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島主說事

    二戰初德國已經統一建立了大德意志帝國,法國又被征服,為什麼還要發動蘇德戰爭?這個問題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德軍先佔領西歐是為進攻蘇聯打基礎;另一方面,蘇德之間遲早必有一戰。

    首先,德國閃擊西歐,是為東進蘇聯作戰略準備。

    一些人認為,希特勒既然佔領了西歐低地國家,包括法國都投降了,如果不發動蘇德戰爭,德國與英國保持互不侵犯模式,歐洲就能保持相對和平。實際上,這是一廂情願,希特勒擴張野心一旦張開,怎麼可能剎得住車?況且把蘇聯從地球上抹掉,是希特勒早就有的目標。

    弄清德國閃擊蘇聯的歷史,必須要與希特勒的發跡過程聯絡起來。1925年,當希特勒還在獄中創作他的自傳體《我的奮鬥》時,就把佔領蘇聯作為了畢生追求,可以說,即使其它戰爭打不起來,他也要對蘇聯發動一場對決。

    至於說德國同鄰居英法開戰,說白了是英法綏靖政策帶來的苦果。本身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能夠重新崛起跟英法的慫恿和綏靖是分不開的。當德國寓軍於民重新崛起以後,英法不僅沒有收回德國的戰爭賠款,還為德國做嫁衣,支援德國佔領蘇臺德地區和鯨吞捷克斯洛伐克,最終釀成閃擊波蘭事件導致二戰爆發,客觀上講,德國並沒想到英法會幫這麼大的忙。

    所以,在制定擴張政策方面,希特勒是非常希望英法能站在軸心國一邊,這樣德軍就能避免兩線作戰。在對待英國方面,可以說希特勒還是比較忌憚英美的同盟關係,所以在佔領法國以後,希特勒派人和英國協商,看看丘吉爾能不能站在德國一邊,起碼保持中立也行,沒想到丘吉爾旗幟鮮明反對德國,這才有了後來的英倫三島之戰。

    其次,進攻西歐是為閃擊戰找試驗場,蘇德戰爭才是閃擊戰主戰場。

    德國發動二戰,主要作戰樣式是以裝甲快速打擊為基礎的閃擊戰,但這是一戰後各國都在嘗試的一種創新戰法,到底能不能打贏對手,適不適合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還要透過實戰來檢驗,所以,1939年德軍閃擊波蘭只是初試牛刀,而佔領法國才是為佔領蘇聯作進一步的準備。

    本身閃擊戰是德軍將領古德里安根據德國軍事家施裡芬、義大利軍事家杜黑、英國軍事家富勒的軍事理論建立而來,他是集眾家所長,也是透過一戰使用裝甲得來的啟示,但其作用也有侷限性,比方說需要大量的工業基礎支撐,如鋼鐵和強大的保障和燃油消耗等。但閃擊戰理論卻又非常適合希特勒儘早稱霸歐洲的野心,從而使閃擊戰有了用武之地。

    如果仔細研究蘇德戰爭中德軍閃擊戰的戰術會發現,巴巴羅薩計劃中好多內容都與閃擊法國的作戰方案相同,不僅德軍使用了多路大軍齊頭並進,還使用了裝甲快速打擊和鉗形迂迴作戰樣式。正是閃擊法國的成功,才使希特勒和德軍將領們樹立了打贏信心,由於前期閃擊西歐各國,德軍如入無人之境,他們就認為進攻蘇聯也是手到擒來的事,所以把佔領蘇聯的時間限定在三到五個月之間。

    從這個層面講,德國發動蘇德戰爭才是閃擊戰的最重要步驟,而閃擊波蘭是掃除蘇德之間的障礙,閃擊法國是為閃擊蘇聯做進一步的試驗。

    第三,希特勒稱霸歐洲,蘇聯是眼中釘絆腳石。

    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除了他早就立下的雄心壯志外,還有蘇聯是他稱霸歐洲的眼中釘和前進途中的絆腳石。一戰時,沙俄就與德國發生了戰爭,但因國內矛盾重重而退了出來,導致十月革命爆發。

    對二戰前德國來講,蘇聯不僅在意識形態上與德國唱反調,還在邊境及地盤爭奪中屢屢與德國分庭抗禮。從軍事上講,蘇軍一直都是德國稱霸歐洲的最大阻力,不打敗蘇軍,德軍想稱霸歐洲那是白日做夢。

    而就閃擊戰本身需要來講,蘇聯的豐富石油和糧食等戰略資源更是德國生存發展的重要依託,在蘇德戰爭打響前,德國仍然在依靠蘇聯提供的煤炭和重要能源物資支撐戰爭。可以說,希特勒瘋狂擴軍暗中發展軍備的時候,蘇聯也是幫了大忙的。

    從上面分析看出,雖然1939年8月23日,蘇德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對德國來說,那就是一張矇蔽斯大林的白紙,而佔領法國和西歐各國還不夠,僅僅是為蘇德戰爭打前站,避免了德軍後顧之憂,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才使希特勒的野心得到充分的擴張。

  • 2 # 地緣君

    那個時候的德國可以說已經上了戰爭的癮,也可以說被捆綁在戰爭上了!當時的德國經濟雖然已經走出了經濟危機,但是其是依賴發動戰爭來解決的,也就是說是以戰養戰了!當時的德國經濟命脈掌握在克虜伯等軍火商手中,再者當時的領導者希特勒是個戰爭狂人,他一直妄想統一歐洲,稱霸全世界!在征服了法國以後,德國在歐洲大陸除了蘇聯已經沒有對手。而蘇聯雖然與德國當時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蘇聯卻透過其他途徑援助其他國家,使得德國不能完全的佔領統治地區!還有就是德蘇之間意識形態存在很大的分歧,處於敵對狀態,簽署條約只是當時的國際形勢所逼,一旦國際形勢變化,雙方便不再遵守!當時的德國正是預料到這一點,才會在自己兵力雄厚的選擇入侵蘇聯!還有就是蘇聯剛發生大清洗,軍隊一片混亂,此時入侵正是最佳時機!還有就是一點,當時的英國沒有投降,德國高層認為,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因為有蘇聯的暗中相幫!正是以上的種種原因,德國選擇了入侵蘇聯

  • 3 # 小文章大視野

    從當時德國的統治者,也就是納粹的的角度來看,進攻蘇聯,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解決所謂“生存空間”問題,另一個種族(民粹)思想的內在要求。

    說一下背景。1939年9月德國出動軍隊150萬閃擊波蘭,同時期,英法正式向德國宣戰。但是,自宣戰到1940年5月德國進攻西歐,實際上英法並沒有採取任何主動的軍事行動,故而這段時間的戰爭也被稱為“奇怪的戰爭”。1940年5月10日,德國正式開始對西歐的戰爭,,德軍並沒有正面進攻法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馬奇諾防線,而是轉道比利時,透過阿登山地,進入低地國家,直插法國腹地。到1940年5月21日,德軍已經將近40萬英法聯軍圍困在法國北部的狹小地帶,不過,由於希特勒的干預,德軍並沒有立即進攻,之後更是將進攻任務交給了德國空軍,致使英國有機可乘,組織了震驚世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40萬英法聯軍透過敦刻爾克這個小港口撤退到英國,至此,西歐除了西班牙、瑞士等少數國家外,其餘均成為德軍的勢力範圍,德國在二戰時期的頂峰已經到來。

    希特勒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德軍既沒有進攻已經沒有多少防禦力的英國,也沒有停下腳步鞏固已經取得的戰果,反而在1941年6月,實施了巴巴羅薩計劃,大舉進攻蘇聯,可以說,這一舉動,直接將德國拉入兩面作戰的泥沼,也成為德國最後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又是為什麼呢?

    二戰德國鼎盛時期

    首先是德國所謂的“生存空間”問題。德國在歐洲有史以來,除了神聖羅馬帝國初期以及1871年以來的德意志帝國,剩餘的絕大部分時間都陷入暗無天日的分裂。這一塊被稱為德意志的領土上曾經活躍著上千個邦國,一直備受鄰國的欺壓。1888年威廉二世成為德意志帝國的皇帝,“生存空間”論越來越甚囂塵上,一戰的爆發,實質上是德國等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重新建立新秩序,搶奪生存空間(殖民地)而與既得利益的英法等國爆發的矛盾。到二戰初期,雖然德國已經控制著西歐絕大多數土地,但是進入現代社會以來,歐洲的資源,尤其是石油以及金屬礦產一直都十分缺乏,所以即便德國控制了西歐,戰略資源也依舊十分匱乏,而當時的蘇聯,高加索地區的金屬礦產,以及中亞地區的石油資源都十分豐富,即便到了今天,俄羅斯仍舊是西歐能源(主要是天然氣)的主要供應地之一。此外烏克蘭地區擁有肥沃的土壤,是地區上最適宜作物生長的地區之一,也一直被稱為“歐洲的糧倉”。德國的所謂的“生存空間”,第一在於地盤(其實西歐就足夠了),第二便是維持其發展的資源。這是德國發動蘇德戰爭的重要原因。

    巴巴羅薩示意圖

    其次,蘇德戰爭,是納粹德國的種族思想的內在要求。當時的德國以納粹為核心,納粹又以希特勒為核心。希特勒大家也比較熟悉,他早年在維也納和慕尼黑生活過,同時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與者。這兩段重要的生活經歷,尤其是後一段(當時德國國內很多人都認為一戰德國失敗的原因在於猶太人把控德國經濟命脈以及之後猶太人背叛德國,鼓動投降),使得希特勒對猶太人深惡痛絕,當然,也認為雅利安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種族。而東邊的蘇聯,一方面它當時對猶太人並不排斥,成為猶太人的庇護所之一,另一方面,蘇聯所信奉的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其實很大程度上希特勒的國家社會主義便是馬克思主義的翻版,除了一些極端的觀點),而馬克思本人是猶太人,那麼理所當然,納粹認為馬克思主義便是猶太人的東西,既然是猶太人的東西,就有必要將其從世界上清除出去。從這個角度來分析,蘇德戰爭不論早晚,終究必然會爆發的。

    斯大林

    當然,蘇德戰爭的爆發,也與德國在二戰初期取得的巨大優勢有關,但是的德國決策階層(包括希特勒),均認為英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之後,根本不足為慮,無法對德國再構成威脅。在他們眼裡,西面戰場的戰事已經了結。所以才轉過頭來對付蘇聯。可惜希特勒沒有想到,美國會捲入戰爭之中,而英國也透過租借法案,從美國手裡獲得大批物資,再度“死灰復燃”,而此時的德軍,自從巴巴羅薩之後,便迷失在蘇聯廣闊無邊,同時也是致命的荒原裡,不可避免的陷入兩面作戰,最後走向失敗。

    (全文完)

  • 4 # 光芒萬丈34957

    一山難容二虎,希特勒,斯大林都不是善男信女,都想做歐州主人。

    希特勒想與英國談合,讓英國承認德國歐州霸主地位,開放海上航線和殖民地市場,讓德中國產品遠銷全世界。

    英國當然不同意,聯合美國封鎖德國海軍,不讓德國出海,不讓德國輸出商品,不讓德國輸出軍工,害怕會引發殖民地獨立浪潮。

    斯大林也害怕德國做大,危脅蘇聯安全,想聯合德國攻英,獲取土耳其這個出海口。

    而希特勒是不會同意的,因為土耳其是盟友,讓出土耳其,等於讓出中東,巴爾幹利益,義大利也不會同意。

    海路被英國封鎖,德國只能從陸地想辦法,想透過西伯利亞向亞州輸送產品換取資源,斯大林肯定不同意讓德國染指亞州利益。

    談不攏兩虎就只能相爭了,希特勒過高估計了自已,斯大林過低估計了對手,才爆發了戰爭。

    希特勒千算萬算都算不到日本這個傻逼,會去打美英,因為美英都想借德國手滅蘇聯。

  • 5 # 淡看閒雲67569133

    首先是戰略失誤,看著打不下英國,就想打下蘇聯,使英國不戰而降。蘇聯的大清洗和蘇芬戰爭中蘇軍的糟糕表現也導致了德國野心上升。再者蘇聯已經開始向西線調集部隊,換句話說,德國不動手,那麼蘇聯很可能也會動手。納粹本身就是反共起家,不打蘇聯,本身合法性就要受到質疑。最後就是德國本身的國民經濟軍事化問題了,雖然暫時擺脫了危機,但是除了軍工產業,其他產業並沒有顯著增長,所以要維持住經濟不崩盤,就必須不斷擴張,直到收益可以平衡國內經濟。當時整個歐洲只剩英國和蘇聯,英國打不下來,那就只能是蘇聯了。

  • 6 # 老鷹的兄弟

    蘇德戰爭主要是希特勒個人意志體現,廣大國防軍將領大多反對。作為獨裁者,希特勒痛恨蘇聯。名義是生存空間,實質是想奇襲蘇聯,擴大實力範圍。

  • 7 # 閱客1

    沒有一個說到點上的,是蘇聯看德國忙於西線,怕完事後攻打自己,同時瘋狂擴張的劣根性使他拼命入侵北歐和在東歐以及西亞北非掠奪資源動搖了德國的戰爭資源。自己做死的節奏。

  • 8 # 趙凡丁201

    1丶希特勒的野心是稱霸全世界。進攻並佔領蘇聯是其實現一統歐洲,稱霸全球戰略的一部分,是遲早的事。

    2丶德國所處地理位置,決定其必定面臨東西兩線作戰。希特勒最初實行的是“聲東擊西”戰略。先向東線出擊,先後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逼近蘇聯邊境。英、法兩大國也想把禍水引向蘇聯。但這只是虛招。希特勒為解除其西線作戰的後顧之憂,他與蘇聯一拍即合,簽訂《德蘇互不侵犯條約》。暗中回師西進,出其不意,以閃電戰攻入法國,擊垮法、英聯軍,迅速佔領了法國全境。法國宣佈投降。

    3丶希特勒被西線作戰取得巨大勝利衝昏頭昏腦,故伎重演,又作了“聲西擊東”的戰略部署。表面上大張旗鼓,空襲英國,作出跨海徵英的架勢。實則將主力德軍秘密東調,以《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作掩護,麻痺對方,突然全線出擊大舉進攻蘇聯。意圖在3個月內打垮蘇聯,再回過頭來跨海徵英,以實現其全面佔領統一歐洲大陸的狂妄野心。

    4丶希特勒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低估了蘇聯的綜合國力與抵抗意志,最終沒能在嚴冬來臨之前,拿下莫斯科,重蹈了歷史上拿破崙的覆轍。其後戰爭局勢逆轉,希特勒德國最終走上敗亡之路。正應了一句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 9 # 琺大庶吉士

    希特勒的擴張目標,或者說二戰德國的軍事目標其實和一戰類似。事實上,一戰中的德國並沒有完全戰敗,當時的德國軍隊和民間都存在這樣一個想法,即德國在戰場上並沒有輸,是因為國內的革命造成德國無法再繼續戰爭,不得已才像協約國停戰。在這種想法的傳播下,兩戰期間的魏瑪政府幾乎被德國視作了賣國賊。希特勒和納粹黨之所以崛起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了當時德國反對凡爾賽體系的情緒。所以後續的擴張與戰爭基本就是復仇,把一戰中丟失和沒有實現的,在這次戰爭中通通拿回來。

    熟悉二戰發展過程的都會發現這期間的德國主要的擴張目標幾乎就是一戰的翻版,在吞併前德國分裂獨立出來的領土後,集中精力完成西線的戰爭,即打敗法國、曖昧英國、稱霸東南歐,再次基礎上再解決東線問題,即侵略俄國(蘇聯)。因此,二戰期間的蘇聯是德國必須進攻的目標,不存在妥協的空間。

  • 10 # 三哥260248086

    為了發展的資源,當時歐洲沒發現大油田,離德國最近的大油田就在蘇聯,那時中東、北非油田還沒被發現,工業離不開不油,所以入侵蘇聯。

  • 11 # 西府趙王爺

    德國作為二戰中最主要的反派,在戰爭前期就強勢的主導了歐洲大陸,就連擁有“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也被打成了高盧病雞。號稱領導世界的大英帝國也只能隔著英吉利海峽叫囂。

    按照一般的思路,德軍這時候應該直取倫敦,不過希特勒卻在這時選擇了進攻蘇聯。結果希特勒走上了拿破崙的老路,被活生生給拖死在了俄羅斯的冰天雪地裡。隨著斯大林格勒反攻號角的響起,希特勒開始走向敗亡!

    為什麼希特勒發動這場導致自己滅亡的蘇德戰爭!

    首先第一個原因:民族因素

    按照當時希特勒的種族主義,猶太人以及俄華人都是典型的“劣等民族”,和這些人根本不可能同時生存在這個星球上。

    儘管法國和英國也要被自己拿下,不過這兩個國家的人還是可以和自己相處的,基於這樣“畸形”觀點的影響,德軍對蘇聯的仇恨值也來到了頂峰,加上希特勒本人對共產主義的敵視態度,和蘇聯開戰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其次是資源因素。

    德國的國土面積畢竟只有那麼一點,在戰爭初期以非常大的消耗取得了初步勝利,不過期後續資源的供應也呈現出緊缺的態勢。德國的軍隊在當時就已經稱的上是機械化部隊,各種運輸車、坦克、軍用摩托、飛機等聯合作戰,對國家資源的消耗是非常巨大的。

    蘇聯在當時算是一塊“大肥肉”,遼闊的面積,豐富的礦產和石油資源,讓德國對它打起了主意。比如高加索地區的金屬礦產,中亞地區的石油資源,烏克蘭所在東歐大糧倉,那都是德華人夢寐以求的。如果能成功的拿下蘇聯,自己這邊的後續作戰就有了保證。

    還有是蘇聯本身的因素。蘇聯在1934年之時,在本國範圍內開展了“大清洗”活動,國內很多著名的軍事家和科學家都在這場活動中隕落。整個蘇聯在這次行動以後,領導層的能力出現了整體下滑的趨勢。

    在德國發動戰爭以後,蘇聯軍方大多以年輕將領為主,德方從這方面對蘇聯的實戰能力做出了評估,認為這是拿下蘇聯最好的機會。

    當然,以上都是比較客觀的歷史背景和地理環境,並不是希特勒選擇這條路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完全還有其他的選擇,而且當時他們還簽訂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一起瓜分了波蘭。

    希特勒沒那麼傻,不到萬不得已,他沒有必要再樹立一個強大的敵人來讓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境地。

    真正讓他下定決心進攻自己“盟友”的是這兩個原因:

    第一:德軍對英作戰中陷入了僵持狀態。

    德軍一直注重以閃電戰打垮敵人,這也就意味著他們最怕的就是僵局。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成功撤退以後,德對英的作戰就停滯不前,直到1941年的時候,德軍都沒能順利拿下英國,在這種拖累和消耗之下,德方需要找到新的戰爭出路,向東邊的蘇聯擴張無疑是最合適的選擇。第二:德國正在遭受著蘇聯的戰爭威脅!

    1993年初,俄羅斯丹尼洛夫上校在《奧地利軍事雜誌》公佈一個蘇聯1941年的戰爭計劃——“大雷雨計劃”,其上明確決定蘇聯將在“6月12日開始進攻”德國(由於準備不足,計劃被推遲)。

    斯大林不是傻子,他很明白,跟德華人一起,完全是與虎謀皮。所以早早的就在做著準備。“大雷雨計劃”便是針對德國的產物。當時斯大林是想希特勒與歐洲各國自相殘殺之後,坐收漁利,以救世主的姿態“解放歐洲”。

    只是斯大林沒想到,希特勒先發制人。不得不說,希特勒這招很聰明,他敏銳的戰爭嗅覺意識到了蘇聯的威脅,果斷出擊。當時的蘇聯人根本都還沒準備好,被德華人打得潰不成軍。如若不是靠著人命、土地以及英美的援助,蘇聯很難撐過去。總而言之,德國最終向蘇聯宣戰,基是於以上這些情況,是多方面綜合考慮的結果。我們之所以認為其不明智,只是因為上帝視角,實際上如果站在當時的背景之下,希特勒的這種選擇,已經是非常正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不該為了孩子而將就的過著?