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工程小昕

    【東北地區滿族美食】

    說起我們當地的美食文化,儲存最好的還是在我們當地農村。從小生活在遼寧滿族聚居區農村,看著老一輩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輩輩生活在那個小山坳裡。喝著山泉水,吃著大山贈與的各種天然食材,耳濡目染的接受著勤勞智慧的滿族人民世世代代累積下來的美食文化。

    春夏秋冬,都會有隨季節不同而不同的美食。典型的特點是比較簡單,粗中有細,繼承了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也做了美食方面的發展。以下列舉典型的幾個。

    春天

    這個季節,是大雪封山幾個月以後給人帶來的新的希望。冰化了,草綠了,萬物復甦,山裡也會長出各種野菜的嫩芽。山民們會把野菜採來做各種各樣的菜,不得不提的就是一種野菜糰子。外皮一般是磨細的玉米麵和制而成,野菜焯水後剁碎做餡,有野菜天然的清香,有主食有菜吃,不放肉,比肉香。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這種做法,更是又省糧食,又美味的做法。

    2.夏天

    夏天草長鶯飛。這時候就不得不提一下“伯樂葉餅”。“伯樂葉”是當地對柞樹葉子的一種稱呼。

    初夏的時候,用鮮嫩的“伯樂葉”包起經過發酵,磨細的玉米麵澱粉,再加上豆角肉餡或者紅豆餡,上鍋蒸熟,就是美味的“伯樂葉餅”,因為有伯樂葉的包裹,有特殊的樹葉香味,發酵過的玉米麵有淡淡的酸味,裡面的餡料可以是鹹味的豆角肉餡,也可以是甜甜的豆沙餡。一道特色美食就完成了。

    3.秋天

    這道美食可以在夏天,可以在秋天做,一般立秋過後,食物比較好儲存,當地大部分人還是願意立秋以後再做這道美食,一次做很多,可以給鄰居們送點,自己家也能吃幾頓,農忙時候,成了一種速食食品。這就是“蘇葉餃子”。蘇葉已經長的足夠大了,採來葉子洗淨,拍上經過發酵的黏玉米麵,裹上豆餡上鍋蒸,一道簡單美味的蘇葉餃子就做好了。特殊的酸味,軟糯香甜,兒時的記憶。

    4.冬天

    到了冬天,就不得不提起“酸湯子”這個美食。實際上是玉米經過發酵,磨細,製作成的一種玉米麵條。製作麵條的工具叫“湯套兒”一個圓錐形的小工具,在東北婦女手裡神奇的甩出一條條長長的麵條。

    總結:我們當地滿族的傳統美食,基本基於就地取材,粗糧細作,簡單中帶著一點美食的誘惑。以簡單,便攜為主要特點,一代代的傳承下來。

  • 2 # 紅得發紫蜜雪兒

    廣東最有儀式感的一道菜,就是經典粵菜烤乳豬,在清明前,廣東各地的賓館、酒樓、茶樓、茶餐廳等,都紛紛將烤乳豬作為清明祭品銷售的一大招牌,在大門口大做廣告。

    廣東話有句歇後語“太公分豬肉——人人有份”,說的是宗族重大活動或者清明節掃墓結束後,分烤乳豬的情景。

    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條件買條乳豬祭拜祖先,因為一條乳豬通常都要四五百元或以上,且價格年年看漲。

    每隻乳豬一般在2公斤到5公斤重左右。烤好的乳豬外表光澤金黃,皮酥肉嫩,肥而不膩,入口奇香,一試難忘,尤其是乳豬皮,噴香酥脆,吃的時候配上白糖~沒錯,就是白糖,典型的廣州地區吃法,口感鮮香,味道一流。

    作為一道出名的粵菜,平時想吃的話,除了要找到專門做粵菜的飯店,還得提前預訂。

    而近十年半年裡,盆菜也大行其道,在重要的日子裡,很多餐廳會推出盆菜,尤其是春節,盆菜是大酒樓裡必不可少的。除了在餐廳吃,還可以外賣回家,價格幾百上千不等。

  • 3 # 平民之宴

    1、文化的魅力不在於語言的精美及內容的豐富,而關鍵之處是它的傳承作用,繼而帶來了綿延不絕的生命力。美食也不例外。假若沒有文化的基因,只會紅極一時,過後就像過往雲煙。

    2、章丘鮑芹就是美食文化傳承的鮮活典型之一。章丘鮑芹原產於章丘市辛寨鎮鮑家村(現在已稱章丘區刁鎮鮑家村),素有“吃鮑魚不如吃鮑芹”的美譽。鮑芹從種植、銷售,再到產品加工、美食推廣,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優質的產業化鏈條。尤其是近幾年的章丘鮑芹美食文化,贏得了各方美食專家的青睞。以鮑芹為原料烹製的各色菜品,以其百變的味道、獨特的品質、悠久的文化,正在續寫著章丘鮑芹的輝煌。

    3、文化為魂,“鮑”變百味,“芹“中求新,章丘鮑芹美食未來可期!芹香原殼鮑魚、鮑芹蒸丸、鮑芹龍蝦、鮑芹丸子、黃豆鮑芹、炸鳳眼卷、堪比高檔飲料的鮑芹汁,一手手精雕細琢的絕活,一道道精湛的菜品讓人垂涎欲滴。非常感謝中華名廚、魯菜泰斗顏景祥大師團隊對鮑芹美食菜品開發的傾力支援。

    透過我的介紹,大家知曉了章丘鮑芹,有時間來體驗一回吧。

  • 4 # 老而少壯

    中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除了有著名的“八大菜系”,各地美食更是豐富多彩而且各有乾坤。今天,我就說說我的家鄉美食——吃辣的藝術!

    [在我老家,吃辣是門藝術]

    端午節又快到了。

    這是一個除了紀念,還與吃有關的節日。回想兒和大人們一起包粽子、看龍舟的熱鬧情景,我的心,一下子飛回到了曾經生我養我的故鄉,融入到了讓我牽腸掛肚的親人們中間,緊緊擁抱著那些我朝思暮想的家鄉美食!

    [一]

    辣,是我家鄉美食畫卷上最靚麗的色彩。

    每個人懷念自己的故鄉,想起童年的美好時光,一定格外緬懷家鄉美食曾經給他帶來的幸福和滿足。

    我的老家在湖南洞庭湖,那個自古被稱為魚米之鄉的地方。

    湖南人喜歡吃辣是出了名的。我們家鄉人做菜,先不管做菜的主材料是葷是素,也不關心灶臺上、櫥櫃裡有沒有油鹽醬醋,他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有沒有合適做菜的辣椒。我一位北方朋友,說他有次出差到了我老家,他去一家餐館吃飯,一共點了兩葷一素,結果個個都是辣的,沒法下筷子,於是讓師傅給加個不放一點辣椒的湯,結果發現那個湯也是辣的。這下他火了,便跟師傅爭辯起來,說你們欺負外地人,明明說好不讓往湯裡放辣椒的,你非放。師傅連聲喊冤,說天地良心,真的沒有往湯里加一點兒辣椒。沒辦法,師傅師傅只好答應重新給他再做一遍,這次我的這位朋友就站在旁邊看,結果一嘗,還是辣的。正當大家都哭笑不得時,師傅突然想起說,你這菜是沒法做了,因為我們這,所有的鍋都是帶辣味的!

    作為舉世聞名的魚米之鄉,我們老家物產豐富,因此老家的菜餚品種極為豐富。但千變萬化的美味之間,有一個最大的公約數,那就是”辣”!雞鴨魚肉自然少不了辣,連最普通的稀湯素菜,那也別想不辣。無辣不成菜,無辣不上桌,離開辣椒不會做菜,少了辣椒不想吃飯。這便是我們老家人對辣椒的熱愛與敬重,對辣味的執著與忠誠。

    [二]

    老家人吃辣,絕對是一門藝術。

    中國吃辣的地區不止湖南,但湖南人愛吃辣,天下聞名。民間甚至有這樣的描述:貴州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辣,是湖南飲食文化至高無上的圖騰。

    在我老家,辣椒的吃法,堪稱一門槓槓的的藝術。而且每年從農曆五月初辣椒掛樹開始,直到十月底秋涼霜降落幕,這門藝術都會持續不斷上演,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新鮮的青辣椒,既可以作為各種菜餚的主力佐料,也能獨立成菜,可以炒著吃、蒸著吃、煎著吃、炸著吃,各按所好,隨心所欲。

    經過六、七月份驕陽酷暑的灼烤烈煉,滿樹滿園的通紅,宣告主戲正式登場——家家戶戶剁-辣-椒!記得小時候家裡有幾隻容積約摸三、四十升的大罈子,就是專為醃製剁辣椒而準備的。

    對湖南人來說,剁辣椒是萬能的。它不僅是許多佳餚的君料絕配,而且在不得已的時候,它還能獨立成軍,孤軍奮戰,以一當十,舒舒服服地往你肚裡送飯!

    除了剁辣椒,還有采不同時期不同成色的辣椒,用不同方法制備的跨季節醃菜,有白辣椒、醬辣椒、泡辣椒……不一而足。這些精心儲備的辣椒製品,會在一年中沒有新鮮辣椒的季節,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確保老家人每一頓飯的味道絕不偏離辣的主旋律。

    [三]

    老家的油淋頭辣椒,永遠是我記憶中的“初戀”。

    為了確保辣的主旋律經久不衰,老家人每年都會不屑一切地想辦法種植足夠的辣椒樹,而且似乎從下種栽苗開始,就對新鮮辣椒保持著堅定而急切的期盼。

    每年農曆五月初,大概端午節前後,經過一年的苦心等待,用辛勞、汗水和摯愛共同培育的辣椒樹,終於奉獻它令人滿意的果實——頭辣椒。

    頭辣椒,嫩綠,鮮香,用鐵鍋慢煎至外皮焦脆,加入鹽和蔥姜,放入一小把豆豉,放少許醬油和醋,出鍋時再淋一些食用油,出鍋盛盤,油光透亮,香氣撲鼻,勾人味蕾。因為是頭批成果的,頭辣椒數量不會很多,一般都會等到端午節這天用於招待客人。只要它上桌,其它所有菜,哪怕是雞鴨魚肉,都會黯然失色,絕對成不了頭牌,因為只有它最搶手!

    離開家鄉幾十年了,兒時端午節吃過的那種油淋頭辣椒,再也沒有吃到過。只剩下記憶裡那美妙的味道揮之不去,如同一番刻骨銘心的初戀,早已深深銘刻在我的腦海裡,滲透到我的血液裡,融化在我的靈魂裡,終生難以淡忘,永遠不會抹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種沙漠玫瑰用什麼土,和茉莉用土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