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潯陽鹹魚

    史書上的“白馬義從”沒有號稱天下無敵。

    原文(原始出處應該是《英雄記》)只是說公孫瓚挑選數千善於騎射計程車兵,全部騎白馬,號稱“白馬義從”。

    範書《公孫瓚傳》:(公孫)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千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瓚志埽滅烏桓,而劉虞欲以恩信招降,由是與虞相忤。

    這段史料中的評價“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是吹牛文,因為烏桓人一直都在幽州關內,根本沒有被全部趕出塞外。如果范曄說公孫瓚把某個烏桓部落趕出塞外,倒是可以說得通,解讀成全體烏桓人逃出塞去,這根本就與史實不符了。

    再者,公孫瓚與烏桓人是敵對的,公孫瓚的上級是幽州牧劉虞,劉虞與烏桓人關係好,公孫瓚也不可能越過劉虞,去私下清剿烏桓人。按照史書記載,公孫瓚也只是派人堵截烏桓使者之類的,搞點小摩擦而已。

    公孫瓚與袁紹交惡的情況比較複雜。

    之前,袁紹為了奪取冀州,給州牧韓馥施壓,便派人哄騙公孫瓚南下。公孫瓚信以為真,南下後,才發現為袁紹做了嫁衣裳。公孫瓚也只能忍氣吞聲,空手而歸。

    隨後,劉虞之子劉和東歸至南陽袁術處,被扣留,劉和寫信給老爹劉虞,要求派兵來接,其實是袁術想要劉虞的兵,增強自己實力,公孫瓚勸劉虞,劉虞不聽,畢竟劉虞見子心切,公孫瓚則派從弟公孫越去袁術處。

    袁紹派周㬂去奪取孫堅的豫州,這才惹惱了袁術,二袁在豫州發生內訌(反董什麼的大義凜然也不要了),在爭戰中,公孫越戰死,公孫瓚前仇舊恨一塊湧上心頭,這才氣勢洶洶的二次南下,並向冀州各地政府送達討伐袁紹的檄文。

    袁紹見公孫瓚風頭太猛,很多地方政府都選擇支援公孫瓚,袁紹為了安撫公孫瓚,把自己擁有的勃海太守的印綬送給公孫瓚的另外一位從弟公孫範,但是沒有什麼用,公孫範到了勃海,繼續招兵買馬幫公孫瓚打袁紹。

    界橋之戰,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爆發的。

    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在這場戰鬥中也有出戰,擔任騎兵中軍,分左右兩校,“旌旗鎧甲,光照天地”。下面是史書原文:

    陳志《袁紹傳》裴注引《英雄記》:(袁)紹自往徵(公孫)瓚,合戰於界橋南二十里。瓚步兵三萬餘人為方陳,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陳於後。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驍銳。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臨陳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甲首千餘級。

    可見,白馬義從根本不是“曉習羌鬥”的麴義的對手,麴義以強弩破騎兵,取得了戰場優勢,直接扭轉了袁紹軍的不利局面,將公孫瓚趕出了冀州。

    所以,打敗白馬義從的關鍵人物是麴義。白馬義從也就只此一戰,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 2 # 兩廣文史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搞懂白馬義從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

    白馬義從

    從史料裡,我們可以得出白馬義從的基本資訊:

    “瓚好白馬,屢乘以破虜,虜呼為‘白馬將軍’。故選精銳三千,盡乘白馬,號‘白馬義從’,以實禁衛也”,“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

    “白馬義從”,是公孫瓚的精銳部隊,乘白馬,善射,總數為三千,能打得烏桓懼避。

    白馬義從的主要敵人是烏桓等遊牧民族,大家知道,遊牧民族的部隊其實都是輕騎兵。為了與輕騎兵相抗,乃至追擊剿滅,唯有以輕騎兵對抗輕騎兵。為什麼選擇白馬呢?可能是因為在冰天雪地中方便偷襲。所以白馬義從是一支善於偷襲和遊擊的輕騎兵。

    先登死士

    我們再來看一下對手: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袁紹出拒公孫瓚,合戰於界橋,袁紹使麴義領精兵八百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麴義率部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所中必倒,斬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獲甲首千餘級。追至界橋,瓚斂兵還戰,義復破之,遂到瓚營,拔其牙門。隨後回師,迎救袁紹於散騎之圍。

    “先登死士”,這個部隊名是後來杜撰的,暫且用著。先登死士也是精兵,最突出的特點是有強弩千張。強弩在漢朝是被管制的,因為它的威力太大,“所中必倒”。所以先登死士是一支精銳的強弩兵。

    白馬義從VS先登死士

    小編以為,當時交戰的情況是這樣的:曉習羌斗的鞠義知道要怎麼對付一支輕騎兵。速度是騎兵的生命,只要遏制住騎兵的速度,那麼騎兵的威力還不如一支步兵。鞠義命士兵先上好弩箭,因為弩的上箭速度慢,沒有機會上二次。但鞠義只要第一次攻擊夠強,將白馬義從的第一行列全部射倒,之後的騎兵就不得不慢下來,成為待宰的肥羊。

    白馬義從的統帥——嚴綱也很配合,看見對方兵少,沒有仔細觀察對手,魯莽地縱騎衝擊,果然“所中必倒”。要是嚴綱能發揮一下游擊偷襲的輕騎兵戰術,那麼勝負尚不可知……

    白馬義從降速後,鞠義便率領弩兵,棄弩使矛,“直前衝突”!白馬義從大敗,死傷一千多人。

    袁紹滅公孫

    題主最後一句“白馬義從被袁紹打得團團轉”,就不敢苟同了!

    界橋大戰後,白馬義從只陣亡了一千出頭,大體還在,只要補充兵員就好。況且界橋大戰不久,袁紹就有了巨馬水之敗。袁紹派部將崔鉅業率兵攻打公孫瓚的故安,不下,在引軍南歸時,在巨馬水被公孫瓚大軍追上,大敗,七八千人陣亡。

    從界橋之戰(192年)到公孫瓚身死(199年),雙方互有勝敗,打得難分難解,沒有所謂的被打到“團團轉”……

  • 3 # 蜀山筆俠

    “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

    白馬義從的故事,就從這句口號開始吧。

    顧名思義,“白馬”就是清一色騎的都是白馬,“義從”就是跟在身邊,左右隨從。這是一支豪氣萬千的部隊。他的建立者是三國著名的“白馬將軍”——公孫瓚!

    公孫瓚

    烏桓,乃是中華北部東胡部落的一支,後來被匈奴擊敗,遷至烏桓山,遂以此為名。漢武帝擊破匈奴,烏桓內附大漢,逐漸南遷。到東漢末年的時候,已經形成對中華北部的嚴重騷擾。這裡,急需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來控制來自於烏桓人的威脅!

    完成這個使命的就是公孫瓚。公孫瓚本就是遼西人,從小和遊牧民族雜居長大,生性勇猛,性情豪邁,聲音宏大,頗有英雄氣概。長大後作為地方軍官,突遇鮮卑騎兵數百人,公孫瓚以幾十人力戰鮮卑兵,毫不畏懼,最終殺傷數十人而還。

    白馬義從的組建來源於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時涼州發生叛亂,朝廷發幽州突騎3000給公孫瓚,讓他前往平叛。這幽州突騎可不簡單,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平定河北就是靠耿弇、景丹等率領的數千幽州突騎助陣,才反敗為勝,統一河北。同時,幽州突騎也是後來劉秀掃平群雄的重要力量。

    漢上谷、漁陽突騎

    結果還沒到涼州,幽州又出事了。公孫瓚於是調轉槍頭去剿滅幽州的張純及烏桓人丘力居的叛亂,從此,這支突騎就跟著公孫瓚了。

    白馬義從的數量史書記載是數千,從後來的戰爭看,公孫瓚的騎兵總數大概在1-2萬人左右,而白馬義從是騎兵裡面的精銳,它的數量估計是在3000人左右。他們屬於輕騎兵,機動力強,來去如風,以騎射為殺手鐧,和呂布的“幷州飛騎”類似。

    白馬義從示意圖

    關於蜀漢五虎將趙雲是否為白馬義從,《三國志》無明確記載,但《雲別傳》(原書已失傳,記載見於三國志注)明確記載:“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為本郡所舉,將義從吏兵詣公孫瓚”。由此可以看出:趙雲卻是白馬義從中一員,但從名氣來看,並非都尉類的高職位,可能只是個什長之類的小統領。

    趙雲

    白馬義從的主要功績在於對鮮卑、烏桓的打擊。以至於這些胡人被白馬打怕了,看到白馬就跑,還奔走相告:“當避白馬”。烏桓人為了洩憤,“乃畫作瓚形,馳馬射之,中者輒呼萬歲”(胡人版的阿Q精神),胡人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不過白馬義從在歷史上就像一道流星,曇花一現後就被公孫瓚自己給葬送了。

    在和袁紹的界橋一戰中,公孫瓚輕軍冒進,欲強行碾壓袁紹軍,結果白馬義從遭遇了袁紹軍中大將麴義的另一支傳奇兵種——先登死士,幾乎損失殆盡。從趙雲後來投靠劉備來看,這一戰,趙雲僥倖活了下來(還有一種說法:當時趙雲根本沒有參加界橋之戰)。

    白馬義從從此消失在中華歷史的舞臺,但他們的故事,在趙雲的身上得以延續...

    請看:先登死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魏蜀對峙的時候,東吳數次趁機伐魏,為何總是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