部分人習慣於順風順水,卻禁不起一次大敗;而有些人起初毫不起眼,甚至屢屢受挫,但卻絲毫不受逆境的影響,持續保持著積極、昂揚的鬥志,若讓他們抓住一次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往往能創造令人目瞪口呆的偉業。
而劉備正是後者。他經過多年的積累,才透過鎮壓黃巾起義謀得縣尉一職;然而官位還沒坐穩,就因得罪督郵不得不亡命天涯;後來,他抓住朝廷募兵的機會,因功被封下密縣丞,不久後再次丟官;透過努力當上高唐縣令後,卻因敗給了義軍,不得不投奔老同學公孫瓚;好不容易繼承徐州,竟然被呂布從背後偷襲,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換作與他同時期的大部分諸侯,估計都得萬念俱灰、安心退出圈子;但劉備好像絲毫不受影響一樣,毫不留戀、保命為先,待休整之後再度捲土重來,愈挫愈勇、絲毫不知放棄為何物。這樣的人,除非對他進行肉體毀滅,否則一定不會斷絕其成功的可能。
有了劉邦起身於布衣的先例在前,其後的有識之士,從不敢小瞧每一位白手起家的人物。對於劉備的上述過人之處,曹操麾下的臣子們一清二楚。開篇曾提到,程昱認為:“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郭嘉也提醒曹操:“劉備不可縱”;“三國第一毒士”賈詡後來也提醒曹丕:“劉備有雄才”。作為這些頂級人才的BOSS,曹操難道會不明白劉備的水平?這就是他稱其為“英雄”的原因。
“劉備是個窩囊廢、哭哭啼啼得到江山”的錯覺,主要得怪羅貫中。但羅大師也是好意,他也許只是想透過塑造劉備的仁德,來凸顯曹操的奸惡。但若依據正史,我們會發現一個事實:曹操沒有陰劉備,劉備卻想著坑曹操;曹操善待漢獻帝,自己終生不敢稱帝,劉備卻在漢獻帝仍活著時,就敢自封為漢主。這不禁讓人感嘆:歷史上的政治人物,他們姓啥、說啥並不重要,做了啥才是關鍵。
-
9 # 文史學徒夢九霄
在“三國”中,曹操以奸詐著稱,孫權以善變聞名,而劉備則以仁義傳世,之所以被曹操視為英雄,正是因為屢戰屢敗沒有挫傷劉備在亂世的雄心,這樣一個人的可怕讓曹操不得不防,也心生敬畏。
一、劉備志向遠大《三國志》記載,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少年喪父,和母親以編賣草蓆、草鞋為生,所以就算是皇室後裔的劉備在他這一代連個貧民其實都不如了,但這個皇室身份卻樹立了劉備自視不凡的信心。
劉備的自我期盼特別強,一是確信自己出身不凡,二是堅信自己可以擔當起匡扶漢室的重任,這兩點曹操本人也是具備的,所謂英雄惺惺相惜,縱觀三國亂世,在曹操眼裡有這樣遠大志向的確實不多。
二、君子情節仁者無敵劉備在孫權曹操三位三國霸主之中是最有君子情節,發揚仁者無敵的人。
首先劉備不拘一格,禮賢下士,少年時候的劉備就廣結豪傑,逐鹿中原開始又以謙厚之舉讓陶謙讓了徐州,也讓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善待諸葛亮君臣相顧,更演繹了千古佳話。
其次劉備對百姓有仁愛之心,劉備任平原令的時候,外御賊寇,內則屯糧發給百姓,士以下的人同可以和他同席而坐,不會有所挑揀,有人派刺客刺殺劉備,劉備毫不知情,還對刺客十分禮遇,刺客都被感動,不忍心殺害劉備,反而坦露實情離去。
這樣的君子情節,仁義之心是曹操不具備的,曹操有他的唯才是舉,有他的愛民之舉,和劉備屬於異曲同工,但是都達到了同樣效果,這點上曹操應該也是很欣賞劉備的,引為英雄。
三、逆境中的自我調整劉備起兵以來多次被打的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但劉備都能做到很好的自我調節,投靠呂布,陶謙,袁紹,曹操,劉表,不斷周旋於各個勢力之間,哪怕再落魄,都沒有放棄堅持自己匡扶漢室的大業,並還以此激勵自己的下屬。
曹操也打過敗仗,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曹操也有,但是曹操有良好的大後方讓他捲土重來,劉備卻不具備這一點,所以對比自己,曹操也許會認為劉備受挫之後的重新振奮,就如同打不死的小強一樣,這點是亂世英雄中很多人不具備的。
總結:劉備每每出征,都標榜自己是正義人士,逆境中從不妥協,禮賢下士,對自己的目標始終堅定,這些特質是亂世之中很多人不具備的,這些極有可能是曹操視劉備為英雄的原因。
-
10 # 星下靜思
劉備自出江湖,並非是屢戰屢敗,一開始便在破黃巾的戰鬥中打出了自己的名聲,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力,因而才有北海救孔融、徐州救陶謙,率領關羽、張飛虎牢關三英戰呂布,這只是在劉備創業初期的一些勝仗;當然,劉備也打了一些敗仗,從這些勝仗敗仗中可以看出,劉備有能屈能伸、堅韌不拔的個性,曹操也因此分析出劉備不是“久為人下之人”,把他視為當時天下的英雄。
劉備的性格與他的老祖宗劉邦非常相似,愛好結交朋友,懂得“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的道理,以兄弟之情凝結成班底,以仁義為政治主張,再加上對自己是中山靖王后人的自我宣傳,逐步實現了白手起家、由弱到強的目標。劉備的真實水平,可以歸結為三個方面:
城府深劉備是一個“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的人,這樣的人,把自己真實的目標埋在心底,一般不向外人顯露,即使遇到各種挫折,也不會改變自己內心所認準的志向。
劉備被呂布打敗後,投奔曹操。寄居曹操屋簷下,卻讓漢獻帝看到了希望,不僅稱為劉皇叔,還馬上對劉備封侯拜將。劉備被詔賜為左將軍、宜城亭侯後,並沒有大喜過望,而是更加小心謹慎,謹言慎行。曹操也是厲害之人,借用聯漢獻帝圍獵之際,試探劉備等人,在關羽看到曹操借打獵當眾羞辱漢獻帝時,怒髮衝冠欲提刀拍馬而出,劉備卻“慌忙搖手送目”。大事面前,劉備心裡跟明鏡一般,一點也沒有露出馬腳。
在看到漢獻帝的血詔後,劉備毫不猶豫的簽上了名字,在曹操的屋簷下卻準備造反曹操,劉備的膽子是夠大的。暗地加入了反曹操的隊伍後,劉備像沒事的人一樣開始種菜園,從而隱藏自己的志向。然而,狡猾的曹操卻放心不下,借青梅煮酒又來試探劉備。此間,劉備閃轉騰挪,顧左右而言他,不僅用偽裝欺騙過了曹操,還騙走了他兩萬兵馬,逃離了許都並賺取了曹操的徐州。這個水平,沒有極深的城府,誰敢跟曹操玩把戲?
攏人心任何一個統治者,都要運用各種方式來獲取人心,有人心支援才能坐穩江山。劉備深知其中玄奧,並且自出江湖便注重收攏人心。當平原相時,廉政愛民,寧肯棄官掛印、亡命江湖,也不壓榨百姓賄賂督郵,贏得了仁義的好名聲。
在義救北海孔融後,又受託去救助徐州的陶謙。劉備在打敗於禁解徐州之圍後,又寫信給曹操退了進攻。一系列的仁義之舉,讓陶謙無比感動,先後三次讓徐州給劉備。這“三讓”方接,足以看出劉備博取仁義忠厚之名、收攏民心的良苦用心,在取得陶謙部下、徐州士族及徐州軍民的廣泛擁戴的情況下,劉備不失時機地同意接替陶謙任徐州牧。以人心所向為根基,才不會讓自己立於危牆之下,劉備的獲取民心的手段非常高明。
即使是親兄弟,感情也要時常維護,才能成為生死之交。張飛獨守徐州時,因酒後亂性,被呂布偷襲了徐州,張飛撇下劉備的老婆隻身逃跑。在見到劉備後,面對關羽的責問,張飛羞憤地欲自殺,劉備卻道出了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著名論斷,讓張飛、關羽從心底裡無比的佩服和感動,這種拉攏人心的氣量,劉備是信手拈來的。
會識人識人用人,是一個成功的領導者共有能力。劉備的識人之術,大概是在師從盧植時學會的。不好讀書的劉備,喜好結交江湖豪傑,在這個處世的過程中,劉備形成了自己識人的本領。否則,憑什麼對張飛、關羽只見一面,在沒有更深的瞭解情況下,就結交為兄弟了呢?這種氣味相投的感覺也是一種本領,是在閱人無數中取得的一種經驗。
劉備識趙雲,也是憑一面之緣,並利用各種機會接近趙雲,以真誠的言語和行動感動了趙雲。在公孫瓚戰死後,被劉備義氣打動的趙雲,主動尋找和投奔過來。趙雲的入夥,為劉備後來的創業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兩救阿斗為劉備保住了事業繼承人。忠心耿耿的趙雲,幾乎是三國時期最完美的人物,可見劉備識人的水平是極高的。
敢於任用魏延,是劉備集團中非常意外的一件事。魏延投降時,諸葛亮以他有反骨為由堅決要殺死他,在劉備的堅持下,魏延跟隨之劉備留了下來。蜀漢王朝建立後,劉備力排眾議,任用魏延為漢中太守,事實也證明,魏延守邊的十年裡,寸土未丟。劉備雖也有識人不準時,如對泠苞、孟達之流,但這些人不是在關鍵點上,對大局影響有限。劉備在關鍵時刻用對關鍵的人,才是識人用人的最高水平。
結語劉備、曹操都是三國時期的梟雄,英雄之間有氣相通,無論劉備如何隱藏,無論劉備身處多麼困難的逆境,他所流露出的英雄氣概是無法掩蓋的。曹操自幼浸淫於官宦家庭,見多識廣、閱人無數,自然能夠識別出劉備的英雄氣象。劉備的能力水平,從白手起家到建立蜀漢王國,能力不言而喻,就連毛主席也稱讚劉備會識人用人、會團結人,劉備的能力水平是非常高的。
-
11 # 野寧愛歷史
這個問題我也來回答一下。
《三國志·先主傳》記載: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史書中關於曹操與劉備論英雄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否青梅煮酒,那就不知道了。當時諸侯勢力之中,袁紹最強,劉表和孫策也都不弱,但都未被曹操視為英雄,唯有幾次被呂布攻敗而來投靠的劉備,卻被他視為英雄。劉備因此驚得“失匕箸”,他肯定不是受寵若驚,而是藏在心底的那點想法被曹操看破了,因此而驚。既然劉備也自認為是英雄,那麼他的真實水平到底怎麼樣呢?其實我們只要看看他所任過的那些官職就能知道了。
安喜尉劉備十五歲時,雖然拜盧植為師學習,他卻不愛讀書,卻喜狗馬,音樂,美衣服等。善下人,就是說他會尊重和善待那些身份比他更低之人,這也是他後來會被稱讚為仁義的地方。比如關羽和張飛,“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劉備“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所以他當時已經算是個小老大了,手下有一群小弟跟著,特別是關羽和張飛這樣的小弟,如果身上沒有魅力也不能讓他們甘心跟隨。即使是中山大商張世平和蘇雙,也見劉備異於常人,而多給金財,劉備也正是用這些金財召集了一些人,開始他的英雄之旅。
當時漁陽張純反叛,朝廷徵詔青州往討,青州從事率兵從平原過。平原劉子平知道劉備有武勇,因此將劉備推薦給青州從事,跟隨討賊。但在野外突然與賊相遇,劉備受傷裝死,等賊人都走,他的那些小弟才來把他救了。雖然此次出師不利,但劉備還是憑著戰功當官了,官位:中山安喜尉。
官雖然不大,只是中山國安喜縣的縣尉,縣尉管兵獄之事,和我們現在的公安局長差不多吧。劉備是從白身起步,一下子就當上了縣尉,這是他人生的第一頂烏紗帽,他非常珍惜。但朝廷突然下詔,凡因戰功而當上長吏的,全部都要淘汰,劉備的縣尉之職也在淘汰之列。劉備還因此鞭打了督郵,然後“棄官亡命。”
平原相逃亡路上,劉備帶著關羽和張飛,遇到了往丹楊募兵的都尉毋丘毅,於是一起同行。行至下邳時又突遇賊人,劉備等人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除是除去之前的官職,因劉備之前是棄官而逃。下密丞只是一個縣丞,連縣尉都不如,劉備於是不幹,復去官。之後又當上了高唐尉,接著又遷為高唐令。這高唐令是一個大縣的縣令,民有萬戶以上為大縣。
總算是升官了,可是好景不長,反賊來攻打高唐縣,劉備頂不住,被打跑了,投靠同學公孫瓚去了。公孫瓚表劉備為別部司馬,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拒袁紹,數有戰功,先試守平原令,後領平原相。
平原是一個郡國,是皇子封王的封地,平原相其實也就是平原太守,劉備官升得快。
左將軍曹操徵徐州陶謙,陶謙向青州田楷求救,於是劉備和田楷一起往徐州相助陶謙。當時劉備自己的兵力只有一千多,另外有幾千烏合之眾。當陶謙說要給他四千丹楊兵的時候,劉備馬上“去楷歸謙”。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這豫州刺史就是個偽職,不受朝廷認可呢。而劉備才剛剛歸附,陶謙就死了,徐州也因此落入了劉備之手,自領徐州牧,徐州可以說是得來全不費工夫。當時曹操為了收眾諸侯之心,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
但這徐州讓袁術眼紅呀,他不甘心徐州落入劉備之手,便舉兵攻打劉備。呂布當時也為曹操所敗,因而來投劉備。劉備廣施仁義之名,好心收留呂布,呂布卻趁機襲取了下邳。雖然劉備求和,兩家和好,但賓主已經易位,之後呂布又再攻劉備,劉備敗投曹操。
曹操之前也被呂布偷襲過,深受其害,甚痛恨之,見劉備如今受其害而來投,起同病相憐之心,因而以劉備為豫州牧,這次是真的豫州牧了。還給兵給糧讓劉備到小沛收散卒,但劉備又被呂布打敗了,曹操派夏侯惇去救也被呂布打敗。這呂布也真的是厲害,曹操擒住呂布之後,呂布說要和曹操合作,曹操將步卒,呂布將騎兵,天下可易得。曹操本來也心動了,但劉備提起了丁原和董卓,曹操才作罷。
曹操沒辦法,只能親征呂布。生擒斬殺呂布後,劉備和曹操一起回許都。曹操表劉備為左將軍,兩人出則同車,入則同席,曹操可謂給足了劉備面子。在此之後便有了曹操和劉備論英雄。
總結劉備從出道討賊到現在,從安喜尉到左將軍,也打過不少仗,記載中卻真的是沒有打過一次勝仗。劉備如此屢戰屢敗,曹操卻獨視他為英雄,可見,天下並不以成敗論英雄。
劉備從張純叛亂(187年)跟隨青州從事討賊,到現在論英雄(建安四年,199年),短短12年的時間,就從白身到左將軍、豫州牧、宜城亭侯。即使是屢戰屢敗,卻屢立戰功,一路直升,可見劉備的非凡之處。雖然劉備的勇和謀都不太出眾,但他善用人,講仁義,有野心,這三點便是他成為英雄的關鍵要素。
善用人而有關羽張飛死心跟隨,講仁義而得陶謙的徐州和曹操的厚待,有野心而敗而不餒,不達目的不罷休。論用人劉備不如曹操,但論野心曹操真的不如劉備。因此曹操最後止於魏王,而劉備卻自稱為帝。
回覆列表
青梅煮酒是《三國演義》裡的精彩章節,也是三國史中的著名公案。
當然,這個橋段現在多半是被先主的粉絲用來證明先主和曹操不相上下的。
我們打算討論一點其他的東西——例如曹操和劉備早年的交往。因為如果沒有早年的交往作為鋪墊,曹操的那句“天下英雄,使君與操”的斷言,放在前後文中是非常突兀的。說實話,我並不相信如果二人之前僅僅是神交,曹操會對被呂布逼的拋棄妻子的劉備,說出這樣一番話來。
甚至,不僅僅這句話唐突,整個對話的環境,和整個對話的背景及其前因後果,都充滿了疑點。
現在,讓我們回到陳壽的語境裡,再一次感受一下當時的情境吧:
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先主傳
當時的豫州有多位刺史,這個先按下不表。
曹公自出東征,助先主圍佈於下邳,生擒布。先主復得妻子,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禮之愈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皆伏誅。
——先主傳
面對多次被呂布打爆的先主,曹操的做法是“禮之愈重”。
怎麼個禮重法呢?
原文是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由於漢朝時的風俗距離我們很遙遠,所以對於其中的某些特殊動作,就要翻查典籍,於是有:
《風俗通·愆禮·南陽張伯大》:“凡兄弟相愛,尚同輿而出,同床而寢。”
《風俗通》的作者和曹劉同時,是一位著名的禮法家,漢獻帝遷都於許,典籍淹沒,多虧了他重新建立禮法,修復朝廷的顏面。
這位作者和曹劉也大有緣分,估計要為曹操之父的橫死負點責任,後來在袁紹處擔任軍職,這一條線看以後需要展開。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出則同輿並不是一個隨便拍腦袋就會出現的動作,而是當時漢人表示兄弟情義的一個社交禮儀,日後,鍾會為了表示和姜維親近,也採取了類似的做法:
會與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
這樣一看,曹操對劉備的示好,就躍然紙上。
值得稍微八卦一下的是劉備對關張的處理方式: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這裡為什麼不寫出則同輿呢?呵呵,因為他們比較窮啊。
寢則同床,是下層社會好漢們之間表示親密無間的方式——你看,睡覺我都不防著你,這個頗有黑社會的色彩。
八卦到此打住,說到這裡,就有了一個疑問:曹操究竟看上了劉備哪一點?拋妻棄子?勇救陶謙?前者不大光彩,後者是和曹操作對,關鍵的是,當時天下,做得比劉備這兩件事漂亮幾倍的人遍地都是,所以,為什麼是劉備?
如果說,青梅煮酒是劉備和曹操的第一次會面,這個做法是不可理解的。
進一步講,這段記載裡還有其他可以挖掘的東西:
袁術欲經徐州北就袁紹,曹公遣先主督朱靈、路招要擊術。未至,術病死。先主未出時,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
這一段話很有意思,首先是當時袁術的情況:
術前為呂布所破,後為太祖所敗,奔其部曲雷薄、陳蘭於灊山,復為所拒,憂懼不知所出。將歸帝號於紹,欲至青州從袁譚,發病道死。
可以看出袁術當時窮途破路,曹操把這件事交給劉備,令其立功,又配備二將。
而在劉備拿到軍權離許之前(先主未出時),董承開始拉攏劉備加入密謀,推翻曹操。
劉備最初沒有表態,也沒有告發。但是這之後,最著名的那一幕終於到來,在那次名垂青史的同席共食上,曹操表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這句話嚇的劉備掉了筷子,為什麼呢?表面上看,是他心裡有鬼,董承剛剛拉攏了他,這邊曹操就表示,你才是我看得上的人,袁紹不算什麼。
但是仔細一想,不對。
如果劉備是懷疑曹操知道自己和董承勾結而說這句話,就太傻了。如果曹操知道有這一出,還跟你同席吃飯?那簡直就是開玩笑。
所以曹操並不是試探劉備,關鍵在於後一句話: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當時是建安四年,三月,袁紹消滅公孫瓚,統一四州,四月,曹操攻陷河內,消除後患。曹操和袁紹的正面對決已經是箭在弦上的事情,這個時候拼命拉攏劉備,曹操的目的是很明確的,就是要為對抗袁紹增加力量。
而這個意圖為什麼讓劉備掉了筷子呢?
答案是:劉備當時已經決心對曹操動手,並且,袁紹是他可能的最大同盟。
所以當曹操提到袁紹的時候,劉備心中一凜。
這個答案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和反常識,因為下一句話是,這句話之後,劉備就下定決心,和董承同謀,對付曹操。
但是,和董承同謀只是結果,最初,劉備是看不上董承的,也沒有同意他的計劃,但是曹操把事情挑明之後,劉備明白了自己必須快速在袁曹之間選邊站,而他選擇的,居然是袁紹。
這個結論是反常識的,然而,常識往往是錯的。
為了進一步鞏固這個反常識的結論,在第一篇的最後,我需要強調一個奇怪的句子。
沿著這個奇怪的結論,讓我們把時間往回再撥幾年。
很多年前。
二,南漂洛陽
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復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漢末英雄記
這個記載正是對上一篇的最大疑問,也就是曹劉之間的深厚情誼的構建的迴應。建安七子之冠冕的記錄裡,出現了另一個先主。
按照王粲的記載,劉備在漢靈帝尚未駕崩的時候,曾經出現在洛陽,並且和曹操有所往來。
查陳壽的先主傳,漢靈帝時,劉備的主要行跡是:
175年,劉備十五歲,受母命遊學,和公孫瓚成為盧植的弟子,馬融的徒孫。
那麼劉備在那裡遊學呢?查後漢書有: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賤,遂為郡小吏。為人美姿貌,大音聲,言事辯慧。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後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中,略見書傳。
緱氏山在洛陽東南四十公里處,十五歲的劉備到了洛陽郊外的高等學府,按照陳壽的記載:
瓚深與先主相友。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顯然,劉備拿著宗族的錢,打獵,聽音樂會,玩高階定製,這些事情都不可能在洛陽郊外幹,所以一個很明顯的隱含事實是:
劉備在盧植處學習的這兩年,基本是在洛陽見世面。
那麼其實我們就確認了,劉備第一次來到洛陽的時間,比想象中要更早,這一年是175年。
這一年,曹操二十一歲。當時曹操的情況如何呢?查三國志:
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武帝紀
吾昔為頓丘令,年二十三,思此時所行,無悔於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歟!——戒子植
太祖從妹夫強侯宋奇被誅,從坐免官。後以能明古學,復徵拜議郎——魏書
徵拜議郎——武帝紀。
劉備在洛陽郊外求學時間不長,可查盧植傳:
熹平四年(175年),九江蠻反,四府選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蠻寇賓服。以疾去官。
會南夷反叛,以植嘗在九江有恩信,拜為廬江太守。
所以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劉備第一次來到洛陽的時候,曹操已經擔任洛陽北部尉,並在一年前棒打蹇碩的叔叔,和宦官們劃清界限。這個時候劉備作為盧植的弟子,的確有和曹操交往的時機。
如果假設王粲本人可信,那麼曹劉最早認識在175年的可能性就論證完了,那麼王粲本人的言論是否有采信的價值呢?
有。
查三國志 王粲傳:
(王粲)父謙,為大將軍何進長史。進以謙名公之胄,欲與為婚,見其二子,使擇焉。謙弗許。以疾免,卒於家。
王粲出生於177年,其父為何進長史,何進曾試圖以王粲為婿,證明何進死前王粲應長期在洛陽,則王粲所述早期洛陽事蹟,確有採信價值。
當然,這只是第一種可能,讓我們回到王粲的記錄:
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復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
從這裡可以得出,劉備在洛陽求學之後,曾二次進入洛陽。
這句話之後有一個重要的字:
復。
就是又的意思。這個字證明,在這條保留下來的記載之前,同樣記載了一條和曹操劉備有關係的事情。
這就徹底證明了,劉備和曹操的交誼,要追溯到他們的青年時代,175年入洛求學是他們友誼開始的下限,即我們可以確實這樣結論:
最早在劉備15歲時,他結識了曹操。
那麼其他的可能性呢?還有很多。
查先主傳,劉備在結束了短暫的遊學生活之後,回到河北地區,開始建立自己的勢力:
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身長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中山大商張世平、蘇雙等貲累千金,販馬周旋於涿郡,見而異之,乃多與之金財。先主由是得用合徒眾。
又有關羽傳: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
可以推斷:劉備好結交豪俠的活動,可能在洛陽遊學時就已經開始,他和曹操,袁紹的交往(和袁紹是重點,馬上會說到),是透過遊俠活動開展的。
在劉備離開洛陽回到涿郡之後,關羽殺人,從河東進入涿郡,碰到在這裡組織遊俠社團的劉備,並和張飛一起,成為劉備的左右手。
鑑於盧植很快前往廬江任職,劉備離開洛陽的事件不會晚於177年,這裡其實我們順便也摸出了劉備和關羽張飛結識的日期。
接下來是第一帝國在數學意義上終結的年份,184年,這一年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
劉備在這一年從軍立功,查先主傳:
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
這一句話裡的幾個重點是這樣的:首先,劉備在家鄉數年的遊俠活動導致他有了一支自己的軍隊。其次,這支軍隊掛靠在校尉鄒靖之下,查三國志:
中平二年,漢陽賊邊章、韓遂與羌胡為寇,東侵三輔,時遣車騎將軍皇甫嵩西討之。嵩請發烏桓三千人。北軍中侯鄒靖上言:“烏桓眾弱,宜開募鮮卑。”
在黃巾起義爆發的第二年,這個校尉已經成為北軍中候,也就是中央近衛營一號人物,劉備和他的關係不可能是黃巾起義時才建立的,有這樣的推斷,查三國志:
大將軍掾韓卓議,以為:“烏桓兵寡,而與鮮卑世為仇敵,若烏桓被髮,則鮮卑必襲其家。烏桓聞之,當復棄軍還救。非唯無益於實,乃更沮三軍之情。鄒靖居近邊塞,究其態詐。若令靖募鮮卑輕騎五千,必有破敵之效。”
推斷1,劉備的第一位上司和他是同鄉,涿郡人。
推斷2,劉備和他最初的交往,應該發生在15歲入洛讀書的時候,此時鄒靖已經是北軍中的中級軍官,鑑於劉備活動和日後上任的安喜在中山郡和冀州刺史部內,則可以進一步推斷平定黃巾時校尉鄒靖負責冀州方向的盧植的下屬,由於盧植也是河北人,這種機率非常大。
好了,整理完了劉備在184年的活動,我們進入更加重要的內容:
189年,發生十常侍之亂,第一帝國從政治意義上已經死亡,結合王粲的觀點,劉備最遲應於189年初,漢靈帝死前,回到洛陽,恢復,或者建立了和曹操的友誼。
那麼問題來了,劉備回到洛陽,是為了什麼? 查先主傳:
督郵以公事到縣,先主求謁,不通,直入縛督郵,杖二百,解綬系其頸著馬枊。棄官亡命。
頃之,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至下邳遇賊,力戰有功,除為下密丞。復去官。
根據上一條的記載,劉備在怒鞭督郵之後,追隨都尉毋丘毅去丹楊募兵,這次劉備得到了縣丞的職位,仍然不滿意,於是棄官而去。
何進派人出京招兵這件事非常著名:查後漢書: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
以及張遼傳:
漢末,幷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
魏書:鮑信少有大節,寬厚愛人,沈毅有謀。大將軍何進闢拜騎都尉,遣歸募兵,得千餘人,還到成皋而進已遇害。
可以推斷,劉備此次和母丘毅去丹楊招兵,是何進派出去的同一批人。這就確定了劉備在被呂布擊破前,最後一次離開洛陽的時間上限:
大將軍何進被誅殺前幾個月。
而王粲居然告訴我們,曹操也在被派出招兵之列:
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復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
而在靈帝駕崩,十常侍之亂之後,劉備和曹操短暫地分道揚鑣,曹操回到了洛陽,去和董卓交談,劉備則在投奔公孫瓚前,短暫地參與過討伐董卓,當然,主要目的是擴大軍隊。
那麼,分析到這裡,結論出現了。
1,漢靈帝死前,劉備怒鞭督郵之後,並沒有回到河北,而是回到了洛陽。
2,他來到洛陽的目的,是結交人物,投遞簡歷,或者延續自己15歲時就已經開始經營的關係網路。
3,在這段時間,他主要在和曹操交往,這讓人很難相信,劉備和曹操是此時才認識的。
4,故事才剛剛開始。這一年,漢朝即將死去,第一帝國已經死去,風暴眼的洛陽,異常平靜。
這一年,青年劉備回到了首都,可能帶著關羽張飛,也可能獨自一人。
三,驚風密語
劉備二次來到洛陽,除了和曹操打交道,還幹了什麼,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然後,王粲繼續向我們講述著另一個劉備:
曹操與劉備密言,備洩之於袁紹,紹知操有圖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後世。
這是一句石破天驚的話。
首先,劉備和曹操不但有著深厚的友誼,而且,他們曾經密謀過。
這更讓我相信,他們的相識,是在175年的時候。
密謀並不是普通朋友能夠做到的事情,他們必須自以為相互瞭解,共同做過不可告人的事情。
我甚至懷疑,曹操早年在洛陽橫掃不法的日子裡,有沒有藉助過遊俠劉備的力量。
第二點,曹操信任劉備,和他密謀瞭如何除掉袁紹的事情。但是劉備並不信任曹操,而曹操並不知道這一點。
這是另一個劉備,更加陰沉,更加暴烈,更加真實。
這是另一個曹操,更加熱血,更加無忌,更加。。天真。
第三點,關於密謀的時間有這麼幾個可能。
1,劉備二次入洛,袁紹鼓動何進誅滅宦官的時候。
2,討伐董卓,袁紹坐看成敗,曹操慘敗的時候。
3,煮酒論英雄前後。
很容易看出,最先要被否定掉的,是第三條,因為當時曹操和袁紹已經接近公開決裂,劉備洩露這種事毫無價值。
那麼是1,還是2呢?
我更傾向於1.因為如果是2,那麼我們就必須找到其他的記載,即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和劉備交往密切,並且共同對袁紹不滿。
但事實上,劉備討董這件事,從原文中來看,打醬油的味道相當大,大到先主傳中根本沒有這條記載,武帝紀中也沒有。一個從字,已經說明了劉備藉此擴大影響和軍隊力量的目的——既然劉備在討董中不可能出力,那麼曹操不可能一個同樣坐觀成敗的人密謀圖袁。
所以,更可能是1.
在靈帝死前,劉備回到了洛陽,和曹操密謀了圖袁的大計。
鑑於劉備在討董之後,官渡之前,不可能有和袁紹接觸的機會,那麼劉備把這件事洩露給袁紹,應該發生在兩個時間:
或者,曹操和劉備密謀後,劉備就轉而告知袁紹。
或者,討伐董卓時,面對曹操的浴血奮戰,劉備和袁紹在後方交換眼色,並且微笑。
這是令人毛骨悚然,但又熱血沸騰的一幕,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吧。想象之後,再理性地想一下,如果劉備能夠在四世三公的袁紹面前說得上話,那麼劉備和袁紹的關係,又要向很久以前追溯。
例如,175年。這一年和這一年之前的袁紹,已經看透了漢朝的命運,開始退隱洛陽,招募遊俠和死士:
服闋,徙居洛陽。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內官皆惡之。中常侍趙忠言於省內曰:“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叔父太傅隗聞而呼紹,以忠言責之,紹終不改。
——後漢書 袁紹傳
在175年,在曹操和袁紹親密無間的那個時侯,少年劉備分別結交了曹操和袁紹,兩個人都把他看得很高,引為知音。
由於少年劉備高超的人際手腕,袁紹和曹操並不知道,他在彼此之間試圖種下一些什麼有趣的東西。
很難說,袁紹和曹操之間,誰對誰的敵意,出現的更早一些。
我猜是袁紹,因為,他更陰鷙。
比起後來在十常侍之亂中翻雲覆雨的袁紹,同期的曹操,無非是公知,作秀狂,廉政狂等,但是,和陰鷙扯不上關係。
那個時侯的曹操,笑起來一定很好看。
然後,許多年後,經歷了黃巾起義之後的劉備,回到洛陽,重新和袁紹和曹操交往。
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起,他從袁紹那裡接到了一個使命。
劉備一直完成的很好。
如果15歲起的劉備,就是這樣的角色, 那麼,他後來把曹操的圖謀洩露給袁紹的目的,也並非是僅僅為了完成袁紹的任務。
但是曹操和袁紹,卻始終把他當做知己。曹操看不出討董時劉備的真實動作,也許,還被劉備的行為所迷惑。
那麼,歷史還原的話,這是一幕寒冷的場景:
曹操從袁紹,何進,和陳琳的會議上踉蹌歸來,心情沉重。何進遲疑不斷,袁紹好亂樂禍,陳琳大而無當,唯獨沒有一個公忠體國的人。
劉備正在等他,他面無表情,聽著曹操指天罵地,豎起耳朵,聽著周圍的動靜,做出害怕曹操的話被聽到的樣子。
曹操最終,提出了一個驚人的方案,在禍亂爆發之前,暗殺袁紹,掌握軍隊,在董卓到來之前,穩定局勢,復興漢朝。
劉備不動聲色地聽著,用心記憶。
曹操酒醉,趴在桌子上睡了過去。
劉備看了他一眼,獨自離開。
馬上就要宵禁了,劉備想,我得抓緊時間。
很快,何進命令曹操出城招兵,對抗太后,劉備隨行。
路上,傳來漢靈帝駕崩和何進死去的訊息,曹操面色蒼白。
劉備憐憫地看著他,想象著袁紹此刻的樣子。
這之後的討董作戰時,面對曹操的慷慨陳詞,袁紹總是冷笑,又總是面無表情。
四,官渡之前
許多年後,劉備先投公孫瓚,然後進入徐州,保衛陶謙,成功晉級一方刺史。
曹操東征西討,從血泊中建立了殘酷的秩序,和劉備合兵,誅滅呂布。
那一刻的相逢對於曹操來說,是喜不自勝的。對於劉備來說,是不勝唏噓的。
在這期間,一直消失在史書中的趙雲,有很大機率,幫助劉備維持著和其他勢力的聯絡。並且,在最終劉備投靠袁紹後,重新復出水面,帶著一支精幹的遊俠騎兵,加入了劉備的軍隊。
好了,這就是煮酒論英雄這個故事的全貌:驚悚,淡漠,但是持之以恆地刺傷著那個時代的心。
天下英雄,使君與操,本初之徒,不足論也。——這是曹操真誠的讚歎,同席的是和自己經歷了無數京風秘雨的夥伴,穿越了血泊,背叛和殺戮,他們終於相逢在這裡,他們,還能相逢在這裡。
如果你知道那個時候的北方人口十不存一,那麼,對曹操的這種感慨,也許會理解的更加深刻。
曹操是孤獨的,他是天才,他是詩人,他是鬱郁不得志的狂徒,他是歷史刀鋒上的光芒。
而對於劉備來說,袁紹二字打破了他所有的矜持,他筷子落地,表情尷尬,如果不是暴風雨來救場,劉備的這種反應,曹操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接受。
但是,劉備沒有第二條選擇,他是一個沉默寡言的,年少時發誓要成為皇帝的,留著劉氏血脈的草民,他不能後悔,他不能後退。
董承的信已經來了,而前往徐州消滅袁術,這是劉備最後的機會。
我不知道劉備對曹操的感情是怎樣的,但應該很複雜。
夥伴。
對手。
仰慕。
忌憚。
但,劉備比曹操更加知道這個時代的結局,他不會用徵西將軍去欺騙自己。
結局就是:人生苦短,而他們這一代人,大概都是要死的。
唯一的問題是,應該怎樣去死。
五,尾聲
曹操與劉備密言,備洩之於袁紹,紹知操有圖已之意。操自咋其舌流血,以失言戒後世。
大概就是在袁紹南下,劉備背叛曹操不久,曹操最終知道了這件事。什麼途徑,我不想猜。
劉備並不準備對袁紹負責,在他看來,曹操和袁紹,無非都是命中註定的對手。他需要他們相互攻伐,為自己爭取時間。
送上門來的董承,其實也是一樣。
這是一代毫無指望的人,他們相逢在赤壁和漢中,為關羽淚灑江天,一個死於這之後的數日,一個跨馬揚鞭,去迎接自己最後的一戰。
曹操這輩子經歷了無數背叛,從一開始,到最後的終結,面對這個操蛋的世界,曹操只能前進,用更殘酷對抗殘酷,只能更加兇險,只能不斷在血泊中前進。
他的遺言婆婆媽媽,像一個家族的祖奶奶,家長裡短,兒女情長。當然,公開的文告不是這樣,但也極盡簡潔,不願多說:
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畢,皆除服。其將兵屯戍者,皆不得離屯部。有司各率乃職。斂以時服,無藏金玉珍寶。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脩,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這是曹操可能唯一的朋友,劉備的遺言,人之將死,其言也真。
歷史的真面目,其實,和我們想象的並不一樣。
真實的曹操,有著並不酷虐,和並不狡詐的機會和特質,但是那個時代斷送了他。想要活下去,想要對這個操蛋的世界作出劍的迴應,曹操能夠選擇的,就是成為最操蛋,最狡詐的那個人。
但是這並沒有拯救他,他夢中殺人,至死心存著莫大的恐懼,也許還有莫大的委屈,和莫大的”世事無可一言“。
真正少有大志,並且打算賭上一切,去觸碰王冠的那個人,是劉備,他為此無所不用其極,那個時代的人,包括他的老師盧植,卻都沒有資格去指責他。
談到劉備的死亡,史家共同用了一個詞:忿恥恨死。劉備在最後的戰鬥中,同樣詛咒了這個時代,詛咒了所有人,他在伐吳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天下事不可為,那一刻的漢昭烈帝,蛻變為十八歲在河北遊俠的青年人,並突然聽到了關羽橫死的訊息——
於是,只有一邊流淚,一邊微笑。
只是一邊拍著張飛的肩膀,一邊挺劍而起。
你看,試圖將帝國的榮耀和安定延續下去的,就是這麼兩個人。
就是這麼兩個,我們評價不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